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奶奶:影夢癡愛

 

逝去的親人,已經不在了,那是客觀的現實;逝去的親人,一直都在,那是主觀的想像。前者屬於肉身,後者屬於精神,電影的魔法就在於可以雜揉客觀與主觀,創造一個並不寫實,卻可能極其真實的意識世界。

 

「不寫實,卻更真實」,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不時會晃動在我們眼前的人生經驗。

 

瞿友寧執導的《親愛的奶奶》是一部半自傳體電影,用「半」來形容,一方面是故事源起在於他的成長歷程,源自私密的個人經驗;一方面則是他提煉了一己的私心夢想,點化成為眾人能懂,亦能共鳴的群體迴響。瞿友寧左腳緊踩住當下的土地,右腳則隨著夢想的風勢舞轉,夢想有了土地基礎,就更添了三分人間溫度了

 

瞿友寧在《親愛的奶奶》中坦承自己會走上拍電影這一行,主要是受到奶奶的影響,祖孫兩人的夢想交集在電影,所以也就適合用電影手法來回溯這場夢。瞿友寧選擇了主筆與曲筆兩種論述,主筆是文化城拍片與戲院迷航記,曲筆則是家庭放映機,兩者兼具了時光交錯的趣味。tdg619.jpg

 

曾經有一度,電影文化城(不管是中影或台影)是民國七八十年代台灣人的成長旅遊經驗之一,參觀影棚,享受大恐龍從水底竄升出來的水花四溢與吼叫聲,偶而還會遇見拍片戲組在工作,偷窺一下明星風采,或者見証拍片實務,都是看似微小,卻已足夠快慰的嬉遊經驗。《親愛的奶奶》中柯宇綸飾演阿達的就是瞿友寧的化身(童年時期則另有童星飾演),電影中僅有的一場文化城戲就跨越了兩個世代,一個是他在奶奶帶領下,得見假戲真做的震撼;一個則是跟隨老師到片場參觀,驚識女友李千娜的初戀情。一個是對電影的癡愛,一個是人生的愛慕,同一個場景,同樣是武俠戲吊鋼絲的打鬥場,少年阿達與青年阿達的目光與人影流閃,那是意識與當下視界的流動,驚豔的喜悅寫滿了蜜甜的回憶。

 

至於戲院迷航記,瞿友寧則是試圖融合《新天堂樂園》與《開羅紫玫瑰》,打造台版的戲夢人生。《新天堂樂園》是少年托托對著放映室裡放射出來的光束的追尋,《開羅紫玫瑰》則是癡情戲迷終於看見電影主角走出銀幕的夢幻傳奇,《親愛的奶奶》只對強烈光束拍了一個鏡頭而已,主要戲份在於電影人物走出銀幕的傳奇,瞿友寧採用了伍迪.艾倫的概念,請出陳匡怡、蔡昌憲和謝宇威等人另行拍攝了一部《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盗》(回憶文章難免會提及知名的或者難忘的電影片名,但是買版權太昂貴了,換成自製版的彷古電影,不但經濟,自由度也更高,更能縱情揮灑),而且讓每位演員都能走下銀幕,穿過觀眾;甚至電影散場了,演員也收工了,可以去吃宵夜了……看似荒誕不經的戲,卻簡單說明了一件事:少年瞿友寧一直相信,電影是有人在幕後演出的玄奇人生,是癡,亦是呆,卻精準書寫了多少人在戲院裡迷航的少年心情。tdg622.jpg 

至於少年阿達的眼光一直沒有離開女主角陳匡怡,她也不時回眸一笑,十足勾魂,那份歎息,其實是所有曾經暗戀過電影明星的癡情影迷才能體會的幽微心緒了。

 

但是這類「電影中的電影」概念,前人已經多次著墨,不算新創,瞿友寧只是藉此展示了「有為者亦如是」的能耐,真正的功力在於透過家庭放映機的壁面投影,訴說思親愁緒。

 

劇情來到急於用錢的青年阿達,利用奶奶洗澡時光,闖進奶奶房間翻箱倒櫃找錢,不意卻發現了父親的生前資料照片,父親在阿達小小年紀時即已告別人世,腦海裡並沒有存留父親抱他親他的印象,他亦不曾去探究父親多年來「缺席」的真正原因,阿達想要偷錢卻偷出了家族刻意隱藏的秘密,就在措手不及的命運奇襲下,他呆住了,此時牆上開始湧現了童年時光的泛黃影像,那是類似八釐米攝影家所拍下的往事影像(唯有如此,才有斑駁的時光印痕),光束就對著牆壁顯影時,阿達似乎看見了父親曾經抱他、逗他、親他的舊日風情,那是他有生以來,看得最清楚的父親影像,柯宇綸試圖伸手想要去碰觸父親,可是影像隨著他的手勢移動,手怎麼伸展,就是觸不到,光影一直引領著他轉,阿達不想放棄,於是只能跟著轉動,人子孺慕的孝思惆悵,就在這場「人追影,追之不得,卻又不捨放棄」的情況下,徹底改寫了空間與時間的定義與局限,晉級到了詩意殿堂。

 

此時,奶奶洗好了澡出來,完全不知道兩眼空茫,站在門口的孫子發生了多大的心靈拔河,遞給了孫子幾張千元大鈔,嘴裡喃喃唸著:「你還是學生,花錢怎麼花這麼兇……」奶奶的溺愛,更突顯了孫子一度意圖「自力救濟」的不堪,讓才剛經歷天倫洗禮的孫子,更形尷尬,悲糗交織,百感交激的千頭萬緒,盡皆映射在柯宇綸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只能默默受納的呆立身影中,堪稱是《親愛的奶奶》密度最高的高潮戲了。

tdg604.jpg

 

當然,電影最魔幻的角色就屬飾演父親的張世了。他的軍裝造型,搭配林美秀的流利台語,精準交代了這個家庭是外省男人與本省女人合姻的時代元素,電影中他是只能以幻影現形的魂魄,然而每一回的魔幻現身,卻也反應著華人世界「敬親如親在」的神鬼人信念,所以,劇情走到了柯宇綸的「成人」晚餐戲時,一個鏡頭,四款張世相繼現身,表情動作各不相同,各有好戲可看時,你已經可以確認:瞿友寧不但深諳電影的幻術本質,而且信手拈來,皆有文采,儼然已成一方之家了。

 

水與黑:英雄所見略同

最近看了四部精彩電影,竟然兩兩有些手法極其相似,從「黑幕」到「水淹」,我為巧合驚歎,亦為默契絕倒。

 

很多電影在開拍時,導演憑著直覺或美學概念,做出最合乎自己創意概念的場面調度,但到交出作品時,赫然發覺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亦有同樣的安排,難免莞爾,畢竟人生能有如此巧合,已屬不易,相隔萬里的藝術心靈能有如此渾成默契,更是極其難得的「英雄所見略同」。

 

先談黑幕。

 

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執導的《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選擇以黑幕做開場,時而是電視廣播報導911事件的急切聲調,時而是無助人們的告別叮嚀,時而是機場塔台的呼叫聲音……黑幕,避開了既悲傷又沈重的史實重現,光憑聲音,就已經足以勾勒出當年蓋達組織成員驅使民航機撞進紐約世貿中心大樓的事件。

 

聲音有時比影像更具有說明力。《00:30凌晨密令》的美學選擇如此精準有力。

 

巧合的是,看完《00:30凌晨密令》的第二天,我就又看到了Juan Antonio Bayona執導的《浩劫奇蹟(The Impossible)》,電影取材自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真人實事,製片團隊很努力想要重建當天那場毀天滅地的海嘯慘狀,但是導演同樣選擇了黑幕做開場。

 

impo001.JPG

是的,銀幕一片淒黑,然而入耳的全是海浪拍打的音效,那不是一般的海浪,那是擬真的海嘯狂吼,聲音精準傳遞出即將重現的悲傷往事,畫面此時出現了幾行秀氣的說明文字,提及這場海嘯,提及本片是真人實事改編,就在畫面即將全黑之時,畫面只剩「true story」兩個小小的英文字(意思就是真實故事),無需刻意突顯,「true story」兩個小字點出了全片求真的重建難度。

 

不灑狗血,一片黑幕,兩個幾乎看不清楚的小字,何其簡單,又何其勁力!

 

再談淹水。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2012年的代表作《愛・慕(Amour)》中,九成五的戲都是在男主角喬治(由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的家中拍攝的,喬治唯一走出住家的戲是他在夢中似乎聽見門外有聲,於是開門探尋,發覺樓梯已半毀,踏出家門,竟然一腳就踩進了水裡,是的,老公寓竟然淹水了,空廢的長廊散發著讓人窒息的絕望氣味,他慢慢溯水前行,一面問著有人嗎?有人嗎?不祥的預感穿刺而來,此時,忽然一隻手從後腦袋伸了過來,緊緊扣住了他的鼻口。喬治嚇得大叫。

 

這一叫,嚇醒了躺在床上的自己,是的,他剛剛做了個惡夢。夢境是不是比真實更真實?人到老年,血液循環不佳,四肢不時冰涼,踩進水裡的透心涼意,讓看戲的觀眾感受到了老人的末日光景,喘不過氣的窒息感,不也說明了餘日無多的那份絕望與乏力?

Amour-Trintignant04.png 

厲害的導演只要創造出一場戲,情境齊備,剩下的就交給敏銳的觀眾來完成創意拼圖了。

 

說來極巧,台灣導演瞿友寧的自傳式新作《親愛的奶奶》,也用了一場淹水戲,不著一字,就點透了無盡淒涼的意境。

 

《親愛的奶奶》的主戲都發生在一棟老舊的公教房舍裡,那是老奶奶張岫雲、媳婦林美秀和年幼孫子阿達相依為命的房子,前一個小時的戲份中,那棟房子就已經上演過卅年的青春故事,從來不曾淹水。

 

老房子會淹大水,從地理條件來看,往往就是颱風過境所致。電影中那場淹水戲從林美秀走進屋內開始,她似乎對淹水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極其沈重緩慢地涉水前進,不多時,張岫雲從樓上下來,也踩進水裡,走向剛回家的媳婦。林美秀拿出文件,強忍情緒地告訴婆婆:「是真的。」她才剛確認自己的丈夫意外身亡了,也就是婆婆的獨子告別人世了,她沒有哭天搶地,因為噩耗早就先傳了回來,她只是拿到相片証物,確知訊息不假。一對哀傷婆媳,半身都泡在水中,只能輕輕擁抱對泣。

mdg601.jpg 

淹水,不只是因為颱風,而是家裡失去了兒子與丈夫,不也等同半壁江山全沒了?半個家全泡在水裡的意像,不也精準反應出失去家中主幹的那份淒涼悲愴?冰透身子的積水,足以承載或者表述她們的悲傷嗎?當然不夠,可是看見半個家都泡在水裡的場景,誰不懂得她們的哀慟?不著一字,悲情盡出,那就是功力。

 

《親愛的奶奶》一如《愛・慕》都從真人實事編排故事,也都善用影像娓娓細述不可言喻的生命創痛。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一場戲就能傳達「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這才是電影的力量啊!

凝視瑪莉娜:醍醐灌頂

紀錄片關切的都是人生現象或議題,看完一部紀錄片,如果不能讓人靜思沈澱,基本上,紀錄者的心血氣力就白費了。但若一部紀錄片能讓你若有所悟,得到許多新生能量,紀錄者/被紀錄者就會有「吾道不孤」的滿足了。

 

Matthew AkersJeff Dupre合作執導的《凝視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The Artist Is Present)》是一部值得讓人珍寵的紀錄片,因為它不但讓不能躬逢其盛的影迷,透過電影見証一件藝術作品的演進歷程,同時亦透過電影的取景和剪裁,就藝術主題進入沈思和悟道的境界。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是出生在貝爾格勒的塞爾維亞藝術家,她的創作主軸無非就是人體的極限與心靈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關係到底能夠產生什麼樣的互動關係?驚世駭俗似乎是年輕藝術家爭取發言權的絕佳手段,《凝視瑪莉娜》中不時穿插她過去作品中,勇於裸露,在刀鋒、箭頭和鞭打的邊緣中探討存在的意義,即使都是三、四十年前的往事,確實也讓人看得有些心驚。ap2923.jpg

 

《凝視瑪莉娜》的英片名稱「Marina AbramovićThe Artist Is Present」其實指的是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s,MOMA)在2010年的一次展演:「Marina Abramović藝術家在現場」,從2010三月十四日一直到五月卅一日,前後共兩個半月,每天美術館開館前,她就會坐上展演廳的椅子,屏氣凝神等待著與觀眾相互凝視。前提是:她得靜坐一天,不開口,不飲食,不起身,還得認真面對每一位坐在身前的觀眾。

 

一個小時靜坐不動,對勤學學生不難,一口氣坐上八小時,還要坐上兩個半月,對很多人而言就是酷刑了!這件時間藝術的作品,挑戰的何只是體力與毅力?但是所有精彩的藝術創作,不也都要經歷這麼艱苦的磨練才能脫穎而出的嗎?

 

「藝術家在現場」的新穎魅力可以從「參與」、「欣賞」和「凝視」三個方向來探討。

 

首先是試圖重詮釋「藝術品」的定義。瑪莉娜強調行為藝術的魅力是一種持續在當下完成的創作,由藝術家與觀眾一同完成的作品。觀眾可以遠遠站在一旁,選擇旁觀的距離,亦可以坐上她身前的那張椅子,與她對目相視,觀眾的態度與角度,決定了他來了解或者觀賞一件藝術品的可能面向。這件藝術品或許只存在於當下,難以保存,更不可能重現,但是藝術作不再是創作者的單向論述,觀眾的熱情溫度,就為作品摻進了變數。ap2914.jpg

 

其次,「藝術家在現場」是Marina Abramović把自己攤在公開場合,接受識與不識者的凝視或者挑釁,MOMA另外也在不同樓展替Marina Abramović過去的創作辦了回顧展,其中之一就是邀請觀眾要穿越兩位裸體藝術家,才能進場,這些從「解放肉體」到「解放心靈」的展演細節,都讓有緣目擊的觀眾(不論是現場穿越或者只能隔著銀幕想像風騷悸動的人們),起了醍醐灌頂的撼動。

 

Marina Abramović的展演結構與內容,跡近傳統藝術家的自畫像特質,亦邀請大家重新回味如何看待藝術家的「自畫像」。從梵谷到畢卡索,每位知名藝術家的自畫像都隱藏著他們的生命密碼,有時像孔雀開屏,有時則是抱起琵琶半遮面,從色彩、線條到表情,畫家的手痕與技法已然清楚呈現,但是如何解讀,其實仰賴觀賞者的知識、感性與學養(包括對畫家生命傳奇的理解),差別在於傳統自畫像,任由觀眾自行理解,創作者完全接收不到觀賞者的好惡訊息;「藝術家在現場」則是在創作現場自然流動,藝術家的軀體和表情牽動著觀眾的情,同樣地,觀眾的善意回饋,甚至有意無意的挑戰與挑釁,亦都會影響著藝術家當下散發的情緒。亦即,Marina Abramović這幅「自畫像」,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變動,這種自成有機體的自畫像是不是更有趣?

ap2913.jpg

 

第三,在熙來攘往的人生中,我們何時能夠靜下心來,仔細凝望眼前的家人、親友或陌生人?「藝術家在現場」的凝眸互視,在美學上,有其澄心靜慮的功能設想,陌生人或許能在「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基礎上,昔日情人或者相識老友,則亦在對望時刻,思前想後,在滾滾前塵和碌碌紅塵中,重新釐清恩仇情義,發揮著療傷或著祝福的功能。對象不同,效果就不同,藝術的寬廣能量,何其動人?!ap2921.jpg

 

2012年,台灣影迷從《碧娜鮑許Pina)》認識了一代舞蹈家碧娜.鮑許;2013年,台灣影迷從《凝視瑪莉娜》認識了一代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未能在藝術家的創作巔峰直擊盛況,卻能在紀錄片中見識藝術菁華,台灣影迷也該得向引進這些作品的發行商,拍手致謝的

 

00:30凌晨密令:職場選擇

電影最神奇的功能之一就是:同一個畫面,卻許可多元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就算超越原創思維,誰曰不宜?!

 

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執導的《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當然是一部結合了中情局與美軍的軍事行動電影,但是最迷人的細節卻在於其中的職場心理學。

 

核心關鍵在於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女主角Maya。趣味奧妙之一在於:什麼樣的公司許可十年交不出成績的專業職員?

 

Maya自從被CIA召募後,十年來只負責做一件事:找出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下落。《00:30凌晨密令》明白告訴大家:如果不是她十年只做這件事,不是她堅持出兵,賓拉登也許目前還在巴基斯坦指揮號令蓋達組織成員。

ZERO003.jpg 

養兵千日,所為何來?答案當然是:用在一時。有用,而且堪用,才算角色。但是如果公司不夠大,斤斤計較業績表現,十年無所成,一般企業早就被視為冗員開除了。大公司要容得下看似無用的閒人,需要精準眼光,更需要擔當與勇氣。

 

最重要的是做為職員的你,究竟是無所事事在坐領乾薪瞎鬼混?還是有如潛水艇一般,默默在水底下前行,伺機出擊?正因為Maya是找出賓拉登的頭號功臣,上述的投資(或者揮霍),就得著了「高瞻遠矚」的美名。等待與勝利之間的等號關係,其實是一條極其曖昧的曲線。

 

趣味奧妙之二在於:會議不斷,卻始終議而不決的公司,註定難成大器,什麼樣的公司許可員工講真話?什麼樣的公司文化許可員工悍然挑戰老闆?

 

CIA花了幾十億美金,追緝十年,始終無法鎖定賓拉登下落,「十年生死兩茫茫」,簡直就是糗斃了,好不容易和大老闆開會,要聽的無非就是具體答案:賓拉登究竟在不在那間屋子裡?訊息不夠明確,會議等於白開,Maya的長官個個能言善道,但是有人評估機率是一半一半(這其實是廢話,說了等於沒說);就算改口加碼,說有六七八成把握,其實也還是空話一堆。

ZERO002.jpg 

好不容易輪到Maya開口,她直接就說:「百分之百,賓拉登就在屋子裡。」面對眾人的驚愕眼光,她才稍稍收斂說:「如果你們受不了百分百,那就九成五吧。」斬釘截鐵有時是虛張聲勢,有時則是專業堅持,信或不信,就看長官英明了。

 

會議上清楚明白表達意見,其實是並不聰明的躁進(除了會突顯長官的短視與無能,亦會陷自己於退無可退的困境),進可攻,退可守,曖昧其辭,才是明哲保身的職場生存哲學。問題是公司徜若盡皆此類精英,還有啥前途?何況是負責國士安全的CIA

 

Maya或許是初生之犢,才敢在會議上沒大沒小說真話,她第一次向局長簡報時,就以一句「mother-fucker」打響了自己敢言的招牌,後來再演出「百分百」的保証說,當然也就讓老闆移樽就教,當面問個明白。唐朝詩人孟浩然以一句「不才明主棄」惹禍,Maya有才有識,又遇上個「明主」,還真是創造了職場美譚。

 

ZERO004.jpg00:30凌晨密令》為Jessica Chastain設計了一些簡單明白,卻很有煽動力的細節。其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是CIA在中東始終搞不出個頭緒,疾言厲色的新任主管於是當著大家的面怒拍桌子,狠刮大家鬍子。行動不力,話該挨罵,但若是長官延誤軍機,又該怎麼辦?換成Maya拍長官桌子,逾越了職場倫理,她可以理直氣壯去做的事則是拿著馬克筆,每天在長官的窗子上寫下日期天數(都幾天了,你還不行動?),再配上橫眉冷對,意思到了,壓力也自然形成,長官莫可奈何,觀眾卻有會心一笑,Jessica Chastain能靠00:30凌晨密令》金球摘后,甚至問鼎奧斯卡,無法就是她在詮釋職場心理學時,拿捏得當,妙趣橫生。

00:30凌晨密令:美學選擇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告訴世人三件事:第一,沒有女性的堅持與嗅覺,男人查不到911事件發動者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下落;第二,沒有男人的行動,美軍無法擊斃賓拉登,女人的心願難以得圓;第三,獵殺賓拉登其實算不得英雄行徑,只是一場豪賭,美軍賭對了,成敗結果決定了誰是英雄。

 

比多數男導演還會拍戰爭戲,其實是《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天賦之一,《00:30凌晨密令》的時空背景與《危機倒數》相近,但在戲劇的稠密度與氣氛掌握上,《00:30凌晨密令》其實更接近於一部新聞事件電影,「重現」賓拉登末日的始末,既是電影的高潮,亦是拍片的始意,但是《危機倒數》的Mark Boal選擇用編年體與大事紀的方式來「重現」歷時十年的獵殺始末,難免就讓人覺得漫長又折磨了(畢竟電影長達157分鐘,兩個半小時多的觀影過程,呼應著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女主角CIA探員Maya十年守候的心路歷程)。

dark8522.jpg 

00:30凌晨密令》的故事主軸在於CIA究竟怎麼鎖定賓拉登的行蹤?又如何下令攻堅?奧妙在於前頭線索皆錯,歷經十年抽絲剝繭,才完成拼圖,在這個主軸上,Maya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進入CIA後的唯一工作就是要找出賓拉登,她就憑著毅力、直覺和鍥而不捨的決心,才完成使命,這符合著好萊塢電影的造神品味。

 

Jessica Chastain的表現也確實可圈可點,齊備了所有造神運動的元素:獨居、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擁有完全獻身的純美理念。工作上,從旁觀拷問到主審用刑,她的「進化」有著「專業」的狠勁;從餐廳爆破、同仁捐軀到車庫遇伏,整個人浸泡在血海中的情仇,亦為她的堅持,添加了不少柴薪能源;從簡報的口吐髒話到在窗玻璃上塗寫「猶豫」時程,鞭策長官行動的眼神與姿態,同樣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趣味。

 

dark8518.jpg

 有她在場,電影不致太過陽剛;有她調味,男人的豬頭濁氣益鮮明,雖然最後非經她認屍不可(其實,她又何嘗見過賓拉登?)的劇情設計,屬於太煽情的好萊塢造神術(驗DNA更有說服力吧),但是導演讓她走出軍營,獨對蒼茫大地時,精神與氣力幾近崩毀的唏噓,卻也是極動人的真情流露(當然,最後的一架大軍機就只接她一人返國的場面,又是另一款的美國愛國主義的虛榮極致了)。

 

00:30凌晨密令》的真正困局在於導演的美學選擇。獵殺賓拉登是美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但若拍成約翰.韋恩的牛仔式勝利或布魯斯.威利的終極警探式勝利,只不過是好萊塢又多了一部配著爆米花吃食的愛國主義電影。凱薩琳.畢格羅最後選擇了類新聞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她敢做如此抉擇,膽識確實不凡,只可惜最後只做到了「反英雄」的美學選擇:行動前,眾家男兒總要奚落女性的線索與判斷;半夜展開行動,先是直昇機迫降,既是喝叱,又是爆破炸門,都已經鬧得乒乒乓乓了,賓拉登的手下還不知應變?不近情理的「事實重現」,固然可以說一切帶有三分僥倖(畢竟美軍非神),但也確實削弱了觀眾的期待與震動。dark8503.jpg

 

正因為《00:30凌晨密令》的調性一直緊守著新聞紀錄片的「寫實」風格,讓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得能揮灑的戲劇空間其實有限,因此很難出現扣人心弦的高潮戲。但是她還是極其用心地用了「對比」手法來探索「重現」的藝術可能,例如:片頭的911事件原音剪輯,藏有多少美國受難者臨終前的吶喊與驚恐,隨後的審問虐囚戲,同樣是呻吟,但是角色換成了中東人,苦難的因果,在聲音的對比下,有了脈絡相傳的連結點。

 

至於CIA明明用了毆打與灌水等刑罰來逼供,但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卻高舉道德大旗,在電視上宣稱美軍絕不會虐囚,個個都是刑求高手的CIA幹員,看著總統在電視上大放厥詞,政治騙術與人間現實的曖昧性,就昭然若揭,凱薩琳.畢格羅無需聲嘶力竭找人批判,她讓觀眾目睹矛盾,自行解讀的「並列」處理手法,有些機巧,但仍不失聰明,只是雕琢刀法明顯了些。

 

從選材到執行,《00:30凌晨密令》反應著美國人的911情意結,但從藝術表現上來審視,《00:30凌晨密令》就顯得單薄且乏力了,美國奧斯卡獎最給予劇情片、編劇、女主角、剪接和音效提名,忽略了導演,或許也反應著如此觀點。

花漾:人間自是有情癡

愛情故事難寫,難在新意有限;歌伎的愛情故事更難寫,因為難得有情郎。周美玲的《花漾》挑戰了歌伎的愛情故事,卻意外在茶莊主婦身上開了花,雖然有情和無情,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花漾》描述四段碎心的愛情故事,三段都和歌伎有關,老闆花月娘(吳君如飾演)閱人多矣,一顆心卻放在海盗頭子海鸢(任達華飾演)身上,她旗下有兩位紅歌伎小雪(陳妍希飾演)與小霜(陳意涵飾演),小雪對琴師文秀(鄭元暢飾演)有情,小霜卻鍾情小海盜刀疤(言承旭飾演),小雪與小霜面對的人生試煉是:一旦惡疾纏身,愛情如何堅持?又能得到什麼樣的愛情。

 

惡疾指是的麻瘋,驟然面對麻瘋,有多少情人能夠承受得住呢?坊間流傳,只要肌膚相親,就可以把麻瘋過給男人,為了自保,你會做出什麼選擇?《花漾》的戲劇核心就在愛情的選擇。ripple719.jpg

 

首先發病的小雪,先選擇了隱密真相,伺機贖身隱退,但她只對琴師有情,不願輕易賣身,問題就轉成了不知情的琴師終究要得知真相,他會如何承受。

 

麻瘋已入身的小霜則是先拒絕了愛人刀疤的需索(不能把毒過給愛人,即使不知情的愛人會因此碎心),既而則是委身給富商李二少(芽子俊飾演)。多情變絕情,自然傷人;無情又負情,其實更慘烈。

 

小雪與小霜的愛情際遇其實不脫傳統歌伎「所遇非人」的框架,周美玲的原著與劇本其實完全不理睬清朝作家魏秀仁所寫的《花月痕》那種文人一廂情願的制式思維,《花月痕》對歌伎是極端讚美的,不是色藝雙全,難成歌伎,只是有人贏得秀才傾慕,一夕之盟,終身不改;有人則是橫遭挫折,賫恨千秋,黃泉相見。幸或不幸,都只是命,無涉虛情假意,《花漾》的無情則在於透過惡疾,多了人心算計,秤知了人生情愛的斤兩與真偽。ripple743.jpg

 

不過,《花漾》愛情試驗,大致還是通俗劇的範疇之中,尤其是李二少的癡心貪慕更是通俗劇的樣版,李二少被小霜才色所迷,不惜謊稱自己被海盗綁做人質,誆騙妻子甄芙蓉(李小冉飾演)拿錢來贖,實則要拿錢來替小霜贖身,娶為妻妾,卻又看不出小霜虛與委蛇的假意,就這樣一頭栽了進去,既辜負了元配,又錯亂了假愛,最後的床第驚魂,其實引不來太多的同情,卻讓人看見了小霜雖有不忍害人的真情,其實亦有得理不饒人的狠絕(用你不是說愛我一輩子的話語,質問驚見麻瘋的情人)。

 

《花漾》真正不俗的轉折在於「山窮水盡」的真性情,關鍵人物就在甄芙蓉。她不惜萬里尋夫,拿著銀兩要來贖夫,卻被誆得團團轉,得知真相,只能心碎投海,但是她的癡情卻撼動了只有血汗,沒有眼淚的海鳶,心疼她的癡傻,起了護花之心,不惜背叛兄弟,嘗遍傷心滋味的甄芙蓉此時亦能明白海鳶的癡,亦願意捨身相挺,同為天涯淪落人的他們,有了相知相惜之情,那是他們的生命劇本中最意外的章節,也第一次明白了人生的愛情可以如此壯烈。皇帝的愛情,可以用傾國傾城來陪嫁,凡夫俗子的愛情,無非就以身來殉吧。

 ripple748.jpg

脫軌的愛情,多半有著動人的火花,只可惜火花不長久,回到現實的甄芙蓉,立刻得面臨更艱難的富貴抉擇,那場只有一牆之遙,卻是天人永隔的激情哭喊,一邊是不信愛情喚不回的癡情吶喊,一邊則有不甘做個負心人,卻又不能不接受現實勸慰的掙扎,圓滿未必善了,殘缺未必不美,《花漾》的這場生死訣別戲,每一個選擇都極盡了情字的纏綿意境,愛恨圓缺都耐人回味。

花漾:選錯卡斯說錯話

不會演戲,造型不對,基本上都不是演員的錯,關鍵在於你何以要找上這些演員來演出?是創作上的堅持?還是商業上的妥協?

 

《花漾》中的陳妍希初亮相時,先是觸目一驚,既而就是掩嘴一笑:「天啊,她是怎麼通過試鏡的?」

 

陳妍希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曾經是風靡眾生的女神,她的笑容駐記著多少人春春的夢想,但在《花漾》中,她化身成為明朝末年的歌伎時,小胖圓臉戴上髮髻,穿起古裝,搔首款擺,怎麼看都不對勁,怎麼看就是彆扭。

ripple05.jpg 

型不對的關鍵在於型不合,她只飾合當代角色,《花漾》的美術與造型設計並未能捉準她的氣質,給予合適的裝扮或者烘托,以致於原本應該撼動人心的角色,變成了障礙,悲情成了笑場。

 

但是,型不對,問題不在陳妍希,她可以爭取演出,接不接納?點頭的關鍵在於製片和導演。製片或許希望眾星雲集,能有票房魅力,導演當然也希望有明星加持,創作能夠吸引更多人觀賞,產生共鳴。問題在於:導演難道不知道選錯了角色,反而燃點了反作用力嗎?

 

《花漾》是台灣政府集資上億協助電影拍攝的先鋒作品,希望能夠拍出叫好叫座的商業電影,從劇本來看,《花漾》的「流嶼」核心確實有其天涯孤子的邊陲流放特質,可以拍出台灣早期移民的生活特質,也可以盡情在天涯淪落人的傷情主題上,打造迷人的海島文明;從執行來看,《花漾》顯然買了很多「商業保險」,試圖透過名牌大集合的方式來營造夢幻,偏偏空有美好始意,執行上卻有嚴重落差,給人力不從心的浩歎。ripple720.jpg

 

角色往往就是電影主視角的核心,選錯了角,自必韻味全失。《花漾》動用了言承敘、陳妍希、陳意涵和鄭元暢的新生代偶象,用心不言可喻,只可惜,除了陳意涵還算稱職外,其他一無可取。

 

言承敘先是武打身手不夠矯捷,船上決鬥戲亦太過呆板,茶莊中伏戲更是無處可以使力;既而在感情戲上,亦少了敢於挑戰妓院的癡情壯志,就算最後成了海盜幽靈船(戲院裡傳出的暴笑聲,或許就是對創作者最無情的打擊了),亦完全無法成就一個纏綿悱惻的傷情傳奇。言承敘原本就以型取勝,《花漾》為他打造的戲型其實有模有樣,問題是戲到了他身上就消失了,看不見他的內心,更別無靈魂了,只剩英挺的影子在銀幕浮動。

 

《花漾》的第二張商業保單來自於香港影星任達華和吳君如,一位是海盗頭子海鳶,一位是妓院老闆娘花月娘,電影的原始藍圖是想讓久經風塵的兩人彼此有著眼神一看就能穿心入腸的默契深情,偏偏,《花漾》就少了這段織錦,無法精確傳達最後海鳶另有新歡,花月娘悵然失落的痛,情不深,痛就不長,《花漾》只顧著寫少女情懷,反而忘了中年之愛的綠葉功能,以致於讓商業保險同樣失去了保險力道。

ripple09.jpg 

不過,任達華和吳君如在片中強要說國語的處理,更是《花漾》創作陷入迷航困境的主要關鍵。明朝末年的人究竟說什麼話?確難查考,沿海流嶼的人三教九流都有,理應各種腔調都有,《花漾》若求寫實,就理應讓來自四面八方的角色各自說起他們的母語,這是寫實的第一道關卡。

 

其次,誰握有經濟實權,誰就有話語權,任達華和吳君如一個管海上男丁,一個管妓院女兒,一切事務他們說了算,他們講什麼母語,徒眾們誰敢不從?誰敢不學?反過來,強要他們在賣座商業機制下,強要他們說國語,靈光少了,生趣沒了,就完全失去了戲劇寫實的根基,《花漾》從選角上的視覺失當,到話白間的聽覺失利,意味著導演在美學掌控上,被背後的商業黑手給完全扭曲失力了。

 

02月0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浩劫奇蹟(Lo imposible /The Impossible

 

年節已到,今天首先要介紹一部適合全家一起觀賞的好看電影。

 

這是根據2004年發生在南亞的世紀大海嘯,確有其人其事的電影《浩劫奇蹟》,是的,奪走廿九萬條人命的大海嘯是悲劇,但是看到得能團圓的主角家庭,你又不能不說這是奇蹟,因此,你的淚水,不再是單純的悲傷,另外有了慶生的歎息了。幸福的淚水,其實更有滋味在心頭。

impo1910.jpg 

浩劫奇蹟》有些動人的成績:

首先,是海嘯與災區的重現。因為導演說要讓演員真的有被大浪衝刷的感覺,所以擬真的場面,就讓人看得呆傻了;

 

其次,則是化妝。大難來襲,倖生的人誰不是千創百孔?時而浮腫,時而烏紫的化妝術搭配表演,就更有說服力了;

 

第三則是潰堤的情緒。真情流露的時刻,就會讓人想起自己最悲傷的往事,感受身受下,就有更多的共鳴。

 

第四則是失落與尋覓。家人不見了,誰不心疼,如果尋覓不得,會多傷心?如果能圓,那是何等快慰。

 

最後,動人的地方在於詩。浩劫奇蹟》探討的是死亡與人生,電影僅有的一場「出軌」戲,交由默片大師卓別林的女兒吉拉汀.卓別林,看著天上的星空,向劫後餘生的孩子說著星光與人生的互動關係,有些星星或許都已經死了,但是光芒依然穿越時空,星光如此,人生不亦如此嗎?

impo1906.jpg 

但是,聆聽今天的節目,千萬別忘了《浩劫奇蹟》的音樂成績亦讓人動容,西班牙作曲家Fernando Velázquez原本是位大提琴家,他創作的音樂,同樣有著勾動人心的動人力量,值得你特別留意。

 

使用音樂:浩劫奇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其次也是一部適合大家一起觀賞的喜趣電影:《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第一個理由:這是美國大導演伍迪.艾倫繼《情遇巴塞隆納》和《午夜‧巴黎》之後完成的歐洲愛情第三部曲。透過在羅馬發生的四又二分一個愛情故事,捕捉義大利風情。伍迪的作品少不了愛情,雖然他不相信愛情,但是愛情的嗔泉,一直供養他的創作養份。

To-Rome03.jpg第二個理由:義大利盛產歌劇,男高音不少,除了庶民歌手的流行題材之外,能否把浴室歌手搬到歌劇院舞台上呢?是的,這是荒唐的狂想曲,但是極其逗趣。

 

第三個理由:大玩現場直播的媒體何其膚淺,何其瑣碎,媒體的病態,也成了伍迪揶揄人生的好素材。

 

第四個理由:一部成功的城市旅遊電影,必定能油生前往遊覽之心,《愛上羅馬》就是一部會讓你愛上羅馬的電影。

 

使用音樂:《愛上羅馬》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人生:

star21.jpg 

一代歌姬鄧麗君今年適逢六十冥誕,她的故事,她的歌聲,再度攻佔媒體版面,今天要邀請大家一起回憶她替台灣第一部電視劇《晶晶》所唱的同名主題曲。另外也透過吉他版的「綠島小夜曲」提醒大家可以到台大圖書館重溫一代作曲家周藍萍的回顧展,

 

但也因此,想要在年節前夕邀請大家一起來聆聽知名影星的歌喉,我排出的影星名單包括:張曼玉、章子怡和舒淇,你猜得出那各是什麼歌名嗎?

 

壓軸的作品則是林聲翕老師根據徐志摩詩作所寫的藝術歌曲「難得」,下星期六適逢除夕,《電影最前線》要停播一次,僅以這首曲子祝福各位聽友新年快樂!

 

難得

 

難得,夜這般的清靜,

難得,爐火這般的溫,

更是難得,無言的相對,

一雙寂寞的靈魂!

 

不必籌營,也不必評論,

沒有虛假,猜忌與嫌憎,

只靜靜的坐對著一爐火,

只靜靜的默數遠巷的更。

 

喝一口白水,朋友,

滋潤你的乾裂的口唇;

你添上幾塊煤,朋友,

一爐的紅燄感念你的殷勤。

 

在冰冷的冬夜,朋友,

人們方始珍重難得的爐薪;

在這冰冷的世界,

方始凝結了少數同情的心!

01月2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親愛的奶奶》

 

每個人都有奶奶,卻未必像電影中的阿達一樣,有著那麼濃密的祖孫情。

 

故事從一件詐騙案開始,一生積蓄被騙子給騙了,奶奶一路追蹤,終於潛進屋內,拿出一把斷劍,直指對方咽喉,她會刺下去嗎?她有多憤怒呢?

tdg606.jpg 

奶奶如此火大,媳婦知道嗎?孫子知道嗎?至親,有多遙遠呢?

 

時間跨幅卅年,用聲音來撩撥,太多人用了,用影像呢?用摩托車呢?

 

家裡的經濟棟樑沒了,和家裡淹大水又有多像呢?會說故事的導演,有他的企圖,說給能懂的觀眾來聽。

 

家裡有儲藏室,有的是小閣樓,有的是小抽屜,有的是夾板下的置物間,裡頭有多少傷痕記憶呢?

 

即將過年了,又是全家團圓的日子,過世的人,真的就不在了嗎?還是會繼續在旁邊指導著你要怎麼煮東坡肉?

 

使用音樂:《親愛的奶奶》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一代宗師》

 

一般人總相信,一代宗師指的是詠春拳大師葉問,但是本片的英文片名指的卻是The Grand Masters,多一個s,就合理解答了片中由章子怡飾演的宮若梅和張震所飾演的一線天,甚至上一代的宮寶森及在廣東市井的諸多高手。

 

gm0031.jpg王家衛作品一向強調視覺華麗,聽覺亦暗藏文章,本片有諸多解讀觀點,其中之一是他強調了雨中打鬥,天上飄的,地下噴濺的水珠,形成特別的武打視覺;至於水中的倒影,則是他過去鏡中倒影的變奏曲了。

 

其二,愛用慢動作的他,他透過一位接一位的盛妝演員,重現了民國廿年代的風景;講究的美術,也在緩慢的攝影機搖動中,讓人感受到斑駁與淒涼的古意。

 

gm0033.jpg其三,濃濃的文藝腔亦是王家衛的知名手痕,在那句「四十歲之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四十歲之後,人生就來到冬天」的歲月感歎時,我們聽見了「何日君再來」的淒美歌聲,我們可以明白王家衛或許就要透過周璇所唱的「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來形容春天到冬天的心情,知名老歌的再生利用,沒有不好,婀娜曲調亦夠傷感,但是對應的意境太過淺白,卻讓人不禁歎息,王家衛的音樂功力不足如此的。

 

使用音樂:梅林茂作品集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 《驚爆危城(Broken City)》

bc201.jpg 

明明就做了錯事,卻被長官刻意包庇,有虧欠的地方,最後就是要出來還的。Mark Wahlberg飾演在黑街上開槍射殺了性侵少女的歹徒,卻讓別有用心的市長遮掩罪行,無罪開釋,心中各自有鬼的人,七年後會有多少恩怨得要償還呢?

 

《驚爆危城》的片名很聳動,其實城市沒有危險,只有市長面臨改選,要保衛自己的權位和名利,明明對手不堪一擊,他卻一再犯下錯誤,終至眾叛親離,不可收拾,只不過,那些背叛的細節都欠缺動人的描寫,一切變成演員說了算,觀眾就難入戲了。

 

使用音樂:《驚爆危城》原聲帶

01月1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奧斯卡獎─歌曲篇

 

電影獎的功能之一就是向影迷昭告,那些作品是美麗而讓人難忘的,從入圍名單到得獎名單,如果能夠帶給影迷些許驚喜,那就是莫大功德了。

 

2103年的奧斯卡獎入圍名單,四平八穩,極少黑馬,唯獨我在歌曲獎的入圍名單中停留了好一會兒,因為有一部紀錄片的主題曲入圍了。

 

我的觀影紀錄中,沒有《逐冰之旅Chasing Ice)》的資料,當然也就根本沒聽過“Before My Time”這首歌曲,但是我從youtube上找到了這首“Before My Time”時,我終於看見了《逐冰之旅》的片段,但又讓人驚豔的畫面,我明白了提名的原因與背景。

 

逐冰之旅》描寫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詹姆士巴羅格(James Balog)為了找出氣候極端變化究竟是大地的週期性因素,或者人類惡行闖的禍,於是他走訪了北極,見証了一切正在消失中的北極景觀,他見証的美麗,他的憂心與警訊,就構成了《逐冰之旅》的主軸,正因為如此,我今天也搭配了大家熟悉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音樂帶出環境與人生的主題論述。

 

本屆奧斯卡獎最佳歌曲單元的五部入圍作品中,有兩部與金球獎重複了,所以今天的節目中另外以其他三部作品為主,分別是:

“Before My Time”-逐冰之旅Chasing I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4UEQzUmWc

 

“Everybody Needs A Best Friend” –《熊麻吉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JDSEv_IPs

 

“Pi’s Lullaby”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vbxdqCi_AQ

 

“Skyfall” –《空降危機Skyfa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Wytv6lpdM

 

“Suddenly”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vi-ylOHRP8

使用音樂:《不願面對的真相》原聲帶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00:30凌晨密令(Dark Zero Thirty)》

dark8507.jpg 

曾經以《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奪下奧斯卡獎最佳影片與導演獎的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最新作品《00:30凌晨密令》曾經獲得紐約影評人獎的最佳影片,或許正與紐約曾經發生過911事件,與本片的時空背景格外親近,但對影迷而言,《00:30凌晨密令》與一般的好萊塢戰爭電影並不相似,並沒有歌頌美國牛仔或前線英雄,而是採取了類似新聞事件的紀錄片風格,「重現」美國人追緝賓拉登時曾經刑求逼供的過程,以及在一連串的巧合底下,終於鎖定賓拉登住處,並且展開夜半攻堅的始末。

 

但是《00:30凌晨密令》的前半以編年體與大事紀的方式來「重現」歷時十年的獵殺始末,難免有人覺得漫長又折磨了。

 

使用音樂:00:30凌晨密令》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凝視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

 

ap2913.jpg瑪莉娜是一位來自南斯拉夫的表演藝術家,2010三月十四日她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了長兩個半月的展演:「藝術家在現場/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每天只要美術館開館了,她就會坐定展演廳的椅子,與觀眾相互凝視。是的,她的展覽,她是主角,但是觀眾並非旁觀者,能夠坐上她身前椅子與她對目相視的觀眾,同樣亦是展覽的一部份,這個獨特的經驗,揭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神秘聯結。

 

《凝視瑪莉娜》的主軸在於介紹Marina Abramović這次展覽的過程,同時亦帶出了她的傳奇一生,從初始的特立獨行,到如今的洗淨鉛華,她的每一次出擊都能傳播美學的悸動,觀看《凝視瑪莉娜》亦就有如一次特別的美學思考。

 

特色包括:時間究竟該怎麼描繪,是直線?曲線?是輪迴?還是對半?

 

包括:自畫像是自我的揭露,但不亦是觀眾自身的投射?

 

包括:在熙來攘往的人生中,我們何時能夠靜下心來,仔細凝望眼前的家人、親友或陌生人?

 

包括:為什麼我們這麼在意自己的身體?藝術家如何從解放身體來解放欲望?

  

使用音樂:Moving MusicArmand Amar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神隱任務(Jack Reacher)》

 

Jack-Reacher07.jpg 

年輕影迷熟悉的Tom Cruise,主要來自他在《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中打造的情報特工Ethan Hunt,其實他從影以來,歷經《捍衛戰士(Top Gun)》、《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雞尾酒(Cocktail )》

和《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的努力,一直希望給人不同的戲路印象,最新作品《神隱任務》中,他還是一位辦案高手,差別在於他不相信國家機制了,不用信用卡,亦不用手機,你找不到他,但是必要的時候,他會來找你。

 

平民百姓也有臥虎藏龍的高手,《神隱任務》中的Jack Reacher就是代表人物,若非電影中的動作橋段太手,懸疑佈局新意不多,Tom Cruise的求變心情還是值得鼓勵的。

 

使用音樂:《神隱任務》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