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人生平行線

「詩中有畫」是古典詩學中很重要的品評要素之一,把詩轉化成影像可能是很艱難的考驗,卻也可能是創意的再現。

小學課文中,多數人都唸過,北宋徽宗皇帝在畫院徵才出了這麼一個畫題:「踏花歸去馬蹄香」。首選的作品中沒有遊客,沒有落花,更沒有香氣,只有兩隻蝴蝶追逐著一隻馬蹄繞舞。影像翻譯詩文,未必要全文照譯,讓意境浮現才是最高明的藝術。

日前,重看楊德昌的《一一》中,吳念真飾演的爸爸和女兒分別在日本與台灣進行著他們的愛情遊戲場景時,我心裡浮想起的詩文就是南宋詩人蔣捷的《虞美人》。

詞是可以唱的,這首《虞美人》亦然:「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是詞人生命三個階段的交集,少年輕狂,一個「昏」字,浪情盡出;壯年則在名利場上奔波,居無定所,一個「客」字點明了身不由及的無奈;而今則靠一個「僧」字來點出詩人的悔罪或寄託。雨聲滴滴答答落不停,串連出人生的三種境界,也點出了人生的輪迴。

蔣捷的詩文意境如果轉換成當代的影像手法就是「平行蒙太奇」。

雨是縱線,人生的三個聽雨心情就像是三條平行橫線,同樣的雨,不一樣的觀照,就像投石入水,激起層層漣渏,看似不相屬,卻來自同個圓心的震盪。

《一一》中的吳念真在妻弟的婚禮上巧遇初戀情人柯素雲,兩人趁著吳念真到日本出差時再度約會,同一時間,吳念真的女兒李凱莉也在台北計算著她的初戀方程式。對於愛情的憶述,頓時成為父女在兩個不同時空下同時進行的主題,吳念真想要告訴初戀女友,這輩子只愛過她一人,談著談著卻想起了初次「牽手」的心動往事,所有從爸爸口中說出來的故事,所有老爸在東京會做的事,卻也正是女兒正在台北街頭上演的愛情進行式……。

人可以不同,世代可以不一樣,但是面對愛情的悸動與忐忑,卻是古今中外皆相同的,平行蒙太奇就是一次「感受」與「行動」聚焦的高度壓縮工程,事件越單純,波動的振幅越大,就越能激生回響。

曾經,多數是美麗的(即使有些殘缺);當下,多數則是淒涼傷感的,有了美麗之後,人們難免會想:「然後呢?」在美麗之後,多加一點無奈的對比,人生的滄桑與豁達,就這樣調製成一鍋五味雜陳的大拼盤了。

超人再起:內線的優勢

《超人》電影當年捧紅了男主角克里斯多福.李維,卻沒有幾個人記得女主角瑪歌.基德(Margot Kidder)飾演的女記者Lois Lane了,更不在乎她後來是不是只能在電視影集中浮沈了。

原因很多,瑪歌外貌不討好,沒有人緣是其一,電影中的她菸抽得太兇是其二。也因此超人墜入情網的心路歷程,就欠缺說服力,她的星路發展,也就沒有太多人關切了。

《超人再起》這回則是起用了女星凱特.波斯華斯(Kate Bosworth)來飾演Lois Lane,甜美的長相,以及相當節制的吸菸量,緩和了傳統的劣勢包袱。

《超人再起》中的Lois Lane努力想要做個賢妻良母,以及真正能夠掌握新聞線索的專業記者,於是,就在工作受困時,她就會悄悄溜上陽台去抽菸。

但是,才剛點菸的她發覺菸熄了,再點一次,還是熄了,超人早就如影隨形跟著她上了陽台,而且不敢勸她少抽菸,只能悄悄吹熄菸。這是深情男人面對愛人的委婉動作。

可是,等到她們飛天出遊歸來,Lois Lane再踏進辦公室,她的同居男友和兒子都以驚異的表情問她:「妳又跑去抽菸了嗎?」Lois Lane想了一下說:「沒有!」她說的是實話,她想抽,但是沒抽成,不是不抽,是超人吹熄了菸。然而,家人問她的話,意味著她有前科,意味著家人並不認同 她的行徑,不能接受她的習慣,她只能躡手躡腳偷渡去。

她的秘密只有超人知道,只要克拉克.肯特不洩露,Lois Lane偷偷抽菸的舉動,就不至於成為家人怪罪的目標。超人是知情的線民,但是不會背叛她,小小的秘密成為他保護愛人的方法之一。

其實,《超人再起》一如其他的《超人》系列電影都在玩弄大男人操縱女人的小把戲。觀眾都知道超人就是克拉克,只有Lois Lane不知情,甚至超人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本事停靠在Lois Lane門外,用他的穿透眼和順風耳,看見也聽見了Lois Lane的家庭與身心情況,他有內線情報,知道怎麼掌握女人的心,這樣的愛情比賽,請問James Marsden飾演的Richard White不是立足點完全不平等了嗎?站在這樣的起跑線上,他怎麼爭得過超人呢?

股市上的內線交易是犯法的,愛情呢?多一點內線情報,多一點愛人心思的了解與掌控,不是就更容易勝出嗎?經典喜劇電影《熱情如火》中,湯尼.寇蒂斯就是因 為男扮女裝,不時聽見瑪麗蓮.夢露對「女性」知已傾吐心事,因而知彼知已,才能百戰百勝;《電子情書》中的湯姆.漢克不也因為掌握了電子郵件的內幕情報, 才能在書店爭奪戰上適時伸出援手,贏得梅格.萊恩的好感,從死敵變成愛人的嗎?

同樣地,Lois Lane的老總要她去採訪超人,只有一個理由:「其他報社都派出了最漂亮的女記者去採訪超人了。」顯然,大家都認為超人愛女生,不愛男生,所以派漂亮女記 者才可以採訪到超人,姿色成了採訪武器,有姿色才能爭取到獨家採訪,才能掌握內線,才能寫出媒體需要的獨家新聞。

是的,有內線,才有獨家,記者要勝出,除了勤快和專業,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內線,不管「內線」的定義有多複雜。職場如此,情場亦如此。

或許很多人認為沒有內線的獨家,才是記者專業的真正回饋(因為內線可能意味著別人的操控或餵養);不靠內線情報的感情流瀉,才是禁得起考驗的真情。但是現實的人生,往往只看一時的結果,新聞往往是先寫先贏,愛情的世界,不也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嗎?人生,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的。

最愛女人購物狂:人性

過去十年來,假日唯一的消遣,除了電影,還是電影,如果沒了電影,也許生活就會頓失重心。

生活就是一種習慣,不是不能改,而是在變動的過程中,難免失落。

張柏芝在今年香港賀歲《最愛女人購物狂》中,就是這麼一個女人。

她在1980年剛滿六個月時,被棄置在百貨公司的精品區裡,巡守員發現她的搖籃時,要率先通報她所在的位置,只見巡守員拿著對講機,一個名牌接一個名牌地 大聲唸了出來,還在搖籃裡吸著奶品的她,似懂非懂地把名牌聽了進去,成為她的基因螺旋體,等到2005年時,亭亭玉立的她就成了標準的購物狂。

傳統中,滿周歲的小孩子第一把捉到的東西就意味著他將來可能的發展,這個儀俗叫做捉周,但是襁褓中聽到精品店的名字就能變成購物狂,韋家輝的劇本邏輯顯然 簡化到了既瘋狂又弱智的階段,但是,純粹就做為一部搞笑兼嘲諷電影,只要掰之成理,有自己圓得過去的邏輯,就沒啥好計較的,放眼世界,多少男女不用出生在 精品區,也照樣是購物狂,棄嬰的環境心理學,聊備一格,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張柏芝知道自己是購物狂,刷卡刷到爆,欠債如山堆,所以恢復清明理性的她願意接受醫生治療,只是她遇到是一位患有選擇恐懼症的心理醫生劉青雲,兩人在診所裡光是為求診或求職,夾纏不清的口語論述,以及換位置換不完的顛倒搬風,就建構出全片的「瞎打爛纏」風格。

如果《最愛女人購物狂》的故事就只有張柏芝和劉青雲兩人,一個購物狂加上一位選擇盲,其實故事很快就講完了。所以,韋家輝另外替劉青雲設計了一位前女友官 恩娜,每回劉青雲有位論及婚嫁的親密女友時,他的前女友就會再度出現,就讓他左右為難,兩段戀情都泡湯;同時,張柏芝也遇到一位搶著付錢,買了之後就後悔 的吝嗇富豪陳小春,兩男兩女就這樣展開了複雜的四角戀情,也使得購物狂的層級出現了多重變奏,不但有花錢如流水的美女,亦有到了十元商店還要問有沒有折扣 的窮酸美女;至於擺闊就心疼的小氣財神,以及永遠沒有辦法決定娶誰當老婆的猶疑小生,編導可以說是挖空心思來逗樂觀眾了。

可是,《最愛女人購物狂》最有靈光的一場戲卻在平常擺滿了名牌商品的張柏芝房間裡。張柏芝因為決心治病,於是全部家當都託付給陳小春拿去拍賣,那晚,她起 身要上廁所,習慣用平常那種左彎右閃就是不會踩到精品的「凌波微步」腳法,走上幾步之後,卻發覺房間早已空空盪盪,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精品,她也就失了 神,呆坐房間內,再也阻擋不了淚水了。

世界的卡奴都因為不知節制,所以短暫歡樂後,就得承受滾滾而來的卡債,張柏芝是幸運的,陳小春和劉青雲都是香港富豪,都願意無限制地滿足她的購物狂(只是 陳小春常常捨不得鬆開那張沒有金額上限的支票),做為不愁吃穿和付帳的女人,最大的失落當然就在於原本擁有的,一切都成了空,曼妙的凌波微步成了多此一舉 的動作後,自然也就加速了她要再瘋狂採購的補償心理。

《最愛女人購物狂》是齣瘋狂喜劇,演員和劇情都緊緊遵守著幾近失控的瘋狂準則,也只有在瘋狂的邊緣,突然剎一下車,來一點繁華落盡的失落無奈,電影才突然有了生氣,電影可以是提款機,可以是藝術品,差別就在那一點點的生氣與生機。

聯航93:節制的悲劇

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拍成電影,其實是很艱難的考驗,因為觀眾會逼著要你多說一點內幕,影評人會追擊你的觀點。

美國911事件發生至今已經快滿五年了,十一知名導演曾經聯手拍過《911事件簿》,麥可.摩爾則以雄辯議論的個人化風格完成了夾議夾敘的《華氏911》,我則是因為美國時代雜誌把《聯航93(United 93)》選為史上最爭議的電影榜中,努力找到,也看了這部電影。

911事件當天共有四架飛機遭到挾持,其中,兩架撞進了雙子星大廈,一架撞傷了五角大廈,另外一架則是在美國賓州的Shanksville地區墜機。《聯航93》講的就是這架原本要從紐澤西州的紐華克機場飛往舊金山的美國聯合航空班機,在墜毀前於空中飛行了的最後故事。

《聯航93》是這四架飛機中最後起飛的一架,原因是機場跑道擁擠,以致於班機延後了四十五分鐘起飛,這四十五分長的等待讓部份乘客有時間打手機給家人,這四十五分的等待也導致恐怖份子的發難時間被迫延後,以致於班機起飛四分鐘後,第一架飛機就已經撞進了雙子星大樓,否則這班聯航93也應該如期撞進了華盛頓特區的目標了。

911事件的經過和結局,大家都很清楚,一部電影如果過程和結局都不能加油添醋,要怎麼才能吸引觀眾呢?曾經執導描愛北愛爾蘭流血事件的《血染星期天》的導演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做了「紀實」及「想像」的雙重選擇。

紀實的關鍵在於這班飛機上的乘客有多人曾經利用手機和機上電話,在墜機前和家人通過電話,而且有位乘客一直讓電話保持暢通,所以地面上的親友可以清楚聽到他們採取反制劫機份子前的最後一句行動對白:「Let’s roll!」(咱們行動吧!)因為一切都有本,保羅帶著編劇及助理,面對面訪談罹難飛機上的機組員和乘客的家屬,也取得911事件調查委員會委員及飛航管制員的相關証詞,因而建構出一部試圖還原聯航93班機墜機真相的作品。

問題在於,最後飛機確實墜毀了,沒有生還者,沒有人可以見証機上乘客最後做了什麼事,只能從事後的墜機來推論,他們可能撞開了駕駛艙門,並和四位劫機客格鬥,導致最後墜機。這段過程,就是《聯航93》可以在虛構和現像中互動的空隙。

但是保羅導演更大的企圖則在於重建擬真的時間長度,聯航班機大約只在空中停留了90分鐘 ,電影全長則是91分鐘,也就是電影的長度約略就是事件前後的跨幅,正因為長度接近,才能創造出跡近罹難者當時感受的身心震撼。

保羅的戲劇處理手法有兩個重要的美學態度:首先是不挑知名演員,一切都是平凡的臉孔,就如事件發生的那個早上,沒有一位旅客會預見自己成為悲劇歷史的受害者。其次是,他拒絕像傳統好萊塢電影那樣打造出殺身成仁的「末日英雄」,而是從結果論上推斷出,有的乘客或機組人員是在知悉恐怖份子的劫機企圖後,做出了「咱們行動吧!」的生命選擇,集體毀滅的悲劇,讓人心碎,卻也因而有了摧折心肝的戲劇力量。

生死關頭最能見人性,特別是有機會打電話給親人道別,那是幸運?還是不幸?在那個心情紊亂的場合,你又能講得出什麼至情至性的話語?心亂如麻,語無倫次,卻又急著激勵對方生之意志的焦急,正是《聯航93》全片最有力,也最讓人心碎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因為情真,反而讓人更加強烈感受到身歷其境的滋味。

電影中的回教聖戰份子,沒有恐怖的嘴臉,反而有相當程度的虛張聲勢,以及生硬莽撞,不用醜化,更不用激化,導演相當節制也平衡地讓這批中東血統的演員具現了恐怖/聖戰份子篤行宗教信念的心性及行為,不要去不清楚的人物戴上面具及帽子,成為《聯航93》節制美學上的重要手法。

莫瑞康尼:配樂大宗師

喜歡電影音樂的人,誰不知道從《荒野大鏢客》、《四海教父》、《新天堂樂園》到《海上鋼琴師》以來,一直以絕美旋律征服觀眾的配樂大師安尼歐.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

去年,他一度想來台灣演出,但是經紀人索價太高,加上他又堅持要帶自己樂團來台灣,兩廳院怎麼盤算都覺得會賠錢,加上贊助又不好找,於是就放棄了邀請,大師就這樣和台灣擦肩而過了。

如今,大師八十歲了,想要再邀他遠度重洋來台灣,可能難上加難了。最近,他原本要到英國指揮Gyor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出兩場他的電影音樂精選,也因故延到了十二月,他的健康狀況讓人更加懸念。

大師其實老當益壯,創作力非常旺盛,他在日前接受英國衛報記者訪問時還特別強調說:「我其實已經退休了,也領了國家的養老金,但是沒有人告訴我領了養老金 就不必工作了。」他照例每年夏天會去度一個月假,別人度假就是遊山玩水,忘掉工作,但是他放假歸放假,每天照例撥出一小時來作曲,因為他在每天醒來時都急 著問自己:「我還能創作嗎?還能寫曲嗎?」因為他非常相信:「只有持續工作才會創造作品。」

出身音樂世家的他在聖塔.西西利亞國家音樂院(the Conservator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anta Cecilia)畢業後,就開始跟著一個小樂團到各地餐館演出,他負責吹喇叭,因為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餐館的主要客人都是美軍和英軍,所以演奏的音樂 都是討好這些英美客人的風味,這種演出雖然可以養家活口,但是他一點都不快樂,因為吹來奏去的都是別人的音樂,他寧願吹奏的是自己的作品。

就在生活備感苦悶的時候,有位導演找上他來替電影配樂,人生的道路就此完全不同了,在四十四年的電影配樂時光下,他前後替四百多部電影配樂,數量之多,類 型之廣,可以說是無人可以匹敵,他最驕傲的一句話是:「我的一生,都是導演主動來找我配樂的,我從來沒有去向任何導演主動表示要配樂的。」

這句話適用的導演包括《荒野大鏢客》的塞吉奧.李昂尼(Sergio Leone)和《索多瑪120天》的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不是《荒野大鏢客》轟動全球,也許莫瑞康尼的才華還要隔一陣子才會被世人注意,但是所有媒體要採訪莫瑞康尼時,幾乎都要他細說重頭,搞得他很煩,好像沒有 《荒野大鏢客》,他就紅不了似的,所以除非他興緻到了,願意開口,否則都會有翻譯事先提醒記者能不問就不問這類話題,這一回他倒是透露了一點秘辛說: 「《荒野大鏢客》的音樂其實有一部份是事先就寫好的音樂,因為他一直很重視音樂,為了保持音樂全貌,他寧可多加一點影片,也不要讓音樂就戛然而止,但也因 此使得電影的節奏變得緩慢起來了,因為一切都要配合音樂!」不過,快人快語的他也坦承:「我真的不知道《荒野大鏢客》為什麼會那麼受歡迎,那是李昂尼最爛 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差的配樂作品,其他的賣座電影諸如《教會(The Mission)》,《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和《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就好得多了。」

至於帕索里尼的傳奇就更有趣了,他們合作的《馬太福音》還算中規中矩,但是拍到《索多瑪120天》時,帕索里尼擔心他受不了電影的顛覆和叛逆手法,所以 只肯告訴他故事大綱,不肯讓他看毛片,所以,莫瑞康尼只能憑著想像去完成《索多瑪》的電影配樂,後來,電影公映時,他還特別去看了首映,結論是:「這部電 影不合我的品味。」

三個葬禮:肉體與心靈

在必要的時空下,出現必備的歌曲或音樂,就是電影音樂準備釋放的能量,而且巨大到遠超乎預期。

在音樂課上,我很喜歡舉兩個音樂能量的例子,首先是《驚魂記》中女主角珍妮.李的出浴戲,精神分裂的兇手要拔刀破簾殺害他時,柏納德.赫曼安排了小提琴的弓弦來模彷刀的聲音,拔尖,又銳利,聲聲刺耳,有如刀尖入身,心耳皆疼。

其次,則是《新娘百分百》中,休.葛蘭正想到女星明茱莉亞.羅勃茲的房間約會,卻撞見了她的男友,為免茱莉亞尷尬,只能權充為飯店服務生,飽受羞辱下離開 了房間,獨自漫步街頭,臉若受重擊,心有如刀裂,抬頭看到的卻是茱莉亞明眸巧笑的車廂廣告,走進戲院看到她的電影,看到她在大銀幕上施施然向你走來,近在 咫尺,卻遠若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從休.葛蘭走出飯店的那一剎那,導演就把比吉斯合唱團的名曲「如何治療一顆破碎的心(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每一句嘶吼,每一聲低吟,都擊中觀眾的心房,失戀的滋味就在歌聲中盡情發酵了起來。

湯米.李瓊斯執導的電影《馬奎斯的三個葬禮》中,大量使用了流行音樂,其中,許多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鄉村音樂,慵懶地迴盪在空氣中,一方面是襯顯德州牛仔的傳統口味,另一方面則是讓主角所處環境中,人們總是乏味苦悶,無所是事的鄉居生活情貌,透過音符準確地傳譯給了觀眾。

電影中,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墨西哥音樂,我聽不懂西班牙文,只能隱約感覺到一種老外來到台北聽到國語歌曲或台語歌曲的那種心情,那是當地的音樂,在地的情感,當下的品味。

電影中,我唯一熟悉的歌曲是我會唱的「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 (我的翻譯是:「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

歌曲出現的時機是男主角湯米帶著他的墨西哥好友馬奎斯去獵豔,他找到是在旅館當服務生的女朋友,和一位邊境巡警的太太,這兩位女人的共同特色是:1)她們都結了婚;2)她們的生活都單調枯燥;3)偷情,對她們而言,不是罪惡,而是遊戲。

旅館房間中,電視播放的都是A片,木訥的馬奎斯不知所措,只能在巡警太太的帶領下,配合著拉丁歌曲開始跳舞……下一個鏡頭就是他們春風滿面地走出旅館,大 家都忘情地唱著這首「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歌詞是悲傷的,唱歌的人的卻是心情歡喜的,看似矛盾,卻踩著歌詞與劇情的脈絡,傳達著他們追尋法理人情之外的 私情心理。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的歌詞是這樣的:

If he brings you happiness 如果他能帶給你幸福
Then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我會獻上最衷心的祝福
It’s your happiness that matters most of all 你的幸福最是重要
But if he ever breaks your heart 如果他傷了你的心
If the teardrops ever start 如果眼淚即將滴落
I’ll be there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 我會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趕到你身旁
Si te guieres de verdad
Yi te da felicidad
Te de seo lo mas bueno para los dos
Pero si te hace llorar a mi me puesdes hablar
Estare contigo cuando triste estar
Though it hurts to let you go 讓你走,傷透了我的心
Darling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親愛的,我要告訴你
I’ll stand by you if ever you should call 只要你找我,我一定會站在你身邊
And if I should ever hear 一旦我聽見
That he made you shed a tear 他讓你流下了眼淚
I’ll be there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 我會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趕到你身旁
I’ll be there anytime you need me只要你要我,我會隨時趕去
By your side to dry away 在你身旁,替你擦拭
Every teardrop that you cried 每一滴你流下的眼淚
And if he ever leaves you blue 一旦他讓你哀愁
Just remember I love you 請記住我愛你
And I’ll be there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s fall我會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趕到你身旁
And,I’ll be there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s fall我會在下一滴眼淚滴落前趕到你身旁

一對一的愛情可能是幸福的,卻也可能是單調的。多添一個人,世界一定複雜,糾結一定深濃,甘心做一位填補空檔的第三者,隨時願意挺身而出,安慰美人的心,卻另有一股酸透心扉的癡情。

湯米.李瓊斯的《馬奎斯的三個葬禮》不想和世人爭論愛情的忠誠,反而是將焦點放在肉體與心靈的切割上,有人認為男女有欲無情,就是墮落與淫蕩,但是他的女 主角卻能清楚辨識肉體衝動與心靈歸屬的分野,而且主宰者與主動者是女性,而非男性,不是男性沙文主義的豬才會主張愛情與性可以分割,可以單獨計算。欲望可 以清楚計算,愛情也可以繼續在欲望流瀉後,佔有一席之地,可是一旦湯米想要求婚,想要破壞這種各取所需的愛情遊戲規則時,女方拒絕了他,明白告訴他:「我 愛我的老公,這你不懂的。」

不但湯米不懂,多數人也都不懂的,或者說不能接受的。

《馬奎斯的三個葬禮》中所描繪的人間感情是中年男女在孤寂人生中消費欲望與愛情的遊戲,欲望讓人沈淪,但是愛情卻有最後防線,人生的忠誠與情義,不在肉體,而在心靈。生物的感官與人類的心靈真的能夠清楚畫分嗎?

湯米.李瓊斯不想說教,也不主張天理報應(馬奎斯就意外死在巡警的槍下),他的電影只想說有一些人是這樣活著,他們的感情世界清楚切割著肉體和心靈。他們不理會你的道德批判與嫌憎,因為人生苦短,他們沒有別的寄託,他們不在乎。

屋頂上流浪:自由的愛

自由主義盛行的個人主義年代,想做啥,就做啥,只要沒有害人之心,害人之行,沒有什麼好囉嗦的。

即使有人仰慕你,有人偷窺你,注意著你的一舉一動,但是只要你自己開心,不礙人亦不礙事,快樂做自己,真的沒有什麼不可以。

《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 )》的女主角凱特(由《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 Isolde )》的女主角蘇菲亞.麥爾斯(Sophia Myles)飾演),雖然頭型有點大,身材也比較一般女明星顯得更豐腴一些,但卻另有一股迷人氣質,乍看或許不很順眼,再看卻就能感受到特別的磁力,由傑米.貝爾(Jamie Bell)飾演的男主角哈蘭一看見她就著迷,那種忐忑的心情,觀眾不但理解,亦能充分體會的。

neil davidson / stills photographer 美麗女郎自然會有很多追求者,有的是不想負責任,但是要求卻很多的不倫之戀;有的則是仰慕情深,年齡卻差了一大截的思春青年,但是交往對像登不登對,理不理想,往往不是一廂情願就可以決定的,一旦遇上了,應對處理的手法就可以顯現角色的成熟性格。

凱特與飯店經理有一段不倫之戀,一路尾隨,存心要追求她的哈蘭卻只能算是少年小弟,從職場發展而出的愛情機緣,其實很符合當代人的愛情發生機率,比較另類而有趣的是那天她和經理正在激烈爭吵,甚至發生肉體衝突時,一直在樓頂偷窺的哈蘭立時挺身而出,出拳相護,即時避開了戀人暴力。但是凱特一旦發現自己是哈蘭偷窺的對象時,有感而發地說出了全片最精彩的對白:「I’m a real live human being. Sometimes I want sweet; sometimes I want sour. Sometimes I don’t know what I want. My shit stinks. I’m going to die someday. If I look like your mother, it’s just a coincidence. Am I telling you anything you don’t already know?」

翻成中文大致就是:「我也是活生生的個體啊,一時我愛吃甜,有時我愛吃酸,有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痾的屎是臭的,有一天也會老去的,我只是碰巧長得像你媽而已,這些不都是你早已知道的事情嗎?」

ha628 是啊,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真要細究起來,人心與心性都沒有太不一樣的地方,情人眼裡出西施,所以欲望被放大了,追逐的熱度也頓時加溫不少。一切都是唯心效應作用下的結果。凱特的這句對白,充分展示了她的自知,也想戮穿哈蘭偷窺癡戀的迷夢,因為就如她要交什麼朋友,外人難以置喙,更無從干涉,而且就算她曾經酒後縱情,給了哈蘭無限的期待與想像,但是一時失控,並不意謂著就有了生死承諾,她與哈蘭的越界感情,或許就只符合了有時她也不清楚自己要吃什麼的漫無頭緒。

這段自由主義的獨白,其實是全片最理直氣壯的個人主義宣言,幸福也罷,不幸也罷,個人造業個人受,不必受限於對方究竟愛不愛,黏不黏,徜若自己的抉擇造成別人的挫敗或氣憤,也不干她的事。 ha1615

不過,《在屋頂上流浪》最迷人的轉折也就在凱特言詞明志之後,即時曾經把哈蘭的衣服都剝光了,逼他赤裸交代實情,但在充份理解後,反而有了更多的同情與包容,她們還是「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的有緣人,做不成愛人,真的還是可以做好朋友,可以朝夕相處,亦可以同床共枕,卻不必有負擔或虧欠,甚至還能順理成章地發展出一趟愛丁堡屋頂之旅,踩上不同的人間高度,選用不同的角度視野俯看人世,她們之間的感情,反而成就了全片最美麗的嚮往。

屋頂上流浪:戀母情結

好電影光靠一個畫面即可做到畫龍點睛的功效,就看觀眾能否從中讀取到足夠的資訊。

觀看大衛.麥坎茨(David Mackenzie)執導的《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你一定無法忘掉釘在男主角Hallam的小木屋牆上的那張女人照片。

hallam01.jpg主要是因為那張照片的尺寸有如一張大海報,一開始你並不知道她究竟是誰,存在,成為照片最強烈的身影,好奇,也就因此滋生。但是答案卻要在電影進入三分之一,男主角Hallam遠離了家鄉來到蘇格蘭的愛丁堡時,遇到了和照片女人幾乎一模一樣的女主角凱特 (由蘇菲亞.麥爾斯/Sophia Myles飾演),才有了似有所悟的解謎,但是更要到了Hallam的繼母 (由克萊兒.佛藍尼/Claire Forlani飾演) 當面拆穿他的偽裝心情時,所有在潛意識裡翻滾的心態才豁然開朗。

《在屋頂上流浪》其實是一部非常殘忍的電影,導演用青春啟蒙的手法重新探索了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

「戀母情結」的理論源自希臘神話中的伊底帕斯(Oedipus)的傳奇,他出生後,祭司就說他日後會弒父,於是父王把他棄置荒野,卻為牧羊人所救,長大後的伊底帕斯在旅途中與一群人起了爭執,竟然就誤殺了他的生父,然後再因解答了獅身人面獸的謎題,解救了城邦,被擁立為國王,也順利迎娶了母后,還生下了兩個孩子,祭司寓言逐一成真,他成為弒父娶母的亂倫之人,後來城邦瘟疫橫行,古人認為必定是君王敗德所致,果然真相逐一揭曉,伊底帕斯不但下詔罪己,更悲傷得挖出自己雙眼,浪跡天涯。伊底帕斯與母親發生性行為的神話情節,被佛洛伊德解釋成為精神病患最核心的恐懼因素之一,世人可能因為對父親或母親的強烈妒忌,而產生了弒父娶母的叛逆行為。

不過,《在屋頂上流浪》的「戀母情結」卻有著複雜的轉折。

首先,那張海報大小的母親照片是她的遺照。照檢察官的驗屍結果,她在划船沈湖自盡之前,曾經服食大量藥品,顯見她是刻意尋死。

hallam02.jpg

但是,Hallam不相信,他認定母親是被父親謀害的,目的只為了續弦再娶。於是,在他心中,繼母只是妓女,父親則是兇手,即使生活在同個屋簷下,他不時會出言挑釁,也不時窩居在父親替他打造的小木屋裡,居高臨下地偷窺著紅塵男女的親密偷歡場景。

偷窺,是因為他正值青春期,有好奇,亦有衝動;挑釁父母則是因為他對母親的自殺以終,耿耿於懷。他不相信疼愛他的母親會不告而別,那不但是背離,更是背棄,不論真的是病痛纏身,抑鬱以終,或者為情所苦,所以選擇自盡,母親的亡故,成為少年心房中最巨大的陰影。

因此,那張大幅照片不但代表了他的追思,同時,也在母親遺照的「凝視」下,他用偷窺來滿足及伸張自己的欲望,甚至於還在母親的注視下,他與繼母有了逾矩激情,那不但是對父親的報復(我佔有了你的女人),也算是彌補了母親生前的挫敗(繼母取代了母親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同時也啟蒙了他的青春性事。

但是,這麼殘忍又驚人的情節,卻還不是《在屋頂上流浪》的最高潮。

hallam03.jpg

亂倫的Hallam選擇了一條與伊底帕斯相同的自我放逐道路,但在愛丁堡的巷弄裡,他卻遇見了凱特,第一眼見到凱特時,Hallam叫了聲:「母親!」當你有機會再端詳凱特的臉蛋時,才赫然發覺她竟然長得那麼像牆上的那個女人(事實上,那張照片同樣是一人分飾二角的蘇菲亞.麥爾斯拍的),凱特並非母親,只因與母親長得一模一樣,從此成了Hallam追逐與迷戀的對象。

你會去愛上一個長相與母親一模樣的女人嗎?Hallam的行為說明了他有濃鬱的戀母情結,凱特成了母親的替身,凱特讓Hallam的欲望有了出口,只是,若非繼母當面揭發了Hallam的潛意識,Hallam一直迴避著這個殘忍的事實,也才想起了母仇尚未報,找出母親真正的死因,讓害母親死亡的兇手伏法,成為惱羞成怒的Hallam最血性亢奮的行為動機,在他心中,繼母是導致母親死亡的主嫌,也是讓自己的潛意識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的揭露者,他的報復行為,因而也夾雜了極其複雜的人性欲望。

《在屋頂上流浪》表面上是一部青春啟蒙電影,骨子裡卻是一部論述複雜的神話哲學作品,音樂成績非常優異,至於飾演Hallam的男主角Jamie Bell成功擺脫了《舞動人生(Billy Elliot)》的稚嫩青春,打開了專業演員的大道,更是本片最具說服力的演出了。

綠野仙蹤:無名小矮人

看電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些有用,有些無用,有些瞬間即忘,有些卻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一點話題。

 

看《魔戒》系列電影時,你一定知道哈比人指的是誰,這群五短身材的小矮人可是一路護送魔戒的重要人物,哈比人的The Hobbit,在小說家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妙筆下,成了可愛的小矮人,可是Hobbit這一詞,你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的機會極其少,偶爾只是朋友笑談中會引述的一句術語而已。

 

在經典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中,有的人學會了Munchkin這個字,Munchkin就是生活在Munchkin Land中的小矮人,也是作家鮑姆(L. Frank Baum)在他的系列童話作品中創造出來的角色。MunchkinHobbit的命運相差無幾,對於非英語系國家的人而言,那是電影和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名詞,但對英語系國家的人而言,由於長期浸潤的關係,MunchkinHobbit都成了文化的一部份。

 

oz01.jpg

相對之下,我其實比較喜歡《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畢竟dwarfs這個字還經常用來形容侏儒與矮人。即使這七個小矮人各有名字,不論是叫「Happy(開心)」、「Sleepy(愛睡)」、「Bashful(害羞)」、「Sneezy(哈啾)」或者「Dopey(糊塗)」,一個dwarfs即夠說明他們的身份了

 

為什麼奇幻文學中這麼偏好矮人(連《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都有著類似小矮人的小熊族嗎)?這其實夠讓學者寫上好多篇論文了,台灣原住民賽夏族每天不亦有矮靈祭的儀式祭典嗎?矮人雖然個頭不高,卻有先進文明,但也有著古靈精怪的欲望,神話傳說轉換成文學或電影創作時也就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了。

 

oz34.jpg

今天從外電上得知《綠野仙蹤》的Munchkin小矮人演員之一米奇.卡洛(Mickey Carroll)辭世,享年八十九歲。他不算知名影星,外電則是因為他是《綠野仙蹤》中的眾多Munchkin之一,才找到了向世人介紹的發稿動機,順便也提到了《綠野仙蹤》當年可是找到了一百二十四位矮小演員來詮釋Munchkin,而且原著中的Munchkin都是穿藍衣的小矮人,但是電影中的Munchkin卻穿上各種顏色,米奇.卡洛身上穿的就是紫衣,胸前還有朵小黃花,片中還有演奏小提琴的一些情節。

 

也因為Munchkin一族是群戲,即使有人分到幾句台詞,一般影迷對Munchkin的印像不會太深,但是好萊塢影人真的很懂得創造電影文化,好萊塢流行在城市地磚上給一顆星星,鐫刻上讓人懷念的影星名字,2007年時,米奇.卡洛和其他參與演出的Munchkin影星一起出席了星光大道的星磚揭幕儀式,讓Munchkin傳奇也成為好萊塢的地標之一。

 

oz02.jpg

我不認識米奇.卡洛,純粹只是因為Munchkin這個字才花了點時間做了些研究,我知道,以後的寫作或講課人生中,也很難再用到Munchkin這個字,但是,沒關係,就算只是生命中一閃而逝的眾多英文名詞之一吧,在研究和考據的課程中,《綠野仙蹤》的色彩和音樂又好像在我的眼前和耳旁快樂地滾動了起來,那也是一種短暫的快樂滿足。

5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MTV2.JPG

5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DVD電影:《暮光之城─無懼的愛》


這部電影,今年的奧斯卡全盤冷落了,
這部電影,卻被今年的MTV獎給予多項提名,
今天就來討論一下何以這部電影讓青年學子覺得很來勁?

首先是與吸血鬼談戀愛,
吸血鬼有超能力,所以能爬樹,在樹梢談戀愛
嗯,羅曼蒂克!
吸血鬼的魅力我想引用白居易的詩來註解:
「身似何郎全敷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原本用來形容蝴蝶的身影,用來形容吸血鬼蒼白的人影是否貼切呢?

至於吸血鬼聞到血香時,理智與本性的糾纏,是不是更為迷人?

本段音樂:
《聚沙成塔》專輯
 

uturn.JPG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大師給人的感覺就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熟悉的風格操作,給人苞丁解牛的自在感覺
不同風格的試驗,卻給人耳朵一尖的新奇刺激,
大師與奧利佛.史東合作的《上錯驚魂路》就又回到西部電影的實驗舞台,
大玩各種樂器組合呈現的驚異音效

01.《上錯驚魂路》的驚異音效

 

mission.jpg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莫利克奈/莫瑞康尼》來台演出

連續幾個星期介紹了大師樂作,不免會有人問我最愛那一部作品,
我試著在本集節目中提供一個選項,
有些作品的主題旋律非常迷人,
但是有些作品的副題也很能襯顯劇情需要,
今天先讓大家聽見瀑布水聲
再讓大家聽見河流守候的人聲
再帶出這部在音樂處理上煞費苦心的精彩之作。

本段音樂:
《教會》原聲帶

Hallam_Foe.jpg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DVD電影:《在屋頂上流浪》

宋朝詞人辛棄疾曾經寫過膾炙人口的名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用來形容本片的男主角Hallam Foe其實是眼適切的形容
但是本片另外牽涉到複雜的伊底帕斯情意結,
這也是本段節目要討論的焦點

本段音樂:《在屋頂上流浪》原聲帶
《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