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堂:紅鼻的記憶

演員的戲不用多,只要精,只要能讓人記住,就算成功了。

 

桂綸鎂在《海洋天堂》中客串演出雜技團的女丑一角,戲不多,出場不到十回,淡得只像背景的一抹紅,但是明亮、豔麗又動人,力量就出來了。

 

不過,功勞得記在導演薛曉路身上,因為她懂得鋪排,懂得畫龍點睛,才讓桂綸鎂的戲份雖然少,最後只要輕輕一筆,就有劇力萬鈞。

Ocean_Heaven062.jpg 

桂綸鎂飾演的是雜技團裡的小丑,頭上頂著一叢紅髮,臉上總是一大團白粉,鼻頭上再黏貼一只紅球,全世界的小丑都是如此造型,她亦沒有例外。一般的小丑都有著逗笑的本事,桂綸鎂的小丑卻像是唇角下垂的小丑,悲傷多過狂喜,手上拋擲的小白球,也不過是個手部動作,沒有特別炫奇的地方。

 

然而,小丑就是與小朋友特別有緣,讓小朋友想要親近和觸碰,即使只是位平凡的小丑,似乎也有著讓人難以拒絕的磁吸能量。

 

《海洋天堂》中的王大福(文章飾演)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縱然年紀都已二十二歲了,還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天重覆著同樣的話語,說不出自己的心情與欲望,只以自己的邏輯方式過日子,外界怎麼看他,他不會,也無法在乎,但是遇見了小丑時,本能的喜歡與衝動,卻使得他像其他孩子一樣貼附了過去。Ocean_Heaven015.jpg

 

薛曉路沒有給桂綸鎂太多的篇幅與鏡頭,描寫這位悲傷小丑的心路歷程(不討論她的身世,不探究她的寂寞),她就像一座冰山一樣,世人只看到她外露的那一角,其他的則允許自由想像,大福歡欣的時候,她會逗笑;大福悲傷的時候,她會陪伴;她在大福臉上塗起白粉油彩時,則是把大福拉進了她的世界,小丑躲在油彩粉妝之後,把所有的傷痛和欣喜情緒都藏了起來,反而得著了細心呵護,共同取暖的溫度了。

 

桂綸鎂十之八九的戲份其實都只是平常,也看不出她有特別的情感詮釋,正在以為她只是一只閒置的花瓶時,薛曉路卻用她的消失勾出了最深情的懷念,一收一放之間,讓人們看到了她畫龍點睛的功力。

Ocean_Heaven063.jpg 

雜技團總是四處飄泊遊盪,來不及告別的桂綸鎂就隨著車隊遠離了,她最後亮相的場景是在敞篷卡車上,風吹著她,即使髮絲狂飄,意味著她說不出口的千言萬語,但是沒有明說的心情,就給人自由填寫答案的想像空間了。

 

薛曉路把最後一筆的功力交給大福來執行。小丑不見了,朋友不見了,焦慮的文章如何表現自己的心情呢?首先是他失蹤了,沒有準時回家,所有的人遍尋不獲,正在焦急難安之際,卻意外在麥當勞的人像看板旁,意外看到了已經倦極睡著了的大福。

 

答案不在麥當勞,而在小丑(但是,光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形像聯結,就值得百萬廣告費了),一般人只在雜技團或馬戲班上看見小丑,但是大福知道,人間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找著小丑。

 

大福不必說出一句:「我想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心中掛念著那一位遠行的小丑朋友,大福未必叫得出桂綸鎂的名字,但是從那顆小丑的紅鼻子上,他已經精準說出了自己的思念與吶喊。Ocean_Heaven013.jpg

 

這場戲,沒有對白,沒有多餘的註解,只有大福安靜地睡在小丑身旁,他沒有說出口的聲音,大家卻都清楚接受到了,默契是人生最美麗的情懷之一,創作者和觀賞者之間能夠有這種心領神會的默契共振,彼此的唇角就會上揚,心頭就會油生幸福的歎息了。

追思吳漢:血淚悲歌

1996年的二月廿五日,曾以《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華裔影星吳漢遭到三位東方青年打劫,在他洛杉磯寓所旁的車庫前射殺了他。

 

當年,他沒有死在赤棉軍人手上,沒有死於頂在頭頂上的槍桿下,他吃盡千辛萬苦,才逃離故鄉,遠赴美國,以為從此得到了自由和希望,最終卻還是死於異域槍聲,只能說造化弄人。

 

我第一次遇上吳漢的,是在1985年的奧斯卡提名外電上,遇上了很棘手的名詞,我們都知道《殺戮戰場》以柬埔寨的血腥戰事為主題,電影有位華裔人士參與演出,可是他沒有演藝背景,所有的資料完全像一般白紙,更無奈的是NG這個姓,這兩個子音組成的單字,卻是不熟悉漢語拚音的我們可以準確拚出的「生字」,還好,美國世界日報的洛杉磯記者,很快就找到了這位讓台北的外電人員全都束手無策的NG先生,原來該念做吳(用台語唸就很清楚了),他的大名叫做吳漢。

ng822.jpg 

那年吳漢的得獎,純粹是個意外,因為他是好萊塢影史上絕少數以非職業身份拿下表演獎的人士,他當初願意接演《殺戮戰場》,純粹是基於懷念亡妻的心情,想把他們曾經在高棉遭遇的血淚往事,讓更多世人知悉,才首肯演出,赤棉殘殺自家同胞的手段太血腥,屍橫遍野的傷心往事太淒慘,歷劫倖生的悲慘際遇更讓人唏噓,吳漢其實也無需太做表演,只要思緒重回一趟煉獄,他淌著淚水與汗水走過的那段往事,就夠讓人動容,幾乎不需要再拉票了。

 

吳漢得獎的訊息,在港台都造成轟動,不但媒體忙翻了(我們只能照著外電逐字逐句去翻譯他的生命傳奇,電影的發行片商(中泰聯公司的蔡老闆)更是樂壞了,使盡所有本領,終於邀得繼攝影大師黃宗霑之後再度奪得奧斯卡獎的吳漢來華訪問宣傳。

ng15_022821.jpg 

那個年代的台灣,很少有好萊塢明星造訪(全靠金馬獎努力邀請老牌影星捧場撐場面),更何況是剛出爐的奧斯卡得主,吳漢到台灣的時候,我們幾乎都得從頭守到尾,一路緊釘採訪。

 

首先,大家都很好奇未嘗受過訓練的他,何以有如此動人演技,他的回答很簡單:有過血跡斑斑的慘痛人生,重演自己的故事,自然深刻感人。

 

他在台灣談得其實不是人人豔羨的奧斯卡演技,而是高棉血淚的往事。幾次登台,他讓觀眾感受到的不是明星般的丰采,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將他親身經歷的血淚經驗,轉化成直接的控訴,讓觀眾在觀影之後,更能從他個人家破人亡的不幸觀照到人類相殘的悲劇。

 

本來,片商很怕他太反共,太嚴肅,會把觀眾嚇得不想來看電影,希望他多談點拍片趣談,不過,吳漢很堅持,他有很濃厚的使命感,上天讓他能浩劫餘生,他就要把歷史真相還諸天地,再加上當時體力已如風中殘燭的蔣經國總統特別接見這位反共影星,更將吳漢訪台的新聞熱度炒上了天,也將《殺戮戰場》捧成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這四個字其實是我命名的,原因是我先在報紙上直譯了這個片名,片商看不懂「戮」字,但是覺得「戮」字很特別,「戮」得很有味道,所以決定採用我所譯的片名),以致有不少片商「誤」以為他真是票房靈丹,爭相邀他演出國內新片。ng00135.jpg

 

學醫出身的吳漢,很清楚表演不是他的專業,但是有奧斯卡做背書,他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靠演戲來賺錢,推廣他救濟高棉難民的愛心行動。對於台灣朋友的邀約,他很少拒絕。但也正因為他是奧斯卡得主,唯獎是視的電影圈人還是喜歡和他較量演技,他應邀客串演出《八二三炮戰》,也驚鴻一瞥地在《孤戀花》中成為酒客(其實,他是探班去的,卻巧合成為幫襯的演員,他亦完全不在意,別人如何利用他,完全沒有好萊塢影星的身段,因為,他本來就不是)。

 

能與奧斯卡得主同台演出,其他台灣影星,都很刻意地來品評這位奧斯卡得主的演技。但是一比之下,吳漢的演技果然是生硬的,要他演美軍翻譯官或者只是純喝酒的酒客,他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很沒有說服力。

 

事後証明,他在台演出的作品也並沒有因為他的表現而增加賣座,吳漢旋風很快就吹進歷史的記憶,但是吳漢似乎並不在意,因為他太清楚自己不是專業演員,別人的肯定或揶揄,他都不必放在心上,他只是捉住歷史的機緣演好他自己的生命角色。

 

1993年,也就是吳漢過世前三年,他在好萊塢的演出機會增加了不少,首先接受大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之邀,拍了《越戰三部曲》的《天地(Heaven & Earth)》,飾演女主角Hiep Thi Le的越南父親,以越南人勤苦努力,樂天知命的本色角色為重點,那是吳漢最熟悉的人生,加上極具說服力的老妝幫助,戲雖不多,但演來平實。

 

接下來,吳漢又應邀與好萊塢當紅影星邁可.基頓(Michael Keaton)和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合作了《莫忘今生(My Life)》,那是一位患了絕症的病人,本想替自己留下一捲錄影帶給還沒出世的兒子,但是在錄製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的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沒有去完成,由徹底絕望到希望油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生轉變,吳漢就飾演那位用特殊的中國精神療法治療男主角的大夫。

 

眾所周知,吳漢從影前的本業就是醫生,要他來演醫生實在是再輕鬆不過的事了,兩部電影中的表現也被稱為是他終於能夠輕鬆面對鏡頭了,對於吳漢而言,持續有人邀他演戲,當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他的慈善基金會已經在德法比利時和紐西蘭等國相繼成立分部,持續對高棉難民提供支援,源源不斷的片約代表著他更有能力再做奉獻。

 

後來,他再訪台灣時,關切的不是電影的票房,而是很驚訝發現我竟然買到他的自傳新書,他很興奮地替我在書的扉頁上簽名,高興地對我說

:「謝謝你看我的書,這樣,你就會更明白我所受的苦,你就會更明白,我人在美國,但是衷心掛念著是中南半島上的同胞。」

我真的相信他所賺到的錢,大多數都會用來周濟還在他的高棉故鄉受苦受難的同胞,那一切都只是因為他所受的苦,非你我所能想像。

 

吳漢離開人世,匆匆已經十六年了,我一直無法忘記他在《殺戮戰場》上,被赤棉俘虜,捉住頭髮即將槍決的那個絕望眼神,當年他沒有死在同胞手中,最後還是難逃槍下,造化弄人,真是莫此為甚,今天是他的祭日,謹以本文追思我的採訪人生中,曾經廿四小時全程採訪的好萊塢影星。

美夢成真:生死見真情

《第六感生死緣》雖然有死神擔綱主演,但是談生死契闊,談死生糾纏的主題,《第六感生死緣》都遠不如《美夢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來得犀利複雜,《美夢成真》雖然這是一部看電腦繪圖表現建築空間的電影,但是男女主角在陰陽兩界經歷的生死掙扎,才是本片最沈重的主題。就因為主題太沈重,才需要靠美術場景和大量的電腦動畫來包裝。

 

人間的愛情到底有多美麗?導演文森.華德(Vincent Ward)透過燈光、化妝和電腦加工,讓我們看到青壯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和安娜貝.史歐拉(Annabella Sciorra)在詩情畫意的湖濱和山巔相遇而相戀的序幕,配上已故電影音樂大師麥可.凱曼(Michael Kamen)的煽情音樂,所有的觀眾都可以清楚體會這段情愛的感官之美,後來兩人成家,卻先是喪子,再喪夫,再經歷妻子自殺的人間不幸,但就因為這一見鍾情的美甜戀情,打造了一個極可信的感情基礎,才讓已經進入天堂的羅賓不惜冒著神志喪失的危險,要到地獄救回妻子,舊情與真情,理所當然成為人生大事。

dr003.jpg 

不過,本片最有趣的理論基礎在於死亡不是一了百了的事,死後如果餘願未了,你還有機會彌補,還有機會扭轉乾坤。這個理論有些一廂情願,純粹是為了讓劇情能夠走下去,才會有天使願意陪他共赴地獄,才會讓他成功將妻子從地獄的磨難裡獲得救贖。

 

本片所有天堂的美麗動畫場景,和淒厲的地獄場景,基本上都是從希臘羅馬神話和英美文學的天堂地獄篇章裡擷取出來的具像,有渾厚的文史基礎,讓觀眾在認同羅賓下地獄的救妻愛心之外,還有餘力去分享兼具壯觀華麗和詭奇驚怖效果的視覺刺激。真要挑剔的話,則是美術打造的場景太多了,一幕接一幕看下來,新鮮的震撼逐漸淡去,反而讓人有些疲累了。

dr002.jpg 「生命不是到死亡就終結的,死後還有更長的路!」這麼玄,這麼哲學化的主題論述,幾乎是得推翻世人熟知的生死觀念,重新架構一個「今生無憾,來生無悔」的「陰陽感應」對話,而且還要讓觀眾聽得懂,聽得有趣,不會枯燥,實在是一件大工程。特別是羅賓.威廉斯時而把「天使」當「醫生」,時而又當「兒子」的意識狀態變換,邏輯次序,呈現不規則的跳躍,構成相當的觀賞障礙,減低了劇情說服力,相當可惜。

dr004.jpg 《美夢成真》的視覺效果非常強烈,電腦繪圖的美容整型功力也非同小可,羅賓威廉斯年輕二十歲的清純模樣,讓所有的人都嚇了一大跳,對照後來的中年蒼惶,格外有力。相對之下,音樂的處理雖然只像小河流過的溫馨蜜甜,但是音樂大師麥可.凱曼譜寫的戀情音樂,不管是「I Once Met This Beautiful Girl by a Lake/That Was the Last Time We Saw」或者「Beside You」都是動人至極的純情歌曲,至於地獄主題的樂章,則有著讓人心悸的力量,同樣襯托出更迷人的力量。

第六感生死緣:真情癡

生死問題是人生大事,生是喜,死是愁,悲喜哀愁都不是等閒事,在在牽動著我們的情緒,不是當事人,你很難說清楚生死滋味,但是如果生死問題和愛情問題糾纏一氣,輕重自然有別,有的人格外疼惜親人的生死,有的人不捨三生註定的情緣。只要生死情緣都能交代清楚,自成動人邏輯,觀眾自然看得津津有味,Martin Brest執導的《第六感生死緣(Meet Joe Black)》對於死生議題的處理手法,深得人間紅塵的迷人趣味。

joe003.jpg 愛是一種激情,一種執迷,沒有愛人就活不下去的一種感覺,如果愛情不是這樣的開場,後來又何以為繼?找到一個讓人瘋狂愛戀的人,而他也能這樣愛你,你要怎麼找到這種人呢?不要管理智,只問你自己的心吧,要敢冒險,就算受了傷,你還是可以回來的…這一生如果不曾深深墜入情網,坦白說,這一生你就白過了,你一定要敢去嘗試,不試,你根本就不算活過了Love is passion, obsession, someone you can’t live without. If you don’t start with that, what are you going to end up with? Fall head over heels. I say find someone you can love like crazy and who’ll love you the same way back. And how do you find him? Forget your head and listen to your heart. I’m not hearing any heart. Run the risk, if you get hurt, you’ll come back…. Because, the truth is there is no sense living your life without this. To make the journey and not fall deeply in love – well, you haven’t lived a life at all. You have to try. Because if you haven’t tried, you haven’t lived)這是男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飛機上諄諄教誨女兒的人生情愛邏輯,也是全片最具情緒感染力的一段論述。

 

愛情是全片最強力的論述,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安東尼他的女兒並沒有聽進去,事實上,整部電影就是在那番話的基調上進行(一切都因為電影的篇幅有限,劇情對白如果都是廢話,電影就註定鬆散,如果能夠首尾呼應,劇情串成一氣,就是布局嚴密,能夠感動觀眾的好作品)因為連緊隨要來索命的死神,都是聽了他那席話,才決定到人間走一趟。

 

「愛情如此多嬌,引死神也折腰」,要來人間走一回,嘗一遍凡夫俗子難捨的恩愛情緣,堪稱是《第六感生死緣》最有創意的情節設計。

joe001.jpg電影史上,死神不是第一次來到人間,只不過,以前的死神不是穿黑衣,就是披著骷髏頭面具,帶著鐮刀一步步逼近可憐的人們,這回的死神還是動不動就會威脅凡人,有很霸道的本質,但是外表上,這位討人厭的死神,卻換上了一頭金髮的帥哥模樣,不但風度翩翩,還愛偷吃花生醬和餅乾,甚至還成為從來不了解「性愛滋味」的二十世紀最後「處男」……

 

這些出人意料的劇情安排,基本上不再把死神當惡魔,而是不識人間愁滋味的美少年,他的青澀,他的稚嫩,不但讓女主角心碎,觀眾更是心疼,電影史上從來沒有這麼討人喜歡的死神,定位清楚之後,電影的賣座幾乎已經是必然的事了。

 

不過,電影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男女的情愛還是最必要的情節。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和卡萊兒.馥蘭妮(Claire Forlani在咖啡館邂逅,互道平生的初識場面,氣氛經營不輸《當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et Sally)》,但是全片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把兩個人告別之後,又頻頻回首,卻總是緣慳一面的錯失眼神交會的機會,配上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的醉人音樂,觀眾很難不心折,觀眾很難不心悸,特別是,最後,竟然一輛車開來,就這樣撞飛了布萊德.彼特(可惜的是,這場戲很突兀,很重要,但是拍得太假了,誰都看得出來,那是一個假人被撞得飛了起來),才剛萌牙的人間情份,擦肩而過,就再難續,誰不傷情?

joe002.jpg還好,銀幕上的生生死死都是刻意製造出來的。若非死神借用了布萊德.彼特的肉身來到人世,也許這兩位未嘗留下姓名和電話的陌生男女,一輩子都不會再相逢。所以,後來的戲雖然是死神在人間度假談交易,但是真正的好戲則是在於他如何面對墜入情網的女主角,然後一步步獻上「死神」的「初吻」和「童貞」。

 

雖然劇情有點扯,但是嚮往癡情的觀眾不會在意的,這時候導演更進一步玩起女性主導情欲的流行主張,於是我們看到癡情又動心的女主角一點一滴地解開心防,先說她喜歡他,再向他求吻,再主動解開他的鈕扣,帶他上床 ……表面上,女主角是安東尼霍普金斯「激情」哲學的實踐者,骨子裡卻是替全天下迷戀布萊德彼特的男女影迷,剝下他的衣裳,欣賞他的肉身,完成影迷「偷窺」金童偶像的暗室儀式,這一場演出,拍得盪氣迴腸,票價再貴,觀眾也不會挑剔了。

波士尼亞:女人的記憶

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今年秋天要到塞拉耶佛當導演拍電影的新聞,讓我想起的是曾以《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揚名的波士尼亞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

 

裘莉的電影描寫波士尼亞拍女人愛上敵對的塞族軍人,波士尼亞名導演庫斯杜立卡(Emir Kusturica)亦曾在他執導的《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中處理過類似的題材,電影描寫已經結婚的塞爾維亞裔的男主角Luka了,因為老婆跟人跑了,一場波士尼亞內戰的諸多巧合下,愛上了敵對陣營的克羅埃西亞裔的漂亮女護士Sabaha,戰爭要人命,但是愛情卻能化解種族恩仇。

 

戰爭對人性的催折與殺傷力極大,塔諾維奇編導的《三不管地帶》,就描寫波士尼亞人尼奇與塞爾維亞人尼諾,被困在對戰兩軍間布雷的戰壕之間,同志不相救,敵人不手軟,還有一位踩著地雷不敢離去的夥伴,人的生命在這個三不管地帶形成了極大的荒謬。

 

戰爭的主體往往聚焦在男人身上,但是塔諾維奇替《911事件簿》所拍的那十分鐘短片中,主角卻放在女人身上,另類的選擇,卻讓人看到更多的真相。

911-05.jpg 

這部短片中只有一位男生,而且是坐輪椅的男生,他被戰火毀了雙腳,只能靠輪椅代步,電影描寫他努力推著輪椅前進,要去參加小鎮上的一個小鎮聚會,那是個只剩寡婦的聚會,她們家的男人不是早就死於戰場上了,就是還在戰爭上拚搏,生死未卜,再度聚會時,她們知悉了恐怖份子攻擊事件,那又是一場生靈塗炭的人間浩劫,美國太遙遠,她們使不上力,近在咫尺的波士尼亞內戰,才是她們唯一可以改變的現狀,於是這群寡婦女人,用花布組成了抗議圖案,串連起來要去遊行抗議,要求政客放下屠刀,放棄荒謬的意識型態,把平常又正常的人生還給大家。

 

那場無聲的遊行,那場全部是女生組成的遊行行列,搭配一位傷殘的男人,精準地落實了戰爭之後的人生創傷,男人打個不停,受傷的何只是男人,女人更慘,很多男人沒有記憶,卻把所有的苦澀,都釀成了女人的記憶,《特洛女的女人》如此,如今的戰爭遺憾也持續在各個角落裡傷害著無辜的生還者,此情此景實踐了塔諾維奇篤信的一句名言:「“Hell is often brought on by something that we create in our own heads/地獄就是我們自己的手所打造出來的世界。」

 

911事件》匆匆已經過了九年,當時透過電視轉播的驚悚震撼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電影人多數只是書生,影響力有限,把戰爭傷害轉成影像,化值得時時審視的生命結晶,或許是電影人唯一能做的事了。塔諾維奇在追述自己為何要拍攝《911事件簿》這段短片時曾經說過:「我記得當我在塞拉耶佛時,每次聽到人們說戰時所發生的事,總令我非常心痛…我的影片就是由此出發:遺忘!人們遺忘地太快了!我們討論過許多戰爭,但到頭來,我們總是把它給忘了!」

 

力量或許薄弱,只有行動,才有聲音,意見才能存在,我對這類電影都有著如是觀。

女星當導演:幕後心情

今天從外電上得知,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今年秋天也要隱身攝影機之後,當起導演了。

 

她的新片是一部描寫波士尼亞女人愛上敵對的塞族軍人的故事,今年四月,她以聯合國愛心大使的名義到波士尼亞參訪,在那個曾經一九九0年代爆發內戰,導致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的悲慘地區,見到了十多萬一直回不了家的難民心情,於是決心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幕。她不想發表政治論述,只想講述一則愛情故事(但是愛上世仇,就不能不碰政治議題,關鍵在於她能把愛情處理得多動人)。

 

這部電影還沒有開拍,只是短短的一則訊息,很難多置一詞,卻讓我想起了兩件事,一件與女明星有關,一件與波士尼亞有關,今天先談同樣也從知名女星升格當導演的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執導的第一部短片,是長僅17分鐘的2008年作品《夏娃(Eve)》,關切的老年男女的黃昏心情,主角是八十六歲的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和八十歲的班.葛查拉(Ben Gazzara);第二部作品則是長僅10分鐘的2009年作品《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古巴裔舞者看似一位打工的保姆Carlos Acosta,極其細心呵護著看似富家千金的小女孩Taylor Geare,其實卻是單親爸爸與女兒的深情互動,而且與女兒告別後(誰知道他有多麼傷痛的愛情往事?),他還是會回到舞台上做最精彩的肢體表演,紐約多少臥虎藏龍之士,以貌取人,肯定會誤解,清淡的小故事,笑談間的誤會,舞台上的尊嚴,一冷一熱間,處理得極有魅力。

ny39919.jpg 

「能夠站在攝影機的另一頭,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編劇時,很有趣,剪接時,很好玩!」娜塔莉.波曼提到自己的導演經驗時曾經如此說:「做導演的時候,很有挑戰性,你要召集這麼多的人來一起合作,每天面對每一個人的專業,確定每一個人都做對了,你很像在指揮一個樂團。」

 

從影多年,她最懷念的導演是合作過《冷山(Cold Mountain )》的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因為明吉拉曾經提醒她,不要像其他演員一般,只會去分析角色的動機或肢體動作,而是要試著去體會對白的字裡行間之美,要有讀詩的心去發現對白的含義,才能得著表演的精義。

 

有時候,一天只拍一場戲,對白要反覆地誦念,難免人就疲了、累了,反應亦慢了,但是明吉拉就有辦法,想出一些出乎演員意料的台詞,突然就冒了出來或者接了上來,讓演員能夠更精準地進入這場戲應該有的情緒世界之中。

 

站在攝影機前,思考事情的角度,絕對不同於攝影機後,娜塔莉知道演員都需要被呵護,所以即使她和多數導演一樣,都會緊釘著監視器,一隻眼注意著攝影師到底掌握到了多少視覺力量?注意著畫面上的演員表現得如不如意,但是她還會把另外一隻眼,看著攝影機前的演員,注意他們的情緒與反應,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聽到她在《紐約我愛你》的宣傳片段中,說起自己當導演的心得時,你一定會對她的演藝人生充滿期待,因為只有懂得關愛,只有懂得付出,不管幕前幕後,她能成就的,絕對都是不一樣的風景。

9月1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918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

 

山河悠悠,歲月無語,只有長居之人,才會關心街坊鄰居的大小事,不變的人生與變動的歲月,能夠交閃互動成什麼樣的光景呢?日本大導演山田洋次選擇了一種微風吹拂的姿態,在觀眾心頭輕輕掠過一陣風,隱約之間,似有溫暖深情溢生,就是《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的人間深情了。yb3407.jpg

 吟子是東京商店街上高野藥局的老闆娘,高野吟子因為丈夫早逝因此獨自一人扶養女兒小春和年邁的婆婆絹代。小春即將嫁給一位醫生,商店家的代表登門祝賀獻禮,一句捨不得美女少出嫁的懊惱聲聲,一句商店家怎麼就沒有好男生能夠追到小春的婉歎聲,既說出了對小春青春氣質的讚美,也表達了歐吉桑無計留春住的卑微心事,人生的細膩與深情,盡在言笑談論間了。

 

年輕影迷會想看到飾演小春的偶像明星蒼井優,和我年紀相彷的影迷則是對於飾演吟子的吉永小百合最熟悉不過了,但是《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最有魅力的角色則是飾演弟弟鐵郎的笑福亭鶴瓶。山田洋次的電影總是對每一位角色給予最多的同情與理解,呈現出來的生命情貌因此就格外寬厚儒雅了。yb83421.jpg

 山田洋次083月聽到電影大師市川崑病逝辭世的消息後,想起市川崑曾在1960年拍過一部讓他動心的《弟弟》,於是沿用了原版中的親情主題,並將故事舞台轉移到了現代日本,以《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向市川崑致敬,也是要獻給小津安二郎這些前輩導演。

 

本段音樂:

《武土三部曲》原聲帶《山田洋次作品集》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節氣電影:《月球

 

2010922星期三,也就是節目播出後的第四天正值一年一度的中秋,

中秋要賞月,我們也來推荐一下好看的《月球》吧。

 

觀看《月球》,你一定會從古詩詞裡找到靈感,一個是:但問今夕是何年;另一個則是:廣寒太虛誰與共 

 

lunar0318.jpg

 

           

鄧肯.瓊斯(Duncan Jones)執導的《月球(Moon)》,明顯受到《2001太空漫遊(2001:The Space Odyssey)》的影響與啟發,所以,2009年金馬影展邀展時就直接就翻譯成《2009月球漫遊》,不過,台灣已經直接發行了DVD,而且直接就從英文片名的《Moon》翻譯成《月球》。

 

《月球》雖然是拍過不少廣告片的鄧肯.瓊斯第一次的劇情長片,卻堪稱是2009年獲獎無數的英國傑作,例如英國人舉辦的<李察.艾登保祿電影獎>活動,就把年度男演員獎給了《月球》的男主角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月球》勝出的魅力在於清冷美學。電影的故事描寫一位奉派到月球採擷能源的科學家山姆(由山姆.洛克威爾飾演),在三年合約即將屆滿前的三個星期所遇到的故事,全片從頭到尾只有山姆一個人撐場,另外再加一部電腦機器人Gerty(由金像獎影帝Kevin Spacey負責聲音演出)陪伴,廣寒宮的孤單清冷似乎在劇本寫就時即已定案,關鍵在於鄧肯.瓊斯如何執行他的清冷美學。

 

 

lunar0315.jpg

 

 

本段音樂: 《月球》原聲帶

 

 

第三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人物:法國導演夏布洛

 

chabrol918.jpg同屬新浪潮運動的大導演侯麥(Éric Rohmer今年111過世,夏布洛912辭世,聞名於世的法國新浪潮運動到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的情境了。

 

今天的節目中我會播出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和高達(Jean-Luc Godard)等人的作品音樂,再從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1930-2010)出版的如何拍電影的書,一起分享新浪潮運動的理念與實務。特別是他對於希區考克的研究,特別是他提到電影導演有兩種:一種是說故事的人;一種是詩人,兩者有何區別呢?

 

本段音樂:

《夏日之戀》原聲帶

《狂人彼洛埃》原聲帶

《意亂情迷》原聲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