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勳自編自導的《總舖師》堪稱是2013年迄今,台味最純,執行也最到位的劇情片,2013年的台灣電影因為有了《總舖師》而得著了可以大聲討論的焦點。
從格局到企圖心,《總舖師》確實展現了台灣辦桌文化中那種「豪邁」與「大器」的江湖性格。陳玉勳的豪邁在於他從自創的憨人師、鬼頭師與蒼蠅師的「人、鬼、神」三位總舖師傳奇中,回顧了辦桌文化的歷史脈絡與趣味,這種「人、鬼、神」的江湖演義一如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打造的「東邪西毒北丐南帝中神通」一般,只要言之鑿鑿,就有魅力萬千,再讓兼具北丐特質的憨人師出面,向女主角介紹他的「辦桌史」壁畫,再配上神來一筆的眾人心中都有個「月霞」的尋人記(威力遠勝小龍女和李莫愁了),《總舖師》已然有了自成一家之說的大器了。
陳玉勳的劇情機轉,其實一如《海角七號》,從一位在台北受挫的青年出發(《海》片中是失敗歌手阿嘉/范逸臣飾演,《總舖師》則是混不出名堂的女模詹小婉/夏于喬飾演),回到家鄉後,先在母土上療傷,終於再站起來的傳奇。差別在於《海角七號》用了兩段台日戀情來串連,《總舖師》則是以神與鬼的後人辦桌菜色對決,串連出台灣人的美食鄉愁。阿嘉與小婉都是被迫撿拾了不願面對的自己,亦從歷史的蘊藉與回味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能量。這種從問號轉換到驚歎號的能量調整,原本就是勵志電影的動人要素,《海角七號》與《總舖師》善用了這種溫情架構,再加上傳奇與音樂元素,讓奮鬥有了更動人的情緒暈染。
在傳奇中夾議(現實嘲諷)夾敘(浪漫菜色)其實是《總舖師》最有趣的敘事文體,因為債主上門,詹小婉才避難返鄉,但是討債二人組卻是冒牌混混,喜感十足的陳竹昇與陳萬號最後從混吃混喝的惡霸變成滿嘴碎念,卻也認真辦事的水腳A與水腳B,不但實踐了陳玉勳天馬行空的「勳式」喜感,更讓電影的動能有了既寫實(台灣詐騙何其囂張?)又kuso的混血力量,例如,他們慈眉善目唱起:「祝你蛋糕發霉、祝你洗澡沒水、祝你出門見鬼、祝你考試沒過!」不就有著讓人哭笑不得的張力?例如,他們討債急,厭惡烹調的小婉才不得不拚命,但是,他們不幫手,就要不到錢,假戲只能演到真,惡人也就變善人了。這種劇情跳躍,都是「勳式」喜感獨到的人情趣味。
「勳式」喜感同樣發揮在語言趣味中,林美秀飾演的澎風嫂原本就有土直魅力,不論是對著電視劇情大發鴻論,或者一直吵著要看女兒的AV作品;另外還有「硬拗瞎掰」的彎轉機智(飯店打撲克的不服輸或者警察局裡的「肉呆」口水戰),以及即時趕上的歇後語,再搭配楊祐寧苦練有成的「尾韻突變」式「混血國語」,先是「老綁娘」和「歡茄炒盪」的趣味(光從散場後有多少觀眾學楊祐寧的腔調說話,就可知這次的語言革命有多成功),再加上從「蛋蛋的滋味」到「『蛋』是又何奈」,以及從「我想要你」到「藕香藥泥」到「我想要你」的料理命名法同樣是語言諧音遊戲,格局原比《大尾鱸鰻》的「綠茶」笑話,高明太多,也使得《總舖師》的喜劇成份更加濃稠,戲院裡才會有前仆後繼的笑浪。
《總舖師》的主題無非就是:要懂得古早心,才做得出古早味。所謂的古早心,無非就是古早辦桌的始意:傾其所有,盡其所能,讓吃者開懷,做者開心。人情歡洽,不但是總舖師的最大使命,更是陳玉勳信仰及擁抱的台灣純厚人情,正因為如此,許振得、陳彥佐、錢俞安三位演員飾演的「召喚獸」不但是宅男電子遊戲的肉身再現,更有著「使命必達」的人情義理,而且在找尋和運送千年醬油、菱角與當季青菜的過程中,宅男文化因而有了人間質感。
至於吳念真「憨人師」寧願做遊民,寧願大隱於市,不為大亨巨賈折腰,只求讓天下寒士皆歡顏的怡然自得,當然也是古早心的具體論述。只可惜,「召喚獸」的篇幅如果能夠再精練一些,「憨人師」的身手再俐落一些,《總舖師》的戲劇密度會更有厚實。
《總舖師》美中不足之處是,陳玉勳想講的事太多,拉出的線太龐雜,讓人驚豔的配角,稍縱即逝,主要劇情張力發展到中段後就有些失焦渙散了,例如喜翔飾演的鬼頭師,從造型、眼神到主題曲(劉文正的「沈思」),都何其有神有味,但是後半段卻了替「番茄炒蛋」護航外,再無情緒介入,何只是可惜!
最後的總舖師決戰更是拖得太長,楊麗音、謝宇威、單承矩飾演的評審三人組,都已誇張到招式用老,甚至儼然成了奪主喧賓,最後的對決菜色更是亂了分寸,例如從頭鋪梗到尾的「歡茄炒盪」竟然還是不敵菜尾湯,好不容易才撩起的興奮高潮,驟然就被澆了冷水;例如沒人知道詹小婉何時打動了任督二脈,最後何以敢於一試身手?就算有父親蒼蠅師魂魄加持,卻也還是牽強,陳玉勳或許想要強調群策群力的團隊效應,但也處理得太過突兀,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還好,最後片尾來了段精彩回顧,再度請眾人合唱起已經勾動人心的「三八阿花吹喇叭」,才真的讓觀眾含笑走出了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