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歐洲電影獎:提名

第二十三屆歐洲電影獎提名名單日前已經公布,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領先群雄獲得七項提名,以色列電影《黎巴嫩》亦有五項提名,頗出人意料(因為以色列被界定為中東國家,有時列入亞洲,成為歐洲片倒是相當罕見,據說是因為投資人包括了法國和德國資金,所以也就符合歐洲成色),預定十二月四日會在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Tallinn)》舉行頒獎典禮。

 

六部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中,台灣已經演過《獵殺幽靈寫手》、《蜜》、《謎樣的雙眼》和《靈魂餐廳》四部,《黎巴嫩》則是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亮相了,可見台灣電影空間的歐洲化程度相當不錯,不過,《靈魂餐廳》並非土耳其裔導演法提.阿金的代表作,卻能擠進六強名單,其實是我很覺意外的結果,至於《蜜》在光點台北映演時,我人恰巧不在台灣,擦肩而過,最是遺憾,只能從DVD中去補白了。

 

去年夏天,我才從外電上看到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在機場拍攝《卡洛斯(CARLOS)》的工作照片,當時很意外他怎麼會拍起電視電影,但是後來坎城影展同意《卡洛斯》參展,歐洲電影獎也給予入圍提名,算是夠貼心的肯定了。

 

Free-spirit-___-Roman-Pol-006.jpg

波蘭斯基依舊是提名榜上最受注目的人物,很多人都在猜他應該不敢輕易離開法國一步,去年九月他不過是去瑞士參加蘇黎士電影節,就被警方留置,要把他送回美國接受性侵害官司審判,整整被關在看守所裡十個月。至於Alexandre Desplat的再度獲得音樂獎提名,我只能說他實在太精彩了,非常慶幸,在他以《色戒》領得金馬獎時,能在101的餐宴空檔上採訪到他,得見大師風采,真的是沾光了。

 

最佳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蜜(BAL (Honey))》, Turkey/Germany 導演:塞米.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ğlu

《人與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Of Gods and Men), France導演:札維耶˙波瓦(Xavier Beauvois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France/Germany/UK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黎巴嫩(LEBANON)》, Israel/Germany/France導演:山姆.毛茲(Samuel Maoz

《謎樣的雙眼(EL SECRETO DE SUS OJOS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Spain/Argentina導演:康帕內拉(Juan José Campanella

《靈魂餐廳(SOUL KITCHEN)》, Germany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

 

最佳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卡洛斯(CARLOS)》

△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ğlu)《蜜(BAL (Honey))》

△山姆.毛茲(Samuel Maoz)《黎巴嫩(LEBANON)》

△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保羅.威爾茲(Paolo Virzi)《最美麗的事物(LA PRIMA COSA BELLA (The First Beautiful Thing))》

 

最佳歐洲女演員EUROPEAN ACTRESS

Zrinka Cvitešić in 《在路上NA PUTU (On the Path))》

Sibel Kekilli 《沒有家的母親DIE FREMDE (When We Leave))》

Lesley Manville《又一年(ANOTHER YEAR)》

△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 《奇蹟度假村LOURDES)》

Lotte Verbeek 《移情愛爾蘭NOTHING PERSONAL)》

 

最佳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Jakob Cedergren 《《傷心潛水艇(SUBMARINO)》

Elio Germano 《我們的生活(LA NOSTRA VITA (Our Life))》

Ewan McGregor 《獵殺幽靈寫手》

George Pistereanu 《想吹口哨我就吹(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 (If I Want to Whistle,I Whistle)

Luis Tosar 《囚室211CELDA 211 (Cell 211))》

 

最佳歐洲編劇(EUROPEAN SCREENWRITER

Jorge Guerricaechevarría & Daniel Monzón《囚室211

Robert Harris & Roman Polanski《獵殺幽靈寫手》

Samuel Maoz《黎巴嫩》

Radu Mihaileanu《交響人生(LE CONCERT (The Concert))》

 

最佳歐洲攝影(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Giora BejachLE《黎巴嫩》

Caroline Champetier《人與神》

Pavel Kostomarov 《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 Как я провел этим летом (How I Ended this Summer))》

Barış Özbiçer《蜜》

 

最佳歐洲剪輯EUROPEAN EDITOR

Luc Barnier & Marion Monnier《卡洛斯》

Arik Lahav-Leibovich《黎巴嫩》

Hervé de Luze《獵殺幽靈寫手》

 

最佳歐洲美術設計(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Paola Bizzarri & Luis Ramirez《唐喬凡尼(IO, DON GIOVANNI (I, Don Giovanni))》

Albrecht Konrad《獵殺幽靈寫手》

Markku Pätilä & Jaagup Roomet《聖東尼的誘惑(PÜHA TÕNU KIUSAMINE (The Temptation of St. Tony)

 

最佳歐洲作曲EUROPEAN COMPOSER

Ales Brezina for KAWASAKIHO RŮŽE (Kawasaki’s Rose)

Pasquale Catalano for 《我行我素(MINE VAGANTI (Loose Cannons))》

Alexandre Desplat《獵殺幽靈寫手》

Gary Yershon《又一年》

 

最佳歐洲新秀費比西獎EUROPEAN DISCOVERY – Prix FIPRESCI

《雙重時間(LA DOPPIA ORA (The Double Hour))》, Italy導演:Giuseppe Capotondi

《想吹口哨我就吹》 Romania  導演:Florin Serban

《沒有家的母親》, Germany 導演:Feo Aladag

《黎巴嫩》導演: Samuel Maoz

《移情愛爾蘭NOTHING PERSONAL)》the Netherlands/Ireland 導演: Urszula Antoniak

 

最佳歐洲紀錄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DOCUMENTARY – PRIX ARTE

ARMADILLO, Denmark/Sweden導演:Janus Metz

MIESTEN VUORO (Steam of Life), Finland/Sweden導演:Joonas Berghäll & Mika Hotakainen

NOSTALGIA DE LA LUZ (Nostalgia for the Light), France/Germany/Chile

導演: Patricio Guzmán

最佳歐洲動畫劇情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THE ILLUSIONIST, UK/France 導演: Sylvain Chomet

PLANET 51, Spain/UK 導演: Jorge Blanco

SAMMYS ADVENTURES: THE SECRET PASSAGE, Belgium

導演: Ben Stassen

11月1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美國導演Mark Romanek執導《別讓我走》中,有讓人傷感的安靜,的第一場戲就開始的,凱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Kathy,就站在手術檯的玻璃窗外,靜靜看著安德魯.葛菲(Andrew Garfield)飾演的Tommy躺上了手術檯,是手術,是器官捐贈手術,不過,Tommy不是受贈人,Tommy是捐贈者,他活在人世間的唯一目的與功能,就是把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給世人使用。

nlmg13.jpg 

《別讓我走》的主戲在凱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Kathy,安德魯.葛菲(Andrew Garfield)飾演的Tommy和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的Ruth三人身上,他們同樣是「海爾森(Hailsham)」學校的同學,一起長大,一起接受複製人的宿命,從入學到成長全都聽著校方的號令與供養,不必規畫未來,也不愁吃穿,只要時間到了,器官成熟了,順利捐贈,人生就圓滿了。

 

使用音樂:《少爺返鄉(Nicholas Nickleby)》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告白》

以前的節目總是致力老少咸宜,但是今天要介紹的《告白》卻是限成人聆賞的作品,主因是暴力死亡的主題太過驚悚,走調的師生關係。

 

con876.JPG 

在我心中《告白》堪稱是2010年最重要的日本電影,一方面是因為題材驚悚,

讓人不寒而慄;另一方面則是敘事美學精練又精準,讓人動容。日本導演中島哲也自編自導的《告白》改編自湊佳苗暢銷同名懸疑小說,血債血償是基本的主題,主線是一位傷心母親的復仇,問題是她的復仇卻是來自老師對學生的報復。

 

 

使用音樂:《花與愛麗絲》原聲帶

Last Flowers/Radiohead

《吉田兄弟三味線》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獎體檢》

一年一度的金馬獎即將舉行頒獎典禮,誰會是最後贏家呢?

今天的焦點就來檢視最佳影片和導演的可能得主吧。

 

 

714.jpg一,從表格看提名趨勢

父後七日

 

十月圍城

陳德森/十月圍城

當愛來的時候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透析

劉杰/透析

第四張畫

鍾孟宏/第四張畫

 

影片部份:

《十月圍城》展現了工業力度與選材廣度。

《第四張畫》展現了人生現象的深度觀察。

《當愛來的時候》則是展現了場面調度的高度。

《透析》略嫌嚴肅與沈悶;《父後七日》略嫌輕薄與簡單。

 

使用音樂:《父後七日》原聲帶、《第四張畫》原聲帶

花木蘭》原聲帶、《當愛來的時候》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金馬獎體檢》

 

 

20080714101146979233.jpg一,有多少人聽過去年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的作品?

音樂不能傳世,一如電影不能普及,都是頗為遺憾的結果,

不過,今天的「電影最前線」就能讓大家聽見去年的得獎作品《李米的猜想》

二,遺珠:有比賽,難免就有遺珠,因為評審難免主觀,難免有偏見,例如中國女星趙薇可以靠《花木蘭》在中國得獎,卻被金馬獎忽略了,我是贊成金馬獎評審的抉擇的,但是忍不住還是要請大家來聽《花木蘭》的動聽歌曲。

 

使用音樂:《李米的猜想》原聲帶

花木蘭》原聲帶

 

 

告白:兒需成名君莫笑

你的弱點,你的罩門,敵人最清楚,基督山伯爵因此得能復仇,宮本武藏才能棄二流雙刀,改以舟楫擊敗佐佐木小次郎的長刀……

 

所有的復仇故事,都是先有刻骨銘心的痛,才尋思摸索出對手的路數,找出反制之道。日本女星松隆子在中島哲也編導的《告白》中飾演的森口老師從電影一開場,就進行著綿密的復仇計畫,整部電影就是她痛極反撲的具體行動,她的學生因而成為她的獵物,任由她玩弄戲耍了。

 

急欲復仇,就少了憐憫惻隱之心,問題是她要報復的對像等級不一,B學生下村直樹(藤原薰飾演)內向脆弱,光是因為HIV病毒的無知,以及殺人罪惡的煎熬,就足以讓他不敢再見日天,以髒臭的肉身遮掩自己的心虛; A學生渡邊修哉(西井幸人飾演),則是聰明又精明,光是在松隆子第一次逼問他為什麼要殺害女兒愛美?他竟然立時衝上窗沿,坐勢要跳樓,卻又緊急剎車,回頭笑說:「騙你的啦!」証明了他的狡滑與古怪心智,早已超越了他的實際年齡,隱然已有魔鬼之姿了。f_5463796_1.jpg

 

松隆子對付B學生的手法是用加碼的方式,層層堆積壓力,利用了很有教學熱忱,卻老是說些「少年維特」等老笑話的寺田良輝教師(岡田將生飾演),由他每周一次的登門拜訪,持續施壓,在看似祝福與祈願的同學畫卡中滲透進詛咒密碼,成為永難翻身的致命一擊。

 

松隆子對付B學生的手法是直線,對付A學生的方式則是迂迴的曲線,關鍵當然在A學生的心機既複雜又深沈,然而A學生女友北原美月(橋本愛飾演)撞見了森口老師與寺田老師的私會,頓悟了森口老師的算計手法,卻也不忘炫耀自己對A學生的了解,不經意之間透露了A學生的「戀母情意結」,暴露出A學生潛意識裡的罩門。

 

網路是虛擬世界,但是網路空間卻也是許多人表白自己身份與心跡的場域,A學生在科學實驗上展現才華,也在網路上炫耀自己的天才,目的一如他在自我告白中所說的:「就是想吸引母親的注意。」不成名,不足以吸引母親,不攀頂,掙不到母親的目光,急的成名的心理壓力,讓他背負了別人難以理解的折磨枷鎖,苦等不獲,讓他更生偏激,一旦驚見母親留言,自是欣喜若狂,渾然忘卻了網路雖是私密空間,可以留下真情見証,卻也是加密偽裝以欺心盜世的虛妄空間。con009.jpg

 

A學生的成名策略是毀滅,把自己的成就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這種只知有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與任性,確實足以釀成人間災難;只不過,森口老師的報復手段也是毀滅,差別在於A學生不愛情自己,更想要毀掉別人的最愛,森口老師卻是要他親手毀掉自己的最愛,而且是透過A學生最得意的發明,讓他墜跌無底深淵,讓得意與懊惱形成共生連體嬰,是不是算計得更精準的復仇手段?

 

復仇的血性已經讓人失去了理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的手段,也因為棋高一著的狠心布局,在感性上更逼近了殺紅了眼的血腥滋味,《告白》的終局雖有了以牙還牙的戲劇暢快,卻沒有任何人性與道德上的喜悅,一切就像最後的天空鏡頭,就算復了仇,就算血債血還了,失去的幸福,失去的人生,又如何還原呢?

 

 

 

告白:青春變色心難測

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在《告白》中打造了一間夢魘教室,讓人不想進去,更不想停留,但是多數的青春肉體和心靈,卻都困在那間教室之中。

 

中島哲也替這間教室粉刷上的第一筆色彩叫做「混亂」。老師講老師的,同學說同學的,喧嘩也就罷了,還有人丟牛奶,有人丟棒球,師不師,生不生,誰能待得住?

con1021.jpg

 

混亂如果只發生在松隆子飾演的森口老師身上,或許還可以解釋成是她教學無方;換成岡田將生飾演的寺田良輝教師做導師,性別換了,教學熱情也換了,但是教室裡的混亂也絲毫沒有改善,甚至變本加厲,囂張的聲音分貝與狂亂的肢體動作,幾乎淹沒了寺田老師的純真與善意,也因為他對森口老師喪女案的無知,既成了被森口老師利用的復仇工具,也成了同學眼中的白癡。

 

混亂,就是中島哲也認知的青春本色嗎?答案可能不只如此。

 

中島哲也塗抹上的第二道油彩其實帶有鄙夷色澤,內含成份包括了無知、無心與無情。

 

無知的對象主要指的是學生一聽說牛奶中摻進了HIV病毒就色變,聽到可能感染了愛滋病,就如同世界末日,學童B/下村直樹(藤原薰)的青春從此變成黑色;學童A/渡邊修哉(西井幸人)即使強自鎮靜,還是得乖乖去醫院,以一張體檢証明換得自己的安心與對女同學北原美月(橋本愛)的炫耀。當然,後來受不了同學的霸凌,學童A靠著自己的血液與擁吻同樣可以讓盛氣凌人的同學立刻住口,再也不敢惹他了。

con1022.jpg 

無心與無情則有著緊密的連結。師生如有真情互動,同學也許就不會嫌老師只疼愛女,不恤學生,更不會在聽見老師訴說起自己喪女之痛時還依舊喧嘩,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事不關己,就不聞不問的漠然態度,不就是無心又無情的明証嗎?

 

不,中島哲也不因此覺得滿足,他接下來的批判,其實藏有極黑暗的絕望色彩。台灣的許多中學老師受到「零體罰」政策的拘束,浩歎管教困難,《告白》中則是透過深受學生之害的森口老師的嘴,批判因為有少年法的保護,所以犯錯的少年不會受到懲戒,這種青春屏風,卻也讓一心要「血債血還」的森口老師找到了自力救濟的報復藉口,她先在同學之間灑下「恐怖」種子(愛滋陰影),繼而又以不具名的方式揭露了涉案凶手的身份,在同學之間埋下分化種子,讓少不更事的青春,在一種虛假的正義姿態下,為「霸凌」找到了替天行道的正義藉口,戴上偽善假面,更加恣意妄為;甚至極其機巧地在看似噓寒送暖的慰問卡上,填上了咀咒的字句……

 

con1015.jpg全片最犀利的一段青春反諷,應該就是橋本愛飾演的北原美月在警方約談時,對寺田老師提出的幫兇指控,在寺田老師心中,她是最乖巧不過的孩子,每個星期都會代表同學陪著他去探視困在家中不上課的學童B,偏偏寺田老師的愛心,卻是森口老師特意設定的鬧鐘,每周響一次,讓學童B永遠得不著安寧,永遠被罪惡給啃噬,北原美月的指控其實是接近真相的,差別在於,始終處於狀況外的寺田老師恐怕也無法理解,這位可愛的天使,何以竟然也會是隱藏一切,伺機反噬的毒蛇?

 

笨蛋,大概是人生最難獲得同情的異類了。但是圍繞著笨蛋周遭的那些聰明人,又是多麼無情的冷血動物呢?

con1029.jpg 

北原美月應該是最清楚真相的學生,因為霸凌的強吻,讓她走近學童A,成了情侶,但是北原美月疏忽了學童A的戀母情結,懞懂的愛情,讓她疏忽了學童A的母親才是悲劇的原動力,再怎麼親近,北原美月還是無法取代學童A心中的母親地位,她終究只是學童A的玩物而已,涉世未深的人性盲點,同樣決定了么折的青春命運。

 

《告白》中的那間青春教室,就是一間夢魘教室,中島哲也選擇了灰藍油彩,替夢魘找到了精準的對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