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鎖定:以國家之名

面對一個略嫌乾澀的劇本,導演John Crowley替《全面鎖定(Closed Circuit)》做到的就是找出一個圖像來點睛,讓他的龍還能騰飛。

 

他的安排是讓男主角Eric Bana飾演的律師Martin Rose獨自一人划著雙漿獨木舟在空曠的泰晤士河上前行,著名地標大笨鐘和英國國會大樓就在不遠處當背景,這不是隨便的一個地標空景,亦不是隨興的主角出場方式,《全面鎖定》描寫的是他受命接任市集爆炸案的辯護律師,前任律師在開庭前「自殺」,他受命後才明白自己不是去尋找真相,為在押被告釐清刑責,而是只能依照英國情報機關MI5規畫的方向前進,否則他也會「自殺」。

 

正因為劇情主軸如此,Martin Rose的獨自行舟就有了象徵意味,政客可以在國會中高談闊論,奢言人權與正義,但是只追查真相的期間,他只是獨行俠,一旦沒頂,沒人關切,半途而廢,亦不會有人扼腕,看著他氣喘吁吁地划漿前行,個人身影就如此精準地呼應著電影主題。

closec04.jpg 

英國司法制度比較奇特,Martin Rose只是爆炸案公訴庭的辯護律師,他的前任女友Claudia(由Rebecca Hall飾演)則是秘密庭的特別訴訟人,可以審閱秘密文件,可以訊問秘密証人(這亦是片名《Closed Circuit》指涉的情境之一),唯一的限制是不得與公訴庭的辯護律師談話溝通。MartinClaudia雖為分手情人,公私究竟該如何拿捏?成為劇情的另一筆副線了。

 

不過,《全面鎖定》雖然設定為發掘真相,捍衛人權的司法正義電影,實質上卻是情報機構胡作非為的驚悚劇,想要引蛇出洞,卻反被蛇咬的MI5,只想遮掩真相,於是以國家安全之名,逐行各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防禦手段,個人面對情報公權力的孤單身影,讓Martin的划舟身影,又有了更多層次的漣漪盪漾了。

closec08.jpg 

壞人要夠壞,驚悚電影的肅殺氣氛才夠力,《全面鎖定》的第一個困局就在於MI5夠狠,但不夠力。

 

MI5雖然到處都有監視器,還搭配電話監聽與跟監密探,甚至還有神秘的臥底內線,情報網何等綿密,但是恐怖爆炸會突槌,嚴密看守的秘密證人,不僅會鑽空檔洩露情報,甚至還懂得用斷電脫困,以保住自己小命……不論是螳臂擋車或者小大衛對抗大巨人,原本都是符合觀眾期待,創造戲劇高潮的動人設計,但是連手無寸鐵的平民小老百姓都掌控不住,這又是什麼神通?什麼能耐?神通不靈,肅殺壓力就也頓失威力了。

closec02.jpg 

《全面鎖定》的第二個困局則於角色平板。

 

私情上,MartinClaudia究竟有何愛恨瓜葛?編劇少了這些著墨,後來「剪不斷」的互動,就真的有「理還亂」的錯覺。公事上,Claudia又有多幹練?Martin又有多精明?除了線民爆料,他們又如何展現不凡的洞察力?少了這些血肉細節,MartinClaudia的信念與抗爭,同樣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closec06.jpg 

不過,《全面鎖定》對於情報特務與司法正義的論述還是有其貢獻的,英國是民主先鋒,但在國家安全的前提下,人權還是可以隨意踐踏的,司法是為國家或者人民服務?誰又代表國家?誰又能照顧小民的基本權益?司法總長看到的案件本質為何就是與一般律師不同?這些細節內容,不都正以不同的方式在台灣,嗯,或者其他國家上演著嗎?是的,電影不能改變現實,但是電影描繪與透露的事實,依舊扮演著當代啟示錄的功能。

我的意外爸爸:人比人

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是美麗的政治祈願,現實上卻是有人含金湯匙出生,坐享榮華富貴,有人卻是天天得為稻粱謀,惶惶不可終日。

 

正因為實質不平等,所以就容易起比較心,人比人,往往容易氣死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獲得坎城影展評審獎的《我的意外爸爸》,迷人的趣味在於「比較」,讓人深思低迴的空間,亦在「比較」。

 

《我的意外爸爸》選擇的比較點包括:身份、管教方法和親情。前兩者都是傳統戲劇不時探討的主題,唯有親情究竟該怎麼比?又能怎麼比?才是《我的意外爸爸》最不俗的論述。

 

電影從福山雅治飾演的「富爸爸」野野宮良多出發,他不惜血本,要送獨子慶多去念最貴的貴族學校,早早就送孩子去學鋼琴,忙了六年,醫院才告知他:「對不起,當初抱錯了孩子。」

 

錯誤是醫院護士惡意造成的,無辜受害的良多卻從天降橫禍中得到審視自己錯誤的機會,是枝裕和的功力就在於成功地連結了這兩個完全不搭軋的生命經驗。

 

lfls0008.jpg良多的第一個考驗是:血緣重要,還是真心重要?養育了六年的兒子,豈能因是別人家的骨肉,就此翻臉不認人?人之異於禽獸者,不就在「情」嗎?生育是事實,養育難道就不是?生育和養育,在人生天平上的砝碼真的同質等重嗎?

 

良多的第二個考驗是:黃金打造真的就比草莽打造來得勁氣有力嗎?他的競爭對手是Lily Franky飾演的「窮爸爸」齋木雄大。兩位原本在路上相逢都不會打招呼的爸爸,如今卻被迫坐在同一個板凳上,比較各自調教出來的孩子,齋木如果優秀勝出,「獲利」的其實是野野宮(畢竟,骨肉高人一等),但是良多卻一點都不開心,因為慶多如果弱了或者輸了,不就代表他的投資與調教是失敗的嗎?

 

更微妙的是:「富爸爸」怎能輸給「窮爸爸」?財富代表著人生奮鬥的實力,良多就是靠著一再打敗對手才有今天的社會地位,如今不但輸在自己「過去」的耕耘,連「未來」的收成都要仰人鼻息,這麼殘酷的現實,好勝心強的良多如何接受?他會選擇用金錢來解決爭子問題,其實一點都不教人意外了。

lfls0004.jpg 

良多與雄大第一次見面時,雄大遲到了,一頭亂髮,衣著簡陋,沒有時間觀念,不懂禮儀修飾,社會地位嚴重傾斜的兩個家庭,如何站在同一個天平上論斤秤兩談教養?良多說不出口的無奈,全顯露在他的眼神與談吐之中,Lily Franky越是從容自在,福山雅治就越顯得侷促難安,他們的較勁是人性,亦有私欲,兩位爸爸的表演都教人難忘。

 

良多的第三個考驗是:怎樣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Lily Franky有個本事,所有電器的疑難雜症,他都能手到擒來,輕鬆修復,偏偏福山雅治卻是生活白癡,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這種「工匠」細節上,被徹底擊潰。而且,良多相信「鐵杵終能磨成繡花針」,他習慣扮演嚴父,沒空陪兒子嬉戲,更別說共浴戲水了,異子而教後,原本會笑的齋木疏晴,終日愁眉苦臉,原本謹言慎行的野野宮慶多,卻開始有了笑容……孩子的笑聲,不就是「父親會考」的終極成績單嗎?

lfls0007.jpg 

《我的意外爸爸》最迷人的魅力來自於所有的細節,都取材自尋常生活,看起來像是平淡無奇的日常歲月,卻足以觸動多數觀眾的心弦,是枝裕和充份發揮「烹小鮮」的功力,讓《我的意外爸爸》成了一齣動人的生命詩篇。

2013世界電影音樂獎:頒獎

世界電影音樂學院(The World Soundtrack Academy 十月十九日在第四十屆比利時根特影展的閉幕典禮上頒獎了。今年的得獎名單精準呼應了奧斯卡獎的品味,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包辦了年度作曲家和年度原創電影音樂兩項大獎,至於最佳電影歌曲則擦肩而過,讓英國女歌手Adele能以007:空降危機(Skyfall)》的主題曲Skyfall」另外分享榮耀,否則《少年PI拿下大滿貫,其他音樂人一定悶斃了,電影競賽有時比實力,有時比運氣,大家參考就好。

 

以下就是今年的得獎名單:

 

年度電影作曲家(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麥可.唐納Mychael Danna/代表作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最佳年度電影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Film Score of the Year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作曲家:Mychael Danna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Best Original Song Written Directly For a Film

Skyfall」《007:空降危機(Skyfall)》

詞曲:Adele & Paul Epworth

演唱:Adele

 

 年度新人獎(Discovery of the Year

《南方野獸公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的Dan Romer Benh Zeitlin

 

大眾票選獎(Public Choice Award

描寫兩位印度詩人出版詩集的電影《蝴蝶夢(The Butterfly’s Dream’ (Kelebeğin Rüyası)),作曲家為:Rahman Altin

 

歐洲新秀作曲家獎Sabam Award for Best Young European Composer

曾替2012年紀錄片《Le sexe de mon identité》配樂的法國作曲家Gilles Alonzo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Riz Ortolani

手機有鬼:科技焦慮症

email剛時興的時候,好萊塢搶鮮在1998就拍了部《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在偷情與冒名之間,偷渡了「知情」與「不知情」的資訊落差趣味故事(當然,街角小書店打不過連鎖書店的時代變遷,則是另外一個主題)。

 

在幾乎人人有手機的年代裡,從《駭客任務(The Matrix)》到《絕命連線(The Call)》,手機都扮演了關鍵角色,但是以應用軟體做主角的電影還未現身,倒是有些讓人不解,荷蘭導演巴比.布爾曼斯(Bobby Boermans)執導的《手機有鬼(App)》,算是應景的小品,因為沾了流行商品之光,又掰進了緊悚元素,倒也為流行科技提供了不少反思趣味。

 

《手機有鬼》的主題無非就是不要隨便下載應用軟體,也不要相信即使下載了軟體,隨時都可以移除,因為APP有時會像病毒,自行滋生,從「宿主」身上奪取養分,進而佔地為王,反害了宿主性命。

app974.jpg 

女主角安娜(由Hannah Hoekstra飾演)就是因為下載了一款名為IRISAPP,從此人生再無寧日,先是讓她成了背叛好友的罪人(順手拍下的親密圖像都被IRIS公布上網,光這一點,或許也道盡了網路科技侵犯人生私領域的共同恐懼:多少名人毀於私密圖像的曝光?全民狗仔或者人肉搜索的鄉民正義,不也正是當下科技人生的寫照?),既而左右她的人生,甚至危及家人和好友小命(最後這一點真的跡近狂想曲了,但是靈異電影最愛鑽這種「怎麼可能」的牛角尖,觀眾也吃這一套,不是嗎?

 

《手機有鬼》的主題跡近人類的科技恐懼症,電腦會叛變,每天貼身陪著你的手機,為什麼就不會?更有趣的是安娜在大學裡攻讀的笛卡兒哲學,一再強調:「我思故我在。」會思考的電腦就容易想要做主當家,會互動,也會思考的APP何嘗不會?這種科技焦慮,並非《手機有鬼》所獨創,但是用在此處,有了人工智慧,好的沒學到,貪婪和殺戮的壞心眼卻都齊備了,倒也算是合乎人心臆想了。

 

但是,《手機有鬼》無法自圓其說的是:雖然IRIS可以靠著藍芽技術入侵鄰近電腦,你真想耍脫它,不是只要拔掉電池,把手機砸爛,就此一刀兩斷,再無瓜葛了?讓APP通靈,甚至成為惡靈,嗯,那就真的有點扯太遠了。

app977.jpg 

雖然劇情的合理性禁不起檢驗,不過,《手機有鬼》對於生活中的手機突槌學,倒是有幾點巧思:第一,上課時,一旦手機鈴聲響起,就代表你違反了禁聲班規,二話不說,主動離堂去買零食請同學吃吧,踩了紅線,就自請處分,以示對教授與同學的尊重,不也讓人莞爾一笑嗎?

 

第二,安娜教授的電腦裡有不可告人的私密檔案,卻因為一度沒收了安娜的手機,結果被IRIS給駭了進去,甚至主動轉而成為課堂播出的素材,教授糗到無容身之地。惡人自有惡人磨,或許有人覺得大快人心,但是這個插曲的本質,卻是人生從此再無隱私,這不正是世人共同的恐懼嗎?

 

《手機有鬼》成本不高,科技新意亦不多,只因為選材與切身生活相關,很能在年輕族群產生一些話題議論,畢竟很多人會問:有沒有續集啊?

阿米爾罕之大搜索

多數印度電影繽紛熱鬧,Reema Kagti執導的《阿米爾罕之大搜索(Talaash )》一如電影開場的孟買街道的黑夜場景,有些沈重,有些陰鬱。

 

這是一部有關三個死者的電影,開場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疾馳在濱河大道上的汽車,突然來個急轉彎,就衝落海洋,出事前,大道旁只有一位遊民,一位騎單車的路人,快車何以疾轉墜海呢?

 

第一位死者是位大明星,拍戲收工的回家路上出了岔,這場戲的目的只是要帶出男主角Aamir Khan 出場。他飾演的警長Surjan是辦案高手,但是眉頭卻和他的八字鬍一樣,糾結得化不開,一方面是因為他遇上了離奇懸案,另一方面則是他因為八歲兒子在海上發生事故而往生,他和妻子都深感自責,因此陷入冷戰中,公私兩困的Surjan此時遇上了妓女Rosie(由《三個憁瓜(Three Idiots)》的女主角Kareena Kapoor飾演),才揭開了第三位死者的陰暗往事。

tal011.jpg 

一如片名《大搜索》所暗示的,電影核心屬於警方追查真相的懸疑片,事業如日中天的大明星,好端端地怎會急轉彎行車就衝進大海,不幸溺斃?這是科學辦案解決不了的懸案,導演Reema Kagti只是透過這般離奇的劇情結構,悄悄帶出印度社會底層色情交易與金錢剝削的黑暗面,所有的細節,其實與一般警匪電影關懷與觀察到的內容出入不大(我的意思是新意不多,一切都可預期),反而是悄悄滲透進來的靈異色彩,最後接受了全部電影。這個轉折,才是《阿米爾罕之大搜索》最出人意料的奇兵。

 

關鍵在於講究邏輯與證據,擅長科學辦案的Surjan,偏偏有一位依賴靈媒,希望能與死亡愛子再搭上線的癡情妻子Roshni (由 Rani Mukherjee飾演),思子心切的Roshni 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行為,完全違背了他的專業法則,但是Roshni含淚訴說愛子死後,夫妻早已失聯的悲情控訴,卻已足夠交代何以Surjan遠離家庭,全心辦案的心病。他救不回愛子,只能在紅塵蒼生中用工作療傷。

 

不過,《大搜索》卻也在Surjan最抗拒,也最脆弱的鬼神點上,徹底擊敗了Surjan。因為妻子不信他,他也不信自己,但若無鬼神相助,Surjan卻也做不成神探。tal014.jpg

 

無法面對妻子的Surjan在辦案過程中遇見了美麗的妓女Rosie,她不但知情,而且貼心,就在觀眾開始擔心Surjan因為迷戀而失控時,Rosie卻也體察出Surjan的孤獨與忠貞,完全不像那些貪戀美色,始亂終棄的男人,Surjan不但因此終能睡了一覺,也在Rosie的指引下找到答案。

 

《大搜索》的最大奧妙就在於叫嚷得越大聲的主張,往往反映著你的心虛;越不想碰觸的,往往就是讓你不至滅頂的最後一根浮木,緊握住這個原則,主角的理性與感性才有了往返拔河的張力,也才能呼應善惡終有報的輪迴主題。但也因為原則如此清晰明白,你或許也會嫌導演何必繞了那麼一個大彎才來到終點呢?

獻給妻子的柔板:馬勒電影

傳記電影難拍,主要是動人事實多已為世人熟悉,忠於歷史,就如同複寫,就算真實,卻少了戲劇魅力;處理得太戲劇化,又容易被譏為誇張,消費了當事人。

 

動人的傳記電影,魅力在於創作者的態度,選擇了一個有觀點的角度來剖析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既容易突顯觀點,亦有好戲可看, Felix Percy Adlon執導的《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Mahler auf der Couch Mahler on the Couch )》算是有態度的傳記電影,不論你是不是馬勒迷,大概都能得到音樂與窺秘上的滿足。

 

馬勒(Gustav Mahler)是音樂大師,作品評價,身後更勝生前,不少樂評家都推崇21世紀是馬勒的世紀,因此,他的生活細節也就成為樂迷好奇的傳記素材,本片突顯了他憑著音樂才情征服了美麗妻子Alma,但是音樂不能填飽慾望,老夫少妻的生理差異,受到壓抑的獨立人格,都讓Alma演出了享受婚外情的事件,而且追求者眾,馬勒不煩才怪。

mahler007.jpg 

電影要以馬勒的愛情迷戀與感情困擾做核心,需要與眾不同的切入點,以馬勒曾向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求診做引線,確實是畫龍點睛的戲劇選擇,因為觀眾會看見備受愛情折磨的音樂大師,其次,不管是邊走邊聊的看診(據說兩人在荷蘭的Leiden小鎮,逛了四小時,聊了四小時),或者是最後躺進佛洛依德的旅館房間的躺椅上(本片的德文原名Mahler auf der Couch/躺椅上的馬勒,指的就是他躺上躺椅,接受了心理分析治療),馬勒即使只像擠牙膏式地一點一滴吐露自己的苦衷(名人想要公開自己的私密,坦白說,就是難),也都足以讓馬勒不可告人,也不願告人的私秘點滴,找到了穿透的管道。

mahler002.jpg 

同時也因為是在做心理分析,馬勒的傷心回憶,就可以像意識流一般,自由跳動,不受時間編年的順序限制,雖然看來混亂,卻也符合了一般人美麗與傷感交錯並陳的回憶實況。

 

mahler001.jpg當然,Felix Percy Adlon同時也滲透了不少紀錄片的手法,馬勒與妻子的情愛糾葛牽扯了無數周邊親友,每個人竟然都可以像新聞紀錄片一樣,先脫離現場,對著攝影機發表評論,一轉身卻就立刻入戲,成為劇情的一部份,這種混血性格,意謂著觀點的活潑亂蹦,似乎也呼應了馬勒音樂作品的器樂活力,讓這齣傳記電影有了更多元的表現情貌。

 

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並不諱言馬勒的大男人性格,畢竟他在四十一歲娶了小她十九歲的Alma,在她的要求下,Alma必需放棄音樂天份,不能再作曲,只能做他的繆思,只能專心服伺她,一齣不為主角諱的傳記電影(甚至直接質疑他的性生活不美滿),當然可以讓愛挑剔的影迷或樂迷少了見縫插針的空間。

 

不過,《馬勒,獻給妻子的柔板》最大的困難在於誰來詮釋這位讓馬勒又愛又恨的AlmaAlma究竟有多迷人?不但年輕時可以顛倒眾生(連大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和伯格劇院總監伯克哈德/Max Burckhard都圍族身旁),做人婦了,還可以讓未來的建築大師Walter Gropius魂牽夢繫,公然登門求愛,更以情書擾亂馬勒心情?導演找來Barbara Romaner飾演Alma,時而激情,時而狂野,卻又時而癡迷,情緒控制還算精準,問題在於十年婚姻的時間跨幅,看不出她的青春變化,從年輕的風情萬種,到中年的花叢穿梭,看不到足夠吸引人的魅力,因此,馬勒的囈語或者他人的狂戀,就少了更大的共鳴了。

 

mahler006.jpg電影中比較精彩的是Johannes Silberschneider飾演的馬勒與 Karl Markovics飾演的佛洛伊德,兩人都是頂尖大師,不是彼此惺惺相惜,不會有此世紀性的相聚,這段療程不但是精神分析的精彩篇章,兩個大男人的拔河交鋒同樣有著名流的身份與顧忌,也是一堂有趣的紳士心理學了。   

 

至於貫穿全片的馬勒音樂,我確實無法逐一叫出樂章名號,但是隨著劇中人的情緒起伏,每段音樂都產生了對位效果,也是精彩的配樂扶襯了。

日落真相:政治的詭譎

手握大權卻濫權,既讓人不齒,又讓人髮指,《日落真相(Emperor)》對於軍人與政客的濫權,輕輕觸碰了一下,卻已夠讓人尋思回味了。

 

《日落真相》是美軍麥帥與日本天皇的另類戰爭,真正的關鍵人物則是Matthew Fox飾演的Bonner Fellers將軍,因為他奉命調查當初是否由天皇發動戰爭?他的報告攸關天皇是不是戰犯?要不要上絞刑台?

 

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場,美軍死傷甚慘,更別說偷襲珍珠港的奇恥大辱,好不容易才靠著兩顆原子彈逼降了日本,嚴懲天皇,要他為戰爭負責,其實是美國華府官僚的共識,嚴懲天皇固然大快美國人之心,卻勢必傷了日本人之心,麥帥研判屆時日人必然反抗,天下大亂,果真如此,就會引來蘇聯軍隊干預,他重建日本的歷史使命就毀了,何況麥帥還有問鼎白宮寶座的企圖。

 

戰爭一旦結束,就不該再耀武揚威,以征服者姿態凌虐敗戰之人,但若少了戰勝者的雄姿英發,理應輝煌的勝利不也失了顏色?分寸拿捏究竟該如何掌握,確實微妙。

 

Fellers將軍因為愛上日本女孩綾,所以精諳日本文化,卻也因為偏袒綾,所以參與擬訂的美軍轟炸計畫,刻意避開了綾居住的靜岡,英雄難過美人關,他的私情與私心當然可議,負責保安情報的另一位Richter將軍(由Colin Moy)也看得一清二楚,但是Richter並不急著出招,他先向Fellers分析天下大勢,暗示他別被麥帥利用了,踩著他的屍體成就歷史美名,卻辜負了人民的期待。

emperor011.jpg 

Richter的分析並非無理,Fellers確實也沒有預設立場,硬要替天皇脫罪,如果不是最後內大臣木戶幸一現身,吐露了天皇決定投降前的內閣辯論,以及部份軍官試圖發動政變,攔阻天皇廣播的往事,Fellers的報告其實對天皇並不利。

 

就在木戶幸一現身之際,Richter找上了麥帥,揭露了Fellers貪戀私情,假公濟私的私心。是的,這是打蛇打七寸的致命一擊,揭開Fellers的徇私底牌,其實是箭雙鵰的妙計:首先,推毀Fellers的信用,只要麥帥聽見真相,Fellers的調查報告,不就失了公正,不管結論為何?應該都成為廢話了;其次,麥帥聽了他的真相報告,如同下象棋的將軍抽車,如果不毅然斷臂做處置,他亦得著了話柄,可向白宮舉發了。

 

這場戲,其實是《日落真相》中最犀利的政治鬥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直是政治鬥爭的最高指導原則,RichterFellers的關係似友實敵(麥帥就不肯把調查重任交給Richter,他難免有憾),關鍵時刻的落井下石,才有雷霆萬鈞之力。至於麥帥要如何唬弄Richter?則是《日落真相》另一則有趣的政治表演了

 

《日落真相》其實想盡方法替日本開脫,其中最頂尖的狡辯之術在於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竟然試圖以道德良心來反詰美國帝國主義,他拿香港和澳門來替日本侵華戰爭做開脫:「對,我們是攻佔中國領土,但英國,甚至是葡萄牙,沒搶在我們前面嗎?」他甚至還援引美國強佔菲律賓的往事指陳:「我們沒有從菲律賓人手中接收菲律賓,而是從美國。美國人則是從西班牙手中搶下菲律賓,如果以武力攻佔領土是國際罪行,那麼誰要來定英、法、荷、美領袖的罪?」近衛文麿的邏輯很簡單:天下烏鴉一般黑,五十步就別笑百步了!果然是人不厚黑,別玩政治。

                                                        

emperor012.jpg《日落真相》中不時就會放兩個這種政治詭辯的高空煙火,那是戰敗國的斷尾求生之術,乍聽之下,煞有介事,卻是想替各懷鬼胎的政客找下台階,《日落真相》有很多不露痕跡的政治暗潮,生動刻畫出政客的盤算,其中微妙,就賴觀眾自行理解了。

看見台灣:高度的意義

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拋出一個驚歎號及兩個問號給觀眾。

 

驚歎號在於:哇,高度變了,世界就變了!驚歎號在於:哇,台灣這麼美!

 

長期從事空中攝影,《看見台灣》是齊柏林從平面轉向影像的一次出擊,高度變了,觀眾看見了不一樣的台灣,從相識(一眼就能認出的景觀)到不相識(怎麼還有這麼多一般人從未見過的台灣風景?),從線條到構圖,從辛勞工作的人影到含笑揮手的人群,台灣如此多嬌,《看見台灣》會讓人再加珍愛台灣。ltaiwan07.jpg

 

問號則有兩個層次。

 

首先是:哇,台灣怎麼這麼慘?

 

是的,《看見台灣》最大的資產不在台灣的美麗,而是台灣的傷心。因為,美麗原本應該長長久久,一旦傷了心,美麗就再難回復了。

 

齊柏林最大的貢獻是飛到半空的高度,讓觀眾看見了台灣的現貌,以往,限於高度,我們對國「在」山河「破」的想像,其實有限,空拍提供了真實存在,卻長期被忽略的事實。

 

例如:台灣的水泥生產驚人,但有多少人知道開採水泥,必需在山林間開膛破肚的事實?

 ltaiwan011.jpg

例如:每天都有上千民眾擠著去看日出的祝山觀景台,轉個山頭迴身一看,你是不是才赫然發現,崩塌危機已迫在眉睫?

 

例如:台灣西部海岸長期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新聞,閱讀率和收視率向來不高,但是《看見台灣》拍到水管雜如龍蛇,急急汲水的「盛況」,是否讓你驚覺台灣正在消耗吸乾的邊緣?

 

例如:八八風災滅掉了小林村,電視新聞台只拍到了楠梓仙溪狂流奔竄的景觀,是不是只有站在天神的高度,你才會驚覺生命的脆弱與無助?ltaiwan010.jpg

 

短視往往造成無知(反之亦然),光是開啟台灣人的眼界,《看見台灣》就已完成了吸睛及開光的貢獻了。

 

《看見台灣》的第二個問號則在於紀錄片的層次。

 

《看見台灣》是一部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現場音的紀錄片。為什麼?是因為坐在直昇機上空拍攝,入耳盡是隆隆的引擎聲?

 

很難濾掉引擎雜訊,就乾脆悉數真空,那當然是一種美學選擇。卻也造成了「有隔」的距離錯覺,齊柏林的解決方案是請來《賽德克.巴萊》的作曲家何國杰來 配樂,另外再請吳念真擔任旁白。

 

何國杰的音樂雖然雄麗壯闊(甚至還入圍了金馬獎),卻是不見台灣情感與溫度的管弦樂,越聽越陌生,越聽越遙遠,而且從頭到尾一路交響下來,太飽滿的音樂,讓人都覺疲乏了。

 

吳念真的旁白,則是他近年來少見最未溶入個人風格的聲音演出,或許腳本非他親撰,或許電影規格超乎他的預期,吳念真最擅長的感性幫腔,未能加分,反而多添了惆悵了。

 

有關聲音的迷思,其實可以在片尾的布農族學童來到玉山主峰,合唱起「拍手歌」時找到解答,那個場景,非常動人,台灣人幾乎都會熱淚盈眶,歌聲更是動人,問題在於如果那是同步收音的場面,如果那裡有著山谷回音與直昇機達達引擎聲的交響共鳴,那種感情力度,那種寫實力度,是否還要強上幾分?ltaiwan.jpg

《看見台灣》最大的迷思在於劇本,在於論述的架構。齊柏林的畫面見証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但從美麗切入哀愁,從哀愁找出解藥的轉折,其實需要一些鋪排與牽引,結果卻處理得太過牽強與微弱,齊柏林確實拋出了一個接一個的生態問號與驚歎號給歡眾,但他真正需要的是有一個「高度」來傳播他的生態福音,他有了「視覺」高度,但是「論述」高度卻遠遠不及,否則《看見台灣》的震撼會更深更遠。

 

日落真相:坐看雲起時

 

1999年,美國作家Tracy Chevalier.每天看著牆上懸掛的荷蘭畫家Johannes Vermeer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就想像出十七世紀的畫室風景,寫下同名小說;2003年,美國導演Peter Webber把小說搬上了銀幕,找到女星Scarlett Johansson來詮釋這位畫中女孩Griet,完成了《戴珍珠耳環的女孩》這部描寫畫家與模特兒的傳奇電影。

girl878.JPG 

我並不確知,導演Peter Webber什麼時候看到了二次大戰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與日本天皇的合照照片,但是他在2012年的作品《日落真相(Emperor)》中,安排了飾演麥帥的Tommy Lee Jones與飾演裕仁天皇的片岡孝太郎(Takatarô Kataoka)合影,那可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事件,那張照片是早已寫入歷史的重要圖片文獻,那是佔領軍領袖與戰敗國元首的歷史性會面,至於照片是麥帥強迫拍的?還是裕仁主動促成的?那就是《日落真相》可以自由遊走的創作空間了。

 

好萊塢拍過無數二次大戰題材的電影,歐戰題材從諾曼地登陸、納粹迫害猶太人到紐倫堡大審都有,亞洲戰場則以殘酷的島嶼戰爭為多,卻很少觸碰日本戰敗的關鍵時刻,《日落真相》從美軍投擲原子彈作開場,繼而以麥帥率領幕僚於1945830搭乘軍機飛抵日本厚木海軍機場做第一場戲,再以「征服者」如何對待「戰敗者」才算「上兵」,做為核心關鍵,確實是相當有趣的戲劇觀點。

 

《日落真相》是歷史題材電影,彷真元素攸關全片可信度,本片的選角可圈可點。emperor010.jpg

 

例如,Tommy Lee Jones飾演的麥帥,從年齡、體態到元帥風格,都處理得有模有樣,特別是他深諳媒體需求,從插好菸斗才要走下飛機,卻會在機艙口停頓片刻供媒體拍照的「作秀」模樣,就足以說明他操縱媒體的強人性格。例如,麥帥在1942年受到日軍追擊,被迫從菲律賓撤往澳洲時,雖然說過:「I shall return.」的名言,但是當年倉皇逃命,來不及拍照存証,日後竟不惜重返菲國海灘「重建」歷史圖像,《日落真相》中的麥帥就常在鏡頭前擺帥擺酷……歷史褒眨,就在看似不經意的人物細節中逐步建立完成。

 

例如,發動侵華戰爭的首相近衛文麿、攻擊珍珠港的首相東條英機到內大臣木戶幸一,即使他們已是敗戰待審的犯人,除了東條英機自殺未遂,武士氣節備受質疑外,其他大臣都還動靜有節,並無倉皇失志之情,編導顯然相當偏袒日本,但也唯有在這種氛圍的烘脫下,才能得出麥帥的最終決定。emperor003.jpg

 

《日落真相》的最終高潮就是麥帥下令他的日本通幕僚Fellers准將(由Matthew Fox飾演)在十天內完成調查,確定要如何處置日皇?是廢黜天皇,並讓天皇接受戰犯審判,甚至送上絞刑頭,吊死天皇?還是尊重日本神國體制,重建民主?從Fellers發動逮捕到親赴皇宮,所有美軍與日本高層接觸的戲,從牆上貼照片逐一認人到情報回報的過程,都是叩人心弦的歷史時刻,有著引人入勝的磁吸能量。

 

不過,《日落真相》卻在此時悄悄轉了兩個彎,偏離了主題,淡化了張力,殊為可惜。

 

其一是:Fellers與日本教員綾(由初音映莉子飾演)的戀情。綾的章節,目的在鋪陳Fellers所以是日本通,展現他對日本文化的獨到觀察,甚至在審訊時能以流利日語卸除日本大員心防的關節所在,但是Fellers假公濟私的戀情追思,不但太過冗長,也未能強化美國人應該包含日本文化的必要元素,反而混淆了劇情焦點,拖累了全片節奏(有的人就會吹毛求疵質問Fellers何以能在一片廢墟中,找到綾的舅父舊居)。

 

emperor005.jpg

其二是:Fellers的蒐證查案過程,只強調大臣的片面證詞。雖然,大臣轉述天皇在得悉內閣決定要偷襲珍珠港時,曾經脫口唸出祖父愛唸的詩句以明志:「我等希望世界的海洋能和平連結,何以狂風與海浪憤怒地掀起?」轉述的場景何等動人,但是日本人明知美軍是要來追究戰爭責任,誰不會為天皇諱?誰不會努力保全天皇?就算編導曾經讓Fellers一度做出處死報告,但那也只是唬人噱頭,《日落真相》只是就歷史事實中草草就推論出無罪免死的結論,未能再就戰爭責任,以及日本安定的前線指揮官決策(還有七百萬軍隊可反抗,美軍至少還要派出百萬鎮守)多做琢磨,以致於有一種先有結論,再填內容的匆匆之感。

 

不過,高潮就是高潮,《日落真相》的魅力在於麥師與裕仁會面的那張照片,重現會場氣氛,也就成為《日落真相》最吸睛的好戲,捉住那張照片,重現彼時情境,就已夠讓人回味了。

神都龍王:政治沾醬油

徐克一直有著濃厚的東瀛情意結,以明朝為背景的《東方不敗》系列,就和東瀛勢力糾纏不清(同樣有船隊,同樣有海戰,東瀛頭子同樣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以唐朝為背景的《狄仁傑:神都龍王》的造反勢力同樣來自「東島」(敵對勢力則是位處東北亞的扶餘國,是日本或朝鮮的籠統代言),從龍王面具到東島語言,毫不諱言帶出大唐帝國與鄰邦的矛盾鬥爭,甚至連大唐軍隊的盔甲裝備,都有濃濃東洋氣息(也可以解釋成唐風東漸,影響了後世的日本軍容,只是稍嫌勉強啦)。

dee003.jpg

 

徐克與陳國富聯手打造的《狄仁傑》系列電影,擺明了是要創造中國獨特的刑案推理與歷史武俠電影類型,2010年的《狄仁傑:通天帝國》,算是投石問路之作,從歷史模型到人物塑造,都已成功扮演了開路先鋒角色,這一集的《狄仁傑:神都龍王》才是系列電影的真正開拔,從趙又廷的狄仁傑,馮紹峰的尉遲真金到林更新的沙陀忠,從智者、勇者到技術顧問,三個面向的角色組合,構成了神探辦案的雛型,如果你再細看片尾畫面帶出的諸多奇案圖像,就更能明白那是電影工廠系列商品生產線的正式預告了!就此一企畫規模來看,《狄仁傑:神都龍王》已非單純的一部商業電影,隱藏背後的電影工業高度與視野,已昭然若揭。

 

在熟悉的體材上追求進化,是很多導演樂此不疲的創作模式,徐克導演從《新蜀山劍俠》到《倩女幽魂》都積極向好萊塢取經,但有一長串時間陷在夜景的棚內製作框架中(暗,可遮百醜;夜,可降低穿幫瑕疵的能見度),讓人已然有些煩膩;《狄仁傑:神都龍王》則託數位特效的精進,得以不必全靠夜景(片頭的水軍遇龍王與蝙蝠島的攀岩大戰,都還是標準的徐克作業模式),在藍天白雲的海景棚裡大玩特鰲怪翻船的特效,儘管場面調度還不盡如人意,特效規模亦還不算生猛獨創,卻已看得出徐克的用力了。

dee016.jpg 

所有的奇案電影都需要在情理上下足功夫,《狄仁傑:神都龍王》的主線既是愛情故事,亦是政治盤算,先從獻祭龍王的花魁銀睿姬(由Angelababy,楊穎飾演)帶出她與金汎飾演的茶莊少東元鎮(故意混淆夾用大詩人元稹之名)一段「美女與野獸」戀情,再帶出東島頭目霍義(胡東飾演)下蠱的政治陰謀。凡是能與歷史沾上邊的傳奇元素,從洛陽、大理寺到雀舌茶,《狄仁傑:神都龍王》都處理得相當到位,在引經據典的滔滔雄辯中,開創了中國式的古典辦案趣味。

 

只不過,在幾個可以往下鑽研的趣味點上,徐克卻只稍稍沾了點醬油,就輕輕放了過去,殊為可惜。

 

例如,狄仁傑到大理寺報到,還要先送上官儀,才能補缺,那種跋扈與囂張,是多犀利的官場現形記(千年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政治口號如何更換,又何曾改變的官場現實)?dee014.jpg

 

例如,狄仁傑下牢後,只要說服醫工沙陀忠,就能騙倒長官,溜出大牢,那既是狄仁傑的乖巧,亦說明了只要掌握關鍵,就能悠哉遊哉的政治巧門。

 

劉嘉玲飾演的武則天動輒就是要辦事屬下拿人頭來見,這種只用威嚇,不見權謀的領導學,雖然可能接近專制皇朝的真相(欺君之罪就是砍頭),卻是既不通人性,又太膚淺的戲劇處理,例如,尉遲真金只有十天破案期,自己受困迷局,摸不著頭緒,一有線索卻屢被狄仁傑搶了先機。前者,讓他對自己的權位不保,頗有憂慮,後者則讓忌諱手下搶了他的風頭,這些微妙的權勢心理學,初期都只是點到為止,只有到了狄仁傑被封為欽差大臣才正式浮上檯面,少了暗中較勁的冷嘲熱諷,殊為可惜。dee005.jpg

 

例如,狄仁傑拿自己人頭來換銀睿姬一命,武則天在意的是真相?還是什麼樣的花魁女人會讓國人皆傾心?她在意的是交戰國的人質?還是搶了她風頭的競爭對手?劉嘉玲拿到的台詞太少,主要的戲份一如她的尖豎雙毛,只把厲害寫在臉上,只見沈沈殺氣,絲毫不見深沈權謀,少了天威難測的震撼,如非最後來了畫龍點睛的一句:「上解藥!」還真是浪費了這樣一個角色。

 

當然,《狄仁傑:神都龍王》中的劇情主軸來自於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東島苦悶,小國未必能用武力顛覆強權,東島領袖霍義懂得從腸胃著手,雖然有些誇張,但從流行品味中滲透穿刺,其實是高明的政治精算術,也為「流行」賦予更多層次的思考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