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張劇照,你會想起《碧海藍天》,會想起這部片子的導演盧.貝松,你不一定叫得出這位男主角的名字尚─馬克.巴爾(Jean-Marc Barr),卻會想起與他演對手戲的尚.雷諾(Jean Reno)。
導演的副業:時代流行
答案之一:電影
答案之二:紀錄片
答案之三:奧林匹克運動會
答案之四:以上皆是。
孔子教我們要多讀詩經,至少可以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電影史上有很多響鐺鐺的名字及作品,不但全部都看過,先知道其名,抱著嚮往之心,立下心願,終有一天一定會看見他們的,唇邊就會綻笑。
例如,只要知道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其人其名,一定會聽過她替納粹黨代表大會所拍攝的《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然後也會知道她替1936年柏林奧運所拍的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 這兩部電影都是紀錄片歷史上的知名作品。
例如,日本大導演市川崑(Ichikawa Kon)拍過《緬甸的豎琴》和《細雪》等經典名片, 1964年在日本舉行的東京世運會是,同樣也是出自他的手筆,除了運動賽事之外,他用了不少篇幅描寫日本如何除舊布新(拆掉舊房舍,迎接新東京)的歷史變革,《東京世運會》同樣是他的紀錄片代表作。
例如,1992年的奧運來到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舉行,西班牙知名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就應邀執導了巴塞隆納紀錄片《馬拉松(Marathon)》,以最累人的馬拉松賽做主軸拍出了105分鐘的奧運紀錄。
從《奧林匹亞》、《東京世運會》到《馬拉松》,那是電影還能感動人心的時代,用電影膠捲捕捉競技場上人性本質的便捷媒材,隨著電視的興起和衛星實況傳播的方便普及性,多數民眾早已習慣了從電視上吸收奧運資訊,觀賞更快更直接更近距離的奧運實況,這也是為什麼舉世注目的世界盃足球賽如今透過電視實況轉播,再也沒有官方紀錄片(1970年代,台灣曾有世界盃足球賽的紀錄片做商業放映,如今也可以網路上找到一部名叫《Heading for Glory》的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足球賽紀錄片,從那些片段上都可以重見,這些紀錄片當年是如何滿足了只能從報紙上閱讀世界盃足球賽戰報,無緣得見賽事盛況的全球影迷和足球迷)。
媒介改變了,觀賞方式改變了,導演的工作也變得不一樣了,2008年北京奧運把開閉幕式典禮的表演工程交給了張藝謀為首的團隊,在唯大是尚,人海和煙花堆砌而成的盛典,確實讓人看了眼花撩亂,但是這種傾國家之力完成的表演,對於講究投資報酬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卻是難以想見的,這也是為什麼《貧民百萬富翁(Millionaire Slumdog)》導演鮑伊爾(Danny Boyle)應聘出任2012年倫敦奧運開幕式藝術指導時特別強調:「倫敦奧運開幕式不會像北京奧運那樣壯觀,但還是會有令人欣喜的奇觀。」當然,你應該不會忘記北京奧運閉幕前,一輛掛著「2012倫敦」車牌的英國巴士駛進會場,帶出歌手Leona Lewis和吉他手Jimmy Page做熱門音樂演唱的交接儀式演出,小品到有點讓人意外,英國佬應該不會走大英帝國的霸氣老路,但是太強調小酒館的餘興表演滋味,卻也讓人不知如何期待才好,最後若能夠有點《哈利波特》的魔法奇觀,或許才是可以讓觀眾驚豔的地方了。
倫敦奧運將由英國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出任開、閉幕式的製作人,其中《為愛朗讀(The Reader)》和《舞動人生(Billy Elliot)和《時時刻刻(The Hours)》的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則擔任開、閉幕式創意總監。
電影導演都擅長用視覺溝通,都能掌握觀眾心理,從紀錄片的年代來到運動賽會典禮化的新世代,電影導演看似多了些表演藝術的新副業,成功創作驚豔與感動,或許還是最根本的需求了。
帕納大師:忘了我是誰
浪漫過頭,容易誤事,名導演泰瑞.吉蘭(Terry Gilliam)的近作《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就試圖打溫情浪漫牌,賺取觀眾同情(或好奇),唬了觀眾,卻也誤了自己。
其實,《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乏善可陳的原因,不能全怪泰瑞.吉蘭。有一半必需怨老天,畢竟電影才拍到一半,男主角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就因嗑藥過量,撒手人寰。大羅神仙在世,都未必救得了電影,但是泰瑞.吉蘭還是在停拍數月之後,說服了強尼.戴普(Johnny Depp)裘德.洛(Jude Law)和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三位當紅巨星跨刀演出(他不但將劇情合理化,讓三位影星都能分段接替希斯.萊傑的東尼一角,而且各有戲份可以發揮,還將各自片酬捐給希斯.萊傑的女兒Matilda做教育基金),完成了《帕》片,泰瑞.吉蘭其實已經拚盡全力來廻天了。
但是另一半的失敗原因,則又是非泰瑞.吉蘭莫屬,畢竟,《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的劇本是鬆散的,邏輯是老套的,重點是模糊的,固然電影有著他一貫最擅長的天馬行空奇想視效,但是當年以奇幻視效見長,魔幻功力膾炙人口的《向上帝借時間(Time Bandits)》、《巴西(Brazil)》、《終極天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都已經是廿多年前,甚至幾近卅年前的往事了,近作《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和《神鬼剋星(The Brothers Grimm)》則讓人持續認同他的影像掌控確有魔性磁力,但是故事性卻非那麼清楚易懂,觀眾看了難免有隔,這些缺點在《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中,暴露得尤其鮮明。
其中,老邁的「帕納大師」堪稱是全片最大的致命傷。
理由之一,《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的片名以他為尊,但是他卻非故事靈魂,全片的真正焦點,其實是希斯.萊傑飾演的東尼一角,主角不能搶戲聚精,不就是導致焦點錯亂的重大缺失嗎?
理由之二,飾演帕納大師的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雖然從影資歷悠久,卻一直不是靈氣與才華過人的表演高手,《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中他飾演托爾斯泰,理應挑起全片主戲重責,偏偏從海倫.米蘭開始,其他合作演員都比他表現精彩。
理由之三,帕納大師除了老邁之外,除了終日靜坐之外,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大師能耐,靠著靜坐冥想,打造一個藏在鏡子後面,讓人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外,他既無先知,亦無卓見,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不時和魔鬼豪賭,卻一路慘敗的輸家。更因為他從魔鬼手中贏得了不死之身,卻無法迴避自己已有千年歲月的老杇無力,你要觀眾如何接近或認同一位每賭必輸,卻又欲振乏力的輸家呢?
理由之四,帕納大師的劇團經常門可羅雀,他究竟如何營生呢?(電影沒有交代,但從希斯萊傑現身開始,劇團才有人氣活力來看,該團是早該肚皮扁扁,解散了事的!)他的冥想世界究竟想要帶給自己什麼成就滿足呢?(電影沒有交代!)冥想世界那麼迷離多姿,何以女兒、弟子或侏儒不想偷闖呢?(電影也沒有交代!)既無權亦無權的他,何以魔鬼整會不時來騷擾他呢?(電影更沒有交代!)千歲老翁如何生下女兒呢?他最擔心的魔鬼收賬時光,不也就是只有短短的十六寒暑之後嗎?他除了悔恨擔心,何以從來不想解說清楚?……
1970年代的泰瑞.吉蘭曾經在英國著名的喜劇表演團體《蒙蒂蟒蛇(Monty Python)》中擔任動畫師,他的畫風傾向奇峰突起的超寫實主義,他也一直崇拜在「魔幻寫實」中縱橫自適的世界,《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那面魔鏡背後的各種奇觀世界,基本上就像是他終日徜徉的心靈地圖,但是他的想像力並未與時俱進,甚至遠不如《巴西》和《終極天將》等片的銳利靈光,當劇情漏洞百出,當視效不再突出,除了靠希斯.萊傑的亡靈和名氣來做最後一擊外,《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真的只能讓人用「不忍卒睹」來畫下句點的。
魔境夢遊:紅心大頭女
《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強項在美術,他的2010年作品最大的優勢與成就亦在美術。但是我關切的焦點,並不在美術場景的繁複層次,而在於畫龍點睛的表演人生。
《愛麗絲夢遊仙境》在1865年以小說形式問世後,七歲的小愛麗絲在免子指路下來到仙境的傳奇,早已深植人心,歷來亦曾有二十多次拍成電影的紀錄,從1903的默片版,經歷迪士尼的卡通版,到提姆.波頓的三D真人動畫版,新科技的成就都讓《愛麗絲》的傳奇有了更新風采。提姆.波頓既要重拍Lewis Carroll的小說,如果只是重新翻譯,其實是欠缺誘人趣味的,於是他做了兩個重要更動:首先,愛麗絲不再只是七歲小丫頭了,她是十九歲的待嫁女兒了;其次,要讓仙境變魔境,視效要讓人眼睛一亮。
第一個更動,部份成功,部份失敗。
關鍵在於他選擇了21歲的新生代女星米亞.華西柯斯瓦(Mia Wasikowska)來擔綱飾演愛麗絲,她稱職嗎?如果看完電影後,你的腦海依然能夠清楚浮現她的容貌,回味她的對白,或許她的表現算是成功的,最佳範例就是《綠野仙蹤(The Wizards of Oz)》中飾演桃樂絲的茱蒂.迦倫(Judy Garland),不管女巫有可怕,稻草人和獅子有多討喜,憨厚可愛的桃樂絲就是能吸聚所有人的目光焦點。
偏偏多數人看完《魔境夢遊》後卻是腦袋空空,因為全都被就迷人的美術,還有強尼.戴普(Johnny Depp)飾演的瘋狂帽客,以及海倫娜.波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的紅心皇后給搶走了光采,甚至你對於愛麗絲到底嫁不嫁人的命運,都不關切了,又如何期待她能過關斬將,解決魔境危機呢?
主角失去磁力,電影的氣勢就少了一半。不過,好歹因為愛麗絲不肯任由母親安排嫁人,她的出走(不論是潛入地底/逃避現實,或者墜入夢鄉/藉以療傷),因此有了讓人理解與同情的心理邏輯,只可惜,她在地洞裡遭遇的人生情境,其實與這一場她必需拒絕的婚姻產生不了太多對話啟示,劇情不能呼應,就形成各忙各的空心結果了。
第二個更動則確實迷人,但是只要看見紅心皇后的造型,你我卻一定會想起愛搞怪的提姆.波頓在《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中大玩特玩的明星狗頭遊戲,他把大明星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和莎拉.潔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的頭都給砍了下來,大玩狗頭人身或者人頭狗身的器官移植手術,看到巨星被導演惡整,觀眾都笑了,天衣無縫的特技合成,吻合了火星人來地球搗亂的主軸,科學家與記者的無知與荒唐亦全都完成了讓人捧腹的嘲諷。
《魔境夢遊》中同樣有著類似的人頭工程,只是主角換成了提姆.波頓的密友海倫娜,她飾演的紅心皇后,簡單來說就是大頭皇后,極其嬌小的身軀卻頂著一顆超級大頭,還有豔麗的煙燻妝,「大頭症」的權力焦慮症果然非常嚴重,掛在嘴上的那句口頭禪:「Off with their heads!/把頭砍下來!」既是帝王霸道威嚴,更有著大頭皇后的自卑後轉自大的心理,以致於瘋狂帽客一見到她的超級大頭都忍不住說:「我真想替妳縫製一頂!」至於腳酸時,高喊一句:「我的豬呢?」就會有小豬跑來仰臥腳上,讓她的雙足踩在豬肚上取暖熱敷的橋段,更是無厘頭到家的經典,凡有紅心皇后出場的場景,必有好戲可看,名義上雖是配角,其實才是主角,你能說提姆沒有私心嗎?
更重要的是,紅心皇后一點都不美,海倫娜早已脫離了《窗外有藍天(A Room Wiyh A View)》純情少女歲月,早已超越了刻板形象的局限束縛,早已確知青春不能永恆,藝術才能,所以早已接演過無數的反派邪女角色,愛人能替她打造全新模樣,讓人一見難忘,讓她得能躋身經典造型之林;她亦能恰如其份地替紅心皇后的眼神和體態渾然一體,更可說是相得益彰的精彩合擊了。
瘋狂的心:女人的力量
愛錯了人,愛情世界肯定備受煎熬。《瘋狂的心(Crazy Heart)》的女主角Maggie Gyllenhaal飾演的珍,就犯了兩次錯,第一個錯,在於她不該和採訪對象上床;第二個錯,她不該把自己的心肝寶貝託付給男友照顧。
她的男友就是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飾演的菸酒不離手的過氣歌手痞子布萊克(Bad Blake),他來到聖塔菲演唱,她的叔叔衛斯理負責彈琴伴奏,於是順便替她安排了一次專訪。
事先,珍知道布萊克有「愛情殺手」,也知道他曾經離過四次婚,飄泊演唱的人生旅程中,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不能負責,也不想負責的一夜情,在前兩回的訪問時,布萊克其實沒安好心,敏感話題懶得回答,卻忙著毫無忌憚地四處放電,一句:「有妳在這,(才有光明)我才發覺這房間髒得可以。」算是他最經典的調情詞了,而且說著說著人已貼近了珍的鼻尖,只不過,珍閃過了,她不想做撲火的飛蛾,她只是努力靠著寫稿賺食的單親媽媽,她的生命重心全在四歲的兒子Buddy身上。
或許是露水姻緣不計其數,或許是珍是少數拒絕他調情的女孩,布萊克反而悄悄動了心,酒館裡曾有小姐遞紙條給他,暗示願意共度春宵,但是布萊克寧願守在車上等候著,或許珍把小孩安頓好,會趕來相會,百般無聊之際,布萊克確實曾經掏出紙條,只要他肯撥電話,良夜必定不寂寞,但是他終究沒有打,一張小紙條的舉起又放下,正是愛神來襲的手勢啊!正因為曾有這般心思閃過心頭,卻終究沒有嘗試,《瘋狂的心》鋪排的愛情火花,才傳送出了精準的波長。
不過,「愛情殺手」終究是「愛情殺手」,即使渾身酒氣,即使身材已腫脹肥胖,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布萊克還是有其魅力能夠遂行心願,一晌貪歡,上床達陣。差別在於這回他不想遊戲人間,他順道去了珍的家,認識了她的兒子Buddy,甚至還表演了Biscuit(比斯吉小餅乾)的手藝,讓小男生初次領略到父親的溫度。
女人,以前只是用過即棄的玩物,愛情的火苗開始燃點之際,才是《瘋狂的心》得以摔脫行吟歌手,哀樂中年的嗆俗老套的關鍵。
首先,布萊克如果接受愛情感召,從此洗心革面,勢必和一般通俗劇並無差別,因為過氣歌手酗酒嗜菸的性格,了無新意,以老賣老,卻又頹廢縱情的行為,亦非獨創,仰賴一次愛情就想扭轉乾坤,未免太過神話,導演Scott Cooper的選擇是讓早已「見山不是山」的布萊克得能恢復「見山是山」的原初熱情。
要讓人生即將滅頂的傑夫.布里吉有如找到了最後一根飄浮木,其實無非就是讓一向獨來獨往的布萊克開始懂得關懷,不只愛女人,而且愛小孩,他會打電話聊天問候,也能玩起老男人與小男孩的互動遊戲,珍有一顆寂寞芳心,亦面臨著單親無助的男性渴求,從一夜情到繾綣癡纏,原本心防高築的珍也因為有著潮紅、憧憬與歡呼,願意去接納這位想要來約會,卻因為精神不濟,翻車傷腿的漢子。
其次,王子與公主並未就此過著美好的生活。酒鬼的酒精濃度早已深入骨髓和靈魂,珍希望布萊克能夠帶給Buddy父愛,卻也不忘叮嚀,千萬別在Buddy面前喝酒,布萊克確實真心應允,但是酒癮發作時,有過的承諾卻也在疏忽與大意之間悄悄鬆動了,以致錯事發生,焦慮的情緒讓愛情剎那結冰,布萊克在珍最脆弱的一點中重傷了珍,也戳破了珍所有的幻夢與期待,不論布萊克再如何解釋,再怎麼努力,也挽回不了變色的愛情。
布萊克徹底戒酒,是因為他真的嚇到了,明白自己傷了愛人的心;但是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卻是人生更殘酷的真實。
五十七歲的布萊克在山窮水盡時,因為愛情,決意更生,他做到了重生,但是愛情如流水,一逝不回頭,兩人隔著門窗對立,再不能觸及的惆悵,確實傷透人心,然而《瘋狂的心》更高明的處理手法卻是愛情從採訪開始,最後再回到採訪,布萊克沒有刻意再與Buddy相逢(那份親情,原本建立在愛情的前提下),他的漠然,其實隱藏著不勝唏噓的心情波動,因為看見珍手上的婚戒,他明白曾經愛過的女人,在別人身上得著了更濃烈的幸福,他還是孑然一身的自了漢,但又有何可抱怨的呢?除了接受,又能如何?
布萊克終於再度接受訪問,彷彿人生又走了一個圓,只是人事情貌已非。《瘋狂的心》選擇以山河歲月做終結,其實是莫可奈何的抉擇,然而,所有的不捨,卻也讓走過的歲月辛酸,有著更迷人的韻味了。
塔倫提諾:鬼才的左手
誰是這世界上最了解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女人?
不是媽媽,不是同片合作的女明星,答案是年紀比他長十歲的莎莉.孟克(Sally Menke)。
她是昆汀的專用剪攝接師,從1992年的《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開始,到2009年《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每一部由昆汀執導的電影,全都由莎莉負責剪接。
昆汀不愛進冰冷的剪接室去工作,他在洛杉磯市區租了間房子,改裝成可以住人亦可以工作的剪接室,他們共度過無數的黑夜,甚至還曾經頂著大肚子來為昆汀的作品做剪輯,「是的,我的小孩打從娘胎開始就在看昆汀的電影,」昆汀的電影毫不遮掩暴力,甚至偏愛鮮血淋漓的場景,但她笑著說:「目前看來似乎沒有啥不良不應。」
入行廿七年,莎莉只替廿三部電影完成剪輯工程(昆汀也只有九部長片),不是近年來密集接下了《孔雀鎮(Peacock)》和《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兩片,數目可能更少得可憐,但是每一回要接新片時,她一定打電話給昆汀,徵詢他的意見,就怕撞上他的新片檔期,壞了他的好事,有這麼忠誠,永遠把他列做第一優先的人選,又能完全讀心的工作夥伴,誰捨得離開她?
莎莉去年配合《惡棍特工》上映,接受不少訪問(她因該片第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剪接獎的提名),透露出不少只有她才知道的小秘密,在在都能帶給人靈光閃動。
例如,莎莉要開始《追殺比爾》系列電影之前,昆汀怕兩人觀影有落差,言語有代溝,所以先丟給她三十部相關的武俠和西部電影,先做好功課,就不會雞同鴨講。
例如,她們在剪接《追殺比爾》的部份場景時,一度停滯受困,於是昆汀決定重看開創「通心粉式」血腥暴力西部電影的大導演塞吉歐.李昆尼(Sergio Leone)作品,觀摩他如何處理特寫的畫面,「我們是模彷,不是致敬!」莎莉沒有知識份子的虛矯身段,不會用漂亮的文字來包裝自己的進修行為,「但是我們試圖在新的類型框架中活化這些元素。我們的學習解剖工程做得非常細,一點都不浪漫,亦不寫意自在。」
昆汀的電影中很少用原創音樂,多數都是現成音樂的再度使用,然而所有的舊曲到了他手中,似乎都有了全新的生命(王家衛的功力和他在伯仲之間),昆汀在拍片現場不時就會播放他已選好的音樂,讓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能感受他要的情緒節奏。莎莉甚至說昆汀拍戲時一定都是聽著iPod的音樂入眠,因為他導戲的節奏就很吻合他所選用的音樂節拍,腦海裡先有了音樂節奏,拍戲現場就有了完全合拍的律動。
我不知道昆汀和莎莉吵不吵架,能夠和全球影壇公認的鬼才合作十八年,再如此雲淡風輕地吐露著工作時的默契秘密,這份情誼,真的讓人豔羨。
6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情報:《介紹2010台北電影節》專訪選片總監游惠禎
每年電影節,強片如此多,該如何選片呢?本集節目提供參考資訊
01. 巴西主題
《開幕電影》:《精銳部隊》描寫1997年的里約熱內盧,警察貪污腐敗,貧民窟的毒犯更加無法無天的情形,曾獲柏林影展金熊獎。
《恍惚的土地(Earth Entranced)》剝開政治及媒體假面下的醜惡,以及身陷其中的恍惚迷惘。
《再見巴西(Bye Bye Brasil)》知名度最高的巴西經典電影,歷三十年而風采依舊。,以流浪藝人為主題的公路電影,呈現巴西社會的多樣面貌。
《當代嚴選》
《慾望流沙(The House of Sand)》是的,巴西亦有沙漠這是一個發生在廣闊無垠沙漠上,橫跨六十年、有關三代女性的故事,以沙丘奇景,巧妙呼應女主角的處境與心境。
《危險新房客(The Tenants)》平凡的生活中,卻因為隔壁搬來三位惡形惡狀的年輕人,開始有了猜忌與不安。
蘇珊娜‧阿瑪拉(Suzana Amaral):她曾在1986年來過台灣,她的第一部作品《星光時刻》曾是真善美藝術電影院的強打片。
海克特‧巴班克(Hector Babenco):《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是劃時代的同志電影,曾獲1985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和1986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本段音樂:
華納世界音樂
第二小時
第一段
最新電影:《愛蜜莉亞:夢想起飛》
這是根據歷史名人愛蜜莉亞·瑪麗·厄爾哈特(Amelia Mary Earhart)的傳奇人生改編的電影,她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女性飛行員和女權運動者。
厄爾哈特是第一位獲得飛行優異十字勳章,第一位獨自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她並協助建立了一個女飛行員組織「99」。1937 年,當她嘗試全球首次環球飛行時,在飛越太平洋期間神秘失蹤。
* 《20小時40分鐘》(1928年)是她作為首位跨大西洋飛行旅客的日記。
* 《The Fun of It》(1932年)是她飛行實踐的會議和婦女飛行的小品
傳奇是一回事,全片充滿了生命哲理,才是最迷人的所在,例如:
談到飛行:飛行給我三度空間的感覺,或許危險,Who wants a life imprisoned in safety?誰想困禁在安全裡呢?
談到婚姻:「我希望你理解我不想將你束縛在任何中世紀的信任諾言里,我自己也不覺得我被這樣地束縛。」
但是更迷人的則是本片的音樂,聽聽看Gabriel Yared的音樂吧!
本段音樂:
《愛蜜莉亞:夢想起飛》原聲帶
瘋狂的心:男人的義氣
讓人一看就相信,沒有人懷疑他的能耐、氣質與經歷,是每位演員最艱難的挑戰,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在《瘋狂的心(Crazy Heart)》做到了這一點,躍登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他在《瘋狂的心》中飾演五十七歲,還雙手空空,到處巡迴演唱的過氣鄉村歌手痞子布萊克(Bad Blake),或許以往曾經風光,如今卻是連演出場地都沒得挑揀,即使來到保齡球館也得將就,他頹廢、潦倒,菸酒過量,渾濁的嗓音透過著他潦倒落魄的行腳人生,但是只要吉他在手,他還是煞有介事的陶醉在音樂世界中。
滄桑的氣質,不是外在的刻意雕琢可以成功的,只有從骨幹靈魂都讓人聞嗅到他的頹廢氣質,才算準確,這一點,多數飾演過氣的演員都曾經嘗試過,何以傑夫能勝出成為影帝?關鍵在於他的音樂,他的歌喉。如果,傑夫.布里吉不能彈,不能唱,或者他的聲音沒有說服力,他是怎麼也無法說服精明的觀眾的。
《瘋狂的心》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音樂,不但傑夫.布里吉演出到味,只上台唱了兩首歌的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也鮮活自如得讓人動容。
柯林.法洛在片中飾演的是當紅鄉村歌手Tommy Sweet,他是Bad Blake帶進行的歌手,Bad Blake教會他唱歌,兩人合灌過多張唱片,但是很快就青出於藍,成為一方之霸,Bad Blake卻一路潦倒落寞,很多人都想知道兩人何以分道揚鑣,只有Bad Blake拒絕討論,任何人一提到Tommy,他就翻臉走人,然而,世事難料,Bad Blake最後成為Tommy Sweet萬人演唱會的開場助唱。
師父替徒弟跨刀開場,人情上講不過去,但在現實的演藝人生中,卻是極有噱頭的宣傳點,只要Tommy Sweet一如其他歌壇大老囂張狂妄,目中無人,為了五斗米折腰的Bad Blake就算自取其辱了,然而《瘋狂的心》最迷人的處理手法卻是展現了一場男人間的對話。
演出前,Tommy找到了在餐廳用餐的Bad Blake,敘舊也好,感恩也好,至少是徒弟先展現了善意的手勢,面對索取簽名的歌迷,他也不忘向對方介紹他的恩師Bad Blake,這種禮數,堪稱最柔美也最周到的身段了。
名利得失,容易讓人與人之間起了計較心,朋友如此,師徒亦然,Tommy與Bad Blake拆夥分手的原因,無非亦是各有盤算的結果,然而多年之後再相逢,Tommy能夠以師尊稱,已經夠讓窮途末路的Bad Blake的顏面有光,所以,Bad Blake才敢於提出再合出唱片之議,以纾解羞澀阮囊之困,不料,Tommy拒絕了,理由是他無法說服唱片公司,Bad Blake嘴上不說,心裡卻是老大不愉快的,只要大牌肯開口,唱片公司那敢不同意?但是演藝世界都是大牌說了算,大牌都不肯開口了,他再開口,其實是更加自討無趣了。
《瘋狂的心》從選材到磨戲,其實都踩著一條陳腔老路,過氣歌手必定酗酒嗜菸,頹廢縱情的自毀人生亦屢見不鮮,被昔日手下踐踏的劇情更是毫無新意,偏偏,《瘋狂的心》就在大家都以為即將重複過去同類電影的模式之際,轉向了只有男人才能體會的人間深情。
Tommy拒絕再與Bad Blake合灌唱片,但是他親身聽見了師父財力困頓的告白,於是他追到停車場上,要求Bad Blake替他寫新歌,因為時下的鄉村歌曲都很爛,很假,不過Bad Blake並未首肯,他沒有從剛才的請託,被徒弟一口回絕的心靈創傷中甦醒過來,Tommy的善意,他聽見了,但是他也有尊嚴啊,「我已經三年沒寫歌了…」坐上汽車駕駛座的Bad Blake喃喃自語地說著自己不可告人的心事。
就在Bad Blake走上舞台,開始唱起他熟悉的老歌來替Tommy的演唱會暖場時,原本是二十五分鐘的獨腳戲,Tommy卻意外現了身,Bad Blake才開口唱了兩句,他馬上手持鈴鼓跟著伴奏,跟著接過麥克風唱了起來,Bad Blake的每首歌,他都會唱,他是Bad Blake一手帶進行,捧紅的徒弟啊,一邊唱著,一邊他還向滿座觀眾介紹:「這首歌是這個人寫的,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他們的合聲還是那麼地美麗(其實,夠說服唱片公司老闆再出版新唱片的),更重要的是,明明是老師要來替徒弟暖場,卻成了徒弟插花,來替老師聚光吶喊的回饋報恩了。
此時,飾演Bad Blake的傑夫.布里吉繼續在舞台上唱著歌,Tommy釋出的所有善意,他真是點滴在心頭,但是男人之間,不需擁抱,不需言謝,兩眼對望,一切盡在不言中,是的,當初Bad Blake開啟了Tommy人生道路,如今則是Tommy來替Bad Blake安排另外一個生命機會,義氣究竟是什麼?看完這場戲,你已然得著了答案;是的,舞台上也許只有Tommy一個明星,但是明星需要好歌,只要Bad Blake持續寫出好歌,彼此同蒙其利,那會是多美好的雙贏人生?
《瘋狂的心》的劇情不乏老梗,卻總能在關鍵時刻轉出新意,光是這場師徒對手戲,初次當導演的Scott Cooper,不但讓我們看見了他對人性觀察的洞見,也讓我們看見了兩位影星即席演唱的功力,他們真的能唱,而且唱得極有韻味,歌真戲真情就真,《瘋狂的心》的音樂人生工程就此確立。
唯一要挑剔的可能是《瘋狂的心》中的男人都太理想與美好了。另一位影帝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飾演的酒店老闆是Bad Blake的老友,在Bad Blake親情溝通碰壁時,他會溫言打氣,幫助受傷的老友回歸正途;在老友痛下決下戒酒時,他會親自開車去迎接Bad Blake,恭賀他的新生,導演Scott Cooper確實對男性情誼充滿了樂觀期待,真正的啟蒙工程則是交給了Maggie Gyllenhaal飾演的珍了。
導戲像做愛?幽默高手
拍片現場,導演最有威權,如果導演在拍片現場告訴你:「導戲就像做愛。」你會怎麼想?導演是在明示?或是暗示?導演真的要你以身相許嗎?
好萊塢天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演技已達爐火純青境界,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她講笑話的本事也是一等一。
美國時間十日晚間,美國電影學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在洛杉磯的新力片廠頒發2010年電影終身成就獎給78歲的名導演邁克.尼柯斯(Mike Nichols),上台致詞的梅莉就大爆料說,邁克在與她初次合作拍攝《絲克伍事件(Silkwood)》時,竟然告訴她:「導戲就像做愛。」
梅莉說:「我心想,我和導演又不熟,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
是啊,一般演員聽到導演這麼說,心頭必定有無數個問號閃過,導演是何居心?何以如此問?
結果呢,梅莉說邁可就接著說:「因為,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者是不是像其他人一般好?」話聲一落,滿座貴賓自是轟堂大笑,然後梅莉又不疾不徐地說:「結果,我發現自己原本的那些不安全感,全都不見了,從此,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與邁克相『愛』了。」因為除了《絲克伍事件》,她們後來又合作了《來自邊緣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心火(Heartburn)》和電視影集《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
邁克.尼柯斯拍過不少名片,世人最難忘的卻是曾獲得七項奧斯卡提名的1967年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因該片而紅,Paul Simon 與Art Garfunkel更是唱紅了電影的主題曲「Mrs. Robinson」,所以在10日的頒獎晚會上他們再度獻唱該曲,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更有趣的是達斯汀.霍夫曼也上台感謝他當年敢於啟用年紀已經29歲,而且毫無名氣的新人來擔綱演出班傑明這個小夥子,讓彼此的人生從此完全不同了。
美國人很喜歡《畢業生》,不但入選了美國電影學院百大電影榜的第七名,21世紀的好萊塢電影也都從《畢業生》中找到了強化劇情的論述素材,充份顯示一部經典名片可能產生的影響。
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其實相當好玩,去年得主是梅莉.史翠普,主辦單位事先訪問了多位影星談她們心目中所認識的梅莉,結果女明星Mary-Louise Parker就直接說她是「異形」,因為她締造了太多一般凡人根本難以契及的表演傳奇,這個「異形」說一出口,現場「笑果」極佳,今年梅莉如法泡製,回敬一個「做愛說」,同樣轟動全場,這樣的電影獎才好玩,不是嗎?
愛蜜莉亞:名利雙收情
若非遇上出版家喬治.普特南(George Putnam),美國飛行女傑艾蜜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 的一生肯定不會如此不凡。
但是千萬不要美化了普特南,他只是一位商人,他第一眼看到艾蜜莉亞時,眼前只有商機,只有金錢。印度女導演Mira Nair執導的《愛蜜莉亞:夢想起飛(Amelia)》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點出了這一點,而能佔有不凡的高度。
1776年美國人起草了獨立宣言,標榜著凡人生而平等,但是美國女性爭取了144年,直到1920年才爭取到了投票權,躬逢其盛的愛蜜莉亞.埃爾哈特正是那個風雲年代的傳奇女性,她兩度飛越大西洋的壯舉,向世人昭告,男人會做的事,女性也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只是,現實人生中,許多檯面上人物,往往都只是操偶師手上,隨意戲弄的傀儡而已,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大膽往陰暗處探詢人生黑幕的真相,或許才更能察覺時代的艱難與人性的勇氣。《愛蜜莉亞:夢想起飛》就從性別與權力的關係上,挖出了耐人尋味的生命本質。
電影的開場是李察.吉爾(Richard Gere)飾演的出版家喬治.普特南正在替客戶物色一位傑出女性,他要安排她飛越大西洋,但是不是自己駕駛飛機,只是乘客而已,但他布局嚴密,機上的男性駕駛員都必需簽下合約,對外只准說雖然她是駕駛艙中的乘客,但是他們都聽從她的命令,決定如何飛行。就這樣透過全體參與者都不能講真話,只能配合劇情演出的合約,將她包裝成一位畫時代的女性楷模。
就在面試愛蜜莉亞時,喬治毫不諱言自己要找的女性是:「受過教育,談吐體面,有過飛行經驗,而且外表迷人的女性。」他要找的是具有女性特質的商品化人物,理由很簡單,他直接道出了其中關鍵:「想要能吸引世界注意,漂亮女生顯然更能奏效。」
喬治是一位心中都已盤算清楚,說話也直接了當的商人,他隨後保証,「紐約時報」會刊出一篇傑出女性的專訪,也會用愛蜜莉亞之名出版一本書,更重要的是他向愛蜜莉亞強調,只要她肯聽從安排,從此就會成為一顆明星,「而我就是在妳的星體旁的一粒微塵而已(And if you do as you’re told, you’ll be a star. And I will be nearby, a small particle of dust in your constellation.)。
先小人
創下飛行紀錄的愛蜜莉亞隨即成為喬治手上的搖錢樹,透過一場接一場的演講,她成了引領風潮的時代女性,但是愛蜜莉亞每天重覆同樣的話語,用同樣的公式撩動聆聽民眾的心緒,她其實覺得自已像極了馬戲團裡的猴子;但是喬治更是一位懂得賺錢,懂得招商的商人,他想盡各種點子,一會兒宣稱某一品牌的香菸亦曾隨機飛越大西洋,所以要不抽菸的愛蜜莉亞也欣然宣傳廣告,更多的則是雜誌封面及商品廣告…就在喬治的操控下,愛蜜莉亞成了名利雙收的傀儡。但是她的不凡,也在於她雖然先做了傀儡,卻也爭取到獨自飛行大西洋的機會,寫下首位單飛女性的歷史紀錄,那才是摔脫操控,爭取自我發言權的獨立人格。
原本只是善於利用愛蜜莉亞的喬治卻也在朝夕相處之下,發覺了愛蜜莉亞的魅力,因此決定求婚,娶她為妻,甚至因為不願愛蜜莉亞猶疑變心,主動更改婚約誓詞,拿掉必需「服從」丈夫的文字,那或許是愛情使然,也可以解釋成為達目的,不惜妥協的商人手段,畢竟他所娶到的,不只是愛蜜莉亞這個人,同時也是一棵象徵名利的搖錢樹啊,只要愛蜜莉亞有夢想,有鬥志,他就是隱身幕後的最佳操盤手,愛蜜莉亞可以圓夢,喬治則可以穩健地打贏每一場商戰,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喬治的算盤是穩贏的金算盤。

Image via Wikipedia
早年的李察.吉爾總是扮演著情場的多情掠奪者,從《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軍官與紳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到《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無不如此,《愛蜜莉亞:夢想起飛》雖然無意讓年已花甲的李察再扮演花心情聖的角色,但是從一舞定情的深情款款,在花園種花時,直接交心,表白嫉妒的隱忍壓抑,到懊惱讀著愛蜜莉亞寫給情郎男友的情書,他其實準確詮釋著精準算計與掠奪的商人性格,也有著不忍手中珍寶易主的堅忍真情,拿捏得恰到好處,至於影后希拉蕊.史旺克(Hilary Swank)從型到戲,簡直都有如愛蜜莉亞的再版現形,除了鼓掌,我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了。
很可惜,《愛蜜莉亞:夢想起飛》未做商業發行,而是直接進入了DVD市場,但是無妨,《愛蜜莉亞:夢想起飛》原本就是一部極其訴諸私密心緒的電影,值得細品,值得私下面對,租回家看,原比大庭廣眾之下的公然分享,更能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