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驚天洞地:雷大雨小

3D驚天洞地(Sanctum)》的片名只說對了一件事:全片不需要3D,也沒有驚天,有的只是動地。

 

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3D驚天洞地》根據編劇Andrew Wight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Andrew Wight曾經一度與十四位友人在一次的洞穴探險中受困了兩天,轉換成電影就成了金融家卡爾(Ioan Gruffudd飾演)贊助的南太平洋島嶼上的超級洞穴探險,因為熱帶風暴來襲,導致山洪暴發,探險變成了逃命,也因為生死交關,美麗與醜惡的人性都受到了考驗。

 

3D驚天洞地》的第一敗筆在於動機不明。電影雖然標榜是由《阿凡達(Avatar)》導演柯麥隆(James Cameron)監製(其實他也只是九位製片之一,但是他的名氣最大,片商自然拿他來宣傳,盼能發揮《阿凡達》效應,吸引觀眾上門),但是《阿凡達》至於還有稀土,才會吸引地球人殖民潘朵拉星球來開發雨林,《3D驚天洞地》標榜史上最驚人的洞穴,SANC05.jpg但是洞穴有何珍奇?有何考古或寶藏價值?值得如此大費周章去探測?甚至動用最新科技偵測監測洞底的所有探險?剎有介事,卻言之不成理,只為了成就一場洞穴探險,卻不能提供足以說服人的誘因(不管是私欲貪婪或文明發現),戲劇力量就薄弱了。

 

第二敗筆則在於3D的魅力乏善可陳。《阿凡達》以降,許多原本不是基於3D理念攝製的影片紛紛掛上3D之名大肆宣傳,多數卻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地虛幌一招,欠缺懾人的影像震撼,3D驚天洞地》除了一開場的穴中鳥瞰和飛身入穴的畫面似乎有一點味道之外,進入洞底之後的潛水或攀爬求生之舉,坦白說,和以往的地心冒險電影沒有多少不同,因為全數都屬棚內作業,就算搭景搭得還不錯,但是泳池攝影的傳統技法實不足以突顯3D的視覺奇觀。

 

受困洞穴,然後大雨直直落,無法往上走,只能順著水流尋找洞穴出海的劇情設計,基本上讓3D驚天洞地》成了《海神號(Poseidon或者The Poseidon Adventure)》的翻版,有限的光源和食物不足,理應是營造電影氣氛的重要環節,偏偏挑剔一點的影迷卻一定會訝異電影中的混亂光源,清晰的臉龐,或許可以看見了生死存亡的情緒焦慮,卻完全失去了生機渺茫的環境壓力,更削弱了寫實氛氛,尤其是最後的關鍵在於光源全部喪失,一團漆黑之際,微弱的天光才會帶來生機乍現的喜悅,做不到黯黑與微光的鮮明對比,戲劇的動人力量就又弱了。

SANC10.jpg 

第三個敗筆則在於人物的膚淺。

 

父子關係其實是3D驚天洞地》的戲劇主軸,卻受困於代溝,別無轉折,主角是做不好父親,一輩子只愛洞穴探險的潛水專家法蘭克(Richard Roxburgh飾演),他為什麼帶領17歲的兒子喬許(Rhys Wakefield飾演)隨行?如果是想彌補父子親情何以又只會吹毛求疵,責怪兒子的疏於出勤?如果是想傳承衣缽,何以又只有不要輕言放棄的意志傳承?至於兒子對父親的不滿,也只聚焦在父親不能體恤人心,對於受苦患難的人,總是毫不留情地直接就判定生死,但是直到自己走過生死邊緣,才明白父親的冷峻並非無情,父子的大和解,是有動人情愫,但是不也未脫傳統父子電影的窠臼嗎?

 

 

SANC11.jpg更慘的是所有不聽話的人必定都死於非命(不肯換穿死人潛水衣的金融家女友就是典型人物),所有災難電影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公式,3D驚天洞地》全數都套用了,正因為太多似曾相識的刻板印像,全片就算打上了柯麥隆的名號(哎,《阿凡達》也是刻板印像的大集合),也只能換來聲聲歎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