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界線:紅塵驅魔錄

一部武俠電影,只有俠,沒有武,你會不會沈沈睡去?

一部警匪電影,沒有犯罪,沒有破案,你會不會看得索然乏味?

一部驅魔電影,沒有魔,只有驅魔的儀式,對你會不會有吸引力?

獲得今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的德國作品《靈界線(Requiem)》,就是一部沒有惡魔,沒有惡靈附身,也沒有特效的驅魔電影。

但是我耐心地看完了《靈界線》,因為我感受到了女主角和她的父母親,兩個世代,兩種觀點的痛。

如果你以看《大法師》的心情來看《靈界線》,肯定會失望的,只因為電影中的魔是心魔,是身體病痛的魔,是人類科學和醫學都還不能理解的神秘地帶,所以才交給宗教來解決。

《靈界線》不像《大法師》那樣強調精神失序下的惡魔附身,穢言穢行,甚至還會出現飄浮空中,或是頭部做360度旋轉,或是像蜘蛛爬行下樓,也沒有伊拉克廢墟下發現的古老神魔對決歷史……那些都是奇幻小說的著墨世界,真實人生中很難這般「上窮碧落下黃泉」。

《靈界線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但是部份情節卻是另外設想出來的。描寫1970年代初,一個患有癲癇症,卻又篤信天主教的年輕女孩蜜雪拉,在病痛和精神異常的狀態下,最後竟成為天主教驅邪儀式下的受害者。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蜜雪拉以前發病的狀態如何,電影直接從她21歲時,再度獲得大學入學通知開始,她已經一年沒發病了,所以自信身體應該負荷得了再去唸書的挑戰,但母親卻不願她出去拋頭露面,母女的關係很僵,還好,她有父親的支持,終於能夠單飛。飾演女主角的桑德拉.胡勒有一種憂鬱的氣質,讓她展翅待飛的渴盼格外讓人心疼,電影在這之前,清淡得就像寒天背景那般,只有股淡淡的惶惑不安隱藏在底片背景中。

進入大學後,蜜雪拉追求正常化的進取心顯現在她顯然遇到瓶頸的人際關係,都虧她主動示好,才算結交到可以談心的女朋友漢娜和若有情似有愛的男朋友史蒂芬,然而,蜜雪拉還是會突然暈倒,甚至到舞會跳舞時,瘋狂躁進的模樣渾如神靈附身,教授的要求又嚴,一個寒假報告差點就讓她的耶誕假期泡湯了……夢想是她要追求的,但是生活的壓力卻無所不在,讓她的心情和身體,就像顆不穩定的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

不過,蜜雪拉卻又是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友,她定期出席禮拜,總是文誠祈禱,也常找神父告解,也會隨團到神蹟古寺去朝聖,簡單地說,她是位什麼規矩都乖乖照做的好孩子,卻不時有身體痙攣的病症發作,不斷服用新藥,卻帶給她更多的精神幻覺,總覺得半夜有人在叫喚著她的名字,她的手指每回要碰觸念珠手鐲時,就會彎曲,每回要觸摸十字架時,手臂就會彎曲,不能前伸……層層交錯後,她的情緒開始失控,會罵粗口,會歇斯底裡喊叫……

如果要拍傳統的「驅魔」電影,這時候的蜜雪拉就可以各種誇張或扭曲的肢體、情緒動作來創造聳動的畫面,但是《靈界線》的導演漢斯.史密德根本就不想玩特效,反而是從最細緻的生命小動作中來解剖蜜雪拉的生命煎熬。

例如,醫師明明診斷出蜜雪拉的腦子有問題,要去看精神科,但是,蜜雪拉抗拒,她不是不想治好,問題是沒有一位醫生明白診治出她的病況,只是不斷要她服用新藥,一再成為科學的白老鼠,那是醫學上的無能;另外,她回家過耶誕節,穿的年輕人服飾卻被母親視為淫蕩服裝,她誠心誠意買了漂亮皮包給母親做禮物,母親卻她的服飾丟進了垃圾桶中,母女代溝的激烈火花,讓這個耶誕節過得劍拔弩張,充分點出了蜜雪拉面對家庭壓力的苦悶與無奈。

至於病痛纏身,讓期末報告根本寫不出來,不把病情告訴男友,卻要對方誓言永不分離,永遠會陪伴在她身旁,卻又急著獻出自己的身體給男友,急切與失措,讓她的生活、學業和愛情,都呈現了高度緊繃的氛圍。

當科學、親情和愛情都束手無策時,宗教成為最後的救贖力量,但是信仰救不了蜜雪拉,驅邪儀式也只能讓她在聲嘶力竭後,暫時安靜而已,蜜雪拉的痛與失常,其實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近似的經驗,宗教驅邪的最後悲劇,不能解決人生的痛,反而成為最後一聲歎息,《靈界線》沒有批判宗教,沒有責怪家庭,只試圖解剖找不到答案,也找不到出口的生命難題,看完沈重的《靈界線》,你或許會反過來慶幸自己的生命平淡,卻又平凡和平常,原來,平凡亦是幸福的一種姿態。

玩美女人:西班牙料理

從出道開始,阿莫多瓦就強調他和唐吉訶德是老鄉,同樣來自拉曼恰(La Mancha)這個地方,拉曼恰雖然是個單調乏味的鄉下,卻也是傳統以來就以男人為尊的地區,做妻子的女人經常得像奴隸般替一家之主洗腳,但是母親才是日理萬機的關鍵人物,若說男人像神,女人則像一國的最高行政首長,不管你稱她做總理,或者行政院長,《玩美女人》就非常貼切地詮釋了這句話。

v33.jpg

顏色和激情一直是阿莫多瓦的作品特質,《玩美女人》則是把這重種特質建立在以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為首的六個女人身上,然後再以不同經緯度的「鬼魂」、「性侵害」和」「恩仇」三條平行線,來建構及解答歷史的謎團和當下的危機,阿莫多瓦本人則像是在競技場上隨意碰撞著這三條平行線,自在彈碰翻滾的雜耍高手。

《玩美女人》就像一般的通俗電影,平常的生活情緒中要先有了危機,才有轉機,主角才能在蓬頭垢面的困境中散發光采,本片的主線危機就是女主角蕾木妲(潘妮洛普.克魯茲飾演)的女兒寶拉殺死了她的爸爸,原因是老爸失業在家,看見亭亭玉立的女兒,起了侵犯染指之心。蕾木妲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告誡寶拉;「人是我殺的,與妳無關。」她要一肩擔起所有的危機處理。

如果《玩美女人》只是一部處理死屍的電影,就太小看阿莫多瓦了,的確,電影的屍體處理過程參雜了《馬奎斯的三個葬禮》、《藏錯屍體殺錯人》和《天才雷普利》等片的黑色趣味,有時緊張,有時諧趣,但是最後河邊埋骨地真相大白時,觀眾才發現阿莫多瓦其實是煽情高手,人間情仇雖然是糾葛難斷,讓人想要睚眥必報,然而恩恩怨怨卻不是可以黑白一刀切的,能在渾水中提煉出淚水,才見功力,阿莫多瓦最後就靠輕描淡寫的樹碑來發功,果真是催淚高手。

《玩美女人》的劇情副線則是:蕾木妲有位瞎眼多年的姨婆,她趕在姨婆臨終前帶著妹妹和女兒前往探視,這個探親行動是要交代她們家族的三姑六婆關係,只是蕾木妲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左鄰右舍的人都傳說她已經過世多年的母親,竟然以鬼魂的姿態現身照顧阿姨,甚至連她的表姐都會要求她如果得見母親的鬼魂,請她代為解謎,說明何以就在蕾木妲雙親雙雙被火燒死的那天,她的母親也神秘失蹤了。

鬼魂可以是心理狀態,鬼魂可以是怪力亂神,然而,在阿莫多瓦的世界中,鬼魂還有第三個功能:鬼魂也可能是真人。《玩美女人》的鬼魂傳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國度對靈異世界的開朗包容態度,卻也同時透過這種包容,讓人生的愧疚和罪惡得到清洗和彌補的機會,當然,鬼不鬼,人不人的趣味,也成了推動劇情運轉的動力、懸疑和趣味,小小的一個伎倆,就能夠鋪陳出多元意義,阿莫多瓦的編劇功力可以說是到了爐火純青,運用自如的境界了。

v909.jpg

然而,《玩美女人》真正的功力卻是在於明明只是講述一個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男女恩怨情仇故事,卻能夠讓人在一團爛泥中看到一朵不平凡的小花。通俗劇的題材無非就是要網羅等「亂愛」、「謀殺」、「亂倫」、「棄屍」、「巧合」等奇情元素,目的只在於讓人目不暇給,哀鳴跌歎,再對照自己的人生,油生幸福滋味,而且一般編劇無非就是講一則家門血淚,阿莫多瓦卻是從當代的亂倫案例輻射出西班牙社會(或者是人類社會)的幢幢黑影,將這個神話世界中就已經屢見不鮮的「亂倫」元素解構成猥屑男人與堅強女人的人格特質。

剛強粗蠻的其實脆弱,柔弱卑微的其實堅靭硬拔,阿莫多瓦對女性的歌詠與禮讚,都是生命真實。

彩虹下的幸福:黃昏情

小說家白先勇在「孽子」的首頁上寫著:「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1960年出生的日本導演犬童一心則在他的新作《彩虹老人院( La Maison de Himiko)/彩虹下的幸福》中,把男主角換成了同志酒吧「卑彌呼(Himiko)」的老闆吉田照男。

老年確定罹癌後,他結束了酒吧,在海邊開了家旅館,把無所依歸的老同志全都收容進來,牽子之手,與子偕老,同志的深情,家人的折磨,盡在電影之中。

《彩虹老人院/彩虹下的幸福》的日本官網的第一頁就寫著「那個年輕俊美的男子,是父親的戀人」然後再慢溶進田中泯飾演的吉田照男,他的愛人岸本春彥(小田切讓飾演)和女兒吉田沙織(柴崎幸飾演)站在那間鵝黃色外牆的彩虹老人院欄杆旁的照片。這張照片說明了父女情、同性和異性愛情、以及老同志安養所的多重關係。

m334.jpg

卑彌呼是日本歷史上的傳奇女王,她曾在三國時期向曹魏進貢,《三國志》、《隋書》和《日本書紀》等史書上都有她的名號記載,她在女性宗族中有「巫女王」的影嚮與號召力,那是女性勢力有如太陽般的古早時代,後來也就成為喜歡變裝的同志們衷心認同、投射的偶像。

吉田照男結過婚,育有女兒,但是後來出櫃公開自己是同志,就使得他的妻子和女兒備感尷尬,就在他不久於人世時,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女兒沙織,以重金誘使沙織到老人院來幫傭,讓父女得能相見。

成長時期的心靈創傷,讓沙織一開始對「老玻璃」心生排斥,眉頭總是緊縐,以粗暴不屑的語氣對著病奄奄的父親說話,然而,朝夕相處之後,沙織開始發覺了老同志的真誠與坦率,也分享了他的悲喜往事,甚至還和俊美的春彥有了不算成功的肌膚之親……從接觸、觀察到動心,沙織最後終於明白原本傷心欲絕的母親何以能夠接納出櫃的父親,留下最美麗的倩影。

忠誠與背叛是《彩虹老人院/彩虹下的幸福》的主要論述,沙織在父親臨終前還追問著他有無愧咎遺憾,對自己忠誠,就可能背叛了妻女,面對這個永遠得不到救贖的人間難題上,電影碰觸了同志的「孽子」情意結,獻上了老有所終的關懷,卻也不想針對道德與世俗的成見與批判提出太多樂觀的解決方法。

m332.jpg

電影中有一位原本看到同志就想丟水袋嘲罵的小男生,他甚至還會在老人院的牆上塗抹罵人的髒話,卻在有一回被小田切讓當面折煞銳氣,最後竟然能夠改變成見,認同幫忙,看到這裡,你不禁要擔心,如果他就因此卻陷進同志情欲世界,而成為出櫃新秀,這樣的劇情就未免太俗爛了!還好,友情就是友情,理解與同情其實無非就是由衷的尊重,不過,他的逆轉已經算是本片最冒險的情節處理了。

早在《狗狗心事》中就很會用音樂來說故事的導演犬童一心,這回則是和作曲家細雪睛臣選擇了德弗乍克的「母親教我的歌」,用甜中帶澀,懷舊又感傷的曲調,搭配當我的老母親教我唱歌的時候, 淚水經常沾在她的睫毛上……現在當我自己教孩子們唱歌時……」的歌詞,你才赫然發現這批情感世界浪遊飄泊的孽子,其實還是眷顧母愛的平凡孩子,不論年幼或老邁,都還是有赤子深情。

 

非法警戒:舊瓶裝老酒

如果我是《非法警戒(Pride and Glory)》的投資人,第一個要問導演Gavin O’Connor的問題就是:「又是一部警察電影,請問有何新意?有什麼新鮮點呢?」

 

因為做為警察電影,《非法警戒》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新意不多。

 

警察收黑錢?不新鮮。

警察勒索商家?常看到。

警察替黑幫排除異己?時有所聞。

警察家族有黑有白,不也是老生常談?

警察作偽証,掩護自家人?不也是經常上演的老戲嗎? 

 

就算導演Gavin O’Connor出身警察世家,對警察作業和私人風紀問題有內線和前線的第一手觀察,要把警察故事搬上銀幕,他要面對的問題還是在於:有何新意?新鮮點在那裡?

 

《非法警戒》的開場戲是一場美式足球賽,耶誕節前夕,美國紐約警察的美式足球隊在寒風中出賽,在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吉米領軍之下,球隊以些微之差獲勝,警察很風光,吉米更是得意洋洋地享受妻子與小孩的熱情擁抱,看來,柯林.法洛這回有點像正派角色。

 

prideandglorypic2.jpg

但是精明的影迷都知道,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因為球賽才賽完,吉米的姐夫法蘭西斯(Noah Emmerich飾演)就接獲同仁報案,他的手下在緝毒時,遭到黑道毒手,四人全都殞命,悲憤的紐約警察誓言查出兇手,以報兄弟被害之仇。

 

這場戲可以算是《非法警戒》中略有新意的開場戲,關鍵在於一方面是紐約警察在為榮譽奮戰(即使只是一場球賽),另一方面則是趁眾人關注球賽,警力鬆懈之際,派出手下去掃除黑幫大患,那是收取黑錢的相對代價,恰是榮譽的相反詞了。一場球賽有表面的光彩,亦有私下的黑幕,交叉平行的運作,確有開啟多重視野的功能,但亦沒有翻新《教父》早已樹立的多重論述規格。

 

偏偏消息走洩,變生肘腋,以至於害死自家兄弟,也讓曾經以偽証,掩護自家人的法蘭西斯弟弟雷(由愛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飾演),就在總監老爸強.沃特(Jon Voight)的要求下出面主持專案小組,追查歹徒。只是,原本要血債血還的專案小組,最後卻挖出了根本就是黑吃黑,窩裡反的不堪的黑幕,涉案的不但是自己人,更是自家人(包括雷的哥哥和姐夫),受命追查真兇的雷,立刻面臨了要不要說真話的困境,尊嚴、信念和價值全都受到煎熬考驗。

 

《非法警戒》的中文片名譯得非常空茫,完全無法從片名上理解電影的真正企圖,唯一點出的是貫穿全片的「非法」主題,雷發現他無法公事公辦時,「私了」似乎成了這幫遊走在黑白和灰色邊緣的警察們最便捷的途徑,吉米硬替雷開槍,吉米用錢賄賂大舅子法蘭西斯,雷再單挑吉米都是「私了」精神的四方流瀉,這樣的內容其實是在註解《Pride and Glory》的片名定義,也讓觀眾更清楚了榮譽金牌或許越擦越亮,但也可能是擦去真相污點的美容偽裝工程。

 

prideandglorypic4.jpg

正因為榮譽已經是太過空洞的名詞了,雷與吉米用單挑方式了結恩仇之後,本要走向公事公辦,送警法辦的結果,卻又遇上了情緒失控的憤怒民眾,再度以私了方式傾吐他們飽受壞警察欺壓的怒氣,公理不可期,私了才是王道的基調再度昂揚,雖然不盡合情理,卻也算是比較即時的正義,只不過,最後父子三人最後還是穿上警察制服接受司法調查的結論,卻又再度模糊了主題,已經腐敗的,沾黑的,變質的榮光,又如何教人期待以一襲制服來建立信心與信賴呢?

 

顧家疼孩子的警察為什麼要收黑錢?為什麼要作賤自己信仰的榮譽?沒有合理說法,只用老套框架說一則不新的故事,《非法警戒》再度顯示了好萊塢拍警察電影的功力已經變不出新把戲了。

坎城影展:給你五分鐘

不滿足,是文明進化的動力。一旦滿足,我們就習慣留戀,習慣重覆,只會停留在既定的座標和溫度上。只有不滿足,才會驅策我們去找尋更多的可能。

不滿足於過去,也不滿足既定的模式,積極開發新可能,也是國際影展開拓新局的重要動能,2009年的坎城影展的選擇是讓更多的影迷,更同步地「看見」電影。

多數人認識新電影的方式有三,一是透過報導,二是看廣告,三是看預告片,這三種方式都讓人有隔靴搔癢的不滿足感,不是距離太遠,就是資訊短缺,很難滿足。坎城影展總裁Gilles Jacob在四月二十三日公布參展影片片單時就順便宣布說:「我們的官網增加了頻寬,我們打算為所有的參展影片提供更大的舞台,只要到了公演時刻,我們就會在官網上播出這部電影的前五分鐘片段。」

portrait_gilles_jacob_l.jpg

好文章,第一段的破題寫法很重要,好電影亦然。電影的人物和議題透過開場戲開始伸展手腳,美學氛圍和節奏律動開始浮現,一切就有如漂亮的起手式,Gilles Jacob其實不記得是勞勃.阿特曼或尚.雷諾曾經說過:「偉大的藝術家最精彩的地方就在第一捲和最後一捲底片上。」他能做的事就是讓更多的觀眾看見第一捲底片的前五分鐘。

是的,完完整整,純純淨淨的前五分鐘,沒有修飾,亦沒有包裝,創作者的原貌本色就直接顯現在觀眾前面,如果因為年輕觀眾看見了這五分鐘片段,油生了好奇,想要知道:「然後怎麼了?」也許就會放下手中的電玩,暫時告別電腦,趕往戲院一窺究竟。

電影有了觀眾,才有未來,坎城影展的最大功能就是振興電影產業,讓各國才子都能有一展才情的舞台,也同樣是影展號召天下英雄,持續發光發熱的魅力所在。

電影一直伴隨科技成長,從默片到有聲片如此,從黑白片到彩色片亦然,從人工手繪到電腦動畫,從膠捲到數位更是如此,時代的風潮既然已經大步邁向網路世代,電腦記憶體容量越來越大,價格又越來越便宜,網路頻寬和傳輸速度都能大輻提昇的時候,電影結合最新科技發揮更大影響,當然是合情入理的進化,問題不在於科技有多進步,問題在於你會不會運用科技,懂得,世界就無限遼闊,不懂,就只能擦肩而過,輕歎無緣了。

五分鐘當然不是全部,五分鐘亦未必就能看盡精髓,卻有如在商店街試吃某些食品,初嚐解饞,若能驚豔,就會急著想要買下吃食,雖然難免會遇上純心白吃,淺嚐即跑的奧客,但是對於忠誠的電影香客而言,卻是更加媚惑的誘因了。

我是從1985年開始撰寫有關坎城影展的報導文字,依靠的全是外電文字和電影雜誌上的幾張劇照和一點簡介,當年庫斯杜立卡Emir Kusturica的《爸爸出差時(Otac na sluzbenom putu)》奪得金棕櫚獎,美國歌手雪兒(Cher)主演《面具(Mask)》獲得影后,艾倫.派克(Alan Parker) 的《鳥人(Birdy)》,雖然也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影片介紹,但是寫得很心虛,主要是因為沒看過電影,透過文字「想像」電影情貌,就算想像力再豐富,相較於實際的影片風格,落差還是極大的。事後有機會再看到這些得獎作品時,難免都會汗顏。

後來有機會採訪坎城影展,我會想盡辦法看完所有的參賽片,因為我相信唯有如此,才能準確地「煮酒論英雄」,印証自己和評審的眼光究竟有多少落差,那也同樣是一種電影練功房的苦行修煉過程,因此,1988年在影展大會堂看過丹麥導演Bille August執導的《比利小英雄(Pelle erobreren)》,我可以大聲嚷出:「這就是我的金棕櫚獎啊!」三天後,評審團果然將金棕櫚獎頒給了《比利小英雄》時,我當然也就有了吾心不孤的興奮共鳴之感。

pelle.JPG

2009年的台北電影節和金馬獎都已經開始籌備了,我不知道負責人有多少不滿足的衝動,想要再為電影節增添新的色彩和可能空間,坎城的五分鐘新猷,或許可以帶給主事者更多的刺激與衝動吧?

 

坎城海報:蠢動的情事

答案其實因人而異,也和你觀影時間的短長及視野寬窄有關。不符合標準答案,其實也沒有啥了不起。

如果是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情事(L’avventura)》,我必需說你真是道地的影迷,因為將近五十年前的電影了,竟然能夠如數家珍,一語就道出了典故。

我看到的其實好像是海,耳朵似乎聽見了海浪聲。因為我彷彿聽到了坎城的召喚。

一切與海,與坎城有關。

1960年,安東尼奧尼帶著他的《情事》來到坎城映演時,觀眾席上不時傳來不耐的噓聲,主要是因為多數人看不懂劇情,不知道電影的主題,做一位前衛先行者,這樣的命運並不讓人訝異,但是當年的坎城影展評審團還是頒給《情事》一座評審獎。

《情事》描寫幾位義大利男女到海島遊玩,但是其中一位女生安娜失蹤了,眾人尋覓不著,最後不了了之,回到都市裡的其他男女,包括了美麗的Monica Vitti卻發展出一段複雜的往事與當下戀曲的交響樂。

看到向《情事》致敬的海報設計,我就想起了《情事》的開場海島戲,大導演在他的創作高峰,自由自在地開發出各式膠捲書寫方式,必然遭受質疑,必然承載誤解,只有知道自己為何創作的人才有勇氣與毅力面對這一切,雖然,時間終於會還其公道。

c1994 

全球才子每年帶著新作來坎城觀摩競賽,他們的才情與汗水擦亮了坎城棕櫚的光澤,同樣地,坎城影展也總能恰如其份地讓影迷的目光聚焦在大師的作品或歷史上,例如,費里尼過世之後的1993年坎城影展海報,就用他與妻子合作《大路》的手稿做海報,凝聚了天下影癡的歎息。

只不過,這張海報卻也讓我想起了短命的1939年第一屆坎城影展那張海報。

cannes 1939

美女,正面背面都同樣迷人,第一屆的坎城影展海報用了女人的背影訴說一種憧憬與衝動,70年後,坎城影展同樣使用了迷人的女性背影做為視覺焦點,Annick Durban設計了一位站在門旁的女人,她似乎看見了遠方的風景或來客,正急著想要招呼或者出迎,她的姿態訴說著各種可能,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允許各式解讀,好看的電影也從來不想只擁有定於一尊的標準解讀,這張海報既呼應了安東尼奧尼的視覺魔法,也更呼應了他開拓電影空間的生命旅程。

本屆坎城影展的參賽片單即將揭曉,我一直相信評審主宰了影展的給獎結果,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品味,就一定會有不同的結果。今年的坎城影展評審團由法國知名女星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擔任主席,影展當局宣稱這是繼麗芙烏嫚(Liv Ullmann)、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和莎岡(Françoise Sagan)之後的第四位女性評審長,我真的不知道電影的好壞與性別究竟有何關連,也無法對女星出任評審長做出任何臧否,結果,才是評定評審稱職與否的最後標準吧,得獎作品未必能成經典,讓經典之作得到金獎加持,才是評審最窩心的回饋了吧。

後記:

23日稍晚,坎城影展當局宣布今第六十二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的評審名單,一如去年,還是大打美女牌,評審不但要有頭腦,看得懂藝術名片,還要兼具炒熱影展的幫襯功能,除了雨蓓出任評審長之外,其他七位評審中,就有三位是美女明星,分別是《情欲二重奏》和《真愛之旅》的女主角Asia Argento;《阿甘正傳》的Robin WRIGHT PENN,以及台灣女星舒淇,再搭配南韓導演李滄東、美國導演James GRAY、土耳其導演Nuri BILGE CEYLAN 和英國作家Hanif KUREISHI 。

雲雀山莊:飢寒起盜心

有人看電影,首重氣勢,能夠首尾呼應,串成章法,就有劇力萬鈞。但是我看電影,卻常被細節被分了心,一小段快速掠過的影像,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對白,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常讓我留連難忘,反覆低吟。

 

很多電影強調美食的誘惑魅力,色香味俱全的場景讓人看了好生豔羨,但是《雲雀山莊的情人》卻用食物來刻畫人性的醜陋。

 

關鍵在於流亡,關鍵在於飢餓。

 

《雲雀山莊的情人》描寫亞美尼亞的婦孺在男人慘遭土耳其軍官殺戮後,流放邊境,在押解遣送的過程中,婦孺不得交談,更不得唱歌,只能默默往前行,沿途沒有食物,亦沒有飲水,生者自生,死者自滅,反正都是一群政治不正確的人犯,無需憐惜。

 

最悲慘的際遇則是她們白天是人犯,晚上卻成了軍人洩欲的管道,有人是被強拉進了軍人篷帳,有人則是自知沒有好下場,橫豎要遭辱,何不來談交換條件?於是用身體來交換口糧,苟且偷生,就成了《雲雀山莊的情人》最悲涼的生命哀歌了。

 

sky14.jpg

《雲雀山莊的情人》的女主角帕姿.薇閣(Paz Vega)飾演的努立克原本是富家千金,大難來臨也不得不收拾起嬌奢身段,在生死邊緣找尋生機,家族後代有人叫她姑姑,有人叫她阿姨,不論輩份有何差異,年紀和體力稍長的她都得擔起照顧家族香火的重責,聽著家人聲聲餓的呢喃,看到族人匆匆忙從土耳其軍人的營帳中夾帶出口糧,餵食家人的場景,她清楚知道自己能做的選擇不多,要活下去,就得放棄尊嚴與身段。

 

不獻身,遲早會被凌辱,與其被辱,不如善用自己的資本來創造家人福利,於是努力克挑揀了一位至少還懂得憐惜她的土耳其軍人Ferzan,然後,也果真帶出了口糧,讓家族小孩得能在晨曦時刻得能狼吞虎嚥。看到這般場景,我不禁就想起了「木馬屠城記」,伊里亞得史詩以相當長的篇幅刻畫了特洛伊與希臘聯軍的英雄對陣事功,不論勝負贏輸,即使戰敗身亡的男兒也都得到了英雄好漢的美名,但是戰事結束後,才是妻孥受難的開始,「特洛伊女人」的踉蹌身影與淒厲哀告難以登上史詩典籍,也沒有喚醒好戰男人的同情,卻在人間的每一場戰役中重複上演。

 

sky053.jpg

同樣地,在《911事件簿(11’09”01 – September 11)》中,波士尼亞導演Danis Tanovic用了一場非常肅穆的抗議遊行,呈現出男兒沙場死,獨留女性承擔生活煎熬的控訴,死亡,往往是雙手一攤,啥事也管不了,也不想管了,剩下的苦難,全由倖存的女人獨自承受。

 

不過,努力克要面對的不只是家人的仳離,最不堪的還有質疑與不諒解。

 

做了土耳其軍人的情婦,努力克每回走出營帳時,都能挾帶出口糧,餵食家人,雖然量不多,卻足以暫時充飢,久而久之,一切就視做理所當然,她只要步出營帳,家人就會蜂擁而上搶糧食,一不滿足就打她罵她,懷疑她私藏口糧。

 

一無所有,大家就共患難吧,略有所得時,努力克也不曾藏私,更何況那是她出賣自己靈魂與肉身的交易所得,怎麼會因為不夠溫飽,就開始懷疑她藏私呢?每一記打在她身上的肉拳,每一聲斥罵她的喊叫,對努力克而言,不僅是莫大的羞辱,更讓她的犧牲,儼然成了莫大笑話。

 

飢餓不但蒙蔽了人們的眼睛,也玷污了人們的心靈,沒有那樣餓過,也許永遠難以體會飢餓如何扭曲人性,《雲雀山莊的情人》這場搶糧戲不到三十秒,卻是全片最讓我難以忘懷的生命痛擊。

微光城市:復古的科幻

科幻電影通常暗含有政治批判企圖,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珍妮.杜普洛(Jeanne Duprau)2003年奇幻小說的《黑暗之光首部曲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同樣遵循著科幻前輩小說家的規則,用青年的熱情與銳敏挑戰腐敗的威權,在危機中見証俗世的墮落與盲點。

故事發生在人類文明末日前夕,良心科學家打造了一座微光城市,要把僅存的人類困居地下,在那個看不見太陽與月光,全靠電力能源維生的地底城市中,世人斷絕了塵世接觸的管道,忘記了全人造孽的禍害,與歷史的斷裂自然導致無知,但卻是唯一有效的保護之道,科學家理直氣壯地說:「這是為了全人類好(fOR THE GOOD OF MANKIND)。」

光是這個故事前提,電影(或小說)的政治意圖其實就已經昭然若揭,不管人類文明毀滅的前提是貪婪或無知,科學家能夠提出的解決方案竟然是逃避與隔離,用更大的無知來等待文明的轉機與生機,這種父權主導機制,不正是人類歷史上諸多悲劇的源頭之一嗎?

EC01.jpg

其次,科學家把微光城市的秘密與解決方案鎖定在一個小盒子中,交給微光城市的市長傳承,科學家設定在二百年之後才解開密碼鎖,讓微光城市的人們得能離開城市,重返地表。因此,市長成為先知,成為掌握人類命運的解謎者,一旦市長遭逢意外,解開命運謎團的鑰匙就此失傳,攸關人類命運的盒子就被無知的後人丟進倉庫中隨意棄置了。先知因為得窺天意,所以擁握權柄,也正因為權力的滋味太過迷人,自視高人一等的市長也就捨不得分享知識或權力,文明的斷裂與失傳其實也與這種威權獨夫壟斷一切資訊和資源的心態密不可分。

「微光城市」的故事雛型像極了「諾亞方舟」,以前,避難的人民上了船,如今,避難的人們則是下了地底,方舟上的人等待洪水退去就可以重返地表,微光城市中的人則是因為被二百年的時光磨蝕了知性與感性,再加上資訊殘缺,歷史中斷,早已不知什麼是光明的希望,渾渾噩噩的生命虛耗,成為他們日復一日的生命輪迴。而且絕對的權力,就帶來絕對的腐化,微光城市的市長只要套用傳統儀式,就可以愚弄人民(例如以傳播宗教福音般的歌唱節來洗腦),自己則是充份利用只有市長才能知曉的資訊管道,享受著物欲人生,特別是當他針對城市的能源危機,喊出了避重就輕的狡辯口號:「答案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法。」簡直就是當代政客習慣以看似「務實」口號,迴避責任的現實翻版,漂亮的口號,愚弄了人民,累積了自己的政治資本,微光城市並沒有厚植人類的希望,而是一再重演人類過去毀滅腐壞的歷史。

「微光城市」其實也反應了人類的能源危機,整座城市全靠巨大的發電機來發電,二百年的時過去,再先進的科技也已老化,開始會斷電停電,偏偏城市的愚民們卻相信打造城市的建築師終必會回來解決問題,用建築師來隱寓造物主和救世主的神話,當然是一則委婉卻犀利的政治批判,而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卻也使得年輕人急著找尋出路,電影因此透過哈洛與莉娜這兩位已經年滿二十歲,開始得能進入職場,接觸政府資訊的青年來揭露城市的疑謎,熱情與好奇,讓他們從傳說與現象的對照下完成拼圖,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青年創造時代」的隱性革命。

EC081.jpg

刻意復古是《微光城市》特別選擇的美學姿態,暈黃色澤創造了溫暖的光明世界,但也因為太過刻意導致全片罅漏橫生,吹毛求疵的人難免要問城市全靠電力燈泡提供光源,那麼燈泡會不會壞?要不要換?有沒有生產工廠?同樣地,莉娜的爸爸還曾有過電話答錄機,何以到了莉娜年代,科技已經退化到電話不存,得靠飛毛腿扮演傳話信差的角色呢?更不用說在那個電力時代,先知卓見的科學家竟然不能構想出更好的儲藏或傳送歷史的方式,先是拒絕了電腦(浮濫的知識就是禍害的源頭嗎?),再用一把鑰匙分成兩半,合體才能開啟的古老模式,創造有如尋寶遊戲的解謎樂趣,然後再以迪士尼樂園般的玩具遊艇做為逃離城市的交通工具(而且是靠腳力踩踏前進),更是保守又復古的能源危機應變學了。

復古固然是《黑暗之光首部曲微光城市》趣味所在,但也是其罩門所在,科幻電影沒有未來的新奇召喚,只有古典的迷戀,卻未能帶動更多的新奇想像,就難免給人招式用老的歎息了。

 

雲雀山莊:愛情與溫柔

世間男女相信生命無常,但是以山為盟,以海為誓,就可以讓原本幻化無常的愛情得到更久長的背書,殊不知即使山盟海誓也禁不起現實的考驗,反而會凋零得更加無情與快速。

 

《雲雀山莊的情人》女主角帕姿.薇閣(Paz Vega)飾演的努力克在片中有過兩段碎心的感情,卻也清楚讓人看見多情與無情的分野只在微薄的一線之間。

 

首先,努力克愛上了一位她不該愛的男人;其次,努力克遇到了一位她不愛,對方卻深愛她的男人。兩個男人,兩段情緣,該與不該,愛與不愛,沒有標準答案的愛情際遇,一度讓身處亂世的努力克徬徨失意,最後卻也讓她對於撲朔迷離的愛情面貌,有了錐心刺骨的深層體會。

 

sky02.jpg

努力克的第一段愛情是她嚮往的激情,問題不在於感情的濃度,而在於對方的身份。努力克是亞美尼亞人,她愛上的Egon(由Alessandro Preziosi飾演)卻是土耳其軍官,不同種,也不同文,身份位階更不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土耳其人是統治階級,操握有亞美尼亞人的生死幸福大權,站在替家族買保單的考量上,努力克的愛情與婚姻或許是一椿預先購買生死保險的投資,但是電影中人,沒有人做過這麼現實的考量與打算,愛情就是愛情,努力克的愛情只是一場異族之戀。

 

問題在於她們的愛情,發生在風雨飄搖的動亂前夕,Egon知道亞美尼亞人大難臨頭,政治現實必將導致大屠殺,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他安排了私奔,因為既然勢不可逆,保全愛人性命,其實是保全愛情的唯一方式。

 

但是私奔圖謀遭人舉發,長官怒不可遏,認為前程似錦的Egon被愛情迷昏了頭,既洩露了軍機,也給了政敵攻擊口實,強迫Egon在愛情與前程中做出選擇。

 

選擇了愛情,Egon的軍職勢必不保,即使私奔,也必定成為逃兵罪人,即使得能與愛人亡命天涯,也註定前程坎坷;犧牲愛情,頂多只是辜負一個女人而已,如今享有的一切得能繼續保全,Egon的天人交戰為期不長,卻讓人格與愛情在命運的淬煉考驗下逐一現形。

 

努力克願意為愛情放下一切,但是月移花影動,不見君來,她相信愛情,卻愛錯了人。懦弱的愛人,另有盤算的愛人,讓愛情在現實考驗下快速質變,愛非所愛的悲劇,努立克並不是第一位受害者,只是剛巧出現在歷史動亂的風波之中,愛情的脆弱格外讓人歎息。

SKF03.jpg

 

後來,努力克隨著亞美尼亞人流放邊境,不給口糧,不給飲水,熬不過去的人逐一凋零,倖存的人就得出賣尊嚴與肉體換取活命的生機,努力克因而選擇了德國影星Moritz Bleibtreu飾演的Ferzan,美麗的努力克確實讓Ferzan動心,但是Ferzan要的是愛情,不是交易,更非強佔,努力克不會相信土耳其人有真心真情,可是有人願意善待,她寧願把自己的身體獻給一位至少懂得珍惜的人,也不要淪為任人踐踏蹂躪的獵物。

 

亂世中還渴望愛情,其實是太過奢侈的夢想,唐朝女詩人魚玄機的名言:「千金寶易得,難得有情郎。」固然是撫慰天下癡情女的愛情憧憬,但是努立克卻別有體會,她只要跟著Ferzan,衣食無慮,甚至會比其他的族人更有安全保障,但是「我只能給你溫柔,不能給你愛情。」她只能這樣對著Ferzan說,憐憫的愛情不叫愛情,強迫去愛,非發自內心的愛情也不叫愛情,被愛情騙過一次的她,不想再被愛情戲弄一次,所以對著真心對待她的男人,努力克說出最真心,也最讓情人痛心的話語。

 

SLF05.jpg

戀愛,是世界男女的真情流露,容不下渣滓,也不許欺騙,努力克愛上不該愛,也不值得愛的男人,因而被愛情噬咬成傷;努力克遇上愛她的男人,卻勉強不了愛情,只能揭發愛情的真相。真相肯定讓人心痛,真話也絕不甜美,痛歸痛,卻另有人性的高度與光彩,生命可以苟且,可以高貴,全看當事人如何選擇了。

 

《雲雀山莊的情人》的民族與家族血淚,全都聚焦在努力克一人身上,原本只是沈重的悲情控訴,卻因為努立克的一番「溫柔不是愛情,愛情無法勉強」的真情告別,猛然改變了「時窮節乃見」的士大夫論述,卻另有卑微小女子的尊嚴與堅持,展現了完全不同的高度與力度,會說故事的說書人都應該體會這劑微妙的化學處方。

雲雀山莊:血淚與悲情

血腥的歷史,不會被世人忘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記憶或呈現。

 

看過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執導的《A級控訴(Ararat)》,大概對於1915424起發生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有了基礎的認知,如果再對照義大利導演塔維安尼兄弟(Paolo Vittorio Taviani)執導的《雲雀山莊的情人(The Lark Farm /La masseria delle allodole/ El Destino de Nunik)》,就可以得到更清晰的歷史的拼圖意像了。

 

艾騰.伊格言本身是亞美尼亞人(Armenia),對待先人的斑斑血淚,他在《A級控訴》中透過記憶、控訴、誤解或再詮釋的多元觀點,一方面散佈歷史資訊,另一方面則是在歷史和藝術的心理邏輯上探究真相的可能質變,主觀與客觀並陳,完成了亞美尼亞子孫和世界公民的雙重責任。

 

sky203.jpg

相對之下,塔維安尼兄弟少了亞美尼亞血統的羈絆,雲雀山莊的情人》就直接呈現了大屠殺前後的風雲景況,淒厲與悲壯更勝《A級控訴》,但在回味咀嚼的藝術層級上,則略遜一籌。

 

雲雀山莊的情人》選擇了亞美尼亞富裕的阿瓦奇安家族做敘事主線,先是老爺爺預見了血腥大屠殺而驚懼辭世,繼而展現了富商利用喪禮,展現他們結交政商強權的人脈實力,亞美尼亞做為土耳其境內的少數民族,即使創造了經濟優勢,面對握有軍政大權的土耳其軍人,也都得小心翼翼地討其歡心,以求自家平安。偏偏歷史巨浪襲捲而來時,不分貧富貴賤,全數都會捲入風浪中,試圖苟免,卻未能倖免,就成為雲雀山莊的情人》最鮮紅的一抹血色印記。

 

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亞美尼亞人試圖與俄國結盟,脫離鄂圖曼土其耳帝國掌控的歷史背景,是造成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成因,雖然土耳其政府至今都還否認曾經下令執行這種滅族行為,但是太多的歷史圖像、血淚吶喊與文字控訴,讓這場種族滅絕行動成為官方死不認賬,人民卻言之鑿鑿的歷史公案,《雲雀山莊的情人》不想再像《A級控訴》那般欲言又止,而是直接還原了「男人殺無赦,女人全數流放,自生自滅」的歷史場景,沒有迂迴,不再欲言又止,悲情潮水就這樣直接撲向觀眾。

 

sky08.jpg

歷史浪潮總是撲天蓋地地吞噬了所有男女,戲劇世界卻往往只能取其一朵浪花來做聚焦顯影,改編自Antonia Arslan小說的《雲雀山莊的情人》,就以帕姿.薇閣(Paz Vega)飾演的努立克(Nunik)做中心軸線,她原本只是活在浪漫愛情憧憬中的嬌嬌女,先是潮水打熄了她的情火,又吞噬了她的家族,土耳其軍人殺進雲雀山莊,見男人就殺就砍的屠殺場景固然殘暴,但是軍官一刀斬下了大哥的首級,還把他的首級直接丟給飾演大嫂的艾絲妮.韓嘉(Arsinee Khanjian)的那一幕,以及奉命見到男人就要殺的土耳其軍人,即使在押解途中才接生了一位男嬰,也要求母親自己動手,逼得她們只能以背悶死男嬰的場景,都是讓人髮指心悸的生命殞落場景。

 

前一刻才矢言要帶領族人共度劫難的男人,如今卻只剩血淋淋的一顆首級躺在懷中,大嫂怎能不崩潰?懷胎十月才誕生的新生命,還來不及呼吸,就得告別,而且還是由母親自己殺生,諸如此類的生命無情,已經超越了世人得能想見的生命衝激經驗了……無能抗拒災難,只能承接與成長,少不更事的嬌嬌女就此得擔起家族領航員的重責,先是在草原收屍,又得在顛沛流離的流放旅程中保全家族血脈,努立克的生命轉折其實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的郝思嘉(Scarlett O’hara)非常近似,差別只在於郝思嘉還有機會在度盡劫波後說出一句:「明天又是個新的開始。」努立克卻只能把自己交付給命運的巨輪了。

 

skyd01.jpg

塔維安尼兄弟比較擅長通俗劇的煽情處理,在俗世的浪花中看見人生的悲歡離合一直是他們作品的特質,《雲雀山莊的情人》的格局因而也就困在這款層次之中,《A級控訴》中以亞美尼亞人的精神象徵亞拉臘山(Ararat)做為劇情和海報的主要論述,拉出了開闊的歷史與現況的對照空間,塔維安尼兄弟則是直接把雲雀山莊就搭建在一座貌似亞拉臘山的小丘之下,環境與家族的依存關係,就在地理與人文的連結下直接畫出了等號,血光重現,歎息湧生,沈重上心頭,卻未能有更多的生命啟示,使得雲雀山莊的情人》只能算是一堂沈重的歷史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