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慕:敘事節奏魔法

生死玄關,人生難關,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在《愛‧慕(Amour)》中要攀高峰,就得連闖三關:老病、空間和愛,關關難闖,幸好,他從敘事節奏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人生到了八十,身心都鈍了,動作緩了,時間長了,加上又有病疾纏身,年輕時承諾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盟誓,成了最難兌現的考驗,詩經「邶風」篇「擊鼓」章原本描寫的是戰士出征的思念心情,若把征戰對象轉換成病魔,也仍相通,因為「死生契闊」,過去所有的承諾,「不我信兮」,成了空話,病痛帶來的生不如死折磨,讓人有了「不我活兮」的悲憤。

 

緩慢的人生,遇上幽長的時空,就容易給人「漫長」的不耐,《愛‧慕》的人物動作雖慢,卻不緩長,關鍵在於漢內克壓縮了活動空間,他先把老夫妻喬治(由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和安妮(由Emmanuelle Riva飾演)的主要對話場域緊縮在那張餐桌周邊五公尺處,看似極其平常的飲食互動,往事相對,真情與意外,接連上陣,就在那張桌子上,乒乒乓乓的狀況與情緒,壓縮在那麼緊狹的空間裡,有了密度極高的內在節奏。

 

《愛‧慕》的主戲都在老夫婦的住所內,主題又是老病死的沈重議題,氣氛迫人,如果不能找到出走的隙縫,電影就太沈重,難免呼吸窘迫,漢內克有三個選擇,首先是家庭相簿,那是時間的出走,人在當下,美好的昨日得著了倒敘的能量,有了輕輕的緩解,但是思緒回到當下,安妮已然呆滯,幸與不幸的轉折,薄得只有「一瞬」,何其微妙,又何其唏噓。

 

其次則是實體出走。安妮已然初癱的那個夜晚,都已就寢的喬治似乎聽見了異響,於是下床開門探詢,漢內克出人意料地讓觀眾瞧見了公寓的破舊毀壞,那已不是高級住宅的陳設,電梯似乎故障,有木板斜放,喬治才走沒兩步,就發現暗黑的長廊竟然都已積了水,驚惶失措之際,身後伸出一隻手,摀住他的鼻嘴,死亡的窒息氣氛,頓時浮現。

amour89.jpg 

那是喬治的一場噩夢,漢內克用了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官,完成了死亡潛意識的論述:殘破屋宇,根本就是龍鍾老態的具像素描;腳踏水中,雙腳冰冷,是老人常見的生理狀態;最後的窒息慌張,更是最直接的死亡筆觸。把這一切都託給夢,卻已明言了喬治不可告人的心理狀態。

 

amour86.png第三則是鴿子的闖入。曾經自由自在,曾經任意飛翔,如今卻莫名飛入室內,踽踽,獨行,對鴿子而言,是迷航?或歇息?對喬治而言,有驚喜,亦有歎息,他的忐忑與感動,或許只能用郭子究老師的名曲「你來」歌詞來註解了:你來,在午後靜靜地來,當正午燦爛的陽光,還在樹影間徘徊,鳥兒也昏昏欲睡,暫時收起嘹亮歌聲,小心呀,不要驚醒牠們,牠們的歌聲,添我鄉愁重重……」意外的訪客,讓單調貧血的生活有了不同的滋味,也開啟了多元解讀的樞鈕。

 

《愛‧慕》以愛為名,對愛的剖析手痕則是也委婉迂迴,影后Isabelle Huppert難得以配角戲份亮相,她的功能就是以跌冗起伏的人生問號來對照父母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逗點與句點,有了女兒伊娃的相處難,老夫婦的水長流,無需多言,情愛重量已然浮現。amour-098.jpg

 

愛掛在嘴上,遠比付諸行動容易得多,久病無孝子,情愛在久病的煎熬下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喬治與安妮的最大困境在於他們年歲已高,安妮的二度中風,已難復健痊癒,拖下去,對兩人都是折磨,安妮的拒絕吃藥,可以視為生命尊嚴的選擇,因此選擇賴活不如好死,老伴也不必再受煎熬(精神與金錢皆然);但是喬治只看見安妮的私心,安妮解脫了,獨活的他該當如何?氣極打了安妮一巴掌,亦有著恨不齊心抗病魔的悲情,但那一巴掌真是為了安妮好(就算藥石能夠回春,不也是晚春了嗎)?還是不願孑然一身的私心?

 

巴掌是暴力,是情緒,亦是愛,這個三元一次方程式,提供了多少論述空間?漢內克用這一巴掌道盡了長期看護者的焦慮,亦點出生死相許的深情期待,但是無力抗拒的安妮連最「微弱」的吐藥心情都不獲尊重,那個巴掌不亦道盡了久病中人的卑微與弱勢?喬治可曾用心聆聽她的心曲?還是久病的不耐,磨蝕了幾許恩愛苗?紅塵碧海,還剩多少痴情種?amour-092.jpg

 

這一巴掌的震撼何其巨大,不但喬治和安妮同受波及,觀眾也錯愕不已,漢內克此時立刻插進了幾幅風景畫,這是非常另類的美學選擇,先是錯開焦點,取得情緒緩和;但是這些畫作,多屬色調濯的日暮林相,喘息之餘,卻另添了「暮靄沈沈」的壓力,對照喬治和安妮人老體衰,不堪久病磨的處境,不更給人「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唏噓?

 

正因為氣氛已然凝重,房子裡不時迴盪著安妮的呻吟聲,喬治也從巴掌震撼中進一步思考著愛的真諦,就在他低聲說起自己的童年往事時,喬治用了讓人措手不及的速度重新界定了愛的定義,「問世間,愛為何物?」成了烙印觀眾心中的熨痕,從若有所感,卻又始料未及,卻又如釋重袱,《愛‧慕》的敘事節奏成就了撼人的愛情詩篇。

愛.慕:聲音敘事魔法

藝術精品,通體上下每個細節必定都經過精雕細琢,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愛‧慕(Amour)》,堪稱是精品之精,每個環節都雕琢得如珠玉般晶瑩剔透,值得細細品味。

 

《愛‧慕》從重急敲門聲開場,在靜無人聲處收場,穿梭在各個場景中的聲音細節,替《愛‧慕》增色無數,不從聲音切入,就錯失了見証漢內克聲音敘事刀法的機緣了。

 

《愛‧慕》是老人電影,是音樂電影,亦是真情電影,不管如何分類,都難以歸類成新題材,但是漢內克揮舞著聲音魔杖,從環境音到人聲對白,只要有聲音流動,就有「消失」的畫面與故事滾滾而來,讓「想像」的翅膀得能配合著劇情的演進,讓觀眾得到更多的訊息與體會,看似生老病死的尋常人生議題,就此有了不凡的藝術高度。

 

《愛‧慕》的第二場戲是一場鋼琴音樂會,鏡頭就直對著觀眾席,沒有任何移動,靜靜看著觀眾逐一入席,然後現場安靜、掌聲響起,樂音開始浮現,你看不見鋼琴家,眼前只有屏氣凝神的觀眾,「看不見」的鋼琴家和「聽得見」的音樂,其實是半強迫地要你去體會「音樂」的存在與力量,「聆聽」,因而成為《愛‧慕》最犀利的一計起手式,專心「聆聽」,就可以更理解《愛‧慕》的人生層次了。

 

電影主角是一對八十出頭的老夫妻喬治(由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和安妮(由Emmanuelle Riva飾演),他們都曾是音樂教師,開場的音樂會就是門下高徒的演奏會,動人的舒伯特音樂,讓兩人開心極了,但是安妮的言談間卻擔心起家中如果闖入不速之客該怎麼辦?喬治則回應,他根本不擔心這種不可能發生的事。其實,不速之客只是種比喻,可以是人,亦可能是病痛災厄,既是閒聊,也有著預告功能,更重要的是安妮的感性特質,喬治的理性冷靜,不是就從這段看似瑣碎的家常對話,透露畢現了嗎?

amour-095.jpg 

接下來則是水聲的傳奇。這對恩愛老夫妻正要快樂享受早餐,喬治突然發現安妮目光呆滯,呆坐桌旁,整個人毫無反應,急忙開了水龍頭,弄溼了毛巾,想要讓安妮醒覺過來,但是無效,嚇壞了的喬治,急忙要去換衣裳,召醫急救,從廚房到臥室的這段空間移動中,喬治沒想到要關掉水龍頭,整個環境空間中就只聽見水珠嘩啦啦地流著……不關水,意味著心頭掛念著更重要,也更急切的事。可是喬治才剛穿好上衣,水聲就停了,家裡沒有其他人,怎麼可能水聲就停了,猛然中斷的聲音,不但喬治好奇,觀眾也好奇,水聲勾動的懸疑張力,暗藏著多少在畫面上「看不見」,卻正在「發生與演變」的故事?

 

自來水聲帶動的戲劇能量,包含有問號,有驚歎號.,還有刪節號,原本已經精準提醒了觀眾「聆聽」的必要,但是到了倒數第二場戲,漢內克同樣再用水聲來一計回馬槍時,曾經出現過的問號,有驚歎號.,還有刪節號,同樣再度浮現,神龍擺尾,勁力如此深厚,密度如此之高,誰不歎佩

 

至於纏綿病榻的安妮一直喊痛的呼喊,絕對不是病情記號而已,她的一聲一喊,聽在愛人耳裡,究竟是什麼滋味?是魔音?還是心痛聲?只有到了最後,觀眾才會明白,不抱怨,不囉唆的喬治,究竟承受著多少煎熬。

 

法國鋼琴名家Alexandre Tharaud在片中演出鋼琴家亞歷山大,片頭演出是他,到老師家中拜訪,才知老師中風,師生從貝多芬的鋼琴小品談起,再到即席再彈奏一曲,那是再也不能倒帶的昨日時光了,從回顧緣起到後來聽亞歷山大送來的CD,聽沒三小節就不聽了,老師的微妙心情,伴隨著不同情況的體能狀與與心境而有變化,就更耐人細心體會了。當然,安妮坐在鋼琴前演出的那場戲,如真似夢,聲音或許欺人了,但是聲音背後訴說的深情,卻真是精準點出了電影《愛.慕》中的那個「慕」字意境。amour-094.jpg

 

amour-097.jpg環境音或樂器聲,或許都可以簡單歸類為聲音「設計」的工程,但是演員的聲音,卻還得在設計之外,摻入更多的真情,才能動人。Jean-Louis Trintignant飾演的喬治在片中說了兩段故事,一段是逗笑告白慰佳人,一段則是讓愛妻分神減痛,前者赤忱,後者急轉,節奏不一,力道不一,卻都是為「愛」字寫下渾然不同的碑體書法;至於,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飾演的女兒要求與父親好好坐下來談話的那場戲,理直氣壯的未必就有深思熟慮,看似絕情的卻可能更百轉柔情,親情與愛情的現實矛盾,絕非一廂情願就能解決了,這場父女對話,誰淺?誰深?戲劇的濃度與滋味,就在精準的對白中盡得箇中三味了。

 

amour006.jpg《愛‧慕》從重急敲門聲開場,在靜無人聲處收場,其實都是用聲音在襯托「時間」試驗下的慘白人性。不是天倫睽隔,何需重擊?不是天人永隔,如何無言以對?第一撇的按捺筆法要到最後收尾時才讓人如夢初醒,對我而言,這就是真正的功力了。

落跑教宗:紅塵的滋味

唐朝詩人王維寫過:「君知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走過一個時代,我們的作品會留下多少時代烙痕呢?關鍵在於創作者的敏感與才情。

 

義大利導演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的作品中,一直有著濃烈的時代因素,從《親愛日記(Caro diario)》、《兩個四月(Aprile)》、《鱷魚白皮書(Il caimano)》到最近的《落跑教宗(Habemus Papam.)》,無不如此,他的時代素描,有著個人風味,亦有自身感觸,有時滑稽唐突,有時別含深意,舉重若輕,卻不失國際共鳴。

 

pope009.jpg《落跑教宗》核心在於天主教教宗駕崩,各地的樞機主教依例要齊聚梵諦崗,關門密會選出新教宗,電影靈感顯然來自20054月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後,十六天後,選出新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真實事件。不管媒體多發達,不管信徒多渴望,除了梵諦崗的內部人士與樞機主教之外,沒有人知道教宗如何產生的,世人只能「依據傳統」,看著教堂煙囱究竟冒黑煙或白煙來探知,樞機團會議是否已經達到共識,選出了新教宗?教廷的新聞官公開說什麼,就是什麼,真相全都化成一縷白煙,燒成灰,內幕還真是只有天知道了。

 

七分神秘又帶有三分荒謬,應該就是多數人看待「教宗」新聞的心情,天主教的十億信徒或許無疑,然而南尼.莫瑞提不願意只呆坐電視機前看新聞,他的《落跑教宗》直接從教宗改選的新聞事件出發,把他心中的質疑與感歎,編撰出一部悲喜交織作品。

 

《落跑教宗》的趣味與矛盾在於法國影星Michel Piccoli飾演的pope006.jpgMelvill樞機在眾樞機的推舉下,當選了新任教宗,但是他臨陣退卻,不肯面對守候在聖彼得廣場前的信徒與媒體,他的驚惶與叫喊,完全顛覆了犯罪冒險小說常用的奪權陰謀論,教宗寶座曾幾何時成了燙水山芋?Melvill做了一輩子的神的僕人,何以反而對神的信託起了憂惶?他不是英雄,亦完全沒有野心與雄圖,面對著天降大任的付託與榮譽,反而只有「為什麼是我?」與「我做不到!」的疑慮與焦燥,Melvill的怯弱,毋寧是掀開了人間造神的金碧外衣,還原了平凡肉身的本性,讓梵諦崗的神話,得能因為人性的疲軟與鬆動,讓世人有了透過戲劇搬演,重新審視的可能。

 

南尼.莫瑞提明顯對於教廷是有意見的,但是對於Melvill卻有極深的同情。有意見的部份,他就採用嬉笑怒罵的方式來勾描,例如先以「讀心術」的方式,讓投票樞機的心中獨白:「不要我…不是我。」洩露著這群德高望眾的老先生們戒慎恐懼之心,Melvill中選前的鼓掌聲,黃袍加身前的詠唱聲,在在突顯了眾人如釋重袱的詭異;Melvill的退縮,讓南尼.莫瑞提飾演的心理醫生得到了亮相的機會,卻也突顯了教宗看診,樞機圍繞旁聽的荒謬(誰會在公眾面前,傾吐自己的心虛?暴露自己的弱點?);Melvill落跑後,新聞官可以一手遮天,再找來替身,以食物及窗簾身影來創造新教宗正在沈思祈禱的假象;梵諦崗運作體制的荒謬,更在樞機團的秘密會議無法落幕,不能外出的前提限制下,只好上演排球循環賽與牌戲中,有了荒腔走板的戲弄空間。

pope004.jpg 

那場排球賽看似無厘頭,卻也意在言外地調侃對天主教樞機團的位階權勢(例如,南美洲隊落後十多分,好不容易破蛋時的歡欣鼓舞);那場錙銖必較的牌戲,更也直寫了神的僕人的俗世心腸,南尼.莫瑞提百無禁忌的塗抹手法,讓《落跑教宗》有了讓人發噱的喜趣能量。

 

但是,Michel PiccoliMelvill樞機角色卻適時平衡了電影的傾斜角度,他的出走,有如迷途羔羊,尋找慈光指引,他在公車上的獨白,有如真情告解,少了悲涼,盡得真摰智慧;他在路邊得聞天籟的喜悅(導演找來Mercedes Sosa演唱「Todo Cambia(一切都在改變)」一曲,搭配冒牌教宗播放音樂以娛樞機的平行剪接,都讓古老的教廷體制與包袱有了鬆脫的可能);夜宿旅館的他被激進的舞台演員驚醒,卻也只有他懂得接腔對話,因為對方看似歇斯底理的獨白,其實是在背誦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海鷗》台詞,只有他是知音,懂得人家的吶喚,他的接腔,其實喚醒了他舊時的演員夢,深濃的紅塵眷戀,成了他人生迷航的唯一溫暖,但他終究未能一圓演員夢,只能坐在舞台下看戲,對戲劇的最愛與殘缺,竟在此時與教宗寶座的滋味有了平行對話的互補作用了。pope014.jpg

 

《落跑教宗》的結尾在人神拔河中找到了讓人深思的聚焦點,Melvill可以接任為教宗,卻也坦承自己無能替世界指引明燈,他是神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僕人,但是僕人就是僕人,沒有神格,沒有神力,他的示弱,顛覆了教宗的神味,不復舊時威嚴,更讓其他樞機憂惶,但他摔脫了舊昔框架,反而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夫唯不爭,故無尤。」的境界了。

武士的家計簿:人生賬

abacus094.jpg日本導演森田芳光在20111220日因為急性肝功能衰竭去世,20121220日看完他的《武士的家計簿》,想起了他過去的代表作品《家族遊戲》和《其後》兩片,僅以此文聊表追思。 閱讀全文 武士的家計簿:人生賬

甜.秘密:深情腸胃心

人生少不了飲食,但是要從飲食中提煉出生命滋味,對導演都是難度不低的考驗,許肇任在《甜.秘密》中,用了早餐和泡麵,完成了當代家庭生活的素描,既精練又有趣。

 

 忙碌的工商社會中,許多家庭來不及替家人準備早餐,偏偏填飽肚腸又是一天求學或工作的必要補充,因此促成了早餐店的崛興,《甜.秘密》的主角小揚(黃劭揚飾演)就向死黨小馬家樓下的早餐店訂了早餐,每天早上要向張少懷飾演的店東Michael索取飲料和三明治。

 

那家早餐店除了管肚皮,還管心靈,一方面是小揚的姐姐小蘭(李千娜飾演)也在店裡打工,Michael莫名的好感與曖昧的情愫,就在料理檯上和櫃台邊悄悄滋長;另一方面,小馬的妹妹,不但吸引著小揚的目光,也同時有著另一位男同學癡情守候,早餐的守候不但是情人相見的打招呼時光,也是鼓起勇氣示愛,傳遞情書的機會點。

 

但是早餐店的真正寫實功能卻是一個失衡的家庭,必需靠著外力來維繫基本的生活需求,《甜.秘密》正也是重新詮釋家庭、愛情與婚姻關係一部電影,一家早餐店就可以暗藏如此玄機,看得出導演許肇任的慧黠巧思與用心良苦。

to804.jpg 

不過,《甜.秘密》真正的飲食密碼卻在於小揚的那碗麵。

 

小揚的爸媽白天都忙於工作,常常來不及回家煮晚餐,買個現成便當是最常見的事,卻也常買到了家人不愛吃的配菜(店家自己配的菜,一旦觸犯禁忌,就意謂買便當的人其實少了用心與關心)。大人不在家,小揚只能自力更生,煮碗麵填腸,成了他的拿手本事,也成了他關心家人的方式。疲累的,失意的家人,若能即時吃到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就有著小溫暖,大感動的能量。

 

小揚第一次說要下麵時,多數人或許只當成一個生活點滴,可是當第二次或第三次嚷著:「要不要吃麵時?」這句問句,就成了許肇任雕琢角色性格與點出戲劇主題的手痕。

to703.jpg 

許肇任最酷的手痕則是讓「無心」來對照「熱心」,那一天,小揚煮好了麵,失戀的姐姐不理不睬;為了小情人即將嫁人而黯然神傷的爸爸,毫無胃口;被隔壁攤的小男生鬧得心慌意亂的媽媽,只瞄了一眼,也就輕輕搖了頭,一頭熱的小揚連碰三次冷壁,也只能憾憾地把麵碗擱在桌上,出外尋找自己的溫暖。無需聲嘶力竭,失序的家庭,失歡的人心,都已昭然若皆。

 

更妙的是那碗其實已經冷掉的麵,最後則是由一心想替女友小蘭出氣,卻搞得灰頭土臉,一身是傷的Michael給吃了,冷心配冷麵,就在寒徹骨的時節,小蘭走出房間,看到Michael的傷,明白了一切,開始替東Michael擦藥,不知怎地,那碗冷麵,猛然就回溫了。

 

看似極其平凡的一碗麵,竟然藏有這麼多的趣味,想來,許肇任應該度過不少泡麵時光,盡得一冷一熱,點滴在心頭的生命滋味。

 

不過,《甜.秘密》的飲食之道卻另有一計出人意料的回馬槍。

 

那一天,終於說出悶藏心底情思的老爸,眉飛色舞地帶了一大包餐點回家;眉頭不再深鎖,不再心老人老的老媽,同樣拎了大包食物回家;甚至連姐姐都主動下廚煮麵給小揚吃了……是的,人逢喜事精神爽,開心,也要開胃,所以小小的餐桌上出現了空前盛況。沒有愛,不會有這份分享喜悅的心,問題是,爸爸媽媽的喜悅,卻來自於另外一個人的愛情,不管那叫走私、劈腿或者真愛,自我的成就與滿足,卻必定撼動著原本已經疲乏失能的家庭,個人的喜悅原本值得慶幸,但是否意味著明天就要各分西東了呢?

to704.jpg 

充滿祝福的分手,原本是成熟人生的優雅姿態,但是孑然一身的小揚,卻得就此接受二個爸爸,兩個媽媽的人生,對於找到快樂的家人,他理應分享喜悅,可是自己卻沒有一絲真正的喜悅,他的出走,既是告別,亦是尋覓,空氣中反而飄盪著一股惆悵的滋味,《甜.秘密》的愛情書寫,此刻竟成了酸甜苦辣盡皆有之的大鍋炒,梗在胸口,不知如何形容,開放結局的書寫空間,卻也成為《甜.秘密》最耐人回味的愛情滋味了。

甜.秘密:過甜的愛情

節奏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可以帶動韻律,也因而創造魅力,台灣導演許肇任的作品《甜.秘密》,就用了優遊在人境的悠緩節奏,完成了人間愛情喜劇的拼圖。

 

《甜.秘密》的節奏屬於從核心向不等邊環境放射的律動,核心人物是黃劭揚飾演的十七歲小男生小揚,全片透過他的眼睛,觀察著家人、同學和朋友的愛情追尋與困惑,電影從小揚與小馬對青春痘的指指點點開場,激昂荷爾蒙勾動的青春激素,以不同的波長律動射向了他的親友:從開印刷廠的老爸(由鍾鎮濤飾演)與老鄰居女兒小莉(由隋棠飾演)的曖昧情事;開冰果攤的老媽(由李烈飾演)與出租戲服的攤商(由馬志翔飾演)的日久生情;姐姐(由李千娜飾演)不理早餐店男孩(由張少懷飾演),緊纏名車男生(由唐國忠飾演)的愛情迷航;以及他自己明明很喜歡同班死黨小馬(由巫建和飾演)的妹妹,卻還得幫情敵遞送情書;當然,他還得替小馬處理劈腿後遺症……

to816.jpg

 

黃劭揚的節奏屬於打骨子裡自然油生的閒散慵懶,另外還有三分早熟的老練,閒散慵懶讓他能以一種超越俗世的心態與距離看待身邊人事,也不必汲汲營營於自己的愛情得失;早熟讓他得以敏銳論斷兒女情事,甚至採取行動;老練則讓他有一些膩出油的人生夾纏(包括大聲唸情書、騙騎機車,歪談劈腿,以及那句「兩個爸爸,兩個媽媽」的愛情註解),三者交錯滲透的結果,也讓似懂非懂,卻又有機伶觀察的青春心事,得著了個人觀點的剴切論述,那是一個即使挫敗,卻可毫髮無傷地搏得熱血美名,萬一成功,卻得以改寫生命軌道的青春揮霍,《甜.秘密》選擇了黃劭揚做核心,其實是以青春的百無禁忌,買到了自由揮灑的保險。

 

《甜.秘密》的敘事結構可以和英國導演麥可.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1999年執導的《奇異果夢遊仙境(Wonderland)》對照來看,因為兩片都關心市井小民,都以看似隨機寫意的鏡頭運動來捕捉現代人的寂寞心緒,而且兩片都同樣從一個家庭成員出發,透過一個家庭成員橫向解剖,看見了社會人生的縮影,得到了當代素描的氣血。

to701.jpg 

從邊緣出發,從瑣碎著手,是《奇異果夢遊仙境》和《甜.秘密》的共同特質,好處是從人物與事件的選材,看似平凡,卻多了三分真實(因為有連結土地的厚實感),電影人物毫不起眼,卻宛如周遭隨時、隨處可見的真實人物;而且透過全面關照的逐一審視,讓愛情主題在深濃淺淡各不同的筆觸刀法,雕刻出凹凸有致的立體面向,把一則接一則的小情小愛故事串成了愛情長河,成就了更寬廣豐富的愛情風景。這種手法亦讓導演佔據了一個俯視紅塵的全知角度,使得他所唱出的情歌,不再是一對一的舊式老情歌,而有了多元混血的普世情貌。

 

《奇異果夢遊仙境》的三個女主角NadiaDebbieMolly同樣面臨著愛情選擇,有人空乏,有人惆悵,有人等待,面臨嘗試、挫敗與巧遇的人生機緣後,各有所悟,得著了轉向人生下個章節的力量(三姐妹的爸媽同樣有著他們的生活嘮叨與情緒),不盡完美,卻可以理解,不見得盡是救贖,卻能夠讓人安然受納。偏偏,這種每段人生都要求得圓滿的追求,卻是《甜.秘密》最大的罩門:小揚可以洞悉每個人的「秘密」,結果卻太「甜」了,甜得太過一廂情願時,就難免失之過假了(一如小揚最後形容自己的:「我跟他們說要幸福。我覺得自己好假。」)

to814.jpg

 

太甜的劇情,可能是基於商業考量的配對結果,例如,隋棠與鍾鎮濤的那段戀情,硬要在歌曲創作上結下情緣,就太像為角色量身打造的設計了(會彈能唱的鍾鎮濤,可以大展音樂長才),但是他們的忘年愛卻少了人性、婚姻與環境的羈絆負擔,給人太不食人間煙火的輕歎。

 

為了成就隋棠與鍾鎮濤他們的戀情,導演安排了一段完全不搭軋,註定失敗的愛情(隋棠究竟看上北村豐睛什麼特質?),北村的每一回露面,都讓隋棠的愛情有如一場兒戲,那隻充氣飄浮的小丑魚,固然靈感來自於一起會自能出走的新聞趣事,用來象徵隋棠渴望自由的心情,卻又顯得有些比喻失當了,畢竟,她與北村的戀情,不是自由戀愛的選擇嗎?

 to707.jpg

對照一開始她回家向母親通報閃電結婚喜訊時的,陸奕靜從錯愕到賭氣的表演,雖然只是驚鴻一瞥,倒也精準勾勒了母女關係。問題在於如果她獲悉了隋棠與鍾鎮濤的忘年愛,又會有什麼意見或干預,只客串這一場戲的陸奕靜就此音訊全無,豈不就因此話語失焦,懸念無解?

 

同樣地,隋棠的結婚恐懼症,遠不如「所嫁非人」的莫名與草率,這一回,雖然許肇任最後安排了北村騎車拋錨又上錯車道的求救無門,算是神龍擺尾地來了一記回馬槍,但是少了同情,反而多了諧謔。Together-13.jpg

 

同樣的盲點也出現在李烈與馬志翔的忘年愛,不是愛情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兩個人的互動只有舞台效應,少了動人的化學效應,亦即少了天然原味,多了人工甘味,殊為可惜。反而是黃劭揚、李千娜、張少懷和巫建和的眼神與肢體互動,簡簡單單,卻是自由自在,少了緊繃的情緒,多了無限可能的能量,才有了讓人信服與期待的回味了。

不過,《甜.秘密》還是一部很有味道的電影,年輕演員的輕鬆自在,譜出了動人青春心情;夏紹虞掌機的攝影機,更把黃劭揚家的狹小空間做了最極致的發揮,鏡位的變化讓人物的心情起伏都起了對話效應,生命之詩的意境豐沛四溢,相當迷人。

 

 

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

2012年的初冬,我第一次認識了Raymond Depardon此人,渾然不知,雷蒙.德帕東早已是知名的法國攝影家,從平面攝影到電影紀錄,早已被人尊為大師;2012年的初冬,我慶幸自己看到了最新法國電影《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Journal de France)》,即時認識一位大師,認識一種生命態度,認識一種創作理念。

 電影的主線在記錄德帕東從2006年開始,花了四年時間,遊遍全法國的大小城鄉,尋找有歷史風味的建築小屋及人們,拍攝完成的「法蘭西(La France)攝影展,在數位攝影當道的今天,在隨手隨處可拍攝,影像創作已然氾濫的年代中,他沈穩地踩著腳步,扛著沈甸甸的木質腳架,背著他的老式影棚相機,慢條斯理地選好場景,調好光圈與焦距,送上底片匣,再好整以暇地與取景對象「對話」,然後輕輕按下快門,看似古老的技法與心靈,看似貌不驚人的平凡建物,甚至有些斑駁與陳舊了,卻因為他的片刻停駐,在他選取的角度下,那些不會說話的建物似乎都悠悠甦活了起來……

journal-006.jpg

 

建築與人生密不可分,不管是雜貨店,小咖啡館或者就只是一幢單純的住屋吧,每座建築都因人而設,都收載著人的記憶,同時也反射著人的活動能量,但是多數時候,我們都讓這些風景等閒就從眼前溜走,唯有藝術家不然,他們的慧眼讓平凡變得不凡,《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就讓一位老人家孤單行駛在法國大道上的身影,給予法蘭西土地上的人文風景塗上了不凡的色彩。

 

《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的法文原名《Journal de France》,直譯應是法蘭西日誌,從主線來看,那是一位旅人的風土日誌,但從電影的副線來看,則成為一位攝影記者直擊過去半世紀來法國歷史的人生縮影,德帕東的收音師Claudine Nougaret此時扮演著重要的觀點輪述補充角色,她一方面從德帕東的資料室裡,挖出了他過去的採訪影片與相片,回顧他走過的採訪人生,從法蘭西帝國的外交到內政,從司法到影藝,他完成的法蘭西近代史拼圖,不盡然是歷史的全貌,卻也提供了極其有力的現場直擊見証,從布拉格之春的蘇聯坦克,中非共和國的統治者卜卡薩(Jean-Bedel Bokassa,此人在1970年代還是台灣的重要盟邦,在聯合國協力捍衛中華民國席位,還曾來台訪問,蔣中正還親自接機)從政變當上總統再成為皇帝的轉變,以及他如何讓查德反抗軍接納,得到採訪人質的機會……做一位記者,能有他如此機緣與膽識,就已經不虛此生了

 journal-009.jpg

但是他的鏡頭不只關注國際,對法國國內事務都同樣關心,從高達到亞蘭.德倫(Alain Delon),1960年代的法國影壇風雲人物,他亦曾站在第一線上採訪,甚至還是最早把鏡頭轉向拍攝者,關切起總在影展和名流社交場合前大聲叫嚷的攝影師(或者狗仔隊),那是一位充滿自覺意識的創作者才能兼及的採訪角度。

 

至於他後來關切的法國司法與農村議題,從《第十區法庭,審訊時刻(The 10th District Court: Moments of Trials)》到《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La vie moderne)》,旺盛的創作力與深情的人間關懷,都讓他的選材與表現技法得到更多的討論。journal-003.jpg

 

一如《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這樣詩意的片名,電影的步調優雅,德帕東記錄的屋宇人生,就是他對法蘭西的人與土地的深情謳歌,更迷人的是透過這麼安靜的腳步與深情的凝視,配合動人的音樂註解,每個畫面都有如一首小詩,吟唱著紅塵之美,他的攝影機總是緩慢移動,總是沈默地捕捉下他所見証的人間風景,不用燈光,沒有解說,他所捕捉的,所呈現的就已說明一切,用感性點撥感性,《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就是如此動人的生命日誌。

 

捍衛聯盟:童話的溫度

明明什麼都沒看見,卻深信不疑,這是宗教信仰的動人力量;然而,凡夫俗子卻需要神蹟,如果能親眼見証,信仰就會更加堅定。Peter Ramsey執導的夢工廠動畫長片《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探討的無非就是童話人物如何守住這一塊活躍在兒童心靈的傳奇世界。

 

對於在歐美文化圈中成長的孩子,《捍衛聯盟》是一次童話總複習,從究竟有沒有聖誕老人(多應景的季節議題?多精準的商業操作?)?真有幫小朋牙拔牙的牙仙子嗎?還有復活節兔?睡人?以及象徵嚴冬冰雪的傑克凍人(Jack Frost)?透過《捍衛聯盟》的號召,熟悉童話故事的人,可以從新詮的人物造型(從睡人到Jack Frost)找到新詮的樂趣;不熟悉歐美童話的人,則可以從這款新版「封神榜」(這是我的謔稱註解)中,理解更多歐美民俗節慶的背後故事。

 

《捍衛聯盟》的故事描寫象徵恐懼的Pitch透過噩夢洗腦,要讓天下孩子再無童趣信仰,徹底接收及佔領以聖誕老人為首的童話聯盟勢力,聖誕幫雖然道高一尺,然而Pitch魔高一丈,若非傑克的適時醒悟,即時反撲,舊勢力已然不堪一擊,守住最後命脈的小男孩Jamie,則是傑克曾經童心大發的一次冬日冒險所播下的善信種子,正因為Jamie Jamie曾經親歷「如有神助」的美麗經驗,才讓信仰與希望得以繼續蔓延。

gua0026.jpg 

童話世界是成人世界的迷你縮影,亦是人生真相的具體象徵,童話雖然以童趣夢幻為主力訴求,但並非一塵不染的無菌室,各種不同的黑暗勢力都是催動童話夢想的主要動源(從大野狼與白雪公主的後母巫婆),《捍衛聯盟》對於黑暗勢力的營造,極具氣勢(不如此,亦不足以呈現毀滅勢力之可怕);但是對於光明世界的刻畫亦極其有力,黑暗與光明的對話就此相互拔河,增添了不少視覺奇觀:從牙仙子的翅膀鼓動,復活節蛋的塗繪流程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工廠生產線,童話世界的重建工程,確實動人,那是專屬卡通電影的夢境工程,也順利達成「寧可信其有,不願盡成灰」的基本主題論述(這正是《捍衛聯盟》的主軸訴求)。

 

觀看《捍衛聯盟》時,無可避免會面臨這麼多童話人物《捍衛聯盟》,你最認同誰的趣味選項,我的選擇是金色澄澄,又胖嘟可愛的「睡人」,他不會言語,只能在頭上擠出各種符號,提醒注意,奇特的溝通方式何等誘人?至於被金色光芒掃到就酣然入睡的法力,亦有趣味橫生;甚至被Pitch侵襲,不得不冬眠的決然,亦有失敗英雄的尊嚴,別具深意。

gua009.jpg 

至於主角當然非傑克莫屬,他被月光之神召喚顯現在冰湖之上,拿著一根樹棍可以騰雲駕霧(總讓我想起孫悟空),亦可以隨手寫下雪花,他先是懊惱自己的透明(世人看不見他,動輒就穿越他的身而過),既而又不解自己的身世謎團,Pitch為了拉他做盟友,把記憶匣子還給他,有著「不合作,就毀掉你」的陰謀覬觎,從淘氣的練家子蛻變為捍衛戰士的人生選擇,固然是《捍衛聯盟》的基調,不過傑克的醒轉經歷,卻也符合了英雄崛起的洗淨過程,最重要的是他終於能被孩子「看見」,得以觸摸,亦有了溫度,再也不是寂寞英雄了。傑克的心聲,就我的解讀,已然道盡了所有英雄人物(或者創作),無法說與人知的基本心願了。gua002.jpg

 

人生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帶來春天希望的復活節彩蛋,真的是免子Bunny送來的嗎?只有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得由成人來提供答案。守護兒童這幾位童話英雄是童話世界的守護神,問題在於他們若不顯靈,還有多少人會相信童話裡的神話呢?答案,同樣得由成人來填寫。《捍衛聯盟》再度實踐了一場童話期約,屬於神話世界的燭火,確實需要有心人努力呵護的。

2012歐洲電影獎:得獎

2012年歐洲電影獎121在馬爾他島上舉行頒獎典禮,2700位歐洲電影學院的會員從 47部精華電影片單中先選出15部入圍作品,最後的給獎結果更只有四部電影獲得獎項肯定,可說意見集中,篩選非常嚴格,一如前所預料,因為只有《愛慕(AMOUR (Love))》和《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兩片,分別獲得了電影創作最核片心的影片、導演和編劇三項要素的提名,最後的重要大獎就由他們分括了,其中《愛慕》包辦了影片、導演和男女主角四大獎,確實最大贏家。

 

麥可.漢內克執導的《愛慕》探討了老人與死亡的議題,男女主角因而雙雙獲獎,但也因為老病而雙雙缺席,影后Emmanuelle Riva因為感冒發高燒,不克出席,《愛慕》的法國製片特地感謝了導演創造出這樣一個角色,讓演員來發揮;影帝Jean-Louis Trintignant 則是拍了一卷得獎感言給大會,感謝歐洲電影學院和導演麥可.漢內克。

Amour85.jpg 

麥可.漢內克的《愛慕》今年獲獎無數,從坎城金棕櫚獎到歐洲電影獎的年度最佳電影,顯然歐洲影人都愛極了他的作品,他上台領取最佳導演獎時還刻意以奧地利母語發言致謝,不忘本,也不刻意迎合主流市場的英語世界,在在展示了他的文化本色思維,至於他能從西班牙大師索拉Carlos Saura)手中接下最大獎(另一位頒獎人是法國女星Amira Casar),就更有文化傳承意味了

 

 

以下是今年的得獎名單:

 

2012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2012)

《愛慕(AMOUR (Love))》

 

2012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2012

Michael Haneke《愛慕(AMOUR (Love))》

 

2012歐洲女演員(EUROPEAN ACTRESS 2012

Emmanuelle Riva《愛慕(AMOUR (Love))》

 

2012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2012

Jean-Louis Trintignant《愛慕(AMOUR (Love))》

 

2012歐洲編劇(EUROPEAN SCREENWRITER 2012

Tobias Lindholm & Thomas Vinterberg《謊言的烙印(JAGTEN (The Hunt) )》

 

2012歐洲攝影(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2012

Sean Bobbitt《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2012歐洲剪輯(EUROPEAN EDITOR 2012

Joe Walker《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2012歐洲美術設計(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2012

Maria Djurkovic《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2012歐洲音樂(EUROPEAN COMPOSER 2012

Alberto Iglesias《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2012歐洲新秀─費比西獎(EUROPEAN DISCOVERY 2012 – Prix FIPRESCI

《寒鴉情深(KAUWBOY導演:Boudewijn Koole (The Netherlands)

 

2012歐洲紀錄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DOCUMENTARY 2012

《冬季遊牧人(HIVER NOMADE (Winter Nomads))》導演:Manuel von Stürler (Switzerland)

 

2012歐洲動畫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2012

《捷克列車員(ALOIS NEBEL)導演 Tomáš Luňák (Czech Republic / Germany / Slovakia)

 

2012歐洲短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SHORT FILM 2012

《超人、蜘蛛人或蝙蝠俠(SUPERMAN, SPIDERMAN OR BATMAN

導演Tudor Giurgiu, Romania

 

2012歐洲合作製片獎(EUROPEAN CO-PRODUCTION AWARD 2012 – Prix EURIMAGES

Helena Danielsson, Sweden

 

2012歐洲世界電影成就獎(EUROPEAN ACHIEVEMENT IN WORLD CINEMA 2012:

海倫.米蘭(Dame Helen Mirren, UK

 

歐洲終身成就獎(EUROPEAN FILM ACADEM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貝托魯齊(Bernardo Bertolucci, Italy

 

2012觀眾票選獎(THE PEOPLE’S CHOICE AWARD 2012

後會有期(HASTA LA VISTA (Come As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