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家之味:伏櫪老驥

人生在世,多少都有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專業領域,園丁在花園,老師在教室,棒球員在球場,軍人在戰場一旦在專業領域上受困或受挫,那份歎息,那份煎熬,最難承受。

 

這種心情,這種感受,其實不分性別,是人,都會深有同感。

 

例如有的職業婦女,在職場上的表現更勝男人;有的家庭婦女則在廚房上找到了自己最開心的揮灑空間,日本女星樹木希林在《橫山家之味》中就充份發揮了廚房專業的魅力,每一道料理都蘊含著她的人生歷練精華,聽著她如數家珍的料理經,誰不垂涎三尺?一道道人間美味就從橫山家的廚房與餐桌間「想像」進了影迷肚中。

 

但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橫山家之味》中,卻也讓我們看到了諸如「將軍失手掉了槍」的生命歎息,這位將軍就是老牌影星原田芳雄飾演的橫川恭平醫生。

 

《橫山家之味》的英文片名叫做《Still Walking》,意思就是「還能走,還在走」的歲月風情,電影開場時,橫川恭平醫生是退休多年的小鎮醫生了,每天時辰一到,他就會外出散步,走過小路,看遍風景,也看遍歲月。但是他的人生有憾,其一是長子純平因拯救遇溺小孩而身亡,他是醫生,卻不及伸出援手;其二是次子良多不肯繼承衣缽,轉而投身藝文世界,卻又一事無成。

 

 

sw031.jpg

雖然都退休了,可是他仍然習慣待在診間裡,沒事找事忙,一有人進來,還要趕快裝出很忙的樣子,良多帶回家的繼子あつし(田中祥平飾演)卻陰錯陽差闖進了醫生診間,看著滿壁橱的藥罐,對醫生行業充滿了好奇與疑問,於是平日不苟言笑的橫川醫生就興致勃勃地做起了專業導覽,然而就在他講得口沫橫飛之際,卻瞧見了良多不以為然的眼神,不准他再來誤導孫子了。

 

導演是枝裕和沒有絮絮叨叨地告訴我們,以前良多承受多少父親的壓力,才避開了繼承衣缽的重責大任,也沒有說父親是不是對長子的期望更深,以致於次子反而更急著逃開所有責任的從天而降,但是一生志業無人承繼的遺憾,卻也在這場祖孫情中輕輕流瀉了開來。

 

不過,橫川醫生最大的痛苦卻在於夜深時,家裡電話響了,有鄰居得了急症,依舊打電話來求救,醫生不就是要聞聲救苦嗎?但是大夫老矣,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除了請病患趕緊打急救電話請救護車來,似乎也別無良方了,等到救護車來到,抬擔架的抬擔架,量血壓的量血壓,老醫生也只能在旁邊繞過來繞過去,像無頭蒼蠅般走來走去,全然使不上力,是的,「百無一用是老杇」,老到無能又無用時,還能怎麼辦呢?

 

sw061.jpg

 

這一幕,阿部寛飾演的良多全看在眼裡,可是他不能也不敢上前慰問失意的老爸,更不懂得此情此景下,他還能說些什麼?父親最專長的看診領域裡竟然已無自己可置喙的餘地了,那是人生必然的結果,卻也是伏櫪老驥最不想面對的人生現實啊。

 

得到的,失去的,想做的,沒做的,生死有時,際會有時,不能改變,只得面對,只能承受,《橫山家之味》最珍貴的就是在幽淡的生命歲月中提煉出最精華的生命精露,我們就一如阿部寬,只能目擊,只能收進心中,茫然不知該說些什麼了…那份惆悵,亦是人生精露啊!

11月2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1128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第九禁區》

 

知名廣告導演Neill Blomkamp(南非出生的導演,今年才卅歲)首度執導長片,《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導演彼得傑克森並出任監製,這是一次才情、眼光與企圖心的合作。

 

電影故事描寫外星人首度造訪地球,卻因為科技出了錯,導致這群外星人有家回不得,成為地球難民,人類決定先將外星人安頓在南非的第九禁區

 

然而人類對外星人的同情漸失,維持治安的工作交給了「國聯總部」(Multi-National United ,簡稱MNU)執行,但是人類與因為外星族群的衝突越來越頻繁與緊張,因此要將外星族群從第九區搬往新建的第十區,攻善移民問題,但是矛盾和問題也因此浮現。

 

 

D9-01.jpg

本段音樂:   

《外星人》原聲帶

《分離的世界》原聲帶

《第三類接觸》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第九禁區

 

故事的前提之一是為什麼選擇外星人停留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上空?一切並非偶然,而是南非曾在19481994間實施了種族隔離政策,法律明文規定分類以四種人為分類:白人、有色人種、印度人與黑人。外星人成為被隔離,被岐視的特殊人種,這和歷史上有名的移民岐視不是可以對照來看嗎?包括以前的華人被當成豬仔販售,日本人曾經在公園立牌:華人與狗不得進入。

 

d9-0114.jpg

《第九禁區》不只是一部科幻電影,它結合了人類歷史,做了政治和人性的仲裁與批判。

 

 

本段音樂:   

《外星人》原聲帶

《第三類奇蹟》原聲帶

《分離的世界》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乘著光影旅行》

 

本月二十五日包括侯孝賢、是枝裕和(日籍)、行定勳(日籍)、吉爾布都(法籍)以及陳英雄等大導演一起來為台灣的著名李屏賓的紀錄片和回顧展活動齊聚台北助陣站台,全因李屏賓曾用鏡頭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點石成金;新銳導演姜秀瓊與攝影師關本良合導的新片《乘著光影旅行》,讓觀眾看到了他的人,他的電影,他的生命,他的心情…

 

poet.jpg

藝術家的紀錄片,至少要讓你看到人,看見作品,《乘著光影旅行》收集了不少工作片段,包括《紅氣球》中,地上的氣球影子,包括李屏賓自己拍攝的私人影片,關注著一片飄動的樹葉,興奮的樹葉,然後告訴你:人生的光影,你不注意他,不關心他,他就不會是你的。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乘著光影旅行》

 

《乘著光影旅行》追隨了李屏賓的腳步,長達三年,拍到了他在挪威影展獲得殊榮的成績,更引述了李屏賓獲得國家藝術獎時感人至深的感言:「那一天…二十幾通電話打給了正在新疆拍片的李屏賓,一定是出事了,家人無所不在,才會縈繞於心。

 

 

 

 

拍賣金剛:收藏的意義

提起金錢,就錙銖必較,好像很市儈,但是金錢做為人生價值判斷的佐証條件,還是可以透露出一些有趣的訊息。

 

演化論之父達爾文(Charles Darwin)巨著「物種起源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初版的珍品書,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的第150週年紀念日,1124當天以逾103,250英鎊拍賣售出,換算成台幣約5523875元。

 

佳士得拍賣公司(Christie’s Auction House)日前以121,250,英磅的價格拍出了1933年經典科幻電影《金剛》的金屬骨骸,換算成台幣約6486875元。

 

已故流行音樂天王麥可.傑克森1983年首度演出「月球漫步」招牌舞步時所戴的配件鑲水鑽手套,日前在紐約一場瘋狂拍賣會上,以35萬美元拍出,換算約1120萬台幣。

 

三個數字從大小排列來看,似乎會給人麥可.傑克森大過金剛,金剛又大過達爾文的錯覺,但是單獨來看,卻又各具意義。

 

麥可.傑克森是流行偶像,歌迷對他的懷念與追思,溫度都還極濃烈,他使用過的手套,除了本身的價值外,還有名人遺物的歷史地位,以千萬高價拍出,並不讓人意外。達爾文早就有了名垂千古的歷史地位,不管「物種起源論」有多少人看過,不管原先的收藏家是不是便宜買下,隨手就在放在廁所裡供如廁翻用,一本小書,能夠賣出五百萬以上,還是讓人讚歎的數字。

 

讓人比較意外的是金剛的骨骸。

 

kk03.jpg

當年,特效師Willis O’Brien 採用了微調物體動作,再一格一格拍攝下來,創作連續動作錯覺的「停格(stop motion)」手法,拍下了怪獸金剛站在帝國大廈頂端對抗飛機的經典動作。

 

侯孝賢導演在台灣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乘著光影去旅行》中特別感謝李屏賓「使命必達」的軍人個性,有他的技術能力,他才能更放手去冒險與衝刺。用這個觀點來解釋《金剛》的科技成就,意境大致相符。

 

在那個還沒有電腦動畫的1930年代中,手工技術其實是電影藝術最重要的工藝根本,創作者先要發想,然後找出解決方案,金剛是怪獸電影,讓它能夠揮動手臂,還要有臉部表情,真的是極艱難的考驗,但也正因為有特效人員一步步突破,才會留下極多的經典,也因此找出更新也更先進的解決方案。

 

kk031.jpg

金剛的骨骸只是金屬骨架,當年的特效人員先模擬出金剛的體態,結構出應有的骨架,然後包上棉花和橡膠,做為它看似有彈性的肌肉,再覆蓋上乳膠做為它的皮膚,最後再黏上兔毛,看起來就是毛葺葺的猿猴先祖了。

 

如今靠著電腦動畫,天上飛的,海裡游的各式生物都可以輕易地模擬再現,不需要再打造這種金屬骨骸,煞有介事地「重建」袖珍版的生物骨骸,這套「金剛」骨架除了收藏紀念之外,最多只能用來做電影史的說明實例,實用性極例低,但是收藏家願意付出六百多萬元來收藏它,除了鼓鼓掌,我真不知能說啥了。

獵殺代理人:政治騙術

Jonathan Mostow執導的《獵殺代理人(Surrogates)》錯過了許多可以大書特書的主題,其中之一就是Ving Rhames 飾演的「先知(The Prophet)」一角。

 

《獵殺代理人》描寫未來生化和搖控科技當道的世界,當多數人都習慣操控代理人來與他們溝通互動時,即使犯罪率因此下降,社會日趨美好,但是另外則有人有異見,他們仰賴機器人所建立的冰冷人生是不對的,人要先回歸本質,找回人的感官和人味,才是真人生,於是這些「真人」自己化立特區,過著沒有機器人的純人生活,「先知」就是這群人類的精神領袖,體態威嚴的他,確實像是原始部落的巫師,透過儀式和廣播,諄諄教誨著世人要過純味人生,不能再靠機器建立的幻像過日子。

 

sr026.jpg

人與其他機器代理人的生活是涇渭分明,河水不犯井水的,一旦有人入境,就視同侵犯,就應開戰,平常時候,真人世界還有警衛把關搜身,只要感應到你身上的晶片或機器成份,就不准你入境,管理得非常嚴格。

 

可是在一次真人與代理人的對峙槍戰中,「先知」中槍倒地,原形畢露,原來他從來不是血肉之軀,他也是機器打造的代理人,他是發明代理人科技的卡特博士(James Cromwell飾演)的眾多分身之一,他的使命就是散播反代理人的理念,鼓吹人要回復人的本色。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過去的科幻電影中總是採取二元對立法,人與機器的對抗尤其鮮明,《魔鬼終結者第二集》能夠發明好的終結者來保護人類救世主,對抗壞的終結者,其實算是很高明的突變安排,《獵殺代理人》有機會更上層樓,卻輕輕就放過了。

sr025.jpg

 

「先知」的角色其實是《獵殺代理人》最有趣,也最強而有力的政治謊言指控。

 

政治上,我們都相信領導人的誠信與理念,視領袖為導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世人準則,都是指引大家前行的明燈指南,但是領袖真的不騙人嗎?導師真的就能引領世人找到樂土嗎?古往今來的政治領袖做出太多荒唐行徑,導引太多錯誤結論,但在真相揭曉後,還是有好多人呼天搶地不敢置信。「先知」所代表的政治謊言,不算獨創,但因包含有兩個有趣層次,反而多了回味空間。

 

首先,因為世人從不懷疑領袖,所以其他人要入境,一定要接受體檢,確非異類才能進關,偏偏領袖才是最大異類,卻因為他是領袖,所以他不必接受體檢,反而形成了最大的嘲諷。說他是特權也好,說世人盲目也好,領袖能夠迷惑眾生,顛倒眾生,無非就是眾人的「英雄崇拜」情意結使然。古今中外的政客,不都是靠著這種高明騙術才能扶搖直上,奪取權力的嗎?只要擠上高位,愚民就不會再質疑你,也因此更給了你魚目混珠,魚肉人民的空

sr024.jpg

間。

 

偏偏,導演就只有讓「先知」的胸口冒煙,露出他的金屬體質,就不再其他人的偶像幻滅與政治覺醒了。

 

其次,《獵殺代理人》顛覆了二元對立的鮮明位階,最反對「代理人科技」的卻是「代理人之父」,所以他才又創造了一位「先知」,代表他去遂行「反代理人」的理念,他有想懺悔要贖罪的心,卻因為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所以不接受他的理念,反而想要去除他,人與機器的對抗,赫然成了「造物主」與「魔鬼」的對抗,然而就算他有「覺今是而昨天,實迷途其未遠」的決志,毅然要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但是他能做的卻又是另起一個門派,鼓吹反對信念來對抗,誰又能夠証明今天的覺悟絕對是正確的呢?誰又能相信今天的他不會犯下與昨天完全相同的錯誤呢?

sr09.jpg

 

政治都是騙術,領袖何嘗不是?布魯斯.威利最後面對YesNo的按鏈選擇時,其實又是另一種生命選擇的騷動,在無法判別好壞真偽之際,他猶疑了,他疇躇了,但在最後一刻做出決定,不也是許多政客愛玩的生命豪賭嗎?成功了,或許是福氣,也可能是災難;失敗了,或許是毀壞,卻未必就不好,只可惜,這些都不是《獵殺代理人》關心或努力的議題,只有盲動的追逐戰,少了人生哲理的探討,辜負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故事框架。

獵殺代理人:心痛滋味

Jonathan Mostow執導的《獵殺代理人(Surrogates)》只能算是簡化版的機器人幻夢電影,太多點到為止的劇情,留下了太多意猶未盡的歎息。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獵殺代理人》,我的回答是:「政府幹員揭發了政府不擇手段撲滅反抗軍的真相。」差別在於政府捍衛的是機器代理人的現行體制,反抗軍則是致力回復以人為本的人生。換句話說就是機器人要擊潰人類的一場戰爭。

 

當然,《獵殺代理人》的故事比我的一句話複雜得太多了,我很喜歡電影中一閃而逝的靈光,對於導演太快屈服於好萊塢商業體例,犧牲人性層面的進一步挖掘,牽就於警匪電影的格局,更是深覺扼腕。

 

《獵殺代理人》描寫未來世界裡,因為康特博士發明了代理人科技,世人可以透過腦波和意志,操縱機器代理人替自己完成所有的行為,也就是「秀才不出門,能辦天下事」,凡夫俗子甚至可以選用自己中意的代理人模組做為自己的軀殼代表,風光帥氣又瀟灑地縱橫江湖。

 

sr021.jpg

是的,就在風光帥氣的前提下,我們再度看到了頭髮茂密,身材修長的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那是整整二十四年前他剛出道時,於《雙面嬌娃(Moonlighting)》電視影集中才有的清俊造型啊,如今五十四歲的他,有著圓滾的光頭,身材也壯胖了不少,滿面鬍髭的他早已不是當年帥氣模樣。

 

中年男人為什麼要選擇英挺的青俊模樣呢?這其實是《獵殺代理人》最有趣的命題,但是導演只是輕輕帶過,不再多著墨,殊為可惜。

 

sr04.jpg

《獵殺代理人》的青春命題其實有「表相」與「內心」兩個層次,先談「表相」。

 

留住青春,長保青春,其實是很多人的衷心祈願,主要就是不想也不願老去,更不忍見自己老杇的模樣,世人的衣著裝扮不都是要襯顯自己的亮麗風采嗎?透過人工包裝,確實達到了加分功效,只是「代理人模組」的「美容」功力更上層樓,被停職後的布魯斯.威利因為代理人被毀了,於是又到百貨公司去選購新的模組,旁邊還有售貨員鼓起如簧之舌做強力推銷,當事人也可以對自己的「模樣」品頭論足,仔細端詳,那種「換人如換衣」的交易模式,無非就是套用「人要衣裝」的美容意識,完成了人生表相的雕塑工程。

 

「表相」只是噱頭,「內心」才是《獵殺代理人》的精髓。

 

sr022.jpg

《獵殺代理人》的男男女女都靠著機器模組在外行走,亦即花花世界上熙來攘外的人們,其實都是假人,而非真人,真人躲在家裡,靠著腦波與電磁波操控著自己的代理人,斷絕了真實人生的感官接觸,斷絕了聲氣相通,血肉交溶的互動感應,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有保護膜隔離的人生,固然使「真人」的身心避開了受創的可能性,卻也使得所謂的「人生」成了虛空假象。

 

怕受傷,正是《獵殺代理人》最關鍵的心理因素,聯邦調查局幹員因為是搖控操縱代理人,不怕跌打滾翻,甚至可以加速騰跳,內心想得到的,代理人的肉身都可以代理遂行,何等神勇?!所以即使手臂都斷了,也照樣可以提槍緝兇,繼續飛簷走壁,那真的是浪漫至極的理想夢幻啊!但是不怕受傷的只是機器人,而非真人,一旦真人走上街頭時,才赫然發覺長常窩居斗室,只靠著機器和電波過日子的真實人生變得格外地脆弱,噪音讓他心驚,擦肩而過的擠碰,亦會讓他疼痛,但也因為會痛,人味才重新復甦,「我痛故我在」!這是多有趣的生命論述啊!這也說明了為什發明了代理人科技的康特博士最後萬念俱灰地要推毀他一手創建的代理人制度,那是他的懺悔,亦是他的覺醒。

 

sr08.jpg

電影並沒有交代每位人物選擇代理人的動機,英挺的布魯斯.威利和他美豔動人嬌妻瑪姬(由Rosamund Pike飾演),兩人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裡,上線操控代理人做出人生百事,其實他們都已經上了年紀,而且心中都有千瘡百孔(他們曾經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愛子,瑪姬的臉上甚至還留有車禍遺留的傷疤),躲到代理人的軀殼裡,使得他們得以過著貌合神離,相敬如冰的虛情假意人生,甚至把所有的眼淚與真情都收藏得不露痕跡,躲起來,就可以療傷嗎?美容包裝,真的可以隱去所有的傷痛嗎?怕再度受傷的他們,不正是透露了他們「愛無能」的脆弱本質嗎?

 

《獵殺代理人》的男女際遇,可以用沈迷線上遊戲的人來代換,那是導演刻意詮釋的科幻寓言,但是《獵殺代理人》只輕輕觸碰了一下人性,就躲進了人生陰謀與街頭追逐戰的框架中去了(雖然那場飛車拚戰戲拍得熱鬧好看),但是所有可以讓人動容的人性議題,全都蜻蜓點水似地一觸即逝,導演錯失了一次書寫科幻經典的機會,留下的何只是一聲歎息了!

提姆波頓:紐約展手稿

手稿是夢想的基地,手稿亦可以窺見創作者的痛苦、掙扎與欲望,美術風格一向陰冷、怪異又詭奇的美國鬼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最近在美國紐約的現代美術館(MOMA)展出了個人的創作手稿,雖然只是回顧陳列,卻能從一幅幅相當眼熟的手稿風貌中,看到了創作者的靈魂悸動。

 

我是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上看到這則消息,點選了連結後,就可以看見這位年紀剛過半百的創作者的手稿作品,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讓我勾想起從1988年的《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開始,一路經歷《愛德華剪刀手(Edward Scissorhands)》、《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星戰終結者(Mars Attacks!)》、《斷頭谷(Sleepy Hollow)》…以迄近年來的《地獄新娘(Corpse Bride)》和《瘋狂理髮師(Sweeney Todd)》等片時就遇到的美術震驚與歡喜,不論是荒涼的山谷、扭曲的人形,古怪或者諧謔的人物,冷熱色調極度對立的用色,都烙印著他個人的手痕。

 

tb21.jpg

多數人提及提姆.波頓獨樹一幟的美術風格時,都相信他必定是因為童年孤寂,所以鍾情繪畫,把自己經歷過的挫敗、孤苦、傷痛與憂鬱轉化成為畸形或冷僻的黑色圖像,藉以表達自己困居暗黑斗室裡對人生的怪異觀察,最重要的是他不但有想像力,而且執行力超強,心中縱有魅影萬千,也要他真能畫得出來,而且落實成為立體圖騰,才有撼人力量,光從紐約時報展出的十二幅畫作中,影迷必定會覺得好奇,那是怎麼一顆腦袋,才裝得下這些精靈古怪?那是怎麼一副巧手,才能雕塑完成這些夢幻魅影?如今他已功成名就,也有美嬌娘Helena Bonham Carter的愛情滋潤,雖然偶而會有類似《大智若魚(Big Fish)》的色彩斑斕,最終還是在《瘋狂理髮師》中那種深綠黯紅的幽黑國

tb23.gif

度中才讓他最能自在悠遊。

 

我不懂心理分析,不知道如何從繪畫手稿中,窺見幼小心靈的驚慄經歷,但是我印像最深刻的卻是他那幅「企鵝男孩」畫作,五條粗大的紅線,恍如美國星條旗下的縮影,一位身材圓滾的西裝男孩若有所思,亦若有所失地低首垂站,畫作下方有一句簡單的旁白:「我叫吉米,但是我的朋友都叫我醜陋的企鵝男孩(My name is Jimmy, but my friends call me the hideous penguin boy.)」所有的自卑與悲傷幾乎都已經躍然畫布,無需再對他落落寡歡的童年心路歷程多做搜尋了。

 

tb27.jpg

至於躲在餐桌底下偷看大人世界不為人知的「真面目」,幾乎也是許多受不了「無聊大人」的孩子會做的淘氣行為,看著那樣的色彩、構圖,以及呼之欲出的狡黠機巧,以及《星戰毀滅者》中那位最不稱頭的火星人,亦都可以讓人看見提姆.波頓讓人啞然失笑的冷酷喜感,是的,你很難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熱度,通常會有股冷颼涼意滑過背脊,而那就是他的印記。

 

 

tb211.jpg

現代美術館的官網上,設計了一位小男孩正在用手工打氣同來為一計黑色氣球充氣,努力了大半天,原本委靡在地的氣球終於圓滾成形,也得以進入提姆.波頓的世界,小小的開場動畫,卻也說出了自閉男孩的奮戰歷程,簡單兩三筆,就有獨特意境,那亦是提姆.波頓與眾不同的藝術家手痕了。

tb24.JPG

 

 

 

橫山家之味:女王陛下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讓我們看到了「靜」的力量,但是他卻把勾動「靜能」的扳機交給了渾身上下充滿動的老牌女星樹木希林。

 

《橫山家之味》中的「靜」有多種面向,有時,它是極深濃的愛;有時,它是極素淡的悟;有時,它是極難忘的恨…橫山醫師一家人就這樣走過紫薇花已然盛開,黃斑蝶翩然飛舞的橫濱山坡海景。

 

樹木希林首先是用她的手與口來展示自己統御橫山家的威儀。

 

sw017.jpg

很少電影會從蘿蔔開場,《橫山家之味》卻是從樹木希林對著女兒You解說蘿蔔料理的精髓展開,老媽媽要大展身手,只因為時逢長子祭日,另組家庭的兒子和女兒全家人都會回來團圓(另一次機會則要等到過年了),平時只與老伴借寓鄉間,安度餘生的老媽媽自然要使盡渾身解數,為家人辦一場盛宴,那是天下慈母心。

 

廚房當然就像是橫山女王的太和殿,樹木希林有條不紊地精心調理著美食盛宴,不論是紅燒肉燉蘿蔔、灑上十幾粒青豆的鰻魚蓋飯,用粉漿調合了玉米碎片炸出的玉米天婦羅,極其家常,卻又極其細緻,讓人歡顏,也讓人怡口,烹小鮮如治大國,她是深得箇中三味的。

sw056.jpg

 

就在傳授女兒烹心法的同時,老伴橫山醫生依例要出外散步,女兒要她買瓶牛奶回來,橫山卻不理不睬,樹木希林因而告誡女兒,橫山老爸愛面子,不想要人家看到他變成居家男人的模樣。男人習慣當一家之主,老到不能工作了,還是盡量維持著端莊顏面。廚房笑談中,觀眾清楚明白了,家庭成員的大小心事全都難逃她的法眼,更難跳脫她的手掌心了。

 

妙手料理,維繫著全家人的腸胃;體貼細心,才能呵護著男人不可告人的幽微心境。這就是橫山女王的治國之道。

 

但是《橫山家之味》最厲害的人生觀察,並不在這些淺顯的表面功夫上,樹木希林的深沈隱諱,才是橫山女王最神奇也駭人的帝王術。

sw01.jpg

 

首先,就在一家人吃飯吃得酣暢快意之際,老公提起了每次聽音樂會,她都會睡著還打呼的糗事,她突然提起了老公也會在卡拉ok唱演歌的往事,而且向兒子媳婦透露了橫山醫師也會唱演歌的「秘密」,她走進臥室,拿出一張舊黑膠唱片,要兒子拿到看似已經好久沒用,但是依舊能夠轉動的老唱機上去播放,那首名為「ブルーライト‧ヨコハマ」(Blue Light YOKOHAMA/橫濱藍光)的浪漫曲子播放出來時,樹木希林的臉上流露著極其陶醉的神情,輕輕哼唱起歌曲的副歌「不論走多遠…」恍惚又想起了卅年前的「幸福」時光,反而是橫山醫生面無表情地加速扒飯,似乎對這首歌完全沒感覺了。

 

是枝裕和的功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揭露人際矛盾,飯後,橫山醫生去泡澡,樹木希林依然巨細靡遺地替老伴備妥衣褲毛巾,反而是橫山醫生沈不住氣,問了妻子:「你什麼時候買的這張唱片?」樹木希林不驚不急亦不喘地繼續著她的工作,平靜自然地問答說:「那時候我背著良多,一路找到那個女人家,聽到你在那裡愉快地唱著歌,我不想打擾你,只好靜靜地走了,第二天就在唱片行買了這張唱片。」橫山醫生摸摸額頭的水絲,分不清是冷汗或是熱騰蒸氣了。

 

沒有火氣,沒有哀怨,時隔卅多後,才在最不傷人的場合下揭露了老公外遇的往事:「我不是不知道,我只是不說而已。」那首男人唱給另一位女人聽的情歌,最後蛻變成為傷情女人琅琅上口的情歌,卅年來的煎熬與暗恨,最後竟能轉化成為更成為悄悄刺進男人胸口的刺心匕首。該冒汗的,該懺悔贖罪的人,就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吧,在最顧全你顏面的機緣下,揭露你最不堪的往事,讓你無所遁形(因為証據確鑿),也無從解釋(不需要你再解釋了),「包容是最佳的復仇」,汗顏又無言的男人也只好乖乖稱臣了。

 

sw016.jpg

女王還有另外一層深不可測的陰暗面。每年兒子祭日,她都會邀請當年哥哥救起的肥胖男孩良雄來共聚,兒子因他而死,從他身上依舊可以看到兒子的遺澤光環,但是良雄卻是讀書不成,事業無著,身上一直長著肥肉的人,恩公盛情邀約,他不能不赴約,但是,每回相聚,提起自己的一事無成,他就是有說不出的尷尬,甚至長跪在榻榻米上,兩腳一下就麻了,根本站不起身來,更是糗到極點。

 

看不下去的兒子於是請求女王來年別再請人家來了,別在折磨人家了,此時,樹木林希才面無表情地說了一句真心話:「這是我唯一能對讓我痛失愛子的人所做的『報復』。」賓客前面,她是彬彬有禮,待客有道的多禮主人,誰能想到那一切都只是她的人生「報復」,李後主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接續著「心事莫將和淚說…腸斷更無疑」,但是女王卻是多少心頭恨,全用笑容糖衣包裹了起來,靜靜地用自己的方式,一刀一刀默默地凌遲報復著。

 

天地悠悠,山河無言,歲月無語,靜謐的人生中,不安靜的靈魂默默以自己的形式伸動著手腳。

11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1121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2012

 

前幾天到戲院看《2012》,再度看到繼《海角七號》之後最熱情的觀影人潮,但是看完電影之後的熱情是有差別的,節目就從這一點開始吧。

 

20-093.jpg

導演艾默瑞奇很會拍災難電影,從《星際終結者》、《酷斯拉》、《明天過後》到《2012》,他都善用災難電影的公式,以及災難電影的必要元素,吸引著觀眾上門。

 

美國知名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提出的災難電影五大公式依序為:

1,先有異象發生,不管是怪獸現身或登陸異星球或者天候示警只有主角能見人所未見

2,在強大的毀滅事件後,主角大聲疾呼的看法與証詞得到眾人的肯定與背書。

3,備受肯定的主角應國家元首之請向軍事和科技專家說明危機狀態。

4,異象進一步危害到了主角的家人親友,強大的異象災害導致更多的城市毀壞。

5,專家召開更多的會議,盼能針對異象找出致命一擊,旋乾轉坤。

好萊塢迷戀災難電影,無非也是因為可以在大銀幕上訴求:

1.經營大場面特效       

2.危難下的人間情義

前者讓人心驚膽裂,所有想像不出來的畫面都有著讓人目瞪口呆的效果;後者讓人提心吊膽,所有人生危難下的犧牲與抉擇,因此都產生感動流淚的戲劇效果。

 

其實,不只《明天過後》試用蘇珊.桑塔的災難公式,《2012》也同樣適用,而且不只適用,根本就是先選定了太陽風暴和地磁偏移的科學論述,再搭配「諾亞方舟」的古典寓言,然後順著公式去套用。

本段音樂:

《星際終結者》原聲帶

《酷斯拉》原聲帶

 

 

20-092.jpg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2012

 

艾默瑞奇還是努力在創造視覺奇觀娛樂眾生,不管是城市道路在汽車輪胎之後陷落,或者大廈在飛機前面崩塌,不管者黃石公園的火山壯烈噴發如核爆的奇景,或者是雪山洪水、梵諦崗倒塌、夏威夷火海,災難片期待的視覺震撼,他都經營得極其細緻。

 

當然,每部電影中都有讓影迷投射個人成長經歷的部份角色或劇情,本片中最讓我印像深刻的就那位靠著一己之力,就能主持一個行動電台,說出人間真相的獨立電台主持人。

 

本段音樂:   《星際終結者》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女人出走

 

va05.jpg

法國演技派女星伊莎貝雨蓓將應金馬影展之邀,112023日首度訪台。現年56歲的伊莎貝雨蓓從影超過30年,曾與包括高達、夏布洛、麥克漢內克、華依達等多位世界級名導合作,演出90多部電影,拿下過2座坎城影后、2座威尼斯影后及1座威尼斯影展特別獎(表彰她的成就),以及1作柏林影后(雖然是與《八美圖》的其他7位女演員共享)「大滿貫影后」,並獲邀擔任今年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

 

本屆金馬影展規畫了「伊莎貝雨蓓專題」,網羅她主演的7部代表作,包括《編織的女孩》、《奴奴》、《我們之間》、《儀式》、《鋼琴教師》以及今年的新作《白鬼子》與《女人出走》。

 

首先介紹雨蓓的歷史、特質和傳奇。

 

本段音樂:   《鋼琴教師》原聲帶、《巴黎野玫瑰》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女人出走

 

接下來,介紹雨蓓最近主演的作品《女人出走》。

 

電影一開場就是她飾演的鋼琴演奏家安正在開車追蹤她的男人,親眼目擊他與另一個女人的熱吻,証實了劈腿之情。

 

va07.jpg

目睹深愛15年的男人偷腥,安決定一切歸零,重新找回自己。於是她取消演出、賣掉公寓、變換造型、告別家人,讓自己人間蒸發。之後她來到一座島嶼,佔據崖邊的空屋,跟自己認真相處。在無盡的大海面前,安開始放空。

 

電影中,曾經在《巴黎野玫瑰》中有精彩表演的尚雨果安格拉則在片中飾演他的青梅竹馬,但是年輕之愛,與歷經滄桑的中年之愛,究竟會有什麼異同呢?人到中年還有什麼可以堅持與追求的呢〉

 

本段音樂:《鋼琴教師》原聲帶、《巴黎野玫瑰》原聲帶

 

2012:大難來時各西東

靈感來自聖經,改編超越了聖經,包溶進資本主義的罪惡,應該是《2012》最有光華的改編技法了。

 

基督教聖經創世紀第六章中描寫:「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所以他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諾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神就對諾亞說:「…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飛鳥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每樣兩個,要到你那裡,好保全生命…」

 

八大工業國家的領袖從地質學家得到了世界即將毀滅的警訊,於是參考了聖經的「諾亞方舟」經文,彼此立下誓約,秘密在中國西藏打造了現代方舟,讓各國政要,科學家和各類生活都能夠進入方舟,避開洪水浩劫。這是導演羅蘭.艾默立許機巧所在,有神話可以參考,就不必挖空心思再想新點子了。

 

但是,羅蘭不是只會抄寫,他懂得改良,關鍵點在於:「誰能上方舟?誰才准誰上方舟?」

 

20-01.jpg

 

聖經上唯一特許登上方舟的人類只有諾亞一家人(他有三子三媳,連同諾亞夫婦,最多不過八個人),然後,天降大雨一百五十天「…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

 

遠古時代,人丁不旺,只要是耶和華眼中的義民,就有機會保全性命於洪水,諾亞一家因而成為「選民」;當代人生,各色膚種都有,強權美國也不能獨行其是,所以只能眾建方舟,廣納各國精英,知悉機密的政要因而優先入列(這是不是正是他們願意保守機密的特權心情?),他們雖為各國菁英,但是國都不存了,他們自封為「義人」,優先取得登船証的做法,根本就是特權徇私,只圖苟且偷生的自私選擇(這是多醜陋的人性啊!垂垂老矣的伊莉莎白女王還能帶著兩隻愛犬登船的踉蹌一瞥,就是最強力的政治反諷!)。民主社會中,遇上大難來襲,確實無法以民主方式投票選出最後登船的「選民」代表,於是領導政要就理直氣壯地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登船了,美國總統雖然還有一點美國最後一任總統的不捨良知,寧願與人民共存亡(用他的愛心對照他國領袖的私心,《2012》還是不忘替美國政權的人權高度擦脂抹粉),但是他還是私下讓女兒取得了登船証,那不也是一縷命脈,香火不墜的私心嗎?

 

20-01345.jpg

民選領袖也許還能自詡有民意基礎,九死一生或許還有機會收復舊山河,但是有錢的富商巨賈,照樣能有地下管道優先告知危機警訊,大難來時亦能即時登船逃生,有錢就有權勢,只要勇於捐輸,就能佔盡好處便宜。換句話說,沒錢的人就該死,沒有關係的愚民,也活該溺斃於洪水之中。這種政商勾結的人生拼圖何等殘酷無情,卻又何等真實,美國官僚甚至振振有辭地說:「建方舟要花這麼多錢,不賣船票給巨賈,又如何籌募到必要款項。」問題在於私密行動,就有黑洞,就夠讓有心人上下其手,反應在政商官僚的互通聲息上,一點都不讓人意外,《2012》能夠利用一張船票直指資本主義的禍害弊病,功力確實不凡。

 

可是,《2012》亦有蛇足。海嘯提前來襲,已經上船的官僚決定提早封船,讓已經付錢取得船票的人根本登不了船,大家圍聚在碼頭上哭天搶地,亦不能撼動只顧保命的鐵石心腸官僚;還得靠大義凜然的科學家發表「人性宣言」,才能即時搶救船外黎民,根本就是一廂情願地煽情邏輯,「大難來時各西東」爭先恐後,原本就是人性最醜陋的真實面,也是科學計算下保全物種命脈,必需鐵血無情地執行手段,硬要來這麼一段兒戲式的大逆轉,只是試圖替不義之人,多添上一頂人性光環,其實完全不能發揮美化或淨化的功能。

 

最不堪的卻是走後門的藏民。規模這麼浩大的方舟工程,導演相信只有龐大的中國勞工能夠完成,但是有任何勞工得以上船嗎?他們的命運大概只能像是始皇陵寢中的陪葬兵馬俑而已,但是藏民警衛就是懂得鑽漏洞,就是會走後門,而且是只供禽獸通行的腥臭通道(別人都不會,只有藏人會,藏人的逃命心情等同於二百年前採豬仔模式偷渡進美國的華工,導演種族岐視的意識心態是多麼地偏頗啊),甚至還差點因為他們卡住了艙門,讓全船的人都為之陪葬,電影情節所散布的暗示意味,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白人帝國主義的岐視偏見。

 

諾亞方舟是耶和華保全諾亞家人的私心,但那亦是偏心;羅蘭.艾默立許把這顆「私心」發揚光大的結果,就有如一面浮世繪照妖鏡,幕前幕後所有人的嘴臉都難以遁形了。

 

 

2012:眾人皆醉我獨醒

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執導的最新災難片《2012》中,你最喜歡那一個角色?

 

我不會選約翰.庫沙克(John Cusack)或者Chiwetel Ejiofor這兩位主角,因為他們都是傳統角色,套用刻板印像打造的人物而已,完全沒有生命骨肉,換誰來演,嗯,差別都不多。

 

我選的是只有四場戲的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我喜歡的不是他的表演,而是他演出的那位瘋狂主播Charlie Frost

 

伍迪在全片中只有四場戲,戲份真的不多,雖然都是奇怪不討喜的狂人行徑,卻是全片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

 

他是駐紮在美國黃石公園的生態專家,自己主持一個單人電台,每天隨時在新聞現場提醒聽眾政府在騙你,巨大的生態危機即將要爆發,他的第一場戲就是約翰帶著兩個小孩去黃石公園露營,赫然發現以前的湖泊已經乾涸了,他們決定闖入禁區一窺究竟,他們的一舉一動全都被埋伏守候的伍迪用望遠鏡看得一清二楚,這三人父子等於就是事件的目擊者了,等到他們被軍方釋放後,於是他也立刻上前盤問軍方究竟有什麼解釋,他的舉止和造型雖然怪異,每個問題和動作卻都切中核心,因為他是真正的生態專家,從各種資料研判,確定將有災難發生,只是並不確知規模有多大。

 

後來,約翰剛巧瞧見了伍迪的行動廣播電台,才明白原來他一直忠實聆聽的生態廣播,都是這位狂人所為,就在那輛行動廣播車上,他看到了更多被國家刻意遮掩,也被世人忽略的真相秘密。

 

20-05.jpg

最後,就在大災難來臨的那一刻,伍迪並不在行動廣播車上,但是廣播依舊充滿了現場直播的臨場感,約翰抬頭一望,竟然在山頭看到了伍迪的身影,原來他把發射器背到了肩上,麥克風就垂掛在嘴角邊,他發揮了一位「戰地」記者的精神,正在做生態奇觀的「火線」報導。

 

是的,伍迪是狂人,所做所為亦只有狂人才做得出來,但就一位媒體人而言,講真話,是專業的第一標準,從科學証據中發現真實,則是專業的最高守則,這兩點,他都嚴守分際,只是他的見解太前衛,一般人不是聽不懂,就是認為他危言聳聽,不然則是視他如末日教會的激進教徒。

 

但是,真正讓我投下「喜歡」這一票的關鍵原因卻在於他到火線前線做實況轉播的敬業奉獻。

 

首先,多數媒體不是為企業,就是為政府服務,他的行動電台,則是為良知服務,堅持專業本色,不斷地提醒呼籲,知識份子要做的事不就正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這座行動電台,不需要員工,自己一人就可以搞定一切,那種精神,不就正好合乎專業部落格的經營理念嗎?

 

其次,新聞記者最偉大的情操就是在新聞火線上為真實獻身,前進到世紀災難的現場目睹事件發生,正是記者天職,即使因此殞命也在所不惜,也要即時傳遞出真實訊息,這種追求真相而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拚戰精神,是何等神聖與莊嚴的生命態度啊!

 

是的,伍迪是狂人,所以也的狂語也就沒有太多人相信,要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境下堅持信念,真的要有勇氣、良知與膽識,雖然《2012》只給了伍迪四場戲,但是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他一人始終如一,卻也只有他能從幻滅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