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慾謀:多少癡情種

有個男孩子努力在彈簧床上彈跳著,勁力相似,高度相似,姿態相似,即使換了不同顏色的運動衣,跳起來,卻都還是舊時感覺。

 

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就像那張彈簧床,他的《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則像那位在空中翻滾的男孩,不論男孩怎麼跳,阿莫多瓦的指紋,阿莫多瓦的氣息,依舊緊緊包覆著他,即使男孩既強勢又熱情地釋放能量,但是一切都有脈絡可循,眼前幌動的都是似曾相識,雖然依舊動人,就是明顯少了意外。

 

電影觀眾就像一頭噬血怪獸,一直威逼著創作者,不時渴望著新作品,不但要有新意,還要有甜頭,更要有始料未及的變化,重複似乎成了創作者的莫大罪惡,一不如意,就口沒遮攔地狠劈怒咬下去。阿莫多瓦的原罪就在於他是阿莫多瓦,在於他曾經開宗立派,用大塊熱情與色彩,傲視世人,即使他還是悠遊於在自創的熱血熱情門派中,招式刀法越使越純熟,可是看來看去就是那幾招時,誰不希望掌門宗師還能切磋出乾坤挪移大法,新人耳目?問題是那位大師真能苟日新?又日新?skin01.jpg

 

《切膚慾謀》的導演如非阿莫多瓦,或許我們就對於怎麼又是變性人的題材?(那不是《我的母親》就曾有過的主題?)怎麼又是綁架人生?(那不是從《綑著你、困著我》就曾有過的手法?)怎麼又是不能動彈的人兒面對碎裂人生?(不管是綁架或者受傷,或者失明,從《悄悄告訴她》到《破碎的擁抱》不亦盡皆如此?)怎麼又是過去和現實糾結如麻花般的時光雜敘?怎麼又是大塊的紅藍色彩?又是那麼挖空心思地找出了合法裸露人體的法律空間?怎麼又是母親與兒子錯綜複雜的愛情與親情傳奇?怎麼又是從放大的臉龐中找尋欲望的投射與滿足?(這些,不都是所有阿莫多瓦電影都曾有過的必備元素?)《切膚慾謀》如非背覆著阿莫多瓦的十字架,誰會如此論斤秤兩地計算比對電影中所有的元素、細節與手法?

 

是的,阿莫多瓦在他的電影中放大了人類潛意識的衝動與慾望,再搭配極其平常通俗的愛恨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描繪人間的浪漫傳奇,他的視覺奇觀永遠那麼強烈而奔放,但是人們同樣用放大鏡檢視著他,究竟是用舊刀因循著昔日輪廓印痕,精細複刻?或者換了新刀,找到了新切點與軌跡,從容做起了解牛庖丁?正因為他曾經是獨領風騷的影音魔法師,也使得他還能跳脫自己賴以成名立萬的技藝魔咒之中。skin03.jpg

 

用四個字來《切膚慾謀》,無非就是「愛恨拼盤」。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飾演的整型名醫Robert,痛恨吸毒的成衣店少東Vicente(由Jan Cornet  飾演)在花園幽會時對女兒動粗,導致她精神崩潰,誤會是父親強暴了他,所以Robert迷昏了Vicente,強行將他去勢變性,那是由愛生恨的典型父權霸凌;但是RobertVicente軟禁了六年,從外貌到身心,全都要徹底變化,不但替Vicente取了個很女性化的名字Vera(由Elena Anaya飾演),還隆乳瘦腰,削頰植髮,也教她瑜珈禮儀,更給她火都紋不了身的超強肌膚(那是電影中的關鍵密碼),此時的Robert,其實早已悄悄從復仇天神,轉化成了希臘羅馬神話中那位愛上自己雕刻作品的畫家Pygmalion(蕭伯納的劇作《賣花女》,舞台劇電影《窈窕淑女》都有著相同的主軸),一方面欣賞自己的妙手天工,一方面則是由恨生戀,有了欲望的投射。

 

人生的恨,可以咬牙切齒,怒目圓睜;一旦有愛,卻也可以前嫌盡釋,但是《切膚欲謀》比起一般驚悚電影更高明的層級就在於阿莫多瓦,讓很多人煞有介事地引用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綁架的受害人,轉而認同,並愛上了加暴者)的理論來探究Vera的變性身心,他卻能在關鍵時分來個大逆轉,而且這種逆轉並非信口開河,自己掰了算,而是極其纖細地運用了性愛模式來喚醒Vera的性別與人生記憶(例如,男女交合會痛,於是改採男男交合的模式,女人做不來女人,只能做男人的事,就勾起了萬般閒愁),也因此才有了叛離天神的霹靂手段。

 skin018.jpg

匪夷所思的羅曼史傳奇,香噴噴的肉體,火辣辣的慾望,還有科技與倫理的矛盾拔河,《切膚慾謀》確實備齊了驚悚電影的諸多好看元素,夠讓初次相遇的人忘記生活裡的憂愁煩悶,只因為導演是阿莫多瓦,你才赫然發覺,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同一張彈簧床上跳躍舞弄,姿態依舊,高度也依舊,音樂還是那麼動聽,色彩還是那麼濃豔,胴體那麼豐潤,但也因為都是舊時相識,難免就想勸他歇息一下,喘口氣,換個平台吧,畢竟,你沒累,老朋友都累了,也都老了呢。

12月3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年度回顧:電影精選片單

 

 

過去這一年,我們看過多少精彩的電影呢?我整理了自己的觀影筆記,列出了今年留下印象的中外電影,有些是商業片,有些是藝術片,有些來不及公開放映,有些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力作;有些賣座電影沒有列入,有些藝術作品我也看不懂,無論如何,列入清單中的就是我在觀影時,有所觸動的作品。

 

 

外語片

華語片

 

一月

借物少女

生命之詩

我愛故我在

非誠勿擾2

 

二月

真實的勇氣

王者之聲

趙氏孤兒

 

三月

博士熱愛的算式

愛的自由式

藍色情人節

讓子彈飛

 

四月

更好的世界

妳離開的時候

尋找背海的人

 

五月

異想奇謀

傷心潛水艇

 

消失打看、關雲長

沈沒之島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

 

六月

永生樹

玩命關頭5

命運化妝師、歸途

小偷,下落村的來電

 

七月

猩球崛起

武俠、河豚

 

八月

險愛勿近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翻滾吧阿信

 

九月

落日車神

賽德克巴萊

 

十月

魔球

美髮師的夢想

阿爸、皮克青春

牽阮的手

 

11

裝扮遊戲

我不要死

到阜陽六百里 鋼的琴

轉山  星空  刀見笑

 

12

選戰風雲

夢露謎情

10+10

龍門飛甲

今天的節目中我則是選了幾首台灣電影的主題曲來回味這一年,其中包括了《星空》的主題曲「星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題曲「那些年」、《阿爸》的主題曲「阿爸」、《賽德克巴萊》的主題曲「看見彩虹」及「父子重唱」,以及《翻滾吧阿信》的主題曲「完美落地」。主要原因即是今年的台灣電影市場幾乎全是台灣電影的天下,台灣電影工作者拍出了好看的電影,自是讓人由衷欣喜的事,所以自是要在2011年最後一集播出的節目中,把所有的榮耀都歸於華語電影了。

 

第二小時:

第一小段:年度回顧:我的最愛

ws1098.jpg 

有了片單,難免就會想繼續追問,那最愛的影片為何呢,以下就是我的選擇:

01. 10+10

02.賽德克巴萊

03.尋找背海的人

04.讓子彈飛

05.牽阮的手

首先,《10+10》讓我看見了台灣創作者的才情與志氣,雖然僅是短短的20部五分鐘電影,卻有太多的靈光與火花,讓人動容,其中,我更把最有時代精神與戲劇張力的《潛規則》選為年度之最。

 

其次,有不少小瑕疵的賽德克巴萊》無疑是今年最關鍵的電影,從企圖到執行,台灣電影的高度與密度,頓時就有了不同的視野,ws1092.jpg提到凝聚力與工業高度,對台灣影迷和工作者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至於紀錄片,我選擇了《尋找背海的人》和《牽阮的手》兩片,因為他們都紀錄了動人的歷史事件,前者讓我們看見了文學家的心靈與身影,後者讓我們看見了熱血中年的終身志業以及民主血花,都是值得傳承子孫的精彩作品,更重要的是有人選擇了這麼冷門的題材持續去關注,持續去紀錄。

 

商業娛樂電影中,深得嬉笑怒罵之趣的《讓子彈飛》無疑是讓人看得開懷的首選,最特別的是機關環扣之密,對白與戲劇線索的張力都高度緊繃。

dlbfd90.jpg 

選用音樂:

01.國旗歌

02.尋找背海的人》主題音樂

03.太陽照常昇起》主題音樂

 

第二小時:

第二小段:告別2011

節目很難得能夠再度遇到除夕夜播出,理所當然地就要選播最適合今天晚上播出的音樂Auld Lang Syne」,中文譯作「驪歌」

主要歌詞為: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auld lang syne*?

意思是:豈可遺忘老友,不再想起?
豈可遺忘舊昔相識,以及美好往日?

過去有那幾部作品中曾經採用過Auld Lang Syne」呢?是不是每回音樂出現時,就格外淒美動人了呢?

各位朋友,聽完節目,2011即將落幕,2012即將來到,祝大家新年快樂!

12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知名導演:肯.羅素(Ken Russell

 

讓我們向曾經啟迪我們心靈,增廣我們見聞的前輩創作者致意吧!

 

今天的節目一開始,我們從「Walking in the air」來體會季節的聲音,繼而分享從名曲中衍生出來的「kiss goodbye」變奏版,是的,又到了冬季耶誕時分了。kr613.jpg

 

人生機緣非常巧妙,兩個星期前才向大家介紹法國作曲家Georges Delerue的創作人生,還重讀了英國名導演肯.羅素對他的《夏日之戀》譽為只有上帝才能創造的讚美詞,沒想到就接獲肯.羅素於20111127在醫院病逝的消息,享年84歲。

 

肯.羅素是激情浪子,敢於挑戰禁忌,常常走在時代前端。我在青春期看著他的作品成長,必需承認不論《戀愛中的女kr616.jpg人(Women in Love)》或者《樂聖柴可夫斯基(The Music Lover)》,都帶來極強烈的震撼,前者讓我對人生的情欲面向,以及工業文明與原始人性的矛盾擦撞;後者讓我知道了同樣一首古典音樂,在蒙太奇的技法協助下,可以那麼優雅自然地穿梭古今,既能踩著華麗的音符前行,又能自在詮釋作曲家的孤寂與榮華。

 

肯.羅素在1960-1970年代的慓悍,到了21世紀的今天,已然成為眾人熟悉的陳規了,開風氣之先,如今卻已浸漫成了俗世技藝,那是文明的進步,難的是開風氣的豪情與才情,今天的電影故事與人物故事,無非都是在見証一個時代的流變。

 

使用音樂:「Walking in the air

戀愛中的女人》原聲帶

夏日之戀》原聲帶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12序曲」和「如歌的行板」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歐洲電影獎:《大藝術家》新音樂家的成績

 

我從不諱言自己對法國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的喜愛與佩服,但是今年的歐洲電影獎,卻有一位法國音樂家Ludovic Bource取而代之,拿下了最佳電影音樂獎。art006.jpg

 

Ludovic Bource的名字對很多人都很陌生,他交出的配樂作品是重現黑白默片精華趣味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該片已經先奪下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的年度最佳影片,後勢看好。該片是法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繼賣座的OSS117之開羅諜影(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和《特務117之里約團團轉(OSS 117: Lost in Rio)》的大膽嘗試,片中有大量的默片場面,又是黑白畫面,主題鎖定好萊塢電影從默片要跳進有聲片的關鍵期,默片演員面臨的表演和愛情挑戰。

 

我還沒看過《大藝術家》,但是知道默片時期,音樂是最重要的聲音元素, Ludovic Bource音樂確實有情緒亦有畫面,很能撩動想像,所以讓大家先聽為快。

 

使用音樂:《大藝術家》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到阜陽六百里》

 

華語電影是否適用外語歌曲來詮釋呢?我選擇了挪威女歌手Kari Bremnes的歌聲來詮釋台灣導演鄧勇星執導的《到阜陽六百里》。

rt035.jpg 

《到阜陽六百里》描寫的是大城市裡的小人物浮沈故事,因為是小人物,所求不多,無非就是生活安順,心願得圓,但要在大城市營生,「騙術」似乎是必要的手段,有時候是騙自己,有時候是騙別人,《到阜陽六百里》透過「大小騙術」譜成了一闕社會哀歌。

 

《到阜陽六百里》的焦點核心在於透過春節「遊子回家」卻不易買到車票的心情,帶出「家」對於當代男女的意義,有人是傷心不返家,有人是功名無成誓不還,有的人則是夢醒後返家療傷,但是還有人懂得利用返鄉機會再賺上一票。

 

《到阜陽六百里》的格局不大看似輕描淡寫,卻也細數著人心的破裂傷痕,搭配。

Kari Bremnes一塵不染的嗓音,形成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專輯曲目
使用音樂: 01. Mote
02. Mitt hjerte hamrer og hamrer
03. Erindring

04.EN ELSKER I BERLIN

12月2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音樂:金球獎焦點》

 

適逢平安夜播出的「電影最前線」要獻給所有的聽眾朋友三個耶誕小禮物,首先是讓大家聽見不同版本詮釋的「Amazing Grace」,沾點節慶氣息,接下來的第一份賀禮是一口氣介紹五首第69屆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入圍作品:

Lay Your Head Down《奇異人生(Albert Nobbs)》

Hello Hello, 《糯米歐與茱麗葉(Gnomeo and Juliet)》

The Living Proof,《姐妹(The Help)》

The Keeper, 《重裝教士(Machine Gun Preacher)》

Masterpiece, 《溫莎公爵夫人(W.E.)》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音樂:古典與流行》

 

Pina-2011.jpg「電影最前線」在平安夜要獻給聽眾朋友的第二份賀禮是德國名導演溫德斯獲得今年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翩娜(Pina)》。

 

我個人很喜歡《翩娜》這個片名,既是大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姓名諧音,亦有著翩翩起舞的含意,一「音」雙關,豐富極了。當然,這部電影的原聲帶亦有著讓人聞樂起舞的動能,極為動聽。

 

第三份賀禮則是剛上映的新片《不可能的任務4: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Ghost Protocol)》原聲帶。

 

gp2011.jpg這一套從電視影集發展而來的電影,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已經是兩個世代的不同記憶,但是不管主角怎麼變,不管任務難度是不是更艱難了,不可或許的主題音樂一直是傳承《虎膽妙算》香火的精髓主軸,從原創的Lalo Schifrin到接棒的Michael Giacchino,都讓音樂發揮了點題與煽情的烘托功能。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10+10

 

10+10=20是最基礎的算術,但是透過美術設計的變動,10+10卻也可以解讀成民國100年台灣電影工作者獻給影迷的一位特別賀禮。

 

20位電影工作者各有五分鐘的時間來拍攝短片,究竟要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呢?這考驗著創作者的才華與功力,因此有的人就回顧過去的創作歷程,擷取了最嫻熟的創作模式,用更精練與精熟的語法來訴說一則傳奇,例如朱延平導演的《無國籍公民》就承繼了他的《異域》系列,訴說著泰緬邊界的難民子女來到台灣落腳後,依舊得不到妥善安置的孤兒際遇,當然,再度聽見「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曲子時,還是會痛心,都這麼多年了,這首歌曲還在訴說著台灣人無解的政治悲情,還是「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10-02.jpg 

例如最會拍兄弟情的王童導演則以一對兄弟扛著裝備上山放電影給神明看的《謝神》短片,再度讓我們瞧見了台灣人的憨厚與魯直;同樣地,何蔚庭導演的《100》則是紀錄了一位已經100歲的老先生依然能夠行走散步的平常人生;鄭文堂導演的《老人與我》則是以魔幻的語法訴說著一位宜蘭的失智老先生迷途出走,驚動全村上下,集體協尋的農村深情,讓觀眾看見濃郁的台灣人情味。

 

吳念真的《有家小店叫永久》則是站在文明演進的角度帶領大家回味一個不想被時代潮流淹沒的小雜貨店的故事,連老鄰居都去隔壁的7-11買飲料了,連兒子都勸母親把這家名叫「永久」雜貨店給收掉時,老太太為什麼堅持不肯?背後的故事,其實也是一段人間真情。

10-05.jpg 

至於侯季然執導的《小夜曲》則是透過周藍萍創作的「綠島小夜曲」串連起兩個年代,一個是1954年新公園放送亭裡,播送著紀露霞在錄音室裡現場演唱,即時播出的「綠島小夜曲」,然後再回轉到2011年,早已人去樓空的錄音室,不變的是紀露霞還依舊幽幽唱著同一首曲子,差別在於她已經75歲了。時光對照的美麗與歎息,最是迷人。

 

陳玉勳導演的《海馬洗頭》則是透過一個燈光古怪的洗髮室裡,一則要把掌管人類記憶的大腦的海馬迴清洗乾淨的靈異傳奇,反證出集黑色驚悚與當代愛情批判趣味於一爐的喜劇風格。

10-06.jpg 

至於《256145樓之1》則是《一頁台北》的導演陳駿霖走在台北街頭時,見証到的搬家景色,從中體會出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妥當的焦慮心情,既寫實,又充滿寓意。

 

我無法以一個小時的節目長度介紹完這20部精彩短片,有些我中意的片段,就留待下星期六再與大家一起分享了。

 

使用音樂:《異域2孤軍》原聲帶

薛嘯秋《無聲曲》鋼琴演奏曲;

周藍萍《綠島小夜曲》;

12月1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選戰風雲

 

台灣政治人物正為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聲嘶力竭的此刻,觀看喬治.克隆尼自編自導自演的《選戰風雲》,其實是很具備對照參考的趣味,特別是政治人物總會鼓吹一個夢想,營造無窮的希望,但是又有多少人不以破滅做收?

ides28.jpg 

但是《選戰風雲》除了讓我們看見政治現實如何逼使曾有理想的人,逐步在面對政治戰爭那種「贏家全拿,輸家全無」的殘酷現實時,不得不一再修改容忍下限,不再堅持當年自己引以為傲的理念,一個你不再是你的人性逆轉,即使獲勝了,又有什麼意思呢?不,很多人,真的只求勝利,不問理念的,當年同樣面對著那具麥克風,那樣舌粲蓮花的時候,你還是原來的你嗎?如果不是了,你的轉變是進化?或者沈淪呢?

 

選戰風雲》同樣也對所有在職場工作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警訊,愛情劈腿的人,往往會被罵負心或薄倖,在政治或者工作上腳踏兩條船的人,是投機?還是買保險?一旦忠誠不再獲得信任的時候,你準備好,去做叛徒了嗎?

使用音樂:《塔瑪拉小姐(Tamara Drewe)》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年度回顧:《最後的美麗(Biutiful)》

墨西哥導演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是一位很有勇氣,見識亦不凡的導演,從《靈魂的重量》到《火線交錯》,他每回出手都有沈重的生命議題得以直擊人心,他在2011年交出的《最後的美麗(Biutiful)》一片,更是一部獻給天下父親的深情電影。

21biutiful.jpg 

西班牙影星Javier Bardem飾演的父親角色,原本是仲介非法勞工的人蛇集團成員,但是他一開始即已血尿,即已罹癌,來日為多,偏偏妻子吸毒,難以照顧一對兒女,就在全力規畫自己死後人生的時候,他的工作已然觸礁,手上頓時負背了幾十條人命,就在一團混亂的生命節奏中,我們依舊可以看見一位其貌不揚,其行不當的父親,如何試圖彌補自己生命的遺憾,要給子女一個更好的未來,可憐天下父母心,正是電影最後讓人看見的美麗。

 

使用音樂:《最後的美麗》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夢露謎情(Nobody Else but YouPoupoupidou)》

 

法國導演Gérald Hustache-Mathieu執導的《夢露謎情》是一部很重視細節的精彩電影。

 

前提是你要知道夢露的故事,包括前幾任老公都不懂得愛她、疼她,好不容易與總統有一段情,卻也因為公開唱出了生日快樂歌,讓所有的地下情再也無法掩藏,不但失去了愛情,連生命亦不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pp601.jpg

 

但是,夢露都已經離開人世50年了,這則已經在許多新聞報導,報章雜誌反覆被人寫爛的傳奇故事,要如何才能找出新意,完成薪火相傳,既像昔日女神致意?又能夠言人所未言的真相揭弊呢?Hustache-Mathieu的手法是找來一位專寫偵探犯罪小說的年輕小說家,透過他調查一位年輕女星的殞落生命,讓相差半世紀的不同世代女人,演出了有如輪迴轉世的驚奇雷同,因此有了古今對話,因此有了人生震撼。

 

使用音樂:瑪麗蓮.夢露「請你愛我」精選集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切膚慾謀

 

skin07.jpg阿莫多瓦專有的特色符號:色彩、慾望、性別、報復、喜趣、糾纏,在最新作品《切膚慾謀》一點都沒少,即使很有舊時相識的感覺,依然以大膽用色,視覺奇觀和玄奇劇情的方式,強力地吸住觀眾的目光。

 

世人誰不對身體充滿好奇?人之患在於有身,人之愛亦在於有身,阿莫多瓦用了醫學的病例與放大的手法,找到最公然,最不受批判的方式呈現肉體之美,公開被衛道人士列為禁忌的人體私密,再以放大的形式顛覆禁忌,更重要的是Alberto Iglesias的音樂確實動人,看聽音樂,你就會醉了。

 

使用音樂:《切膚慾謀》原聲帶

選戰風雲:記者的浮雕

面對攝影機,神經就會緊繃,很難放鬆,凡人如此,演員亦然,得過奧斯卡女配角獎的瑪莉莎.湯美(Marisa Tomei)卻在《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中成功示範了放鬆的演技。

 

選戰需要造勢宣傳,操盤手與媒體的關係相當微妙,媒體给予好評,做出正面報導,選戰就輕鬆得多;媒體懷有敵意,處處找碴,這場仗就難打了。不管是餵養媒體,攏絡媒體或者利用媒體,能夠魚幫水,水幫魚,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應該是操盤手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ides918.jpg瑪莉莎.湯美在《選戰風雲》中飾演自由投稿的政治線記者Ida,黏著操盤手,套交情,挖內幕,寫獨家是她的文稿能獲主流媒體採用的基本條件;但也因為她的報導確實有獲媒體採用的可能,操盤手即使百忙,也得好好張羅她,讓她有機會近距離採訪選務人員,做直擊觀察,甚至故意釋放空氣,讓她有料可爆,能夠獲得媒體重視,也甘心做起傳聲筒。

 

記者角色夠不夠寫實,能否形塑說服力,對白是重要關鍵,如果就像一般記者會上只會問白癡問題的傻鳥,肯定遭人嗤之以鼻,兼任編劇的導演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給予Ida的話白空間就是話中有話,所有的目的都在套話,但是瑪莉莎.湯美選擇的問話姿態並非前傾式的積極攻擊,而是後躺式的輕鬆攸裝,攻擊就會讓人緊繃,如非對抗,就是防禦;只有談笑間悄然用兵,看似不經意的隨口閒談,讓人在警戒降低的情況下,誤判情勢,多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瑪莉莎.湯美每回亮相時,都不是尖毛直豎的刺蝟,甚至還有些故意的慵懶,明顯有別於其他演員的肢體動作,但是藏在肢體下卻有著有聞必錄的耳朵與心靈,再加上打蛇一定要打七寸的直接問話,自然就更具說服力。

ides904.jpg 

不過,Ida的採訪對象Paul(由Philip Seymour Hoffman)是選戰老手,並非不懂人間險惡的菜鳥,《選戰風雲》的劇本功力就顯現在Paul在其他同事前面,攻防嚴密,字斟句酌,守得滴水不露,卻在走出餐館,只有Ida在身旁時,才放出最有料的新聞線索,公私有別,為己造勢的結果卻是一樣的,識相的Ida嚐到甜頭,自然就對Paul更加信任,有時難免放水或者投桃報李,有時則是甘為利用,都成為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其間微妙,只有老鳥記者心知肚明,但是電影能拍出這種極其敏感又微妙的分寸拿捏,即已符合了職場寫實的基本需求了。

 

急著想表現的記者,基本上都是嗜血的,只要是新聞,而且是重要新聞,都會拚盡全力來採訪,交情固然重要,但是特殊新聞卻也會記者六親不認,只問新聞,不理交情,明明知道洩露新聞線索的人必有目的,但是只要符合專業判斷,聞到有資利用的線索,記者絕對是不達目的絕不鬆手的,喬治.克隆尼給Ida的第二場好戲就讓她用電話採訪展現功力,先爆一個料做餌,嚇到以為天下沒有第四個人知情的Stephen滿頭冒汗,再引出第二個料,要逼Stephen就範,釣出更大尾的魚,其實,不管Stephen如何回應,她掌握的線索都已夠震撼的,但是那種吃魚連皮帶骨頭都不放棄的狠勁,不也是「專業」記者經常演出的「專業」戲碼?拍電影能拍到連專業人士都覺得很吻合真實,那也是專業的表現了。

ides26.jpg 

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究竟是不是朋友?簡單來講,相互利用的時候絕對可以熟到稱兄道弟,卻不需要把朋友掛在嘴上,因為彼此自然就會一見如故,在相談甚歡中跑到夠份量的新聞。一旦得把「朋友」掛在嘴上,需要套「朋友」交情時,就意謂著彼此已經起過利益衝突,有過程度不一的背叛或者選擇,Ida的繼續黏纏,當然是形勢比人強,透過認錯和示好的方式,爭取第二回合的好聚好散,真正有趣的是Stephen嘴上依舊承認Ida是他的好朋友,卻也明白告訴警衛:「她是記者。」不能她闖入辦公界線,然後再轉身告訴Ida:「妳是我最好的朋友。」不想公開得罪記者,保留未來再合作的空間,卻也不露聲色,不顯情緒地給了對方軟釘子吃,職場冷暖,人間現實,就在高手過招下,多添三分寫實力道。

選戰風雲:彩虹的黑影

所有的戰爭都是無情的,都以摧毀對方為目的,選舉戰爭雖然只動用銀彈,而非子彈,在民主的護佑下,傷亡指數理應不高,卻因為攸關利益與榮譽,對於人性的摧殘,絕對不輸任何有形戰爭。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在他執導的《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對於看不見硝煙味的戰爭著墨甚深,至於現實人性的刻畫更是深刻,絕對夠格做為就業市場價值判斷的最佳範本。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喬治.克隆尼在《選戰風雲》一開始就已選好了邊,定了調,他透過女主角Molly(由Evan Rachel Wood飾演)的嘴,點出了政治的無情現實:政治總是先帶給世人希望,最後卻總是以幻滅做收。確實,世界的民主國家,雖然都是透過民主程序,在風起雲湧的夢幻與喝采聲中,選出國家領導人,但是最後能夠全身而退?多少人是在風捲殘雲的噓聲中退場?又有多少人能夠長得國人尊重與懷念?

ides25.jpg 

儘管如此,總統的權位確實誘人,尤其是世界首強的國家元首名器何等光鮮誘人,英雄狗熊都競相折腰,即使看透政客本質的人也依舊樂於搖旗吶喊,造就夢幻,再因緣際會,攀龍附鳳,名利雙收。然而,選勝的無情在於勝者全拿,輸的一方就兩手空空,毫無所獲,因此領先的人怕輸,落後的人更怕,於是才會有無所不用其極的花招與詭計出現,《選戰風雲》就掌握住這種人性微妙,編織出一場撼動人心的好戲。

 

喬治.克隆尼採用的起手式為「對比」,但是層次有別。例如電影的開場與終場都是男主角Ryan Gosling飾演的Stephen獨自面對麥克風的場面,然而開場時,他只是助手,終場時,卻已幹掉上司Paul(由Philip Seymour Hoffman),成為獨當一面的幕僚長。透過這種「對比」,事業天平,就顯現出鮮明落差,觀眾目擊了將近兩小時的權力鬥爭,勝負與是非的界限,似乎早已糊成一團,難以確認了,這才是最強烈的震撼。

 

「對比」的另外一層效果則是透過「妥協」,讓真相得著更清楚的輪廓。喬治.克隆尼把這個表現機會留給飾演總統參選人Mike Morris的自己,從演講、辯論到幕僚會議,確實思路清晰,一派正義,有所為有所不為,完全符合了競選團隊為他奉獻犧牲的完美情操,尤其是他與妻子同車,分享選情險惡時,聽出妻子已經接受幕僚獻策,要他接受交換條件時,滿懷感慨說出:「每一回我所提出的下限,卻都被迫修正,但是,這回絕不……」沒有人會以為他在妻子面前都在表演,人們寧願相信那是夜半私語時的真心話,但也只有他把狠話說盡,高舉道德與正義標竿之後,最後的逆轉,最後的全面妥協,才凝聚了足夠毀滅夢想的「對比」震波。

 

喬治.克隆尼採用的殺手鐧則為「背叛」,同樣層次有別。首先是如何抗拒利誘。選戰未到最後,勝負難料,選到一半時,突然有人要來挖角,要求私奔敵營,來個密會,Stephen該如何因應?第一個層次是:要不要去,第二個層次是:要不要據實以報?第三個層次則在於:何時做出決定?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在機關算盡的時刻,「忠誠」已不純粹,就很難避開他人質疑了。Paul要逼Stephen走路的那番「忠誠」談話,確實義正詞嚴到讓Stephen百口莫辯,但是Paul跡近挑剔的潔癖,也反應出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充滿理想性的美好往日,終究抵不過現實的利益盤算,也不合乎職場忠誠度的現世價值了。

ides29.jpg 

其次則在於嘴上的「承諾」,究竟算不算數?打出挖角戰術的Paul Giamatti,有其兵法戰略,他的誠意與算盤,在底牌揭曉的那一剎那,確實是全片最血淋淋的職場現實,原本就得不到的,就讓別人也得不到,只憑一張嘴,動動唇舌,就能斬將搴旗,其實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明反間計,Paul Giamatti的翻臉告白,不但讓錯愕的Stephen如洗三溫暖,看戲的觀眾也備受震撼,堪稱是《選戰風雲》最犀利的職場人生。

 

最關鍵的「背叛」同樣是要由喬治.克隆尼自己來一肩扛起。不管他背叛的是理念、形象或者戰友,所有向下沈淪的選擇都是極其無情的人生現實,《選戰風雲》最夠力的批判點就在於站在夢想的彩虹雲端上,看到最真實的烏雲結構,那是千金難買的人生經驗,然而,我們只用一張電影票的代價,就換得了無數的體悟。

勸君更進一杯酒:如夢

從事新聞工作27年了,曾經與採訪對象起過不少衝突,但是很少在半夜三點接到對方憤怒電話。

 

1125,我前往新竹參加金馬獎的入圍酒會,遇見了一位20年前曾經在半夜打電話給我的大哥。

 

那一年,那位大哥邀集了台港紅星合演了一部電影,引發了一些流言,主要就是指有人假公益之名,中飽私囊。

 

吃虧的人,心有不平,嘴吧碎碎唸,很容易;要他出面作證揭發,很難,要據此寫成報導,更難。沒有真憑實據,有聞即錄,就會出事,結果我還來不及交稿,我當時服務的報社就刊出了一篇未掛記者名字的報導,把坊間的各式傳言都做了整理,亦即有合理懷疑,但是欠缺鐵証。

 

報社會刊出了一篇「本報記者」的報導,不敢刊出記者全名,無非就是報社擔心報導的內容衝擊力道不小,寫稿記者全安會受威脅,不掛名,就少生事端,

 

但是主線記者未被告知,就刊出這麼一篇報導,又代表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懷疑主線記者不盡職了?更嚴重的是,即使不掛名,以前都是你在跑,被批被罵的對方就會認定是你寫的。一旦因為報導損了顏面,起了利益衝突,有情緒,一定會找你理論,社方想到要保護寫稿記者,卻讓主線記者背起了黑鍋,這種做法對嗎?這種處理手法,合乎情理嗎?

 

對不對?合不合情理?在我午夜時分接到電話的那一剎那,都不重要了。

 

在那個影劇圈黑影幢幢的年代裡,午夜時分會有電話鈴聲響起,話筒那頭會傳出憤怒的叫罵聲,就夠讓人膽戰心驚了,更別說對方是江湖上有名的大哥。

 

那位大哥直接在電話那頭直接報上他的本名與身份証字號(意思就是他有名有姓,敢做敢當),就那篇報導所指述的內容,以大罵的方式數落了我一頓,我沒有辦法解釋那篇文章是誰寫的,黑鍋已經揹了,我只能聽,只是看著身旁被電話鈴聲吵醒的妻兒,心頭無限沈重。

 

在他掛上電話之後,誰也不曉得接下來會遇上什麼事。夜很深,很黑,我的心情亦然。

 

第二天,我立即向主管報告了這件事,但是主管只哦了一聲,沒有抱歉,亦沒有關心,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雖然我認為他也嚇到了,不曉得會搞這麼大),但是我相信他不曾忘記這位大哥曾經遭幫派圍殺,卻能浴血脫身的往事

 

我無法形容自己的沮喪與憤怒,我知道,面對長官的這種處理,我是該換跑道,換媒體了。只是,不能在當下,不能在那個節骨眼上,不能被人陷害抹黑,無辜揹上黑鍋。

 

那件新聞後來不了了之,我也不曾接到諸如「下班時要小心一點」的警告電話(那又是另外一則故事了),那則新聞就是傳聞,但查無實據,如果真有受害人,受害人又不站出來,除非記者真能掌握証據,也是無可奈何。那不是查不查或者寫不寫的問題,關鍵在於查不查得清楚明白。

 

我沒有退卻,我堅守崗位,以一個接一個的獨家報導與專訪,捍衛自己的尊嚴與名聲。

 

20年過去了。

 

那天晚上,這位大哥再度見到我,先是愣了一下,禮貌性點了點頭,我沒有閃,亦沒有避,都20年了,我笑笑地打了個招呼。

 

半個小時後,晚宴開始,雙鬢已經見白的這位大哥,捧著一個酒杯朝我走來,含笑舉杯,開門見山就說了:「以前,火氣大,得罪了

 

從舉杯到致歉,大哥的每一個舉動,都出乎我的預料,他會如此轉變,我確實很訝異,時間與歲月或許真的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是,有些事卻是怎麼也忘不了,或者改不了。但是,顯然,他清楚記得廿年前的那通午夜電話,顯然,他選擇了一個與廿年前截然不同的姿態與身段。

 

心頭莫名起了一陣激動,有了些沈冤得雪的激動。

 

我拍了拍大哥的肩膀,回應說:「沒事,早就過了。沒事的。」

 

大哥年紀不小了,其實不宜再飲酒,不過,他還是堅持啜飲了一小口,然後舉杯點首,轉身而別。廿年前的一頁歷史恩怨,在那一刻也悄悄翻了過去。

 

那天深夜回到台北,我安心睡了一覺。直到第二天起身,才把這段飲酒對話,告訴了妻子。她也覺得訝異,因為我們都不曾忘記廿年前,那個晚上的沈重與沈悶。

  

人生很短,但是歲月飛快流逝,廿年轉瞬即過。當年一起在新聞火線上拚鬥的同業,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有的已然辭世,有的則是不知去向。想起廿年前的委屈與憤慨,想起爭強鬥勝的人性陰暗,其實也只能長歎一口氣,把衣袖揮揮,昂首前行。

 

當年,我沒有因為那些屈辱與挫敗,灰了志氣,我堅持自己的路,努力去做一個自己想要做的人,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人如此,部落格的寫作亦然。繼續堅持下去,或許勉強還有一丁點自己還能接受的尊嚴,如果沒有,亦無妨,畢竟我已如此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