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蜂俠:媒體狂想曲

法國導演米榭.岡粹(Michel Gondry)執導的《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其實就是一部以逗樂年輕觀眾為目的的娛樂電影,沒有什麼微言大義,也沒有什麼創見,不必大費力氣來討論,倒是可以和台灣的媒體生態來做些橫向並陳。

 

今年初,台灣媒體經營最大的議題無非就是政府的置入性行銷,關鍵就在政府拿人民的錢來買新聞,頌揚政績,唬弄人民,這和《青蜂俠》中的檢察官史卡隆(由David Harbour飾演)試圖掌控「哨兵日報(Daily Sentinel)」,要求隱惡揚善,替他做公關,一旦大老闆詹姆斯(由 Tom Wilkinson飾演)不聽掌控,就乾脆殺掉老闆,讓只會吃喝玩樂的兒子布瑞特(由塞斯.羅根(Seth Rogen)飾演)接棒,日後再施以威脅利誘,必能乖乖聽話,為他服務。

 

這種政客收買媒體,火大就把你幹掉或關掉的傳奇,台灣在戒嚴時代時有所聞,如今少用暴力或關門威嚇,卻換成直接用錢收買,讓面臨業績與生存壓力的媒體趨炎附勢,反而成了最省力,卻也最有效的攏絡策略。

gh0733.jpg 

如果《青蜂俠》的媒體議題這麼「寫實」,其實無啥「樂趣」可言,因為媒體批判的社會文化指涉,不但太沈重,也太嚴肅,新意更乏善可陳,還好,《青蜂俠》的議題多了一點變數,才使得一部改編自美國1930年代知名廣播劇的動作電影,不至於那麼簡單與膚淺。

 

關鍵在於《青蜂俠》真正的置入性行銷來自於報老闆布瑞特,史卡隆的新聞干預與媒體掌控讓他很火大,檢察官要他隱惡揚善,他反而要報導社會黑暗面,青蜂俠的所做所為,正好是社會亂像的最佳明証,不但可以打檢察官一巴掌,形成政績危機,同時還可以「煽色腥」的報導刺激報紙銷路,何樂不為?

 

布瑞特雖是花天酒地的花心大少,但是經營媒體卻也眼光犀利,出手精準(台灣過去五十年來主流媒體的崛起,不也都和社會或黃色新聞有密不可分的發跡連結),問題在於他就是「青蜂俠」,自家的「哨兵日報」每天以青蜂俠的消息上頭版,不但真正做到了「行動與編採」合一,更是不露痕跡的自吹自擂,大做廣告,打著社會公器的「名號」,行的卻是「行銷」自我的本質,難以分辨真相的閱聽大眾,除了接受報導洗腦,信以為真之外,又如何洞悉媒體大亨別有居心的操控手段呢?

gh12.jpg 

《青蜂俠》其實沒有抱持太強烈的批判態度,電影對於媒體的「批判」其實遠不如「利用」,而且大玩「喜劇」趣味。例如大反派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飾演的黑道大哥最受不了的就是媒體不再報導他的惡行了,「青蜂俠」的頭版報導,不但威脅了檢察官,同時也讓他如坐針氈,渾身難過,因為「首惡」地位竟然被一位默默無聞的「後進」取代了,做不了老大,上不了頭版的他,怎能坐視身價跌停板?怎能不反撲?正因為《青蜂俠》的思考邏輯大不同於常情,才能讓人捧腹,橫添了不少趣味。

 

當然,「哨兵日報」總社被黑道登門大鬧,既衝撞又爆破,甚至還放毒氣的誇張傳奇,都只能以胡鬧逗趣視之,沒有人會認真的,真正的趣味在於雨過天青後,布瑞特還得安排周杰倫飾演的加藤來記者會上開槍鬧場,讓他先能義正詞嚴地宣示要對抗黑道,既而又能以肩部中槍,遮掩「青蜂俠」受了槍傷的真相。「青蜂俠」白晝公然開槍的行徑,當然是又成了「哨兵日報」報紙頭條,問題是,這則新聞看似報導了「槍擊案」的表相,實質上卻絕對挖不出「青蜂俠」槍傷「青蜂俠」的實情,同樣是報老闆中槍的訊息,只報導表面假相,不就假新聞了嗎?布瑞特不也是在操縱自家媒體來遂行自己的「私心」(雖然那也是「公義」)嗎?

gh0726.jpg 

《蜘蛛人》和《超人》的相似點在於男主角都在報社工作,超人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女友記者女友完成「獨家」專訪;做攝影記者的蜘蛛人則是如何「自拍」,滿足總編輯需求,保住自己飯碗?他們偶而放水,還不算脫離「事實」,但是《青蜂俠》卻是變本加厲,把媒體當成私器了。新意不多的《青蜂俠》正因為加油添醋玩了不少媒體話題,反而呼應了台灣在地的話題,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獲了。

 

青蜂俠:超猛雙管槍

自卑之人,刻意藏拙的方式就是突顯已能,誇大自己的所有,《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裡的大反派克里斯多夫.華茲(Christoph Waltz)掏出手槍,竟然比別人多了一根槍管,誇張,卻又逗趣的設計,十足說明了他的自卑心理。

 

法國導演米榭.岡粹(Michel Gondry)刻意替《青蜂俠》的反派穿上了小丑戲服,他們能力或許不夠潑辣,真要耍狠還是足夠壞事,只是岡粹另外設計的「格調障礙」,才讓全片的喜劇氛圍得到了爆笑能量。gh03.jpg

 

華茲第一回出場時就出現了三層的「格調障礙」:身份、姓名和穿著。

 

他的第一場戲就是向洛杉磯新開幕的夜店索取保護費,要求入股分紅,理由是對方未向他報備,就私自開店,等於是強龍壓了地頭蛇。問題是這種談判小事,需要老大親自出馬嗎?需要用汽車炸彈來威脅嗎?老大出招,而且來勢洶洶,卻就只為了這種蠅頭小利,未免殺雞用牛刀了吧?難怪對方錯愕之餘,會看扁他,認定他虛張聲勢。

 

華茲飾演的反派老大是俄羅斯移民,名叫Chudnofsky,一般人唸不來,不管是叫查洛夫斯基,邱洛夫書雞,光是自報山門,道出姓名時,無法氣壯山河地高分貝嗆聲,反而得大費唇舌教會對方正確拼音。對方的錯唸,不管是無心或者有意調侃,其實都已經讓老大的氣勢矮了一截。

gh07.jpg

 

第三則是穿著。夜店的黑幫勢力同樣大有來頭,從老大到手下,個個都穿著名牌,雄壯威武,反觀Chudnofsky的手下,個個穿著窮酸,講得更直接明白一點就是:「土!」兩軍對決,勝負還未知,陣頭氣勢已然輸上一截,豈不惱人?更重要的是,「土」壞人,似乎就不夠兇狠,不夠嚇人,

 

這三層「格調障礙」其實目的只在利用「白種人的優越」來戲弄大反派,利用傳統的偏見來顛覆巨型動作電影的「反派」傳統。從《蜘蛛人》、《蝙蝠俠》到《超人》,電影英雄所要對抗的對手,就算出身未必相當,能力卻是相近的,亦即在競賽的天平上,佔有勢均力敵的砝碼重量,才能營造對抗拔河的緊張力度。但是這種劇情設計,不管激盪擦撞起多少火花,最後還是得落入「英雄得勝,惡人落敗」的既定公式之中,既然結局已定,讓對抗過程多一些想像與意外,應該就是老愛玩顛覆遊戲的米榭.岡粹必定會做出的選擇了。

 

這亦是為何嘴吧上吵不過對方,乾脆拿出他的雙管手槍,一槍兩彈,對手背後人再多,兩三下也就掃射殆斃了。但是行頭太遜,穿著不夠體面的對話,卻也形成《青蜂俠》中最有趣的黑道心理學,當青蜂俠和加藤開車闖進愛德華.福隆(Edward Furlong,還記得他嗎?《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中人類救世主康諾的少年角色,當年何等清秀,如今卻已臃腫發福,只能客串演一個邋遢癟三了)的毒品工廠,逼他把「青蜂俠」的名片遞交給老大Chudnofsky,愛德華不經意說出:「頭上戴面罩的人,就是比穿西裝的歹徒更嚇人。」的真心話時,會惹惱Chudnofsky,他的雙管手槍再度擊發,昔日紅星的戲份就在兩分鐘不到內,草草落幕了。gh01.jpg

 

《青蜂俠》從頭到尾只是動作喜劇,《惡棍特工》讓人不寒而慄的蓋世太保角色,讓克里斯多夫.華茲奪下了奧斯卡小金人,如果他再重複同樣戲路,其實全無新意,於是從被人挑剔西裝不體面之後,他會在乎片語隻字,他會急著要換上各種不同色調的紅外套,甚至在攻進「哨兵日報」總部時,他還會「身先士卒」戴上防毒面具去衝鋒陷陣,壞人有很多種,《青蜂俠》的Chudnofsky改走喜丑路線,每回出場都想要搏觀眾一笑,也算是華茲超越自己的一種努力了。

 

2011奧斯卡:入圍焦點

今年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今晚揭曉,我的結論是四平八穩,意外不多,最佳影片獎項的入圍作品數量,去年從五部增加為十部之後,幾乎年度佳片盡都網羅其中,鮮有意外,少有遺珠,競賽的趣味就淡了許多。

 

今年最佳影片入圍作品如下:

127關鍵小時(127 HOURS)》

《黑天鵝(BLACK SWAN)》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全面啟動(INCEPTION)》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真實的勇氣(前譯:大地驚雷)(TRUE GRIT)》

《凍死骨(Winter’s Bone)》

 

拿這份名單來比對製片人工會本月初的十部年度影片提名名單,差別只在於《竊盜城(THE TOWN)》被《凍死骨》給取代了。再拿來比對去年美國電影學院(AFI)選出的2010年度電影(MOVIES OF THE YEAR片單來看,同樣也是《竊盜城》被淘汰了,換上了英國年度佳作《王者之聲》(美國電影學院只評美國本土電影,奧斯卡則是英美電影同獲青睞)。

 

沒有意外,或者出入不大,可以解讀成眾議咸同,但是一份完全沒有意外的提名名單,想必也就很難激起觀眾的期待激情了。

 

今年的奧斯卡勢必就是一場「英皇」(12項提名)大戰「臉書」(8項提名)的決戰, 另外會扮演攪局者的則是10項提名的《真實的勇氣》了。因為這三部電影的導演也都獲得了提名,加上《黑天鵝》的導演 Darren Aronofsky與《燃燒鬥魂(的David O. Russell,最後大獎應該不會有其他黑馬了(如果是《玩具總動員3 意外奪魁,肯定就是超級意外了)。

 

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音樂獎項,結果,嗯,同樣也沒有意外,入圍名單如下:

 

原創音樂: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作曲家:John Powell

《全面啟動》作曲家: Hans Zimmer

《王者之聲》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

127關鍵小時》作曲家:A.R. Rahman

《社群網戰》作曲家:Trent Reznor and Atticus Ross

 

原創歌曲:

Coming Home“《鄉謠情緣(Country Strong)》曲詞:Tom Douglas, Troy Verges 和 Hillary Lindsey

I See the Light“《魔髮情緣(Tangled)》作曲: Alan Menken作詞:Glenn Slater

If I Rise“《127關鍵小時》作曲:A.R. Rahman作詞:Dido 和Rollo Armstrong

We Belong Together“《玩具總動員3 曲詞: Randy Newman

特別服務:一擲千金病

 

有錢,才會去競逐金錢遊戲;有閒,才會讓金錢去砸藝術品,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執導的《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 Sans Queue Ni Tete)》中對於藝術品的標售與歸屬,有特別的視野。

 

人生器皿的創作原是為了生活便利,有了氣力與閒暇才會想到如何精進,因為追求精緻,所以就出現了精品藝術,但是一旦成為藝術品,陳列與觀賞的功能取代了原本的實用性,審美距離拉開了人與藝術的互動關係,人間氣味頓時褪色,器皿的原始性格蕩然無存,就像進了動物園中的珍禽異獸一般,只能遠觀驚歎,再也不能恢復本色了。

 

《特別服務》的開場戲就是飾演妓女愛麗絲的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正在採購一只名貴水果盤,藝術精品讓人驚豔,而且所費不貲,但是一旦放回家中桌上,你捨得放水果上去嗎?不會磨損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嗎?除了陳列展示,水果盤的原始功能立遭強力限縮,一旦沾上了藝術之名,更加突顯了天生麗質,卻也更遠離了人間煙火,物皿是升格了?還是蒙塵了呢?

 

生活藝術品的矛盾論述,其實可以參考另一位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所拍的《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阿薩亞斯追本溯源地把名家器皿走完人間行腳後,因為主人的老逝凋零,最後落足在博物館的歷程做了形移勢改的時空對比,那是實用論領先觀賞論的邏輯;《特別服務》則是從觀賞點切入,水果盤如果擺在陳列架上當藝術品,叫什麼名字已經無啥差別了,一旦愛麗絲買了水果盤回家,擺在茶几上變成生活中可乘載物件的容器,或許才又恢復了本色溫度。

st59015701.jpg

 

《特別服務》的第二個趣味則在於討論藝品的知音。

 

電影中的兩位男主角夏維爾(由Bouli Lanners飾演)與皮耶(由Richard Debuisne飾演),都是知名的心理醫生,工作壓力雖然大,但是醫生收入也豐厚了他們的物質人生,兩人在藝品拍賣會上是不打不相識,爭相出高價標天使雕像與燭台,出價時,兩人互不相讓,比財力,亦比決心,但是爭了半天,兩人走出拍賣場時,卻渾然忘了剛才的搏鬥,皮耶順手就把自己剛標來的天使雕像給了夏維爾。為什麼?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他享受那種競逐的樂趣,而非是真的對藝術品有什麼迷戀或偏好,亦即藝術品只是一種情緒出口。

 

皮耶瘋了嗎?皮耶錢太多嗎?《特別服務》的這場拍賣戲超越了世俗人的經驗法則,卻成功讓人看見了兩位布爾喬亞階級的空虛與茫然,他們的職業雖然都是醫生,但是相當程度上,他們病得都不輕,才會有了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

 

那尊天使神像基本是全片的象徵神祉,《特別服務》的醫生與妓女相當程度上都有著濟世淑人的功能,異曲但同功,所以,拿到天使的夏維爾願意把它轉贈給愛麗絲,感謝她救苦救難的努力(至少,讓他確認了自己暴燥不耐的問題不在冷感或無能,而是少了人生的愛與關懷);多次凝視著天使憐憫俯首神情的愛麗絲亦豁達於自己的中年倦怠與職業疲乏,因為相較於療養院中的弱勢人兒,她確實萬幸太多,這亦是她終於還是把天使神像捧到療養院的心情,紅粉配佳人,寶劍贈英雄,美好物件只有安放在最合宜的人間位置才鮮活,才能得著活力與永生,也因為一切都從混亂中重新歸位,所有的迷惘與失落,才得著了真正的救贖。

 

《特別服務》的主題沈重,主角心病都很重,但因相關意像清楚鮮明,解讀起來並不艱難,反而有著苦盡甘來的解脫,亦算是對觀眾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療了。

 

特別服務:貴賤同一命

世人心中,醫生尊貴,妓女低賤,拿醫生比妓女,肯定會被罵不倫不類,引喻失當,但是法國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在她自編自導的作品《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Sans queue ni tête)》卻做了如此驚天一比,差別在於她的醫生指的是心理醫師。

 

你可以說珍妮‧拉布蓉「語不驚人死不休」,亦可以說她不按牌理出牌,但是細論她的邏輯與辯証,卻也不能不承認,她的觀點既犀利又言之有物,雖然珍妮完全忽略了醫師專業養成過程的難辛,直接跳進執業時與人接觸的實務,明顯有失公允(厚妓女,薄醫師),但也因為她緊緊捉住了當事人的苦悶情意結,也能自成其說,這正是《特別服務》的趣味與魅力所在。

 

醫師看診有病歷,要詳述病史,要有診療處方,《特別服務》中飾演妓女愛麗絲的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也同樣準備著一份恩客清單,從癖好、需索到裝扮,無不清楚詳列,每回到了接客時間(病人同樣也要向醫師掛號),她就會根據清單,準備服裝和道具,務必要讓尋歡紓壓的客人開心滿意(找心理醫師傾吐心中塊壘的民眾,不也渴望著同樣的紓壓解放嗎?)。

 

尋歡客和看診病人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呢?珍妮沒有以長篇大論的文章滔滔雄辯,她只要透過對比方式就可讓人一看即懂:首先,他們都要付費,而且費用不貲昂;其次,醫生和妓女看似與服務對像親近體貼,卻始終保持客體距離(不論是身體或心理),不求真情交融;第三,交易完成後,花錢買主或許得著了片刻紓壓的快感,卻因交易完成後就各奔西東,別無糾纏,亦難免有了惆悵失落。st015705.jpg

 

尋歡客和看診病人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呢?珍妮沒有以長篇大論的文章滔滔雄辯,她只要透過對比方式就可讓人一看即懂:首先,他們要求的專業環境裡,都要有一張床;其次,他們都要付費,而且費用不貲昂;第三,醫生和妓女看似與服務對像親近體貼,卻始終保持客體距離(不論是身體或心理),不求真情交融;第四,交易完成後,花錢買主或許得著了片刻紓壓的快感,卻因交易完成後就各奔西東,別無糾纏,亦難免有了惆悵失落。

 

上述的論証,都是過往妓女電影偶或出現的討論焦點,珍妮的特殊設計在於讓男女主角都陷入了中年/事業危機,愛麗絲遇著了有暴力傾向的奧客,雖然應對得宜,未遭其害,但是過程的羞辱與挫敗,卻也讓她驚覺自己得去看醫生,接受心理治療了。st9015702.jpg

 

同樣地,Bouli Lanners飾演的心理醫生夏維爾也遇著了事業/婚姻皆已索然乏味的中年危機,厭倦與不屑的情緒已然成為他日常生活的制式反應了,他的病人雖然總是在看診後一再道謝,但是觀眾從夏維爾身上清楚看見,他既沒有成就感,更沒有喜悅,加上與妻子陷入無法溝通的冷戰對峙狀態下,於是在好友推介下,找上了很能撫慰男人心情的愛麗絲,希望在妓女的特別服務上得著身心紓壓。

 

但是,愛麗絲如何變裝,如何改變劇本,都無法讓夏維爾開心,因為問題不在情欲,她熟悉與擅長的專業技術,承受著難以言說的挫敗;夏維爾介紹的心理醫生皮耶(由Richard Debuisne飾演),同樣也讓愛麗絲備受挫折,因為皮耶拒絕替她治療,愛麗絲認定那是因為醫生瞧不起妓女這個行業,越是如此,她越要糾纏,也唯其如此,在皮耶精心照顧的弱智病人身上,她才看楚了中產階級無病呻吟的蒼白臉孔。st015703.jpg

 

是的,妓女或者醫生,都只是世人的職業身份,角色身份提供了戲劇元素的趣味,珍妮‧拉布蓉真正關切的是現代人中年危機的蒼白病痛。愛麗絲的恩客需求,複雜多樣,她得做出各種古靈精怪的「專業」造型,並不能給人「可愛」美感,反而彰顯了欲望的暗黑無邊;同樣地,醫生細聆著病人的夢魘囈語,他的疲累困乏,不但意味著專業醫技陷進了瓶頸,也讓現代的憂鬱蒼白有了更精準的對位。

 

《特別服務》的潛藏主軸其實是:人之患,在於有身,有欲。電影中的心理治療戲,很容易讓人與美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在2004年所拍的電影《愛神(Eros)》第二段《Equilibrium/平衡》來連接,那是一段消遣心理醫生的嘲諷電影,片中Alan Arkin飾演的心理醫生,就在病人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躺上治療躺椅,喃喃訴說起心理夢境的時候,理應專業分析的醫生卻在身後射著紙飛機,編織著自己浮世人生欲望。苦悶的人,找尋救贖,扮演救贖角色的人,一旦也陷入愁若絕境,又要找誰來救贖呢?

EROS12.jpg 

《特別服務》的結局有巧妙的轉折,讓愁苦的人得見另類愁苦,讓枯槁麻木的人,重新找回燃點,就是導演珍妮‧拉布蓉開出的處方,一切有如辛棄疾在「醜奴兒」一詞中所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01月29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非誠勿擾2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承續著前集的脈絡,除了輾轉反側的愛情煎熬後,多了人生怎麼也參不透的生死糾纏。所以,既有離婚大典,也有了生前告別式,全都是世間癡人才會想出的把戲。

ONE113.jpg 

《非誠勿擾2》以語言魅力最受肯定,關鍵在於曾經創立「痞子文學」的中國作家王朔出任編劇,運用極多犀利語法,歸納整理人生本色,所以才會在離婚典禮(是的,是離婚,非結婚,整齣《非誠勿擾》就大玩著儀式遊戲)上說出了:「散買賣不散交情」和「從夫妻變回熟人」都讓人笑得直捧腹,至於「所有婚姻的選擇都是錯誤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以及「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們倆就走岔道了!」也會擊中很多觀眾的心,有如當頭棒頭,勁爆啊,精準啊,帶動了不少拍案叫絕的喜樂力道。

 

至於「北極熊為什麼不吃掉企鵝」的無厘頭問句,更是腦筋急轉彎的代表作了。

 

把愛情和生死問題都套上一個哲學帽子,也是《非誠勿擾2》的煽情技法之一,其中,主題曲《最好不相見》的歌詞,就是這種語言與生命趣味的結晶了:

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憶。

最好不相愛,便可不相棄。

最好不相對,便可不相會。

最好不相誤,便可不相負。

最好不相許,便可不相續。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one145.jpg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使用音樂:《非誠勿擾》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生死接觸(Herafter)》

 

美國大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在新作《生死接觸》中,選擇了與死者通靈的生命問題來主題,三組不相關的人物要如何串成一起,考驗的是編劇和導演的說戲功力。

 

不過,多數人關切的卻是他們的命運,麥特.戴蒙飾演的喬治擁有通靈能力,能讓死人和親人對話,但是他卻痛恨自己的這個能力,不是他不想替世間的傷心人撫平喪親之痛,而是他無力承受世人的愁苦與災難,想要通靈的人往往會淚如雨下,滿意離去,卻無人知道他如何排遣自己的陰影苦悶。他是寂寞的先知。ha4121241936.jpg 

 

本片的女主角則是法國知名電視主播瑪莉(西西.迪.法蘭絲飾),她在印尼海嘯中大難不死,瀕死前的幻影經歷,讓她覺得上帝放她重回人間,必定另有使命,於是她開始寫書;英國的雙胞胎小學生馬庫斯(法蘭基麥克拉倫飾)則因為哥哥傑森死於一場車禍,他來不及說再見,一直想要再和死去的哥哥對話… 電影的動人內涵,可以從澳洲歌手Sia演唱的《催眠曲/Lullaby》中一窺究竟。

 

Send a wish upon a star  向星星祈願
Do the work and you’ll go far 因為你即將遠行;
Send a wish upon a star  向星星祈願
Make a map and there you are 確認你的去處

Send a hope upon a wave  向海潮祈願
A dying wish before the grave  臨終前的最後期許
Send a hope upon a wave  向海潮祈願
For all this souls you failed to save 為那些來不及救援的靈魂

And you stood tall  你曾經高聳
Now you will fall  如今即將傾頹
Don’t break the spell  不要打破
Of a life spent trying to do well 要世間更好的魔咒吧

使用音樂:《生死接觸》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年度祈願:

 

虎年即將結束,下周六,二月五日正值大年初三,電台另有節目規畫,《電影最前線》要停播一集,所以最後一小段的節目,我許下四個小心願:

 

一,來年的節目中,希望能有更多精彩有趣的電影音樂解說。例如《青蜂俠》的主題音樂與《大黃蜂的飛行》有多少相似?

 

hornet40713.jpg二,來年的節目中,未必能介紹所有的電影,但會想要每個月都推荐一部最精彩的代表作品,我的一月選片就是《我愛故我在(I Am lLove)》來聽聽台灣作曲家陳珊妮演唱的該片中文主題曲「Bite」。

 

三,有些電影或許來不及多談,但是能聽到動人的音樂,也就覺得幸福美滿了,例如《暮光之城》的主題曲「My Love」同樣是由澳洲歌手Sia所唱,歌詞描繪的My love, leave yourself behindBeat inside me, leave you blindMy love, you have found peaceYou were searching for release不也同樣深情動人?

 

四,要以一首《春歌》祝福大家日日好日,年年好年,歌詞如下: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在我心中,這首歌就是華人音樂中的「波麗露」了。

 

各位朋友,我們兔年再會了!

生死接觸:同卵不同命

電影是錯覺的藝術,能夠以錯覺影像撩動情緒的導演,都算是此道高手,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很少玩煽情或濫情把戲,但是他執導的《生死接觸(Hereafter)》以極淡極靜,不帶淚水的鏡頭拍出了「痛」的滋味,也只能以不凡來形容了。

 

這個痛的感覺交給一對姓做麥克拉蘭的雙胞胎兄弟FrankieGeorgeMcLaren)負責,克林.伊斯威特的技法是先共患難,再生別離,前者讓人心疼,後者讓人心痛,混雜到最後,疼與痛再難清楚分辨了。

 

外人很難用最簡單的名詞或形容詞來界定或形容雙胞胎的特質,不管是異卵雙生或者同卵雙生,因為出現機率低,所以稀罕,外表或個性的相似因此成了最簡單的鑑認方式,趣味亦因此而此。

 

《生死接觸》中的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傑森,弟弟叫馬庫斯,雖然同卵雙生,但是早幾分鐘出世的傑森就硬是比弟弟更有主見,更懂得如何因應外在情勢,從兩人合照的開場,傑森就似乎主導著生命劇本的寫作,合照不只是留念,還要讓母親看見(得到生命的溫暖,願意戒毒重生,以免母子分離),更要讓社工人員目擊,做為家庭和樂的佐証,一張照片的背後心思,讓知情的觀眾自然油生疼惜之心。

 

做大哥,就要有擔當,傑森的功課寫得快要好,跟不上進度的馬庫斯乾脆就問哥哥讓他抄寫吧?社工人員來突擊檢查的時候,也是傑森叫醒沈睡不醒媽媽,安排後門外出,合演一場購物歸來的「家居和樂」戲碼;偏偏就在傑森上街替媽媽去買戒毒替代品時,卻不幸發生了意外。

 

生命無常,確實是《生死接觸》最重要的論述,正因為死亡總是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所以才有悔恨,才想告解,請求原諒。然而生離死別的方式,等級卻有多種,克林.伊斯威特卻選擇了最讓人不忍卒聽的「手機告別式」:傑森出意外時,正在和弟弟馬庫斯通手機,弟弟只聽見了哥哥的最後通話聲音,雖未親眼目擊,但是那種「現場實況轉播」的衝擊,透過「想像」的放大與暈染,卻顯得更巨大與震撼了。

 

十分鐘前,他們才共同對抗了社工官僚,十分鐘後兩兄弟就此天人永隔,不能接受的,何只是放下電話直奔馬路的馬庫斯?看著天真無邪,充滿孝思的孩子卻天不假年,觀眾亦難承受。偏偏,克林伊斯威特此時就示範一個不必聲嘶力竭,不必淚眼婆娑,光用一場空床,就可以讓你心碎的詮釋方式。ha4121241930.jpg

 

傑森與馬庫斯一向出雙入對,兩個人站在樓梯口等待母親回家,祈禱母親能看桌上照片的眼神,道盡了他們的赤子情懷,但是兩人最後只能黯然回房睡覺的臥室裡,卻也充份說明了他們相依為命的「同卵雙生」的宿命,傑森猝逝後,馬庫斯回到家之後只能面對著哥哥的空床,同為雙生卻不同命的疑問與哀歎,就在那間突然空了一半的臥室裡,凝聚了超濃密度的哀傷。

 

傑森與馬庫斯有過好多的夢想,還有好多想做未做的事,想要保住破碎家庭的小兒心願,瞬間就粉碎了;那張空蕩蕩的床,也意味著馬庫斯遇見生命的困惑時,再也求助無門,除了自己,再也沒有哥哥可以求救請教了,馬庫斯面對溫度和人氣都少了一半的臥室,那種暗夜無助的眼神,精準定義了痛的啃噬之苦。

 

《生死接觸》的後續劇情無非就是馬庫斯如何從創傷症候群中走出來,找到自己的道路方向,那些都是戲劇情節的鋪排,最哀傷的情緒早已在傑森消失後的臥室空床中攀上了高峰。ha2421.jpg

 

一個背影,一個眼神,沒有啜泣,亦沒有嚎啕,卻讓人聽見馬庫斯的心碎聲,會說故事的導演,不需要多費唇舌,一個鏡頭即已足夠。

製片人給獎:王者之聲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宣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得主名單,鋒頭極健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未能勝出,反而是英國人力捧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捷足先登,讓今年的奧斯卡競賽,似乎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戰陣容,不會讓才成為時代風雲人物的臉書創辦人獨領風騷。

 

製片人協會年度「傑出動畫片獎」得主是《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不過,平心而論,落敗的《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都是很好看的動畫片,差別在品味,而非技藝了。

 

最佳紀錄片則是Lesley Chilcott的《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沒看過電影,無法置評,只能寫下片名,等日後補強了。

 

製片人工會過去頒獎的21座年度大獎,共有十四部作品,就是後來的奧斯卡獎得主,命中率大約七成,過去三年來,凡是獲得製片人工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電影,後來都順利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包括了《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大爆冷門的意外是2006年的得主《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最後輸給了《終極無間(The Departed)》。

 

製片人工會的成員有4,500人,規模很大,但是有資格參加奧斯卡獎投票的會員大約只有446人,佔了美國影藝學院5,755位會員的8%而已,專家的意見固然值得重視,但因人數有限,難免最後結果會有出入。

 

比較有趣的一個討論觀點是,英國人全力替這部以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毛病的電影《王者之聲》拉票,美國人卻有一股「反英」聲音,認為美國人一向站在英國國王的對立面(當年的美國先人不就是要脫離英國統治,才搭船渡海,遠赴新大陸開疆闢土嗎?最後為了爭取獨立,不是還要跟英國王室大打一仗嗎?),奧斯卡怎麼可能會投票支持《王者之聲》?這群反英人士振振有辭的例証還包括《黛妃與女皇(The Queen)》不也是只有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封后,其他五項提名全部摃龜嗎?至於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伊莉莎白(Elizabeth)》演得多好,還不是七項提名,最後只有化妝得獎?

 

看到這種推論邏輯,你會不會啞然失效?泛政治化的人生醜態,還真是無所不在,相對表下,製片人工會跨越政治思維,純粹就片論片的投票結果,反而彌足珍貴了。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另外還頒發了一座特別的史丹利.克拉瑪(Stanley Kramer Award)獎給資深影星西恩.潘(Sean Penn),penn-sean.jpg這座獎從2002才開始頒發,第一屆的得主同樣與西恩.潘有緣,當年得主就是他主演的《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

 

史丹利.克拉瑪是19501960年代的知名導演兼製片人,拍過不少激發各界討論的社會議題,包括黑白通婚的《誰來晚餐(Guess Whο’s Coming tο Dinner)》和《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巧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都是黑人影星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以及《紐倫堡大審(Judgment at Nuremberg)》等片,西恩.潘對於美國社會議題的關切一向不餘遺力,他參演的作品中更是不乏人道選擇,包括《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對心智障礙人士的縈念;《自由大道》中的同志情懷;《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對死刑的討論,都可以算是經典代表。善用好萊塢影星的名氣和影響力,落實在電影創作和社會關懷上,獲獎前,他還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做災後重建,所以才被認定為是史丹利.克拉瑪精神的接棒傳人,因此也成了這座獎頒發十年來,第一次個單獨個人獲獎。

 

人生很短,影響力有限,把自己的能量做最高級的發揮,也就不枉此生了,讀著西恩.潘得獎的新聞,我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生死接觸:真情的書寫

契約是人生重要的承諾,白紙黑字記載著答應要去履踐的約定,一旦毀棄契約,往往就得承受道德或法律上的批判與懲處,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生死接觸(Hereafter)》,女主角西西.迪.法蘭絲(Cecile de France)飾演的法國知名電視主播瑪莉就曾簽約要出版一本有關法國總統密特朗醜聞的政治人物書,但是領了書款交出的書,卻是一本她曾見証生死的通靈書。

 

出版社很為難,也很憤怒,照契約行事,是西方文明世界的運作法則,一旦違約,除了追回頭期款或興訟之外,還能怎麼辦呢?

 

但是觀眾卻不怪瑪莉,全都支持瑪莉的決定,《生死接觸》最吊詭,也最有趣的情節轉折,就是創造出這種同情與諒解。

 

《生死接觸》的開場戲是陽光溫暖的印尼渡假旅館,瑪莉在假期結束前的清早,掛念著要替男友的兒子買份紀念品,所以就上街採購,才看上一束手環,還沒與店家交談兩句,就聽見浪聲與人聲,一回頭就看見了大海嘯迎面襲來,拔腿狂奔,卻於事無補,很快就被巨浪襲捲滅頂,掙扎半天,好不容易探出頭來,卻被隨浪飄流而來的巨物擊中頭部,沈入浪中。16.jpg

 

瑪莉幸運被船員撈救上船,但是急救不醒,正要放棄之時,她卻幸運醒轉,告別了恍惚之間曾經見過的強光與成列人影,但是鬼門關前走過一趟的奇妙經驗(是腦震盪的後遺症?還是有緣得見的來世光景?),卻成了她心頭揮之不去的情意結,回到主播檯上,她不時會恍神,可以解讀成那是創傷症候群,也可以解讀成造物主的奇妙安排,總之,死裡逃生的她,再不復當年的她,不再適合當電視主播,不宜主持訪談,男友要她告假休養,建議她專心寫書療傷,因而有了密特朗政治書的寫作契約。

 

瑪莉是紅牌主播,街頭上到處可見她的廣告圖像,她要寫書,出版社不會拒絕,有趣的是,瑪莉深諳市場經濟學,娛樂主播只適合八卦議題,新聞議題的政治書寫才符合身份,才有賣點,看著她振振有辭推銷新書理念時,昔日在主播台上意氣風發的模樣歷歷如現,新約立刻備妥,就等她完稿出書。ha41904.jpg

 

世間有不少作家,為名利寫書,為生計寫書,作家的知名度與議題風潮,確實都會影響著銷售實績,但是真正傳世的書,卻都來自作家嘔心瀝血的生命印痕,要瑪莉書寫密特朗總統的傳奇故事,有如每天主持節目一般,剎有介事,卻因事不關己,就算雄辯滔滔,引經據典,卻鮮能留下雪泥鴻爪,反而是海嘯的強光人影往事一再盤據心頭,那是她親自經歷過的人生實況,千人罹難,獨她倖生,那豈只是「幸運」二字得以形容?老天放她重回人間,必有所期吧?有了如此體悟,她把筆鋒一轉,遠離了政壇紅塵,轉而憶述起那一段生死接觸的難忘經歷。

 

瑪莉違約了,那是事實,她百口莫辯,但是另外交出的文字卻是她的生命精華,如果過去的聲譽還能信靠,並非虛空,她期待著自己的另類文字也能得到更多知音共鳴,偏偏,換來的卻是憤怒與羞辱。此時的瑪莉親眼看見路旁的海報換了新女性,電視節目也不期待她休假結束,重操舊業了,是的,她的時代已然過去,徹底被生命的浪潮給清洗掉了。

 

西西.迪.法蘭絲是很有人緣,討人歡喜的女星,《生死接觸》因為有了她的參演,愴痛的生命傳奇另外添加了些人性的溫度與顏色,編導當然不會折磨她太久,與其寫一些應酬文字,不如挖心掏肺寫出自己的真感情,也正因為她如此認真的生活與書寫,所以還是獲得了出版社的青睞,也在書展攤位上得到一席之地,也終於得到了知音讀者的熱烈回響。ha32.jpg

 

瑪莉與喬治最後在書展上的相遇相知,坦白說,有點突兀,而且牽強。例如:喬治在簽書會上是否被電觸及,感受到美好的未來應許?所以才急著表白?那是不是也是一種功利的利用?然而編導並不想在邏輯合理性上與觀眾爭辯,想分享的無非就是真心書寫的必要性,從心出發,從真情出發,寫出你懂的事,寫出你的真心話,遠比其他的華麗包裝更有意義,而且終必會遇見知音的。

 

更重要的是,喬治和瑪莉在《生死接觸》中都已受過太多煎熬與折磨,就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他們得能相見歡吧,《生死接觸》選擇這樣的結局終場,當然是太過一廂情願的安排,不過,卻也成功賺到了聲聲歎息,畢竟,這是通俗劇蠱惑眾生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ha41991.jpg  

生死接觸:寂寞的先知

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生死接觸(Hereafter)》,選擇了從三個人物的際遇來談生死議題,最後匯串至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的靈媒喬治身上做總結,喬治的能力與負擔因此也成了《生死接觸》最不凡的劇情設計。

 

知名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在《生死接觸》中採用了類似馬其頓導演Milcho Manchevski作品《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的三段式劇情結構,三條劇情線索交給法國電視主播瑪莉(西西.迪.法蘭絲/Cecile de France飾演)、英國小學生馬庫斯(法蘭基.麥克拉倫/Frankie McLaren飾演)和美國靈媒喬治各自發展,差別在於《暴雨將至》的事件有因果邏輯,《生死接觸》則是三段段事各自表述,最後則集中匯聚到喬治身上來解套。認知了喬治的角色功能,《生死接觸》的核心謎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hereafter-744533l.jpg探生死,知古今,靈媒特具的超能力,是凡夫俗子驚訝佩服,願意信靠圍繞的主因,但是麥特.戴蒙飾演的喬治,感應能力超凡,卻是不勝其擾,一再逃避,原因在於他知道了太多自己完全不想知道的事,承受不了太多世人積累的苦痛,他人的恩仇悔恨全要從他的肉身和心口間找到出口,他何其無辜,又何等疲累,偏偏自家兄弟完全不能體會他的苦痛與寂寞,還怪他既有天賦異稟,就不該浪費錯失,所以一再替他招攬生意,出走,成了他必然的選擇。

 

喬治的問題在於他不能觸碰到別人的身體,一觸就來電,對方身上隱藏的魂魄陰靈,背負的歷史情結,剎那間就會全都浮現眼前,所有來不及向當事人開口的話,全都一股腦會擁向他,確實,他可以疏導,安撫那些身心受創之人的心,但是,要他肩負起世人的苦痛,未兔太沈重了,他的悶苦與壓力,誰又來替他宣導發洩呢?

 

喬治選擇去學義大利料理,陰錯陽差地認識了美麗,卻又欠缺信心的梅蘭妮(由Bryce Dallas Howard飾演),在彼此都笨手笨腳,外行拙劣,又互不相識的陌生環境下,他們有了要在廚師大賽上勝出的努力目標,因此要攜手合作,《生死接觸》的劇本特別設計了他們彼此得矇著眼睛,由對方以湯匙餵食,然後「猜出」入口的食物為何,這是開發彼此美食感官的特殊技法,運用在電影中,也成了烹調搭檔熟悉彼此味蕾與感官能力的絕佳試驗。當然,在餵食與臆猜的過程中,喜悅與興奮的笑容,似乎就在喬治閉鎖又乾枯的心靈上澆灌了無數養份,難以名狀的愛情初芽,就此得到了生機。

 

那一晚料理課下課後,梅蘭妮邀喬治共進晚餐,兩人相識一笑,彼此都有了心領神會的結論:既然我們都學到了一手好本事,何需假借外人之手,就直接到喬治家去試身手吧。從餐廳到私人廚房,暗示著兩人的感情已到了登堂入室的階段,喬治確實也努力交心,要真心交友,就要無私地把自己的往事透露給親密朋友知道,問題在於,一旦知道了喬治有通靈本事,誰能抗拒這個誘惑?誰能不想請喬治看看過去與未來?

 

《生死接觸》的這場戲有點像潘朵拉的盒子,天神宙斯明明就在送盒子給潘朵拉的時候,叮嚀著她說,千萬別打開盒子,潘朵拉就是難以拒絕誘惑,越不許可的越要去試,以致於所有的災難、疾厄全都跑了出來。ha41901.jpg

 

喬治其實在以前的偶而碰觸時,就已感知梅蘭妮身上帶有強大的負面能量,陽光笑容的背後其實有許多不可告人的黑暗人影,所以堅持不肯為梅蘭妮通靈。卻又拗不過梅蘭妮,最後只能正襟危坐,雙手相握,替蜷縮在黑暗角落的亡靈說出道歉悔罪的心聲時,反而是欠缺心理建設的梅蘭妮無法直視自己的傷心往事被喬治探挖了出來,從未癒合的傷疤重新皮破肉綻,錯愕與悲憤的情緒噴湧而出,導致淚水決堤,只能奪門而出,晚餐沒了,情夢也碎了……

 

《生死接觸》的主題其實是「未知生,焉知死」?好奇心重的世人急著探知無知、未知的世界,卻疏於經營眼前的一切,等到幸福從指間溜走,才又讓恐懼與悔恨控制心靈,梅蘭妮與喬治的這段情緣,固然符合了世人「因誤會而相戀,因了解而分開」的老套公式,卻道出了人生更多的脆弱。

 

喬治的寂寞在於世人都想利用他的天賦能力,得到答案,完成心理治療後就含笑(或者含淚)離去,完全不睬理陌生的喬治要花多少心力才能掏洗掉他被黑暗勢力襲擊的創痛陰影,替梅蘭妮通靈的結果更慘:買賣散了,愛情也散了。ha41913.jpg

 

當然,愛情勉強不來,湊合只能得到假像,最終還是一拍兩散的悲劇收場,早點知道結果,對喬治未必是壞事,只是心中難免有憾,《生死接觸》就是拍出了這種世事難料的惆悵,因而更添了咀嚼回味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