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會偷人,就做不了好演員。」你同意嗎?
日本頭家:巴哈變奏曲
星戰三:封殺盧卡斯
星際大戰:一句好對白
華人第一:李鴻章拍片
王家衛:熱情不見了
熱情隨著年齡增長而衰減,是人之常情,馬齒日增,熱情因而就益發珍貴! 閱讀全文 王家衛:熱情不見了
瑪麗蓮夢露: 絕代女神
劇本神話:名導的信念
女星妮可.基嫚在《雙面翻譯》的宣傳訪問上(圖:取材自路透社)宣稱八月要和王家衛合拍新片《上海來的女人》,記者立即問她說:「聽說王家衛拍片事先沒有劇本的?」聰明的妮可立刻一句話結束話題:「我們已經有個劇本了!」(相關文章請見: https://4bluestones.biz/wp/?p=295 )
王家衛是編劇出身,不管他事先是不是有劇本,至少他拍出的電影都很有趣味,故事性濃得很,而且還可以從多方面來解讀,他的傳奇只能讓人感歎說:「他是天生吃電影飯的!」他過去的工作習慣是和默契的夥伴一起打拚,大家早就有了合作經驗,心知肚明對方想什麼要什麼,拍起戲來無需陷在文字障中。然而,好萊塢不吃這一套的,王家衛就算還是習慣在每天拍片前要再改劇本改對白,無論如何,至少他還是得先交出一個劇本來。
王家衛他的傳奇也讓我想起了曾經來台灣訪問的名導演羅蘭.約菲的名言。
羅蘭.約菲曾經說:「不管電影會不會被數位藝術取代,不管電影會不會以不同的媒介亮相,唯一不變的是電影永遠需要好故事,只要你持續說得出好故事,電影就有明天。」
我們會緊緊牢記的電影,關鍵都在於有讓人難忘的故事,劇本就是故事的藍圖,一切工程都要依據這份藍圖施工,然而導演就是工頭,他心裡面也許另外還有一份難以言宣的藍圖,只能以自己的模式來知會工作夥伴。羅蘭.約菲的方式就是寫信。
當時我問約菲的問題是這樣的:「聽說你拍戲時,喜歡用寫信的方式給演員,幫他們了解角色性格?」
他的回答如下:「是的,那是我和演員建立互動關係的小秘密。我在開拍「愛欲灼身」之前的三個星期,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就寫了二十五封信給演員,信上都是用第一人稱的觀點描寫劇中角色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別人,那是一種私密心理學的默契培養,演員接過信後絕對不准向其他人透露信中內容,他只有反複思索反芻,但也因此他就可以更加了解對方的秘密,隱約之中好像有了一種優越感,更有信心地來演出對手戲,應對之間的味道就容易出來了。
例如演員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在表面上虛與委蛇,客套之至,內心裡卻可能極度鄙夷或不屑,同時也因為這些信都只有當事人看得到,別人並不確知他的私密世界,所以演員只要讀過信,就更知道如何掌握演出的感覺了。對而我言,這不但是提供了角色分析給演員,其實也是另類的劇本寫作方式,劇本不是只要寫出故事、演員的對白或者鏡位氣氛就夠了,我的信,也是一種劇本。」
有的劇本是開拍前給工作人員看的,有的劇本是電影完成後,整理給觀眾和電影研究者看的。那一種劇本比較有參考價值?答案恐怕也是因人而異,但我相信電影拍得好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電影好看,就會有人願意研究劇本,否則就算自掏腰包印書,恐怕也只會落得乏人問津的下場。
羅蘭.約菲說過:「我常問自己你還記得十年前看過的電影嗎?多數人都是看過就忘了,有六七部能讓你記住就不錯了,最有意義的事莫過於電影拍完的十年或十五年後還會有人對我說:「《歡喜城》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永遠忘不了《教會》!」這類的話,不要為一時的票房或者評論成敗給迷惑了,要真心誠意快快樂樂地拍出自己想拍的故事。
是的,拍出一部自己,以及別人都還願意時時重看的電影,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妮可基嫚:拍戲沒劇本
多看明星專訪,其實可以看出很多門道。 閱讀全文 妮可基嫚:拍戲沒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