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陌生人:文字遊戲

頭腦受到巨大外力衝擊,細胞就會死亡,腦組織因而產生變化,心靈與記憶都會明顯改變,這是世人共同認知的醫學常識,也是導演喬梅.寇萊塞拉( Jaume Collet-Serra)創作《狙擊陌生人(UnKnown)》的前提,偏偏,導演卻在常識名詞上玩起了文字遊戲。

 

連恩.尼遜(Liam Neeson飾演的馬汀.哈里斯博士就因為發生車禍,計程車墜河,他的頭腦也因為重撞車窗,暈厥了過去,四天後才醒來,好不容易才想起了自己身份,以及來柏林開會的任務,急忙趕去會場,終於見到了失聯四天的妻子伊莉莎白(由January Jones飾演),偏偏妻子已經不認識他了,不但成了陌生人,更慘的是,妻子身旁另外有個男人,他也叫馬汀.哈里斯博士(由Aidan Quinn飾演)。unk25.jpg

 

如果是頭部創傷引發的失憶症,事情好辦,畢竟只是遺忘了部份事實,只要細心、耐心和愛心,終究會康復的,《狙擊陌生人》的劇情設計卻超越了經驗法則,因此引人關切,卻也因此引此邏輯爭議。

 

《狙擊陌生人》基本上是一部懸疑推理電影,而非如《即刻救援(Taken)》那種情報動作電影。推理電影的遊戲規則就是事先提供一定的線索,讓觀眾參與推理和解謎,在抽絲剝繭中得到「原來如此」的歡暢與快慰。於是我們從《狙擊陌生人》一開場就看到馬汀.哈里斯夫婦搭機前往柏林的恩愛模樣,馬汀還告訴德國海關,他要在農業會議上發表論文(出關後,伊莉莎白消遣他的論文發表說,一時還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不知何以有此一笑,直到後來才成了事後解謎的重要線索之一),但是馬汀卻把放有自己所有身份証件的手提箱遺留在機場的行李架上,到達旅館後發現遺失後,才又緊急搭車想要趕回機場找回手提箱,不料手機一時失靈,計程車也為了閃躲前頭卡車掉落的重物,失速衝破橋墩,摔進了河中,若非Diane Kruger飾演的計程車司機救了他,馬汀早就魂歸西天了。

 

但是這些前提,都無法解答為何會有兩位哈里斯博士的謎團,更無法解釋曾經恩愛相擁的妻子竟然木然得有如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沒有任何驚喜,沒有不安情緒,一切恍如乍逢初識。不可思議的回應,讓連恩.尼遜同樣陷進了焦慮與困惑的困境中,因此觀眾積極了參與連恩尋找答案的解謎工程。

unk04.jpg 

就戲劇鋪陳的功力而言,《狙擊陌生人》的前提是很有誘惑力的議題設計,連恩.尼遜亦給人木訥忠厚的印像,不相信他會騙人,更同情他不但失去了記憶,就連身份、地位、妻子和愛情都同時失落的挫折際遇,但是隨著竟然有殺手要來解決這位失憶教授,急轉直下的劇情這才告訴我們:連恩.尼遜確實因為腦部重創,喪失了部份記憶,他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唯一記得的是刻意要來掩飾他殺手身份的學者資訊,亦即《狙擊陌生人》一開始就讓所有人都接受了假情報,再從所有的不合情理反推出糧農企業不願科技新發明斷送財路的暗殺行動。

 

換言之,《狙擊陌生人》一開始訂定的遊戲規則全是錯的,全是假的,再精明的觀眾也猜不出結局。問題是,玩弄觀眾於股掌上的編導,就真的能夠編出一個更高明的謊言嗎?

 

ukn85l.jpg

 

《狙擊陌生人》玩弄的文字遊戲其實只有一句話:男主角確實得了失憶症,差別在於他是雙面人,忘記的部份是真實的自己,記住的部份是自己的假貌。可是《狙擊陌生人》的矛盾漏隙也在此時浮現:根深蒂固的殺手本性,竟然不敵死裡逃生才萌生的的良心血性?組織很容易就可以解釋清楚的事(神通廣大到隨時可以更改校園網頁資訊,變造各式護照),何以非要殺他滅口?何以不能在大老闆Frank Langella都得親自出馬告知真相時,另外賦予昔日同志其他任務,解除他的心防,卻一定要搞到玉石俱焚?一連串的錯誤,讓這個始終披著謎樣外衣的M15組織,只像是個三個貓機構,光憑一位失憶的殺手和計程車司機就能將其徹底顛覆瓦解?

 

《狙擊陌生人》最有趣的對比在於兩只手提箱,連恩.尼遜的手提箱裝有他的身份秘密,他竟然可以隨手放置,遺忘在機場,就算他身手幹練,顯然也只能算是個粗心殺手;發明了革命性農業科技的布雷斯勒博士(Sebastian Koch飾演) ,總是隨身攜帶著藏有所有研發檔案的手提包,卻也被伊莉莎白連哄帶騙地掛上了衣帽架,而且還塞進了搖控竊錄器,就算他真的是目不轉睛地監看自己的手提包,卻也給人太過兒戲的感受(重大發明,有必要隨身攜帶嗎?就憑他赤手空拳,甚至還要照顧兩個小孩的忙碌勁,他真的有能力捍衛覬覦匪徒嗎?)。

unk104.jpg

 

更笨的是M15,教授的發明才是重點,真要強搶,M15直接找他下手不就好了,何需如此大費周章,花了幾個月時間去布局?還要牽動政治謀殺來掩人耳目?甚至機密都到手了,本可一走了之的殺手卻又要回頭去拆除炸彈…原本一件極其簡易的商業機密爭奪戰,就讓一群糊塗賊搞得天下大亂,原本一部推理猜謎電影,也就在謊言越扯越大,漏洞越來越不堪收拾之下,只能靠著一聲爆炸來解決了。

 

《狙擊陌生人》的失憶症,其實只能算是語意學上的文字遊戲,但全片格局也就因此局限在文字遊戲中,難見新意了。

 

藍色情人節:癡情傻事

《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有些情節適合用羅大佑的歌聲來詮釋。

 

例如,《光陰的故事》歌詞中,有一句「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或許是羅大佑與情人之間的傷心密碼,卻極容易在世間情人之間得到共鳴,《藍色情人節》中則有一首看似極其清淡原始的歌聲「You and Me」,就是男主角Dean(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飾演)與女主角Cindy(由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飾演)相戀時最愛的歌,Dean在決定與CindyMotel找回昔日激情感覺時,就又重新找出了這張CD,用心極其清楚:年輕時喜歡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只要記得昔日美好,或許就能彌補當下遺憾與缺殘?

bv10.jpg

 

小小的情人心願,是否已道盡了歲月催人老,「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同樣是《光陰的故事》的歌詞)」的愛情傷逝?

 

其實,《藍色情人節》中另外還有一首更關鍵的點題情歌「You Always Hurt The Ones You Love」,熱戀中的DeanCindy就駐足在街角商店前的前廊上,Dean先是Cindy會不會跳舞?然後就主動說我雖然不太會唱歌,但是我願意彈唱一首笨歌來伴和,於是Dean開著撥動起單調的木吉他琴弦,青春稚嫩的Cindy就踩著樂音旋律即興地舞跳起來,那首笨情歌的歌詞主要就是表達情人的懊惱與癡傻

You always hurt the one you love你(我)們總是傷害著最愛的人,
The one you shouldn’t hurt at all
總是去傷害你(我)們最不該傷害的人,
You always take the sweetest rose
總是去摘取最甜美的玫瑰
And crush it till the petals fall
然後摧折它,使之花瓣盡落;
You always break the kindest heart
總是用最不堪的話語
With a hasty word you can’t recall
去破碎了最溫柔的心
So If I broke your heart last night
如果昨夜我不慎傷了你的心
It’s because I love you most of all
 那是因為我最愛的是你」

 

bv98509.jpg

女人跳舞,男人彈琴,甜美的愛情就在你跳我唱聲中留下最美麗的記憶,但是歌詞中透露的悲歡情緒,卻也非常精準地詮釋出世間情人總是「相愛容易相處難」的殘酷現實,或許這正是導演Derek Cianfrance會選擇這場戲的樂聲,做為《藍色情人節》的宣傳片的主軸,先是癡情歡娛的舞唱,既而帶出他們有過的生命與情愛起伏,昔日粉彩,而今鬱藍,恰是世間愛情必定經歷過的光譜色移啊!

 

《藍色情人節》的Dean是個細緻多情的男人,即使只是做搬家粗活,卻也懂得撫一位寂寞老人的心,幫他從私宅搬進老人院時,還不忘替他把昔日住家的照片和傢俱逐一陳列好(多數搬家工人不是只管搬箱移貨,完全不理如何拆穿的嗎?),他也懂得怎麼樣以體貼Cindy奶奶的細心,贏得Cindy的好感,看著他哄弄女兒的模樣時,沒有人會否認他其實是一位顧家男人,但或許也因為太顧家了,沒有鴻鵠大志的他,慢慢也就與Cindy的生活節奏越走越遠了。bv8504.jpg

 

羅大佑的《戀曲1980》,有一句適用詮釋人間愛情的永恆歌詞:「妳曾經對我說妳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甚麼…」 《藍色情人節》的愛情不是什麼偉大的愛情,而是普遍人都可能遇上的愛情滋味,所以,隨手撿拾一些普世情歌也能恰如其份地做出詮釋,極平凡,卻也極浪漫,尤其是當Cindy憂心忡忡,不知該向誰訴說自己懷孕的消息,不知該如何向情人解釋:「我懷孕了,但是應該不是你的孩子。」Cindy滿腹心事的模樣,情人當然不忍,可是又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Dean竟然就爬到鐵橋橋柱上,揚言:「妳再不說,我就跳河給妳看!」

 

是的,那是癡情傻漢才會做的傻事,但是Cindy比誰都清楚Dean的癡傻個性,面對跳河威脅,她也無可奈何地向情人說出自己左右為難的真相心情,是的,一旦真相大白之後,一切就看Dean是真情人或是假情人了,Cindy的轉身就走,獨留Dean狠命搥著橋柱,其實也正是《藍色情人節》最核心的一場戲,因為情人的癡傻最動人,也最迷人,但是即使曾經那樣無怨無悔地承擔下所有生命的逆流,誰又能保証日後的愛情不會變色或變質呢?

 

沒有答案的答案,其實是《藍色情人節》最深長的一聲歎息!

3D驚天洞地:雷大雨小

3D驚天洞地(Sanctum)》的片名只說對了一件事:全片不需要3D,也沒有驚天,有的只是動地。

 

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3D驚天洞地》根據編劇Andrew Wight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Andrew Wight曾經一度與十四位友人在一次的洞穴探險中受困了兩天,轉換成電影就成了金融家卡爾(Ioan Gruffudd飾演)贊助的南太平洋島嶼上的超級洞穴探險,因為熱帶風暴來襲,導致山洪暴發,探險變成了逃命,也因為生死交關,美麗與醜惡的人性都受到了考驗。

 

3D驚天洞地》的第一敗筆在於動機不明。電影雖然標榜是由《阿凡達(Avatar)》導演柯麥隆(James Cameron)監製(其實他也只是九位製片之一,但是他的名氣最大,片商自然拿他來宣傳,盼能發揮《阿凡達》效應,吸引觀眾上門),但是《阿凡達》至於還有稀土,才會吸引地球人殖民潘朵拉星球來開發雨林,《3D驚天洞地》標榜史上最驚人的洞穴,SANC05.jpg但是洞穴有何珍奇?有何考古或寶藏價值?值得如此大費周章去探測?甚至動用最新科技偵測監測洞底的所有探險?剎有介事,卻言之不成理,只為了成就一場洞穴探險,卻不能提供足以說服人的誘因(不管是私欲貪婪或文明發現),戲劇力量就薄弱了。

 

第二敗筆則在於3D的魅力乏善可陳。《阿凡達》以降,許多原本不是基於3D理念攝製的影片紛紛掛上3D之名大肆宣傳,多數卻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地虛幌一招,欠缺懾人的影像震撼,3D驚天洞地》除了一開場的穴中鳥瞰和飛身入穴的畫面似乎有一點味道之外,進入洞底之後的潛水或攀爬求生之舉,坦白說,和以往的地心冒險電影沒有多少不同,因為全數都屬棚內作業,就算搭景搭得還不錯,但是泳池攝影的傳統技法實不足以突顯3D的視覺奇觀。

 

受困洞穴,然後大雨直直落,無法往上走,只能順著水流尋找洞穴出海的劇情設計,基本上讓3D驚天洞地》成了《海神號(Poseidon或者The Poseidon Adventure)》的翻版,有限的光源和食物不足,理應是營造電影氣氛的重要環節,偏偏挑剔一點的影迷卻一定會訝異電影中的混亂光源,清晰的臉龐,或許可以看見了生死存亡的情緒焦慮,卻完全失去了生機渺茫的環境壓力,更削弱了寫實氛氛,尤其是最後的關鍵在於光源全部喪失,一團漆黑之際,微弱的天光才會帶來生機乍現的喜悅,做不到黯黑與微光的鮮明對比,戲劇的動人力量就又弱了。

SANC10.jpg 

第三個敗筆則在於人物的膚淺。

 

父子關係其實是3D驚天洞地》的戲劇主軸,卻受困於代溝,別無轉折,主角是做不好父親,一輩子只愛洞穴探險的潛水專家法蘭克(Richard Roxburgh飾演),他為什麼帶領17歲的兒子喬許(Rhys Wakefield飾演)隨行?如果是想彌補父子親情何以又只會吹毛求疵,責怪兒子的疏於出勤?如果是想傳承衣缽,何以又只有不要輕言放棄的意志傳承?至於兒子對父親的不滿,也只聚焦在父親不能體恤人心,對於受苦患難的人,總是毫不留情地直接就判定生死,但是直到自己走過生死邊緣,才明白父親的冷峻並非無情,父子的大和解,是有動人情愫,但是不也未脫傳統父子電影的窠臼嗎?

 

 

SANC11.jpg更慘的是所有不聽話的人必定都死於非命(不肯換穿死人潛水衣的金融家女友就是典型人物),所有災難電影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公式,3D驚天洞地》全數都套用了,正因為太多似曾相識的刻板印像,全片就算打上了柯麥隆的名號(哎,《阿凡達》也是刻板印像的大集合),也只能換來聲聲歎息。

藍色情人節:執子之手

《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有個犀利的開場,小女孩Frankie(由Faith Wladyka飾演)在戶外大聲叫著:「Megan!」一開始,沒有人知道Megan是誰?更不知道Megan到底出了什麼事,隨著Frankie一聲聲地呼喚,連喊了無數聲之後,隱約卻有了不祥的癥兆。

 

Megan是一隻狗的名字,Frankie清早起來,找不到Megan跑出家門,於是出外尋找,卻遍尋不獲,Frankie的叫聲透露了她的焦慮,此時才看到飾演父親Dean的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帶著惺忪睡意抱起了Frankie,安慰Frankie,想盡方法逗Frankie開心。隨後這對父女走進家門,飾演媽媽Cindy的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還趴在床上呼呼大睡,於是Frankie衝上床去吵媽媽起床,前一天工作勞累的Cindy不堪其擾,只也能無奈起身擁抱女兒。

bv8511.jpg 

確實,這場開場戲似乎是要介紹這個看似溫暖幸福的一家小家庭,但是Dean卻認為一定是Cindy門沒關好,才導致Megan出走,Cindy當然不承認,但是她很快就在公路旁發現Megan被車子撞死的遺體,不管有意或無心,這一家人的愛犬已難迴天,也成了DeanCindy愛情觸礁的具體象徵。

 

《藍色情人節》的開場論述,很容易誤導觀眾,讓觀眾對Cindy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為Dean是那麼慈祥地逗女兒開心,Frankie都叫喊得那麼淒厲了,Cindy卻依舊倒頭大睡,而且還是因為她沒把門關好,才導致狗兒跑出家門,而且女兒的遊藝會表演,她也遲到了…諸多事例,都足以認為得出Cindy是不負責母親的結論。但是隨著劇情發展,觀眾才明白在醫院工作的Cindy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高中就輟學的Dean,生命沒有太多野心,安心現狀過日子,樂於做奶爸,陪伴Frankie,父女關係才會那麼自然那麼好,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關係,顛覆了傳統認知,但是女人沒有任何豁免權,還得繼續扮演傳統好媽媽的角色,身心俱疲的Cindy還是得強顏歡笑,勉力以赴,即已透露出這段婚姻已然沈悶觸礁的訊息。

 

銀幕上的愛情故事不知凡幾,平鋪直敘者較多,偏愛彎轉奇情的也大有人在。創作者都在找尋更新穎也更真實的表達手法,一方面讓觀眾感受真情,滿足幻想或期待;另一方面則是往心性的底層挖掘探溯,掏挖出更逼真的人生實況。

 

導演Derek Cianfrance執導的《藍色情人節》則是把愛情故事放在一條時間長河的中點,時而當下,隨波前行;時而回想,隨手撿拾片段的往事拼圖。但是他的任情跳躍,卻混淆了認知邊界,當事人自由飄渺的思緒因而挑戰了觀眾的拼圖與理解本事,既刺激,風險亦高。

bv8512.jpg 

例如Dean想要和Cindy上賓館,靠著激情找回失落的愛情感覺,Cindy卻在採購酒食之際,遇上了昔日男友,恍惚之間,似乎想起了舊情,而且對方還不時撩撥她,探詢出軌的可能,Dean看著Cindy開車晃神的模樣才追問真相。他的暴怒,讓不知情的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未明所以,直到導演Derek Cianfrance帶領大家順著時間長河,完成了他倆的愛情拼圖才明白他們曾經有過矛盾的三角關係。

 

Cindy懷了對方的孩子,卻選擇了Dean,面對惶惑,想要墮胎的女人,Dean選擇了包容與接納,卻被情敵視同仇讎,痛扁了一頓,是的,他們有過共患難的情誼,也曾真心相待,但是東風惡,歡情薄,愛情會褪色,婚姻會變質,Cindy晃神的那一剎那,是在懊惱自己選擇了Dean?還是慶幸呢?Dean的暴怒,是敏感?還是自卑呢?

 

不管導演如何故布疑陣,不管導演安排了多少線索,到了真相大白之際,所有的力量都要一併湧現,才算真本事。導演Derek Cianfrance的導戲手法有點像點畫法,東一點,西一點,前一點,後一點,確實容易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過《藍色情人節》的最後拼圖浮現時,卻可以輕易就得著了一個結論:詩經邶風篇裡的「擊鼓」一詩中所說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語詞,其實是現代人的愛情盟誓中最難踐履完成的期約。儘管往日蜜甜,絕無虛假,卻不保証一定保鮮到永遠。一切就像羅大佑在《戀曲1980》的歌聲中所傳唱的:「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藍色是憂鬱的顏色,《藍色情人節》的愛情亦是憂鬱而沈重的。

 

愛的自由式:驚懼的夢

害群之馬,必定遭人排擠與咒罵,但在破口大罵之前,如果明白了「害群」原委,或許就多了同情與理解了。

 

法國導演菲利浦.里奧雷 Philippe Lioret)執導的《愛的自由式(Welcome)》,描寫一群庫德族青年從法國邊境花了500歐元買到了偷渡機會,卡在卡車貨艙的夾縫裡要偷渡進入英國,明明知道邊境查核甚嚴,但是與其困在邊境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創造生命機緣。

 

Firat Ayverdi飾演的男主角畢拉在同鄉友人的協助下,登上了偷渡卡車,但是直到上了貨車之後,他才知道每位偷渡客頭上都要戴上塑膠袋,避免呼吸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濃度,觸動了邊境檢查的二氧化wel829.jpg碳偵測儀,洩露了行藏。

 

畢拉先是猶疑,不敢戴頭罩,但是面對同鄉友伴的斥罵威脅,他還是勉強戴上了頭罩,塑膠袋一鼓一縮之間,就已經給人一種幾乎喘不過氣來的窒息感,更何況是罩在頭罩裡頭的當事人,眼既不能見,氣又不得喘,只能呼吸著自己身體廢氣的煎熬與折磨。

 

只要忍過去,他們就能通過邊境檢查,一旦成功闖關,就能實踐無數的青春自由夢想,但是畢拉一直掙扎,呼吸越來越急,就在邊境警察伸出二氧化碳偵測管時,他終於忍不住扯下面罩,大聲地咳了起來,畢拉不但出聲,而且還增加了二氧化碳,立刻危急了同車伙伴,於是趕忙伸手掐住他的鼻子和脖子,不准他連累他人,畢拉自然反抗,推擠吵雜之間,再也沒有秘密可言了,警方一下就查出了夾藏其間的所有偷渡犯。

 

表面上,那是17歲青年少不更事,憋不住氣壞了大事,花了平生積蓄500歐元,卻毀在關鍵時刻的其他偷渡客自然氣不過,紛紛找上畢拉,要搥他洩憤,要他代償損失,賠不出錢的畢拉這才說出了真相:「我逃亡過程,曾經被土耳其軍人逮捕,他們就用頭罩把我悶了八天。」

 

不是當事人,不曾熬過那種幾乎悶厥的窒息之苦,很難體會畢拉何以驚恐或掙扎成那副模樣。明明同樣是戴上頭罩闖關,畢拉卻比他人多了一層夢魘往事浮上心頭的心驚震駭,他的驚恐指更勝同伴,他的忍耐指數因而遠遜同伴,兩相交錯之下,他就成了其他同伴眼中的害群之馬了。

 

就在警方出手逮人之際,導演菲利浦.里奧雷另外安排了一個靜止不動的青年肉體,早已氣絕多時的那位青年,具體說明了戴頭罩闖關的致命風險,也強力突顯了畢拉的抗壓難度。

wel322.jpg 

傷痕是會記憶與傳承的,《愛的自由式》不需要讓觀眾目擊當年的土耳其軍隊酷刑,只要看到塑膠袋當頭罩下後的不規則起伏,透過畢拉的夢魘重現,就得著了難民的控訴力量,這種借位使力的手法確有雷霆萬鈞之勢。

 

正因為闖不過塑膠袋這一關,畢拉只能向死神借膽,想要冒死橫渡英吉利海峽,偏偏游泳功力太遜,不敵海潮與水溫,無計可施的他,只能回頭再試戴塑膠套,想要克服自己的恐懼夢魘。人生誰不想趨易避難,偏偏要妥協,要去擁抱最害怕的事,那種黏附在骨髓深處的傷痛記憶不但讓他悲憤怒吼,也更精準地傳染給了所有的觀眾了。

 

愛的自由式:少年的夢

為愛走天涯,是一句美麗的口號,卻可能要人命,菲利浦.里奧雷 Philippe Lioret)執導的《愛的自由式(Welcome)》描寫了一段動人的愛情,卻是用生命書寫完成的癡情。

 

男主角是十七歲的伊拉克庫德族青年畢拉(由Firat Ayverdi飾演),因為戰亂,他的愛人咪娜(由Derya Ayverdi飾演)跟隨父親到了倫敦,於是他跋涉四千公里來到法國海邊卡萊市,想要偷渡到英國,卻在邊境被查獲,山窮水盡的他他剩下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橫渡英吉利海峽,於是他來到游泳池畔找到了西蒙教練(由Vincent Lindon飾演),想要練就自由式,靠著體力與毅力橫渡長達三萬四千公尺(三十四公里) 的海峽去尋找即將被父親強迫嫁人的妮娜。

wel021.jpg 

《愛的自由式》的主軸是一則愛情故事,但是菲利浦.里奧雷關切的卻是弱勢難民的悲苦人生,遠離家鄉的難民(不管是阿富汗人或者伊拉克人都一樣),逃開了戰火荼毒,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卻因為少了証件與身份,只能窩居在港海郊區,餐風露宿,被視同瘟疫蝗蟲,想洗個澡都不成(可見身上有多臭),想逛個超市都被擋下,不得其門而入,連搭個便車都會有人告密,深怕因為善心與愛心的幫助,會導致更多難民聞風而來,癱瘓了原本安定的社會體系。但是所有的防衛措施,卻也挑戰著最原始也最根本的人道精神。

 

難民問題層次寬廣,確實不是簡單的人道與愛心口號就可以解決的,因為無處可去,前途茫茫的難民,一旦賴著不走,確實會對落腳的社區文化、經濟、財務和安全造成巨大衝突(西蒙的金牌就被他收容一夜的庫德族青年給偷了),收容卻不安置(因為你是難民,卻不遣返;因為你是非法入境,所以也不准自由離境),看似合乎最卑微的人道關懷,但官方不供養,更嚴禁民間接濟的嚴管政策,既有著對暴政國家以鄰為壑的反制,卻也暗含著任其自生自滅的文化輕鄙,廉價的愛心與高傲的岐視同時存在,其實是極其嘲諷的人生現象。但是《愛的自由式》不想做政策辯論,只想站在人道立場,問大家一個問題:面對一個燃燒的愛情與生命,你怎麼捨得默不吭聲?你的緘默是懦弱?還是無情?但是,你的愛與協助,最後是成全?還是幻滅?

 

菲利浦.里奧雷最犀利的一點是避開了傳統難民觀點,另外選擇了法國人西蒙的觀點來看伊拉克難民的悲情故事,而且賦予了西蒙「泳技」與「情傷」兩大特質來呼應畢拉的生命追求。

welc13.jpg 

西蒙是游泳高手,拿過四百公尺泳賽金牌,他在泳池畔遇見了笨手笨腳來學泳的畢拉,看著他掏空錢包湊足兩堂課的學費來學游泳時,他毫不客氣地訴畢拉:「你游不過海峽的,高手都不見得辦得到,而且夏天才是橫渡的好時節,現在的水溫只有十度,你辦不到的。」是的,畢拉也知道自己是在追求一場不可能的夢想,但是在心頭燃燒的愛情呼喚,卻也讓他毫不猶疑地下海泅泳而去。

 

西蒙的妻子瑪莉詠(由Audrey Dana飾演)是熱心助人的社會志工,經常在天寒地凍時節,供應難民晚餐,但是兩人因為政治理念不同(瑪莉詠常責怪他的獨善其身,不能為社會不公不義事挺身而出),已分居八個月,即將離婚。舊情難捨的西蒙一直扮演著理性情人,縱然心有不甘,卻也不知該如何表白爭取,但是從畢拉雙眼綻放的「為愛走天涯」的摯愛火焰,他看見了自己的殘缺與不足,也看見了自己可能改變的人生樣貌,才不惜違法,協助畢拉去完成他不曾有過的真愛激情。

wel023.jpg 

《愛的自由式》的原名叫做《Welcome》,原意是人生社交生活時表達迎賓之情的一句禮貌話白,亦是西蒙鄰居門口踏墊上的歡迎字樣。但是說一套做一套卻是更殘酷的人生真相,鄰居看到他帶伊拉克人回家,不但出面干預,還懷疑他別有所圖,暗示他在剝削與利用弱勢嫩男,導演的意思是人生的Welcome其實是有選擇性的Welcome,多數人的愛心是在不損害自己權益下的順水人情,先後有別,輕重亦有別,無暇去檢視愛心真諦,更無暇去細視種族岐視下的高傲與自私本心。但是西蒙的停駐與聆聽,卻也讓畢拉最原初的情愛夢想得以充份伸展,以最迷人的身姿訴說著一則最單純也最深情的少男心事。

 

《愛的自由式》的敘事技法是讓畢拉與西蒙的愛情詮釋,形成一唱一和的對應,曾經譜寫過《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的義大利作曲家Nicola Piovani運用了低限主義的技法,最最簡單的鋼琴琴聲突顯了人生願景,特別是畢拉橫渡海峽被警方發覺的高潮場景,鋼琴譜成的漩渦般感情,也有了讓人血脈賁張的動人力量。

 

當然,菲利浦.里奧雷亦深諳伏筆的點題功能,有「飛毛腿」外號的畢拉,最大的願望除了與咪娜相會之外,就是到英國曼聯足球隊去踢球,最後西蒙到達倫敦代表畢拉交代遺願,看到電視上的球賽轉播,看到曼聯球星C羅(Cristiano Ronaldo)揮舞手臂的得意神采時,不禁油生命運弄人的歎息,《愛的自由式》不只是一則庫德族青年的悲歌,也呼應著世人曾經失落的青春與夢想。

03月0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2011奧斯卡獎》

 

最佳影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最佳男主角:《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柯林.弗斯(Colin Firth
最佳導演《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湯姆.霍伯(Tom Hopper
最佳編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大衛.賽德勒(David Seidler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既然包辦了四項大獎,今天的節目中就從友情的觀點來檢視《王者之聲》。

oscar201105.jpg 

君王和平民也可以交朋友,多不容易?主要是「自君王皆寂寞(改自杜

名詩「自古聖賢皆寂寞」),高高在上,朋友就不多,奧妙在於平民要如何拿捏分寸,才不算犯上?君王又要如何查察,才不致誤交匪類,才能安心?

 

在上帝和死神面前,君民一律平等,在醫生面前,不是所有的病患也得一視同仁嗎?《王者之聲》的趣味就在於平民如何讓君王放心治療,安心信任地完成生命挑戰。

 

使用音樂:《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2011奧斯卡獎》

 

看典禮,有時看熱鬧,有時看門道,星光大道上明星服飾的品頭論足就是熱鬧,看主辦單位如何包裝活動,推荐電影藝術成就,則另有門道了。

 

今年奧斯卡帶給我的四個啟示錄如下:

,電影主題音樂是所有人認識電影,記憶電影的最佳方式/例如,每回的得獎名布宣布時,受獎人上台時,現場配樂的就是該片的主題樂章。順便介紹下一下今年的電影音樂和歌曲得主作品。(ORIGINAL SCORE)The Social Network  Trent Reznor and Atticus Ross(ORIGINAL SONG)Toy Story 3 We Belong Together”  by Randy Newman

oscar201103.jpg 

二,電影的主要魅力在於視覺,把攝影和美術結合在一起頒發,並且帶出《亂世佳人》與《賓漢》等經典電影讓人難忘的火燒亞特蘭大與馬車大賽的經典場面,確實可以給人更清楚的電影藝術標竿。看著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頒發最佳攝影給《全面啟動》的華利費斯特(Wally Pfister)《最佳藝術指導獎》給《魔境夢遊》史強伯格(Robert Stromberg)與歐哈拉(Karen O’Hara時,觀眾有如上了一堂攝影和美術的精心打造下的電影課。

 

三,追思影人要選擇什麼音樂?去年是「in the life time」,今年則是「Smile」,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的主題歌曲,體會一下卓別林創作的這首曲子與「Eternally」的異同。

 

四,最後介紹十部最佳影片時,竟然是以《王者之聲》的國王講詞來做主要的聲音串場,意謂著轉播單位認定《王者之聲》最有年度代表性,最適合串連其他作品,是不是提前透露出《王者之聲》終必勝出的最後結果?

 

使用音樂: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原聲帶  

《社群網戰》原聲帶  

《真實的勇氣》原聲帶  

《玩具總動員3》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2011奧斯卡獎》與最新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

tf27.jpg 

今年的得獎作品都以不同面向討論了友情世界的諸多面向:王者如此,玩具總動員三亦然,燃燒鬥魂何嘗不然?

 

最佳女主角《黑天鵝》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的封后努力在於她的肉身具有十足的舞者說服力,另外則是她的身心變化具現了舞者追求入戲的開悟與演進,層次分明,因而讓人歎服。

 

《燃燒鬥魂》包辦了男女配角獎,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和瑪莉沙.里歐(Melissa Leo的精彩表演:一為變形;一為入戲。

 

使用音樂:《黑天鵝》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

 

bv002.jpg 

愛情故事人人愛聽,愛情電影古往今來不知有萬千版本了,《藍色情人節》的不同點在於敘事手法不一樣,時而現在,時而過去,看似混亂,卻像極了人生情愛曾經美好,終究質變,回憶有了對照力量,就更添人感慨了。

使用音樂:《藍色情人節原聲帶

 

無緣奧斯卡:三聲無奈

早上觀看奧斯卡頒獎典禮,只驚鴻一瞥瞧見了我心儀的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感覺他有點落寞,雖然《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囊括了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和男主角四項大獎,但是音樂獎再度擦肩而過,豈能無憾?我想他更想問的是:奧斯卡獎難道是全世界最難拿到的獎嗎?

 

去年的風光就不說了,光是今年215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imagesCAFD6ZMS.jpg,他就先以《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摘下了最佳電影音樂獎,10天後的225由五十位在歐洲和美洲的平面、廣播和網路上從事影視原聲音樂新聞報導的撰稿人所組成的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IFMCA),雖然把年度電影音樂獎頒給了作曲 John Powell的得意力作《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卻也不忘尊封他為年度作曲家,因為他不但《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音樂精彩,去年還有一部《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同樣不宜忽略(其實還有一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Harry potter &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 同樣不俗),就是無能在年度最後一役奧斯卡盛會上如願摘冠,這次打敗的他的不再是《127小時(127 Hours)》的印度作曲家A. R. Rahman,而是大黑馬,《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Trent ReznorAtticus Ross,看著他臉上那一抹淡淡的憂鬱,似乎私下又是一聲無奈的長歎。

 

我不太懂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音樂品味,《社群網戰》的音樂基本上是低限主義與電子音訊的高度配合,用來詮釋「臉書」網站的主人翁傳奇,其實有著一種機械冰冷、創業熱情與友誼背叛的環境氣氛在內,問題在於這樣的音樂效果固然有「配樂」功效,卻少了共鳴互動,反覆哼唱的旋律感染力,能否傳世?確實值得觀察,《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與《127小時》雖然都不是兩位作曲家的頂尖之作,但就聆賞性而言,卻是遠超過《社群網戰》,只能說品味不同的評審,自然就會選出不一樣的得獎名單,我替戴斯培扼腕的只在於他真得少了奧斯卡的得獎緣,2006年作品《黛妃與女王(The Queen)》輸給了《火線交錯Babel)》;2007年作品《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輸給了《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我都只能以「緣份未到」來形容了。

 

坦白說,我覺得過去一年中,最有潛力,也最讓人意外的配樂作品確實要算是《馴龍高手》, 英國作曲家John Powell來到好萊塢發展後,左手寫動畫片配樂,右手寫動作片配樂,都交出了讓人驚豔的成績,不論是《冰原歷險記(Ice Age)》系列,或者《快樂腳(Happy Feet)》、《落跑雞(Chicken Run)》到《機器人歷險記(Robots)》,華麗流暢與調皮古怪,兼而有之;《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等片的動感節奏也都更替電影助長了緊張氣勢,雖然奧斯卡也一樣未能給予桂冠肯定,但是我相信這位創作才子一定還能寫下更多精彩作品,值得期待。

pw2011.jpg 

以下就是2010年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IFMCA)的得獎名單: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年度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01.Alexandre Desplat

 

年度新秀作曲家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05.Nuno Malo《葡萄牙歌后AMÁLIAAMÁLIA)》

 

最佳戲劇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最佳喜劇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燈塔看守人( THE LIGHTKEEPERS)》, 作曲 Pinar Toprak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 ADVENTURE/THRILLER FILM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作曲 Alexandre Desplat 

 

最佳奇幻恐怖類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HORROR FILM

《創:光速戰紀(TRON: LEGACY)》, 作曲 Daft Punk

 

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作曲 John Powell

 

最佳紀錄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海洋(OCÉANS)》, 作曲 Bruno Coulais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魔境夢遊》“Alice’s Theme” (Danny Elfman)

 

最佳電視連續劇配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TELEVISION SERIES

HUMAN TARGET, 作曲 Bear McCreary
 

最佳電玩或互動多媒體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 CASTLEVANIA: LORDS OF SHADOW, 作曲 Óscar Araujo

 

最佳重新發行電影配樂BEST ARCHIVAL 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莫夫莫敵(SPARTACUS)》, 作曲 Alex North (Varèse Sarabande)

 

年度電影音樂唱片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La-La Land Records

傷心奧斯卡:君子報仇

 

我很難忘記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那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次前往洛杉磯採訪這項全球矚目的電影盛會,滿懷期待地想要見証華語電影首度摘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那一年,李安導演的《喜宴》和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雙雙獲得奧斯卡外語片獎項提名,一個是柏林展金熊獎得主,一個是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獎作品,橫看豎看怎麼看,那一年的奧斯卡節氣,理應落印到華人手上。台灣和香港的媒體與電影人也都抱持著相同的信念,於是組織了龐大的參展團來到了洛杉磯,有人希望寫下歷史,有人則想見証歷史。

 

那一年,我首度進到了頒獎典禮後台專設的記者室,與來自全球的電影記者一同採訪奧斯卡得主,平面媒體一間房間,電子媒體一間,大家看著電視畫面,同步見証著典禮實況,得獎人在台上發表動人得獎感言後,還會轉往後台接受記者訪問,進入第二階段的心情分享。

 

有機會遇見頂尖的好萊塢演員與工作團隊,當然會有一種群賢畢至的欣喜之情,但是我更期待的是見証著華人寫歷史的光榮時刻,畢竟,1986年吳天明在東京影展以《老井》拿下最佳影片大獎;1988年侯孝賢在威尼斯影展上以《悲情城市》贏得金獅獎;1993年陳凱歌以《霸王別姬》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同一年,王童以《無言的山丘》獲得第一屆上海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爵獎時,我都在場目擊,都以最熱情的掌聲忘情見証,高聲吆喝…

 

十七年後的今天,我都很難相信,1994年第66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頒給了西班牙電影《四千金的情人(Belle epoque)》。

 

那一天,記者室裡一直很喧譁,白種人居多的外國記者對於我這個黃臉孔的記者難免好奇多看上兩眼,卻也沒空細問,大家都根據頒獎結果在鍵盤上飛快敲著電腦鍵盤,有些大明星轉到後台來時,才上去聽聽看究竟說了啥得獎心情,外語片獎頒給西班牙電影時,也沒有啥騷動,只有現場幾位台灣來的記者呆頭愣腦全都傻住了,怎麼會這樣?

 

本來以為不是《喜宴》,就是《霸王別姬》得獎,誰得都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寫下歷史最重要,不料,我們卻還是與歷史擦肩而過了。

 

我必需承認,那一年的準備功課做得不夠,沒有先看足所有的入圍作品,無法評估競爭對手有多強,又名《美好年代》的《四千金的情人》何以能夠勝出?現場心緒紛亂的我,完全無法做出評估,更無法寫出得體的評論,錯愕與不解,正是我愣在記者室裡的心情寫照。

 

那一年,買下《四千金的情人》台灣版權的春暉公司其實有些尷尬,以前只要能與奧斯卡沾上邊的得獎影片,票房大致都不差,《四千金的情人》卻因為打敗了李安的《喜宴》而獲獎,難免有點傷了民族情感,有些偏激的觀眾就難免賭氣不看了。

 

我就是其中之一。17年來,我一直不曾,也不想看《四千金的情人》,卻在201183屆奧斯卡頒獎前夕看到了片段,而且看得捧腹大笑,果真一笑泯恩仇,橫亙在心17年的情意結終於得到了紓解。TFs_26.jpg

 

要感謝奧斯卡的入圍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因為片中的男主角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與女主角艾美.亞當斯(Amy Adams)第一次約會時,就選擇了到了上流社會常去的高級戲院去看電影,馬克挑的片子就是《四千金的情人》。

 

讓我爆笑的原因有三:

第一,戲院裡面,大夥看得津津有味,唯獨馬克一人呼呼大睡。

 

第二,散場後,艾美很生氣地罵馬克約會沒誠意,呼呼大睡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什麼電影不好挑,硬挑個外語片,害她從頭到尾都在讀字幕,「我不喜歡『讀』電影!」艾美大聲抗議著。

 

第三,馬克原本只是鋪路工人,原想一圓拳王夢,卻被打得鼻青臉腫,不挑住家附近的戲院看電影,就是怕被人說三道四,換到高級住宅區看西班牙電影,就不會有人認出他是誰,不會開他臉上傷勢的玩笑。偏偏,還沒走進戲院時,就有多嘴影迷大聲介紹著電影的攝影和美術手法有多精彩,還是奧斯卡贏家呢…馬克一臉尷尬,人家說的專有名詞,他一句都聽不懂,原本就不想附庸風雅,卻也不得不陷入相形見絀的窘境。

 

Belle Epoque 002.jpg

約女友看電影卻睡著,自然是犯了約會大忌,讓我爆笑的關鍵卻是導演不著痕跡地藉著藍領工人的無福消受,消遣了《四千金的情人》的文化隔闔與階級障礙。

 

是啊,美國人也未未能夠全盤接受得獎電影,即使《四千金的情人》明明是一位逃兵竟能和一家四位千金相繼發生性關係的異色電影,也照睡不誤,看到「舊仇」的《四千金的情人》悄悄出了糗,我突然滿足了一種「終於報仇」的小心眼(但是,那是很私密的個人感受,只有經歷過我的奧斯卡創傷,才能宛轉體會我的迂心思),終於忍不住在戲院裡大笑了起來。

 

不過,小心眼歸小心眼,這場戲還是觸動了一些文化差異問題,值得一書。

 

老美心思比較單純,看電影可以聽可以看,就是不習慣「讀」;台灣人早已習慣「讀」外片,連自家的台灣電影也習慣看字幕,不但「讀」電影,在家也在「讀」電視,就在忙著讀字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就忽略了其他更多的電影細節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答案卻也是無解的,還好,現在的DVD都可以取消字幕,下回看到一些經典好片時,不妨試試先看一遍了解大意,再選擇重點戲份,取消字幕,重看一回,或許就能更專注地發現更多畫面上的巧思了。

 

 

傷心奧斯卡:血淚往事

參加比賽,獲得入圍,誰不想得獎?獲得入圍卻不能得獎,誰不懊惱?贏家可以歡喜可以哭,可以站到椅背上狂呼大叫,做什麼都對,輸家除了強顏歡笑,猛力拍掌,很難再有其他反應,只能把悲傷、不解、憤怒的情緒偷偷埋在心裡。

 

但是作家多了一項選項,可以透過筆,寫下參賽心情,提供另類的競賽觀察。

 

李安導演執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在2006年的奧斯卡盛會上,獲得了八項提名,最後拿下了最佳音樂、改編劇本和最佳導演三項大獎,呼聲最高的最佳影片一獎,卻意外輸給了《衝擊效應(Crash)》,李安不曾在公開場合抱怨過此一結果,反而是《斷背山》的原著小說作者安妮.普洛(Annie Proulx)在參加了三個半小時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後,發表了一篇名為「紅地毯上的鮮血(Blood on the Red Carpet)」,火辣表達了她的不滿情緒。

Annie-Proulx-006.jpg 

描寫牛仔同志情的《斷背山》,在那一年的奧斯卡盛會上遭到很多宗教團體與衛道人士的批判,《衝擊效應》的意外出線,成了避開爭議鋒頭,比較安全的一項選擇,卻讓安妮.普洛極為不滿,她第一次提到《衝擊效應》時,就點名《衝擊效應》的發行公司Lions Gate曾經大量散發DVD給影藝學院的會員,試圖影響他們的投票選擇(很多人來不及出門看電影,能在家看DVD,也是一種有效的拉票方式),結果呢,老太太竟然寫下了以下的這句名句:「And rumour has it that Lions Gate inundated the academy voters with DVD copies of Trash – excuse me – Crash.」直接用「垃圾(Trash)」來形容「Crash衝擊效應」,即使她在中間加了一句「對不起」,卻絲毫讓人感受不到「對不起」的「誠意」,反而更強烈感受到她為《斷背山》受屈而叫屈的憤怒情緒了。

 

這篇文章中還對《斷背山》八項提名只獲得三項獎的結果,與Peter Jackson執導的新版科幻電影《金剛(King Kong)》一樣多(包含音效剪輯、混音與視覺效果三項獎),拿《斷背山》比《金剛》,確實有一種張飛打岳飛的錯亂感覺,但是從統計數字的觀點來看,《斷背山》與《金剛》同樣都獲得三座奧斯卡,自然就會列入同一等級的作品了。

 

至於頒獎人傑克.尼柯遜( Jack Nicholson)唸出最佳影片得主是《衝擊效應》時,安妮的現場觀察是「先是一陣錯愕,然後掌聲響起…畢竟選擇「長鼻怪」(小熊維尼的好友),遠比選擇一部爭議作品要安全得多了。」

 

整篇「紅地毯上的鮮血」有很濃郁的《斷背山》情意結,甚至安妮本人都在文章的結尾很直接地告訴讀者:「是的,你可以說我是酸葡萄。」但是今天寫這篇文章不是炒冷飯,算舊賬,而是安妮在文章中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什麼樣的演技才是真正的表演?

cevnd20rfeIIo.jpg 

安妮認為好萊塢偏愛「模彷」,也推崇栩栩如生的模彷,演員只要能活靈活現地詮釋出一位曾經有血有肉,有翔實的文獻資料,有圖片、影像或者錄音可以參考模彷的真實人物,就容易獲得辨識與肯定(《斷背山》那一年的影帝得主是在《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中飾演同志作家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菲力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當年他改腔變調,扭捏變性地重現楚門.卡波提風情的表演,贏得了無數肯定。但是安妮的質疑卻是這種有所本的表演比較難?還是只有劇本上寥寥數行的文字描寫,必需靠著想像力,深入字裡行間去挖掘、揣摩、體會角色性格,從渾沌無知的情境下去添血加入賦了人氣靈性的表演比較難?

 

安妮的文章用意是替(《斷背山》獲得提名卻未獲獎的影星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和蜜雪兒(Michelle Williams)三人叫屈,不過她勾起的話題:有所本比較難?還是無所本比較難?確實是個有趣的話題,雖然難有定論,卻能刺激思考。

 

有所本,一定要形似,最怕被人罵成不像,所以今年奧斯卡的熱門影帝人選中,《王者之聲》立刻就會面臨柯林.弗斯(Colin Firth像不像喬治六世的檢驗,《社群網戰》的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和《127小時》的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同樣都是有真人實事可資參考,一旦形不似,必遭批判,至於神似有幾分?或者能不能給予更鮮活有力的新詮,似乎也就成為很空洞的形容詞了。同樣地《真實的勇氣》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同樣面臨著與前輩影星約翰.韋恩(John Wayne)的演技競賽形似與神似,其實都脫離不了複製的本質,希臘哲人柏拉圖在千年前即已界定藝術即是模彷,所謂表演的顛峰就在於複製得多逼真嗎?我無法提供答案,只能反覆咀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