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2:鳳族的妙用

華人習慣以龍鳳尊稱皇帝家族,皇帝是龍,皇后是鳳(其實,鳳是雄鳥,凰才是雌鳥),但是龍鳳配卻也成為平民姻緣的美麗包裝。外國人的龍則是邪惡符號,卻少了鳳的傳統,很難想像穿上龍袍的真龍天子究竟象徵什麼樣子的皇帝威權,更難體會百鳥之王的鳳與第一夫人的連結關係。

 

不過,《功夫熊貓2》卻別出新裁,設計了一位大反派沈王爺(Lord Shen),只不過沈王爺不姓沈,夢工廠官網的讀則是認為Shen與「神」同音近義,沈王爺變成神王爺,天子或神子的君權神授概念,因此有了連結,而且古老中國的統治君王從龍族變成了鳳族,也避開了老外的「惡龍」傳統,更加貼近中國神話的傳統,算是做過考據功大的動畫片了。panda325.JPG

 華人對鳳族的文字形容包括翅如大鵬、腿似仙鶴、嘴若鸚鵡、最重要的是還有孔雀尾翼,這些文字基本上提供了動畫師自由發想的重要素材,不論是孔雀開屏式的美麗,或者振翅飛翔時的神采,尾翎的圓弧印像,滑翔翼式的縱身飛翔,都讓富貴鳳族的華麗身姿,有了精準的對位符號。至於不用黃色,改用白色,開屏時的紅眼黑瞳,極其炫幻,對照富麗堂皇的深宮美學,更有聚睛功能。

 

問題在於沈王爺是個偏執狂,醉心火藥武力的他,因為不仁嗜殺,所以被父王流放,但是他卻也能夠靠著神砲火力,震懾群臣,重返朝廷。只可惜,《功夫熊貓2》無意在沈王爺政變奪權上做文章,反而是強調他急著搜集天下鐵器來豐實火藥,搞得民怨沸騰,讓神龍大俠有了為民除害的出山動機,卻完全忽略了他湔雪前恥,一統天下的野心,更交代不清他既以擁有超強武力,又何需拿著神砲荼毒天下。動機不明,梟雄的野心志業也就變得面容模糊了。panda324.png

 

沈王爺的鳥頭造型,其實很像《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的外星守護神造型,不過,「形似」完全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這種鳥頭雀步的造型,的確讓反派邪神有了讓人難以接近的「面具」距離,fifth.jpg但也提供了沈王爺城府極深,行事詭異的反派氣質,讓他在結合火器與功夫時展現的變化身形,

 

《功夫熊貓2》最讓人意想不到則是羊仙姑的角色與戲份,她是沈王爺的奶媽,卻也是深諳纖緯之學的靈媒。古代君王誰不迷信?誰不期待是真命天子?誰不夢想有神蹟庇應?通古今之學,能從獸骨龜甲的紋路上看出來來發展的羊仙姑,因此成為沈王爺最倚重的資訊權威,他的畏懼與跋扈,在在反應他的性格與心虛,沈王爺與羊仙姑的幾回對話,就有如馬克白與女巫的獨白;但是羊仙姑無法改變沈王爺的亂政,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去暗助天命所歸的熊貓阿波,卻也是極其犀利的宮廷政治學了。panda326.jpg

 

即使,鳳有上述多重妙用,亦呼應著所有失敗梟雄的必然宿命,我還是想推崇沈王爺幾回鳳舞九天的美術造型,懂鳳亦會用鳳,才讓沈王爺成為《功夫熊貓2》讓人記憶深刻的大反派了。 

 

07月02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The Way Back》是一部政治歷史電影,地理遊記電影,人性奮戰電影,導演彼得.維爾(Peter Weir)追尋古典電影的史詩規格,試圖讓男主角的生命歷程,呼應著「回歸」單純家庭人生的基本心願,另一方面卻又「回顧」了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國家對人性的迫害。

twb-22.jpg 

《自由之路》同樣實踐了「如果電影院像教室」的簡單命題,在兩個多小時中,影迷有如上了一堂二十世紀共產主義迫害史的政治歷史課,也兼及一堂北半球的地理景觀課程:電影中跋山涉水,完成四千公里長征的四位主角,從西伯利亞往南走,繞過貝加爾湖,經過蒙古大戈壁,翻過長城,到達西藏,越過雪域,就到了印度,看完電影,北半球的地理輪廓究竟如何,都能了然於胸。

 

觀看《自由之路》同樣要注意精彩的化妝術和辛苦的攝影工程,每一個細節變化,都有著讓人驚歎的寫實力道。

twb-850.jpg 

使用音樂:《自由之路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永生樹

很多朋友在討論《永生樹》,很多人在詢問《永生樹》裡的音樂使用,更有的朋友把《永生樹》的古典音樂全都整理成一個網頁,甚至開放大家下載聆賞,因為喜歡,所以愛,因為有愛,所以癡迷,我們一方面請大家聆賞《永生樹》中的部份音樂曲目之外,還要朗誦一首中國詩人北島的詩作「島」,來解讀《永生樹》。

 

       1

 

你在霧海中航行

沒有帆

tol425.jpg你在月夜下漂泊

沒有錨

 

路從這裡消失

夜從這裡消失

 

       2

 

沒有標志

沒有清晰的界限

只有浪花祝禱的峭崖

留下歲月那沉悶的痕跡

和一點點威嚴的紀念

 

孩子們走向沙灘

月光下,遠處的鯨魚

正升起高高的噴泉

tol423.jpg 

       3

 

鷗群醒了

翅膀接連著翅膀

叫聲那麼淒厲

震顫著每片合歡樹葉

和孩子們的心

 

在這小小的世界裡

難道喚醒的只是痛苦

 

       4

 

地平線傾斜了

搖晃著,翻轉過來

一只海鷗墜落而下

熱血燙卷了碩大的蒲葉

那無所不在的夜色

遮掩了槍聲

tol424.jpg 

 

這是禁地

這是自由的結局

沙地上插著一支羽毛的筆

帶著微濕的氣息

它屬于顫抖的船舷和季節風

屬于岸,屬于雨的斜線

昨天或明天的太陽

如今卻在這裡

寫下死亡所公證的秘密

 

        5

 

每個浪頭上

浮著一根閃光的羽毛

 

孩子們堆起小小的沙丘

海水圍攏過來

象花園,冷清地搖動

月光的輓聯鋪向天邊

 

        6

 

啊,棕櫚

是你的沉默

舉起叛逆的劍

又一次

風托起頭髮

像托起旗幟迎風招展

 

最後的疆界

永遠在孩子們的心裡

 

        7

 

夜,迎風而立

為浩劫

為潛伏的凶手

鋪下柔軟的地毯

擺好一排排貝殼的杯盞

 

        8

 

有了無罪的天空就夠了

有了天空就夠了

 

聽吧,琴

在召喚失去的聲音

使用音樂:《永生樹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琴之森

暑假到了,介紹一部適合全家一起觀賞的DVD

日本人熱愛古典音樂,也很懂得如何把古典音樂普及化,《交響情人夢》如此,動畫電影《琴之森》亦然。

 

piano012.jpg《琴之森》的趣味有三,首先就是變幻了「石中劍」的音樂傳奇,一枱所有人都彈不出聲音的廢棄舊鋼琴,卻是昔日音樂天才的寶物,只有男主角阿海彈得出聲音時,他就像極了《石中劍》裡的小亞瑟一般,註定要是真命天才,註定要做音樂少年。

 

其次,阿海從來沒有練過琴,更看不懂樂譜,可是他有過耳不忘的本事,音老師要怎麼樣讓他認識莫札特、貝多芬和蕭邦的音樂風情呢?

 

第三,阿海是音樂天才,他的好朋友雨宮修平每天都苦練鋼琴,因為他家學淵源,從小就立志要做演奏家,面對阿海,他會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他們的友情與競爭,同樣是《琴之森》動人的人性描寫,也是擁抱音樂的不同人生觀。

 

使用音樂:《琴之森》原聲帶

自由之路:回歸與重現

《自由之路》的原始英文片名叫做《The Way Back》,並沒有採用改編回憶錄的書名《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導演彼得.維爾(Peter Weir)是有深意的,因為男主角的行動固然是爭取從集中營裡爭取人身自由,更精準的說法卻是他一方面想要「回歸」原本單純的家庭人生,另一方面卻又「回顧」了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國家對人性的迫害,不論是「回歸」或者「回顧」,《The Way Back》的這個「Back」才讓這部電影有了些微不凡的視野。

 

彼得.維爾在《自由之路》中,不但在兩個多小時內上了堂二十世紀共產主義迫害史的政治歷史課,也兼及一堂北半球的地理課:電影中跋山涉水,完成四千公里長征的四位主角,不但替所有的觀眾在兩個多小時內上了堂北半球的地理課:從西伯利亞往南走,繞過貝加爾湖,經過蒙古大戈壁,翻過長城,到達西藏,越過雪域,就到了印度,看完電影,北半球的地理輪廓都能了然於胸,電影院有時比教室更像課堂,《自由之路》確是明証。

twb-01.jpg 

當然,彼得.維爾在《自由之路》中同樣有著重現史詩經典的企圖,看著男女演員穿越沙漠的受苦折磨,海市蜃樓的迷惑,乾裂的口唇和徬徨卻不屈的靈魂,都有直追1962年經典史詩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ance 0f Arabia)》的企圖,很難想像都快時隔半世紀了,還有人願意如此大費周章地重新踏上影壇前輩走過的創作道路。

 

《自由之路》的山河美景與不屈意志是動人的,可惜,卻在戲劇細節上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電影一開場就以字幕告訴大家:1941年有四個人從西伯利亞,走了四千公里來到了印度……開頭就透露了結果,觀眾不會清點人數嗎?結果如此清晰明白,又有什麼意外可言呢?當然,我們可以解釋成彼得.維爾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卻也無法否認,過程的歷煉考驗固然動人,唯有跋涉成功,突圍成功,他們才真的自由了(徜使當時身便死,奮鬥人生就頓失魅力了)。結果既然如此重要,太早知道結果,少了懸念,少了猜疑,太早就篤定於心,豈不遺憾?

twb-13.jpg 

太過淺白,則是《自由之路》的另一個敗筆,電影的開場場景設定在蘇聯統治下的西伯利亞古拉格集中營,管理軍官開宗明義就告知所有的囚犯,你們逃不出去的,四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會吞噬你們,農民會舉報你們……好萊塢人愛用的電影公式早就訓練觀眾閱讀電影的解讀密碼:越是不可能的,就越會有人去挑戰,而且就算歷經千辛萬苦,最後一定會成功。線索如此明白,結果如此必然,又是另一種劇本書寫上的盲茫了。

 

《自由之路》的另一個敗筆則在於主角的動機不夠鮮明。從古拉格集中營逃出的有七人,原本是烏合之眾,原本各有傷心史,卻又戒慎恐懼,不敢交心,以致於面對酷寒的冰原困境,即使有逃命打算,也不敢真心交代,唯一透露最多家世背景的Janusz(由吉姆.史特格斯/Jim Sturgess飾演),也只是曾被妻子背叛出賣的波蘭青年,但因導演只讓我們看見了他被妻子公然構陷的那場對質戲,很難進一步體會他對美好往日的相信與嚮往;同樣地,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飾演的史密斯先生,明明是嚮往赤色革命的美國人,卻也因為攜子參加革命,不但美夢碎滅,也陷入了父子反目的困局中……問題是這些痛心往事,多數都是透過逃亡路上巧遇的波蘭女孩伊蓮娜(由Saoirse Ronan飾演)逐一轉述,亦即「說」的太多,少了悲慟往事的演出好戲,註定了電影只像是一場跋涉旅遊的囈語碎言,少了往事與現況交織共鳴的力量(倒是Janusz到達西藏農舍後,不肯歇息待來春,堅持要走下去的頑固,才讓人看清楚他的始終如一,雖然,他與妻子的愛恨情怨,還是有如一團謎霧)。

twb-509.jpg 

真正有稜有角的是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真小人Valka,他是集中營裡唯有有小刀的人,卻也是積欠最多賭債的人,懂得察顏觀色,隨時可以見風轉舵的投機份子,也因為是真小人,他的所有算計(包括吃人肉、認老大,只想躲債保命,無視自由代價…),都是人生現實的真性情,一舉一動反而讓人同情與動容,那種小痞子的德性,可說掌握得極其精準。

twb-482.jpg 

《自由之路》的最大成就無非就是雪林、冰原、荒礫、沙漠到雪山的四千里長征旅途,攝影師Russell Boyd從取鏡、構圖到用色,具現了人間行腳的真實氣味,海市蜃樓的幻景也極具說服力(只可惜就是沒能超越《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格局,關鍵不在於《自由之路》不夠好,而是半世紀前拍攝完成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不動如山,橫亙在前,太難超越),也說明了何以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要參與及贊助本片的拍攝了;至於化妝師Robin Beauchesne領導的化妝團隊,重現日曬成傷與唇肉乾裂的亡命模樣,也極有說服力。只可惜,這些完美的技術並不能讓一部在敘事上找不到動人核心的電影更增神采。

twb-28.jpg 

觀眾並不清楚到達印度後的Janusz發生了什麼事,導演選擇讓他繼續走在歷史圖像上,只要波蘭還是共產黨統治,Janusz就是回不了家,他的繼續行走,成就了歷史倒帶的溫故知新,以致於歷經滄桑,最後終能打開家門,再見妻子的那種恍如隔世的無言歎息,反而是全片最動人的控訴了。

琴之森:天才與苦力

日本人熱愛古典音樂,也很懂得如何把古典音樂普及化,熱鬧與專業兼顧,就是不二法門,熱鬧,可以讓人看得興致盎然,專業則是讓人增廣見聞與智慧,《交響情人夢》如此,動畫電影《琴之森》亦然。

 

日本導演小島正幸改編自漫畫家一色真人同名漫畫作品的《琴之森》,首先就賣弄了一個類似「石中劍」的音樂傳奇,音樂少年雨宮修平轉學來到小鎮,聽說森林中有一枱廢棄舊鋼琴,其他人彈來全都黯啞無聲,渾如廢物,即使技藝不凡的雨宮修平亦無可奈何,但是唯獨班上一位經常蹺課的同學一之瀨海(阿海)可以彈出聲來,而且鏗鏘有力,琴韻動人,最重要的是,阿海家窮,經常得在居家屋幫忙,從未學過鋼琴,能夠無師自通,不是音樂奇葩是什麼?

 piano008.jpg

《石中劍》的故事強調只有真命天子才拔得出那柄插在石頭中的神劍,天下群雄全都無可奈何,唯獨窮小子亞瑟輕輕鬆鬆就拔出了神劍,《琴之森》借寓了《石中劍》傳奇,同樣傳達出阿海才是真音樂天才的明確訊息,問題是雨宮修平從小就立志要做演奏家,每天都苦練鋼琴,面對阿海,他會不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他們的友情與競爭,可以像是和煦微風,也可以有暗影蠢動,同樣是《琴之森》的劇情巧思。

 

先確定了阿海的天才地位後,劇情隨即轉進了阿海的入門訓練,原來那檯鋼琴是小學音老師阿字野壯介所有,他因為一場車禍傷了手,無法再法表演,也不見容於音樂學院,只能潦倒地在小學教音樂,他的廢琴,天下只有阿海一人能夠彈之,意謂著阿海就是他的傳人,於是他馴伏阿海做學徒的轉折點,亦就成為《琴之森》最動人的一段入門音樂課。

 

阿海先是在雨宮家聽他練琴,才知世上有人名叫莫札特,寫過無數音樂,回到音樂教室時,就對著貝多芬的畫像,複誦,也彈奏起他剛剛才背下的音符,是的,他是音樂天才,就能過耳不忘,阿字野老師見他癡到忘神,於是就逐一彈起牆上音樂家畫像的代表性作品,從蕭邦的「小狗圓舞曲」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張畫像,一個名字,就有一首代表性樂曲,這種處理,既是炫技式的熱鬧,也是專業入門的始業式,不只阿海興趣盎然地現學現賣,也讓觀眾尾隨而上,看著這對師徒如何從基礎音階開始,從最即興的浪漫技法,回歸原初的琴鍵練習,敲開音樂殿堂(其中,阿海不怕莫札特與貝多芬,唯獨彈不來蕭邦作品,似乎也就透露出創作者對古典大師的藝術評價了,那亦代表著另類的音樂身段)。piano004.jpg

 

《琴之森》的劇情核心其實在於阿海與雨宮的學琴態度。論語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阿海不懂樂譜與樂理,卻能自得其樂,隨遇而安,自己在黑白琴鍵上找到優哉遊哉的自得空間,其實是比「生而知之者」的境界更高一層,因為他根本不必「知」,就能「行」;雨宮則是屬於勤學苦練有成的「學而知之者」,出身音樂世家,他的人生別無選擇,必需克紹箕裘,而且發揚光大,鋼琴其實是敵人更甚愛人,他的終日苦練,讓自己成為技法精準的演奏家,差的可能只是靈性與野性,一旦兩人終得在全國鋼琴大賽上相逢,誰該勝?誰會負?是篤守樂譜與樂理,不容絲毫差錯的詮釋家獲勝?還是得其神,忘其形,不守禮法紀律羈絆的興會沐漓派獲勝?則又是另一堂極其有趣的音樂高下「認知學」。

《琴之森》此時做出了一個高明的劇情轉折,一般的音樂比賽,反映著一定師承的價值觀,只能根據樂譜精準度評分的老師,必定選擇中規中矩的雨宮;早已超越禮法規範的阿海,自是難受青睞(中庸勝出似乎也意謂著天才的寂寞,尤其是為人師者一旦也是庸碌之才,又何能慧眼識英雄,拔擢菁英?)。問題在於競技場上的高手,對於對手的精純自如,瀟灑自得的風流神采,卻是點滴在心頭的,誰行誰不行,誰高竿誰低手,其實各人心中自有一把尺(除非是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雨宮就算入圍得名,但他心知肚明,沒有入圍的的阿海早已不知跑到多遠的前頭,遙遙領先他了。

 挫敗難免,問題在於雨宮並不氣餒,不願收他為徒的阿字野老師,卻也不吝讚美他的精準詮釋,他流下的汗水與所花的氣力,都反應在琴鍵上了,確實該贏得掌聲,嚴苛老師的一句衷心評語,其實更要算是千金難買的最踏實肯定了。即使彼此氣味並不相投,但是為人師者的氣度與慈愛,就在彼此伸手一握的那一剎那,散發出了動人的電流。piano009.jpg

 更美麗的,還不只如此。強勁的對手,更加激發雨宮的拚勁與銳氣,才是《琴之森》最有啟發性的友情與義氣,阿海與雨宮相知相惜,更激勵彼此要做日本第一(日後,應該還有世界第一吧),光明磊落的欣賞與祝福,讓《琴之森》的音樂格局與人性格局同樣不凡。

 

李察吉爾:無常與不變

好萊塢影星李察.基爾(Richard Gere),這兩天攜同妻子Carey Lowell及兒子Homor造訪南韓,出席在首爾藝術殿堂展出的「朝聖」攝影展,展出了他在1993年首度(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獲准進入西藏旅行時拍下的六十四幅西藏與印度照片,另外還搭配了其他廿四位知名攝影家所拍的廿四張西藏照片。

 

Richard Gere002.jpg

李察.基爾提醒他的影迷,要注意那些照片背後的西藏歷史與背景,主要是西藏人的悲情際遇至今都沒有改善,他以前到印度朝聖時,曾經看過西藏僧侶飽受苦刑荼毒的悲慘壁畫,1993年的西藏之旅,更親自遇見三位從牢中釋放出來的和尚,他們描述的獄中慘狀,幾乎就是壁畫場景的翻版,從此他就成了西藏人權和文化的最熱情的擁護者。

國際媒體今天都以不少篇幅介紹了的李察.基爾造訪首爾的大韓佛教曹溪宗總部的曹溪寺的禮佛與進香場景。不管是他看到「金銅觀音菩薩」時的讚歎,或者「涅槃經」的虔敬。但是我的思緒卻直接飄回到1993年的初冬,因為那一年,我曾與他通過半小時的電話,寫下了一篇報導文章,其中,有些細節已經人事全非(那時,他和第一任妻子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才結婚兩年,他還以「我的女王」形容妻子,但是訪談後再兩年,他們就仳離了;但是有些細節,卻是他信守如一的,包括他一定會開攝影展,包括他為什麼會信佛?又為什麼那麼熱心積極地替藏人爭取權益。

 

滄海桑田,有些人事已然褪色變質,有些事則是在時間的淬煉下,益發金光閃閃……重讀十八年前的這一篇訪問,我感慨良多。人生的變化,讓人歎息,人生不變的堅持,我們又會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省視或者擁抱呢?

 

Richard Gere003.jpg

 

記者藍祖蔚/台北紐約電話專訪    

 

「請代我向台灣的影迷問好祝大家耶誕愉快,我很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來台灣遊玩。」好萊塢帥哥李察.基爾昨天在紐約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暢談他的演藝人生和日前西藏之行的觀感他強調佛教經典打動了他的心讓他成為最虔誠的佛教徒連帶也對喇嘛教的聖地西藏命運特別關心,「只要我還有一點力氣我會竭盡所能地為西藏人奮鬥。

 

李察基爾今年(註:即1993)推出了與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合演的男兒本色(Sommersby和與莉娜.歐琳(Lena Olin)合作的伴我情深(Mr. Jones兩片票房上都相當成功也剛拍完了和莎朗史東合作的新片交叉點(Intersection)》可說是好萊塢今年最多產的影星但是他一點巨星架子都沒有訪談中侃侃而談不時流露出天真可愛的童趣本性不過談到表演就一本正經還不忘叮嚀記者說:「其實每一部片子裡的我都不一樣如果你覺得有雷同相似的表演請告訴我我會注意。  

 

以下就是他和記者的訪談紀要

 

耶誕快到了你準備了什麼特別的禮物給你的太太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      
不告訴你!大笑禮物當然是有的而且很特別但是請原諒我你不可以比辛蒂更早知道我的禮物是什麼她是我的女王。  

 

是不是試著要替你們的家庭添一個寶寶
生孩子是不用我很想要有孩子但是辛蒂還不想只要她想要生孩子了我們就自然會有孩子的這一切都要看她什麼時候想生嘍 

 

在一個基督教文明體系下長大的人卻對佛教思想產生了興趣並成為虔誠信實在是滿奇特的事你可以告訴我們你的皈依過程嗎 
我從來沒有刻意去學佛念經文大約是二十年前吧我都還沒演電影呢還是一位舞台劇演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就接觸到佛典一切都很自然地發生了好像是有什麼內在特質被喚醒了那樣龐大的思想體系那樣悲天憫人的救世宗教襟懷我覺得自己的心就那樣被打動了然後我就信了教願意一輩子為佛教的廣布流傳貢獻一己心力。

 

所以你就特別關心西藏的事不但在國會作証呼籲世人重視西藏人權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高聲疾呼
是的我才剛結束三個星期的西藏之旅回到紐約那是我永難忘懷的三個星期你知道嗎西藏文明被中共破壞得好慘除了少數樣版寺院外一般的寺廟都被中共毀壞了我走訪西藏各地的喇嘛和人民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好多受迫害的故事有的人告訴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就被關了二十年二十年! 人生有幾個二十也有人展示他們被毒打虐待的身體証據真是很慘的事如果要我來形容想那三個星期是我最覺恐怖的三個星期。      

 

可是你支援西藏人反共的態度很鮮明中共怎麼放心讓你到西藏一待就三個星期呢          
我也不知道他們就是讓我去了我必需說一路上我知道我是被人跟蹤監視了我也知道我的旅館電話被人監聽了可是我所到之處真的沒有人來干涉我想去那兒就可以去哪兒我的訪談行動也沒有人干預或許有但是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這趟帶回了很多的珍貴的西藏照片整理好之後我會在適當的媒體上發表提醒大家多注意西藏現況。我知道其實拍一部有關西藏的劇情片影響會更大可惜的是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一本好劇本一旦有了我會全力投入拍攝倒是我的好友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剛完成了佛教電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我私下幫了不少忙請出很多西藏朋友提供意見這是一位信徒至少該做的本分了。

 

好萊塢的知名女星都和你合作過有人說你是最幸福的男人你特別喜歡和誰合作呢你挑片的原則又是什麼呢
:「幸福談不上了那都是做戲但是有幸認識這麼多的傑出女性倒是很難得的經驗因為她們都敬業不過天分各有不同每一次的合作都給了我更多對女性的認識和了解。我挑片的原則是要有原創性要與以前的演出經驗不同譬如伴我情深》就演一位燥鬱症的病人亢奮到了極點就是抑鬱而死那是別的電影都沒有的經驗男兒本色》雖然改編自法國小說但是觀點全都改了與法國版電影截然不同這樣拍片才有意思。我要強調的是演特殊人物並不難最難的是你要演一位平凡不過的人又要讓人難忘那種平凡中見真情的演技才是真正的挑戰。

 

你才40出頭(註:訪問時間是1993年,那一年他44歲,如今則已62歲了為何已一頭白髮是家族遺傳還是有別的原因你如何保持強壯身材呢你不是要重拍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嗎
你真的想知道我少年白的原因嗎那是因為我每次拍完電影後都要接受好多訪問問得我頭髮都白了大笑),說真的我不知道頭髮為何會白大概是因為我已經44歲了。我只有在拍軍官與紳士時練過中國武術後來則是定期去跑步跑步可以使人的心年輕有顆年輕的心你就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我看過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很棒的一部電影我的製作工司也想改編重拍這部電影但是都還在紙上作業階段我想一切都得等到劇本出來後再說我今年拍了太多片了我現在只想好好休息一陣子

 

06月2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有緣得見大師新作,基本上就是福氣與機緣,可以分享大師的思緒,從他關心的議題上得到啟發,從他的表現手法上,學會更銳利的筆法或刀法。

 

《永生樹》是2011坎城金棕櫚獎得獎作品(我們能夠在這麼快的速度下看到這部作品,顯示了台灣片商如何積極地追求與世界同步),《紅色警戒》導演泰倫.馬力克半世紀來只拍過七部作品,慎重與認真應是最關鍵的元素。

 

《永生樹》是一部詩的電影,是宗教的,哲學的,以及生的電影,很難想像一方面是1950年代男孩的成長電影,另一方面也會有星雲太空和侏儸紀恐龍的夾雜並陳,人生的歲月如河水流過,地球與人類的歷史不亦如此?

tol417.jpg 

電影的破題第一句話就引述舊約聖經「約伯記」的話語:「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神的旨意,凡夫俗子不能理解,生命的困惑,就成為信仰與祈禱的拔河論辯。

 

電影描寫傑克從出生到少年,以迄中年人生的成長歷程,看見人生的美好、單純、畏懼、欲望、邪惡、暴力、疾病、苦難及死亡,使他不再純真,逐步走向美夢破滅的現實世界…他的呢喃與疑問,形成了《永生樹》的生命大哉問。

 

很多人一定會問,導演究竟想透過《永生樹》傳達什麼概念呢?其實,答案就在於你從《永生樹》看到了什麼?何不各取一瓢飲吧。

 

使用音樂:《永生樹》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 The Kaboom of Doom

 

熊貓阿波已經從麵店店小二成為神龍大俠,這是《功夫熊貓》已經確立的主軸,功夫熊貓2》的戲劇工程,無非就是神龍大俠率領蓋世五俠:悍虎妞、仙鶴、猛螳螂、蛇女以及靈猴,一同打敗沈王爺和巨炮,另外還搞清楚自己的身世之謎,何以一隻熊貓會認「鵝」做父?

panda205.jpg 

功夫熊貓2》的趣味有五項:

.大反派沈王爺竟然是鳳身,從龍種到鳳身,夢工廠團隊顯然做了不少考據功夫,讓符號、形象和動作,都有了既東方又新奇的書寫。

 

.空拳赤手的功夫高手,如何迎接船堅砲利的強權惡霸?滿清帝國的挫敗歷史與民憤思惟,在此有了變形重生?

 

.解開認「鵝」做父的身世之謎,不亦是在肯定民族大熔爐的開放思想,血緣固然重要,朝夕相處的和樂之情,更是人生至美。

 

.如何讓愛吃的熊貓轉化成為了戴起三D眼鏡,可以感受到的「噴飯」效應?

panda202.jpg 

.就順便推銷起太極拳與inner peace的中華文化趣味吧。

 

使用音樂:《功夫熊貓2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台北電影節短片介紹之四》

 

 

《小偷》導演陳鈺杰/偷人手機的一定是小偷,偷人家感情2011short31.jpg的算不算小偷呢?

台灣最近出現不少以夜市做背景的電影,真正拍出夜市魅力的電影卻是這部精彩的《小偷》。

 

《烏龜與眼淚》導演周旭微/導演長期關注家暴議題,從《家好月圓》到本片,都以不同手法詮釋了粗暴男人的強悍與脆弱。

 

《光之塔》導演紀柏舟/一部充滿對比趣味的生命議題作品,遊子與父母的關係,像不像船隻與燈塔的關係呢?動人的生命短歌。

 

2011anit23.jpg《晚餐》導演劉千凡/本次影展僅見的偶動畫,父親做小偷只是想供兩個孩子溫飽,在不景氣年代的寒冷冬天裡,火爐成了另個生命悲歌的引燃點。

 

《飛魚》導演曾嘉琪/蘭嶼的文化與山海特色,透過炭筆畫的勾描,產生了簡報式的文化傳承。

 

使用音樂:《穿牆人》原聲帶

命運化妝師:專業競技

人生自古誰無死?中外電影近年來很時興向死亡取材,每個人的新嘗試,其實也在限縮其他創作者的發想空間,卻也可能激發更強的潛能。連奕琦導演如何在這麼多前輩影人都已經觸碰過的死亡議題,殺出自己的一條血路?其實是研究《命運化妝師》最有趣的觀察點。

 

連奕琦選擇的起手式是「專業」的競技,當然,他面對的就是不少中外電影已經討論過的「專業」細節,不過,他的迴避,一點都不勉強,因為他找到了「競技」的新鮮點。

 

近年來的死亡儀式電影,不計其數,最高明的先著就屬禮儀師的專業肅穆,日本影星山崎努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飾演肅穆的的納棺師父,從替死者更衣到讓死者再現生前遺容?他的表演允稱經典,後人極難超越。

 

其次,則是法事的盛況與荒謬,台灣電影《一席之地》觸碰了紙紮師父的工程;《豔光四射歌舞團》則重現了牽亡的宗教儀式;《父後七日》則是遊走於行禮如儀的傳統荒謬與至親離世的巨大傷痛之中,讓人悲喜交集(提到葬禮時的人性反應,其實,日本導演伊丹十三執導的《葬禮》也不宜忽略,只是它不似《父後七日》那般誇張突梯)。

 

中國電影《落葉歸根》和好萊塢電影《馬奎斯的三個葬禮(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 》同樣描寫了忠厚的生者如何護送著死者回返故郷,生死矛盾的對話處境,同樣在驚悚與詼諧中,讓人哭笑不得;至於《美夢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和《生死接觸(Hereafter)》對於死後世界的描述,不論是美學上的奇觀造景,或者生前難捨,但求再見死者的癡傻心情,同樣讓人動容。至於《陽光練習曲(Sunshine Cleaning)》的命案現場清潔工作,更是補齊了世人很少會去碰觸的生死行業。

 

面對如此多元的喪葬儀禮,《命運化妝師》於是選用高鳴刺耳的警笛做開場,路上行車,後有警笛高鳴,誰敢不讓,問題在於如果鳴放的不是警察,而是葬儀社的專車,大鳴大放,硬要前車讓路,偏偏卡住的卻又是同業的車子,硬是超車成功時丟下的冷言冷語兼示威,是不是就有點黑色喜劇的氛圍?makeup006.jpg

《命運化妝師》的開場戲只是同業搶生意使出的狂飆手段,重大車禍就有人命意外,能和警方連線,最先趕到現場的殯葬業者就能搶先讓六神無主的苦主,得到專業建議與慰安力量,就能先拔頭籌,搶得後續的喪葬生意。死人生意也得拚命搶,《命運化妝師》選擇這款起手式,一方面是點出從一具屍體衍生出來的情愛糾葛主題,另一方面則是就此帶出了謝欣穎飾演的化妝師角色。

 

隋棠是美麗的,早逝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委屈與秘密,避開了已然僵硬,失去彈性,又不帶表情的五官胴體,其實是必要的美學抉擇。隋棠一出場的身影就是屍體,謝欣穎剛巧就是她的大體化妝師,睹屍思人,兼憶前情,已然是夠犀利的今昔對比與連結,相見已是天人永隔的淒然,如果還要拍出她手摸隋棠臉蛋的傷逝心疼之情,其實不但毫無美感,也會讓美女的遺容不再美麗,反而多添了三分詭異情思,那就不再是愛情傷逝的悲傷唯美之作,反而成了驚悚恐怖片了。makeup0011.jpg

 

但是,隋棠的秘密只有謝欣穎明白,導演透過回憶逐步解開謎團,卻又不時穿插著殯葬業者的錙銖計較細節,以及匪夷所思的破壞與背叛小動作,所有的紅塵擾嚷,對照著謝欣穎把思緒放在胸口,反覆咀嚼的獨自承受模樣,還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一往情深,越是眾聲喧譁,只有她才知曉與享有的小秘密,相對之下,不但是極其安靜的私人財,更是天下無雙的珍貴資產,那一切,真的就是「不與俗人知」的傲骨了。

 

當然,連奕琦亦不曾忘記,禮儀師的專業不只是善待往生者而已,只有細心的禮儀師才能從大體中看出往生者最後時光的所思所想,只有專業,才能洞悉一切,只有專業,才能無愧往生,無愧天地,《命運化妝師》的收尾式,同樣回歸殯葬專業,不但做了首尾呼應,亦在黑色題材中,備齊了與前輩作品截然不同的論述魅力。makeup0027.jpg

 

命運化妝師:誰是真愛

台灣導演連奕琦執導的《命運化妝師》,描繪了兩種禁忌的感情,一種是師生戀,一種是同志情,電影更進一步將這兩種感情合而為一,既是師生,又是同志,只不過,導演選擇的性別則是女性。

 

不論是同志情,或是師生戀,女主角隋棠與謝欣穎的互動戀情,當然是《命運化妝師》最主要的噱頭,會彈琴的隋棠,坐在鋼琴旁邊,彈奏起黑白琴鍵的自在、自信與從容,頗具魅力,你願意相信,隋棠就像舒曼一樣,為著心愛的克拉拉(謝欣穎)彈奏起這一生最深情的樂章。makeup004.jpg

 

只是,師生戀往往不受祝福,同志情更是敏感,她們的仳離分飛,不讓人意外,問題在於如何分離?又如何煎熬?連奕琦選擇的是讓她們身旁的男人來承受與解讀。

 

謝欣穎有一張極其青春,卻也極其愁苦的臉蛋,在《命運化妝師》中更是讓愁苦成為她的註冊商標。不過,那是劇情需求下的特意設計,因為她只有在校園中,只有在鋼琴旁,才有過最燦爛的笑容,只是她的美麗青春早早就隨著早逝的愛情消失無蹤了。早早進入職場的她,因為擔任大體化妝師,每天替人送行,不苟言笑成了最基本的專業要求,也成了最好的保護色,就在黑衣黑褲黑眼鏡的隨身行頭遮掩下,她成了七情六欲,絕不上臉的緘默女郎。

 

但是連奕琦派給她一位深情的長官(張少懷飾演),一方面,她們併肩作戰,總是緊隨著救護車趕到命案或車禍現場,爭取每一個業務機會,她的專業技藝更是公司的業務保証;另一方面,朝夕相處的長官可以為她分析每一位往生者的情況條件,讓她順利完成生者最哀慟的祈願,堪稱是知心的工作夥伴,可以信靠,也願意呵護。問題在於長官從來不明白她的心,不知道她是同志,更不知道,她很難接受任何一位男人的感情。makeup0061.jpg

 

長官的體貼與真心,因此成了無處著力的落花,只能四散飄零,還好,長官不懂的事,觀眾透過謝欣穎的往事追憶錄,早就得著了清晰的輪廓,張少懷越是輕聲細語,越是深情款款,那種打在棉花上的空虛與失落感覺,就得著了更強烈的對照效應。

 

同樣地,連奕琦則是另外派給了疼惜愛人,不惜犧牲教職的隋棠,一位心理醫生和一位丈夫(吳中天飾演);同樣地,醫生不知道她是同志,丈夫也不知道她最愛的是女人,忘不了的是那段沒有結果的愛情。想做的,做不到;想改的,改不了,生命中的無可奈何,有時候未必是失敗,反而是更強烈的生命主張。

 

所以,醫生註定失職,丈夫也不堪檢視,《命運化妝師》強調的是女人就算給了你全部的身子,她的心還是比天上的星星還遙遠,這個浩瀚的工程唯有從失職與失能的男人身上去鋪排,才能完成真愛的論述,從影多年的吳中天也終於才得著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演出機會(雖然他是被愛情折磨得遍體鱗傷,渾身是血)。makeup0042.jpg

 

男人不懂的事,只有女人才懂;丈夫不懂的事,只有情人才懂;活人不懂的事,只有死人才懂,《命運化妝師》的戲劇核心,無非就是這些看似簡單,卻又極其複雜的人生矛盾。

 

這兩個失去愛情的女人都曾想要調整自己的生命腳步,謝欣穎用黑衣黑褲黑眼鏡揭示了她心如止水的斷裂決絕;隋棠則是嘗試從婚姻與愛情中,找尋自己的另外可能。問題是,妥協的人,沒有找到出路;封閉的人,更失去了生命的顏色,她們在大體檯上的終於相會,其實是暗夜行走後的殊途同歸,曾經遺憾失落的,正因為知悉了對方有過的掙扎與煎熬,有了體諒與了悟;曾經承諾與追求的,正因為異性的不解與糾纏,得著了最堅實的背書。

 

愛人都想知道,什麼是真愛?愛人都在乎自己擁有的是不是真愛?《命運化妝師》的真愛或許無緣朝朝暮暮,卻在翻騰跌撞後,才明白真正刻骨銘心的,從來不曾背離,這亦是何以《命運化妝師》的結尾又再回到校園,青春或許失落了,但是美麗就此停格,再也不老,亦不死了。《命運化妝師》的愛情論述,就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了。makeup0044.jpg

《命運化妝師》的趣味不在於隋棠演了屍體,亦不在謝欣穎如何在大體上塗抹胭脂,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真既不能久常,假又何妨?假既不能安心,又何需苟且?才是《命運化妝師》的底層趣味。

 

死不代表結束,生不意謂幸福,愛情滋味,只有當事人明白,因此,師生戀不再是桎梏框架;同志禁忌,亦不能限縮熱烈的心,只有用生命書寫完成的真愛,才能釋放怨恨,才能療癒傷痕,《命運化妝師》看似齊備了諸多陰暗驚悚元素,其實只是一部療傷電影,那是只有癡人才關心,亦才能明白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