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光:幸福的距離

讀一本書能讀到兩句金言精句,往往就會覺得光陰不虛度,這本書有了可以回味的空間;看一部電影其實也期待同樣的效果,九十分鐘或一百二十分鐘裡能有一個場面調度,一句雋永對白,一點人生情味,花過的金錢和力氣都不算啥了,點滴在心頭的觀影感動,就是讓人覺得一切值回票價。

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去年獲選為台北電影節閉幕映演的《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就如一道恬淡,卻又溫暖的暖流悄悄滑過心房。

關鍵在於一只花瓶。關鍵在於花瓶的功能究竟是什麼?

sh07.jpg

花瓶是容器,不管是出自工匠或藝師的手,他們創作花瓶的目的無非就是用來插花,或者用來裝飾,實用第一,精藝其次,能夠圓全兼顧,能夠傳世珍藏,更是美好。

《夏日時光》的故事發生在老奶奶海倫(由Edith Scob 飾演)的生日壽宴上,在海外工作的子女,以及定居巴黎的兒子都帶著孫輩來到鄉下小屋團聚祝壽,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知道去日無多,也和道子女對於她的藝術收藏欠缺真正的了解與感動,所以急著交代後事,希望有過藝術家身影的故居老宅能夠有好的出處,不至於花果飄零。但是子女各有心思,明知坐擁寶山,卻不懂如何體會或利用。

sh91 海倫奶奶家的傢俱器物其實都出自名家手筆,各有傳奇故事,沒遇上知音,就好像是蒙塵寶玉,無人知曉,更無人珍惜,平時就隨手堆放在洗碗槽底下,由著年邁幫傭隨意取用,泡茶插花都可以。直到海倫奶奶過世,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的專家到府品鑑,才發現這些看似平常的器皿傢俬都幾乎算是百年骨董了。

只有遇上知音專家,精品才能洗卻塵埃,得擁殿堂地位,海倫奶奶家的桌椅櫥櫃和花瓶、咖啡杯都成了奧塞美術館的珍藏展示品,海倫的兒子Frédéric (由Charles Berling飾演)也抽空來到美術館觀看自家傢俱的展示。

以前自家獨擁的,如今成了眾人共賞的作品;以前隨意坐握取用的器物,如今卻成了不可觸摸的藝術精品。擺在家裡都懶得多看兩眼的器物,如今卻成了有專人逐一解說的精品…近之則賤之,遠之則貴之,距離所造成的心理感應,確實會改變了世人的美學震動,或許就因為失去了對這些器物的親近權,過去曾經擁有的器物,如今就多添了一點惆悵的情思(如果還是依舊堆放在海倫奶奶的家中,Frédéric會用心多看兩眼嗎?是不是到了博物館之後,原本平常的就不再平常了,反而有了咫尺天涯的歎息呢?)。

sh07 不過,看著進入博物館櫥窗的昔日花瓶時,Frédéric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花瓶不插花,又有什麼意呢?」花瓶一旦成為陳列文物,就不會再拿花插入其中了,花瓶不再有花,還叫花瓶嗎?故宮博物館裡的尊、爵、鼎是因為典藏而傳世,但不也因為典藏,而失去了它最原始的功能嗎?

放進奧塞美術館的那只花瓶,靜靜地與其他文物並存靜立,觀賞者也許會多花一點精神來欣賞它的造型與花紋,也難免會想起在電影的前半段時,幫傭太太是那麼隨意地就從流理檯下取出花瓶,插花剛剪摘下來的野花…《夏日時光》是奧塞美術館贊助拍攝的電影,但也一直要到最後時光才有了藝術品在生活與典藏之間的矛盾/和諧對話,看一部電影,你會進一步思索藝術品的存在價值,光就這一點,《夏日時光》就已經夠讓人回味無窮了。

黑幕謎情:刺青同志情

加拿大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很愛在人體器官上做文章,從1980年代的《變蠅人(The Fly)》和《雙生兄弟(Dead Ringers)》到1990年代的《超速性追緝(Crash)》和《X接觸-來自異世界(eXistenZ)》,無一例外,因此在看他的近作《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時,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回他要玩什麼器官呢?

 

《黑幕謎情》有兩款海報,一款是眾生相,線條拉出了好幾回空間,但是這樣的設計,想要網羅太多的焦點,反而渙散了焦距,我沒有了感覺;第二款海報則是以男主角維格.莫天森(Viggo Mortensen)的雙手交錯圖案為主,黑色的襯底,青銅般的肌膚色澤,以及在手指和手掌上的刺青圖案,既突兀又醒目,再配上一句短短的口號:「每起罪惡,都留下一個印記(Every sin leaves a mark)。」精準有力地點出了電影的主題。

 

EP303.jpg

維格.莫天森曾因《黑幕謎情》入圍2008奧斯卡金像獎的男主角獎,厚實又高聳的北歐髮型和鄉音濃重的語言談吐全變了樣,再也不是他從《魔戒》系列給人的金髮英挺神采,加上他陰鬱又冷酷的沈穩應對,確實給人全新的印像感覺。

 

《黑幕謎情》中他飾演黑道教父最信賴的助手尼可萊,少爺辦事不牢靠,經常得靠他搞定大小事,而他也從不居功地說自己只是個司機。他的人生看似低調,但要辦起事來卻常給人驚悚刺激,最典型的場景就是理髮店中被小混混殺害的黑道份子,屍體已經凍入冰櫃,他卻能要求店家給他一台吹風機,用熱風解凍,取出他胸口的錢包,錢可以發分,証件可以銷毀,他的冷靜有著讓人汗毛直豎的威力。

 

接下來,他則是把屍體的手指一節一節地剪斷,沒有了指紋,死者的身份就很難查出來了,維格每剪斷一節手指,你就可以聽見觀影同伴傳來的騷動與驚呼聲,是的,有點噁心,也有點殘忍。

 

這就是大衛.柯能堡要玩的器官遊戲嗎?如果真的只有如此,《黑幕謎情》還值得我們花這麼多篇幅來討論嗎?

 

ei11.jpg

答案其實很簡單:不要被斷裂的手指給騙了,手指是有學問,但不在死者身上,而是在尼可萊的指背上。柯能堡想要玩的遊戲不是手指,而是刺青,手指只像道具,提供了刺青可以發揮的影像論述空間。

 

台灣電影《刺青》的導演周美玲曾經說男人刺青是為了彰顯力量;女人刺青則是要標識愛情。用她的觀點來解釋《黑幕謎情》的黑道刺青文化其實就已提供了簡捷有力的註解。

 

黑道透過刺青來記錄自己的勇氣與成績,黑道亦以特殊的刺青來標記是否已經接納幫派成員的識別符號,就算尼可萊已經是冷血無情的殺手,也同樣得全身赤裸地接受幫派審視,通過考核,才會授予終極刺青。這一場純屬男人間的對話場景,堪稱是全片精髓:審視的人,個個衣冠楚楚,你並不清楚他們身上有多少刺青,背負著多少冤仇血債;被審視的人,則需精赤全裸,毫無遮掩地公開自己的私密,威權下的人生階級與權力尊卑,就此判然。

 

ep22.jpg

然而就算擁有了相同的刺青,算是同門師兄弟,照樣有私心,照樣會內鬥,刺青只算是個晉身階,爾虞我詐的生命交易繼續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搬演。尼可萊很快就在俄羅斯浴室中遭到出賣,刺青不是認同,而是鬆懈他的心防,就在他一絲不掛享受著蒸氣浴時,敵對殺手也找上門來,尼可萊被迫赤手空拳肉身迎戰,刀痕過處,明顯比起穿衣迎戰多了一點彷彿身破血淋的痛楚,而他身上的刺青也就彷如在鼓噪跳閃的惡魔精靈,有著火拚的力道,同樣也有著魔幻的光影,柯能堡的器官遊戲就在維格.莫天森的刺青和全裸胴體上達到恐怖的冷豔美感。

 

《黑幕謎情》其實也是忠誠與背叛的「同志」電影,黑幫少爺非得親眼看到尼可萊強暴女子,証明他並非只愛男人的同志,才願意視他如兄弟;但是即使已經成為黑幫同志,裸裎相見的坦誠時刻,卻也才是背叛交易的開場,看似涇渭分明的情義符號,卻可能隨時有因人而異的註解方式,刺青只是表象符號,永遠不是情義真諦,《黑幕謎情》對忠誠與背叛的解讀,讓人對海報上那雙刺青滿佈的手掌,不禁又多了幾回沈思。

黑幕謎情:悲傷俄羅斯

面對知名大導演,人們通常心中就會浮現三分意敬意,仰之彌高,對於偶而出現的一些問號,也許就輕輕放過,不多評論。

加拿大名導演大衛.柯倫堡(David Cronenberg)以既冷又怪聞名,坎城影展早就肯定他的藝術風格,所以推他出任金棕櫚獎競賽的評審團主席。但是名氣再響亮,也不保証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也不保証就不會出現敗筆,他的新作《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其實嚴肅考驗著影評人的筆。

《黑幕謎情》開場的前兩場戲都很驚悚,一是理髮店老闆對黑道客戶的割喉命案,一是神思恍惚的十四歲少女塔提安娜到雜貨店求援,她已臨盆在即,卻急性出血,緊急手術後保住胎兒,自己卻往生了。產科護士安娜(由娜歐密.華茲(Naomi Watts)飾演)在她的手提袋中發現了一本俄文日記,因此想要替她找到家人,好把嬰兒送回去。

那本日記是《黑幕謎情》的關鍵証物,因為全片描寫的就是英國倫敦的俄國移民血淚,塔提安娜在日記中用俄文寫著:「我的名字叫做塔提安娜,我的父親死於村裡的礦坑中,人死時,也就埋了,我們都在葬在那兒,葬在俄羅斯的土地上,這就是我離開家鄉的原因,我要去尋找更好的人生…」但是她來到倫敦,卻被黑社會當做妓女,她不從,因而被教父的兒子基瑞爾毒打,最後更被教父賽揚強暴而懷孕,追尋更好人生的夢想成為噩夢人生的開始。

EP25 護士安娜同樣是俄國移民後裔,但是她已不識母語,更讀不懂祖國文字,拿到俄文日記,有如一本天書,只能靠著曾與KGB合作過的舅舅史蒂芬替她翻譯,但是史蒂芬很囉嗦,嫌本嫌西的,安娜乾脆就憑著僅有的一點線索,找上了知名的俄羅斯餐廳,請和藹可親的老闆賽揚幫忙翻譯,渾然不知此舉無異就是把線索捧著送上門,「請鬼捉藥單」,不但會毀了線索,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

曹植的七步詩裡慨歎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而,「親不視,故鄉人」是被過度包裝的形容詞,自家人欺負自家人其實正是人類的劣根性,《黑幕謎情》中的恩怨情仇就只鎖定俄羅斯移民社區做文章,賽揚表面上是以美食和歡笑服務眾生,實際上卻是無惡不作的教父,但是隱藏在電影劇情背後的文化迷航才是科倫堡點出的主題。

俄國人看不懂俄文,慘不慘?不會說俄語,慘不慘?那本俄文日記有著說不完的青春恐懼與憤怒,但是安娜急著找人解讀俄文日記所帶來的後續災難,卻是俄國後裔與祖國文化完全斷裂、無知與茫然的結果。塔提安娜是任強梁剝削的俄國女郎,她慕名來到英國,卻失去了一切;已經在幸福國度安身立命的安娜,卻也同樣因為無知,險些賠上更多的人命與災難。

EP31 塔提安娜的悲劇是鮮明的表面事件,安娜的無奈則是隱形的底層事件,兩位俄裔女郎以不同的生命際遇交會一則俄國人花果飄零的悲鳴曲。

電影的結局是安娜終於得能收養塔提安娜的女兒,讓她的遺願得能在女兒身上實踐,偏偏這時銀幕上卻再度出現了塔提安娜寫在日記上的自白:「我的名字叫做塔提安娜,我的父親死於村裡的礦坑中,人死時,也就埋了,我們都在葬在那兒,葬在俄羅斯的土地上,這就是我離開家鄉的原因,我要去尋找更好的人生…」

已經夠清楚明白的劇情,卻一定要再補上這麼一段傷心當事者的旁白,為什麼呢?是嫌前面說的還不夠嗎?還是意猶未盡,想要再留來個回馬槍嗎?對我而言,這段旁白就是蛇足,就是多此一舉,出自大學生的習作,情有可原,出自大導演的手筆,我的眉頭可就緊緊糾集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