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1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普羅米修斯

 

登上玉山,享受「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暢快,確實很過癮,但是電影創作卻很能停留在原來的高度,想要再上層樓,偏偏樓層有限,難再攀高,難免就有憾。

prometheus064.jpg 

大導演Ridley Scott的新作《普羅米修斯》製作嚴謹,場面規模不小,但是卅年前他由《異形(Alien)》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打下的科幻驚悚電影高峰,已成經典,連他自己都很難超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能說,《普羅米修斯》的「新意」不夠銳猛,但依舊保有傲人的製作水平。

prometheus066.jpg 

Ridley Scott在《普羅米修斯》中毫不諱言他對已故大導演大衛.連的崇敬,Michael Fassbender飾演的男主角David,就直接看著《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的經典,模彷起中前輩偶像Peter O’toole撥弄頭髮和拈熄火柴的動作與對白,具現了前衛拓荒英雄的冒險犯難精神,再加上他又是功能超強的生化人,有如昔日科幻電影中超級電腦的真人版,饒富趣味。

 

不過,不管普羅米修斯》尋訪造物主的主題能否說服影迷,《普羅米修斯》基本上還是一部科幻驚悚電影,洞窟中的探索,真相的面對,異形的入侵,在在都有昔日經典的影子,只不過,換了角度,處理得更細緻了。

 

使用音樂:《異形原聲帶

普羅米修斯(Blade Runner原聲帶 Sony88691978342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碧娜鮑許Pina

最新電影:《碧娜鮑許》是去年歐洲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片,觀賞本片的趣味有四:一,重溫德國導演溫德斯拍攝紀錄片的功力(別忘了)

二,看見德國現代舞大師碧娜鮑許的四齣經典無碼。

 

 

pina-570.jpg三,更換無台表演的視野,用電影的方式解剖舞蹈。

四,舞蹈離開了舞台,走向城市,走向大自然,舞者能得著多大的空間能量?

 

使用音樂:《碧娜鮑許》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寶米恰恰

 

今年夏天的台灣電影熱潮要由新生代導演楊貽茜、王傳宗聯合執導的《寶米恰恰》揭開序幕。

本片的觀賞趣味在於:

 

twin061.jpg一,本片會讓你想起《藍色大門》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一部精準重現校園電影的生活質感,而且把校園挪移到了南台灣。

 

二,青春的愛情滋味,是本片最迷人的筆觸。導演用了兩款男生當綠葉,來烘托紅花,其中之一是笨情人:一直買冷飲,卻買不到情人歡心的辯論社社長。好不容外出約會了,卻詞不達意的笨情人。

 

twin063.jpg其二是傻情人:一直買波蘿麵包,卻老是送錯人的傻小子,難怪高中唸了五年還畢不了業,出身黑道家族,卻是最靦腆懦弱的小伙子。

 

三,雙胞胎的困境:知道姐妹或兄弟情懷,又如何保有私密,做自己呢?愛情的世界能不能分享?生命裡有多少要競爭的感覺?什麼可以輸?什麼不能輸?青春的焦慮,只有青春才明白,只有青春才計較。

 

使用音樂:《寶米恰恰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每年六月,都是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每個世代的學子都有各自的紀念歌曲,在我心中最美的就是青青校樹》,這一段節目有不同的音樂安排,但是主要想要分享的卻是著名散文家紀伯倫所寫的「先知」一書中的「愛情」章節

當愛揮手召喚你們時,跟隨著他,

  儘管他的道路艱難而險峻。

  當他展翼擁抱你們時,依順著他,

  儘管他羽翼中的利刃會傷害你們。

  當他對你們說話時,要相信他,

  儘管他的聲音會擊碎你的夢,像狂風盡掃園中的花。

  愛雖可為你們加冕,也能將你們釘上十字架。

他雖可助你們成長,也能將你們削砍剪刈。

  他會攀至你們的高處,輕撫你們在陽光下顫動的最柔嫩的枝條,

  他也會降至你們的根柢,動搖你們緊緊依附著大地的根須。

  愛把你們像麥捆般聚攏在身邊。

  他將你們脫粒,使你們赤裸。

  他將你們篩選,使你們擺脫麩糠。

  他碾磨你們,直至你們清白。

  他揉捏你們,直至你們柔順。

  爾後,他把你們交與聖火,讓你們成為上帝聖宴上的聖餅。

 

把「人生」替換上「愛情」,是不是更深情的畢業祝福?

 

使用音樂:日語版《青青校樹》─《仰げば尊し》

 

普羅米修斯:經典重溫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新作《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不論是視覺奇觀與驚悚指數,維持著他一貫高原水平,但是敘事上的晦澀曖昧,卻釣足觀眾胃口,得不到「標準」答案的失落感,竟然成為最鮮明的觀後感。

 

《普羅米修斯》的開場是一位異族巨人來到湍急大瀑布前,沒有人知道他是修行者或是悔罪者,只見他服下一粒靈藥後,就肢體碎斷,失足跌入萬丈深淵之中。他是誰?他吃了啥?為什麼要吃?是贖罪?還是解脫?電影從頭到尾都不想解釋,亦沒有解釋,壯闊的史詩場景,搭配謎一樣的情節煙霧,清楚標示出《普羅米修斯》的強項與遺憾。

 

《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主軸係以探尋人類的啟源為名,展開外太空的尋根之旅(實則是想向造物主乞求長生不老之藥),誤打誤撞下卻意外促成了「異形」的誕生,整部電影可以簡化成《異形(Alien)》前傳,一則雷利.史考特在1979年創造的驚悚科幻傳奇《異形》,時隔卅三後,他在2012年補寫了前傳。prometheus028.jpg

 

《普羅米修斯》在電影中指的是太空船的名字,但把普羅米修斯用做片名,一方面是要以從希臘神話的神仙名字,創造開闊的想像,中,一方面則是從神話典故中,找出普羅米修斯把火從天庭偷渡人間,改變俗人文明的神人對話連結,以呼應電影「世人想與造物主對話」的主題。

 

人若能與造物主對話,若能解開生命的源頭,確實堪稱美麗新世界,但是雷利.史考特卻不願提供百科全書似的逐一比對,他先透過考古學家Elizabeth Shaw(由Noomi Rapace飾演)及Charlie Holloway(由Logan Marshall-Green飾演)在蘇格蘭洞穴裡發現的星人壁畫,就斷言那是人類始祖的召喚,兩年後就找到金主,直奔那顆神秘星球而去,而且降落之時就發現了地表上有類似秘魯納斯卡沙漠上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更加確認那是文明痕跡(因為殞石不會畫直線),進一步深入洞穴查看時,赫然又發現了類似智利拉帕努伊島(Rapa Nui,即俗稱的復活節島)上常見的摩艾石像(moai),差別只在於拉帕努伊島上有八百多尊摩艾石像,這個神秘星球上即使只有一尊,外星與地球古文明的神秘連結,即已悄悄完成。

 

雷利.史考特的破題論述法其實是避開了老學究的說文解字傳統,說好聽一點,他是尊重觀眾的知識與常識,不想多費唇舌,浪費大家時間做介紹,他相信大家一看就懂得納斯卡線與摩艾石像的神話象徵,就能有恍然大悟的解謎快感;說難聽一點,他其實不屑為白丁多費唇舌,直接進入核心,固然乾脆俐落,但也失去了劇情片的導覽功能,讓很多摸不著頭緒的影迷,悵然若失。

 

卅三年前的《異形》其實是公認的經典,已然開發完備故事的雛型:當年的太空船以了預言家Nostromo為名,其實相近於普羅米修斯的文化指涉意味;明知「異形」有特異功能,卻也相信人定勝天,甘冒危險要帶回地球研發;一旦異形茁壯,開始屠殺船上成員,只剩女英豪獨力對抗……人類的私心與禍心情節,悉數在《普羅米修斯》得以重溫。

Prometheus907.jpg

 

同樣地,星球建築的工程模型、蛋形武器排列方式或者外星戰士的造型,多少都套用(或者修改了)了舊時模組,雖然,工程品質堪稱一流,但是新意不多,卻也夠讓挑剔的影迷嘟嚷半天了。

 

至於最驚悚的穿腸破肚戲,《異形》首開風氣時創下的驚嚇指數,迄今都無人能破,《普羅米修斯》的進化處理,則是濃縮了《異形》系列的精華,不論是男人遭殃,或者女人受孕,寄生的入侵與宿主的抗拒過程,都有緊緊揪住人心的能量,甚至那個白蒼蒼,光冷冷的手術艙,都成就了最鮮明的恐怖符號,就讓遍灑的血腥殘痕,噬咬著觀眾的恐懼(特別是手術後,快速的釘合過程,更用了類似釘書針的不鏽鋼白金質感取代了傳統的貓腸線,更讓金屬的蝕人「印象」強化了痛楚的連想力量。Prometheus904.jpg

 

至於真正的男主角David(由Michael Fassbender飾演),更是標準的混血綜合體,他的「能力」、「忠誠」與「背控」,都有如《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中那具超級電腦Hal2000的功能再現,但是他與「造物主」溝通的下場卻又有如《異形續集(Aliens)》中的那位「主教」生化人(由Lance Henriksen飾演),身首異處的變奏版,如非雷利.史考特在《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中找到了前輩偶像Peter O’toole做楷模,讓同為一頭金髮,同屬纖瘦身材,又有憂傷氣質的兩代影星有了參照比對趣味,例如David模彷Peter O’toole摸頭髮的方式,甚至模彷他的說話腔調,當Peter O’toole用手指捻熄火柴時,跟著唸出那句「忘痛」的關鍵對白:「The trick, 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更是把生化人的「感官」特質有了從《阿拉伯的勞倫斯》找到進化註解的悠遊空間,才讓Michael Fassbender的表演有了新人耳目的能量(否則就是太多舊時相識了)。

prometheus033.jpg 

普羅米修斯:光的魔法

 

沒有光,就沒有世界,沒有光,就沒有電影,做為一部科幻驚悚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光」設計,毋寧是全片最迷人的設計。

 

電影的探險主題是從蘇格蘭的深山洞穴開場,從的鑿開山壁開始,光的形影就主宰著全片的視覺線索,不論是山壁上的壁畫(其實,如果真如女主角Noomi Rapace所扮演的科學家Elizabeth Shaw所言,壁畫或古物遺跡是造物主的邀請,有此神力,有此誠心,大可大剌剌地昭告世人,何需躲在山壁裡,等待有心人或有緣人發掘?),或者是科學家向普羅米修斯艦艇上成員解釋此行任務的圖影解釋,從古文明拓印而來的光影織圖,已然是全片迷人的光圖序曲。 

 

prometheus062.jpg的縮略圖至於太空船出發後,唯一清醒的生化人,戴著黃色護目鏡,逐一中醒在保溫艙沈睡兩年的探險隊員時,鵝蛋黃的光影,竟然是全片最溫的片刻人性時光了。

prometheus-447.jpg隨著探險隊進入到洞穴後,導演Ridley Scott接受了一個並不實用,卻很有視覺魅力的光球制服:每位探險隊員的太空衣衣頸中,都有幾顆光球,光球不思照亮前路,讓隊員能清楚看見眼前的陌生世界,光球的主要功能卻是要讓觀眾能看清楚隊員的五官反應,衣頸光源的設計,解決了黑暗洞穴裡的攝影師打光困擾,更因為從頸圈上照的特殊光源,讓觀眾得以更清楚辨識隨著前行腳步,一個陌生空間可能產生的恐懼與震撼。

prom404.jpg 

其次,2089的地球人科技當然得有新鮮點子才能夠服眾,於是探索隊射出了探造儀,那是具有掃瞄空間功能的小小飛行器,一如蜜蜂探馬,搶先去探索與建構洞穴的縱深和寬幅。最特別的是這些探馬飛行器,一展翼就有紅光透體,光芒四射,全方位的紅光走向,等於是用紅光塗上了一道科幻輔助色,既新奇,又隱藏著前途難料的不祥氣氛,進可攻,退可守,讓Ridley Scott的幻術更有悠遊空間。prometheus887.jpg

 

再來就是紅光傳導回來的綠光接受器,紅光不能白忙,在太空船的駕駛室裡,後勤指揮官立刻就能接受訊號,建構組合成綠光勾描出來的山壁重建圖,這個綠光世界一如前頭的紅色光線,都是後製動畫的效應,卻也是全片探險事實的重要敘事基地,就在後勤指揮官得能窺見全貌,做出撤離與否的研判時,觀眾也同時參與了這場綠奇拼圖奇景,滿足了平常時分難以得見的科學先驅功能。prometheus897.jpg

 

接下來的螢光世界當然亦極迷人,Michael Fassbender飾演David捧出了「造物主」設定的地球目標儀時,投射在他臉上的螢光與笑容,散發出一種秘密揭曉的詭譎氛圍,但是那顆清冷的螢光地球,卻不是美麗的星球模型,而是作戰標靶時,悚然一驚的冰冷清洗,呼應得極其允當。

prometheus_643.jpg 

至於更動的科學設計則是那面夢之牆,基本上那是多媒體藝術的概念,既有人生成長史的吉光片羽影像,亦有片語隻字的生命密碼,以往的科學家從DNA的結構與排列序位來了解一個人,普羅米修斯》卻透過David告訴Elizabeth Shaw說:「我讀過妳的夢。」傳達了更震撼的科學訊息:DNA只是你的生理結構,夢卻是你的心理結構,人類的DNA排序已非秘密,每個人的夢卻都有著自己的私情,一旦夢被人看穿,如同私密盡被人掌控,再難跳脫如來佛手掌心,Elizabeth Shaw怎能不心驚?觀眾怎能不心驚?Elizabeth Shaw私密檔案中的這檔夢之牆,既符合多媒體科技的綜合「新效」,亦富含了科技寓言的警世功能,確有巧思。

 

以上的「光景」,都是精心設計的「光感視效」,但是普羅米修斯》中真正的恐懼,還是在那台功能超強的手術檯,不該出現的科學儀器,透露著金主不惜血本的商機考量,但是白亮亮,冰透透的器材與空間感覺,不但沒有醫護救人的安全信靠力量,反而成了擺脫冤孽的救命場與異形滋長的溫床,諸多矛盾的特質匯聚在那個慘白的房間中,才是普羅米修斯》中最駭人的噩夢空間了。

prometheus891.jpg

 

Ridley Scott在《普羅米修斯》中的視效設計,有其卓見,亦有其巧思,唯有體察他做了些什,才能夠進一步檢視這些視效究竟有多大的前衛開創力量,我的認 知是Ridley Scott這回扮演了很成功的「綜效家」,原創的發明或許不多,但在後現代主義拼貼精神當道的前提下,他確實把諸多科幻光影元素都推向了極大值,創造了科幻電影與觀眾期約的視覺期待科。

 

西班牙觀光:冷光線索

如果說Chris Gorak執導的《黑暗時刻(The Darkest Hour)》是一部莫斯科觀光電影,Mabrouk El Mechri執導的《冷光線索(The Cold Light of Day)》則是另一部西班牙觀光電影。

 

我曾用「開場線索毫無關連」,「主角喪命不讓人心疼」和「主要事件欠缺合理解釋」三個觀點來檢視《黑暗時刻》的粗糙與簡陋,《冷光線索》其實也完全適用這三個標準來檢視。

 

首先,電影一開場讓我們看見男主角Henry Cavill飾演的Will,面對公司即將破產的危機而憂心忡忡,但是他破不破產,卻與後來的劇情發展並無關係(勉強的關連則在於是因為他頻頻講手機,惹惱了Bruce Willis飾演的父親Martin,一把搶過手機丟向海裡,他氣得游泳登岸,才讓他逃過以色列軍人的襲劫)。cld05.jpg

 

其次,巨星Bruce Willis是電影的主要訴求賣點之一,但他卻不過亮相四場戲就莎喲娜拉了,他遇襲中彈就殞命的劇情固然是要讓Henry Cavill不得不獨挑大梁,負責解救被押做人質的母弟三人,但是大明星早早就死了,你不覺突兀錯愕嗎?正因為他死得不明不白,輕若鴻毛,更讓他原本是CIA強力探員的真實身份,顯得蒼白貧血;至於他留下的謎團,則是任由他人解讀,身為兒子的Henry Cavill只能驚訝於父親有這麼多他不知道的秘密,卻也只能任由對手牽著鼻子走了

 

第三,《冷光線索》的核心劇情在於Bruce Willis曾經攔截了一隻皮箱,以色列情報特工急於取回,但是Bruce Willis的合作夥伴Sigourney Weaver則另有圖謀,想要高價轉售,以色列人不惜綁架Bruce Willis的家人做要脅,Sigourney Weaver卻寧願出賣夥伴,也要完成高價交易,問題就在於那隻皮箱裡究竟有什麼秘密?值得這麼多人拚死相爭?對不起,電影從頭到尾都沒交代,做兒子的Henry Cavill最後忍不住問了美國大使館官員,同樣得到了一個諱莫如深的笑容。

 

是嘍,為了一只箱子死了這麼多人,卻從頭到尾不知所爭為何?這何只是沒頭沒尾的劇情罅漏,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又不負責任的唬弄手段了。cld013.jpg

 

《冷光線索》其實是一部小規模的動作電影,從來沒有情報特攻經驗的Henry Cavill先是為了保命,既而為了救人,所以拚盡全力死裡逃生,演出一段連特工人員都佩服的生死戰,成全了一則平民英雄傳奇。《冷光線索》有動作、有槍戰、有飛車,有帥哥,有美女,有懸疑,有秘密,有父仇亦有家恨,更有臭不可聞的情報暗盤,還有叩人心弦的背景音樂,再搭配從西班牙海岸到馬德里街景的異國風情,確實齊備了商業動作電影渴求的諸多要素,但是那些都是肉身幻影,少了靈魂的電影,就很難討喜了,《冷光線索》的敗筆就在於完全沒有交代核心之謎:那口箱子究竟有什麼寶貝?值得讓昔日同夥反目?會讓無辜妻兒全都遭殃?就連周邊效應,也處理得有氣無力:Henry Cavill還平空多出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卻不見兩人好奇探索父親的多情分身,對同胞血緣的關切亦顯得陌生冷漠,喪失了戲劇焦點。

 

更不堪的是,就連特務交易的停車場,理應極其慎重隱密,竟然也可以被色列特工包夾,而且連毫無實戰經驗的Henry Cavill都可以躡步接近,這群情報特工也未免太不專業了!(包括Bruce Willis輕易就掛了,Sigourney Weaver雖是笑臉魔鬼,但是幾度開槍也射不中Henry Cavill,不也同樣是不專業的特工?)一群不專業的特工,難怪搞得天下大亂,難怪讓觀眾完全使不上力,Bruce WillisSigourney Weaver兩位昔日巨星,如此草率送做堆,只為捧紅新秀Henry Cavill,恐怕只是白忙一場。

 

人物既然如此蒼白,全片只剩下西班牙風光還可以讓人多瞄兩眼,但是恐怕日後不會有旅客因為看過《冷光線索》想要去西班牙旅遊。我的結論是:本片徒然白忙一場。

莫斯科觀光:黑暗時刻

當一部電影開場鋪陳的遊戲規則,很快就証明毫無意義時,這部電影註定要讓觀眾覺得進退失據。

 

當一部電影的主角在你眼前死去,你卻不覺扼腕與傷痛,這部電影創造的遠距冷感,註定讓人心寒。


當一部電影忙了九十分鐘,卻不能清楚說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部電影註定要讓觀眾覺得茫然失落。

 

Chris Gorak執導的《黑暗時刻(The Darkest Hour)》就是一部讓人備覺疏隔,無從參與,亦無從關心的清冷電影。

 

《黑暗時刻》描寫兩位美國年輕人專程趕赴莫斯科要去解說軟體創意,到場時才發現已被朋友剽竊,只能悲憤到夜總會尋歡買醉,才剛要把妹,就遇上外星人入侵,只能在陌生異域靠著觀光手冊逃生,不管Emile HirschMax Minghella這兩位的出場背景為何,《黑暗時刻》的開場論述一點都不重要,目的只是要帶出他們的莫斯科驚魂而已,他們是不是軟體工程師?與後來的劇情發展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是不是美國人?其實也只是在吸引美國觀眾的身份認同而已,並非劇情關鍵,他們可以是任何一國人,他們的角色與身份亦都可以輕易替換。dark703.jpg

 

更慘的是,《黑暗時刻》並不想突顯Emile HirschMax Minghella的人格魅力,大難來時,眾生平等,堪稱是《黑暗時刻》的主軸精神,不論智愚賢,不論種族膚色,遇上外星人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正因為他們毫無稜角,毫無光采,無法創造同情的投射心理,以致於就算幾度生死涉險,甚至最後還是有人飛灰湮滅,也只是像其他剎那歸天的冤魂,無人扼腕,亦無從傷感了。

 

沒有人知道《黑暗時刻》的外星人來自何方,或者所為何來,只看見它們殺無赦地屠殺人類,急著掠奪地球資源,但是同樣地,沒有人清楚,它們看中的是什麼資源,這種迷糊仗,平心而論,符合弱肉強食的生物侵略戰,交戰不需宣言,殺戮無需警示,倖生的人只能邊逃邊猜,自行拼組答案。但是,這樣的戲劇章法,同樣只能讓觀眾晾在一旁觀戰,完全使不上力。dark705.jpg

 

當然,《黑暗時刻》並非全無是處,莫斯科與光影特效,至少維持了全片的視覺新奇。全片借用四位美國男女的莫斯科歷險,讓好萊塢以美國城市為戲劇焦點的傳統框架,得著了全新視野。俄羅斯的異國風情,不論是空無一人的紅場廣場,或者東正教風情的傳統建築,都讓這部並無新意的外星人入侵電影,至少有了新穎的異國風景,用全新的角度來審視莫斯科的名勝古蹟,埋下城市行銷的種籽,鋪陳日後的莫斯科旅遊契機。

 

當然,《黑暗時刻》亦沒有忽略科幻電影不可缺少的視效,努力打造了澄黃螢光的光影奇觀,一旦光影襲人,就像吸塵器一樣將人解體崩裂的特效,還算別致,只可惜偶一為之還有可觀,一再重覆,很快就讓人倦累了,至於其他的感熱偵測,則太過近以以往格局,更難讓人興奮了。

dark702.jpg

 

另外一個有趣的文化觀察是明褒暗眨的軍力掫揄。好萊塢的對抗異形電影,就算是人類兵敗如山倒,最後總有義軍從四面八方崛起,找出對抗之道,打一場沒頭沒腦異形戰爭的《世界異戰(Battle Los Angeles)》就是典型實例,《黑暗時刻》把場景移到莫斯科之後,俄國軍力全面潰敗,只靠散兵遊勇用土法打游擊,即使最後還有一艘核子潛艇潛泳脫困,但是艦上官兵從頭到尾只剩一人(電影的成本預算,節制了演員與場景規模),生機微薄,卻還會想要協助美國人回返美利堅?

 

是的,我不需要多花力氣來討論這部好萊塢小明星演出的小製作了,當成是莫斯科的觀光電影,或許還會讚歎這個城市的行銷勇氣。

 

06月0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雪花與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

 

今天的節目主題一言以蔽之,就是:風格與重覆。

 

有才情,有想法,亦有做法,就能成就風格;但是同樣的事情做久了,招式用老了,難免就會重覆,給人似曾相識的舊時手痕印象。

 

 拍過喜福會》的旅美華裔導演王穎,去年完成了由李冰冰與全智賢合作演出的《雪花與秘扇》同樣從保守的中國出發,同樣關切女性在男權社會底下的幽微地位與心事,地點不論是在古老的湖南鄉間或者現代的上海,人生的感情與困境,在不同的時空下,依舊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ss318.jpg雪花與秘扇》主要描寫百合與雪花這兩位女子的情誼,她們都共同在七歲的時候就纏了小腳,卻也在媒人的安排下,結為「老同」,學會以女書形式在一把扇面上書寫彼此心緒,分享女兒心事,人生的喜怒哀樂,生死情誼的體貼與誤會,都在歷史與生命的機緣下幻化出不同的情貌。

 

但是李冰冰與全智賢離開十九世紀的中國,來到廿一世紀的中國,依舊有著求學、求職與追尋愛情的矛盾與惶恐,她們的互相照顧讓人動容,但是彼此的心情歸屬卻遙遠如謎,王穎想讓觀眾看見雪花的繽紛飛舞,卻讓觀眾鑽進了秘扇的迷宮之中。

 

使用音樂:《雪花與秘扇》原聲帶

《喜福會》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冷光線索(The Cold Light of Day

 

好萊塢每年都會拍攝很多動作電影與愛情電影,道理很簡單,觀眾從動作電影中找尋刺激,在愛情電影找到夢幻歸依。《冷光線索》就兼具了動作電影不可缺少的飛車、追逐、槍戰、秘密、奇特的場景等元素。

The-Cold-Light-of-Day1.jpg 

布魯斯.威利與雪歌妮.薇佛都曾經在動作電影確立風格與名聲,找他們搭檔合作《冷光線索》確實有其號召,只可惜他們都是配角,戲份太過刻板,少了以往獨挑大梁的戲份與力道,主戲全在新生代影星亨利.卡維爾身上,他要在一次家族聚會上發現父親的秘密,保護其他無辜的家人,進而在槍口下挑戰美國中情局CIA的野心份子。

 

顯然,好萊塢最愛把CIA當成罪魁禍首,凡有錯,都是CIA的墮落與腐敗,只要到CIA服務的人都似乎另外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只要CIA出現了,劇情就單純了,也就老套了。

 

使用音樂:《冷光線索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黑影家族(Dark Shadows)

 

黑色不只是黑色,黑色有很多層次,美國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一輩子在黑色電影中打滾,題材有些極其沈重黝黑,有時卻在灰黑與暗黑中綻放幽默的微光,根據美國知名電視影集改編的《黑影家族》就屬於淺黑色的輕喜劇。ds901.jpg

 

《黑影家族》的男主角是中了女巫黑魔法的吸血鬼Barnabas,兩百年後從地底復活,卻演出了一場溫吞的基督山恩仇記,復仇的節奏與方式都出乎傳統戲劇的章法,以致於挑戰了觀眾的接受空間。但也因為受限於電視影集的框架,全片少有新意,難免給人老套的歎息。

 

還好,Eva Green飾演的大反派安潔莉卡有著脆如蛋殼的不老肌膚,還有著關節已經僵硬老化的肢體障礙,看到她狐媚與蛇蠍表演時,都還是會被她的臉部特效與肢體表演給予高度的肯定。

 

使用音樂:《黑影家族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中外電影導演誰最會拍科幻片?

 

我的答案是在卅年前拍過《異形(Alien)》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Ridley Scott,他所開創的外太空生物、科學研究、商業利益與人命存亡的矛盾糾葛議題,後來成為科幻驚悚電影,萬變不離其宗的基本準則,他提到的生化人或者機器人的議題,同樣亦讓科學與人性的對立衝突,有了更多讓人咀嚼回味的空間。

prome002.jpg 

今天的節目就要邀請大家重銀翼殺手》的音樂,同時也搶先介紹Ridley Scott科幻新作《普羅米修斯》的原聲帶。

 

使用音樂:《銀翼殺手原聲帶

普羅米修斯(Blade Runner原聲帶

神鬼傳說:特效的加持

如果用美食來比方,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是清粥小菜,好萊塢電影《神鬼傳說(The Mummy)》則是滿漢全席,用數位和杜比環繞音響炸得你耳朵開天窗,用電腦合成特技讓你的嘴吧只能連聲驚歎,來不及閉上。

 

愛看電影特效的人,應該不會忘掉《法櫃奇兵》木乃伊復活過程,mummy5706.jpg甲蟲從大祭司的左臉頰的腐肉層跑進去,卻被他一口吞食掉的天衣無縫效果;愛看電腦動畫的影迷,看到大巫師化身滾滾黃沙,一路追逐滑翔機,差點就要把它吹垮,把它給吞噬掉的驚險鏡頭,的確,看到這兩場戲,你會佩服好萊塢的動畫科技,的確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層次的冒險故事,花了高票價不會太心疼。

 

但是,挑剔一點的人或許會覺得挖墓盜寶的電影結構好像《法櫃奇兵》,只是片頭多了一場法老王的宮廷政變戲,讓這段後宮偷情史,以及木乃伊借屍還魂的苦戀心志,有了更具說服力的原始動機。但是細皮嫩肉的白人主角就是聰明,就是有大難不死的好命;滿嘴絡腮鬍的埃及人就是笨,就是貪婪,以致個個不得好死的醜化描寫,根本就是建立在白人優越的帝國主義心態上。

 

mummy5703.jpg因為,其實不管是白人或是埃及人,闖進死亡墓地,無非就是一個貪字。不論是去挖死亡法書,或是金銀財寶,都是想要掠奪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古物或珍寶,大家都是一丘之貉,只是有的人可能進一步會運用掠奪的法術或財寶去做惡,就成為被鬥爭的對象,成為眾所不容的大反派,大惡賊,反而是其他的小小偷有了可以存活的堂皇理由,這麼簡單的善惡二分法劇情,是娛樂電影最不負責,卻是最省力的方法,因為觀眾看電影一定要找到可以認同的對像,大奸碰上小惡,小惡就沒有那麼該殺了,小惡自然成為觀眾同情的對像,是不是?但是這樣的劇情註定了你在走出戲院的時候,就忘了你的心靈真正會同情,真正關切的戲劇角色。看過,就忘了,好像是這類電影的宿命。

 

就算你是很信仰好萊塢文化的影迷,你也不能不承認,至少,《法櫃奇兵》還捧紅了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mummy5704.jpg但是《神鬼傳說》的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壯碩有餘,神采不足,喳呼不少,帥氣不足,就是無法相提並論;至於Arnold Vosloo飾演的印和闐,如非特效驚人,亦不會給人太鮮明的反派印象,只能算是聊備一格的黑暗勢力而已。

 

在技術層次來講,本片的動畫特技很夠水準;就戲劇層次來講,本片完全沒有超越《法櫃奇兵》的刺激,和《大法師》的恐怖效應;就文化層次而言,更欠缺了《大戰巴墟卡》中對帝國文化入侵原始文明的深刻反省。

 

平心而論,《神鬼傳說》只是一部熱鬧有餘,但是很快,你就會忘掉它,也不會再討論它的電影。不過,《神鬼傳說》的特效場面確有新人耳目的力量,搭配印和闐大祭司的古埃及秘法傳說,好萊塢肯定會有續集接連推出,就算如此,《神鬼傳說》還是難登好萊塢名人堂。

超級公民:詩情與悔恨

這是一部充滿音樂詩情的電影。

 

台灣電影,不是不懂得運用音樂,只是多數的電影,只會取巧運用主題歌曲,因為主題曲將來可以打歌,創造另類的電影附加價值。不過,萬仁導演的這部《超級公民》卻擺脫了電影歌曲的迷思,透過音樂家范宗沛的大提琴技法,將巴哈與韋瓦第的音樂,做為台北城的主題骨架,再搭配排灣族的原住民音樂,來豐足電影中弱勢族群人士迷失在城市裡的主題血肉。

 

每一段音樂揚起,就是一首詩,每一段音樂飛飄,就是一次的心靈詠歎,你如果能先從音樂著手,掌握導演的深情與智慧,你就更能體會電影的詩情意境。

citizen05.jpgcitizen06.jpg 

電影的男主角阿德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平常不太說話,但是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才逐漸發現,原來也以前曾經參與過相當多的政治反對運動,拍攝下許多難忘的反對運動抗爭史,不論是鄭南榕的自焚,或是盧修一的立院抗爭史,他曾經在火線上見証歷史,但是理想終究質變,火線往事,終歸也被人世給俗化了;回到個人的生活裡,我們也發現由於激情的政治崇拜,使得他疏於照顧兒子,以致兒子從高樓墜下殞生,從此,他開始自閉流放,像個都市裡的遊魂,改以開車為業。

 

但是他依舊在車前窗裝了攝影機,拍下這個都市的活動景觀(算是最原初的行車紀錄器,足足比流行早了十年,那亦是電影導演做為文化觀察家和流行趨勢先行者的傲人視野),拍下這個成長環境的點點滴滴,直到有一天,他接載了一位渾身是血的原族民青年,這位番仔才剛氣不過老闆罵他是《番仔》而把老闆給殺了,這段短短的旅程,是這位原住民青年人生的最後族程,後來他就被逮,被槍決了。不過,他的魂魄卻成和計程車司機有了連結的因緣,透過一陰一陽,一漢一原的對立談話和辯証中,原先的種族對立界線不見了,漢人知道了排灣族人的習俗和禁忌,也從中學習到更多面對生死的哲理與氣度。

citizen09.jpg 

原來,人生在激情時刻,眼睛裡是容不下雜質的,耳朵也聴不見雜音的,他們相信激情燃燒的光熱才是世間唯一的光輝;等到激情消散,回到最原始的生死根本,才會發現狂熱讓人目盲,讓人心盲,因為狂熱,因為迷戀,我們錯失了太多人生的面向,只在同一條死胡同中鑽營。

 

蔡振南的獨白不只是一位政治狂熱份子回歸平凡之後的省思心情,同時亦是亦其深情的人生詠歎,作家陳芳明在本片中重新展示了台語的優美詞藻,再透過蔡振南的滄桑嗓音註解,旁白與音樂交雜的效應,有如詩情入畫的交響詩,替電影打造了一份極其不俗的氣質,讓人生的光采與幻滅的對比,具現了歷史的無情與人生的無奈。

 

詩情的電影不會告訴我們人生的標準答案,而是透過鏡頭的線形運動和音樂的震動頻率,帶你進入一個深層思考的新空間。

 

看電影能夠帶給我們知識,啟發,用多一隻眼睛來看待我們的生活,萬仁的《超級公民》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