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2:解放軍2

電影中沒頭沒腦出現一些多餘的角色,不是創作者陷入了盲點,就是觀賞者錯失了巧思,漏接了訊息。

 

曾在中國解放軍任職過的馮小剛,一直有著濃烈的解放軍情意結,《唐山大地震》偷渡的解放軍「恩人」說,明眼人一看即知;《非誠匆擾2》中的海軍軍官李堅強(邵兵飾演),其實無非亦再度讓人看見了馮氏情意結的「異曲同工」鍛造工夫。

 

《非誠匆擾2》以世人情愛為主軸,離婚的女配角芒果(姚晨飾演)轉而愛上了「胸脯能夾住一隻筆」的海軍軍官李堅強,可以解釋成單純的情愛際遇:女人愛上了男人,只是這位男子是位海軍軍官。

 

問題在於海軍軍官的角色意義與功能在那裡?如果換上了其他身份,故事依然可以運轉,依舊講得過去,這樣的身份設計不是多餘?又能發揮多少戲劇力量?

 

李堅強頭一回亮相時,就是隨著船艦出海遠征的岸邊分離,芒果不捨,有些淚眼,反而是陪在身旁的笑笑(舒淇飾演)有些尷尬。獲邀見証朋友的情郎與愛情,當然顯見友情堅固,但是除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豁達論述之外,馮小剛似乎找不出特別的愛情觀點來搭襯芒果的愛情選擇(例如她與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何以鬧分手?李堅強除了體魄與帥氣之外,還有啥迷人特色?)。

one68.jpg 

一部充滿生命囈語的愛情電影,硬是塞進了強壯威武的中國海軍船艦,固然添加了始料未及的陽剛異色,看似導演想要用雄性肉身來迷惑前衛熟女,卻也因為少了前因鋪排與內心告白,橫生切入,只能說安排得太突兀,宛如要在一鍋粥裡洒進一把鹽來加味。

 

真正的尷尬在於李堅強只有兩場戲,除了岸邊告別,就是李香山生前告別式的送別。陪著女友前見夫,李堅強顯然有「大度」,但是李香山見到海軍出場,脫口就問:「索馬里(即台灣人常譯的索馬利亞)一帶還太平吧?」英挺威武的李堅強就脫口說出了全片最爆笑的台詞:「放心,我軍一到,海盜望風而逃。」然後就把女友芒果交給李香山:「你們好好聊聊吧。」

 

從告別到送別,李堅強的台詞不過三句,蜻蜓點水似的戲份,其實原本不需多費唇舌來討論的,一切只因為他是中國海軍,只因馮小剛有著濃烈過人的解放軍情意結。

 

李堅強可以是商人(《非誠勿擾》第一集裡已經盡情消遣了有錢沒腦的暴發戶),可以是讀書人(馮小剛和編劇王朔在前次合作的《手機》裡,同樣揶揄了面臨「審美疲勞」的中年危機族群),最後馮小剛卻讓他換上了解放軍制服,不管是出自潛意識的反射,或者順手插放的安排,「刻意」應是極難迴避的解讀。

 

看電影,很多時候是瞎子摸象,摸到啥,就有啥想像,一部電影難免各自解讀,攸關訊息的分析整理,也攸關個人見解與素養。馮小剛作品中信手拈來都看得到解放軍的影子,難道只是巧合嗎?不過,有人只看表相,享受兩類男人氣息的對比,覺得熱鬧有趣;有人則試圖從一而再浮現的軍人訊息,拼組出馮小剛的解放軍情意結,認定他還是試圖在賀歲片中滲透進一些「我武維揚」的洗腦情愫。我屬於後者。

 

龍鳳配:赫本點點滴滴

被日本影迷冠上「永遠的妖精」封號的女星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十八年前的今天辭世,十八年來,每逢此時,都會再想起她,都會想再讀讀有關她的文字,想再看看她的作品,今天讀到衛報的文字,細述了她的童年往事,很多都是我以前不曾留意的小故事,點點滴滴,都有著精細的生命印痕,深愛感動,於是就又重看了她在1954主演的《龍鳳配(Sabrina)》。

 

眉毛那麼粗濃,身材那麼纖瘦,舉止又那麼優雅,大概是世人對於赫本的共同印像。瘦是有原因的,關鍵在於她是二次大戰期間於荷蘭長大的孩子,世人曾經在《辛德勒名單》或者《戰地琴人》等二戰電影中看過的飢餓場景,她都親身經歷過,常吃的食物竟然是鬱金香的球莖,再配上大量飲水來灌飽肚腸,長期營養不良,自然瘦骨嶙峋,而且從小貧血,呼吸道亦不佳。後來,她雖然創造出骨感美女的纖細美感,但那卻是慘白青春換來的代價。audrey-hepburn-on-the-set-of-sabrina-1954.jpg

 

赫本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生,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則是荷蘭貴族,因為政治理念不合分手,母親帶著奧黛莉回到荷蘭定居,後來大戰爆發,德軍佔領了荷蘭,母親還怕她的英國血統惹麻煩,另外替才十歲的她取了個荷蘭假名Edda van Heemstra,學過兩年芭蕾舞的赫本竟然也曾以跳芭蕾舞賺來的微薄工資,來資助反抗軍…在那個活下去都不容易的年代裡,小小年紀的她就懂得「為所應為」,確屬不易,老年後擔任聯合國愛心大使去幫助非洲難民,其實也是難忘童年苦難,發揚「人饑己饑」的博愛精神。

 

重看《龍鳳配(Sabrina)》的誘因有二,首先,自然是赫本的召喚,尤其是想再聽她清唱一回「la vie en rose」,其次則是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的魅力。

 

《龍鳳配》的英文片名《Sabrina》指的就是赫本在片中飾演的角色名字莎賓娜,開場時的莎賓娜不過是一位男人不屑一顧的黃毛丫頭,最後卻從醜小鴨變成了男人爭相討好的天鵝,赫本具現了少女蛻變為淑女的美麗傳奇,也讓眾家男星全成了拱月眾星,只成就了她的迷人光采。

 

莎賓娜的父親是替拉氏富豪家族開車的司機,她從小就愛慕風流倜儻的小少爺大衛(由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飾演),但是大衛從來不曾正眼瞧她一眼,即將前往巴黎學習廚藝的莎賓娜,單相思得不到共鳴與憐惜,傷心欲絕,發動車庫裡所有車輛引擎,打算用廢氣自殺(那當然是不當示範,只不過,《龍鳳配》用喜劇方式來處理失敗的自殺,也免去了道德非議),卻被剛巧經過的拉家大哥李納斯(由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飾演)發現搭救。sabrina009.JPG

 

遠走巴黎,心卻在故鄉,還掛念著無緣的情人,以致於莎賓娜的巴黎的廚藝課程有如一場災難,連打蛋都不會的她,經常演出魂不守佑的離譜故事(這段美女烹飪課,其實可以與梅莉.史翠普主演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的學藝場景對照來看,只可惜,赫本真的笨手笨腳,不擅洗手做羹湯,以致於即使她後來學成大廚,導演還是沒有安排太多作菜戲,要她大顯身手,畢竟少女轉成淑女,終於顛倒眾生的情愛傳奇,才是全片的核心焦點)。

 

距離治癒了莎賓娜的情傷,學成返鄉的莎賓娜再也不是昔日黃毛丫頭,在機場候車時,就讓飛車經過的大衛驚為天人,立時展開狂熱追求,情勢優勢的瞬間改變,極其戲劇化,卻也符合了觀眾的浪漫期待,但是光讓花心大衛動心,還不算本事,一向冷靜,一心只想擴張家族事業版圖的大哥李納斯,也在不知不覺中墜入情網,才得見莎賓娜的魅力。

sabrina-001.JPG的縮略圖 

李納斯介入大衛的戀情,主要是商業算計,因為他原本巴望著弟弟大衛能夠迎娶豪門千金,不料卻中途殺出了莎賓娜,搞得天下大亂,於是只好插手想搞破壞,不料一向冷酷精明的他,卻也中了邱比特的暗算,深陷情網。《龍鳳配》最精彩的愛情鋪排就是用李納斯故做冷靜的嚴肅外表,搭配他說不出口,最終還是囁嚅告白的幾句真心話,尤其是那場莎賓娜與她同車,清唱起《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的法語香頌,莎賓娜唱得自然動人,甚至還動手調整了他的帽沿,用老巴黎的口吻教訓李納斯說:「…到巴黎千萬不能帶著公事包,也不能帶雨傘哦…」不只是閱人無數的李納斯聽來窩心,連觀眾看了也動心,所以李納斯浩歎自己如果再年輕十歲不知有多好時,邱比特的得意笑聲與慧黠眼神也頓時穿透了銀幕,而莎賓娜應李納斯之請,再度清唱起《玫瑰人生》時,絕美的悸動讓人再也難忘。

 

《龍鳳配》不算是比利.懷德的扛鼎之作,主要是拉氏兄弟的角色素描太像刻板印像,但是有了奧黛莉.赫本參演,就算只是小米清粥,也有清香四溢。在赫本的祭日,重看《龍鳳配》,確知巨星就是巨星,風華就是絕代,就是無雙。

  annex-hepburn-audrey-sabrina_13.jpg

 

為愛遠離:愛情與麵包

婚姻有了外遇,就很難修成正果,法國導演凱薩琳.柯西妮(Catherine Corsini)執導的《為愛遠離(Partir)》試圖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外遇人生,殘酷現實,搭配情愛折磨,悲愴力道才更強猛。

 

最近台灣接連上演了幾部女性外遇的作品,《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中的茱莉安.摩爾想要在職場上建立尊嚴與自信,卻一頭墜入了激情世界之中;《我愛故我在(I Am Love)》中的蒂妲.史雲頓則是在烹飪世界中找到知音,決心摒棄身份地位與財富,擁抱新愛情;《為愛遠離》則是兼具了《性福拉警報》與《我愛故我在》的部份元素,展現了女主角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勇於挑戰和冒險的生命特質。

 

《為愛遠離》中的女主角蘇珊娜擁有一個富裕家庭,丈夫是名醫,居家寬敞豪華,子女也就學順利,每天只要料理早餐和晚餐,她的責任似乎就已實踐完成了,單調又重覆的人生節奏,任何人都會疲乏,所以她想決定去當物理治療師,在專業職場上排遣時光,不料,蘇珊娜卻和整理家園的建築工人伊凡(由Sergi López飾演)擦撞出一段不惜拋家棄夫的火熱戀情。pat6203.jpg

 

世間男女去追逐婚姻之外的關係時,最難迴避與承受的就是世俗眼光的裁判,從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到查泰萊夫人,不是愛上了不負責任的男人,就是擁抱身份階級不相稱的男人,以致飽受世人的冷嘲熱諷。其中,《為愛遠離》的蘇珊娜的際遇最接近安娜卡列妮娜,但是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卻也讓人對愛情煎熬的殘酷本質,有了更深長的一聲歎息。

 

關鍵在於丈夫的態度。

 

Yvan Attal飾演的丈夫Samuel,發覺自己綠帽罩頂,當然憤怒,發現妻子愛上的竟是建築工人,更是勃然大怒,覺得顏面無光。這其實是雄性動物的反噬藉口,難道妻子另外愛上有錢有勢的人,失愛的丈夫就會覺得顏面有光?反而會覺得雖敗猶榮嗎?挫敗指數既然完全一樣,奪愛之人的身份地位,卻提供了另一種出氣管道,也是極其微妙的挫敗心理學了。pat6205.jpg

 

蘇珊娜究竟愛上伊凡什麼?電影其實沒有提供太多細節(也不想用「對號入座」的方式細數蘇珊娜的心理變化),所愛的人從白領士紳變成了勞動工人,而且還是有過坐牢前科的工人,難道就意味著墮落或沈淪嗎?偏偏,從世俗的評價標準來看,放著逸樂人生不要,轉過清苦人生,根本就是頭殼壞去的錯誤選擇,《為愛遠離》的真正好戲就在於Samuel不甘「受辱」,所以要從經濟優勢挽回他的愛情。

 

Samuel是入世之人,深諳人世運作規則,遭一名小工人橫刀奪愛,是可忍,孰不可忍?正面決戰,他未必佔有優勢,選擇側面迂迴攻擊,選擇他實力最雄厚的經濟戰,才是他反敗為勝的勝券。

 

愛情與麵包是人生循環不斷的老話題,千百年來,愛情都只能先馳得點,卻難以為繼,最終還是得回到麵包統治的世界裡。伊凡是建築工人,工頭不找他上工,就難以餬口;蘇珊娜才剛開始從事物理治療工作,買下診療室,讓她無處工作,也是斷她經濟命脈的最快捷手段,Samuel不離婚,又拒付信用卡,別無積蓄又無專技可謀生的蘇珊娜很快就面臨山窮水盡的困境,於是只能回頭偷自家財產,變賣名畫手飾,卻也因此陷入Samuel的復仇陷阱之中了。

 

愛人一旦變了心,本質也就變了,再也不復往昔情貌,問題是所有的當事人都不願面對事實,顏面自尊的創傷讓心智判斷不再清透,只計較著要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要在輸去的戰役上再戰一回,再扳回一城,計較得失心迷惑了雙眼,渾然忘卻,就算愛情能再回頭,也不再是往日舊觀,愛非愛,情非情,拚了半天,所為何來呢?Samuel就是因為參不透其中奧妙,雖然靠著精密算計,從頭收拾了「舊山河」,卻輸掉了全局。pat208.jpg

 

《為愛遠離》中有多場床戲,女主角克莉絲汀演來賣力,與情郎的床戲是歡情酣暢,與丈夫的床戲則是應付了事,只可惜,多數都只是肉體的縱放與煎熬,少了心靈層次的書寫,其實有些多餘。

 

真正讓人動容的卻是蘇珊娜買花去探視車禍受傷的伊凡時,澎湃於心的情欲狂潮(蘇珊娜清楚明白車禍發生的原因,全係自己在路上巧遇伊凡,只急著想見他,就匆忙下了車,放了停車,以致於車子繼續前行下滑,失控的激情,導致情郎受了傷),虧欠與抱歉,渴望與期盼交相作用的結果,讓她即使是背對著情郎,有過的心悸顫動,卻也重新甦活了起來。導演凱薩琳.柯西妮能夠靠著這一場背對情郎,欲迎還拒,只能悄悄伸手期待愛情的戲,為《為愛遠離》留下了一幕愛情高潮,也算不俗了。

 

借物少女:愛的進行式

電影《阿凡達(Avatar)》裡的納美人奈蒂莉(Neytiri)愛上了人類傑克,兩人透過「阿凡達」的肉身才能完成身心合一的美麗結合,傑克最後也得徹底轉化成為納美人,才能天長地久相守。

 

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同樣訴說著一段異族之戀,美人魚得努力幻化人形,才有可能落實人間愛情。宮崎駿電影《崖上的波妞》同樣有著愛慕少男宗介的癡情,波妞一心急著要變成人類,好成就戀情。

 

米林宏昌執導的《借物少女艾莉緹》刻意避開了異族戀的相思煎熬,對於少男翔與艾莉緹的感情態度,其實是兼揉了愛情與友情,兩人之間有真情互動,但卻在來不及分辨怎麼回事時,就已經要奔西東了(翔準備要去動心臟手術,艾莉緹則是隨父母乘著茶壺搬家走了),但是短短幾天的相知相護,卻已夠刻骨銘心了。arr004.jpg

 

天長地久是愛情的夢境,刻骨銘心則是愛情的滋味,《借物少女艾莉緹》用現在式來肯定刻骨銘心;至於天長地久,就只能交給未來式,給予祝福了。

 

借物族耳提面命的祖宗明訓是:「千萬不能讓人看到。」行蹤一旦敗洩,住家環境就會被人類破壞,難以安身立命了。艾莉緹第一次跟著爸爸去涉險偷糖,攀高垂降全無問題,原本証明自己的聰明和體力都可以勝任冒險了,卻在驚見翔的那一剎那,四目直視,艾莉緹有如被電電到,結果方糖墜地,任務失敗。arr093.jpg

 

翔是早就聽聞有小人族的存在,初臨外祖母家時,也在第一時間就發現了艾莉緹的蹤跡,守株待兔的他從守候到對談,其實只是友善表態,但是巨大的身軀,突如其來的招呼聲,都讓艾莉緹難以承受,只能落荒而逃,雖然一切有驚無險,但是翔把那顆方糖擺到窗縫邊的示好動作,卻也依舊被解讀成為「必有陷阱」。

 

老爸三令五申,就是不准艾莉緹私自行動,只是艾莉緹和所有的孩子一樣,除非親自受了罪吃了苦,就是不愛聽老人言,一方面是好強,一方面是好奇,所以才會有第二天,躡手躡腳的單獨行動,然後也才被父親撞見,頓時明白了女兒已然動心的春情。連夜搬家的老父心情,不但擔憂著生死安危,更掛念女兒的愛情幻夢了。arr003.jpg

 

也就在此時,老爸外出受了傷,被臉有刺青的少年史皮勒搭救護送回家,艾莉緹一家算是中產階級,史皮勒則像是在野外成長的原住民,野性十足,既會拉弓射箭,還會氣囊飛天。史匹勒的出現,意謂著小人族雖然人丁稀少,但是一點都不孤單,艾莉緹家人就算被迫流浪,也不必擔心天涯寂寞。更重要的是,小人族的宗族香火也就不怕中斷了。看著艾莉緹摸弓試箭的愉快表情,老爸爸的擔憂之情,頓時也就減輕了不少。

 

戰爭或愛情的趣味,其實都在當事人如何選邊。因為艾莉緹的母親遇難,頓時使得翔與艾莉緹從聊天朋友,變成共患難的知己,安度劫難後,雖然惺惺相惜,卻也有著終需一別的浩歎,米林宏昌此時透過老跟在翔的身旁的那隻貓兒來擔任傳信大使的信差,其實是《借物少女艾莉緹》最動人的癡情筆觸,因為貓兒原本一直「看不慣」艾莉緹,幾度都要撲身直咬,那是動物世界的本能反應;但是貓兒最後卻也動了心,看到艾莉緹頻頻回首,不忍離去的眼神,真的回頭引領翔找到了艾莉緹的登船處,讓兩人真情有了更動人的句點。

ba26.jpg 

不過,《借物少女艾莉緹》更高明的設計卻交給了史皮勒,登船時刻找不到艾莉緹,回頭找人,才發現艾莉緹正在岸邊與翔話別,史皮勒二話不說,就立刻張弦拉引作勢要射箭了,那是捍衛族人的反射動作,那也是情敵受威脅的本能反應,但是史皮勒很快就看出了兩人的依依離情,沒有生存威脅,就無需戰士捍衛;一大一小,一男一女,也可能有著單純的友情吧?明白了人生的諸多可能,史皮勒放下了弓箭。

 

翔與艾莉緹進行中的,未必是愛情,反而是真摯的友情,隨著河水飄流而去,一切都只能留存在心田深處;艾莉緹與史皮勒進行中的,除了划向未來,還有一顆盡在不言中的簡單果實,一切就隨緣流轉了。《借物少女艾莉緹》輕觸青春情愛,卻完全不落俗套,清勁爽心,真不容易了。

arr93.jpg

非誠勿擾2:生死訣別

 

馮小剛曾經向媒體解說:「《非誠勿擾2》有兩個主題,一個是關於愛,一個是關於死。愛與死這樣兩個主題是一個二重奏,它們交替出現、互相策動。」

 

確實,這個『愛』與『死』的二重奏,因為得著了舒淇與孫紅雷兩位演員的精彩詮釋,才讓《非誠勿擾2》更添了立體曲線。

 

舒淇飾演的梁笑笑與葛優飾演的秦奮,到底能不能結成連理呢?從《非誠勿擾》吵吵擾擾到了《非誠勿擾2》,最終的答案還是個大問號,婚姻的期待煎熬著秦奮,愛情的純度則是一再質疑著梁笑笑,這對男女翻滾了這麼長的時光,卻修不成個正果,若不是編導另出奇招,透過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以他耽溺形式的臭屁個性,打造了「離婚典禮」和「生前告別式」兩場大秀,顛覆了傳統悲情框架,另創生死情愛的新焦點,光靠秦奮與笑笑若即若離,卻又說不個所以然的惆悵情味,《非誠勿擾2》想要吊足觀眾的胃口,恐怕真的很吃力。one187.jpg

 

愛情苦,卻又讓人心甘情願,前仆後繼,是《非誠勿擾2》堅信不疑的基調,片頭以詩經《國風·周南》中的《關睢》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做開場,基本上就是開宗明義,要以秦奮的感受與觀點做為劇情主軸,但也因為他招式鮮明,再無曖昧迴旋空間,所以很難著力,明明是他在積極布局,愛情猛攻,事實上卻成了他處處挨打,有苦難言。

 

秦奮的態度很明顯,他相中笑笑,急欲成親,偏偏第一集中的笑笑,要先了結前一個男人的心結,而且鬼門關來去一回,才算死了心;第二集的笑笑理應吃了秤鉈,鐵了心,卻又陷入了「好感」不等同於愛情的意念迷宮之中,所以要求試婚,而且還是避開了「生米煮成熟飯」的洞房花燭夜,只想看看兩人能否「相依為命」,這種避開肉體關係,只求精神試煉的「試婚」,其實還是「徵婚啟事」的延長版而已,只是從一場大海撈針的混仗,升格成為一對一的單打對決而已。ONE128.jpg

 

問題在於秦奮就算有心圍城,屢攻不下,難免師老兵疲,也灰心喪了志,兩人雖然演出一場男人坐輪椅,要靠女人照顧的「相依為命」折磨戲,最終卻也只有磨了嘴,鬥了氣,銷磨了僅存的愛情蜜果,再無好話好臉色,婚姻的悲情宿命既然提早來到,笑笑做個「解鈴人」,宣布撒手不玩了,也是必然的結果。這時候的舒淇,也無負導演馮小剛所託,在那場和解戲上,既是同榻合枕,臂肘相依,還是得狠狠在手肘上咬上一口,然後淚如雨下,為「自己再也遇不到這樣的好男人」的無解困局,黯然畫下休止符。

 

人生悲喜往往以不同比例調配而成,沒有公式,亦沒有規矩,舒淇的這場愛恨交織的分手戲,其實是她在《非誠勿擾2》中最有生命力,也最能浮雕「女人心」的演技工程,酸甜苦辣同步擁上胸口的壅塞與潰堤,就在既哭又笑,既感念又難捨的萬端愁緒上,達到了動人高峰。尤其,她那一口咬下的痛,既是痛楚,又是痛快,也成了愛情遊戲中最最苦澀的調味醬了。

 

《非誠勿擾2》的真正主角其實是飾演李香山的孫紅雷,因為『愛』與『死』的二重奏,全都集中在他身上。只是,『愛』太勉強,『死』又太冗長,《非誠勿擾2》的迷人與迷失,全都應驗在他身上,他不是主角,誰做主角?

 

先談愛。明明是怨偶了,還要剎有介事地照告世人,從此夫妻變熟人,雖然做不到「充滿祝福的分手」,至少還能留個「好聚好散」的美名,故做瀟灑的身段,噱頭十足,裡子卻完全禁不起檢驗。因為他的姿態,先是僵硬(代表有恨),後又猝狂(代表不捨),收放的天平嚴重失衡,他渴求的情聖虛名未必上身,不想被命運宰制的叛逆反抗心,卻也同樣因為內心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最後成了五味雜陳四不像的大鍋菜了。

 

再談死。李香山因為得了黑色素絕症,不久於人世,所以刻意要以自己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幕,孫紅雷詮釋李香山日漸虛弱的體態,其實做到了精彩之至的「聲氣」表演。得病之人,行動慢了,肢體弓了,口齒虛了,都是演員慣用的伎倆,孫洪雷的功力則在於另外添加了「氣虛」一味,原本有著勁爽有力的磁性嗓音,也有著顧睨自雄的豪傑霸氣,但在病魔襲身之後,他最大的改變卻在上氣不接下氣的談話與乾咳的嗓音之中,耳尖之人,一聽就知假咳真咳,一聽就知體虛幾何,孫紅雷明明是演戲,卻能精準控制氣若游絲的吞吐量,創造了極其逼真的聲音共振,完成了戲劇說服力,功力非凡。one181.jpg

 

但是壞也壞在那場生前告別式上,想要驗收親朋好友的臨終祝福,固然是他難遣人間不了情的鐵証,亦是《非誠勿擾2》刻意營造的生死催淚大秀,問題在於秀拖得太長,每個人都要來上一段,他也還得來上一段回應,就算他的胸腔共鳴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確有風燭殘年的寫真音效,但是就算他「迴光返照」,也很難有那麼好的體力逐一應對了。馮小剛刻意求全,要李香山在最後告別式上還要來一計全壘打,只能說算計太過,反而暴了短,畢竟,殘缺有憾,才是人間本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追求形式之人,終必還是為形式所限,《非誠勿擾2》的情愛訣別,生死訣別都因「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只落得癡人囈語,偏偏,芸芸眾生,就愛此味,導演馮小剛最終還是選擇了「譁眾取寵」的紅塵墜落了。

 

 

 

 

 

借物少女:全新比例尺

好電影都能提供全新視野看人生,吉卜力工作室動畫師米林宏昌首回當導演,拍出的借物少女艾莉緹》,就用全新的比例尺衡度人生,提供全新視野審視人生。

 

借物少女艾莉緹》改編自英國著名童書作家Mary Norton1955年開始書寫出版的「The Borrowers Afield」(後來還有三本續集書),有人把它視成小人國的冒險傳奇,但是更精準的說法卻是小人族家庭,一家三口的生命冒險,他們寄居在生病少男翔的祖母家地板下,從他們的身材到家居設備,一切都像是平凡人生的袖珍迷你版,差別在於他們過著向人類「借物維生」的日子,卻完全不信任人類,身材和體力都極懸殊,完全沒有抗衡能力,一旦被人類發現行蹤,就是他們得打包行囊,遷徏離家的時刻了。

 

借物,當然是文學家刻意選用的優美名詞,卻也另有深意,不告而取,名為借物,實則就像竊用,這也是艾莉緹和父親只能利用夜深人靜時刻,潛入人家,偷取方糖或則衛生紙的原因。只不過,人類同樣過著「借物」人生,食用的蔬果米食,不也同樣取自大地?房產花園不也同樣是寄居穹蒼籬下?人類喧嘈,一旦被螞蟻、跳蚤或者老鼠「借用」生活物品,誰不聒噪疾呼?但是人類借用大地的一切,卻因為大地不語,因此就了無虧欠之心(除非大地開始反撲)。了然這個「借物」觀念的雙向思維,電影的觀點就格外有趣了。

ba97.jpg 

男主角翔雖然心臟不好,等著開刀,但是來到外婆家養病之前,就已經聽過小人族的傳奇,初到花園,就看見了女艾莉緹在花叢裡忙著折枝摘花的行蹤,艾莉緹就算身材嬌小,也懂得偽裝,仍然逃不過翔的法眼,甚至就在午夜時分,撞見了正要借用一張衛生紙的艾莉緹,就在「小眼對大眼」的對眼時分,大小兩個族群的一男一女,似乎油生了來電的震動。

 

比例尺的改變,是借物少女艾莉緹》所有趣味設計的動人前提,不過是一片小香草的葉片,幾朵花蕊,就已經夠讓艾莉緹跋山涉水才能完成生命冒險,米林宏昌確實懂得透過比例尺的變動,讓平凡的家居人生,突然就有了全新視野,所以,地板下的人生,牆角邊的夾縫,都因為小人族的現形,開始撩撥起觀眾的想像力,沙有世界,蟲有世界,地板下的異世界,其實是趴在地上的我們怎麼也看不清楚的世界,唯其如此,人生的「距離」和「重量」頓時都得著了新定義,視覺上有了奇觀,行為上亦有了全新的冒險空間。

 

不過,借物少女艾莉緹》最有趣的觀點卻在於世人如何對待非我族類的異類?ba28.jpg

 

翔的外公早就知道地板下和花園裡有小人族出沒,驚喜大過意外,疼愛勝過好奇,於是親手打造了迷你模型屋,所有的桌椅橱櫃,悉如真實人生,窗簾壁紙,花瓶盆栽,亦都依照人生比例縮小擬真重現,一切只為了歡迎小人族入住。只不過,人丁寥落的艾莉緹一家人,卻敬謝不敏,不但不屑一顧,還列為禁區,嚴禁涉入,大國可以故示寬厚,小國卻不能不以生死存亡的敬畏感,審慎應對著誘惑與陷阱,這也是何以翔動手拆掉了艾莉緹家的舊牆,換上外公妙手打造的夢幻廚房,艾莉緹的爸爸卻毫無舊家換新家的喜悅,只是老巢既然不保,就得快速撤離的焦慮了。ba25.jpg

 

就在翔和艾莉緹似乎正要發展出一段跨界(跨國友情)時,翔家僕人卻另有心思,她也曾聽說小人族的傳奇,卻從未得見,一旦真的讓她發現小人族的下落時,她先是有了「收做標本」的蒐奇行動,一把捉住艾莉緹的母親,就丟進玻璃瓶內,再用保鮮膜套住瓶口,這款「標本」情節是不是也刺激著喜愛製作標本的獵人們深思?光做標本還不夠,僕人還叫來了滅鼠公司人員,想要施打藥物「捕捉」或者「逼出」其他小人族,這種「以人為本」,只顧人身福祉,全無生靈掛念的殺手念頭,不也正是我輩中人經常演出的霸凌昆蟲或鼠輩戲碼嗎?(捏螞蟻、拍蚊子、打蟑螂,捉老鼠……)我們的尋常拍打小動作,卻可能就是他們毀家滅族的生存危機,僕人的嘴臉與行動,其實是借物少女艾莉緹》唯一的危機時刻,卻已夠讓我們省思良久了。

 

人生比例尺的改變,讓我們重新思考空間與距離的關係,翔的跨窗小動作,艾莉緹卻是要辛苦跋涉才能跟隨,但是翔打不開的窗子,卻又得靠艾莉緹的窕窈身段才能突破困局,順利開鎖,人生關係的改變,才是他們得能攜手共度危機的關鍵所在,借物少女艾莉緹》就是透過這麼清楚的刀法,宣示著異類人生和平共處的美麗境界,震撼力卻更勝過《阿凡達》苦口婆心的唯言大義了。ba19.jpg

 

艾莉緹最後與翔的河邊話別,艾莉緹終於攀到了欄杆頭,可以平目直視,可以相互期許與祝福未來人生,體型固然有別,心靈卻相通;彼此固然惺惺相惜,卻也只能誠心祝福,不管是「以大事小」或者「以小事大」,借物少女艾莉緹》創造的人際關係,在在耐人細嚼深思。

 

01月2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借物少女艾莉緹》及最新電影書:《折返點》

 

日本大導演宮崎駿又推出了他編劇兼監製的新作品《借物少女艾莉緹》,所以今天的節目就試圖結合新書┼新片┼新音樂,製作一集有文字有影像,還有音樂的節目。

poi500.jpg 

過去,我們介紹過宮崎駿的寫作文集《出發點》,最新的這本《折返點》,則是以宮峻駿在1997年到2008年間的所思所轉換成為文字的書,從《魔法公主》一路講到了《波妞》,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原本想要打造的三鷹吉卜利美術館應該像是一座山,入口在山腳,出口卻在山頂的構想,也是書中披露的美麗夢想,這些腦波中的念頭究竟與《借物少女艾莉緹》有什麼關係呢?

 

借物少女艾莉緹改編自英國作家瑪麗‧諾頓的同名小說,一位因為有心臟病要開刀到外婆鄉下老屋靜養的小男孩翔,卻意外發現了花園裡有小小人族活動的痕跡。艾莉緹就是小小人族的掌上明珠,最愛從花園裡搬一枚藥草草葉,一叢小花做為房間裝潢,她和雙親一家三口靠著住在地板上的人類家裡「借」東西為生,不管是方糖或衛生紙,形體比人類小上一百倍的他們都有不同的妙用。

ba156892108.jpg 

借物少女艾莉緹》的真正意義在於提醒世人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態,特別是地板下,牆角邊的生物世界,如果是螞蟻、蚱蜢或老鼠,也許我們不以為異,因為非我族類,可是如果是長相、情感和說話方式都與人類一樣的「小人國」呢?我們還是那麼輕賤他們嗎?

 

改變高度和態度看人生,生命就有其他的機會,正是《借物少女艾莉緹》隱藏在電影冒險劇情下的微言大義,Simon Caby打造的電影音樂,也迥異於以外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風貌了。

使用音樂:借物少女艾莉緹原聲帶

《魔法公主》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音樂:《2010年鍾愛外語電影音樂》

 

2010bs.JPG以下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十大外語片原創音樂片單,節目長度有限,上周只能介紹到第七名,本周則是第六名開始倒數:

01.《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Alexandre Desplat

02《全面啟動(Inception)》Hans Zimmer

03《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Hans Zimmer

04《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Alberto Iglesias

05《摰愛無盡(A Single Man)》Abel Korzeniowski

06《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writer)》Alexandre Despla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生命之詩》

poetry7820.jpg 

做官的人,還能保有多少藝術細胞和敏感度呢?南韓導演李滄東做過文化觀光部長,但是拍起電影,依舊細緻動人,獲得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生命之詩》,從選材到選角,都讓想起了美國詩人羅勃.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標榜生命志業的那首名詩「未曾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詩的終句如此寫著:

林中兩條岔路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那一條,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人生就此迥異。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李滄東寧願在藝術創意的生命角落裡,鐫刻一個足以讓人沈思的身影,於是他選擇了詩,選擇了請昔日紅星尹靜姬重出江湖,透過一位老女人,透過寫詩的歷程,來檢視自己生命裡所遇到的點點滴滴。

 

息影十六年後的尹靜姬,在《生命之詩》中飾演楊美子,有了初期阿茲海默氏症的前兆,經常忘卻名詞與動詞,與她相倚為命的外孫,卻也在校園裡犯下性侵女同學的不幸事件,她要如何善後?又如何寫出生命中最動人的詩作呢?《生命之詩》用了非常委婉的迂迴手法,探討了父權社會底下,女性在角落陰影中掙扎呼吸的情貌。

 

使用音樂:《愛無間原聲帶

 

非誠勿擾2:愛情相聲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由一條縱線兩條橫線交串而成。縱軸是五口相聲,四位當事人加上一位說書人,爭唱著愛情與婚姻囈語;橫軸之一是輾轉反側的愛情煎熬,之二則是參不透的生死糾纏。

 

縱橫的魅力來自曾經創立「痞子文學」的中國作家王朔,他的作品擅長把粗俗元素,轉成趣味力道,以另類文法,直接揭露人生本色,所以才會在離婚典禮(是的,是離婚,非結婚,整齣《非誠勿擾》就大玩著儀式遊戲)上說出了:「散買賣不散交情」和「從夫妻變回熟人」的犀利台詞,所以也會有在葛優求婚過程中,出現:「所有婚姻的選擇都是錯誤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以及「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們倆就走岔道了!」等從生命苦果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結晶。

one31.jpg 

這種偈語式的生命警語,正是相聲藝術最常使用的「逗樂」手段,伶牙利齒,插科打諢了半天,突然來計當頭棒頭,勁爆啊,精準啊,歇後語式的核心直擊,讓聆聽者(觀眾)有了猛然憬悟,拍案叫絕的喜樂力道,完成大眾娛樂的基本訴求(至於「北極熊為什麼不吃掉企鵝」的無厘頭生態問題,更是王朔和馮小剛消遣無知暴發戶和呆頭傻妞的遊戲手段了,既直接,又生猛,更絕)。

 

馮小剛把王朔的語言魅力分成「豔陽」與「冷酷」兩路投射,葛優、舒淇、孫洪雷和姚晨四位幕前主角的職責是活蹦亂跳地用語言來顛倒眾生,他們體悟的愛情警語,因為有著生命歷痕的溫度,所以讓觀眾輕易就能對號入座,而且會心一笑;至於張涵予擔任的幕後說書人角色,則以冷面笑匠的語法,訴說著秦奮和笑笑這對苦戀情人,從北海道到海南島,分分合合,據說要到2030年才算結了婚的恩怨情史,他的旁白既是串連,亦是交代,但也另外帶著感歎,只是看得見的男男女女競相在「豔陽」下搬弄身影時,張涵宇的低調與壓抑,則提供了一種呼吸空檔,讓分合情侶得能蓄積更多能量再出擊。

 

不過,正也因為警語充斥全片,就算馮小剛努力從海南島三亞的亞龍灣森林公園中找到了極多的夢幻場景(那是進化版的瓊瑤式偶像劇),但是《非誠勿擾2》卻也渾然成為一齣用耳朵去聆賞就已足夠的「相聲」或者「話劇」,屬於電影特有的影像運動,在電影中都只成了美學點綴,偶而能提味,卻失去了正調主味了。ONE127.jpg

 

「形式主義」則是《非誠勿擾2》刻意經營的戲劇手段,片頭玩一次,確實發揮了錯愕驚歎的趣味效果,片尾再玩一次,則是斧鑿太深,刻意求工了。

 

片頭是從葛優在長城求婚做開場,直接跳入馬車加轎車的盛大婚典場景,確實玩了些混淆視聽的錯覺樂子,但是到了續集才冒出頭的孫洪雷和姚晨兩人,卻在此時剎有介事地演出一場「離婚」大典,此舉固然符合了《非誠勿擾》系列電影的當代「愛情/婚姻」迷思的主題論述,也突顯了孫洪雷飾演的李香山這個角色耽戀形式主義的人格特質(正因為他愛從傳統形式上檢視人性,書寫人性,才會在罹患黑色素的絕症後,趕著要辦自己的生前告別式,要讓生命中必經的所有歷程都能親眼目擊,甚至親手糾正改寫)。

one42.jpg 

馮小剛真正的目的是要以「哭笑不得」的喜趣高度重新審視人生,看似自在灑脫的李香山,實質上卻是完全「參不透鏡花水月」的重度癡迷,明明不捨,卻要做扮捨得,所以才要給變色又殘缺的婚姻,來一個「好聚好散」的句點,所以才要親自出席自己的「告別式」,「交代」自己的結論,也「驗收」親友的追思,順便再「修正」不當的悼詞,人生明明是「身後是非誰管得」,時辰到了,只能雙手一攤,任人戲說,偏偏就有癡人要爭個蓋棺論定的正式說法。正因為李香山的癡是凡夫俗子的縮影,所以他的率先抗拒世俗(離婚辦得比結婚更隆重盛大,廣邀親友見最後一面的生前告別式),卻也多添了傻氣與酸氣,反而得著了「先行者」的呆氣,以「噱頭」唬弄了「始料未及」的觀眾,也以「呆氣」貼近了庶民,以「酸氣」滿足了想像,也成就了娛樂傳奇。

交響人生:台下十年功

瞧不起專業,看不起當朝紅人,是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交響人生(The Concert)》刻意炒做,以帶動戲劇高潮的手法,但隱藏在戲劇矛盾底層的微妙情緒,卻也頗值得玩味。

 

平反,是《交響人生》的第一主題,用偏鋒來平反則是《交響人生》設定的戲劇基調。戲走偏鋒,所以陸離,再也不能拿常情來衡量論評了。

 

《交響人生》的主角是波修瓦樂團慘遭政治鬥爭下台的指揮家菲力波夫(由 Aleksey Guskov飾演),他淪落成劇院裡的清潔工,雖然還是可以偷偷地聆樂比畫,過過隔空指揮的乾癮,但是他對舞台上的樂師程度很有意見,今不如昔,可以解讀成失意老指揮看什麼都不順眼的不滿心情,只是這種「造反有理」的雄辯逞強,卻是哈杜導演深信不疑的劇情動力。

 

因為菲力波夫好不容易騙到了一次前往巴黎夏特雷表演廳演奏的機會,他必需私下重組樂團,冒名頂替,於是一方面號召昔日樂師重聚,另一方面則各地尋訪流落民間的樂師,他們或許都有猶太血統,或許都不見容於俄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被迫遠離舞台,靠著一身音樂本事,在江湖行走混飯吃,有的人混跡吉普賽人群,縱歌自適;有的人則是在替色情電影配樂;有的則是在菜市場裡偶而拿起樂器自娛娛人……即使他們早已退出舞台,但是早年根深蒂固的樂藝訓練,卻讓菲力波夫「相信」臨時組合的雜牌軍,也遠比正規樂團來得很稱頭,更體面。lc907.JPG

 

如果當成稗官野史來看,《交響人生》的劇情設計是既離奇,又傳奇的(就像劇院經理所說的:「真有神蹟發生了!」)不過,哈杜最大的問題是他刻意迴避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嚴肅真相,把一切歸諸於奇蹟神話,毋寧是太過一廂情願的草率邏輯。

 

就算哈杜認定這些高手早已用靈魂來擁抱音樂,即使早已不再勤奮練琴,早已疏忽了演奏默契,即使指揮棒都已經高舉了起來,喇叭手才匆忙落席,還是可以氣定神閒地精準照譜演出,一切渾若天成,甚至還能讓挑剔成性,耳尖嘴利的樂評家心悅誠服,確實,那是美麗的夢幻,但是信手拈來皆成曲調的縱橫恣意,卻也打了天下演奏家一個大巴掌,不可能的癡夢邏輯,就此大大削弱了電影的合理性。

 

哈杜或許真心相信「藝高人膽大」,這群專業高手不必彩排,照樣可以用靈魂瀟灑演出,但是拚著生平美名,想要洗刷冤曲的菲力波夫豈能容許如此草率?更何況他的衷心使命在於要讓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飾演的小提琴演奏家安瑪莉為生母一雪前恥,先天上有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就算他聽偏了安瑪莉所灌錄的所有CD,了解她的潛力與天賦,可是他應該要更謹慎演出,不容辜負了前人所託,這些細節的完全忽略,不只違逆了專業樂師對演出負責,亦無視於對購票觀眾基本權益的尊重,只為求劇情的大逆轉,不惜乖違了基本運作規則,驚訝或許是有的,疑問卻也是隨著劇情進展,逐格蔓延的。

 

全片唯一耐人尋味的「專業」挑戰,在於安瑪莉來到舞台上要排演時,樂師零零落落,排練無門,唯獨吉普賽血統的第一小提琴手看到獨奏高手來了,立刻上前炫技,從混音、滑音到混合雙音,從換指到混合把位和大跳換把,五根手指既野性又帥氣地在琴把上飛快翻滾,連安瑪莉都忍不住想要問一聲:「你是怎麼拉的?」lc909.JPG

 

問題在於即使第一小提琴手的指法狂野歸狂野,卻不見得難得到專精高手,亦即這場的炫技秀只能唬弄一般觀眾,孰料卻唬到了安瑪莉,導演哈杜是要突顯第一小提琴手的高明?還是意外暴露了安瑪莉的稚嫩?表面的戲劇效果或許達到了,卻也意外在專業領域上摔了一跤,《交響人生》因而未能在劇情上臻致更高亢的境界,或許正是走偏鋒的宿命了。

網路電影節:法式創舉

每年有那麼多的電影節,那麼多的影展,會不會有分身乏術之感?如果你只要在家上網,就能看見電影節的參賽作品,甚至還可以上網投下你的選票,選出你認定的最佳影片,你會不會有一種很悠閒自在,又能享受風潮的感受?

 

法國有一家國家出資贊助的UniFrance公司,專門推荐行銷法國電影,UniFrance2011年推出的創舉就是名為「我的法國電影節」的網路影展─

MyFrenchFilmFestival.com ,透過網路看片的方式,號召全世界的網路使用者上網觀看最新的法國電影,時間就從一月1429日。

 

「我的法國電影節」一共選映了十部劇情長片和十部短片,為期兩個星期,恰巧就是一般電影節的時間長度,正因為UniFrance的目的是行銷法國電影,所以「我的法國電影節」還另外準備了德文、阿拉伯文、日文、英文、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等十國語言的字幕版本(可惜沒有中文),供來自四面八方的網友選擇。

fff04.JPG 

但是習慣在網上免費看電影的網友,還是得如一般參加電影節一樣:付費看電影,劇情片一部要1.99歐元,套票是9.99歐元(可以看十一部劇情片);短片一部要0.99歐元,套票則是 4.99歐元。至於全餐套票則是13,99歐元。

 

當然,UniFrance也在官網上放了參賽片的精彩片花與預告片,甚至還有每部電影的導演專訪,既是行銷,亦是推廣,對渴求曝光度和創作生命延續力的創作者而言,官方的大力行銷,反應著法國人對自家影視文化的重視態度。

fffestival.JPG 

入選競賽的法國電影對我而言都極陌生,詳細名單就請大家上的去看就好,不過,我在部落格文章首頁上整理的劇照,類型很不相同,也算是百花齊放的選單了,反而是列入非競賽單元的三部電影,有經典,有新秀,頗有可觀:

01.《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這是大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在1955年完成的作品,對於廿世紀初年風行一時的康康舞文化有獨到的文化和歷史觀察。

02.《刺蝟優雅(Hérisson)》Mona Achache執導的這部電影是我個人鍾愛的2010年優秀佳作。 

03.《法式香吻(Beaux gosses)》每個國家都會針對青年族群拍出校園作品,法國漫畫家Riad Sattouf則是把自己的漫畫轉成了電影,年輕的夢幻氣息應該就是他的主力訴求了。

 

不過,要網友花錢看電影,其實誘因不大,上MyFrenchFilmFestival.com的臉書,參加遊戲活動,就有機會拿到兩張巴黎機票或者兩張紐約機票,或許就有誘因了。UniFrance因此還和同屬官營的法國航空合作,日後得獎影片還會在法航的班機上連演九個月,從付費看片到飛機上映演,電影創作者除了擴大收看族群之外,還可以分得相當紅利,同樣具有何妨共襄盛舉的誘因。

 

UniFrance就是這樣挖空心思結合新科技來行銷法國電影,相對於台灣那麼多的電影節活動,多數都還是停留在引介知名外國電影的層次,唯恐新片不多,唯恐怪片不強,卻沒有太多人願意花心思來持續推廣優秀的台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