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條河:作者的身影

承認吧,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客觀這件事。選擇一個題材,說一個故事,動心起念之始,就已有了主觀情感。

 

承認吧,知道有人用攝影機在拍攝,你的行為舉止就不復原本那般無牽無掛。

 

承認吧,一段側錄影帶,透過不同的嘴來解讀,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承認吧,一旦面對採訪的筆,或者攝影機,你我的價值判斷就起了微妙的變化。事件有時龐大,記錄者只能尾隨?記錄者有時張狂,反而導引了事件,其間的界線分別在那裡?誰能有標準答案?river004.jpg

 

記錄片要先紀錄實況,其次則是詮釋這個實況,記錄就有觀點,詮釋更有觀點,刻意迴避觀點是自律?還是做作?很難遽論。不迴避作者立場,坦白暴露作者的位置,紀錄的事件會更接近真實?還是更接近導引出來的結果?同樣,很難遽斷。

 

楊力州的紀錄片《拔一條河》選擇了不迴避的直接書寫手法,攝影機在那裡,他就在那裡,攝影機面對的是人與事件,但是攝影機後的他不但直接提問,逼問他想要的答案;更會鏡頭一偏,歪向一旁拍下禁不住美食誘惑,已然快樂嘗鮮的燈光助理;更艱難的挑戰則在於他們要參與一件原本不在生命劇本中的事件。river056.jpg

 

與其扭扭捏捏,故示中立,不如坦然面對紀錄片的拍攝觀點,讓創作者的觀察與訊息都能精準呈現,相信正是楊力州拍攝《拔一條河》時就已清楚執行的態度,他不會卡掉自己的問題,只剪用受訪者的回應,隨意拼貼接黏,導演不時提問,受訪者逐一回應,不同層次的聲音效果(有的面對麥克風,有的背對)反應了拍攝現場實況,也少了斷章取義的剪裁爭議。

 

《拔一條河》片中的一大笑點就是甲仙孩子分不清「馬英九」與「119」的差別,但是觀眾在大笑之餘,或許會更好奇:楊力州何以要在此時問到小朋友,馬英九有沒有幫助這些外籍媽媽的家庭?他保留這段畫面是為了觀賞效果?還是滲透進他的政治評論?

river064.jpg 

因為出動了攝影機,因為認真關切被攝者的生命故事,原本不確定自己生命重量的受訪者,發現自己的小故事小人生,竟然有了他人想要拍成電影的價值,是否因此就更添了信心?原本隨意去做的事,在攝影機的跟隨下,是否突然就變得沈重了些(不論是質感或壓力)?

 

《拔一條河》最不凡的情節在於那些原本只屬於社會邊緣的外籍配偶(甲仙已是台灣一隅偏鄉,她們豈不更是偏鄉的邊緣人),她們的聲音曾有多少人願意駐足聆聽?她們的心緒又有多少人關切?她們當然不甘心只做生產工具(不論是血緣傳宗或者家務勞動),但在攝影機的尾隨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跟拍下,她們逐步解放了自己,開啟了心靈,更加輕鬆自在地面對攝影機,那是更加自然?還是有意無意之間成了另類的表演?但是真實人生中,面對陌生人原本就拘謹,熟稔了就會放鬆,就會自在,拍攝者與被拍者的互信與互動,不都是這樣建立出來的嗎?

river065.jpg 

不過,《拔一條河》刻意為這群外籍新娘設計了一場特別的婚紗記。五位當初匆匆嫁來台灣,不曾披過白紗,未曾享受白紗的美麗期約,只能在心中編織想像的五位外籍新娘,就在地方有心人的贊助與規畫下,進行了一場生命劇本外的婚紗之旅,有伴的,補足了空白;沒伴的,則在生活中履行了自己的夢。這是一場非常動人的戲劇高潮,但是紀錄片團隊,究竟純粹只是紀錄者?還是推波者?或是知情者?或是參與者?

 

當淚水在我們的眼眶中打轉時,紀錄片導演的位置,是否也跟著模糊了?

 

 

拔一條河:長河的風景

《拔一條河》給了「河」三個定義:

 

首先,河真的是河,穿越甲仙鎮的楠梓仙溪,曾經在莫拉克風災時,在連天暴雨下,氾濫成災,重創高雄,《拔一條河》的英文名片:《惡水之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中的惡水,指的即是楠梓仙溪。

 

其次,此河非真河,而是運動之名。拔河運動是歷史悠久的團體角力運動,不管叫做牽狗或拔河,都是眾人牽拔大繩的競力與兢技,《拔一條河》紀錄了甲仙國小拔河隊在艱困環境下拉出信心與志氣的歷程。

 

第三,此河非實體,是一條抽象,看不見的河。電影鎖定了甲仙鎮的奇特人文景觀:外籍新娘,她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沒有享受到台灣錢淹腳目的快意人生,卻差點被生活的泥沼給滅頂了,《拔一條河》獨具慧眼追蹤了在甲仙生活的一群外籍新娘,從她們的身上,完成了甲仙歲月的紅塵拼圖。river002.jpg

 

人生經緯萬端,唯有巧手妙師才能在人生的諸多脈絡間,迂迴旋身,駕馭細線,串成一張動人的生命之網,《拔一條河》的三重「河」定義,開拓了的紀錄片的視野,也更得著了土地厚度與人間溫度。

 

關鍵在於那場莫拉克風災,以及從泥濘中站起來的孩子。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曾經毀村滅戶,是台灣的世紀之痛,《拔一條河》透過芋頭冰店老闆的嘴,說出了讓人痛心,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有辦法的,都走了,沒辦法的,只能留下來。」留下來的,有著七分無奈。但是日子總是要過,被自然擊敗的人,可以不被現實二次擊倒,《拔一條河》動人之處就在於紀錄了甲仙人另尋生命出口的奮鬥歷程。river003.jpg

 

《拔一條河》的拍攝始意或許只是紀錄一所連校舍都被風災摧毀,只能在臨時搭蓋的教室裡上課的孩子,竟然可以在物質條件極端匱乏的環境下(沒有球鞋,沒有跑道)下,拚到全國第二名的成績,但是如果電影只有這條青春勵志主軸,《拔一條河》的青春視野未免就太狹礙了,只能算是一條小溪,不被拔河隊的故事所限,而是循著那條拔河繩索往外搜尋,找到繫動著那條大繩的生命長河,看到了孩童背後的大人身影,拍出了甲仙人的人文精神,才讓《拔一條河》找到了大河風景。

 

楊力州的拍攝團隊為了電影,為了紀錄,長期駐守在甲仙,朝夕相處,聞嗅到人的味道,才提煉出讓人流連及流淚的磁吸動能。說來容易,其實艱難,畢竟在還只是一條小溪的情境下,要守候成一條大河,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敏感、細膩和設身處地的陪伴,就成為必要條件。

 就像《翻滾吧男孩》不是只拍體操隊選手一般,《拔一條河》關切的主體固然是拔河隊員,但是攝影機也一定會注意到孩子的家人,一旦一位接一位的外籍媽媽都出現在眼前,看著他們以家鄉風味餐照顧孩子,聽見他們國台語與母語夾雜的腔調談話,看著他們下田耕種,甘之如飴的神情,誰能忽視?問題在於,不能迴避的記錄者,要如何理出頭緒,排列出可以引發共鳴的共振序位?river001.jpg

 

天下母親誰不想讓孩子生活過得更好?守候拔河隊員,就一定會發現悉心照顧孩子的母親,就從甲仙母親的無私奉獻下,楊力州才發現全部人只不過六千人的甲仙,竟然有這麼多位外籍媽媽,有的來自菲律賓,有的則是印尼或越南,一個南台灣的偏鄉小鎮竟然成為台灣外籍配偶現象的反射鏡(2010年的官方統計已達44萬人,若再加計這兩年的成長數字,應已快超越台灣的48萬原住民總數),但也從他們的生活寫真中,楊力州看到了他們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美夢幻滅及認命。

 

是的,外籍新娘來到台灣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或許只是因為故鄉生計困難,有人或許只是因為有一點婚嫁聘金,或許只是羨慕寶島台灣的富庶與進步,就算理由各不相同,多數人嫁到台灣,就得接受夫家經濟現實的條件,從事各種生計勞務,不認命的或許毅然離開,但有更多認命的,卻選擇苦水往肚裡吞,走出自己的路,撐起自己的家……一切一切還真是應驗了交工樂團的名曲「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歌詞情境: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

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在何方

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

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

朋友班,識字班,走出角落不孤單

識字班,姐妹班,讀書相聯伴

姐妹班,合作班,互信互愛相救難

合作班,連四方,日久他鄉是故鄉

 

《拔一條河》切入外配家庭的生活情貌,已然標示了楊力州的創作高度與視野寬度。他先從平面角度直接拍攝國小拔河隊,再側身上了標高784公尺的鹿鳴山側拍了甲仙的老老少少,既而再飛身上雲端,俯瞰了今日台灣情境,遠中近的角度切換,讓曾經怒潮澎湃的楠梓仙溪,成為最具體的命運象徵,小朋友拚命拔著那條繩索,爭得尊嚴與驕傲,大人們則是要拔動那條看不見的命運之繩,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兩條繩索就此糾纏合力,尤其是大人們決志要用煙火與鞭炮替奮力有成的孩子接風慶功時,那種全鎮總動員的愛心河,不也就取得了和楠梓仙溪相抗衡的氣勢與威力嗎?台灣人標榜的硬頸精神(客家用語的原語指的是不知變通,頑固之人,如今則已進化為堅忍不拔,我取的是進化版),就這樣活生生地落實在我們的周遭。

river063.jpg甲仙孩子從拔河中找到了奮鬥目標與信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爸爸媽媽,同樣也從孩子的眼神中找到共振與共鳴,楠梓仙溪的溪水聲或許喧鬧得有如台灣現實,但是《拔一條河》卻能讓更多台灣人願意蹲下身子,重心放低,雙手緊拉命運之繩,奮力吆喝出最大氣力。

當代電影大師─文創行

每回演講,我都得花上好大力氣準備資料,這次要在一個半小時內介紹三位電影大師,註定只能趕趕趕,走馬看花式介紹,但是有些心力,就讓我留在網頁上與朋友一起分享吧。

閱讀全文 當代電影大師─文創行

總舖師:古早味歡笑情

陳玉勳自編自導的《總舖師》堪稱是2013年迄今,台味最純,執行也最到位的劇情片,2013年的台灣電影因為有了《總舖師》而得著了可以大聲討論的焦點。

 

從格局到企圖心,《總舖師》確實展現了台灣辦桌文化中那種「豪邁」與「大器」的江湖性格。陳玉勳的豪邁在於他從自創的憨人師、鬼頭師與蒼蠅師的「人、鬼、神」三位總舖師傳奇中,回顧了辦桌文化的歷史脈絡與趣味,這種「人、鬼、神」的江湖演義一如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打造的「東邪西毒北丐南帝中神通」一般,只要言之鑿鑿,就有魅力萬千,再讓兼具北丐特質的憨人師出面,向女主角介紹他的「辦桌史」壁畫,再配上神來一筆的眾人心中都有個「月霞」的尋人記(威力遠勝小龍女和李莫愁了),《總舖師》已然有了自成一家之說的大器了。

 

陳玉勳的劇情機轉,其實一如《海角七號》,從一位在台北受挫的青年出發(《海》片中是失敗歌手阿嘉/范逸臣飾演,《總舖師》則是混不出名堂的女模詹小婉/夏于喬飾演),回到家鄉後,先在母土上療傷,終於再站起來的傳奇。差別在於《海角七號》用了兩段台日戀情來串連《總舖師》則是以神與鬼的後人辦桌菜色對決,串連出台灣人的美食鄉愁。阿嘉與小婉都是被迫撿拾了不願面對的自己,亦從歷史的蘊藉與回味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能量。這種從問號轉換到驚歎號的能量調整,原本就是勵志電影的動人要素,《海角七號》與《總舖師》善用了這種溫情架構,再加上傳奇與音樂元素,讓奮鬥有了更動人的情緒暈染。zong007.jpg

 

在傳奇中夾議(現實嘲諷)夾敘(浪漫菜色)其實是《總舖師》最有趣的敘事文體,因為債主上門,詹小婉才避難返鄉,但是討債二人組卻是冒牌混混,喜感十足的陳竹昇與陳萬號最後從混吃混喝的惡霸變成滿嘴碎念,卻也認真辦事的水腳A與水腳B,不但實踐了陳玉勳天馬行空的「勳式」喜感,更讓電影的動能有了既寫實(台灣詐騙何其囂張?)又kuso的混血力量,例如,他們慈眉善目唱起:「祝你蛋糕發霉、祝你洗澡沒水、祝你出門見鬼、祝你考試沒過!」不就有著讓人哭笑不得的張力?例如,他們討債急,厭惡烹調的小婉才不得不拚命,但是,他們不幫手,就要不到錢,假戲只能演到真,惡人也就變善人了。這種劇情跳躍,都是「勳式」喜感獨到的人情趣味。

 

「勳式」喜感同樣發揮在語言趣味中,林美秀飾演的澎風嫂原本就有土直魅力,不論是對著電視劇情大發鴻論,或者一直吵著要看女兒的AV作品;另外還有「硬拗瞎掰」的彎轉機智(飯店打撲克的不服輸或者警察局裡的「肉呆」口水戰),以及即時趕上的歇後語,再搭配楊祐寧苦練有成的「尾韻突變」式「混血國語」,先是「老綁娘」和「歡茄炒盪」的趣味(光從散場後有多少觀眾學楊祐寧的腔調說話,就可知這次的語言革命有多成功),再加上從「蛋蛋的滋味」到「『蛋』是又何奈」,以及從「我想要你」到「藕香藥泥」到「我想要你」的料理命名法同樣是語言諧音遊戲,格局原比《大尾鱸鰻》的「綠茶」笑話,高明太多,也使得《總舖師》的喜劇成份更加濃稠,戲院裡才會有前仆後繼的笑浪。

zong009.jpg

 

《總舖師》的主題無非就是:要懂得古早心,才做得出古早味。所謂的古早心,無非就是古早辦桌的始意:傾其所有,盡其所能,讓吃者開懷,做者開心。人情歡洽,不但是總舖師的最大使命,更是陳玉勳信仰及擁抱的台灣純厚人情,正因為如此,許振得、陳彥佐、錢俞安三位演員飾演的「召喚獸」不但是宅男電子遊戲的肉身再現,更有著「使命必達」的人情義理,而且在找尋和運送千年醬油、菱角與當季青菜的過程中,宅男文化因而有了人間質感。

 

至於吳念真「憨人師」寧願做遊民,寧願大隱於市,不為大亨巨賈折腰,只求讓天下寒士皆歡顏的怡然自得,當然也是古早心的具體論述。只可惜,「召喚獸」的篇幅如果能夠再精練一些,「憨人師」的身手再俐落一些,《總舖師》的戲劇密度會更有厚實。zong020.jpg

 

《總舖師》美中不足之處是,陳玉勳想講的事太多,拉出的線太龐雜,讓人驚豔的配角,稍縱即逝,主要劇情張力發展到中段後就有些失焦渙散了,例如喜翔飾演的鬼頭師,從造型、眼神到主題曲(劉文正的「沈思」),都何其有神有味,但是後半段卻了替「番茄炒蛋」護航外,再無情緒介入,何只是可惜!zong06.jpg

 

最後的總舖師決戰更是拖得太長,楊麗音、謝宇威、單承矩飾演的評審三人組,都已誇張到招式用老,甚至儼然成了奪主喧賓,最後的對決菜色更是亂了分寸,例如從頭鋪梗到尾的「歡茄炒盪」竟然還是不敵菜尾湯,好不容易才撩起的興奮高潮,驟然就被澆了冷水;例如沒人知道詹小婉何時打動了任督二脈,最後何以敢於一試身手?就算有父親蒼蠅師魂魄加持,卻也還是牽強,陳玉勳或許想要強調群策群力的團隊效應,但也處理得太過突兀,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還好,最後片尾來了段精彩回顧,再度請眾人合唱起已經勾動人心的「三八阿花吹喇叭」,才真的讓觀眾含笑走出了戲院。

金鋼狼:一曲櫻花別奏

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執導的《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只告訴大家兩件事:第一,貪圖肉身不滅,不擇手段是唯一的選擇;第二,肌肉與線條,就是陽剛的符號。

 

《金鋼狼:武士之戰》的故事從二次大戰的美軍在長崎投擲原子彈的那天開始,Hugh Jackman飾演的金鋼狼被日軍鎖在井底隧道內,山內春飾演的矢志田市朗眼見日本戰敗在即,決心釋放所有戰俘,卻無法跟上其他長官的切腹步伐,如非金鋼狼緊急伸出援手,他早就被原爆輻射所害。多年後,年壽已盡的矢志田卻要救命恩人捐出血肉之身來換得他的不老青春,因為金鋼狼早已成為心無鬥志的浪人,既然已無所用於天地,不如讓雄心依舊萬丈的他繼續科技王國之夢。

wolfen009.jpg 

正因為這條戲劇主線,《金鋼狼:武士之戰》帶出了日本武士元素(矢志田即使貴為科技教父,依舊豢養著一大批武士與忍者,依舊得雙手握刀才能砍出畢身氣力),日本亭園與山林、日式澡堂、和服美女、甚至還有子彈列車與驚鴻一瞥的Pachinko彈珠機,這些日本文化的綜合再現,其實只像是一道傳統壽司綜合拼盤,一看就知是日本,符碼清楚,但是並無新意,只能算是一抹東瀛顏色。wolfen011.jpg

 

以日本做背景,應是為《X戰警》的新系列作品暖身(不然,不會最後又出現了X博士與萬磁王的預告),而且換換胃口,讓東洋文明來浸潤一下金鋼狼,所以也只做了表象符碼的拼貼,而且是讓金鋼狼在日本舞台上飛舞身手,所以儘管火車頂上的決戰並非新創,但在速度與鬥智上,仍有可觀(那是好萊塢格局的基本要素,不如此,就不夠格了,只可惜,儘管車廂頂打得乒乓乓乓,車內乘客卻還渾然不覺,車廂內外兩個世界的疏離感,說明了導演只顧經營視效,卻忽略了戲劇內涵);至於上百位日本忍者以飛箭繩索纏住金鋼狼的雪夜決戰戲,同樣亦在美術和動作上,完成了極其東洋韻味的構圖,提供了豐富的視覺饗宴,卻也只能突顯金鋼狼即使心已疲,力已乏,依舊有捨身救美的忠膽俠義。

wolfen015.jpg 

矢志田市朗為了捍衛自己的科技王國,不惜詐死,卻又說不清楚,究竟是誰在覬覦王國(極道公然在葬禮上擄人,究竟有多少利益爭奪)?家產寧可傳給孫女真理子(岡本多緒飾演)不傳子信玄(真田廣之飾演),家族心結究竟為何?最可憐的是真理子,未婚夫即使貴為司法部長,也圖財富,和岳丈信玄勾結一氣,毫無憐香惜玉之情;她的青梅竹馬的男伴原田劍一郎(李威勇飾演),矢志要護衛她,卻也難逃毒蛇女(Svetlana Khodchenkova飾演)的誘惑;有了毒蛇女,又何需養女雪緒(福島莉拉飾演)到美國窮鄉去尋訪金鋼狼,最後還成了咬布袋,壞了好事的那隻家鼠……這麼複雜的戲劇線頭,只能一個「亂」字來形容,導演故布疑陣,吹皺了一池春水,就算套用伴君如伴虎的古老帝王術來反應日本企業大亨的庭院深深,卻只在外面兜圈子,理不出一個動人頭緒來,只給人拼貼過度的印象了。wolfen002.jpg

 

其實,這些都是閒閒一筆,不必深究,《金鋼狼:武士之戰》的核心全在Hugh Jackman的金鋼狼身上,他的鬍髭、肌胸線條及身手,就是主要的賣點,這也是為什麼泡個湯也要他露身露到股溝的原因,把男體之美玩到極點,就是電影的主要訴求;至於他屢屢在午夜夢迴時見到已然亡故的愛人Jean Grey(由Famke Janssen飾演),所有的悔恨,都在突顯他的癡情,偏偏真理子的一夜纏綿,固然讓他放下了過去,卻也讓他不再戀棧真理子,要回頭去做的戰士,原來,真理子還只是洗滌金鋼狼的觸媒轉化劑而已,機場吻別,不見多情,反而像是南柯一夢的絕情,這不也是編劇難以自言其說的盲點。

 

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騎士出任務(Knight and Day)》,擅長快節奏的動作打鬥,事實上,能打就打,才是《金鋼狼:武士之戰》的主要賣點,特別是金鋼狼的鋼爪都被斬斷時的淒厲,還真有點《獨臂刀》揮刀斷臂時的抽搐錯愕,當然嘍,變體人的自我療癒功能,則只能歸諸漫畫神話了。

08月2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伍迪艾倫:笑凹人生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

 

聽見曾經拒絕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竟然首肯讓紀錄片的攝影機登堂入室,拍攝他的工作和家居實況,甚至還肯展示他一張接一張的創作小抄雜記,我真的很好奇,這麼一位重視個人生活私密的創作者,近來的心境究竟起了什麼變化?是分享?還是告別?

 

我們其實都很想透過一部紀錄片就來了解主角的傳奇人生,事實上,很難,《伍迪艾倫:笑凹人生》亦沒有辦法解答Woody Allen的創作秘密,但是至少透過Woody Allen的親口告白,我們聽見了他憶述自己在童年時代就質疑的:人生既然終必一死,此刻的努力打拚,又有什麼意義?少年伍迪的煩惱,投射在他的神經質喜劇作品中,就有了可以對照的了解點了。

woody003.jpg 

伍迪艾倫:笑凹人生》試圖重現當年伍迪以單口相聲的方式在演藝圈竄紅的歷程,以及他對喜劇泰斗馬克斯兄弟(The Marx Brothers)和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崇敬,只可惜在對比過程中,對照得不盡精準,不太能滿足影迷的窺密心態,不過,也已經是夠提綱挈領的輪廓勾描了。

 

伍迪的人生危機當屬他和同居女友米亞.法蘿及養女順宜的三角關係,伍迪艾倫:笑凹人生》自然不能迴避這個八卦醜聞,但也只能點到為止,至於伍迪和曼哈頓的生存依賴,也都只是浮光掠影地帶過,殊為可惜。不過,他是影壇公認的鬼才,這一回至少他打開了自己的一個私密衣櫥,要怎麼翻箱倒櫃,就看影迷的鑽研功力了。

 

使用音樂: 伍迪艾倫作品集》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好看DVD 《為瑪格利特朗讀My Afternoons with Margueritte/ La tête en friche

photo-La-Tete002.jpg 

站在DVD片架前,《為瑪格利特朗讀》能夠吸引我的,無非就是法國影帝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又有作品了,其次,這回他可是又為一位年紀比他大上四十歲的老太太唸書了,看過《為愛朗讀(The Reader)》,且深受感動的朋友,相信會對這種類型的電影感覺好奇。

 

然而,《為瑪格利特朗讀》撞入眼簾的第一印象卻是傑哈怎麼胖成這副模樣了,難免大家都會進一步想問,何以他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飾演的兇悍廚師就那麼一場戲就消失無蹤了,這個答案只有日後等李安回台再問他了。

 

胖歸胖,這副身材來飾演片中那位識字不多,且動作粗魯的中年男子傑曼卻很相合,他與Gisèle Casadesus 飾演的瑪格利特在公園巧遇,傑曼叫得出每隻鴿子的名字,吸引了瑪格利特的注意,瑪格利特讀書的神韻和腔調則是吸引了傑曼的興趣,他們出身背景,相差懸殊,卻就此成了忘年之交,更重要的是,瑪格利特讓傑曼補足了他的母愛與孝思遺憾。

這部電影基本上是弘揚文字美麗的電影,傑曼在瑪格利特的朗讀聲中開始讀書識字,但是傑曼挑剔一般字典的不盡實用,不能映照真實人生(番茄有多少種?字典裡怎麼只有一個字就涵蓋全部?),也算是平民對知識份子的挑戰。至於,最後她為視力已衰的瑪格莉特唸起童書,不也是有來有往的一場人生乒乓嗎?

 

使用音樂: 風之影原聲帶

Allan Taylor 創作主唱的「Down The Years I Travelled

Majorstuen樂團的「Bleu」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極樂世界Elysium

elysium08.jpg 

經典的科幻電影都有寓言功能,反應著現代文明的沈思,亦有著對未來世界的焦慮,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執導的《極樂世界(Elysium)》就透過類似動畫電影《瓦力(Wall-E》的架構,廿二世紀的人類,因為地球人口過多,污染過劇,地球已如廢墟,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富人在外太空建立了有陽光和緣野的豪華太空圈,只剩窮人在貧民窟裡掙扎求生,因為貧富懸殊,所以就有人想要偷渡,富人則是全力要撲滅這些嚮往美好生活,卻無力負擔的窮人,是的,這是一部階級鬥爭電影,電影提醒了世人,不知珍惜,地球就會成為廢墟,電影亦在進行社會批判,政府只要不能解決平民大眾的心願,就會官逼民反。

 

極樂世界》的政治與生態訊息清楚明白,但在美學打造中,麥特.戴蒙的末日男兒造型,既是大光頭,又是刺青,還有各種重裝備武器,難免讓人覺得沈重又絕望,茱蒂.福斯特的勁裝短髮造型,固然清峻,但是新意不多,戲份又太僵硬,最後的科技理論又顯得太勉強,邏輯的必然性太弱,戲劇的動人力量亦就不足了。

 

使用音樂:《極樂世界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平凡人生People Like Us

plu006.jpg 

我在2013年發現,中外影壇好多好多以父子/父女關係做重點的電影,今年的八月八日於是整理了九部的父親電影做特別介紹,結果發現何足九部,更多的父親議題電影陸續浮現出來,就且讓我一部接一部地介紹下去吧。

 

今天介紹的平凡人生,主題在於你知道多少父親的秘密?你如果會故意缺席父親的葬禮,肯定你們的父子關係很糟糕,如果父親的遺產可以解決你的財務壓力,偏偏你卻是要來替父親做好另一段感情的安置善後,你會不會心有不甘,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秘密揭露,你原本不想原諒的父親錯失,卻有了另外紓解的出口,原本不相識的親人,也有了更多的血緣召喚,人生會不會另有轉機?

 

親情電影往往先有誤會,再有療癒功能,會說故事的導演鼓動魔杖就能開啟人生的新章節,在在都有意外驚喜。

 

使用音樂: 平凡人生原聲帶

圖書館戰爭:良化之火

日本導演佐藤信介根據作家有川浩的小說改編的《圖書館戰爭》,佔據了一個有趣的話題高度,卻拍出了一部通俗之作。

 

《圖書館戰爭》的前提在於未來社會是不是仍有言論自由?還是許可人以「良化」之名,進行出版與思想審查?主張「良化」的人,可以搶書焚書,亦即以「良化」遂行「不良」暴力。受迫害的愛書人,主張言論自由的護書人,也只好組織自衛隊來對抗,以保留文化火苗,卻也迴避了當前文明,別有圖書分級的制度,來限定書刊閱讀對象的積極作法。

lw008.png 

有川浩的創作始意或許想透過「焚書」或「護書」的對抗戰役,來完成人類戰爭文化的縮影(暗寓了日本只能以自衛隊的軍容,勉強捍衛固有文明,不受強權洗腦的現況),但是電影卻簡化成為一國之內的派系之爭(有如政黨或幫派互鬥),不但雙方各有法條做靠山,國家甚至特許雙方在一定時間內,火力互拚,以暴力解決彼此岐見。這種一切看似「有政府」,實為「無政府」的亂象,讓《圖書館戰爭》就此變得喧鬧,卻盡失理緒了。

 

佐藤信介處理的《圖書館戰爭》其實是一部進化版的《報告班長》與《女兵日記》,電影主角是榮倉奈奈飾演的高中女生笠原郁,她正在書店翻閱一本禁書,就遇到良化隊員來搶書,此時卻有位圖書館自衛隊員挺身而出,搶下書,化解了她的困境,還摸了一把她的頭,這個溫暖的手勢,讓笠原郁念念難忘,決心追隨前輩腳步,加入圖書館自衛道,矢志做圖書捍衛尖兵。

 

既然要玩真的,就要接受嚴格軍訓,《圖書館戰爭》在完成破題論述後,就快速轉換到了新兵訓練場,笠原郁是個菜鳥,又是弱女子,雖有滿腹壯志,體能卻趕不上雄心,她的落後與閃失,構成了電影的喜趣元素,她癡心難忘前輩的「摸頭」熱度,經過她不厭其煩,一說再說地甜蜜憶述之後,原本的純情,此時也變得太過癡狂的傻情了。

lw001.jpg 

嚴肅議題的通俗娛樂化,既是《圖書館戰爭》的標的,亦成了電影的負擔,就以笠原郁的癡戀來論,電影才沒演多久,大家即已明白岡田准一飾演的隊長堂上篤就是笠原郁的心儀偶像(只有她當時太激動,只感受到手溫,沒看到長相,只能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編織想像),但是女高男矮,女悍男更兇,所有的外觀不諧調或者冷熱不同調,當然提供了不少笑料,再搭配長手長腳,舉手投足,別有喜趣的榮倉奈奈,另外再配合她由恨生愛的隊友,也符合了日式誇張喜劇的情境尷尬趣味lw004.jpg

 

失落的關鍵之一在於編導毫不迴避「事不過三」的古訓,邁五進六後,原本的無邪相思,已然有了讓人不耐的俗氣了,因為不是連其他隊員目睹魔鬼教官堂上篤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扭捏,都有了看不去的歎息了嗎?以致於最後陰錯陽差演出的「英雄救美」戲,也就顯得拖泥帶水,再無意外了。

 

失落的關鍵之二在於小田原情報歷史博物館既然握有「良化」集團的「不良」資料,何不逕行公開,讓罪人伏法?卻要關東圖書館出動大軍搬運關鍵資料,逼使良化集團提前決戰?這種莫名其妙的糊塗戰略,也就讓劇情失去了從邏輯與理性論述的必然性,變成一廂情願的大決戰,畢竟,不如此,笠原郁如何公然對堂上篤表達一定要追隨的情思與決志呢?

2013世界電影音樂獎:入圍

世界電影音樂學院(The World Soundtrack Academy 八月十六日公布了2013年第13屆世界電影音樂獎(World Soundtrack Awards)的入圍名單,十月十九日將在第四十屆比利時根特影展的閉幕典禮上頒獎。

 

以下就是今年的入圍名單:

 

年度電影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麥可.唐納(Mychael Danna/作品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作品有

《亞果出任務(Argo)》

《現實(Reality)》

《印象雷諾瓦(Renoir)》

《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

0030凌晨密令( Zero Dark Thirty)》

 

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作品有:

《森林戰士(Epic)》

《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Hitchcock)》

《奧茲大帝(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

《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 Newton Howard作品有:

《地球過後(After Earth)》

《神鬼認證4The Bourne Legacy)》

 

湯瑪斯.紐曼(Thomas Newman)/作品有:

《藥命關係(Side Effects)》

007:空降危機( Skyfall)》

 

最佳年度電影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of the Year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作曲家:Dario Marianelli

《哈比人:意外旅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作曲家: Howard Shore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作曲家:Mychael Danna

《世紀教主(The Master)》作曲家: Jonny Greenwood

007:空降危機( Skyfall)》作曲家:Thomas Newman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The Bathtub」《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詞曲: Dan Romer & Benh Zeitlin

演唱:The Lost Bayou Ramblers

Young & Beautiful」《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詞曲: Lana Del Rey & Rick Nowels

演唱:Lana Del Rey

Pi’s Lullaby《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詞曲:Mychael Danna and Bombay Jayashri

演唱:Bombay Jayashri

Oblivion」《遺落戰境(Oblivion)》

詞曲:Anthony Gonzalez and Susanne Sundfør

演唱: M83 feat. Susanne Sundfør

Skyfall」《007:空降危機(Skyfall)》

詞曲:Adele & Paul Epworth

演唱:Adele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Riz Ortolani

 

Riz Ortolani1931 年在義大利貝沙洛(Pesaro)出生,在義大利影壇的知名度與大師Ennio Morricone  Nino Rota不相上下,他在19601970年代曾經風騷一時,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下1962年的記錄片『殘酷世界(Mondo Cane)』,電影內容有非洲土著驚世駭俗的剖屍、剖動物、性濫交和活人祭等殘酷習俗,內容讓觀眾看得毛骨悚然,但是 Riz Ortolani打造的主題曲《More》卻獨樹一格,先後為他獲得了一座葛萊美獎,另外亦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的提名。

oz001.jpg 

1980年代後,義大利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日漸式微,Riz Ortolani也不復被年輕影迷所熟悉了,但是他幸運遇到了一位知音: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昆汀最愛用老歌老曲,從Ennio MorriconeLuis Bacalove Riz Ortolani都是他刻意想要炫耀的音樂遺產,在他的《追殺比爾(Kill Bill)》系列與《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中,他都試圖透過再度選曲則能承繼薪火,再創流行。世界電影音樂學院今年頒發成就獎給他,無疑也讓新影迷得能再見老將風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