苿莉人生2.0:星星之火

 

 

電影最神奇的地方 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電影的極限在那裡?!

 

電影的出發地在電影院,下片後,還會繼續以不同的型式,在DVD,電影台,網路上亮相,同時也經由原聲帶或影評文字繼續其生命。

 

但是到了網路世代後,電影又啟迪了另一種Web 2.0的可能性:讓動畫片成為漫畫,讓漫畫成為最強烈的政治控訴。

 

Web 1.0的主角電影《苿莉人生(Persepolis)》;Web 2.0的主角則是網路漫畫《苿莉人生2.0Persepolis 2.0)》。故事同樣發生在伊朗,同樣用黑白的影像表達伊朗女人的悲憤心情。

 

2009612伊朗舉行大選,現任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宣稱獲得了六成二的選舉獲得連任,但是獲得三成三選票的前總理穆沙維(Mir Hossein Mousavi)則指稱艾馬丹加選舉舞弊,他才是贏家,支持他的民眾隨即上街抗議,造成政治動亂,儘管執政當局隨即展開鐵腕鎮壓,但在第七天的遊行抗爭後,一位名叫娜妲.阿格哈.索丹(Neda Agha-Soltan,)的女大學生,遭到屋頂上的民兵射殺,死在父親的懷抱裡,女孩的鮮血和父親的淚水,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成為燎原星火,讓伊朗人民的政治反抗行動成為國際媒體共同關注的焦點。

 

p210.jpg

《苿莉人生2.0Persepolis 2.0)》的創作靈感就來自這起血淚事件,兩位旅居中國上海的伊朗人化名做席娜(Sina)與佩蒙(Payman)就彷照起《苿莉人生》的黑白影像風格,把娜坦為了追求正義公理而犧牲生命的故事畫成了十頁的黑白漫畫,直接貼在網路上http://www.spreadpersepolis.com/,供世人瀏覽,一方面控訴艾馬丹加竊國,一方面則是抨擊伊朗媒體全遭官方控制,講的全是謊言,只有透過網路上的新興媒體如YouTubeFacebook,部落格和Twitter,才能讓真相得以廣為世人知悉(雖然,控訴者很難回答,鎖國甚嚴的伊朗何以不能把網路世界也都給封掉了?但是,網民也一定很自豪於他們能夠突破封鎖,為真理發聲,為歷史做見証)。

 

原版的《苿莉人生》以黑白動畫的方式呈現了1979年伊朗回教革命前後的德黑蘭政治、社會、文化和人生情貌,以簡單的線條,謔諧的語法紀錄了伊朗男女的悲歌;一共只有十頁篇幅的《苿莉人生2.0》無意細說從頭,只是借用了《苿莉人生》的美學風格與知名度,打造了2.0版的政治批判作品。如果說《苿莉人生》回顧了歷史,激發了同情與理解,《苿莉人生2.0》則是試圖反應當下人生,透過文化傳播的力量,讓受屈的政治靈魂與生命價值得能撼動世人。

 

換句話說,《苿莉人生》只是開了第一槍,就算女主角瑪姬(Marji)的成長故事讓人垂淚,畢竟志業未竟,伊朗女人依舊是父權社會底下的犧牲品,《苿莉人生2.0》的目的顯然是想擊發第二槍,透過娜坦的抗爭與殞命故事,來傳承薪火。

 

p209.jpg

《苿莉人生》沒有完成的事,要期待《苿莉人生2.0》就能接力完成,其實有點像是天方夜譚,但是不論是黑白長片,或者則十頁漫畫,藝術從來不能撼動政權,卻可以完成「一息尚存」的火苗庇護效應,只要藝術存在,真相就不會淹滅,強權就無法一手遮天,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平台,誰都可以發聲,發言的內容則因為其他使用者的參與、回應和分享,而產生更多元的意義。

 

我無法預知《苿莉人生2.0》究竟能產生多大的現實影響力,我只知道,《苿莉人生2.0》讓政治弱勢人的聲音保留了下來,讓世人得能從另外的觀點來理解強權解釋下的現實人生,它不要版權,不在乎收入,只在乎有沒有人看見,只在乎聲音是不是讓眾人聽見,讓更多人分享,讓更多人理解,這正是網路媒體的精神所在啊。

8月2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822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人生心情

RV24.jpg

 

忙於新聞工作的我,今年八月心情格外沈重,每天看著風災新聞,心頭有著難以言宣的壓力與痛,所以我格外需要音樂的撫慰,格外需要安靜的心,以及再出發的力量,這一小段的音樂,都是能給我能量的音樂,在此,與聽友一起分享。

 

 

本段音樂:
《夢幻騎士原聲帶

《天地一沙鷗原聲帶

《寂靜的天空》「往日時光」和「黑暗中的舞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情鍵四分鐘

 

RVF403.jpg

介紹一部音樂性很濃的電影《情鍵四分鐘

情鍵的贈票活動?提供10張特映券,要給五位打電話進來的聽眾朋友,

特映時間是8/25() 晚上7:20 台北市的長春戲院

題目與莫札特有關

答案是一部德國電影

答案與一對母女有關

答案與細胞分裂有關,答案與音樂有關

聽完預告,看完電影,下星期再來聽我們的新片介紹

 

本段音樂:
《情鍵四分鐘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經典DVD:《真愛旅程》RV701.jpg

由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的《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是一部夢幻覺醒的作品。

 

故事其實與《鐵達尼號(titnic)》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卻可以接著《鐵達尼號》說下去,只因為男女主角就是《鐵達尼號》的傑克與蘿絲─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與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

 

乾淨俐落是山姆.曼德斯讓人動容的開場白。男主角法蘭克與女主角愛波在宴會上相遇,先是眼角偷瞄,再而笑談,繼而共舞,最後是凝視注視,一首名叫「吉普賽人(The Gypsy)」的情歌還沒有唱完,已經將相識、相戀到結婚的人生歷程走完了。相愛是一首小曲,相處才是人生的長歌,山姆用戲劇結構來對應他的電影主題,是何等精練的人生再造!

 

In a quaint caravan  在古怪的篷車隊裡,

There’s a lady they call The Gypsy   有位吉普賽女人

She can look in the future 她能洞見未來

And drive away all your fears  驅趕所有的恐懼

Everything will come right  讓一切平安無事

If you only believe The Gypsy 只要你相信吉普賽人

She could tell at a glance   她一眼就能看穿

That my heart was so full of tears  我的心滿是淚水

She looked at my hand and told me  她看著我的手掌說

My lover was always true      我的愛人是真心愛我

And yet in my heart I knew, dear  但是,親愛的,我的心裡明白

Somebody else was kissing you   有人正在親吻你

But I’ll go there again    我還是會去找她

‘Cause I want to believe The Gypsy   因為我要相信吉普賽人

That my lover is true     我的愛人是真心愛我

And will come back to me some day  終有一天會回到我身邊

 

 本段音樂:
真愛旅程》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經典DVD:《真愛旅程》

 

RV3706.jpg

平凡,其實是多數人的生活節奏,法蘭克與愛波亦不例外,他們像平凡人一樣進住了革命大道的精緻住家,育有一子一女,過著平淡安靜的歲月,法蘭克每天和其他男人一樣,穿西裝打領帶,戴著小呢帽,手拿公事包,搭著火車進城上班工作一如生產線上的作業一般,日復一日,始終不變,人生也就在單調與重複中消磨了大半。

 

但是要在平凡中拍出不凡的韻味,才是真正的本事。

 

本段音樂:
真愛旅程》原聲帶

 

奧利佛史東:私密歷史

 

 

「江郎才盡」是一句非常殘忍的片語,因為它無情地揭露了創作者的困境。

 

看過《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時,我曾經如此歎息地走出戲院,我相信那也是後來停了好些年,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都未能再開拍新片的原因。

 

後來他陸續拍了《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和 《亞歷山大帝(Alexander)》時,我的「史郎才盡」認知其實是更強烈的。電影規模不是不大,可是沒有感動,沒有眼睛一亮的興奮。關鍵在於我不知道導演奧利佛.史東試圖告訴我們什麼特別的訊息。其實,就算是他早期聲譽鵲起的《前進高棉(Platoon)》與《華爾街(Wall Street)》,也只是捉緊了貪婪或殘忍的人性議題去暈染煽情,技術上或許兼具了技法圓熟與激情生猛力道,但並沒有新穎的觀念。

 

打過越戰的史東,對於越戰往事有深濃的眷戀與批判,因而有了越戰三部曲的概念,《前進高棉》之後的《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與《天地(Heaven & Earth)》其實都是越戰創傷症候群的療傷過程,有事件,亦有悲憫,但是濃鬱的現實悲情,卻如一片愁雲慘霧直壓人心,沈重地讓人看不到出口。

 

JFK.JPG

史東讓我眼睛一亮的作品其實是《捉狂電台(Talk Radio)》與《誰殺了甘迺迪(JFK)》。前者實踐了狹小錄音室裡的可能空間,創造出語言暴力與真實人生對話的張力;後者則是雄辯滔滔地用影像來寫政治論文,藏伏在他作品底層的那種燥動情緒,在這兩部作品中都有縱橫自如的才情在隨意流竄。

 

喜歡在作品中夾議夾敘品評政治的史東,最近的動作就是回到自己最愛的歷史考古與歷史新詮的領域上,他要製作拍攝一共十集的《奧利佛.史東的私密美國史(Oliver Stones Secret History of America)》,內容回顧了過去六十年的美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包括杜魯門總統如何決定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美國總統的越戰決策,以及共產主義國家在柏林圍牆坍塌後,帶動的「蘇東波」解體時刻的美國角色等問題,好發政治議論的史東再度回到他鍾愛的政治事件上,其實是無可奈何卻也必然的結果。

 

JFK2.JPG

只是紀錄片不比劇情片,在「有什麼証據,說什麼話」的嚴密規格框架上,他是不是能像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那樣「為所欲為,言所欲言」,現在所有的預言都嫌太早,反而是路透的外電簡單地用一句:「這些歷史是那麼地私密,只有奧利佛.史東知道其真相。」消遣了這位努力以紀錄片延續自己創作生命的導演。

WS14.jpg

 

曾經呼風喚雨,如今卻坐困愁城,對任何一位創作者而言都是痛苦折磨,去年重創世界經濟的金融風暴,擊碎了美國股市華爾街的神話,也讓不少評論家引述他執導《華爾街(Wall Street)》來臧否金融界,但也因此啟發了史東再拍《華爾街》續集的念頭,看著他正積極籌拍新片《華爾街續集:金錢從不休眠(Wall Street 2: Money Never Sleeps)》,看著他回頭品評美國歷史的紀錄片,我同時也看到了他的焦慮,以及破繭而出的努力,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專長去做自己會做的事,不也是人生真相之一嗎?

柴菲瑞利:經典殉情記

一輩子只要交出一部讓人盪氣迴腸的作品,就會讓人懷念終身。

 

義大利導演柴菲瑞利(Franco Zeffirelli)交出的作品就是1968年的作品《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

 

以前,我在課堂上喜歡比較不同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我總是會先標舉莎士比亞的原文,再選映五個版本,看不同的創作者如何詮釋《羅密歐與茱麗葉》。目的有三,首先,認識經典,不論是文字或影音;其次,討論從文字轉換成影像的可能空間;第三則是討論選角、服裝與音樂。

 

我會介紹的作品除了柴菲瑞利的《殉情記》包括Renato Castellani1954年所拍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主要是因為該片曾經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另外還有勞勃.懷斯(Robert Wise1961年執導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因為該片以現代芭蕾舞劇方式呈現,而且獲得了當年十項奧斯卡金像獎;另外還有巴茲.魯曼(Baz Luhrmann1996年的現代龐克版《羅密歐┼茱麗葉(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和英國導演約翰.梅登(John Madden)在1998年完成的追根溯源版《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課堂的最後,我總是會邀請大家舉行民調公投,你最喜歡的是那一個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答案很少例外,多數同學的選擇都是柴菲瑞利的《殉情記》。

 

有一半的理由是青春,有一半的理由則是熱血。

 

rj.JPG

我在課堂上其實會特別整理一些演員的資料給大家參考:好萊塢在1934年由George Cukor拍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男主角Leslie Howard當年已經43歲,女主角Norma Shearer則已34歲,他們就算是舞台上誦念莎劇的高手,畢竟已是老羅與老茱,在大銀幕上詮釋小羅小茱,就是少了青春可信度;.Castellani版本的羅密歐是由勞倫斯.夏威(Laurence Harvey)飾演,留有飛機頭的他也有26歲,至於飾演茱麗葉的Susan Shentall,年紀雖才20,卻少了青春稚嫩之情;《羅密歐┼茱麗葉》中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時年22歲,女主角克萊兒.鄧斯(Claire Danes)也才17歲,算是夠年輕衝動的組合了,但是怎麼比,也比不上《殉情記》中的17歲羅密歐(由李奧納.懷汀/Leonard Whiting飾演)和15歲茱麗葉(由奧莉薇.荷西/Olivia Hussey飾演)。

 

年紀輕只是「羅茱生死戀」視覺可信度的重要條件之一,從瞳孔中散發出的無邪與無畏熱情則是選角上更重要的考量,帥到不行的李奧納.懷汀與率真浪漫的奧莉薇.荷西都直接用他們的肉身傳遞了「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的超級能量,尤其,奧莉薇.荷西第一次出場時的嬌澀,就能一把捉住觀眾的視線,隨後在舞池中尋尋覓覓的眼神,更是把她初次動情的春春雀躍之情詮釋得栩栩如生。

 

japrj2.JPG

選角正確,電影就成功了一半,拍攝電影之前,柴菲瑞利就帶著李奧納.懷汀與率奧莉薇.荷西關進一間別墅裡,除了排戲唸詞,就是玩耍,讓年輕人之間自然培養出默契好感,心頭來電,眼神就有波動,就能撼動人心了。

 

另外一半的成功關鍵在於創造他們愛昏頭的能量。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在面具舞會上一見鍾情的,就在兩人凝眸對望的同時,茱麗葉家的賓客們正在狂歡起舞,飛揚的音樂旋律勾動起喜悅激情,讓大夥都面頰飛紅,汗流涔涔,心在跳,情在飛,在生理與心理的化學效應交錯下,火苗已然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柴菲瑞利卻要大家暫時冷靜一下,他安排了一位伶童出來唱歌,那一首「青春為何物What is a Youth」,不但是作曲家Nino Rota替全片量身打造的主旋律,,其中的精華歌詞,更將少男女少的戀情做了最佳註解,更預告了他們戀情難久長的悲情宿命:

a rose will bloom玫瑰盛開,

It then will fade很快就會淍零;

So does a youth青春如此,

So does the fairest maid美麗的少女也是如此

 

就在眾人聆聽著這首哀傷情歌的同時,茱麗葉正努力撥開人群,尋找她的白馬王子,柴菲瑞利深諳情人尋尋覓覓的急切之情,一旦茱麗葉的小手被羅密歐猛然偷襲握住時,她的細聲嘺嗔,就成了最甜美的囈語,於是才有了後來「以唇代手」經典調情對白

n      羅:生下了嘴唇有什麼用處?

n      茱:信徒的嘴唇要祈告神明。

n      羅:那麼我要求你的允許,讓手的工作交給了嘴唇。

n      茱:你的禱告已蒙神明允准。

n      羅:神明,請容我把殊恩受領。(吻茱麗葉)這一吻滌清了我的罪孽。

n      茱:你的罪卻沾上了我的唇間。

japrj3.JPG

就在茱麗葉閉上眼睛,享受這銷魂蝕骨的「罪惡之吻」時,伶童的歌聲也唱到了最高潮,「青春如此,美麗的少女亦然如此」,搭配得混然天成,觀眾的心,很難不酥軟的。

 

 

今天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讀到了柴菲瑞利的近況報導(http://www.nytimes.com/2009/08/19/arts/music/19zeffirelli.html?_r=1&ref=movies

),盛讚86歲的他是義大利影壇除了費里尼之外,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創作者,也推崇他持續優雅地在大都會歌劇院製作新歌劇,也持續推出視覺華麗的經典歌劇,讀到這則新聞,知道大師身體硬朗,其實有一些喜悅,畢竟他的《殉情記》在四十年之前,讓我看得熱血沸騰,四十年後,有緣得見《殉情記》的年輕影迷亦有同感,這就是不杇的經典啊!

告別2004:一曲驪歌

一年已盡,剛才到了醫院探親了一位得了急性盲腸炎的同事,臉色已經回溫,躺在床上已能展露笑顏,順口就說出:「噩運都留給2004吧,快樂地迎接 2005吧!」走在只有攝氏五度的台北街頭上,寒風穿越了長褲,讓人直打哆嗦,但是這句衷心祝福的話,應該也適用於會上這裡觀看我的文章的朋友吧!

 

歐美人士都習慣在除夕夜齊唱英國詩人Robert Burns所採集的那首民謠「Auld Lang Sang」,如今我都用「驪歌」來做代表,卻未必知道這首歌到底唱著什麼,一方面是因為歌詞用的是古英文,和今日的流行文詞與文法都不盡相同,一方面則是 經由《魂斷藍橋》的傳播,「驪歌」早已成為全球共通的跨年文化歌曲之一,所以大家就只忙著跟著唱,很少去深究歌詞大意為何了?

 

我整理之後發現「Auld Lang Sang」應該唸成「歐蘭桑」,歌詞大意及翻譯如下: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豈可遺忘老友,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不再思想起?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豈可遺忘老友,
And auld lang syne!
         和美好往日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為了美好往日,親愛的
For auld lang syne,
          為了美好往日

We’ll tak a cup o’ kindness yet
   就讓我們浮一大白

For auld lang syne!
          為了美好往日

 

在《魂斷藍橋》中,勞勃.泰勒找了費雯.廲去一家會以這首歌曲做為熄燈打烊曲的餐廳,提琴聲響,癡情男女婆娑起舞,然後採用海頓「告別交響曲」的典故,樂師逐 一熄去譜前燈火,只留人客繼續起舞,夜色昏暗,但是愛情繼續在發酵,你很難抗拒邱比特的撩撥,看得發呆的觀眾如何能忘記這一幕煽情大戲呢?

 

後來,誤傳勞勃泰勒空難殉國,費雯麗淪落成為妓女,卻在經常拉客的滑鐵盧車站再相逢,這回可要論及婚嫁了,但是泰勒家族是貴族名門,卻可接納妓女? 就在「驪歌」聲再度響起時,費雯麗想起今生無緣,決定黯然分手。同樣一首歌,同樣的一對男女,情境不同,意義和效果就都各不相同了,這就是電影音樂的奧妙 了。

 

後來,黑澤明的《醜聞》、比利懷德的《日落大道》、薛尼波拉克的《遠離非洲》都曾用了這首曲子做為劇情轉折的關鍵音樂,巧妙各有不同。

 

但是我最想和朋友們在除夕裡分享的音樂卻是徐志摩填詞的「難得」,該曲曾經由林聲翕教授譜成獨唱曲,最適合男低音在寒泠的冬夜裡吟唱,今夜只有五度,就讓我來唱這首歌給大家聽吧:

難得,夜這般的清靜,
難得,爐火這般的溫,
更難得,無言的相對,
一雙寂寞的靈魂!

不必籌營,也不必評論,
沒有虛矯,猜忌與嫌憎,
只靜靜地坐對著一爐火,
只靜靜地默數遠巷的更。

喝一口白水,朋友,
滋潤你乾裂的口唇;
你添上幾塊煤,朋友,
一爐的紅焰感念你的殷勤。

在冰冷的冬夜,朋友,
人們方始珍重難得的爐薪;
在這冰冷的世界,
方始凝結了少數同情的心!

 

這是我青春期就學會的歌,至今都不曾或忘,親愛的各位朋友,謹以這首歌祝您:新年快樂!

 

2004回顧:經典畫面

公元二00四年的中外電影中,你印像最深的電影畫面是什麼?

 

這是個大題目,也是人言各殊,答案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完備的題目。

 

我不會選《特洛伊:木馬屠城》、《亞瑟王》或《亞歷山大帝》的史詩場景,因為那些都是電腦數位特效的產品;同樣地,雖然我也曾伴隨著《蜘蛛人2》和 《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逃犯》的劇情歡聲樂笑,但心裡很清楚那些都是人工技術的成品,我不會選它們,也不會選充滿高度想像力的《北極特快車》和《明天過 後》,雖然這幾天的電視新聞裡都用《明天過後》的影像來填補新聞畫面的貧血。

 

人味,才是最最迷人的場景。也是我回顧二00四的最終依靠。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中才十七歲的清純女星長澤雅美應該是最讓我難忘的一位女演員,電影中她罹患血癌,要照射鈷六十,不能戴頭套唬人,敬業的她,於是就剃光了頭來演出這個角色。光是這份敬業,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剃頭只是敬業的前提,看到剃了頭的女郎還能讓人心疼,才是本事。今年,除了長澤雅美,還有《少女奧薩瑪》中的十二歲少女,為了生存,只能去扮男孩, 女孩剃頭的痛,導演刻意用了盆裁來表現,剪下的長髮有如一束仙人掌,孤伶伶地立在花盆中,少女沒有流淚,只是一路捧著陶盆,那種落寞,誰不動容。

 

同樣地,這個畫面也讓我想起了《天堂奔馳》裡的凱特.布蘭琪,她想要除去人間毒梟,卻害死了無辜路人,心如止水的她,卻在警察的協助下殺了毒梟,卻 也因而成了亡命天涯的逃犯。剃了光頭的她,沒有苟且偷生的打算,而是以待罪之身短暫享受陽光和冰淇淋的滋味而已,那種沒有明天的最後歡愉,更讓人心疼。

 

至於演員的肉身演出,最讓我無法直視的是《靈魂的重量》裡的娜歐蜜.華茲。電影中,她的丈夫和女兒因為車禍喪命,她忍心捐出了丈夫的心臟,卻救活了 垂死邊緣的西恩潘,感恩的西恩潘違反了器官捐贈的慣例,查出了恩公身份,但是他能做什麼呢?他只看到恩公的遺孀獨自被寂寞和痛苦所吞噬,急著報恩的他,以 熱情和癡心讓枯木逢春,卻也在真相揭曉後,面對著更慘烈的倫理、道德與愛情的煎熬。

 

電影中,西恩潘和娜歐蜜的床戲非常自然,你清楚看到西恩潘的雙手在她的胸前揉搓,那是欲望的手,那是自然的情緒動作,演員的敬業表演,讓觀眾清楚感受到她們的真情與空虛。演完這場戲,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專業,沒有人會來渲染 她們電影拍完後的私情八卦,這是專業影壇最珍貴的表演空間。

 

電影,最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導演讓你在如數家珍的平常場景中,看到了從來不曾看過的人間風景,侯孝賢《咖啡時光》的片尾有三輛火車從不同的方位駛進 鏡頭內,呼應著電影的人生與鐵道的互動主題,那場景,多數東京人都沒看過,那場景,就是一位外國人見証的東京生活,拿來和蘇菲亞.柯波拉的《愛情,不用翻 譯》,真的是段數不知相差凡幾了!

 

至於,同樣是《咖啡時光》中的一青窈和淺野忠信,分乘兩輛火車卻以不到一秒鐘的差距停靠進同一個車站的月台兩側時,你才會明白原來天意是可以人工捕捉呈現的,古人說那是巧奪天工,今人則是以精密的算計,多次的排練,還有偶然的巧合,留下了幾乎不可能巧遇的畫面。

 

2004只剩二十五個小時了。收拾好舊心情,把記憶中的美麗放進網頁,我準備著往前走去。

 

跨國製片潮:中國威脅

先進又開放的城市,很難設限,因此就很像貪婪的野獸,快速膨脹,也快速擴張,很難找到對手。

 

一九三0年的上海如此,二00五年的中國也正急著重演歷史的盛況。

 

一九七二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到中國拍攝四小時長紀錄片《中國》時,中國正在文革,人民的面目模糊得只像藍色工蟻。

 

一九八六年,史匹柏到上海拍攝《太陽帝國》,中國才剛甦醒,上海人都還在騎單車上下班的古老節奏中規律地運動著,一群老外在黃浦江匆匆來去,沒帶走多少雲彩。

 

一九八八年,貝托魯齊到了北京拍攝《末代皇帝》,名氣不響亮的尊龍和陳沖成天和彼得奧圖相處,這才領教到原來好萊塢巨星可以要求專屬廂車,還能有冰箱和專用果汁,不怕水士不服。第二年,《末》片在奧斯卡大獲全勝,許多一旁觀摩學習的中國影人開始思考如何走向國際。

 

一九九八年,李安到北京示範了如何《師夷長技以制夷》,好萊塢特效一旦結合了中國智慧、心靈和武俠,就可能征服世界。北影廠內大批的技術人員在說華語也通的工作環境中,實地見習了好萊塢及港片的製片模式。李安想請他的製作班底到台北舉辦研討會,移植好萊塢技術,台灣竟然沒有人願意承辦這項活動。

 

二00二年,昆汀塔倫提諾前進北京,進一步在北京的內搭景裡拼湊日本武士道和香港武俠,結構出混血的《追殺比爾》。血統相近的見習班底,開始研發中國式的好萊塢巨片,先是《英雄》,繼而有《十面埋伏》。台灣也有好萊塢技術指導的《雙瞳》拍攝完成,同樣地,沒有人關心好萊塢的技術種籽如何生根發芽,新 上任的官員急著規畫數位科技的口號,完全不明白內容和技術才是影視工業的命脈。

 

同樣這一年,台灣多家知名的電影發行商紛紛收手,光華商場出現了不少六十九元就可以買到院線片DVD;但是前往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旅遊的台灣人都已經知道順便到影碟店走走,保証可以買到全世界最新的盗版DVD,也可以找到最最古典的歐美及日韓電影DVD,更別說是CD了。

 

二00四年,中國的書市出現了大量以DVD觀影心得的新式電影書籍,氾濫的DVD資訊滿足了無數饑渴的年輕人,也成就新式的電影寫作文體,而且無視版 權,大刺刺地就從影碟上找圖存圖,然而直接印上書頁,就此上市銷售。

 

同樣這一年,我們開始要提醒台灣學生,再不努力多看電影,多吸收資訊,整理舊思潮,迎接世界新風潮,台灣開放半世紀,享受慣無障礙資訊空間,領先華人世界的文藝風騷,很快就要被對岸急起直追的年輕人接收了。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向拍文藝電影的導演詹姆斯.艾佛利到了上海拍攝新片《白俄女公爵》(The White Countess),他說了一句名言:「30年代末期的上海百無禁忌,開放先進有如東方巴黎,要認識中國,非到上海不可,今日上海就如七十年前,要認識當代中國,還是要到上海!」他預期會有更多的國際電影來上海取景和拍攝,他的《白俄女公爵》就描寫一位盲眼的美國外交官利用上海做基地,豢養了一位白俄女公 爵的恩怨情仇故事,該片劇本是由《長日將盡》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執筆,洛夫.費恩斯和娜塔莎.李察遜擔綱主演,杜可風擔任攝影。艾佛利的製片默銓甚至就像當年上海租界的外國買辦一樣,預言歐美影人今後將大量擁進中國拍片。

 

同一天,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終於在被禁了三十二年後於北京公映,義大利文化部帶了安東尼奧尼拍過的十七部經典電影到北京辦電影節,年輕的北京人對於這部節奏偏慢,內容也與當代中國完全不相符的紀錄片反應相當泠淡,甚至有人認為遠不如電視上看到的一般紀錄片。

 

但是我看到的卻是一個不怕舊傷口被人掀開的新社會正在宣告他的體質日益強健,挺直腰桿,要擁抱更亮眼的明天。二00四年只剩兩天了,世界的局勢正在改變,中國的情勢正在改變,身在台灣的我們接收到警訊了嗎?我們要如何立志,迎接自己的明天呢?

追殺比爾;臨陣換角學

先說成功的案例嘍!

 

你還記得《追殺比爾》這部硬把一集電影拆成兩集的作品嗎?導演昆汀.塔倫提諾是出了名的鬼才, 從選材到選角都很有一套, 否則一部集亞洲武俠與美國西部電影精華的作品, 怎麼可能吸聚了那麼多的討論能量與焦點?

 

《追殺比爾》中真正的主角當然要算是熬了快要三個半小時,最後才壓軸現身的尿大反派比爾,電影中,這個角色是由電視影集《功夫》的知名男星大衛.卡拉定擔綱,但是多數人並不知道,最初塔倫提諾中意的人選並不是大衛,而是金像獎影帝華倫.比提。

 

華倫.比提的外型的確不如大衛.卡拉定陰狠 ,但是他絕對比大衛會演戲,也比大衛更有票房號召力,昆汀會換人,當然有苦衷,一切只因為《追殺比爾》的原始靈感就來自大衛,有關比爾的角色性格和談吐神采更是直接翻版自大衛, 有好萊塢頭號獵人外號的華倫.比提畢竟少了幾分江湖氣,沒練過功夫的他,身形手腳也不像功夫高手,早點換手,讓本尊現身說法,非但不是災難,反而是英明的 決定呢。

 

更重要的是這個換人的秘密,一直保守了快兩年,直到最近大衛. 卡拉定接受芝加哥論壇報的專訪才曝光,沒有影響到華倫.比提的名譽, 也沒有影響電影票房, 更不致於讓華倫.比提產生電影公司故意用他的名聲炒做新聞的誤會, 真的可以算是情義與利益兼顧的理想處理手法了。

 

至於臨陣換將的失敗案例則是兩部籌備期間就備受矚目的大製作《特洛依:木馬屠城》和《大法師吸魂首部曲》。

 

《特洛依:木馬屠城》是在電影都拍好了,都辦了觀眾試映會了,才決定撤換作曲家蓋布律.雅赫, 改由《鐵達尼號》的作曲家詹姆斯.霍納接棒,音樂是好或壞,如果以見仁見智來回應,其實很不負責任,因為雅赫事先花了一年多的的時間做古希臘音樂研究,也 找到希臘女歌手來主唱,功夫下得很深,臨時接棒的霍納怎麼可能在三個星期的時間裡做出格局完全不同的史詩音樂呢?製片的非份要求註定了霍納的音樂勉強可以 交差, 卻完全聽不出獨特風味的結果,甚至只要你耳朵夠尖,都可以聽到譚盾等人的知名電影配樂痕跡呢!

 

《大法師吸魂首部曲》則是好萊塢2004 年的醜聞, 當初好萊塢願意投資文人導演保羅.許瑞德來替經典恐怖片拍前傳,不可能沒做過評估,更不可能不知道保羅的過去電影的清泠風格,等到電影都拍完了,才嫌電影 不夠刺激,另外找導演重拍, 這不是好萊塢太有錢了,就是頭嗀壞了,因為就算狠心斷臂, 也該找個年輕有為的好手來接棒吧,為什麼挑來挑去,就還是找了早就江郎才盡的雷尼.哈林接棒呢?前面錯了,也就算了,認賠重拍的第二次,還是換錯人, 那就真的不能怪別人,更不必怨票房不如理想了

 

2004的好萊塢浮沈錄不只是茶餘飯後的閒話,對不景氣的台灣製片應該也有啟示,好不容易有拍片機會的人,要怎麼把握可能是一生僅只一次的圓夢機會呢 ?答案啊答案,真的是在茫茫的風中了!

少女奧薩瑪:女性悲歌

2004只剩最後五天了,我的工作和朋友們最近不約而同都需要我來回顧過去這一年的觀影心情,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除非你真的曾經在看過每一部電影之 後都做了詳細筆記和資料整理,多數時刻,一個星期之後你就已經忘了上星期曾經看過的某些電影的內容(我指的是那些和我一樣,每星期要看三到五部的人)。

 

然而,更多時候,我們還是會與許多電影擦肩而過,有時候是試片時間不對,你另有要事,完全配合不上,後來,又沒有空到戲院去補看;有時候,則是根本 沒有試片就直接映演,你如果沒有經常看電影廣告,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值得看的電影已經上映了;還有呢,有些電影因為片商不看好戲院票房,乾脆就直接發行 DVD了,如果你不常跑租售店,你也會錯失許多珠玉;更奇特的是,台灣每年大大小小十多個國際影展,都會有一些過去不曾,未來也沒有機會做商業放映的電影就做一到三場的短暫放映,沒看過的人,可能一輩子就再也沒機得見了……

 

所以呢,每年的電影回顧,絕大多數都只能瞎子摸象,摸到啥就說啥了,所有的專家片單,其實都是一家之言的片面觀點,參考就好,看過的電影可以讓你再回想,沒看過的電影就試著去找來看看吧!

 

2004的最後幾天,我試著就要去補回這一年應該要看,但就是一直不曾看過的電影,今天的功課就是一部看得我目瞪口呆的電影《少女奧薩瑪(OSAMA)》,而且是才看了前二十分鐘的戲之後,就立刻覺得自己的2004十大電影片單要立刻更換,才不會丟臉。

 

《少女奧薩瑪》的導演席迪克.巴馬克(Siddiq Barmak)是阿富汗人,卻是在莫斯科學的電影,本片是他在塔利班政權垮台,聯合國接管阿富汗後回到故鄉所拍的第一部劇情片,光看得獎紀錄就夠唬人的: 2003坎城影展的金攝影機獎,2004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但是電影的婦女處境及人性主題,才是電影真正超越文化藩籬,感動人心的關鍵所在,他的反省精 神和揭發民族瘡疤的人道精神更讓阿富汗人感動身受,當局在2003年四月任命他負責阿富汗兒童教育運動(ACEM),基本上也是一部良心電影所帶動的具體影響。

 

《少女奧薩瑪》的一開場就讓人難忘。一個油嘴滑舌的少年面對著攝影機要美金,他的身後是一群罩住臉蛋的阿富汗寡婦走上街頭抗爭,他們要工作,要有飯 吃,不要政治,但是當權的宗教狂熱人士,卻是口號喊得震天價響,時間到了就要去拜神,非常堅持自己的偏執理念,卻罔顧人民基本需求的莽漢,連只能以巾布遮臉的婦女都要上街抗議的時候,民怨當然是高昂悲憤的,然而,水柱和棍棒卻也是獨裁政權從來不曾忘記與放下的武器,在寡婦與民兵的強烈對比下,阿富汗女人的悲情已經直接跳進 銀幕,讓世人對於這塊土地上的婦女寄予無限的同情。

 

然而,阿富汗一直是父權為主的國家,大男人認為女人露臉露腳都是丟臉的事,讓老婆和別的男人講話更是男人的奇恥大辱,但是家裡男人都死光的家庭,女 人不拋頭露面,要怎麼生活呢?老祖母只能一直用彩虹傳說來安慰饑寒交迫的媳婦和孫女,傳說中形容拚了老命去工作養家的少男,實在吃不了苦了,只盼雨後能見 到彩虹,因為在彩虹底下,男人就會變成女人,就不需要再賺錢來養家。這是大男人用來誇耀男人辛苦持家的傳說,然而,電影中卻轉變成大人決定把女孩的頭髮剪 短,穿起男孩的衣服,就可以拋頭露面去賺錢的生計。

 

電影就從父權社會的觀點轉進女性的視野,但是又立刻面臨著無所不在的強大父權挑戰,男孩必需上課學可蘭經、要受軍訓,要上洗澡課洗淨夢遺的肉身,還 要爬樹以証明自己有男兒氣,確為男兒身……十二歲的少女,如何一肩承受起這麼強大的父權壓力呢?每一次事件,都讓觀眾強烈感受到阿富汗人的男女不平權現 實;每一次衝擊,都讓人對於阿富汗女人的際遇有更多的同情與不捨。

 

因為賓拉登的關係,很多人認識了「奧薩瑪」的阿拉伯文小名,其實這是個中性的名字,男人女人都試用,本片女主角以此為命,就是反應了她女扮男裝的矛 盾處境。在好萊塢的世界裡,「性別錯亂」與「男女變裝」,都被定位為喜劇電影的魅力元素;在東方世界裡,「祝英台」與「玉嬌龍」的變裝也有著強烈的女強人 色彩,都是迎合戲劇需要的包裝手段,但在「奧薩瑪」裡,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包裝在男兒軀體下最無助的女兒靈魂。

 

《少女奧薩瑪》的劇情很簡單,技法更是乾淨俐落,不玩弄技巧,一切只因劇情挖掘了人間最難堪的生存現實你要活下去?還是餓死?扮男扮女的宗教犯禁 重要?還是活下去重要?濃烈的生命困境,創造了一個讓人無法迴避,無法不去思考面對的主題,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但是生命的困境和殘忍的人生真相,他們的 一舉一動都再真實不過了。

 

2004的最後時候,我很慶幸自己即時補齊了這部電影,更要向大家推介這部已經發行DVD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