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青霞:東方不敗

林青霞的表演功力可以和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或者費.唐娜薇(Faye Dunaway)相提並列嗎?挑剔的影迷一定會大聲說不,但是不要懷疑,確實有一份影史上最精彩的表演榜上,就公開肯定林青霞的表演,這份片單還是來自著名的時代周刊。

 

因為蒐尋大製片家勞倫蒂斯的資料,電腦帶領我來到了時代周刊上「ALL-TIME 100 Movies」的網址,其中有一個「偉大表演/Great Performances」的單元,列舉了影史上最精彩的十大表演,林青霞雖然排在最後,卻也是堂堂的第十大了。

 

這份名單是時代雜誌的影評人Richard Corliss Richard Schickel共同票選出來的,坦白說,只能算是兩位影評人的「偏見」,只因獲得時代周刊的背書,也使得這份片單有了獨特的趣味。名單結果如下:

 

    *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 詹姆斯.賈克奈(James Cagney, 《殲匪喋血戰(White Heat)》

    * 費.唐娜薇(Faye Dunaway, 《唐人街(Chinatown)》

    * 卡萊.葛倫(Cary Grant, 《迷魂記(Notorious)》

    * 白蓓蘭.史丹妃(Barbara Stanwyck,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 尚.雷諾(Jean Renoir), 《遊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 拉吉.卡布(Raj Kapoor, 《流浪者(Awaara)》

    * 裘蒂荷莉黛(Judy Holliday, 《電話皇后(Bells Are Ringing)》

    * 比爾.莫瑞(Bill Murray, 《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

    * 林青霞(Brigitte Lin, 《笑傲江湖II之東方不敗(Swordsman II)》

sw321.jpg 

《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倒底是男生或者是女生?確實是很有趣的話題,原著作者金庸曾嫌導演徐克不懂同性戀,所以把自宮後的東方不敗變成了女性,甚至與李連杰飾演的令狐沖有了一段情,其實小說中的東方不敗衷心所愛的可是「身形魁梧,滿臉虯髯,形貌極為雄健威武」的「蓮弟」楊蓮亭,怎麼看也不都像長相秀氣,身材又袖珍的李連杰。

 

英氣,可以說是林青霞最迷人的「反串」魅力所在,明明是女性,俊帥卻更勝男人;扮的是男人,卻比女人更嫵媚,偏偏這個男人,卻又已經不再是男人,卻又對男人有著莫名的喜好,陰陽合體之下,迷離眩惑的何只是令狐沖?連觀眾也暈眩了!

 

華人戲劇傳統對變裝秀的迷戀與耽溺,《笑傲江湖II之東方不敗》可以說是既凌波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的又一高峰,差別在於梁山伯多了點無邪呆氣,東方不敗卻是模糊了性別論述,所有人還是把東方不敗當成女生,也才會為令狐沖一劍刺向東方不敗胸口的「訝異」與「不解」,多了情傷的歎息。

 

男人自宮後就會變得比女人更女人嗎?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也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對多數影迷而言,林青霞是永遠的林青霞,《笑傲江湖II之東方不敗》中的林青霞其實還是林青霞本人,一樣的性別,一樣的嫵媚與英氣(林青霞處女作《窗外》中的她就是以那兩道濃眉最是迷人),但也因為戲劇世界的混淆與錯亂,多了迷離煙花的效應,至於那算不算是影史上最偉大的表演呢?我只能回應:那是林青霞從影以來最曖昧,也最本色的顛峰演出(同樣是反串演出的《金玉良緣紅樓夢》和《新龍門客棧》都遠遠不如了)。

 

時代周刊的票選結果是2005212公布的,可惜,當年我沒有看到這篇報導,晚了五年才得見這份名單,不過,我願意引述這份附帶的介紹文字,因為文中加附了攝影師杜可風的意見,認為林青霞在華人心目中有如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盛讚她就是完美的典型。在我心中,林青霞就是明星,她的表演倒底有多精彩?不重要,得能列名恆星,不就夠了嗎?

11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茱麗葉》

今年金馬獎開幕片是那一部台灣電影?

答案是《茱麗葉》。

 

這是一部三段式的電影,李崗監製的企圖心當然是想重開台灣電影的盛景:

第一段《該死的茱麗葉》由侯季然執導、徐若瑄、王柏傑主演;

第二段《兩個茱麗葉》由沈可尚執導,李千娜、黃河主演;

第三段《還有一個茱麗葉》由陳玉勳執導,康康、梁赫群主演。

 

JULIE002.JPG今天先介紹的是由侯季然執導的《該死的茱麗葉》,電影以紅綠色調組成,綠色是斑駁的往事,紅是是熱切的欲望與憤怒,故事選擇一九七0年代的台灣校園,有熱中馬克斯思想的大學青年,他們彈著吉他,唱著荒腔走板的民歌,侯季然也試圖重建已然從很多人的眼界中消失,只留在記憶角落裡的鉛字印刷的老式印刷廠了。

 

看到這間印刷廠,看到下雨的雨季,我就想起了王家衛的《愛神─手》,你還記得老裁縫田豐所經營的裁縫店嗎?

 

使用音樂:

《有一天》原聲帶

《一條日光大道》┼《校園民歌》原聲帶

《愛神─手》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史話:《楚浮vs.高達(Two in the Wave)》

 

曾經並肩作戰的好朋友,最後何以分道揚鑣,反目成仇?這不是八卦,而是經常上演的人生戲碼,這回擔任主角的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兩位大將楚浮與高達。

tg401.jpg 

楚浮(1932-1984),只在人世待了52個年頭,尚盧·高逹則是下個月就要過80大壽了,奧斯卡執行委員會原定在十一月十三日要於洛杉磯舉行頒獎晚會,三位資深影人法國導演高達和演員渥勒克(Eli Wallach)、以及電影歷史學家布朗洛(Kevin Brownlow),共同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柯波拉則是獲頒人道精神獎。

 

一輩子對好萊塢製片趨勢都有不同意見的高達,真的會為了一具獎座,大老遠飛到洛杉磯去,況且他一輩子不屑好萊塢,批評過《辛德勒名單》,被猶太人認為反猶情結,晚年的他真會去受獎嗎?高達就是高達,主席Tom Sherak只能朗讀他的謝詞,他並未出席受獎。

 

《楚浮vs.高達》是一部紀錄片的敘述,重新檢視了兩人一起參《電影筆記》的影評寫作,鼓吹全新的製片手法,他們的友情與矛盾,我只能用侯孝賢評論台灣新電影的工作夥伴時所用的那句話來總結了:一杯看劍氣,二杯生分離,三杯上馬去。」夥伴會道揚鑣,有諸多原因,主要還是在理念價值的岐異。

 

使用音樂:

《夏季之戀》原聲帶

《巴黎初體驗》原聲帶

《狂人彼洛埃》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電影音樂:《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Certified Copy)》

 

這一段的節目要從法國女明星茱麗葉.畢諾許開始講起,我們用音樂回顧他過去主演過的精彩作品,再提到她於今年坎城封后的作品《愛情對白》,這是伊朗導演阿巴斯執導的一齣津津有味的話劇,一齣幾乎看不到跳接點,一齣很難分辨什麼是真假,什麼是表演的電影?

ccy7301.jpg 

電影從義大利托斯卡尼舉行的新書發表會上展開,英國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席麥爾飾)宣傳他最新出版的書他對藝術品正版真品和膺品的見解,畢諾許是他的書迷,但是對於他的寫作內容似乎並不以為然,卻也不致於因此改變她對作家的暗戀心情。

 

他們後來出遊,在中世紀的街道漫步、閒聊、看風景…原本只是作者和讀者的關係,看在別人眼裡卻像是一對愛侶,有著相識一笑的默契,卻也有著彼此嫌怨的生活細節之爭,藝術世界裡的正版與複製品之爭,愛情世界的真實與虛假矛盾,都在似假還真的互動關係之間運作完成。

 

《愛情對白》是一部哲學電影,也是一部愛情神話,值得細看的年度佳作。

 

使用音樂:

《英倫情人》原聲帶

《藍色情挑》原聲帶

《布拉格的春天》原聲帶

《濃情巧克力》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龍紋身的女孩》

 

好萊塢要重拍《龍紋身的女孩》,但是原版的導演反對,他舉出的例子很有趣,他拿《雙面女蠍星》來比《霹靂煞》,兩片確實沒得比,就影片節奏或演員魅力來看,《雙面女蠍星》根本不是對手。就像好萊塢重拍《七夜怪談》的《七夜怪談西洋篇(The Ring)》一般,原味盡失,無啥可觀了。

st003.jpg 

《龍紋身的女孩》北歐版面臨的問題是劇情太忠於原著,確實就乏新意了,男主角的選角亦不夠精彩,讓人看了有點洩氣,好萊塢版本會更好嗎?明年就可揭曉。

使用音樂:《霹靂煞》原聲帶

勞倫蒂斯:大製片語錄

聆聽每個人的自我介紹,其實都是很有趣的事,不論是一本正經、緊張空洞或者狡滑老練,都可以清楚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十一月十一日以九十一歲高齡病逝家中的義大利裔製片家狄諾.狄.勞倫蒂斯(Dino De Laurentiis),,曾經如此形容過自己:「I see my face in the mirror, and I said, ‘No, my ambition is not to be an actor./我照著鏡子後對自己說:我的野心不是去做個演員。」是的,個頭不高的他,五官稜角亦不很俊俏鮮明他的選擇了去做電影製片人。

dl004.JPG 

他對製片的工作內容與辛酸壓力,曾經有過三段時期不同的描述,看過下面的三段描述,電影製片的本色輪廓,大致即已完成:

 

首先,1962.年他接受Cue 雜誌專訪時曾經說過:「製片人不只是會記賬,也不是銀行家或者背景而已,他要製作電影。電影慘敗,我要負責,電影賣座,那則是演員、導演、編劇和其他工作人員的集體成就,但與製片人無關,那就是真相,我坦然接受,毫無怨言。」

 

其次,1977年時,他說:「影評人說我拍的都是爛片,但是觀眾才是我的老闆,他們付錢給我,他們告訴我該拍什麼電影,我是個戲子,目的就在娛樂眾生,我只要讀一頁劇本,往往就可以聞嗅出好故事的味道,然後,就拍了。」

 

再下來,到了1984年時,他說:「我選擇故事、導演,劇本要先經我同意才能開拍,選角也要我拍板才能定案,我會釘著拍攝進度,每天都要看毛片,我會找導演或者剪接師溝通,每一個環節,每一段進程,我都會嚴密掌控。」

dl005.JPG 

大製片家都有說不完的傳奇,1976年他決心集資二千四百萬美金,重拍經典怪獸電影《大金剛(King Kong)》,大家都說他瘋了,同為知名義大利製片家的卡洛龐蒂就說:「狄諾,成本太高了,你回收不了的。」他的回答是:「當年,你也不看好《大路(La Strada)》,嫌它成本太小,沒有搞頭,結果我摘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你有你的路,就讓我走我的路吧。」《大金剛》的技術成就或許乏善可陳,但是觀眾果然捧場,最重要的是,電影發掘了一位「金剛女郎」─潔西卡.蘭芝(Jessica Lange),後來先在1982年以《窈窕淑男(Tootsie))得到了奧斯卡女配獎角,1994年更以《藍天(Blue Sky)》登上了奧斯卡影后。

42012_1920x1080.jpg 

我很好奇,勞倫蒂斯在1954年的時候如何看出了費里尼的潛力,答應他投資拍攝《大路》,同時也帶著費里尼夫婦首度踏上美國土地,迎接他們合作拿下的第一座奧斯卡獎(三年後,他們合作的《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再度拿下了一座奧斯卡獎)?費里尼在他的回憶錄上,對於勞倫蒂斯著墨不多,只簡短提到了《大路》名利雙收之後,勞倫蒂斯提出了五部新片的合約,費里尼的太太對於合約中的片酬有意見,嫌少,但是費里尼只在乎著自己有沒有新片能夠順利開拍。終其一生,勞倫蒂斯只和費里尼完成了兩部作品而已,沒有履行的合約中,藏有多少彼此的爭執與矛盾?或許有待電影史學家給個交代了。

dl002.JPG 

不過,《大路》能夠揚名,一方面得力於費里尼的精彩寫實功力,男主角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飾演的流浪藝人,與楚楚可憐的女主角Gelsomina(由費里尼的妻子茱麗葉塔.馬西莫(Giulietta Masina)那段小人物戀曲,確實把狂言與癡情、動人與悔恨的感情調理得極其細緻感人,當然尼諾.羅塔的主題音樂,更扮演著畫龍點睛的力量;另一方面,則要歸功於勞倫蒂斯成功說服了好萊塢紅星安東尼.昆離開美國本土,參與義大利電影的演出,這種混血合作的製片實務(拍片現場,演員各自說著自己熟悉的語言,最後再依市場需要配出不同語言的版本),確實強化了歐洲電影的世界賣相,也讓各國電影菁英得以相互交流,激化出更多火花,後來他說服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與亨利.方達(Henry Fonda)合作演出《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也同樣讓人看見了大製片家的眼光、手筆與企圖。

dl003.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神奇傳奇則是他獨排眾議,支持美國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開拍古怪又詭異的《藍絲絨(Blue Velvet)》,電影叫好又叫座後,公司職員忍不住問他,如何決定拍這種事先沒有人看好的怪片?勞倫蒂斯的回答很妙:「我真的不知道這部電影在講什麼,但是我就是喜歡這部片。」

 

電影圈流行一句話:「拍片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影壇多一點瘋子,世界的傻子就有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