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光芒:澳洲行銷學

多年前在元智教過的學生俊亦寄給我一本名為「閃亮光芒Shining Lights)」的小書,裡頭是澳洲郵政總局發行的四位巨星郵票,以及四篇介紹明星生平的趣味文字。

 

澳洲郵政總局從1997年開始推動「澳洲傳奇」的名人郵票活動,2009年的焦點就是四位透過好萊塢作品名揚全球的明星,分別是: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傑佛瑞.洛許(Geoffrey Rush)和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

 

澳洲總理Kevin Rudd還特別為郵政小書寫序,盛讚他們是世界舞台上最為世人熟知的澳洲人,理所當然夠稱之為澳洲傳奇。至於澳洲郵政總局則把這些「澳洲傳奇」視為文化大使。

 

legends09_cb_offer1.jpg

在電子郵件當道的今日,出版郵票其實算是相當古典,還帶一些浪漫的行為,即使面對的只是小眾市場和少數民眾,但是持續做一些想做或者該做的事,那種堅持就是一種古典的浪漫。

 

不管是澳洲大使或者澳洲傳奇,我看到的是澳洲用國家之力來行銷他們的文化傳統,他們或許生在澳洲或成長在澳洲(有些紐西蘭人就不太滿意澳洲把羅素.克洛當成澳洲人,強調他生在紐西蘭的威靈頓,也在奧克蘭唸過書,後來只是因為父母親移居澳洲雪黎開酒吧,才轉往澳洲發展,並且在2006年成為澳洲公民,儘管如此,也不能改變他生為紐西蘭人的事實。但是這樣的爭吵,其實很無聊,羅素.克洛選擇歸化澳洲,做澳洲公民,與他是否飲水思源,根本是兩回事,無需夾纏的),他們廣為世人所知,主要還是參與了好萊塢生產體系,演活了行銷全球的賣座電影角色,與澳洲電影產業的關連並不多,但是借力使力本來就是當代文化行銷的一種策略概念,魚幫水,水幫魚,明星國家兩相得利,有何不可?

 

小時候,集過郵,也喜歡從父親旅居世界地的朋友來信中剪下各種珍奇郵票,認識世界,認識不同文化傳奇,後來年歲漸長,疏於寫信,對郵票的感情也就淡了,除非郵票與電影有關,似乎都懶得多看兩眼了,直到2006年,中國替李行導演出了紀念郵票,才明白電影文化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被人們珍藏與記憶。

 

legends09_nc_offer1.jpg

這本「閃亮光芒」的小冊子除了替四位澳洲巨星的生平做了介紹(有關他們的一些生命小故事,我還是第一次得見,讀來趣味橫生)外,還悄悄滲透了兩項訊息,一是過去十二年來的一些澳洲傳奇人物的郵票檔案,那是澳洲文化的種籽,感興趣的人或許就會再往下挖掘鑽研;二是順便介紹一些澳洲電影的發展簡史,有的人看明星傳奇,有的人看影史傳奇,文化是可以如此相互參考的。

 

闔上「閃亮光芒」,我心裡想著,那一天,如果台灣的郵政總局也能刊行「台灣之光」紀念郵票,會有那幾位明星入選呢?或者,會有那幾位導演入選呢?選了某人,不選某人,或許會有點小爭議,但是只有先做了,才算邁開腳步,才有後續可能,不是嗎?不做,永遠只是癡人囈語。

李行傳奇:不吵不相識

第一次見到李行導演,是在採訪《玉卿嫂》的拍片現場,當時他出任該片的監製,導演張毅算是他的徒弟之一了,對戲的要求,對品質的追求,兩個人都很堅持。

那一天,大家都很尊敬李行,不太敢上前去搭訕,畢竟他是台灣電影的前輩巨人,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他沒有多搭理,對於經常言不及義的電影記者,他也懶得多聊八卦,只聽他有若洪鐘的大嗓門,迴盪在華國片廠相當考究的《玉卿嫂》場棚中。

lee02.jpg

接下來,李導演獲得國民黨文工會的贊助,在台灣電影製片廠的協助下,開拍了《唐山過台灣》,大家都到了霧峰片廠去採訪開鏡典禮,李導演的企圖心很強,台影那時候也很想大幹一票,要和台北的中影文化城打對台,不但蓋起了清代民房宅院的街道實景,也引進了三百六十度的環形劇場,李導演不但要重現吳沙開台時的史詩場景,也要利用棚內特效,拍出先民跨越黑水溝來到台灣的颱風特效。對於年輕記者,導演沒空多做理睬。

《唐山過台灣》殺青映演後,票房不如預期,評論亦不肯定,讓李導演有些灰心,那時,英國知名影評人艾德禮(Derek Alley)每年年底都會來台灣看片,順便為英國的電影年鑑撰寫台灣電影發展章節,對於白景瑞導演拍出了《日內瓦的黃昏》、丁善壐的《八二三砲戰》和李行的《唐山過台灣》都有些批評意見,看到艾德禮的文章後,我摘議了部份內容在當時服務的聯合報上,當天晚上,我頭一回接到了李行導演的電話,但是他一開口就破口大罵,罵說電影沒拍好就算了,事情都過了一年了,何必再雪上加霜,加進外國人的批評文字。而且不等我辯解,他氣得就把電話給掛了。

年輕氣盛的我,當時亦時有滿腹委屈的,外國影人批評了台灣電影,記者可以報導,可以不報導,報導出來就供大家參考好了,不報導,並不代表事情就不存在。

 

lee03.jpg

當晚,李行導演的好友張雨田先生打電話給我,他也是《玉卿嫂》的投資人之一,知道李行光火的事,他居間做調人,代我約了李行,三人就見了面。李導演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對於我的報導他是有意見的,但是脾氣發完了,也就算了,反而是很少遇到雷公的我,面對轟隆隆的雷鳴,很不適應,還好,見面三分情,大家喝喝茶,說說談談,開罵掛電話的事情就這樣拋到腦後去了。 

吵過一架後,李導演卻和我結成了忘年交。

李導演看得出我對電影的熱情,也知道我的筆還算管用,所以他也就不客氣,先是要我在全國電影會議中,在兩個小時內幫著他寫出了電影人的結論心聲,雖然大家都知道那只是聊表心意,不可能有效變更台灣政府的電影政策;後來,李行導演出掌金馬獎執委會擔任主席,我更是默默地扮演獻策出力的工作,包括悄悄替他募到了百萬元的捐款,包括替他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主席心情文章。

lee04.jpg

我們的合作是愉快的,而且我由衷敬佩他對電影獻身的熱情,所以多數時候都是來做義工的。他雖然對我知無不言,但在新聞分寸的拿捏上,也很堅持原則,該發通稿的,他絕不會發獨家給我,至於我是怎麼從他滴水不漏的天羅地網中跑出獨家新聞的?他也從不追究,還會替我打圓場說:「人家就是勤快嘍!」

認識李導演二十多來,蒙他一路提攜,去年的《華語電影一百年紀念音樂會》上,李導演熱心又熱情地提供了他所拍攝的電影片段,又親自聆賞,在謝幕時分,又堅拒上台,不願搶去音樂家的榮光,這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細節,我都是點滴在心頭的,今天看著他送給我的這兩套紀念郵票,前塵往事全都上了心頭,謹以短文做註解。

黑暗金控:華麗的騙術

好導演都懂得催眠,都懂得用最高明的騙術來騙人,觀眾雖然被騙,只要騙得合情入理,就算天花亂墜,也是心甘情願,還誇人:「騙得好!」

 

最近被騙的一次經驗就是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的《黑暗金控(The International)》。

 

巧取豪奪,又不負責任的大型金控公司是造成2008-2009世界金融危機的罪魁元兇,只是世人熟知的是他們惡搞金融遊戲,但是《黑暗金控》卻乾脆指控這些大銀行不但積極參與武器交易,甚至還會買通殺手,勾結警察和情治人員,暗殺異己,排除發財路上的障礙,儼然已經是十惡不赦,比黑手黨更囂張的犯罪集團了。

 

不過,把金控公司比擬成殺人不眨眼的集團,確實超乎世人和編劇的認知,以致於平素神通廣大的金控公司只因為一椿武器交易不成,就可能破產的劇情安排,似乎虛幻得不切實際,難以產生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劇情震撼。

 

the-international-poster.jpg

我相信,湯姆並不想陷溺在一點自說自話的金控風雲之中,他真正觸碰的是透過《黑暗金控》的當代性格,去碰觸建築奇觀的趣味,這也是攝製組跑遍了柏林、紐約、米蘭、里昂和伊斯坦堡等地,捉下一棟又一棟的摩登建築的始意,從摩登的線條,新穎的結構,大企業唯大是尚的外貌追求,與早就被貪婪餵大了胃口,不得不繼續掠食犯罪的性格有了明白的對話。

 

從建築、線條到光影變化中找尋電影的當代性格,開創寓言空間,一直就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傳統,湯姆.提克威不過是廿一世紀的傳人之一,他也不諱言自己試圖從巨大的空間建築所造成的壓力或不安全感,來襯顯個人的渺小,這與金控公司的投資冒險往往主宰著第三世界人民的幸福或災難,形成精準的對比象徵。

 

int15.jpg

比較特別的戲份其實是落在愛爾蘭男星布萊恩.歐拜恩(Brian F. O’Byrne)飾演的殺手身上,因為他對金控的殺人內幕最清楚,捉到他就能讓金控定罪,於是從他殺人、逃亡、拒捕、槍戰的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劇情的關鍵樞鈕。

 

但是這樣的殺手,卻讓導演故意加上了一件藝術外衣。每一回他接受任務時,都故意約在博物館見面,一般人只以為他是熱中藝術的年輕人,看著Arnold Böcklin的畫作《十字架上的哭泣(The Crying at the Cross)還能講出一點受難與犧牲的人生哲理,孰不知,藝術只是幌子,畫作上的角色哭泣受難,他也在真實人生中讓人哭泣受難。

 

一個柏林國家畫廊限量觀賞的《十字架上的哭泣》顯然還不能讓提克威覺得滿意,他還安排了紐約古根漢(Guggenheim)美術館的槍戰暗殺戲,而古根漢美術館正是我寫本文的動機,因為古根漢乍入眼簾時,我都正襟危坐了起來,「天啊,提克威竟然可以借到古根漢來拍戲,這樣開闊坦然的行銷態度都讓人驚佩了!」順著劇情發展,古根漢裡不但發生了命案,還有連發機關鎗的對戰掃射,著名的斜坡白牆上彈痕累累,最後乾脆還把掛在天井上的裝置藝術全都給擊落下來,反制狙擊殺手,「天啊!」不可思議的震撼感受,這就樣排山倒海滾滾而來,「台灣的美術館肯這樣外借拍戲嗎?故宮肯嗎?」不相干的思潮一直翻滾在我心田。

 

in13.jpg

看完電影,查看導演訪談錄,我才知道自己受騙了,古根漢是假的,不是真的,攝製組從來沒有進入古根漢去拍片,提克威只是取得了古根漢的授權,可以依樣畫葫蘆在片場裡搭起古根漢彷景,也才可以讓槍彈與血水齊飛,把一間藝術殿堂變成了人間屠宰場。

 

在摩登線條中添加現代氛圍,當然是提克威念茲在茲的創意,所以即使走火入魔了也不自知,他前後花了十六個星期才搭建出古根漢彷景,拍出了前後約十五分鐘的槍戰戲,手筆之大,讓人咋舌,但是真正的問題不在手筆,也不在企圖心,而在於結果,重建古根漢究竟能夠達成什麼強力的美學論述呢?有輔佐劇情的強力功效嗎?

international-movie-16.jpg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黑暗金控》的美術風格很鮮明,很搶眼,但是只有風格,少了性格,就算外表華麗眩目,骨子裡卻是空的,一切依舊只像是幌子,因為你很難從這些當代線條中找到踏實的論述,因為劇情本身有如隔靴搔癢,再多的美術,反而就像是多餘的包裝,急著想要知道物品為啥的觀眾只會急著拆開一層接一層的包裝紙,根本無暇細品包裝紙的紙質與華彩。

 

但是,我真的被古根漢騙了,真的相信製片說服了古根漢出借場地,創造了影史奇觀,光就這短暫的迷航,《黑暗金控》的美術彷真本事,就已不俗,只是當你要再進一步問導演:「不論是古根漢,或者其他現代建築,你勞師動眾,耗資不貲的美術工程真的捉住了你追求的美學連結嗎?」 也許他也只能聳聳肩,笑罵由人了,美術就是讓人看見,美術還要解釋,嗯,那就算了。

班傑明;胴體嗓音孰重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中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到底演得好不好呢?

 

這件事可以從聲音和肉身兩方面來檢視。

 

出錢拍攝《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美國片商相當肯定電影的魔幻色彩,但是他們更在乎的是布萊德究竟什麼時候才出場,以什麼樣子出場?他們相信,布萊德返老還童的歷程固然迷人,但是他的青春魔力才是電影的魅光所在。

 

「布萊德.彼特從頭到尾到在啊!」導演大衛.芬奇曾經這般急切地為電影辯護,因為故事就是從他的往事追憶錄中慢慢展開的,換句話說,他的聲音表演,成為操縱觀眾心靈的發電機。

 

BBC01.jpg

但是,布萊德迷人的卻是他的青春和眼神,片商和觀眾都有這樣的期待與認知。《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前半段裡,班傑明的形影基本上是動畫特效的合成,肉身有童星來詮釋,五官則是透過「影像捕捉」的數位特效來綜合,布萊德.彼特最重要的貢獻則是透過他的嗓音來訴說一則世所罕見的生命倒流傳奇,他的「說書人」功力,對我而言,直追《遠離非洲》中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在《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中,以蒼老的語音開始訴說:「曾經,我在非洲有過一座農莊…」

 

如果演員的聲音與肉身表演各佔一半成績,布萊德魅力十足的聲音表演,至少可拿四十五分,但是他的本尊現身時,班傑明的個性卻依舊淹沒在化妝與特效的陰影之中,布萊德的七情六欲,其實是被傳奇的人生給搶走了所有的光彩,謎一樣的眼神,無可無不可的空茫表情,就像他的軀體總是悖離著他的真實年紀一般,你看不到他最真實的吶喊,他的肉身矇騙了眾人的眼神,也讓他的角色性格缺少了聚焦的功能。

 

聲音迷人,肉體乏力,成了布萊德.彼特攻堅影帝山頭的致命傷。

 

當然,肉體的脆弱其實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刻意去挑戰的生命迷思,尤其,老人的情欲世界,這才是布萊德用肉身打造出來的最神奇效應。

 

BBC326093.jpg

一開始,老班傑明和小黛西點著燭光徹夜談心的畫面,大家都知道那是「兩小無猜」的真情流露,卻被小黛西的祖母斥為老不羞:老頭子不配享有愛情,尤其不能「一樹棃花壓海棠」,其實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主流偏見。

 

中年的班傑明與黛西重逢,理所當然有了魚水歡,凱特.布蘭琪一句:「以前,我太年輕,不懂得…」的告白,成了全片最煽情的情話,黛西的省悟與珍惜是全片最美的章節,可是班傑明有任何感受嗎?沒有,黛西的一句:「今夜和我睡。」他只用一句:「Absolutely!」來回應,是的,這句話夠率真坦白,情欲正濃時,所有的話語都屬多餘了,但是編劇賦予他的蒼白,則是角色個性的又一敗筆。

 

BBC326098.jpg

最後,六十八歲的黛西與二十二歲的班傑明再度相逢,黛西再度奔赴旅館要與老情人共赴巫山,本質上,那是老情人舊情復燃的肉身見証,世俗上,卻也是老牛吃嫩草的道德禁忌。雲雨過後,老黛西起身著裝,從背影中,我們看見了黛西的腰間贅肉,她背對班傑明,是不想面對自己的老邁與臃腫,但是容光煥發的班傑明卻也只是坐在床上,裸著光鮮剔透的上身看著老情人起身離去,沒有擁抱,也沒有告別,這個木然的身影,當然也使得班傑明成為既無情又不體貼的自私情人。

 

黛西走進幽會房間時說:「我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她的身體告訴大家,老人也有情欲主張的,不問對方是老情人或小情人,老人情欲的多重可能,頓時成為大玩時間遊戲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最神奇的章節,但是班傑明從來不是好情人,也使得他最青春的胴體在銀幕上亮相時,反而成為最薄情的角色控訴。

ccbb_074.jpg 

聲音表演,屬於布萊德.彼特本人;肉身表演,則是被劇本的定位限制住了布萊德.彼特的伸展空間,他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主角,卻只演了一半好戲,其他則淹沒在奇幻的洪流中,這也是全片最大的遺憾了。

班傑明:布蘭琪的舞姿

只要是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主演的電影,我都想看,因為在我心目中,她是當代最會表演的女明星。從外形到韻味,每一回她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力量。

 

不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中的凱特.布蘭琪,卻讓我想起了張艾嘉,而且是《紅色小提琴(Le Violon rouge)》中的張艾嘉。

 

《紅色小提琴》中的那把名琴是沾有琴師愛妻鮮血的奇特名琴,歷經三百年的飄泊流浪,輾轉到了上海女性的項蓓手上,面對著文化大革命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浪潮,她必需在切割自保與捍衛珍寶的矛盾中做出抉擇,張艾嘉愛琴,在分離前夕,理所當然她會再撫琴彈奏,偏偏,整齣戲就在張艾嘉拉琴的那一剎那,露了餡。

 

提琴名家,有琴在手,何等熟練自在,張艾嘉是敬業的好演員,即使她在《紅色小提琴》的戲份只有七分之一,但是她可是苦練了三個月。

 

不練,就是生手,肯定不像;但是,就算苦練經年,也不保証一定就像。拜師學唱歌,不一定就會唱歌;讀了二三十年國文,未必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一方面是天份,一方面則是熟悉,張艾嘉提琴上肩的肢體動作,立刻就讓人感覺到她與琴的距離,她真的不是提琴高手,也許有了初步入門,人琴卻還未合一,看到她的架勢,你立刻就明白她還是新手,因此,非常無情地就削弱了全片的戲劇說服力。

 

ccbb_047.jpg

演戲,有時是努力「強扮」,但是屬於氣質的層次,卻往往不是後天辛勤就能迎頭趕上的。

 

凱特.布蘭琪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飾演醉心舞蹈的黛西,而且一帆風順,在紐約是頂尖舞者,進軍歐洲更是無往不利,儼然已有舞蹈女王的架勢,聲譽如日中天,凱特就得在攝影機前展示最自在熟練的舞蹈動作。看得出來,凱特確實有過芭蕾訓練,諸如彎曲、延伸、上升、下沈、大踢或短切舞步,她都有若合符節的精準練習,絕對不是臨時惡補的菜鳥新手,但是要做為頂尖舞者,觀眾卻也明顯可以看到她在手部和彈腿肢體上還是有些僵硬,不是那麼自在,不是那麼天成。

 

ccbb_030.jpg

發生在凱特身上,合情入理,她畢竟只是戲劇演員,不是舞者;發生在黛西身上,就不合情理了,舞蹈是她的生命,舞蹈是她的技藝高峰。凱特飾演黛西,卻不能臻致黛西的高度,可信度就弱了。

 

表演的世界就是這麼殘酷,在是與不是,像與不像之間,沒有緩衝的模糊地帶,演員的身心狀態吐露著最真實的聲音,你無法想像一位拳法僵硬,腳步踉蹌的洛基,也無法想像永遠得靠替身來詮釋彈琴畫面的鋼琴師,表演是揣摩,盡心盡力之外,還要有天份和一種輕鬆自在的熟悉度,就算表演與真實不能等高,但是落差不能太大,周杰倫努力在《不能說的秘密》中鬥琴,或者在《功夫灌籃》中玩球,都是因為那是他最熟悉的本事之一;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中,舞起大關刀,不就生份了許多嗎?

 

ccbb_053.jpg

我絕對相信凱特.布蘭琪為了要詮釋這位頂尖舞者,花過無數氣汗水,偏偏,差之毫釐,就失之千里,她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最精彩的表演其實不在舞蹈,而在每回班傑明出現,她就得面臨要與男友(或丈夫)做一了斷(或抉擇)的左右為難,命運之神一直在開她玩笑,她的煎熬其實更勝班傑明,但是精準度不夠百分百的菁英舞姿,卻削弱了角色的可信度,連帶也使得應有的說服力褪色不少。

 

每一回,當畫面上出現凱特跳舞的場面上,我都會捏把冷汗,心跳加速,畢竟,她是我那麼喜歡的女星,看著她在鋼索上疾行,就是會替她擔心。


不過,她沒有失誤,只是沒有百分百的精粹,我的跌歎與懊惱,當然是吹毛求疵的挑剔,但是我也相信,要求完美的她,心頭承受的壓力肯定勝過其他人,只是她不能解釋,也無需爭辯,顯示在銀幕上的就是她能衝刺的生命高度了,褒貶笑罵,只能任人了,那也是演員的宿命。

 

ccbb_035.jpg

花落花開:麥可葛拉索

去年,觀賞《花落花開》時,心裡一直有個問號,作曲家究竟是誰呢?音樂風格何以有似曾相識之感呢?

電影的片尾字幕告訴了我答案,作曲家就叫做麥可.葛拉索(Michael Galasso),他也曾經替王家衛名片《花樣年華》創作過音樂。這就是似曾相識的原因所在。

看過《花樣年華》,你不會忘記劇終前梁朝偉去了吳哥窟,對著那棵有洞的樹,先伸了手指碰碰,再把嘴附了上去,把所有的心事盡皆吐說入洞,那時,沈穩的大提琴音樂,在往復拉奏的低限樂中創造了無盡的想像。當年,王家衛來到台北,我的音樂訪談中,有一段提到王家衛與麥可的合作因緣,先是《重慶森林》,繼而《花樣年華》,王家衛像個敏感的觸媒,讓觀眾得識麥可.葛拉索的音樂風情。

只可惜,麥可很少出專輯,電影原聲帶更是罕見,很難單獨聆賞,他做得比較多的反而是劇場音樂,沒有CD,就很難見識到麥可的風采,直到昨天2009年凱撒獎頒獎典禮的外電照片,才讓我得見麥可的風華。有了影像,因而也從舊文中重新尋訪這位老朋友的一點人生歷程的文字記錄,以下文字就是王家衛接受我訪問時提到的麥可部份。

mood6

問:你和麥可.葛拉索是怎麼合作的?

答:我先給他聽梅林茂的《夢二》主題音樂,我告訴他電影裡面會出現很多次這樣音樂,我希望他給我的音樂可以是類似這個主題的一個變奏,也可以有另外的想法,回去之後兩個星期他就把音樂母帶作好了,因為我們那個時候要去坎城,很趕的,他做了很多段,都很好,雖然我只用了一段,其它的我就全都放在原聲帶裡面了。

麥可葛拉索在花樣年華的唱片扉頁上這樣寫著我和王家衛是在一九九五的紐約亞洲電影節上認識的,他以前已經先聽過我的一張《美洲烏托邦》(UTOPIA AMERICANA)CD,然後呢他就在電影《重慶森林》中用了其中的一首《巴洛克》(BAROUQUE),看到他在電影中配合音樂與畫面動作所做的剪輯手法,讓我想起了大導演庫布立克的音樂處理手法。

1997年十月我們又在紐約影展《春光乍洩》的首映會上相聚,當時我應邀替義大利電影FABRICA做音樂指導,四處尋找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我就請王家衛幫我找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帶子。

1999年十二月王家衛聯絡上我,要我替還沒定名為《花樣年華》的新片譜曲,第二年三月,我拿到電影初剪版本的影帶,我發覺那和王家衛過去的作品很不一樣,一九六0年代的香港,懷舊中有點淡淡哀愁,步調很悠閒,片中男女不是在吃飯就是在打麻將,沒有暴力,而是一種嚮往,一種懷思。

在作曲之前,我到曼谷和導演相會,也看了新修正的電影版本,認識了演員,看到他們實際拍攝的過程,也更貼近地看到拍片場景,王家衛很清楚地告訴了我他對音樂的音響、節奏與情感的要求,於是我就建議他用最適合表達強烈情感的大提琴。

回家我定居的威尼斯之後,我試錄了幾個不同版本的吳哥窟主題音樂,也寫了一些不同感情的其他主題作品給他,主要的特色是以大提琴的撥弦手法,搭配小提琴、電吉他組成,每種樂器先是單獨演奏一段主題,然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樂再融合進來。

王家衛聽完我的音樂帶之後,只略微調整了一小段旋律,同時要求加進一點鼓聲,我照他的要求做了調整,同時加進了類似心跳聲的低音鼓聲,就這樣完成了《花樣年華》的電影音樂)。

麥可是美國人,但是他的音樂才華,美國影人好像不懂得運用,2001年麥可替伊朗導演巴雅密(Babak Payami)的作品《秘密選票(Raye makhfi)》配樂時,也廣獲好評,

巴雅密後來到美國宣傳電影時,特別感謝麥可的貢獻,《秘密選票》描寫一位士兵護送一位女士穿越沙漠去收集大選選票,陰錯陽差發展出的一點秘密情思。伊朗幅員廣大,地形崎嶇,投票不易,這是伊朗的特殊國情;同生共死的患難之情,卻可能是得以創造宇宙共鳴的普世真情,所以他一直希望《秘密選票》不要太像以前的伊朗電影一樣,大量使用伊朗民族音樂,一聽就有伊朗味,反而局限了電影的格局。

mgb2ec 

但是世上懂得伊朗音樂的西方人太少,麥可雖然是美國人,但是曾到伊朗學習音樂,精通伊朗樂器與樂風,他用小提琴替《秘密選票》打造了一個兼具了伊朗風與歐美化的聽覺效應,巴雅密特別強調說:「伊朗人早在百年前就懂得使用小提琴,小提琴早已成為伊朗音樂的一個元素,麥可就是因為了解,才懂得用小提琴來替一部伊朗電影打造出可以有世界共鳴的音樂。」

音樂雖然號稱是世界共通語言,但是民族音樂有文化特色,卻也可能成為文化鴻溝,只有懂得,才能善用音樂成為溝通橋梁,巴雅密的感激之情,說明了動人的音樂能夠替電影加分的無限魅力。

花落花開:凱撒獎大勝

二十八日上午上網,紐約時報的電影網站上,頭條新聞就是最近可以在紐約看到的一些好看法國片,主要照片就是《花落花開(Seraphine)》的劇照。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哇,台灣人真有眼福,可以比「時尚風潮之都」的紐約人早上五個月看到這麼好看的法國片,對影迷而言,眼福就是一種幸福。

接下來,雅虎英文新聞的電影版上,也出現了法國第34屆凱撒獎的頒獎消息,提名九項獎的《花落花開》包辦了最佳影片和女主角獎等七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我的第二個感覺是:哇,我一點都不寂寞。《花落花開》原本就是我2008年十大外語片榜單上當然入選的作品(相關文章請見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12/2008-9.html我個人也寫過多篇文章評析,但是這部電影在台北電影市場是非常寂寞的,台北市的票房只有七十三萬元,顯然,有太多的台灣影迷根本沒看過這部好看的作品,這何只是遺憾,根本就是錯失寶山了。

我個人最鍾愛的《我和我的小鬼們》即使有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背書,但是只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偏愛有得到共鳴的喜樂感。我沒有辦法提昇好片票房,只能持續以文章提醒大家,莫辜負好片啊!

ser02 

以下是第34屆凱撒獎主要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花落花開(Seraphine)》。
最佳導演:李契(Jean-Francois Richet)「麥士林」(Mesrine)。
最佳女主角:尤蘭妲.莫侯(Yolande Moreau)《花落花開》。
最佳男主角:凱塞爾(Vincent Cassel)《麥士林(Mesrine)》。
最佳女配角:紀蓓斯坦(Elsa Zylberstein)《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最佳男配角:胡希雍(Jean-Paul Roussillon)《屬於我們的聖誕節(un conte de Noel)》
最佳女新人:佛蘭斯華(Deborah Francois)《你殘餘一生的第一天(Le PremierJour du reste de ta vie)》。。
最佳男新人:葛朗丁(Marc-Andreacute Grondin)馬麥(Pin Marmai)《你殘餘一生的第一天》。
最佳原著劇本:Marc Abdelnour  Martin Provost《花落花開》。
最佳改編劇本:Francois Begoudeau,Laurent Contet,Robin Campillo《我和我的小鬼們》。
最佳攝影:Laurent Brunet《花落花開》。
最佳剪輯:Sophie Reine《你殘餘一生的第一天》。
榮譽凱撒獎: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最佳配樂:Michael Galasso《花落花開》。
最佳服裝:Madeline Fontaine《花落花開》。
最佳佈景:Thierry Francois《花落花開》
最佳音效:《麥士林》。
最佳處女作:克勞岱爾(Philippe Claudel)《我一直深愛著你》
最佳外語片:以色列「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最佳紀錄片:阿涅絲瓦達(Agnes Varda)的「阿涅絲的海灘」(Les plages d’Agnes)。
最佳短片:「Miettes」。

隱藏在這份得獎名單中的電影工作者中,有一位得獎者曾經應一位知名華人導演的知名作品提供了極有魅力的創作元素,你知道是誰嗎?答案,明天公布。

班傑明:午夜情地下情

見不得人的愛情,通常叫做地下情。

地下情最宜發生在夜半無人時。

這一點,《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顯然很懂得箇中三味,因為電影中的三段愛情故事,都發生在午夜時分。

首先,女主角黛絲還是小丫頭的時候,就在半夜時分,把他從臥室拉到客廳來,大玩桌下紮營,挑燈談心的家家酒遊戲。那是一段青梅竹馬的無邪戀情。問題在於當時由童星Elle Fanning飾演的小黛西只有七歲,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班傑明實際年齡也才十三四歲左右,但是外表卻是十足的花甲老翁。

bbcc02 

一老一少,半夜不睡覺,窩在一個小帳篷裡,能做什麼事?依照俗世的觀點來說,肯定就是老牛要吃嫩草,不倫至極,班傑明的初戀,立刻就被黛西的祖母破壞了,還罵他一聲:「老不羞!」

就真實年齡而言,這段感情可以理直氣壯,但是班傑明蒼老的外表,卻讓他背負起外貌原罪,看似初戀的幻滅,其實卻在挑戰觀眾:「你是不是習慣以貌取人呢?」

其次,夜半無人,最宜私語。班傑明這輩子愛過兩個女人,而且情感苞芽都是半夜時刻才萌發的。

英國女星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的外交官妻子伊莉莎白拋下的情網,對我而言,是情韻深長的一段地下情,那時,班傑明做了船員,兩人在下榻的酒店相遇。女的婚姻不諧,人生乏味,男人生不逢辰,交不到知心朋友,午夜夢迴,在旅館大廳相逢,從搭訕進而談心,再而偷情,他們的午夜愛戀三部曲,從滲透、試探,到天雷勾地火,層層轉進,一切都似理所當然地牽動著觀眾的期待。

ccbb02

這段情最吸引我的地方有兩個焦點。首先,剛開始,在大廳巴望情人出現的,不是身份卑微,形貌猥瑣的班傑明,而是氣質高雅,身份尊貴的伊莉莎白,為什麼?女的不主動,不首肯,這段情很難開展。但是,遽然分手的那個晚上,客廳空無一人,訝異的班傑明東尋西覓,就是渺無蹤跡,等待他的只有一封告別的卡片。

私密的記憶屬於他們倆,但是開始與結束卻是女方在主控,男人看似無奈,其實卻另有著享受被動的樂趣,因為班傑明的一生很難主動做出決定,他的軀體、命運和愛情,都不由他的主觀意願決定。

即使是魚子醬加伏特加的人間美味,也是伊莉莎白教他品嘗的。窺伺他們的午夜情,觀眾很想也吃一口魚子醬,再配一杯伏特加,他們的口腹滿足,其實構成了午夜私情最平行的幸福論述。

ccbb03 

最後一段午夜情則是班傑明終於和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的成年黛西,有了夜遊的機會,那晚,黛西興致很高,既歌又跳,最後乾脆勾著班傑明的脖子求歡,班傑明不是不想,而是性愛的濃度還沒有調配到愛情燃點,扣不動扳機,不願隨興偷情,但是他的拒絕,卻惹怒了主動的黛西,翻臉就走人了。

第一次採取主動的班傑明嘗到了愛情失落的苦果,但他依舊堅持,他沒有後悔。

ccbb05 

回想《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三段午夜情,三段只有當事人知曉的地下情,你必需承認,大衛.芬奇真的很會說愛情故事,夜半無人私語時,迷人的愛情酵素早已擴散蔓延了,嘗過人間情愛滋味的觀眾,是不是也想起曾經有過的午夜情,或者地下情呢?

厲害的導演永遠懂得如何把他的故事,轉化成為你的夢,你的記憶。

 

奧斯卡:雞蛋裡挑骨頭

我知道,像我這樣挑剔的讀者並不多,我對影劇新聞的挑剔,也許真的沒有很多人在意,但是看完奧斯卡獎的媒體報導後,我還是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小小不滿。

首先,自然是解讀的方式。

奧斯卡很熱鬧,星光大道上眾星雲集,華服美飾,足夠做為話題焦點,大幅報導,我沒有意見。

得獎結果,雖然萬眾矚目,然而民主投票的結果,就算反應多數人的美學品味,不代表最後的影史地位,誰勝誰負,只是一時,並非定論,這一點,我也沒有意見。

我真正有意見的是奧斯卡頒獎秀的製作人精心調製的新口味,媒體究竟理解多少?接納多少?又如何做出適度的回應?

新口味中,最特別的當然就屬男女配角與主角獎的頒獎方式,奧斯卡的四類演員獎項各有五位入圍者,所以製作單位力邀過去的五位得主登台,由前輩嘴中訴說今年入圍者的傑出表現,順便也表達期許之情。

OscarsShow

這個設計有兩層意義,既可以是文化上的薪火相傳,另外則是創造了眾星雲集的星光效應。

自古文人相輕,演藝人員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奧斯卡做為年度的電影盛會,行禮如儀,自是給人大拜拜的喧鬧感,如果前輩能夠毫不吝惜地給予後生晚輩提攜肯定,後進肯定銘感五內,例如,能演會唱的「傻大姐」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對著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說:「妳很能唱,不要放棄,要多唱歌。」而安.海瑟薇點頭如搗蒜的感恩表情,對我而言,就堪稱是典禮上的最高潮了。

這個高潮當然也和典禮當天的表演節目有關,澳洲男星休.傑克曼(Hugh Jackman)的開場勁力歌舞頗有可觀,他走下舞台,一把抱起入圍最佳女主角的安.海瑟薇,然後你歌我舞有唱有答的表演,自然是事先的精心安排,卻也創造了意想不到的效應,安.海瑟薇不是即興演出,但她不需對key清嗓,一上台就能高歌的本事,確實也讓人驚佩。更重要的是莎莉.麥克琳叮嚀她要多唱歌的話語,顯然不是參考劇本,而是心有所感,脫口而出的「真心話」,不背詞,只講真心話,這樣的傳薪行動多感人!

MDF82466

問題在於有人傳薪,媒體卻視而不見,若是不以為意,可能是價值觀不同;若是鴨子聽雷,完全漏接,那就是讀者或觀眾的憾事了。

其次,則提選材的重點。

例如,頒獎典禮上最感人的畫面究竟是什麼?我相信這個答案也是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選什麼材料,做什麼報導,卻也攸關著媒體只關心八卦,或者還是也能兼及做一位文化解讀者?

我會選擇的包含了:

01.女配角得主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感謝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Almodovar)的幾句話,為什麼?那是飲水思源的肺腑之言。

02.《貧民百萬富翁》的混音師普庫提(Resul Pookutty)上台領取混音獎時,特別強調他把孟買環境中的各種聲音都放進電影之中,他的作品來自生命的沃土,同樣對於生於斯長於斯成名於斯的孟買,有著眷戀與感恩深情。他不是明星,知名度也不高,卻講出了至情至性的感恩言論,忽略了他,今年的奧斯卡人性拼圖是不是失落了一大塊?

03.如果真的是大家只關八卦,那麼西恩.潘獲悉獲得影帝時,起身親吻的是誰?不是盛傳已經分居鬧離婚的「前妻」羅賓.萊特(Robin Wright)嗎?連奧斯卡的轉播單位都知道這個畫面何等珍貴,就在西恩.潘致謝詞時,還特別用了一個深焦鏡頭播出羅賓.萊特分享榮耀的欣喜畫面,她的出席,她的歡呼,背後有多少的故事可以訴說呢?

至於凱特.溫斯蕾的星路歷程,日本人對於奧斯卡獎的崇拜喜悅,隱藏在電影題材背後的父權萎縮話題,不景氣年代的生存選項…其實也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探索的,只是多數媒體都忽略了。

一個奧斯卡,媒體各自表述,我承認,我很挑剔,我的觀點與歎息,就寫給部落格上的朋友一起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