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綿綿思遠道

寫書法,顏體柳體,誰人不曉?同為楷書,顏體雄渾,柳體瘦勁,各有風韻。電影創作亦有門派體例,王家衛的王派風格,主軸圍繞綢繆情愛,靈思沈緬盛日光景,音樂和美術則是他得能直上雲霄的雙翼。

 

既成王體,就有脈絡章法,觀看王家衛新作循線探索他的創作肌理,找到前後呼應的氣息,發掘再三致意的手痕,亦成為王體研究的趣味之一。

 

以樹洞為例,源頭始自《花樣年華》的吳哥窟,有秘密心事的男人,會在樹gm882.jpg上挖個洞,對洞傾訴心中私密後,再以土封存,那是「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的人生惆悵,俗人參不透鏡花水月;一旁沉默以對的黃衣僧侶可是見證著紅塵執拗的眾生。禪機、佛法與俗念就這樣糾纏難解。

 

樹洞意念到了2046》變得更加繁複了,色如靈芝(要解胸中結,益心氣),形體數倍放大,訴情之人男女皆有,雖嫌刻意雕琢了些,然而周慕雲的角色一路承繼《花樣年華》而來,昔人舊緒,花開並蒂,不算突兀。

 

《一代宗師》亦有密語私洞,則讓人啞然失笑了。那是章子怡飾演的宮二小姐要報父仇,卻得不到父親結拜舊識的奧援,只能隻身以赴。她在佛堂祈願,盼有一燈指引迷津,就在她面壁對牆的那個告解背影上,我們看見了樹洞的變奏曲(畫面沒見洞,卻似有縫紋,最重要的是她的背影,清楚訴說著無人能解,但求天地神佛察鑑的心意了),儼然正是王家衛的簽名了。

 

王家衛的電影節奏像詩,因此容得下音樂盡情伸展,王家衛的電影畫面像畫 ,因此容得下美術多元實驗。

 

《東邪西毒》的刀客決戰,刀劍若筆,帶墨潑灑,新創了武俠電影的視覺風格;《我的藍莓夜》則是透過特寫鏡頭,捕捉藍莓派裡的蛋脂、粉塊和乳緩緩溶解的畫面,氤氳香氣躍然銀幕,有色有香(還有Nora Jones所唱的「The Story」小曲,幸福蜜甜何等誘人(這些技巧可以參考知名法國紀錄片《小宇宙(Microcosmos)》所採用的微觀攝影手法:高倍數的特寫(close-ups)、慢鏡頭(slow motion,)和即時攝影(time-lapse));到了《一代宗師》中,以織錦作底,水墨煙塵飄渺其上的影像合成,讓傳統中國的織綿之美和水墨之趣達到了巧妙的融合,搭配著優雅緩慢的主題樂章,典型在宿昔的一代宗師力道,同樣得著了極有韻味的暈染展示。

 

當然,那一鍋大火燉了大半輩子的蛇羹,不但把廣東美食推到了鼎沸極致,gm881.jpg還能帶出「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難以下咽;火候過了,事情就焦」的人生道理,對江湖功名的諷嘲暗勸,還真是嘴上功夫的美麗過招。

 

Philippe Le Sourd的攝影深得王家衛「對倒」和「鏡花水月」的美學趣味,梁朝偉和宋慧喬初亮相時的人影晃動,先有一,繼成雙,再盪漾成三,那是水紋綺麗,亦是鏡中倒影,古典的美學書寫,舒緩有致,精細迷人。

 

更精緻的書寫則在葉問來到燈樓要代表廣東武師會戰宮羽田之前的比武場景,從八卦拳到形意拳,從暈黃的燈影中走出來的小腳婦人及賬房總管,王家衛想講的何只是「風塵中,必有性情中人」的浮世風情,還包括了「臥虎藏龍,大隱隱於市」的江湖體驗,但是王家衛念茲在茲的卻是對那個「再不看,就沒了」的舊時堂子風情,再一次的深情回顧,從暈黃色澤中走來的各家宗師神采,以及煙視媚行的青樓女子造型,王家衛與張叔平這回眷念的不再只是1960年代的旗袍與阿飛風情了,而是把時間軸往前翻捲,重探1930年代(有多少人讚歎宋慧喬的大衣雍容,章子怡的氅子華貴?)的迷人神韻了。

 

gm890.JPG明星是一種名牌,時代風情亦然,武術門派亦是,王家衛的創作私心總愛把古今名牌盡熔一爐,他的明星組合是一時俊彥;南北武術的匯演,不也一如東北雪景與廣州梅雨的並陳?從滿州國到白玫瑰理髮廳,不也是時代走馬燈的精華聚現?《一代宗師》集名牌之眾成就了晶瑩剔透的昔日榮華,對我而言,這是王體電影的又一高峰,也是「飲馬長城窟行」所吟詠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的人間寫照了。

一代宗師:纖纖出素手

1994年,王家衛初次提劍拍起武俠片,在《東邪西毒》中借用了金庸小說人物之名與刀客形式,卻大玩他的江湖兒女情思囈語。每位俠客的功夫究竟多高?他其實並不在乎,每位俠客都深陷男女情網,各有情愛煎熬,才是爭名逐利的江湖歲月中最讓他留戀的人間深情。

 

既然是武俠片,刀光劍影自不可少,場景可以不多,但更要不俗。

 

王家衛則採用了1950年代流行的「「行動繪畫(action-painting)」概念,畫家在行動中用顏料潑灑滴流,創造了流動的意識與連續意象,電影導演則以刀劍為筆,血汗為色,在減格和慢動作攝影的運氣與用力下,創造了類似金碧或青綠山水的潑墨形式,構成了武俠電影中罕見的花式雕琢。

 

十九年後,《一代宗師》的王家衛再次出招,鏡花水月般的水舞、雪舞和雙人舞,成為他的精工選項。

gm874.jpg 

水舞來自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慘白路燈在雨中散發著凝重氣息,梁朝偉飾演的葉問在雨中迎戰數十徒眾。以一敵眾,展示的是膽識與身手,但以雨夜為背景,則純然是「不俗」美學的念念難忘了。

 

王家衛的光影美學中,源自集郵名詞的「對倒」扮演著核心影響力。「對倒」一指的是完全相同的兩枚郵票,上下顛倒,相連一體,每枚郵票單看時只是一般,倒置相連卻頓時俗氣盡脫,盪漾出無盡漣漪,許可諸多解釋,最常見的解讀是其中若有鏡子,看似兩相似,左右卻盡反,「對倒」影像卻在「左右」相異之外,又多了「上下」倒置,其中的纖細變化,適合用「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來做解讀,波光瀲灩,無限延伸。

 gm0029.jpg

功夫電影,影壇前輩已不知鍜造幾多,唯有不俗,才能勝出。但求不俗,所以才有雨夜巷戰(雖然,《駭客任務完結篇:最後戰役(The Matrix Revolutions)》已先有了雨中決戰的橋段,但是處理得有如《七龍珠》式的死敵對陣,只有氣力火拚,雨水細節就輕縱放過去了)。

 

從招式來看,豪雨直落,如有勁箭襲身;全溼衣裳,拳腳重力更劇;帽沿彈射的水珠,直如暗器;肢體彈飛,水花四溢;壁牆地面,各有水痕文章……《一代宗師》的水花工程,讓功夫電影多了外包裝,視覺層次與身手想像也就更繁複了。 gm884.JPG

 

從聲音來聽,出拳有風,觸身會響,是功夫電影的必備音質,雨水著身落地,輕重有別,水珠彈射或水花濺踏,迴音更有層次……打鬥場景移到雨夜,提供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交錯奇觀,從水滴、水花到水濺的諸多音響,可以是「如響斯應」的功夫素描,亦可以成就大師出招,技驚群英的「雷動喝采」了。

 gm883.JPG

從光影來看,雨夜暗,燈影白,快速晃動的身手與人影直如魅影,偶有光動處,在暗影烘托下,光白更亮,勁力更猛;不安份的暗黑人影,深淺各殊,更釋放出蠢動力道。至於腳踩水漬的倒影,讓戰鬥如畫,虛實如詩,儼然有如一場水上芭蕾了。

 

王家衛的創作模式偏愛,透過「繁複」的聲光技法,厚實電影密度,同樣的概念也落實在宮二小姐與馬三,大年夜在滿州車站的大決戰。

 

大年夜不給好過年,那是天寒地凍下,一心復仇的激昂意志;雪花飄動下拳腳相加,則是讓輕盈雪花在視覺上添加了柔美的點化;最強力的渲染則在於交戰兩人背後疾駛而過的火車:視覺上,行進間的火車是一種速度與力量的展示,與決戰男女形成平行對話,由此產生共振力量;聽覺上,轟隆隆的車輪與車廂碰撞聲,更強化了一決勝負的環繞音場,隱隱然有了「看不見,卻存在」金鐵交鳴聲。這場火車戲是以後製手法添加進去的數位處理,「後製」音響卻創造了強力「現場」音,錯覺元素在王家衛的魔杖揮舞下,更加不俗。

tgm769.jpg 

至於葉問與宫若梅的金樓對決,王家衛真正想要講的只有「葉底藏花一度,夢裡踏雪幾回」的意境。葉問可勝未勝,全因有了凡心,有了私情,兩人在空間翻身而過,鼻尖眼神相隔處不到「0.01公分」(你是否想起了金城武在《重慶森林》中形容與林青霞擦肩而過的心動感覺?),該讚歎的(家學真傳好身手),該憐惜的(為父爭氣的好女兒),都在剎那間成立了,「藏花一度」成全了宮若梅的求勝心,「踏雪幾回」則是銘刻在心的念念難忘,妳上我下的美麗雙人舞,不啻亦是翻製了《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與玉嬌龍在竹林梢頭彈跌上下的男女交歡戲。

 

齊如山先生在品評京劇時给了「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總評,施加於王家衛的作品上,差堪相近,謹以本文遙賀《一代宗師》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十二獎落袋,亦以本文回復部落格上一直期待我寫出《一代宗師》評論文章的朋友們。

 

 

挪亞方舟:先知的造型

聖經故事難拍,一方面是經上文字各方解讀有殊,另一方面則是相關故事都已有既定框架,新詮空間有限,Darren Aronofsky執導的《挪亞方舟(Noah〉》註定從選材之初即已是吃力不討好的工程。

 

真正可以著力的是動畫與美術,前者,用來落實創世紀的影像,工程不小,新意有限(天使巨人有如變形金剛的石器版本,讓人歎息;後者,用來突顯大洪水前後的先民文明,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舟真的是方的,林木取材亦符合原初工業技術等級),設計角度與成果都值得一書。

noah809.jpg 

關鍵人物在於 Russell Crowe飾演的主角Noah

 

在造物主託夢指示之前,雖然終日在艱難中度過,長髮飄飄,符合傳統的「先知」模樣,一旦夢見自己腳踩血壤,飄浮在浮屍之間,這位先知就成了鬥士,頭髮全面削短,有如慓悍幹練的軍人,濃密鬍子和一身勁裝短打,更落實了隨時可就戰鬥位置的拚戰符號。

 

noah801.JPGNoah的鬥士造型不是純粹的美學設計而已,更是解讀角色性格的重要註解。

 

首先,要造方舟,要盡納世間物種,那可是巨大工程,少了鬥士毅力與體魄,如何完工?

 

其次,方舟有限,生靈無盡,要張羅萬物,卻又要擇精篩汰,少了門神堅毅,何把把關?

 

第三,洪水來襲,世人恐慌,求生本能強力反撲,少了死士戰技,如何抗拒潮眾?

方舟任務,史無前例,天降大任於Noah,大平頭,大鬍子的Noah,就有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先知,被迫得「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即使造型有如軍閥,卻是符合夠狠夠絕的任務需求,符號鮮明,背後的象徵意義也就躍然銀幕。

 

只不過,《挪亞方舟》給予Noah最艱難的考驗在於一位滿心宗教狂熱,一位徹底遵照造物主旨意的信徒?會不會誤判?會不會過度詮釋?執念既深,就難免一意孤行,無法確認偏航與否?例如,Noah家人對於方舟外求救的人聲哀嚎尚有憐憫之心,唯獨Noah不為所動,若非他如此絕情,他如何完成造物主的旨意?

 

例如,Noah的次子Ham(含,由Logan Lerman飾演)有求偶欲念,好不容易找到知音,父親卻不肯在危急時刻出手相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美麗的靈魂被潮水般的瘋狂群眾踩踏而過,Noah所說的造物主要毀滅世上不義之人的信念,對他而言,不就失去了說服力?

noah817.jpg 

例如,上得了方舟的生物只許陰陽各一,期待他日香火傳承,何以諾亞家就有夫妻三子以及Emma Watson飾演的孤女Ila五口上了方舟呢?造物主青睞他的子民,慰其劬勞,情理上還說得過去,可是一旦Noah得知Ila懷了長子Shem(閃,由Douglas Booth飾演)的種,家族香火不致中斷,卻又為之瘋狂,硬是認為自家人違背了造物主旨意,他日若生女兒,他一定要斬草除根,親手殺了自己孫女。

 

偏激使人狂,《挪亞方舟》這段情節並未見諸聖經文字,應係編導設身處地發想而出的情境,目的在突顯「我說了算」的家父長情意結,只遵神意,不恤人情的Noah此時是否像極了在伊甸園裡吃下禁果,從此墮落的亞當呢?軍閥造型的Noah是否也透過傳統定義,讓觀眾接受他的偏見武斷性格呢?

noah816.jpeg 

《挪亞方舟》能把焦點從世人不幸,拉回到家族不幸,再從家族矛盾,回歸到文明起源,編導算是努力說好故事了,至於宗教上無法交代的盲點(除了夏娃之外,其他女性從何來而?除了挪亞孫女之外,這世界上還有其他女性存活來繁衍人類嗎?),科學家迄今亦尚未提出合理解釋,避而不談,亦是不得已的選項。

美味情書:天涯共此時

 要掌握男人的心,捷徑就是經由他的胃,這句老生常談的古話,扣動了《美味情書(DabbaThe Lunchbox)》的扳機,但是真正擊發的火藥,卻是伴隨美味而來的便條信箋。

 

《美味情書》是一部探討寂寞的電影,主角是都市中,每天過著規律生活的男女,一成不變的生活造就了制式反應,人生就無湏思考,亦無湏感受了。除非,除非人生突然岔軌,帶來意外卻美麗的錯誤。導演Ritesh Batrag的切入角度是先看到了生活的框架,再看到想要打破框架的尋常人生,蠢動的情思構成了迷人的爆發力。Nimrat Kaur飾演的女主角Ila,她的人生就如每天從穿穿子望著女兒左顧右盼,小小翼翼跨過滿地積水,路況參差不平的馬路,要去簡便校車上學的景況一般,坑坑洞洞很多,日子就這此情此景下日復一日輕輕滑過。lynchbox014.jpg

 

電影先從美食下手。為心愛的男人烹煮美食,是家庭主婦最平常的心思,顧家的Ila在姑媽的魔法調法粉協助下,精心調理了午餐便當,要慰勞丈夫工作辛勞。孟買是印度大城,人口號稱三千萬,為了讓上班男人吃到熱食餐盒,因此有了代送便當的服務,有人每天挨家挨戶收便當,再搭火車送到男人的辦公室去,每人都有不同外包,出錯率絕低,吃飯後,還有人收回便當盒,再逐一送回家。匪夷所夷?是的,孟買獨樹一格的便當素描,讓人大開眼界,《美味情書》用餐盒來描繪一座城市(還包括Ila的姑媽就住在樓上,兩人用吊籃互通有無,靠喊話交流的居家模式),顛覆了過往印度電影的模式,讓人看到了茫茫人海中自成一套體系的印度現代文明。

 

問題是Ila的餐盒送錯了地方,送到一位老公務員Saajan Fernandes(由Irrfan Khan飾演)的桌上,那天的Ila發現餐盒吃個精光,好像徹底舔過,沒留半點菜渣油漬,「女為悅己者煮」的用心獲得肯定,Ila好生開心,然而老公回家後,卻絕口不提午餐便當,Ila才知道其中出了岔。於是,她在便當中夾帶便條紙,告知那位吃錯飯盒的男子。

 

email盛行的年代,還有多少人在紙上用筆寫信了呢?而且,不用信封,直接放藏放在薄餅下方,這種書簡方式,豈不就是漢朝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的印度版本?中年喪妻的Saajan,原本過著心如直水的恬淡人生,收到意外來信,心頭也起了波瀾,一方面是Ila的菜餚可口,另一方面則是Ila提到的生活點滴,他都有共鳴,於是也開始回信,每天「加餐飯」的時刻,成了他最期待的時刻,寫著寫著,也就有了「長相憶」的懸念了。lynchbox016.jpg

 

明知對方不是丈夫,妳卻願意寫信,而且每天巴望著對方回信,《美味情書》替Ila找到了可以說服她自己和觀眾的理由:她的老公幾乎不曾理她,手藝再好,無感,就是白忙;穿回初識時的衣服,也想不起舊時情,那是無心了;再加上老公的襯衫上老有粉味,明顯有了外遇…種種不堪的委屈心事,竟然只有從未見過面的Saajan可以分享,陌頭忽見楊柳色,Ila心思早已飄出門去了,也就鋪組成合情入理的「出軌」心情。

 

同時,正因為開始寫信,做了多年鰥夫,孤單一人過日子的Saajan ,不再臭臉迎人,開始會笑,甚至多一顆心又多一隻眼觀看人間幸福,人一活了,心思就多了起來,人會老會死,但是郵局依舊在,他出生,以及父親和妻子過世的那家醫院也都還在營業,人生有變有不變的點點滴滴,全都有了不同的顏色和重量,在他心頭滴滴答答起來了,他得到的那句結論:「We forget things if we have no one to tell them to(無人可分享,寧可遺忘)。」恰恰成了擾嚷紅塵最有力的註解了。

 

書簡往來這麼頻繁的SaajanIla,終究還是得面臨約不約?見不見的情人關卡。一旦見了面,莫不成「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一旦見不成面,「此情可待成追憶」,究竟是遺憾?還是淒愴?

lynchbox018.jpg

 

《美味情書》的結果既動人又撩人,畢竟愛一個人求的是自己暢心快意?還是要給對方最大的幸福?前者自私,後者無私。當答案回到便當盒,再靠書信來書寫胸中塊壘時,才是「天南地北雙飛燕」的美麗詮釋,「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SaajanIla最後的努力,正是癡兒女不枉這趟紙上相逢的情緣了,一切就如電影中說過三次的對白:the wrong train can take you to the right destination即使搭錯了車,卻可以到達正確的車站)」,沒到終點,心且懸著,人且鵠著,生命的機緣往往就在下個彎轉處。

布達佩斯大飯店:敘事夢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設計了一個費人疑猜的開場,一位愛書少女來到墓園中的「作者」雕像前,掛上致敬的鑰匙後,就近坐下,開始閱讀起一本名叫「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小說。

 

接下來的鏡頭是Tom Wilkinson飾演的「作者」現身在1985年,面對觀眾解說自己的創作歷程,家人不時會現身干擾,那是文人創作的真實寫照,這位作者的現身功能就是一旦你是名作家,就經常會有故事來找你,不愁文思匱乏。

 

然後,「作者」回憶了他1968年青年時期,聽到了布達佩斯飯店傳奇的那一刻,此時的作者就換成了年輕的Jude Law。他在下榻的那間古老旅館中遇見了老邁的經理Moustafa先生 (Murray Abraham飾演),主動向他傾訴了他在1930年代見證過的奇人奇事。budapest018.jpg

 

那時候的Moustafa還是個嘴上無毛的政治難民,家破人亡,一無所有,所以自名Zero (Tony Revolori飾演),他這輩子的命運得能改觀,完全來自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飯店經理Gustave (Ralph Fiennes飾演)

 

繞了四個彎,換了四位演員,真正的主角Gustave才現身,才開始他長袖善舞,賓至如歸的飯店人生,其中,他因為懂得伺候有錢女人,讓自己夜夜春宵,甚至得能承繼萬貫家財,卻也因此關入牢籠,還要在紈袴子弟和蠻橫軍人的指縫間,爭得自己的呼吸和權益。

 

電影中的女孩是「讀者」,閱讀著「作者」的紙本,電影院裡的觀眾卻是「觀者」,觀看著導演出入於傳奇內外的立體刻痕,兩者之間因而有了對比的趣味。

 

我用了兩張圖表來解讀Wes Anderson的表現技法,第一張圖表是從「讀者」、「作者」、「說者」、「行者」到「觀者」釐清小說到電影的創作與解讀關係。

BUDA989.JPG 

第二張圖表則是以這「五者」關係作藍本,加註了導演Wes Anderson在骨架之外所添加的活力元素。所有的元素都攸關電影的情節重點,確有讓人眼花撩亂的噱頭效果,但是導演Wes Anderson如此大費周章玩起「戲中有戲,故事中還有故事」的敘事結構,究竟所為何來?

 

BUDA988.JPG古往今來的說書人,都巴望著能讓聽者(或觀眾)目瞪口呆(或瞠目結舌),因而挖空心思,各出奇招,小說創作中因而有不迴避創作手痕的「後設小說(metafiction)」出現,虛實交陳,讓主題論述更有可觀。不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很難與後設手法搭上邊,這麼繁複的論述無非就是要電影風格逼近「稗官野史,加油添醋」的「非寫實」氛圍,讓導演Wes Anderson得能以停格動畫(Stop Action)技法,創造不同流俗的冒險趣味:故事每經一手轉折傳述,就有一番「誇張」風貌,看似荒唐,卻是得以在插科打諢之中,耍脫寫實羈絆,傳達出更殘酷,也更犀利的人生觀察。

budapest020.jpg

 

Wes Anderson的手法我明白,用心我亦明白,但是當讀者與觀者合而為一時,又有多少人會去細究原著的深意?特別是當「作者」並無實體「小說」,「作者」其實是Wes Anderson本人時,多數人會不會覺得未盡酣暢的茫然呢?

布達佩斯大飯店:歐洲夢

導演特別提及,特別感謝的人物,我們在離開戲院前,要不要停下腳步,了解這聲謝,所謝何人?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導演Wes Anderson在電影終場字幕上提及:「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不看字幕的人,自然就錯過了這則訊息,未曾漏接的影迷,悄悄就在導演的指引下進入了另一個秘境。

 

Stefan Zweig是誰?台灣過去的譯名叫做褚威格,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曾多次搬上銀幕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Brief einer Unbekannten)》的原著小說作者。

zweig02.jpg 

優秀的作家不會只寫一本書,只拿《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來定位或解讀Stefan Zweig,毋寧是以管窺天,Wes Anderseon則是想讓更多的影迷抽空去讀讀褚威格的短篇小說集及「昨日的世界(The World of Yesterday)」這本回憶錄。

 

褚威格(右圖站立者,坐者為他哥哥,時為1900年)是奧地利出生的猶太人,有人形容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因為是猶太人,他見証了了希特勒的迫害暴政,選擇流亡巴西,最後更在萬念俱灰的情境下,1942223,自殺身亡,享年僅61歲。自殺前一天,他才剛完成「昨日的世界」,不,更正確的說法是寫完「昨日的世界」後,他自認塵緣已了,因而自殺。他在遺書上寫著對巴西的無盡感謝,很願意在巴西重建新家園,但是他不能,「因為我的母語世界已然消失無蹤,我的精神故鄉─歐洲已經自我摧毀了。」

 

「昨日的世界」第一章書寫的是「如果有一個方程式可以解讀他成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個年代,那就是「Golden Age of Security(字面上或可譯作「安全的黃金年代」,但我寧願譯成「確定的黃金年代」),因為在那個從19世紀邁進20世紀的時代,因為科學進步,衛生進步,文明躍昇,電燈取代了煤氣燈,不必再到河邊取水或打幫浦取水……人變得更俊、更壯也更健康,最重要的是人生一切都在預料之中,人有意外險和壽險,房子可以投保火險和竊盜險,可以預購墓穴,退休之人可以確保年金無虞……但是這些曾經存在的美麗人生,因為戰爭,因為殺戮,過去他習慣的,接受的,都變質成了夢幻城堡。

 

褚威格在世上活了六十一年(從18811942),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做過戰地記者,也搭過傷兵火車返鄉,無法適應前線吃緊,後方緊吃的荒謬與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避難巴西時,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正在納粹集中營中受盡折磨,歐洲戰場上不知有多少亡靈在淒風苦雨中成了白骨。

 

褚威格其實是位才子,除了很會寫小說,也是歷史名人傳記的執筆者,更曾與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聯合創作歌劇《沉默的女子(Die schweigsame Frau The Silent Woman)》,他負責歌詞及劇本,卻因為納粹不許掛名,引發了史特勞斯強烈抗爭,最後勉強只能演出四場,就註定沉默了。他原本還是一位知名蒐藏家,想要搞一間歐洲文物館,展示名人手稿及各式文物,但是忙著躲避納粹,還要逃避戰爭,讓他眷戀的美好人生盡皆毀於一旦。zweig.jpg

 

戰爭無情,人世無常,才會衷讓六十一的歲慨歎說:「人生已不可能重新開始。」相信「知性勞動(寫作)才是最純粹的樂趣,個人自由才是世間最美善之事」的他,無意再等到長夜後的天光,決定先走一步。這個文人的選擇,何等無奈?何等悲涼!

 

褚威格對於Wes Anderson的影響無往就在那美好昨日的眷戀。奧地利人不會忘記曾有的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與奧匈帝國往事,維也納更是十九世紀的藝文之都,在那種時空暈染薰陶下成長的褚威格,雖然不是豪門世家的孩子,畢竟經歷過「世事皆明確」的黃金盛世,知道文明曾經如此美好,一旦面對文明壞毀,人心貪婪的殘局,那種不適應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budapest026.jpg

從這個觀點來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或許就能明白,Ralph Fiennes 飾演的飯店經理Gustave就是那個美好昨日的文明締造者,而 Tony Revolori飾演的門房僕役Zero,以及長大後接替成為飯店經理的Moustafa(由Murray Abraham飾演),正是黃金昨日的見證者,即使有人死於軍人槍下,即使飯店已經斑駁,但是一息尚存不肯鬆手的餘緒,才讓我們得以從「口述」與「想見」的「重建」工程中,重見歐陸盛世的文化餘風。

 

當然,歐洲大陸何等富饒,歷史何等悠久,文化禮儀何等精深,建築何其雄偉,Wes Anderson以迷你模型的美工,漫畫節奏的行動來重現那個時代,卻又像是在銀幕畫布上演出比利時漫畫「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的行動趣味。

 

「丁丁歷險記」是比利時畫家Georges Remi 的代表作品,主角丁丁是記者,有濃烈的反戰性格,有機會能夠解答文明私密,也渾身是勁,《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爭奪家產的豪門,殺人不眨眼的殺手,緊追不捨的軍警,都提供著冒險電影的追逐趣味,卡通節奏與誇張人物,都讓電影在漫畫機巧與樸拙手工的美學中得到更能揮灑的空間。

 budapest028.jpg

本文有三分之二,看似與電影無關,卻是我找到了「The World of Yesterday」一書後,試圖依循導演提供的創作地圖去探索他的心路。一戰之前,世人旅行還無需護照(何等美好,何等自由),但是電影中的主角最後都卡在護照查驗上,付出不堪回首的代價,電影看似不經意出現的兩段情節,不就恰巧呼應著讓褚威格傷懷的文明褪色嗎?

 

褚威格的作品,啟發了Wes Anderson的創意;褚威格的文字,亦讓我更了解了Wes Anderson。導演刻在作品上的名字,是密碼,亦是寶藏。

羅曼蒂克大飯店:愛琳娜

好導演都像織布機,千絲萬縷,經緯交錯,只想織出美麗花紋。比利時導演Joël Vanhoebrouck執導的《羅曼蒂克大飯店(Brasserie Romantiek)》堪稱迷你版的《飲食男女》,小巧,但亦可口。

 

電影設定了兩個前提,首先:人們習慣在情人節那天相約共進晚餐。其次:情人節當晚,這家名為「羅曼蒂克」的餐館中會發生什麼事?

 

broman003.jpg《羅曼蒂克大飯店》的場景非常精簡,主要是廚房、餐廳和洗手間(另外穿插驚鴻一瞥的臥室、一輛富豪車和街角馬路,)。鏡頭只要在廚房內外穿梭移動,就可以說完故事,一般製片看到這樣的製片企圖,應該都願意來思考創作者如何創造奇蹟?導演Joël Vanhoebrouck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場景變換不多,焦點就很集中,畢竟情人節晚宴可以是應景儀式,亦可以是求愛招式,心思不同,激射出來的水花就不相類。

 

主角是Sara de Roo飾演的餐廳老闆Pascaline,她繼承父業,與擔任主廚的弟弟Angelo(由Axel Daeseleire飾演)協力撐起這家餐館,但是她像一般老闆一樣,總愛挑剔員工,對顧客的挑剔卻也總是臭臉相迎,導演送給她的情人節禮物是失散廿多年的舊情人Frank(由Koen De Bouw飾演)成為第一個上門的客人,而且邀請她放下餐廳,一起飛往阿根廷共築愛巢。

 

不可思議嗎?是的,愛情正是人生最不可思議的力量。

 

《羅曼蒂克大飯店》的敘事基調是:曾經讓我動心的你,如今怎麼不見了呢?在情人節面對這一個殘酷無情的問題,多情人或癡情人,誰能不歎?透過正反兩種力道來處理這個問題,就有了對照效應。

 

導演Joël Vanhoebrouck搭起的經線是要重拾舊情的Frank,但是他卻是絕對自私的,逼著闆Pascaline在用餐時間內做成決定,餐後即直奔機場,時間急迫,成為煎熬壓力。然而,霸道,不也是情人經常上演的一種姿態嗎?

broman004.jpg 

緯線則是Barbara Sarafian飾演的Roos,她的老公是富豪車的經銷商,沒忘記送她Chanel香水,但是那也是去年情人節送過的香水,連附帶的瑪麗.蓮夢露香水神話,也是跳針重播。是啊,昔日那位看著滿天星斗說出動人情話的男人,怎麼變得如此市儈粗俗呢?Roos另有男人的秘密,是計謀?還是真心告白?

 

主軸確定後,餐廳內另有兩條斜線:一位充滿性幻想的宅男,一位剛喪夫的情人;廚房內同樣亦有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兩段感情,再湊出曠男寡女的天雷地火,《羅曼蒂克大飯店》就這樣完成了情人節狂想曲。

broman002.jpg 

情人節當天,餐廳只有情人套餐,不接受點菜,從前菜、主菜到甜點,導演亦煞有介事地插入菜單,也不忘讓觀眾看見廚師妙手的精緻菜餚,不過,導演不想強作解人,也沒有陷溺在用菜色解釋人生的框架中,故事都有起承轉合,亦如套餐的配菜手法,目的都在最後能讓大家若有所得,不論是飽腹?嘴角留香?或者想像滿滿,《羅曼蒂克大飯店》成就的是愛情浮世繪。

 

雖說一沙一世界,一個小餐廳能夠見證的無非就是「幾許恩愛苗,多少癡情種」的情愛素描而已。

白宮第一管家:人與情

《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是好萊塢回顧黑人民權奮鬥史的「良心」電影,正因為是「良心」行動,就容易號召群英,除了當前黑人影星跨刀演出外,白人影星也大力捧場,其中最有趣的設計就是男主角Cecil GainesForest Whitaker飾演)曾經服伺過八位總統,等於見證過34年的美國現代史,這八位總統各有多少戲份?又是誰來扮演?如何畫龍點睛?毋寧都是有趣的猜謎與回憶遊戲。

 

形式,是名人傳記電影的初淺要求,但是八位總統,如何讓每位都有吸睛效應,就需要重點突破,安排尼克森亮相時是他以副總統之姿臨檢廚房,因為是突襲,大家都不及應變,導演刻意突顯了飾演尼克森的John Cusack的尖弧鼻子,管家們叫他副總統時,熟悉美國政治的影迷光看他的鼻型,應就猜得出來他是誰了?

butler020.JPG 

至於飾演詹森總統的Liev Schreiber則是求其「粗」,坐在馬桶上大呼小叫做決策的軼事,一如James Marsden飾演的甘迺迪總統會趟在地板上的「現場直擊」,則是國政壓力的有趣選項(完全迴避了瑪麗蓮夢露的花邊逸事)。

 

不過,真正讓人悚然一驚的是,這兩位總統都曾經直接問到了Cecil兒子Lewis的近況,因為Lewis是黑人民運的要角,餐廳霸位有他,巡迴演講有他,後來還參加有暴力傾向的黑豹黨,兒子如此激進,國安單位當然也會嚴查老子Cecil的底細,畢竟Cecil可是總統身旁的近臣,就算人微言輕,也不可不防,滴水不漏地清查,也只是特勤人員必盡的職責。

 

總統宣示「知情」,當然是要展示自己消息靈通,不愧一國元首,但是殷勤垂問,卻另有攏絡之心,《白宮第一管家》的主僕關係,也就另有韻味了。

butler013.jpg 

不過,Cecil亦另有格局,雷根夫人南西(由昔日影后Jane Fonda飾演)邀請他們夫婦出席國宴,顯示總統重視近臣,連管家亦可成貴賓,此舉固然讓Cecil夫人在老公入宮卅年後才有機會進宮,但是Cecil反僕為主,卻是百般不自在,他的那句結論:「我寧願真的受邀,而非當噱頭!」還真的一語點破「政治秀」的政治操弄玄機。美中不足的是導演Lee Daniels大概對於能請到Jane Fonda客串太過興奮,硬要給她一個背影特寫,凸顯臀部風情,就顯得太矯情,也太煽情了。

 

至於,讓我動容的還有對甘迺迪夫人(Minka Kelly飾演)的三筆素描:初見白宮,接見眾管家時,甘迺迪說未來四年要麻煩大家了,結果賈桂琳立刻修正說:「未來八年。」要拚連任的雄心,脫口而出,何等豪邁!至於甘迺迪預刺後,賈桂琳不願脫下沾血洋裝,那是多傷心又多頑強的女強人/賈桂琳離開白宮前送了一條領帶給Cecil,算是情深義重的饋贈,難怪Cecil視為傳家寶,仔細熨燙,這些充滿「人味」的細節,則是《白宮第一管家》畫龍點睛的劇情白描術了。

白宮第一管家:血與淚

《白宮第一管家》的劇情有所本,電影依據的藍本是曾經在白宮服務了三十四年的黑人管家Eugene Allen(電影則是將他改名為Cecil Gaines,由Forest Whitaker飾演),他經歷了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 到雷根(Ronald butler012.jpgReagan)八位總統,在目睹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後才兩年,八十九歲的他溘然辭世。

 

二戰後的美國總統是全球最有威權的領袖,白宮管家則是最貼身照顧總統的人,服伺後八位總統,見證過多少風雲往事,理應有一肚子的見聞秘密,可是優秀管家的基本要求除了善體人意,貼心服務外,對於機要政務都要嚴守「沒看見,沒聽見」準則,不能過問,亦不能參與,服務無所不在,卻不能成為障礙或干擾。

 

電影最有趣的一個問題就是Cecil的妻子Gloria (Oprah Winfrey飾演)一直好奇甘迺迪總統夫人賈姬究竟有多少鞋子,他卻篤守保密條款,直到垂暮之年,才在床榻間輕輕透露了夫人八卦。前者的堅持,是職業道德;後者的分享,則是人性。

 

不過,《白宮第一管家》真正關切的並非白宮權力秘辛,而是黑人民權血涙史。

 

Cecil幼年時,目睹母親被主人凌辱,父親被主人槍殺,白人對他的賠償方式不是道歉,而是不要再在棉花田裡工作,進到屋內,開始教他做管家。幼年的血淚震撼告訴他,不要頂撞白人,不要強出頭,順著白人模式達到他們許可的標準,就可以衣食無慮,甚至還可以有洋房汽車。butler006.jpg

 

是的,Cecil那一代的黑人,只想保守穩健過日子,但是他的兒子Louis(由David Oyelowo飾演),卻不願做沉默的二等國民,離家唸大學後,課業不是他最關心的事,寧願一路追隨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爭取黑人民權,從巡迴演講的Freedom Rider到主張激進暴力的 Black Panther,他的街頭抗爭,見證了若非有人浴血嘶吼,若非有人 前仆後繼抗爭到底,美國黑白人種可能至今還是輕重有差,貴賤有別:不能同校求學,不能共廁,不能同座看球,不能同家餐廳用餐……號稱最民主的國家,一路走來,不也一向嚴於律人,寬以待已?黑人民權透過年輕孩子的一路抗爭,才臻至「人生而平等」的人權境界。

 

Lee Daniels執導《白宮第一管家》時,先採用編年體例,讓白宮歲月與管家人生,有了直線流動的主軸,但也用了平行剪接的手法來對照黑白不平等的荒謬情境。一方面是Louis參加民權社團,開始爭取平等對待的基本人權,那時候的黑人到餐廳用餐,不能與白人同席,只能到黑人指定席,由黑人服務,白人服務生不願服務黑鬼,但是黑人何以要接受白人的邏輯呢?白人有的用餐權利,黑人亦應平等享有,所以他們採取霸佔策略,集體坐上白人席,不服務就不退讓,罵不退,辱不讓,以和平但耍賴的手段,凸顯荒謬;另一方面則是白宮裡的黑人僕役則上放好餐盤與刀叉,準備總統與賓客的盛筵,看似尋常的宴會場景,訴說著黑人服務白人,理所當然,白人服伺黑人,就渾身不自在的現實。

 

一方面,不讓你吃,一方面,讓你好吃;一方面是急著掃地出門,就怕計謀得逞;一方面則是務求賓至如歸,就怕你不開心。平行剪接的效應就是透過具有啟發力的的對比形式,完成訊息傳遞,《白宮第一管家》這場戲透過兩種「用力」方式,簡單又有力地完成了美國社會的黑白寫生。

 

Cecil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熱血沸騰,充滿改革大志,小兒子則是認命接受安排,《白宮第一管家》的劇本寫出了老大「fight country(對抗國家)」,老二則是「fight for country(報效國家)」,動詞與受詞皆相同,少了介係詞for,意境全然不同,兄弟岐路,各有其志,卻讓人從家族成員的各自生命選擇中,體察到歷史往前滾動時同時存在推力與磨擦力。butler010.jpg

 

Forest Whitaker從青年Cecil演到老年,卅多年的時光跨幅,確實是難得的表演機會,光是僕役身手從精熟到遲緩,背脊從直挺到佝僂,容貌從粗壯到龍鍾,腳步從健敏到蹣跚,都有可觀,可惜Cecil的人生選擇了保守策略(這是他能有個小康家庭的主因),除了要求黑白薪資平等之外,他很少積極表態,固然那是「沒看見,沒聽見」僕役精神的極致,但也造成了他和積進兒子的矛盾衝撞,然而《白宮第一管家》的民權態度是清楚明白的,Cecil走向兒子的抗爭街頭,甚至嘗到被警方留置的滋味,固然是父子關係的美麗大和解,更是「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生命感歎(這首明朝詩人楊萬里的詩作,前三句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正因為有了最後的體悟,電影片頭引述金恩博士名言:「黑暗不能驅逐黑暗,唯有光明才能驅逐黑暗。」才得著最鮮明的回響。

冰雪奇緣:轉彎的力量

太容易預測結果,往往就限定電影層次,迪士尼的《冰雪奇緣(Frozen)》的劇情拐了三個彎,每回彎轉都有生命啟示功能,不但滿足了觀眾,也提昇了卡通片的格局。

 

首先是異類的禁忌。

 

改編自安徒生(Christian Andersen)童話「雪后(The Snow Queen.)」的《冰雪奇緣》,主角是北歐王國Arendelle中一冷一熱的ElsaAnna 兩位公主。Elsa天賦異稟,能造雪能結冰,但是她不懂得如何控制超能力,更因為曾經誤傷妹妹Anna,所以她深居淺出,把自己隔離起來,不亮相就不傷人,也就不會被視為妖魔,她的境遇就一如被關在櫃子裡的異類,一旦出櫃,一旦施展了特異功能,難免就教世人譁然,難免就被人戴上魔女的帽子。frozen030.jpg

 

是的,我用「出櫃」來寫Elsa,就是因為我對Elsa的「超能力」解讀,類似《x戰警》中有一雙翅膀,不見容於友伴的超能孽子。正因為她與眾不同,卻又百口莫辨,除了自我放逐,她的人生選項其實不多,在「Let It Go」的歌聲中,她倉皇辭廟,驀然回首,不能無憾,

Don’t let them in, don’t let them see/不讓他們進來  不讓他們知道

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繼續做那昔日的那個好女孩

Conceal, don’t feel/藏起來  拒絕所有感受

Don’t let them know/不能讓他們知道

Well, now they know/但現在  他們知道了」

frozen147.jpeg不就唱出了遮掩一世,仍無所逃於天地的孽子心情,至於

I don’t care what they’re going to say/我不在乎世俗的流言蜚語

Let the storm rage on/就讓這暴風呼嘯吧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這冰冷對我而言不算什麼」

又是多悲情絕望的控訴?「Let It Go」風行一時,不只是旋律動人,更是因為歌詞恰如其份地表達了孤臣孽子情懷,適用於每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寂寞靈魂。

 

其次是自由戀愛的魔力。Anna並不知自己曾被Elsa的法力所傷,更不懂Elsa何以一直對她冷若冰霜,在宮中找不到玩伴,一旦長大外出,就容易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了,在一次險些墜海的意外中,俊帥的Hans王子即時伸出援手,就讓她有了被雷打中的來電感,隨口許了山盟海誓,就嚷著要嫁人了。

frozen027.jpg 

是的,一見鍾情,何等動人,當事人的激情與深情,看在別人眼裡卻是涉世未深的莽撞,Anna當然不相信,不理解亦不接受,她的一意孤行,激怒了Elsa,也逼出了魔法,導致城邦冰封,恍然大悟的Anna想要贖罪,把王國交付Hans暫攝,卻也因為權柄太過誘人,Hans終於顯現了他的野心和狼心,但是Hans在祖國排名第十三,接班無望,富貴無望的「現實」,卻又不是那麼十惡不赦,他的壞在於他踐踏,也背叛了愛情,他的人生天平,權力才是真金,愛情只是糖衣。

 

最後,則是「什麼叫真愛」?

 

Anna則是個性外向的熱情小妹,誤會因她而生,雪封困局因她而起,不知天高地厚,不信姐姐喚不回的Anna,她是魔咒的受害者,卻也是解開魔咒的關鍵人物。她在找尋姐姐的過程中,遇見了Kristoff 與他的馴鹿Sven,共同完成了冒險尋姐之旅,共患難的歷程,確實讓人相信 Kristoff 應該才是她的真愛,而Anna有難時,Kristoff 也確實不惜萬里狂奔,救駕兼救愛,但也在大家都以為劇情該走向傳統的男女之愛時,《冰雪奇緣》又神奇地轉了彎,真愛不是別人怎麼來愛你?而是你怎麼來愛人!

 frozen025.jpg

《冰雪奇緣》的雪花奇觀,冰宮層次都很動人;電影中的每首插曲,不但傳情達意,亦都讓人琅琅上口,絕非硬湊瞎填之作,確實重振了迪士尼的卡通長片傳統。但是真正讓《冰雪奇緣》不俗的就在這三個彎,第一個彎,讓人懂得尊重少數;第二個彎,讓人重新審視激情讓人目盲的道理;第三個彎,則是教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編劇手法,有新意,就有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