來自紅花坂:青青子矜

宮崎駿企劃改編佐山哲郎原作,宮崎吾朗執導的《來自紅花坂(コクリコ坂から)》,有如一則青青校園傳奇,清徹透明,直如中國作家鹿橋筆下「未央歌」的故事再現。

 

鹿橋在「未央歌」的開場寫著,昆明的九月正是雨季的尾巴,雨季的尾巴就是孔雀的尾巴,是最富於色彩的美麗的……一切色彩原本皆是因光而來。而光在昆明的九月又是特別盡心地工作了。《來自紅花坂》的故事地點設定在橫濱,不是昆明,雖然如此,兩個故事的選材卻有其相似度:「未央歌」是青春在戰火洗禮下茁壯,《來自紅花坂》則是歷經烽火劫難後,振臂重生的人們,生活中的壓力與青春煩惱,其實都在美麗的山河歲月中得到慰藉與舒展。

 

《來自紅花坂》其實也可以和名導演市川崑執導的《東京世運會》對照來看,那部經典紀錄片的開場就是為了迎接1964年那場盛會的來到,急著重建民族自信的大和民族,決定翻修東京市容,於是拆除工程隊對場址預定地的民房,就轟隆隆地以一記大錘鐵球迎面撞了過去,摧枯拉杇,往事成灰,電影準確記錄下求新求變的人們是何等強悍地執行除舊布新的工程,無暇去顧及那些拆遷戶的身影與心情。是的,時代的前進巨輪何等無情,《來自紅花坂》裡的高中孩子們卻試圖擋車,單純的理想,包含了真情與熱情,讓歷史的記憶有了不同的顏色。

 

《來自紅花坂》故事設定在1963年,地點為距離東京30公里的橫濱,女主角是就讀港南學園的高二女生松崎海,劇情則分家事和校園事雙線進行。她是溫柔賢淑的女性典型,父親死於韓戰,母親又到美國求學,小小年紀就得負責照顧家人與寄宿房客的飲食起居,每天早上亦會到庭園前的旗桿上升起UW信號旗,期盼著曾在海上奮戰的父親,看著旗幟找到回家的路,時而能幹,時而癡情,電影就透過這兩個例行的家常行為,成功地建立了松崎海惹人疼惜的訊息。

 

家庭的責任讓小海顯得比同齡男生成熟穩健,每天走一段山坡路去上學,中午則是安靜地吃食著自製便當,相對於同齡的那些窮喳呼,愛玩高樓跳水池遊戲的輕狂男生,她低調地走著自己的路。但是跳水池的是文藝社社長,也是校刊「拉丁區週報」的編輯風間俊,不跳不相識的情緣,終於吸引小海走進了古老的社團大樓,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熱血學長,也在風間俊的請託下,開始刻鋼板油印講義的社團生活,莫名的青春激素快速萌芽滋生,從邂逅到織夢,高中歲月的點點滴滴就如「未央歌」所刻畫的那般山青水秀,純樸自然。rfh009.jpgrfh010.jpgrfh004.jpg

 

面對著學校即將拆除破舊社團大樓的決定,同學們展開自救,但是所有的提議都不如有潔癖的小海那般直接有效,她拿著掃把,挽起袖子,開始打掃舊大樓,自立自強的自清行為成了高中生自覺運動的第一步,從小海雙眼散發出的毅力決志,宛如就是她做家務的放大版,讓人們對她的感覺更從疼憐擴及到了敬重。因此,前往東京說服財團首腦的第二波自覺運動,她亦成為最關鍵的核心人物。

 

導演宮崎吾郎非常精準地選用了「刻鋼板刷油墨」的陽春印刷術(即用鋼針筆在鋼板上寫蠟紙,再用滾筒沾上油墨滾過蠟紙,印出文字或圖案),呈現出盛行於1960-1970年代的校園克難文化情貌;繼而又找到了知名歌手坂井九在1962年風靡世人的名曲「昂首前行(上を向いて歩こう)」,用歌詞中所強調的「我昂首前行,淚水才不會落下」精神,來註記大和民族要從破落廢墟中重建尊嚴的歷史印痕;至於在社團中心裡臥虎藏龍的青春人物,不管粗壯或清秀,個個都有著旭日初昇的英猛朝氣,明明是凝聚共識的辯論會,面臨學校師長巡查,卻又立刻變成校歌合唱的陽奉陰違手段,以及小海的妹妹小空敬佩學長,願意為社團拚盡全力的青春傻勁,當然,順便搭乘學長的單車,穿梭在山路與街道中,讓風吹過汗水,讓體溫伴隨心跳躍昇……這般校園往事,都是世人最難忘的青春記憶,宮崎吾朗只要掌握住「思無邪」的本質,再搭配手嶌葵的清麗歌聲與動人歌詞,就夠讓青春開出了繽紛斑斕的笑顏。rfh013.jpg

 

《來自紅花坂》除了熱血青青紀事,還空出極多的篇幅來書寫橫濱的山海風景,即使只是淡淡的背景,即使只有悠悠的歌聲在空間迴盪,卻是人間紅塵不可或缺的美麗時光,此時,如果你再翻到鹿橋在「未央歌」的最後一段:「他們(指小童與伍寶笙)仰看青天裏,風吹雲捲,四野泉水淙淙。正對面的鐵峰山上,去年藺燕梅談滇南好風光的地方,將將飄過一抹白雲,掛在山尖,拖成輕淡的一片霧。」你就明白,原來,青春原本是熊熊熱火,嗞嗞裂裂的焚燒後,終究只是清風白雲的人間風景,《來自紅花坂》的韻味在於清麗風景與熱火青春的調和均勻。

 

12月0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年度回顧:《三個傻瓜》

 

時序來到年底,該是秋收冬藏的回顧時刻了,本周開始,陸續介紹今年曾在台灣上映,但是當時來不及多做介紹的一些特殊電影,有的賣座,有的冷門,然而至少都在2011年曾以不同的方式在台灣市場與影迷展開對話,我的目的就是重新檢視這些作品,讓不曾得見的朋友,得能即時補遺,讓已經看過的朋友,亦能溫故知新。

 

首先介紹的是印度賣座電影《三個傻瓜》,這是一部用寶萊塢的歌舞形式來探討教育與友情主題的電影,三位主角都是印度知名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生,但是從新生訓練的第一天開始,阿米爾.汗飾演的Rancho就以不接受既定思潮束縛,勇於質疑與對抗,贏得其他兩位室友的尊重,進而發展出堅定不移的友誼,他們出身各不相同,有人習慣逆來順受,有人則是忍氣吞聲,Rancho則是不時挑戰系主任,從針鋒相對的言詞辯論與抗爭行動中,暴露了教育體制下的虛偽和謬誤。3idiots001.jpg 

 

《三個傻瓜》的魅力有三:

一,同情成績差的同學,透過他們的奮鬥奇蹟散播迷人的生命拚鬥訊息;二,以歌舞形式表現大學時期的悲歡離合情節,在如沐春風的歡樂情緒中,享受他們總能逢兇化吉的神奇命運;

三,做為一部青春勵志電影,所有的教條內容看似教條,卻處理得絲毫不刻板與陳腐,反而創造了「有為者亦若是」的激情感動。

 

使用音樂:《三個傻瓜》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年度回顧:《穿風信子藍的少女》

gihb008.jpg 

這是一部製作並不成功的電視電影,如果不是葛倫.克蘿絲主演,如果不是以荷蘭畫家維米爾的畫作為主軸,也許電影至今還在出租店的架上站衛兵呢。

 

知名的荷蘭畫家從林布蘭特、維米爾到梵谷,都曾有電影人把他們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小說家看著畫作發呆之後,自己想出來的故事,透過精細的考據與歷史重建,讓畫家、畫作與人物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化學效應。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最犀利,也最迷人的一點則在於維米爾從來不曾畫過這一幅畫,即使是從荒煙蔓草裡蹦出來的一幅彷作,卻也因為小說家有些奇想,也讓我們看見了維米爾的那個年代,他的家園與家人,以及他創作上的困境。

 

無中生有最是難,《穿風信子藍的少女》的失敗在於故事拖得太長,而且焦點模糊了,但是光憑這個「無中生有」的豪情,就夠讓人駐足流連了。

 

使用音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原聲帶

 

第二小時:

電影話題:金馬獎點點滴滴

 

過去四十八年來,金馬獎的給獎標準究竟為何?一直沒有定論,亦不可能有定論。有時是政治掛帥,有時候標榜藝術品味,有時候則反應市場力度,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參賽組合,不同的評審,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永遠不會有可供參考或依循的標準答案。

gha.jpg 

賽德克巴萊》獲得最佳影片,已經不只是著眼於電影的藝術完整性,毋寧說是電影成就改變了台灣電影的工業格局,也提昇電影的文化影響力,《賽德克巴萊》讓台灣人和看過片的觀眾重新檢視台灣歷史,認識台灣的原住民。提到凝聚台灣共識,電影比政治的力量強得太多了。

 

有比賽就有遺珠:姜文執導的《讓子彈飛》,不但商業效果佳,整體的藝術水平更是讓人驚歎,它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在多數的細節內容上都兼及了觀眾的胃口與反應,得能名利雙收。

 

回顧2011年的台灣電影,簡單來說就是創作活力回來了,電影類型拓廣了,內容趣味提昇了,觀眾自然也就回來了,我的觀察點是以從「單車」到「火車」,分析台灣電影的起飛歷程。

 

使用音樂:《太陽照常昇起》原聲帶

賽德克巴萊》原聲帶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原聲帶

幾度夕陽紅

轉山:青春流浪單車行

杜家毅與張家魯共同執導的《轉山》,有如台灣導演陳懷恩《練習曲》的進化版與放大版。

 

說放大,主因在於兩部電影的主軸都在於青春的流浪與探索,《練習曲》是大學生東明相在畢業前,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七天六夜的環島一周,從東岸到西岸的逆風騎行將近1000公里《轉山》同樣是一位大學生張書豪以替過世的哥哥圓夢為由,花了兩個月時間,從雲南麗江出發,展開2000公里的邊界長征,直到西藏拉薩。旅程多了一倍,時間多了數倍,坡度更加艱鉅,氣候更加無常,人煙更形稀少,但是熱血依舊動人,風景更加壯觀,不過,《轉山》的進化過程少了歷史人文的觸碰,更欠缺對環境生態的審視《練習曲》雖為小品,卻也有著不俗的藝術位階。

cora004.jpg 

「轉山」是藏人的一種宗教儀式,再轉化成為一種生命能量的名詞,意思是對著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山有靈,人有心,透過軀體的折磨淬煉,滌洗污垢,得著淨化重生的力量,電影《轉山》中,不時可見崎嶇的車道沿著山麓迂迴繞行,高低落差會達一兩千公尺,再加上高原氣候,一般人說話都會喘,更別提騎著機車前行了,但是宗教「轉山」淬煉的是意志,電影《轉山》同樣也是讓青春志氣在重重險阻中自行殺出血路。cora002.jpg

 

電影《轉山》的視覺魅力在於滇藏公路的旅程風景,面對諸如「中甸、德欽、鹽井、小昌都、芒康」的陌生地名,或者是只在地理課本上驚鴻一瞥的「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電影攝製組帶著演員一步一腳印地去踐履這趟單車之旅,見證梅里雪山那種畫筆畫不真實的山河容顏,再搭配酷寒與暴烈天候下,踽踽獨行的寂寞肉體與心靈幾近崩毀的艱難跋涉,大自然與小人物的對抗交響詩,因此得著了兼具雄偉與淒厲的奇觀式彩繪效果。

 

正因為本質是一次青春出遊,張書豪遇見過溫煦人情,也少不了涼薄人性,有過讓他動心的曖昧情愫,亦遇著了勵志前行的修行信徒,最重要的是就在他初入山路,進退失據之際,遇著了同樣酷愛單車行的李曉川,有他陪伴與激勵,才讓張書豪逐步從木訥寡言的封閉世界走了出來,但是李曉川一失神墜了崖,斷骨傷脊,頓失依靠的張書豪就再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的兄長,只能自力完成這趟旅程,生命中的兩位兄長悄悄地呼喚他踏上旅程,但是卻也得靠他自己一個人才能完成這趟旅程,巧妙的際遇安排,呼應《轉山》的劇情設定,頗見巧思。

 

kora009.jpg

但是《轉山》最貧弱的一點同樣在於兄長,電影只是簡單地告訴大家,張書豪在兄長的告別式上,從靈柩拿起了哥哥的一本旅行日記,赫然發覺哥哥有單車上西藏的豪情壯志,於是決下替兄長圓夢。問題就在於那本原本要陪葬火化的日記,不是家人挑揀放置進去靈柩的,弟弟卻是首次得見,不就說明了這對兄弟的距離相當遙遠且陌生?既然如此,弟弟對兄長的思念之情,不就更需要著墨鋪排?否則弟弟在最困苦的時刻只能打哥哥的電話,再聽一次哥哥的電話答錄聲音,不就顯得刻意且牽強?其他家人在那裡呢?難道沒有任何支持或牽掛的力量嗎?兄弟情是一切的動力源頭,卻只有最模糊的素描,就讓全片的圓夢壯舉,也頓失了共鳴箱,未能匯聚成共動人的戲劇力量。
  
《轉山》其實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嚮往『在路上』?」每個人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人是逃避,有人則是為了追尋自我,有人只是流浪,有人則是冒險,《轉山》是一部勵志電影,戲劇雕琢不深,但面對山的召喚,所有的雜音迴響,都只是在見證山的險峻與壯闊,不能親自騎一段滇藏公路,在大銀幕上目擊驚歎,也算是壯遊了。kora002.jpg

 

金馬評審:費比西經驗

今年金馬獎費比西獎的得主是多數決,而非共識決。我的意思是評審各有意見,彼此不能說服對方,取得一致共識,最後只有採取投票表決。


關鍵在於評審團只有三人,加上大家都已有相當的電影評論意見,一旦主觀形成,很難因為別人的一席話,就放棄原先立場。

今年一共有八部作品列入競選,都是只拍過兩部以下劇情長片的新導演,三位評審在會議開始就各自陳述三部個人喜愛的作品,來自莫斯科的Kirill Razlogov卻是一開始就提名了《鋼的琴》、《到阜陽六百里》、《賽德克巴萊》和《刀見笑》四部,來自香港的張鳳麟博士同樣選了《鋼的琴》、《到阜陽六百里》、《賽德克巴萊》;代表台灣的我,並沒有選《鋼的琴》,我的名單是《到阜陽六百里》、《賽德克巴萊》和《轉山》。fipresi.jpg

欠缺交集與共鳴的《刀見笑》與《轉山》,在三人各自陳述過提名意見後,就不再討論。如果採共識決,此時應該是《到阜陽六百里》與《賽德克巴萊》進入最後決選,但是其他兩位評審最喜歡的卻是《鋼的琴》,其次則是《到阜陽六百里》,《賽德克巴萊》反而只勝我孤單一票,成為第二輪被割愛的作品,最後決選時,我投了《到阜陽六百里》一票,其他兩位則選了《鋼的琴》。

有共識,當然好;沒有共識,就只好投票,遊戲規則如此,只好接受投票的結果。

我對《鋼的琴》的不同意見,主要來自音樂與形式。

piano06.jpg 

《鋼的琴》描寫一位正與妻子鬧離婚的婚喪樂團領班,為了爭取女兒的向心力與看護權,讓愛彈琴的女兒有持續練琴的機會,於是挖空心思,從紙繪假琴、學校偷琴到土法煉鋼,真的做出一架全鋼鋼琴的傳奇。正因為主角是樂師,片中大量運用了諸多流行音樂和俄國歌曲,傳達小人物苦中作樂的感受,全片遊走於真實與抽象間的魔幻氛圍,極似庫斯杜立卡的作品手痕,在廢棄工場織夢高歌的手法亦未超越蔡明亮在《洞》中創造的廢墟美學。

最尖銳,也最矛盾的爭議點在於音樂的融合。《鋼的琴》的導演張猛採取了活生生地跳接手法,亦即從演員的現場演奏或演唱,就直接硬轉進現成歌曲或音樂的播放,亦即在聲音的連接點上變得尖銳而又剌耳,在我聽來,屬於技術上的粗疏。但是其他評審則認定那是故意讓觀眾產生疏離感的美學手法,我雖主張音樂就是要引導觀眾進入,產生認同的手段,可以處理得更圓潤,卻未能說服其他兩位。

此外,《鋼的琴》是有膽識去做一些大膽嘗試,但我亦不覺得那算原創力,主要是因為從結構到形式,不時可見前輩大師的影子,不管那是費里尼、庫斯杜立卡或者Monty Python的手痕,雖然說在過去的中國電影中相當罕見,但與原創真的出入很大。當然,《賽德克巴萊》吃虧在影片太長,史實太細,戰鬥場面太多,雖然傳承台灣史的用心,以及藝術成就都備受其他兩位評審肯定,卻不是他們的首選;至於《到阜陽六百里》雖然寫情細膩,卻也吃虧在劇情該有的轉折點,被認定沒有太多的意外,但我卻覺得那種靠著唬弄與騙術,終究成行的返鄉之旅,已經極其細膩,極有韻味,即使平順又平淡,卻一點不枯悶,處理得極其允當。

 

會後,金馬獎的工作同仁告訴我,今天的討論時間勝過以往歷屆,內容辯論亦因各有堅持,很有火花,只是既然彼此都不能說服對方,除了投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於是最後結果:二比一,《鋼的琴》勝出。

 

我一直相信,不同的評審組合,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三人組的評審團真的很難拔河與拉票,就權充是我難忘的一次「金馬評審:費比西經驗」吧。

11月2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我不要死(Essential Killing)》

 

今年高雄電影節邀請到了波蘭大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的新作《我不要死(Essential Killing)》展出,讓台灣影迷有緣得見波蘭電影的世界觀點。

 

《我不要死》的故事其實與波蘭無關,但是卻可以放大成為世人感同身受的作品,故事描寫一位阿富汗人穆罕默德在阿富汗峽谷中,為了自保,射殺了美軍,遭美軍逮捕後,飽受酷刑凌遲,又被押送至歐洲的秘密基地盤問,車行途中卻發生車禍,翻落山谷,穆罕默德僥倖生還逃逸,開始在冰天雪地的異國環境中求生存,我不要死,成為他拚盡全力活下去的唯一信念!ek02.jpg

 

《我不要死》有三個可觀之處:首先,開場的陸空兩棲作戰,人數並不多,卻有著無所遁逃於天地的壓迫感,那是導演場面調度的高明。

 

其次,導演找來了美國影星文森.加洛來飾演這位阿富汗人,血統與膚色的錯亂因此造成多層次的解讀可能:穆罕默德的遭遇適用於任何弱勢民族;對峙的仇敵,往往只在盲動的概念下蠢動,隨時都可能主客易位;穆罕默德在困境中的潛能激發,才讓世人明白自己體內猶存有多少動物天性。文森.加洛的精彩表演,讓他一舉掄下威尼斯影帝頭銜。

ek05.jpg 

第三,《我不要死》的英文片名叫《Essential Killing》,意即最基本的殺戮,人的獵食,不論葷素,都得殺戮,因此穆罕默德既然有著「我不要死」的存活意念,從開槍殺人到乞食搶食,都有著不同等級的殺戮能量,因此讓人更深刻體會到生與死的矛盾互補性格。

 

選用音樂: Zbigniew Preisner作品《Danse Macabre

Zbigniew Preisner作品《Silence, Night and Dreams

Eleni Karaindrou作品《Dust of Time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法國電影作曲家Georges Delerue的作品》

 

台灣弦樂團在1130邀請到法國小提琴家浦利葉(Christophe Boulier)來台,以嶄新的樂曲改編和小提琴詮釋技法,重新向台灣影迷推荐法國新浪潮georges002.jpg電影音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s Delerue)的電影音樂精華。

 

Georges Delerue1960年代以來伴隨法國新浪潮電影一起成長的作曲家,他與楚浮導演曾經合作過《射殺鋼琴師》、《夏日之戀》、《日以作夜》、《最後一班地鐵》,無一不是膾炙人口的精彩音樂,但是這次名為「向奧斯卡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的音樂會上的曲目還包括《奠邊府》、《無盡的愛》、《最後的星期日》、《海豚之日》等他與其他法國導演曾經合作過的作品,多數都是改編給小提琴、鋼琴與絃樂團的曲目,足以讓影迷與樂迷感受到Georges Delerue的多元創作情貌

 

今天的節目中共分為兩個重點,第一,向大家介紹Georges Delerue,讓他大家聽見他的成名代表作,特別是與楚浮合作的作品,還有獲得奧斯卡獎的《情定日落橋》。

 

第二則是曾獲法國「隆.堤博國際比賽」小提琴首獎的Christophe Boulier,這位法國中生代最知名的小提琴家,他的琴韻魅力就讓音樂自己來說話吧。

 

使用音樂:《Le violin sinvite au Cinema》原聲帶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François Truffaut》原聲帶

A Little Romance》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介紹幾部最新電影:

《牽阮的手》從一首永恆的情歌,提到愛情的熱烈與對土地和人民的大愛;

 

《不一樣的月光》同樣也是透過一首浪漫的情歌,來探尋傳說與真實的距離;

 

rfh010.jpg《來自紅花坂》裡同樣有著雋永的情歌,聽見手蔦葵輕唱,生命就有如微風吹過。

 

另外,時序已經來到2011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開始要站在歲末的時間軸線上回顧過去這一年來,大家壓軸時會聽見一首特別的印度歌曲,猜猜看,那是那一部電影的主題音樂?

 

使用音樂:《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小夜曲》《林蔭小路 回家的路》

 

到阜陽六百里:傷心人

要靠「騙人」才能在社會存活,確實是既無奈又悲哀的現實,台灣導演鄧勇星執導的《到阜陽六百里》就用了「大小騙術」譜成了一闕社會哀歌。

 

在工商發達的年代裡,都市容易賺錢,工作機會多,自然就會吸聚大量人口離鄉背井到都市尋求機會,有人發達,有人失意,有人揚名,有人毀身,情況不一而足,只有少數人闖蕩有成,其他人為了避免在濁流紅塵中滅頂,就會拚盡各種手段,大騙或小騙都是最省事省力的救生圈。

rt003.jpg

 

騙術有多種,有的主動,有的被動,秦海璐飾演的曹俐先是阜陽老家鄉被男人騙大了肚子,被父親逐出家門後,到深圳工作,開了小成衣廠,又被合夥人倒賬騙了,只好轉進上海,與老鄉謝琴(唐群飾演)合住一間兩坪不到的簡陋小房,並在同鄉狗哥(沈羿銓飾演)的安排下,以最底層的勞力打工維生。

 

謝琴同樣生活在騙局的人生下,守寡多年的她以幫傭打掃為業,一心一意只想給在美容院工作的女兒幸福,希望她能嫁得好郎君,不料女兒卻偷偷做人情婦去了;謝琴私下有個姘頭,彼此相互取暖,各取所需,卻因曹俐入住,姘頭就趁偷情之便,順便把曹俐的手機和存款也都A走了。謝琴得知情郎真面目的危機處理,堪稱是全片最無情亦最傷情的轉折,良人不良,她早就知道,若真的硬要揭開瘡疤,也許更讓人痛心,她的世故,反而鬱積了更大的悲涼。唐群得能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就與她在面對兩場騙局的真相揭曉時,以絕對不激情,卻又絕對心如刀割的深沈表演,來刻畫潛藏內心的無奈震盪。

rt002.jpg

 

狗哥更是嘴吧上說得好聽,卻只有一肚子壞水壞主意的小聰明,他願意照顧啞吧九兒,就代表心眼其實不壞,只是看著他從搭計程車不付錢,修車不付錢…等諸多無本生意的行為,就更能明白《到阜陽六百里》的主軸核心就是透過人生中的「大小騙」來詮釋都市底層小人物的浮世繪。

 

只不過,電影前半部出現的生命騙術,都還只圍繞在小人物的人事件上,受苦受害或者貪圖些蠅頭小利,都只是單人一己遭殃,電影的焦點核心在於「遊子回家」,鄧勇方把回家切割成兩個層次,首先是每逢春節就買不到返鄉車票的遊子心情,其次則是在異鄉打拚失利,想返鄉療傷的遊子心情,前者是思鄉念舊,後者則是失意夢醒,不管動機為何,家成為最後的依靠。於是才有狗哥找來一輛廢巴士,經過改裝修復,靠著曹俐販售廉價車票,利用返鄉機會哄騙了二十八個同鄉,再賺上一票的時髦騙術。

 

《到阜陽六百里》的騙術基本上騙的都是蠅頭小利,不會讓人傾家蕩產,也不致於讓人跳樓自戕,規模格局並不大,只能算是鬼點子壞心眼的小奸小惡,但也因為都是騙取那些善良老百姓的血汗錢(一張返鄉車票不過260元人民幣),就收入比例來看,也相當於吸血鬼的頸項一咬,但是最嚴重的卻是利用了俗眾急於返鄉的心情,踩著別人的真心與真情,圓自己的發財夢,看似輕描淡寫,卻也還也有著摧折人心的重傷害。rt006.jpg

 

騙術無分大小,都會傷人;傷害亦別輕重之別,成傷就痛,但是《到阜陽六百里》的功力就在於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奸小惡,織出了人欲社會的萬般模樣,兩位女演員秦海璐和唐群都深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情微妙,無需呼天搶地,無需捶首頓足,她們的沈默中都蘊積了更大的悲涼,從她們的的背影與表情中,小人物縱浪大化中,只能隨波逐流的無奈,構成了《到阜陽六百里》最有力的生命素描:傷心,卻無語;大悲,卻無淚。

 

倭寇的蹤跡:末世光景

 

《倭寇的蹤跡》雖然披著武俠電影的外衣,實則是一部文人電影。

 

《倭寇的蹤跡》雖然強調倭寇兵器與中原武術的對決,但是不想吊鋼絲,也不玩特效,更沒有強調美姿的武行動作設計,所有的對決,幾乎都是一招定勝負,有過的必要比畫,卻總是花拳繡腿地虛幌一招,套句電影中的吉普賽女郎爭看高手過招的評論,就是:「不好看,不好看!」

 

好看,確實不是《倭寇的蹤跡》的追求目標,正因為武打場面的不好看,反而才讓觀眾想問導演徐浩鋒究竟想表現什麼?問號帶來了停頓,才讓導演的創意得著了更多檢視的空間。

 

tis003.jpg

一提到「武俠」二字,都已浪漫先行了,想像多過寫實,期待多過真實(輕功之於地心引力),徐浩鋒先從明朝歷史中擷取了一段史實,以萬曆十五年戚繼光過世,朝廷沒有給予應有的褒揚,帶出了昔日部屬帶著倭刀挑戰烏衣巷的四大江湖門派,尋求江湖肯定的傳奇,再偷渡了對政治、人性與武俠的批判與嘲諷寓言。

 

故事的關鍵點在於明朝名將戚繼光與俞大猷都是抗倭名將,前者加長了倭刀(小說中的形容詞是:「以彼之道還治彼之身」,在我看來卻更像「師夷長技以制夷」),後者發明了三面盾牌與兩柄長矛刀互補的五人攻擊小組「鴛鴦陣」。將軍立了功,朝廷卻坐收其利,只因鴛鴦陣納入軍中戰鬥編制,有了名聲與歷史定位;戚氏長刀則因將軍有戒心,成為不傳之秘,僅存的戚家軍後人於是藉倭寇之名,希望通過四大門派的比武驗證,能在江湖開山門,讓戚氏刀法傳諸千秋。

 

《倭寇的蹤跡》前提很像傳統武俠電影的格局,俠客爭強鬥勝爭一口氣,亦要爭名,但在徐浩鋒的處理下,這些俠客之爭卻都以極其「跳tone」的手法來呈現,完全超越了一般武俠的經驗法則。

 

例如,四大門派就是一條長巷裡的四扇門而已,掌門人都是垂髯長者,徒眾亦不過數人,簡陋的意象,其實是假用了京劇舞台常用的象徵手法來敘事,達到了變奏(武可武,非常武)與戲弄(四大門派何等空幻)的趣味。

 

例如,從上門踢館、比武選才到把倭寇困在吉普賽女郎船上的隔簾對打場面,全都是意念勝過行動,不是空拳虛劍,就是漫空比劃,不但沒有了武俠小說神奇華麗的武打招式,連追求舞蹈之美的舞蹈動作都談不上(劇評名家齊如山曾經形容京劇為「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動作明明不奇不炫,卻是擺足了虛張聲勢,裝模做樣的架式與場面,亦即武俠決戰強調的速度與勁道,在《倭寇的蹤跡》中都失去了實用空間,難免就教人納悶,越看越沈悶與沈重了。tis004.jpg

 

徐俊峰也不是沒有想過要逗觀眾開心,他至少發明了最適合「下駟對上駟」的兩招噱頭:「如影」與「如響」,只要把棒棍交給躲在船簾與門板後的尋常弱女子,聽聲出棍或者見影揮棍,再強的武林高手也就一招倒地,無語認輸。不過,卻也因為一擊就倒,除了錯愕,別無驚奇,連倒三回之後,一切又成了疲累的消耗戰與持久戰了(但是會消耗與持久,卻也因為四大門派,測不出對手斤兩,瞻前顧後,既怕令名有虧,又拿不出對策,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政治嘲諷了)。

 

江湖門派全都是花拳繡腿,官府就被批判得更不成樣了,前來捉倭寇的官兵是海道防衙門的十夫長,此人一身戎裝鎧甲,卻是紙板所製,拍起胸脯,膨膨空空,反而像極了小丑(最逗笑的一筆無非是他最想換得一身鐵鎧甲,最後還是靠吉普賽女人送他中世紀武士盔甲);而且既知是要做倭寇,就從頭到尾全靠「鴛鴦陣」護體,這款氣虛又膽怯的軍不軍,官不官形象,罵盡多少官僚?更別提他被迫跳進護城河後,繼城兩圈半,想要討饒,卻又不得不續游下去的荒板走板。tis002.jpg

 

至於號稱第一高手的大俠裘冬月,更成了導演對天下第一的嘲諷樣版,首先他已力老氣衰(所以才剛娶了少妻,卻退隱山林,不只是因為少妻有護衛陪嫁,護衛卻是少妻的情郎,只以小姐相稱,從不叫夫人;再加上他有心周濟昔日讓他動心的少婦,卻又拒絕了對方獻身,這般情節已十足「明示」大俠老矣,性能力已然力不從心);其次,他不願做伏櫪老驥,就算力不從心了,卻仍「以天下為己任」,要以第一高手之姿護衛蒼生,偏偏一旦實兵對戰,徒眾一棍就倒,他亦不例外,躺地仰天時,除了懊惱自己來不及多做善人,還嘴硬說等他回過神來就要如何如何……

 

《倭寇的蹤跡》挑戰了一般人對武俠電影的刻板印像,以文人的筆墨招式,尖酸苛薄地揶揄了官場與名人的虛矯身段,官兵可笑,俠客可悲,不但肢解了武俠,亦解構了人性,正因為全片填塞了這麼濃烈的顛覆元素,勞師動眾拍成的《倭寇的蹤跡》,本身亦像極了一椿文人在紙上談兵的虛構工程,煞有介事的帶領觀眾進入文字迷宮,卻又乾澀曖昧,找不到出口。

 

穿風信子藍:對窗少女

DVD租售架上看見《穿風信子藍的少女(Brush with FateGirl in Hyacinth Blue)》時,立刻就被兩位女人給吸引住了。

 

一位就是那位畫作中的少女,是哦,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曾經畫過這麼一幅畫嗎?我怎麼從來不知道?

 

一位則是海報上掛頭牌的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是哦,這位好萊塢昔日紅星也演過這麼一部電影?我怎麼從來不知道?gihb004.jpg

 

第一個答案在於「穿風信子藍的少女」是一幅彷維梅爾的畫作,有人認為彷的對象是維梅爾那幅「在窗前讀信的女孩」,其實兩幅畫作的出入還不小,只是光影、靜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頗得維梅爾畫作的神韻,小說家Susan Vreeland透過這幅彷畫,帶出了她對維梅爾生平時代及創作人生的考據與研究。

 

gihb0071.jpg第二個答案在於《穿風信子藍的少女》只是一部電視電影,雖然獲得了荷蘭的大力贊助,也試圖重建了荷蘭人與海爭地,田地不時會變成水鄉澤國的天災場景,但表現也只能算是稱職而已,沒有特殊的光采,即使有葛倫.克蘿絲撐場,亦無力擔起作品格局。

 

神經質的女人一向是葛倫.克蘿絲的表演強項,她在《穿風信子藍的少女》一如故往地飾演一位神秘兮兮的老師Cornelia,學校臨時找到了一位美術代課老師李察(由Thomas Gibson飾演),她不但擅闖李察的畫室,更從其創作手法中,認定李察可以信託,於是邀請他登堂入室,向他引荐一幅私藏名畫(即這幅「穿風信子藍的少女」),Cornelia一口咬定那是維梅爾的真蹟,李察雖然知道畫史中並無這幅畫作,但是他完全無法從畫風、構圖與用色辨認真偽,只好聽由Cornelia逐一向他細述,她曾經窮一生之力考據出來的結果。

 

提到維梅爾的畫作,就不能不提《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2001年時女作家Tracy Chevalier把她每天端詳維梅爾畫作的奇想,寫成了同名小說,設想這位少女是到維梅爾家中幫傭的少女,她的秀麗姿色吸引了畫家的注意,於是找她做模特兒,畫出了這幅名畫,書中甚至帶出了模特兒原本是畫家妻子的專利,如今被女傭取代,引爆了一場女人間的權力戰爭。雖然是虛構的故事,卻巧妙融合了畫家的生平困境(畫賣不出去,何以養家?)與壓力(妻子先後為他生了十一個小孩),同時也把美的驚豔還原到畫家的俗世生活中(看似瑣碎的生活細節與平凡人物,卻亦都是畫家的靈感泉源),有史有據,有情有戲,層次分明,焦點集中,煞是迷人。

gihb002.jpg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除了想要讓讀者/觀眾看見維梅爾的時代,也想重現他那個人與天爭的生存環境,還有就是要交代這幅畫何以私流人世?故事的癥結人物在於有心學畫,卻總有忙不完的家事,始終無法如願的女兒Magdalena,不能步父親後塵,心中難免有憾,但是終於能獲父親青睞,畫入畫作之中,不也是另外一種永恆?如果Magdalena真的就是這位畫中少女,她對窗凝視的神情,不已充份說明了想要自主,卻無力扭轉命運的無奈嗎?可惜的是,Magdalena的坎坷際遇,透過七段故事(有一段與她無關)來陳述,就算各有主題,節奏卻太嫌鬆散,而且人物關係難以串連(這亦是倒敘法的困擾),以致於演來拖泥帶水,反而有不忍卒聽的煩躁了。

 

至於葛倫.克蘿絲的Cornelia身世真相,沾上納粹陰影(惡魔亦是識貨之人,卻為了強佔名畫,不惜毒害少女,但是卻也因為他有私心,名畫才在亂世中得以保全),卻又老套到讓人不知該如何解讀了,畢竟這種跡近詭辯的人性遁辭,固然有其可能,只是編導無意深究,只讓Cornelia快速陷入遇人不淑的憤怒情緒中,徹夜搬遷,讓名畫與傳奇同時煙消雲滅,這種沒有結局的結局,不但讓人錯愕,也讓人扼腕,一切就像葛倫.克蘿絲不應該只有神經質的那套表情,就別無其他人性刻畫一般;一切就像《穿風信子藍的少女》中,少女身上那一抹風信子藍的披風一樣,比例失衡,沒看見淒美,只看到了憂鬱與惆悵。

劍岳意志:登山的境界

一部電影能傳達一個動人訊息,即屬不易,何況還是兩個,日本攝影師木村大作第一次當導演的《劍岳》,就同時在視覺和心靈上同時傳遞了兩則動人的訊息。

 

《劍岳》在台灣的票房極慘,在DVD的出租架上亦是乏人問津的寂寞衛兵,但是如果你知道木村大作曾經是降旗康男電影《鐵道員》的攝影師,你就能明白他是多擅長把北海道「幌舞線」那種北國雪封的場景拍得詩意盎然,你就更能期待他扛著攝影機走上知名的「黑部立山」近三千公尺高的山稜線時,他能捉下多精彩的山岳美景?!

 

是的,木村大作交出的《劍岳》成績單之一,就是只有英國大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那個時代才有的史詩風情。不管是《阿拉伯的勞倫斯(Laurence Of Arabia)》或者《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人與自然的對話就成了書寫這類史詩電影的必備元素,電影工作者用血汗與才情,紀錄也見証了自然的力量,當然算是功德一件,只不過,如果只讓世人見証到日本中部黑部立山山區的雄峻景觀,《劍岳》也許還會被凡夫俗子界定為風光電影,一切只因為電影配樂那麼動聽,一切只因為在山岳之前,人都變得渺小了。但是,《劍岳》不俗的成就之二,就在於看似渺小的人,其實並不渺小。

summit0027.jpg 

《劍岳》其實直接問了所有登山客一個問題:你為何登山?有人想要健走?有人想要征服,有人只是朝拜,有人則是想要創紀錄。《劍岳》則是寫下了三種不同的登山態度。

 

一種是爭雄之心,代表人物就是1906年的日本陸軍,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國力日盛,不但滅了韓國,也打敗中國取得了台灣,甚至也能力阻俄國勢力東進,無所不能的雄霸之氣,成為日本軍人的普遍信念,所以一聽說從來還沒有攻頂紀錄的劍岳峰頂即將被日本山岳會奪走之際,長官就下令要搶做日本第一,攻上劍岳頂峰,架設觀測點,完成日本全地圖的製作。爭雄之心,山岳協會的成員也不稍遜色,能夠搶贏軍方,對於雄壯男兒,可是多英氣風發的成績啊,於是軍方和民間兩派人馬在高山間的競逐角力,就形成了催動戲劇矛盾的動力源泉。

summit0026.jpg 

《劍岳》無意否認這種爭雄之心的人生特質,只是它藉由淺野忠信飾演的陸軍測量員柴崎芳太郎一角,揚舉了另一種登山精神:山勢雄偉,況且劍岳還包含著宗教神話的神秘色彩,能夠「登劍岳小天下」,固然快意人生,但是人太渺小,自然太雄偉,在無法並比或者對抗的情況下,人生只要清楚註記生命的位置座標,即已成就非凡,攻頂固然可以得著揚名立萬的喜悅,但也只是曾經經歷風雪,幾度險些失足的登山客,才知道該如何謙卑以對,所以也寧可安份守己地完成職志:他是探測員,能夠秉持毅力,順勢攀山測山,完成日本全地圖的工程,此生即已無憾。地圖只是註記,只是觀察,無關爭雄,也就無關勝負。他的勝利或者成就,其實只是一種意志的完成。

 

毅力比較崇高嗎?爭勝的品味就俗氣了嗎?電影在破紀錄的那一刻揭示了第三個饒富生命啟示錄的登山意境:「更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欠缺歷史的註記,並不代表你就是先行者,他們在攻頂後發現的禪杖即是早有登山者的「物証」,差別只在於曾經攻頂的修行者,根本不在意這種紅塵紀錄,人生太多的業障都是凡夫俗子自我設限的結果,折磨了自己,也苦煞了肉身與心靈。唯有不爭,人生世界才開闊,才幾近於道(頗有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問題當然在於放不下紅塵名利的就是那群凡俗軍人,不能做到日本第一,就是任務失敗,完成地圖測量的工程也就被長官拋諸腦後。但是又何妨呢?不為名利登山,只為意志登山,那是多平凡而又容易滿足的人生心願呢?《劍岳》揭示的生命態度,因此廣闊深遠,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