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詩:飄零的落花

看完南韓導演李滄東的《生命之詩》,聽著終場時滔滔不絕的河流聲音,心頭就想起了美國詩人羅勃.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標榜生命志業的那首名詩「未曾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詩的終句如此寫著:

林中兩條岔路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那一條,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人生就此迥異。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關鍵在於選擇。

 

在詩已式微,少人書寫,少人朗讀的年代,以詩為名拍電影,所求為何?

 

在俊男美女是尚,只求表相感官歡娛的年代,選擇以寂寞老婦為主題拍電影,所求為何?

 

李滄東的《生命之詩》不只提出了創作上的考量疑問,其實也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拒絕了眾人簇擁的娛樂感官滿足,寧願在藝術創意的生命角落裡,鐫刻一個足以讓人沈思的身影,於是他選擇了詩,選擇了請昔日紅星尹靜姬重出江湖,透過一位老女人,透過一個理應精緻,卻不幸式微的藝術形式,完成拍攝電影的生命意義。

 

尹靜姬息影十六年後重返大銀幕,就算昔日真的紅遍半邊天,如今已是六十多歲的花甲婆婆,美色不再是她的魅力訴求,人性深度的詮釋力道才是,如非有內心好戲,她的復出有何意義?又如何吸聚世人目光?更嚴酷的考驗是,她在戲中的楊美子角色有了初期阿茲海默氏症的前兆,常常手上拿著錢包,卻找不到錢包在那兒,心裡掛念著要去轉運站,卻想不起「轉運站」這個名詞……從生理到心理全都符合老朽的定義,這樣的角色設定,這樣的新片訴求,在主流的商業市場上簡直要去進行有如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李滄東堅持要去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但是,詩的寫作或借用,都只是他的藝術手段而已,他真正關切的焦點在於女性。《生命之詩》用了非常委婉的迂迴手法,探討了父權社會底下,女性在角落陰影中掙扎呼吸的情貌。poetry7801.jpg

 

尹靜姬在《生命之詩》中飾演一位獨力撫養外孫的老婆婆,蝸居在小公寓中,就靠著替中風老會長洗浴身子賺取微薄的看護費,祖孫關係似近實遠,只能靠著三餐供應,牽繫孫子的心口腸胃,讓親情血脈不至於斷絕。偏偏就讀國三的孫子卻在學校闖了禍,與其他五位同學聯手性侵了女同學,導致女生投江自盡,焦急的家屬和校方急欲防堵醜聞外洩,協議要集資三千萬元送給受害人家屬封口。

 

性侵事件發生後,當事人的父親(清一色的男性,對照尹靜姬是唯一的女性監護人,當然就是李滄東刻意選定的性別論述)沒有人責怪小孩,也沒有試圖了解在實驗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沒有愧咎,亦沒有究責,更沒有反省,只想息事寧人。尹靜姬其實也不知該如何對孫子開口,責問他何以這麼輕賤女性,甚至鬧到女同學因此自殺,竟然也沒有任何悔意?隔代教養有代溝,並非《生命之詩》的重點,性別矛盾才是關鍵。

 

六位少男的輪流性侵,意味著新生代男兒對女性尊嚴的蔑視,但是整個社會,又豈只少男如此?就在此時,風韻猶存的尹靜姬也讓中風的老會長動了心,洗澡前吃了顆威而鋼,希望能在年邁就死之前,猶能重振男性雄風,差別在於會長是一廂情願地設計,因此構成了侵犯。孫子輕賤了女性,老邁的她卻也同樣被老人輕薄,不同世代的女性弱勢悲劇,像是平行線,也像是麻花,輪番在社會上的不同階層交錯輪迴。poetry863.jpg

 

因為學習寫詩,尹靜姬用更專注的眼睛和心靈來看世界,懂得用花語和花的色澤來解讀人生,也因此才能在探視被害少女的母親田園時,看著落地的柿子得著了「為了後代,不惜粉身碎骨」的生命真諦;但也因為她有癡呆病症,才會真的忘了專程拜訪受害人家屬的談判始意,讓她的詩情感歎,變成了「純粹」的詠歎,而非別有圖謀的巧局設計(相對於她的純粹,男人只圖算計她的性別,央求她出面溝通,卻無視於她的家庭困境,替她分擔賠償金,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壓榨與利用了),所以最後兩位女性終於必需在談判桌相對直視時,尹靜姬的歉然與對方的愕然,就得著了「真是抱歉/原來如此」的無聲共識了。poetry87802.jpg

 

尹靜姬的最後抉擇,當然是全片的高潮,她的生命軔度與決志,在在讓人動容,至於最後朗讀的那一首『姐妹之歌』,先是由尹靜姬的嗓音誦念,繼而轉化成為要受辱女孩的嗓音(甚至最後也讓我們得見她墜橋前的回頭一笑),尹靜姬不但重訪了女孩墜落前的橋位,帽子的風飄墜溪,以及她臨溪冥思,讓雨水淋透全身的「感同身受」,其實都符合了詩詞寫作時的「暗喻」手法了。李滄東的歇手式,落在尹靜姬的詩作上,落在湯湯河水上,等同於生命又走了一個圓,犀利又精準。

 

回顧2010:美英觀點

/


紐約林肯中心的「電影評論
Film Comment)」雜誌今天公布了全美國影評人票選出來的2010年最佳電影(前四十名),另外亦從還沒有在美國上映的世界電影中選出了前卅名的作品,坦白說,這份名單讓我很挫折,因為全部入選的七十部作品中,我至今只看過十一部,七分之一的比例,實在低得可以,需要趕上進度的佳作,多得不勝枚舉。

 

還好,我願意花時間整理這種片單,都是協助自己去尋訪好看電影的參考,例如法國影后伊莉莎白.雨蓓最近即將有《特別服務》在台灣上映,那是妓心與心理醫師相互慰安及治療的精彩人性作,她另外主演的《白鬼子》(在「電影評論」的四十大榜中排名第三)則在面臨非洲暴亂,也堅持不肯放棄咖啡園離開的法國女人,一旦有機會看到《白鬼子》,我想我是絕對不會錯過的。

 

至於以全球經濟風暴為主題的紀錄片《幕後黑手》,堪稱是去年受到歐美媒體討論最多的紀錄片了,有緣得見,應該也是必看作品;至於已經上映的《愛上草食男》和《奇蹟度假村》等片,則只有去租DVD了。

另外一個有趣的議題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執導的《胡狼卡洛斯(Carlos)》,幾乎已經征服了多數美國影評人的心,但是卻遭奧斯卡封殺了參賽資格,理由是:它是電視電影,不是電影。

舉辦電影獎的人,有人是死守法條,不敢出入,就怕有人說閒話;有的人則是全力爭取好片,唯恐漏了強片,奧斯卡的保守(有如前者),相較於法國坎城影展的開放,格局確實差了很多。《胡狼卡洛斯》未能拍成電影,坦白說,那是投資片商和製片人的問題,導演能在有限資源下拍出精彩作品,卻被影片規格排擠,那是電影的損失(佳作不能讓更多人看見),同樣亦是影展或電影獎的損失(因為失去更強的號召力),更是觀眾的損失了。

carlos04.jpg 

以下就是全美影評人的年度票選結果:
1.
《胡狼卡洛斯(Carlos)》 Olivier Assayas, France/Germany 854
2.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David Fincher, U.S. 843
3.
《白鬼子(White Material)》 Claire Denis, France 630
4.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Roman Polanski, France/Germany/U.K. 450
5.
《大獄言家(A Prophet)》 Jacques Audiard, France/Italy 405
6.《冰封之心(
Winter’s Bone)》 Debra Granik, U.S. 393
7.
《幕後黑手(Inside Job)》 Charles Ferguson, U.S. 391
8.
《野草(Wild Grass)》 Alain Resnais, France/Italy 380
9.
《完美第二對(Everyone Else)》 Maren Ade, Germany 365
10.
《愛上草食男(Greenberg)》 Noah Baumbach, U.S. 350
11.
《非常母親(Mother)》 Bong Joon-ho, South Korea 349
12.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Lee Unkrich, U.S. 340
13.
金髮奇女子(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e-Haired Girl)》 Manoel de Oliveira, Portugal/France/Spain 318
14.
《又一年(Another Year)》 Mike Leigh, U.K. 315
15.
安潔莉卡的奇事(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 Manoel de Oliveira, Portugal/Spain/France/Brazil 303
16.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Lisa Cholodenko, U.S. 299
17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Martin Scorsese, U.S. 281
18.
《小山旁的馬戲團(Around a Small Mountain)》 Jacques Rivette, France/Italy 279
19.
金色八月天(Our Beloved Month of August)》 Miguel Gomes, Portugal 277
20.
《別改變什麼Ne change rien)》 Pedro Costa, Portugal/France 272
21.
《犬齒之家(Dogtooth)》 Yorgos Lanthimos, Greece 268
22.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Luca Guadagnino, Italy 266
23.
《青青綠草(Sweetgrass)》Lucien Castaing-Taylor & Ilisa Barbash, U.S. 257
24.
《黑天鵝(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 U.S. 239
25.
《我孩子們的爸爸(The Father of My Children)》 Mia Hansen-Løve, France 232
26.
《搏擊健身房(Boxing Gym)》 Frederick Wiseman, U.S. 212
27.
《密陽(Secret Sunshine)》李滄東, South Korea 198
28.
《凱薩琳布蕾雅之藍鬍子(Bluebeard)》Catherine Breillat, France 196
29.
《嗑到荼蘼(Enter the Void)》 Gaspar Noé, France 194
30.
《全面啟動(Inception)》 Christopher Nolan, U.S./U.K. 188
31.
《擁抱大海(Alamar)》 Pedro González-Rubio, Mexico 185
32.
《誓言(The Oath)》 Laura Poitras, U.S. 181
33.
怪盜塗鴉異世界(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Banksy, U.K. 180
34.
世界旦夕之間(World on a Wire)》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Germany 179
35.
《動物王國(Animal Kingdom)》 David Michôd, Australia 173
36.
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 Marco Bellocchio, Italy/France 162
37.
囧爸爸(Daddy Longlegs)》 Josh & Benny Safdie, U.S./France 154
38.
奇蹟度假村(Lourdes)》 Jessica Hausner, Austria/Germany/France 152
39.
心靈戰火(Life During Wartime)》 Todd Solondz, U.S. 146
40.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Andrea Arnold, U.K. 143
41.
《給予的二三事(Please Give)》 Nicole Holofcener, U.S. 137
42.
《大地驚雷(True Grit)》 Joel & Ethan Coen, U.S. 132
43.
《黎巴嫩(Lebanon)》 Samuel Maoz, Israel/France/Germany 127
44.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Tom Hooper, U.K. 126
45.
《娘子漢大丈夫(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Glenn Ficarra & John Requa, U.S. 123
46.
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范立欣, Canada/China 122
47.
《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 Derek Cianfrance, U.S. 107
48.
《十字迷情(Hadewijch)》 Bruno Dumont, France 106
49.
《安克拉治(The Anchorage)》 Anders Edström & C.W. Winter, USA/Sweden 105
50.
緊張大師的無間地獄(Henri-Georges Clouzot’s Inferno)》 Serge Bromberg & Ruxandra Medrea, France 104

至於還沒有在美國發行上映的作品中,有些實在是前所未聞,找不到中文資料,所以就沒有了中文譯名,有些是我很愛的作品,有些則是還來不及看的作品,同樣有參考意義:
1.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阿比查邦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ailand/U.K./France/Germany 694
2.
《電影社會主義論(Film Socialisme)》* Jean-Luc Godard, Switzerland 538
3.
《生命之詩(Poetry)》李滄東, South Korea 403
4.
《米克的近路(Meek’s Cutoff)》 Kelly Reichardt, U.S. 389
5.
《極光(Aurora)》 Cristi Puiu, Romania 334
6.
《里斯本的秘密(Mysteries of Lisbon)》* Raúl Ruiz, Portugal/France 325
7.
尼可拉賽歐雪斯古的傳記(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ndrei Ujica, Romania 293
8. The Four Times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Italy/Germany/Switzerland 279
9.
《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 Abbas Kiarostami, France/Italy/Belgium 278
10. Tuesday, After Christmas Radu Muntean, Romania 226
11.
玉熙的電影(Oki’s Movie)》*洪尚秀 Hong Sang-soo, South Korea 191
12. Ruhr James Benning, Germany173
13.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Jia Zhangke, China 170
14.
《我的歡樂(My Joy)》 Sergei Loznitsa, Germany/Ukraine 158
15.
《光之鄉愁(Nostalgia for the Light)》 Patricio Guzmán, Chile/France/Germany 124
16.
《廢墟中的羅賓森(Robinson in Ruins)》* Patrick Keiller, U.K. 121
17.
黑色維納斯(Black Venus)》* Abdellatif Kechiche, France 116
18.
《神與人(Of Gods and Men)》 Xavier Beauvois, France 112
19.
《綁架疑雲(Tabloid)》 Errol Morris, U.S. 110
20.
《搶匪(The Robber)》 Benjamin Heisenberg, Germany/Austria 102
21. Vapor Trail (Clark)* John Gianvito, U.S. 94
22.
《喬木紀事(The Arbor)》 Clio Barnard, U.K. 93
23. Cold Weather Aaron Katz, U.S. 92
24.
《吶喊之男(A Screaming Man)》 Mahamat-Saleh Haroun, France/Chad/Belgium 91
25.
《以水立誓(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 Vincent Gallo, U.S. 86
26. Putty Hill Matt Porterfield, U.S. 83
27. Get Out of the Car* Thom Andersen, U.S. 80
28.
《屍體會說話(Post Mortem)》* Pablo Larraín, Chile/Mexico/Germany 77
29.
《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Xavier Dolan, Canada 72
30.
牛皮IIOxhide II)》*劉伽茵, China 66

2010-review_420.jpg另外,英國電影中心也發行了歷史悠久的「視與聽(Sight & Sound)」,同樣找了八十五英國的影評人與影展策展人,選出了他們的年度十大電影,但是因為有些強片難分軒輊,分數相同,所以就並列第六(兩部)和第八(四部),以致於最後是十二部作品獲得肯定,其中比較冷門的是英國導演Alan Clarke根據在人世只活了廿九年,只完成三齣劇本的英國女編劇家Andrea Dunbar傳奇人生所拍攝的《喬木紀事(The Arbor)》,《The Arbor》同樣也是Andrea Dunbar寫過的第一個劇本,同樣列在下面給朋友們參考,:

 

1《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大衛芬奇

2《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Lung Boonmee raluek chat))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3《又一年(Another Year)》Mike Leigh, UK

4《胡狼卡洛斯(Carlos)》Olivier Assayas, France / Germany / Belgium

5《喬木紀事(The Arbor)》Clio Barnard, UK

6《凍死骨(Winters Bone)》Debra Granik, USA

6《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Io sono lamore))》Luca Guadagnino, Italy

=8《尼可拉賽歐雪斯古的傳記(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utobiografia lui Nicolae Ceausescu))》Andrei Ujica, Romania

=8《電影社會主義論(Film socialisme)》Jean-Luc Godard, Switzerland / France

=8《光之鄉愁(Nostalgia for the Light(Nostalgia de la luz))》

Patricio Guzmán, France / Germany / Chile

=8《生命之詩(Poetry (Si))》李滄東, South Korea

=8《大獄言家(A Prophet (Un Prophète))》

01月1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人的書:《手塚治虫古典音樂館

 

日本動畫之父手塚治虫從小受到父母親的影響,對古典音樂有一股熱愛wo001.jpg,今天介紹的這本手塚治虫古典音樂館》就是由比手塚年輕二十歲的動畫家小林準治依據他對老友的了解與研究,解讀了手塚作品中與音樂密不可分的細部關係。

 

手塚治虫是「日本動畫之父」,《怪醫黑傑克》、《原子小金剛》和《獅王大帝》等漫畫都出自他的手筆,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他的第一部動畫電影《街角物語》,就透過高井達雄的音樂打造了美麗動人的想像世界。

 

本書共分五個樂章書寫(談古典音樂,也用很古典音樂的結構來書寫),但是第一頁的開場卻是一位日本兵和一位英國兵在二次大戰上因為音樂相識相投的傳奇故事,手塚坦承這則漫畫的靈感來自市川崑的《緬甸的豎琴》,其實後來的《英倫情人》、《戰地琴人》或者《近距交戰/聖誕快樂(Joyeux Noël)》都有相似的片段與概念,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了。

wo002.jpg 

我的介紹重點無非就在:

一,手塚治虫如何用漫畫或動畫來表現音樂。

二、手塚治虫的作品受到那些音樂家的影響,他又如何來解讀音樂家的作品。

三、介紹以尼克森和伯恩斯坦為主角的漫畫作品《雨中的指揮家》。

四,手塚最愛的音樂動畫作品就就是美國卡通之父華德.狄士尼的經典之作《幻想曲》,所以後來他的《街角物語》中,同樣透過音樂展現的高度狂想張力。

 

使用音樂:《緬甸的豎琴》原聲帶

《街角物語》原聲帶

《原子小金剛》原聲帶

《幻想曲2000原聲帶

《阿萊城的故娘》

《幻想即興曲》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Luca Guadagnino)執導的《我愛故我在(I am Love)》中,蘇格蘭女明星蒂妲.史雲頓飾演從俄國下嫁到義大利豪門的少婦艾瑪,卻因緣際會愛上了兒子艾多拉多二世的知己廚師安東尼歐,卻也因此導致兒子發生意外,她則是為了愛情,放棄豪門奢華。ial3613.jpg

 

本片的趣味在於愛上了身份、年紀和社會地位都不對稱的男人,偏偏,女主角就是知道他的本事與用心,人生得遇知己,願意拋棄一切的決然。

 

本片的美麗在於蒂妲.史雲頓既美麗又讓人動容的精彩表演。

 

使用音樂:《我愛故我在》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2010年鍾愛外語電影音樂》:

 

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大外語片原創音樂片單,節目長度有限,從第十名算起,只能介紹到第七名,但是曲曲精彩,不容錯過呢:

 

 

0115tt.JPG07《惡人》久石讓

08《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Danny Elfman

09《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John Powell

10《為愛啟程(The Last Station)》Sergei Yevtushenko 

我愛故我在:動情四韻

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Luca Guadagnino)執導的《我愛故我在(I am Love)》是2011年開年的第一場意外驚喜,一方面是來自女主角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讓人驚豔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導演的節奏控制與剪接手法。

 

《我愛故我在》中,蒂妲.史雲頓飾演從俄國下嫁到義大利豪門的少婦艾瑪,卻因緣際會愛上了兒子艾多拉多二世(由Flavio Parenti飾演)的知己廚師安東尼歐(由Edoardo Gabbriellini飾演),卻也因此導致兒子發生意外,她則是為了愛情,放棄豪門奢華。

ial004.jpg 

愛一個人並不容易,愛一個兒子的朋友更不容易,蒂妲在《我愛故我在》中的魅力是循序漸放,在心房鬆動與愛情甦醒的過程中,歷經「淡、驚、癡、樂」的四個階段,愛情從萌芽到舒展,過程雖是緩進而鬆動的,卻極具說服力。

 

首先是驀然初識的「淡」。出身豪門的艾多拉多二世所向無敵,卻在一次賽車比賽上輸給了安東尼歐。不過,他並不難過,因為安東尼歐是可敬的對手,能讓眼高於頂兒子衷心服氣的對手,隨後竟然就捧著親手烘焙的糕點登門致意,從競爭對手變成相知相敬的知己,艾瑪自然也是對安東尼歐另眼相看,但是那只有偶遇的點頭示好,一切全因為相信兒子,所以就接納了兒子的朋友。ial002.JPG

 

其次,則是美食入口的「驚」。艾瑪料理得出一手好菜,她在豪門裡能做的事無非也就是努力打點宴席,讓賓主盡歡(她的第一場戲就是查點耶誕大餐的座位表和菜色刀叉,就怕失禮失態),但也只有親自嚐到了安東尼歐的妙手料理,才有了伯牙得見鍾子期的相見恨晚欣喜,導演瓜達尼諾在這場美食大秀上,先是拍出了讓人讚歎的菜色外觀,繼而有神魂顛倒的跳躍式剪接,看似錯亂得莫名所以,卻是精準對應了喜不自勝的狂放情緒,從入口到入心,蒂妲的表情神韻,讓觀眾全都洞悉於心,感同身受。

 

正因為彼此都是美食行家,一出手便知明有沒有,有了入口穿心的美食震撼,再能現場切磋,艾瑪與安東尼歐的默契便進入了「清風不再寂寥」的「笑傲江湖」的情境了。

ial003.jpg 

第三則是尋尋覓覓的「癡」。動情與動心,原本是非常私密的內心感受,不說,很難有人知道,何況愛上的還是兒子的好友?身份與輩份都讓艾瑪很難啟齒,一切只能隨心所欲,隨緣發展,於是她以探視女兒之名,卻在安東尼歐打算開設私人廚房的小鎮下了車,就像所有的癡戀男女一般,她的眼睛四處尋訪,她的心不時抖顫,特別是如願瞧見了安東尼歐的背影時,那種跡近屏息,卻又極其窩心的顫動,充分反應在蒂妲的肢體與表情上。她開始跟隨,眼睛釘著,步伐跟著,但又不能讓對方發現,先是急切得不忍目光離開,既而避身於畫冊人群間,鏡頭既代表著她渴切尋覓的雙眼與情思,卻也在閃躲之際,隨著她的眼神與氣息自由擺動的攝影機,用慌亂與失衡的律動,讓人更清楚看見了她的忐忑失措,創造了一場讓人難忘的愛情追逐戲。

 

期待是既煎熬,更折磨人的愛情苦刑,但是動人的愛情則會在心都要跳出來的剎那,讓期待轉化成為先碰撞再溶化的能量,艾瑪正以為已經跟丟了安東尼歐,才要奪門而出,卻直接就撞上了迎面而來的安東尼歐時,「命中註定我愛你」的歎息就這樣從觀眾心口中激射而出了。

 

第四個階段則是裸裎相見的「樂」了。愛人或許都需要經歷一場「追逐」遊戲,等到心境與情勢都明朗之後,再無忌諱,亦無顧慮,則是真正戀情歡好的高潮戲了。女明星的宿命之一,就是要滿足觀眾的欲望想像,姿色與風情,經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躲在暗處窺伺的觀眾得能在演員的肉身上投射各種綺思狂想,身材高挑的蒂妲.史雲頓一向以氣質著稱,鮮少以女體誘人(即使是盡情變換性別與欲望的《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中,亦著力在性向與性別之上,無意以色相驕人),然而《我愛故我在》中的艾瑪既然是從豪門深宮中解放出來的靈感,面對肉體與慾望,她的坦然與熱情成了必要書寫的章節,於是,《我愛故我在》拍出了近年來少見的肉體歡愉之美。

I-Am-Love-292.jpg 

性愛精神極難拿捏,《色,戒》中的性愛既是權力展示,亦是任務手段,《我愛故我在》的性愛卻在明媚陽光與雪白胴體上展示了肉體與心靈上的歡愉,明明是欲望的流動,唯美的畫面處理卻讓人得著了沐浴於蜜愛中的聖潔甜味,悸動顫抖的肉身,更讓愛情有了滔滔雄辯的真情基礎,接下來的山風吹拂,長髮剪短的細節,更讓綢繆浸潤的愛情,得著了天上人間的美麗歎息。

 

當然,「淡、驚、癡、樂」的四個階段,只點明了蒂妲在《我愛故我在》的愛情甦醒與呼吸而已,電影中還另外有「木然、驀然、訝然、決然」的四個階段,豐實了艾瑪的心路轉折,就留待下回書寫了。

2012:真假科學與新聞

網路上各種假新聞,無所不在,只要有人煞有介事地宣布某些驚人訊息,很快就會有人信以為真主動傳播,久而久之,網路遍查可見,假新聞取得本尊地位,儼然成為真的了。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一月二日在頭版刊出了一篇報導,宣稱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經選出《2012》為史上最荒謬的科幻電影。在第九版刊出的後續報導中繼續宣稱太空總署的成員是在加州理工學院內的噴射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舉行了一項會議,重新評價了好萊塢科幻作品的科學論述成績,選出了最差與最佳科幻電影各七部。星期泰晤士報還宣稱這份片單是美國太空總署與美國科學學院旗下的「科學娛樂交流中心」(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SEE)共同擬定出來的。

 

有太空總署背書,再加上「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使命原本就是提供科學專業人員給娛樂事業工作者,期使娛樂作品的內涵能最接近尖端科技的真實情貌,這則消息理應是值得一看的訊息,況且《2012》問世以來,無人質疑其娛樂性與聳動性,但在科學真實方面卻是眨遠勝過褒,尤其是結合馬雅曆的末日傳說,配合太陽風暴釋放的微中子粒子,究竟會不會造成地球核心加速升溫,甚至引發地震、海嘯以及陸地沉沒的「科學理論」,更被不少科學家斥之為危言聳聽,不值一顧,電影賣錢是福氣,傳播錯誤知識則是罪惡了,所以一旦有科學家出面評選《2012》為史上最爛科幻片,多數人是喜孜孜地信以為真,而且當笑話來傳述的,畢竟從「譁眾取寵」到「譁眾取辱」,創作者既然有野心,敢放狂言,就難以迴避後續效應。

 

問題在於「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官網在新聞見報之後,就刊出了否認啟事,宣稱他們從來不曾參與或提供這種科幻電影片單,標題上更直接就點明了:星期泰晤士報搞錯了;同樣地,NASA的官網上亦不曾有片語隻字提到他們所品評的科幻電影片單。

see.JPG 

我不想指控星期泰晤士報報導了一則假新聞(因為我沒有証據),目前最多只能說文中提到的某一單位已經正式否認了他們的報導,但是,也許真的有一些NASA與科學娛樂交流中心的成員私下聊過天,罵過幾部科幻爛片,但那只是私人意見,並非正式活動,也非專業機構背書的結果,但是只要高舉NASA旗號,就夠唬人的了,就會有很多人相信了。只是在批判真假科幻電影的同時,新聞報導也面臨著是真或假的檢驗時,也就格外有趣了。

 

我頭一回讀到這份片單時,其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逐一細想這七部爛科幻片的內容究竟有多嚴重?但是一路追查下去,想要知道NASAJPL或者SEE的成員究竟說了什麼意見,卻一無所獲,甚至還看見了SEE的主動否認告示,才警覺或許這真的只是少數人的意見與看法(甚至是一兩位有心人利用高明的包裝手法,唬騙了不少媒體與民眾)。

 

不過,新聞的可信度或許不高,名單的參考性還是頗有趣味的,所以還是簡介如下,就算是「有此一說」,聊供大家閒磕牙時的談話題材吧。

 

被選為史上最爛的科幻電影排名如下:

1. 20122012)》(2009 )

2. 《地心毀滅(The Core)》(2003)

3. 《世界末日(Armageddon)》(1998)

4. 《火山爆發(Volcano)》 (1997)

5. 《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 (1996)

6. 《魔鬼複製人(The 6th Day)》 (2000)

7. 當心靈遇上科學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 )》 (2004)

 

bsf.JPG被選為史上最接近事實的科幻電影排名如下:

1. 《千鈞一髮(Gattaca)》 (1997)

2. 《接觸未來(Contact)》 (1997)

3. 《大都會(Metropolis)》 (1927)

4. 《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5. 《月裡嫦娥(Woman in the Moon)》 (1929)

6. 《火星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

7.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

 

以上的七部作品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侏羅紀公園》,尤其是那種從琥珀裡提取恐龍的DNA,透過生物技術,讓恐龍重現人間的科幻傳奇,有科學的可能性與期待性,最是迷人;至於很多人迷戀《接觸未來》那種接觸外太空訊號的科學夢,我反而對於女主角乘坐太空船出發時,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心理幻境與事實真相的辯證,更感興趣;至於《大都會》則是美麗的寓言電影了,不但適用於政治,也預告著未來不論是機器人或者人造人的未來景觀。

交響人生:音樂與鬧劇

從理性邏輯來看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Le concert)》 ,全片可說一無是處,因為充滿太多不合情理的一廂情願邏輯。

 

但是感性心路來看,《交響人生》就因為踩準了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旋律,最後的演出高潮,觀眾的淚水很難不潰堤。

 

理性禁不起檢驗,感性卻浩浩蕩蕩,沛然莫之能禦,《交響人生》的魅力就駕乘著有長有短的不規則輪胎,凹凸崎嶇,蹣跚滾動。

 

《交響人生》選擇了俄羅斯著名的波修瓦樂團(Bolshoi orchestra)做背景,主角是才子指揮家菲力波夫(由 Aleksey Guskov飾演),30年前因為受到俄共頭子布里茲列夫的排擠猶太人政策影響,就在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時,被俄共書記當場折斷指揮棒,中斷演出,從此逐為平民,只能在劇院裡擔任清潔工,但在30年後,他卻陰錯陽差地遇上了一個前往巴黎夏特雷(Chatelet表演廳演奏的機會,他不但要重組樂團,重拾指揮棒,同時還要重新詮釋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tct04.jpg

 

《交響人生》不是一部復仇電影,更不是用「從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站起來」的簡單邏輯就可以輕鬆界定的電影,全片強調政治既羞辱也掠奪了藝術,但是時間終能還無辜藝術家公道。全片最美的就是音樂,最醜的是政治,極醜與極美的交錯對照,看似極不諧調,卻也貼合著人生五味雜陳的苦澀。

 

電影對當代俄國人是不留情面地修理揶揄:俄共都已走入歷史灰燼了,依然靠著散發走路工來充人場壯聲勢;靠著假電話和幾句法語,就能騙得一場演出合約;俄國權貴早已改朝換代,如今成了財大氣粗的黑道當家,可以在婚禮中屠殺開槍,卻又迷戀著半調子的大提琴演出;吉普賽人甚至可以公然在機場辦起假護照,掩護音樂家出國;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昔日音樂家,從來無需練琴,而是忙著貪圖著蠅頭小利(專程到巴黎販賣魚子醬或新款手機)沒落了……導演哈杜.米赫羅明顯是要透過誇張喜劇的荒誕不經來包裝一齣音樂傳奇,卻也因為枝線太過龐雜,劇情散得太開,拖累了節奏,而且背離了事實的可能性,因此幾乎磨光了觀眾的期待與耐性。

 

還好,音樂救了全部電影。tct07.jpg 

《交響人生》的開場戲是男主角菲力波夫正在指揮波修瓦樂團演出莫札特的「第21號鋼琴協奏曲K. 467」的第二樂章,手勢與樂團的配合極其精準,音質亦極純粹,讓人聽得陶醉神往,但是隨即手機鈴聲響起,觀眾才赫然發現,入神的指揮其實只是站在二樓觀眾席上的清潔工而已,音樂的極美對照人生的不堪現實,因此有了引人好奇的開場白。

 

正因為菲力波夫爭取到了前往夏特雷歌劇院演出的機會,於是開始了他的「獵人頭,找樂師」的計畫,30年前的流放人生,讓他昔日的樂團好友都散落各地成為庸碌的販夫走卒,但是編導都相信音樂早已進入他們的靈魂,即使一時蒙塵折翅,只要有機會,靈魂必會昂揚復生,所以這段尋人之旅就類似好萊塢電影《瞞天過海》似的招兵買馬,召募同志行動,每一張臉孔背後都有辛酸故事,差別在於線頭太多,最後能夠呼應對照的趣味有限,高潮張力就弱了。tct8202.jpg

 

在《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中讓人眼睛一亮的法國女星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在片中飾演新生代的小提琴演奏家安瑪莉,她的重頭戲就在於被指揮菲力波夫欽點負責獨奏演出,必需以絢爛的技巧精準詮釋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她的身世之謎亦要在演出中獲得解答,梅蘭妮.洛宏的外型與演奏表演其實都相當稱職,她在提琴把位上的手指舞姿,對照她母親那雙在冰天雪地中,無琴可練,就靠默背,就以指舞的畫面,華麗與淒涼的對比趣味,盡皆化融一體,確實非常動人。

 

只可惜這位天才小提琴手,竟然可以沒有任何彩排就能上台演出,甚至與一隻雜牌軍樂團初次合作,就能完美演出,確實太離奇,也太像神話(更別說天然氣大亨被綑綁在舞台上,動彈不得的劇情安排),編導自圓其說的掰功,差點讓全片成為鬧劇,但因為電影的所有謎團最後都在演出時,透過菲力波夫的旁白解說清楚交代後,柴可夫斯基既活潑又狂野的音樂節奏,準確呼應出俄羅斯人歷經冰雪淬煉之苦,不怕命運乖舛,總能華麗迎對的樂天態度,以致於最後得到苦盡甘來的慰安滿足。

 

理智讓人思考,感性則讓人沈醉,《交響人生》只求感性酣暢,就讓觀眾的理智暫時出遠門渡假去好了。

 

 

性福拉警報:女人當家

性別,不足以界定人生的所有情懷,人的生理或許被天生的性別器官給畫定了界線,但是人的心理,卻可能有不同比例的陰陽調和,

 

好萊塢女星安芮.班寧(Annette Bening)在《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中的角色演出就具現了性別、氣質與個性的多重岐義性,堪稱是近年最精彩的一次跨性別表演。

 

生理上,安芮.班寧飾演的妮可是標準女性,有所有女性的性徵,亦能順利懷孕生子(即使只是透過人工授精方式懷孕);性傾向上,她是女同志,有一位女同志戀人茱兒(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兩人相識相愛,不但結婚,還分別孕育了一對子女,以雙親身份經營了一個美好家庭。

kars2619.jpg 

心理上,妮可像極了傳統「主外」男人,她是工作忙碌的醫生,所得足以養家,因此戀人茱兒只要像一般「主內」女人一般,每天「相夫教子」,整理家務,備妥晚餐,等她回家進食,導演莉莎.查洛丹柯(Lisa Cholodenko)非常巧妙又非常精準地透過她們家中餐桌位置圖,標示出誰才是一家之主的身份和地位,看似和樂融融的家庭團聚場合,卻也清楚交代了「誰才是當家」的家庭權力關係位置圖,可見用心。

 

《性福拉警報》的電影趣味一如英文片名所說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孩子長大了,有他們想要了解的事,不論是血緣、親情或者性愛,全片就在孩子們尋找成長答案的過程中,大人們卻也遇上了「中年危機」:「妻子」脫離了掌控,「妻子」有了外遇,「父權」面臨了本尊的挑戰,安芮.班寧原本熟悉與主導的人生面臨了前所未見的考驗,一手打造的家國面對著崩毀的危機,家族成員面對的都是生命中的「惑」,唯獨她是「困」,層次不同,表現就不同。kids07.jpg

 

茱莉安.摩爾的最大考驗在於被突如其來的「愛情(或者「衝動」)」給搞得頭暈目眩的欲望迷航,意志管不住激情,身體欲望成了脫韁野馬的表演方式,確實提供了喜劇電影極大的動能。

 

相對之下,安芮.班寧的難度就複雜得多了。首先,妮可的角色有著跨性別的混合滋味,生理上,妮可是能夠生兒育女的標準「母親」;心理上,她卻也取得了主導家庭經濟的「支配者」地位,電影中先讓她以削耳短髮的勁裝打扮亮相,既而又讓她在飯桌前以手術檯上的棘手案例做為一天工作的浩歎,模擬也實踐了傳統「父親」角色會有的人生公式。眼看著「妻子」還沒有客戶,就已經先行購買了新車的行為,她有質疑,有提醒,卻也不失驕寵地寬容著茱兒的揮霍;但是這個「父親」卻也是會計較子女有沒有在謝卡上寫下得體文句,眼看著女兒騎著摩托車回家,則會暴跳如雷地搬出急診室血淚往事的叨叨碎唸……她是精明,也是計較的,就在「支配」與「體諒」的融合中,展現了多元的性別符號。

 

真正的好戲來自於男人的威脅。kids03.jpg

 

捐精人保羅(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飾演)的出現,不只是精蟲本尊,更是陽具的浮昇,這兩者所挾帶的雄性符號都是雌性拉子家庭難以填補的空缺,安芮.班寧的憤怒與抗拒,精準重現了父權遭遇挑戰後的必然邏輯,習慣了傳統異性婚姻關係的一般觀眾,看到安芮的角色詮釋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般男人有的反應,安芮一個也沒少,同樣愛憎,同樣焦慮。

 

但是女性特有的生命柔軟度,卻也讓她願意再去接觸與認識保羅這個人(前提是因為她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子女對一個「父親」的期待,那是她心有餘,卻力不足的先天困境),她必需故做瀟灑,展露大度,在音樂與紅酒上與這位父權競爭對手,找尋共鳴交集;卻也在窺知外遇真相後,名正言順地找到宣洩管道。

 

《性福拉警報》此時進入到全片最尷尬的「罪與罰」的層次,茱兒有外遇,所以被逐出臥室,只能睡沙發(茱兒自知理虧,也接受這種懲罰式的流放,以罰贖罪),茱兒在家庭邁向職場的獨立人生,只因為欲望的一時迷亂(無關愛情,只是欲望),就得面對家人無法諒解的全面制裁,卻也是非常嚴酷的道德審判,只可惜,《性福拉警報》沒有繼續挖掘下去,一切都在迷途羔羊的馴伏返家後,就在生命旅程,已然出軌,又猛然拉回的急轉彎後,畫下「寬容就得幸福」的圓滿句點。

f_TheKidsAreAllRight_08.jpg 

安芮.班寧在《性福拉警報》中的表演縱深,具現了女人當家的多元複雜性,跡近「雌雄同體」的角色詮釋,讓世間男女都能從她的表演中找著共鳴焦點,張力因此膨大,魅力亦因而滋生。

 

2011oscar:工會意見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尚未宣布提名名單,但是主要獎項的走勢,已然相當明顯,因為主要的從業人員職業團體都已陸續公布了他們的年度提名名單,奧斯卡的主要成員都來自職業團體的成員,怎麼選都不會超越他們的年度選單範圍。

 

奧斯卡獎的焦點往年多在最佳影片和演員獎項花落誰家,美國製片人工會(the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和編劇協會(the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都已選出了他們的年度優秀作品的入選名單,極俱指標意義,

 

製片人工會提名了十部作品來角逐象徵最高榮譽的「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預計半個月之後公布的奧斯卡獎入圍名單就不出這十部影片的範疇了。

127關鍵小時(127 HOURS)》

《黑天鵝(BLACK SWAN)》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全面啟動(INCEPTION)》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竊盜城(THE TOWN)》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大地驚雷(TRUE GRIT)》

 

未能進榜的《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凍死骨(Winter’s Bone)》、《又一年(Another Year)和《隔離島(Shutter Island)》, 《亡命千萬里(The Way Back)》和《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恐怕只有抱憾了。

 

至於製片人工另外亦提名了三部作品入圍年度「傑出動畫片獎」:

《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製片人工會的年度選單走四平八穩路線,少有意外,相較之下,編劇工會著眼於劇本成就,就多了些意外火花,讓人可了些選擇可以從更多元角度來檢視一下過去這一年的好萊塢作品成就,也許最後得獎結果還是主流大片獲青睞,但是過程多了些選項,就多了關注焦點,應該也就是透過電影獎項來肯定電影工業成就的最大意義了。

 

「原創劇本(Original Screenplay)」

《黑天鵝(Black Swan)》 (Mark Heyman, Andres Heinz, John McLaughlin)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Scott Silver, Paul Tamasy, Eric Johnson, Keith Dorrington)

《全面啟動(Inception)》 (Christopher Nolan)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Stuart Blumberg, Lisa Cholodenko)

《給予的二三事(Please Give)》 (Nicole Holofcener)

 

「改編劇本(Adapted Screenplay)」

127關鍵小時(127 HOURS)》 (Danny Boyle, Simon Beaufoy)

《娘子漢大丈夫(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 (John Requa, Glenn Ficarra)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Aaron Sorkin)

《竊盜城(The Town)》 (Ben Affleck, Peter Craig, Aaron Stockard)

《大地驚雷(TRUE GRIT)》(Joel Coen, Ethan Coen)

 

另外,動作最快的演員工會,則是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就公布了年度提名名單,預定元月十日就舉行頒獎了,以下就是演員勞工們心目中的傑出同業名單:

 

「傑出男主角」

JEFF BRIDGES / Rooster Cogburn《大地驚雷(TRUE GRIT)》

ROBERT DUVALL / Felix Bush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GET LOW)》

JESSE EISENBERG / Mark Zuckerberg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COLIN FIRTH / King George VI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JAMES FRANCO / Aron Ralston 127關鍵小時(127 HOURS)》

 

「傑出女主角」

ANNETTE BENING / Nic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NICOLE KIDMAN / Becca 《愛,讓悲傷終結(RABBIT HOLE)》

JENNIFER LAWRENCE / Ree Dolly 《凍死骨(WINTERS BONE)》

NATALIE PORTMAN / Nina Sayers 《黑天鵝(BLACK SWAN)》

HILARY SWANK / Betty Anne Waters 《非常上訴CONVICTION)》

 

「傑出男配角」

CHRISTIAN BALE / Dicky Eklund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JOHN HAWKES / Teardrop 《凍死骨(WINTERS BONE)》

JEREMY RENNER / James Coughlin 《竊盜城(THE TOWN)》

MARK RUFFALO / Paul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GEOFFREY RUSH / Lionel Logue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傑出女配角」

AMY ADAMS / Charlene Fleming《燃燒鬥魂(THE FIGHTER)》

HELENA BONHAM CARTER / Queen Elizabeth《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MILA KUNIS / Lily 《黑天鵝(BLACK SWAN)》

MELISSA LEO / Alice Ward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HAILEE STEINFELD / Mattie Ross 《大地驚雷(TRUE GRIT)》

 

 台灣的金馬獎一度也想參考奧斯卡的做法,只可惜電影職業團體的專業功能不彰,勞保與健保的會員服務做得還很不錯,想要效法奧斯卡發揮專業影響力,恐怕是目標遙遠,道路又漫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