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福拉警報:女人當家

性別,不足以界定人生的所有情懷,人的生理或許被天生的性別器官給畫定了界線,但是人的心理,卻可能有不同比例的陰陽調和,

 

好萊塢女星安芮.班寧(Annette Bening)在《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中的角色演出就具現了性別、氣質與個性的多重岐義性,堪稱是近年最精彩的一次跨性別表演。

 

生理上,安芮.班寧飾演的妮可是標準女性,有所有女性的性徵,亦能順利懷孕生子(即使只是透過人工授精方式懷孕);性傾向上,她是女同志,有一位女同志戀人茱兒(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兩人相識相愛,不但結婚,還分別孕育了一對子女,以雙親身份經營了一個美好家庭。

kars2619.jpg 

心理上,妮可像極了傳統「主外」男人,她是工作忙碌的醫生,所得足以養家,因此戀人茱兒只要像一般「主內」女人一般,每天「相夫教子」,整理家務,備妥晚餐,等她回家進食,導演莉莎.查洛丹柯(Lisa Cholodenko)非常巧妙又非常精準地透過她們家中餐桌位置圖,標示出誰才是一家之主的身份和地位,看似和樂融融的家庭團聚場合,卻也清楚交代了「誰才是當家」的家庭權力關係位置圖,可見用心。

 

《性福拉警報》的電影趣味一如英文片名所說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孩子長大了,有他們想要了解的事,不論是血緣、親情或者性愛,全片就在孩子們尋找成長答案的過程中,大人們卻也遇上了「中年危機」:「妻子」脫離了掌控,「妻子」有了外遇,「父權」面臨了本尊的挑戰,安芮.班寧原本熟悉與主導的人生面臨了前所未見的考驗,一手打造的家國面對著崩毀的危機,家族成員面對的都是生命中的「惑」,唯獨她是「困」,層次不同,表現就不同。kids07.jpg

 

茱莉安.摩爾的最大考驗在於被突如其來的「愛情(或者「衝動」)」給搞得頭暈目眩的欲望迷航,意志管不住激情,身體欲望成了脫韁野馬的表演方式,確實提供了喜劇電影極大的動能。

 

相對之下,安芮.班寧的難度就複雜得多了。首先,妮可的角色有著跨性別的混合滋味,生理上,妮可是能夠生兒育女的標準「母親」;心理上,她卻也取得了主導家庭經濟的「支配者」地位,電影中先讓她以削耳短髮的勁裝打扮亮相,既而又讓她在飯桌前以手術檯上的棘手案例做為一天工作的浩歎,模擬也實踐了傳統「父親」角色會有的人生公式。眼看著「妻子」還沒有客戶,就已經先行購買了新車的行為,她有質疑,有提醒,卻也不失驕寵地寬容著茱兒的揮霍;但是這個「父親」卻也是會計較子女有沒有在謝卡上寫下得體文句,眼看著女兒騎著摩托車回家,則會暴跳如雷地搬出急診室血淚往事的叨叨碎唸……她是精明,也是計較的,就在「支配」與「體諒」的融合中,展現了多元的性別符號。

 

真正的好戲來自於男人的威脅。kids03.jpg

 

捐精人保羅(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飾演)的出現,不只是精蟲本尊,更是陽具的浮昇,這兩者所挾帶的雄性符號都是雌性拉子家庭難以填補的空缺,安芮.班寧的憤怒與抗拒,精準重現了父權遭遇挑戰後的必然邏輯,習慣了傳統異性婚姻關係的一般觀眾,看到安芮的角色詮釋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般男人有的反應,安芮一個也沒少,同樣愛憎,同樣焦慮。

 

但是女性特有的生命柔軟度,卻也讓她願意再去接觸與認識保羅這個人(前提是因為她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子女對一個「父親」的期待,那是她心有餘,卻力不足的先天困境),她必需故做瀟灑,展露大度,在音樂與紅酒上與這位父權競爭對手,找尋共鳴交集;卻也在窺知外遇真相後,名正言順地找到宣洩管道。

 

《性福拉警報》此時進入到全片最尷尬的「罪與罰」的層次,茱兒有外遇,所以被逐出臥室,只能睡沙發(茱兒自知理虧,也接受這種懲罰式的流放,以罰贖罪),茱兒在家庭邁向職場的獨立人生,只因為欲望的一時迷亂(無關愛情,只是欲望),就得面對家人無法諒解的全面制裁,卻也是非常嚴酷的道德審判,只可惜,《性福拉警報》沒有繼續挖掘下去,一切都在迷途羔羊的馴伏返家後,就在生命旅程,已然出軌,又猛然拉回的急轉彎後,畫下「寬容就得幸福」的圓滿句點。

f_TheKidsAreAllRight_08.jpg 

安芮.班寧在《性福拉警報》中的表演縱深,具現了女人當家的多元複雜性,跡近「雌雄同體」的角色詮釋,讓世間男女都能從她的表演中找著共鳴焦點,張力因此膨大,魅力亦因而滋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