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感時花濺淚

中國導演馮小剛的新作《一九四二》,用了棋子關係檢視了大旱來襲下的生命價值。

 

一種是過河卒子,為了活命,只能拚命向前;一種是躲在城堡內的將帥,為求功成,不惜以人命做籌碼。災民就是卒子,任天驅使的際遇,催人熱淚;政軍大人則是下棋將帥,螻蟻人命的斤兩秤量,激人義憤。一向煽情的馮小剛這回雖然擺盡低姿態,透過篩檢重現的傷痛歷史,依舊強力批判,也消遣了國民民黨,不過,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微言大義,依舊犀利動人。1942.08.jpg

一九四二》描寫1942年發生在中國河南的旱災旱災,初始的戲份是佃農妻子花枝(徐帆飾演)來借糧,卻遭少東脅迫要以肉體換糧,那就像是堤防圍牆的一縫綻裂,一旦龜裂,終至潰堤,屋內尚未得手,莊外已有飢民圍包,難擋怒潮的東家範殿元(張國立飾演),只好先開莊門,以一頓飽食,換取縣府援兵,卻因事跡敗洩,終於惹毛飢民,搶糧、縱火、萬貫家業頓時盡成灰燼。

 

災民這一條線,講的是身不由已的棋子,主題簡單明白:大旱來時,貴賤同悲,缺糧咸同,餓殍同命,縱使早晚有別,尊嚴卻註定無法堅持,勢必成為活下去的交換祭品。東家救不了妻子(活活餓死),也養不活女兒(賣入歡場);佃農瞎鹿(馮遠征飾演)偷馬被殺,妻子花枝寧陪人睡,只圖能有餅吃,以承傳血脈……從最初的以物易糧、以人換糧到最後的以命換糧,人命價值的直線滑貶,精準訴說著從希望到絕望的生命質變:文化使人成人,飢餓使人變獸。

 

災民這一條線,馮小剛固然是經營一個「慘」字,但是黝黯處亦見微光。例如長工拴柱(張默飾演)始終癡著想娶東家女兒星星(王子文飾演)做媳婦,但是肚皮比盟約更現實,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星星賤賣給人口販子,救不了愛人,自然也做不成漢子,人生羞辱到了最低賤的層次,喪夫的花枝卻在此時挺身而出,自願做拴柱媳婦,那是憐憫,卻也是交易,一夜夫妻,你就有責任,要照顧花枝與前夫瞎鹿所生的孩子,此時,花枝再賣身給牛商。所有的交易,當然都有盤算,走到存亡邊緣,最根本的心思卻都是莫忘祖宗牌位。1942.04.jpg

 

交易能夠完成,靠著買賣雙方協議,看似有等號串連,但是等號兩頭的物件,已非昔日量衡,全是亂世浮標,例如東家女兒星星賣入倡家做妓,卻完全蹲不下身來伺候爺們,不是星星還有幾分羞恥心,而是她用身體換來了一頓飽餐,吃撐了肚子,再也彎不下腰來,《一九四二》從一路眨值的交易亂象來探問人性尊嚴,誰不唏噓?

 

軍政這一線,講的則是賑災政經學的機關算盡。

1942.17.jpg 

不管是民國,或者人民共和國,其實都是統治階級喊出的政治口號而已,空有人民之名,往往卻是「民無、官治、民難享」,《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埰用對照手法,描寫政客與軍人因應旱災的諸多心態,雖然是對照,結果卻非黑白分明,反而天下烏鴉一般黑,只不過,雖同樣是黑,卻亦有等級之別。

 

李雪健飾演的河南省長李培基算是急民之苦的父母官,馮小剛給了第一組對照功能就是:無能。

 

有心卻無能,救不了災民,反而雪上加霜。他御下無方,明明都在鬧旱災了,地方官還能以糖醋魚相迎,盼能多撥款項,他沒有斥責,只說了一句:「大旱之年,這樣太超過了。」好不容易得到面見蔣介石的機會,獲賜一顆手剝雞蛋,就如蒙皇恩,再聽到參謀匯報的軍國大事,災情求援之請就再難出口。庸官誤民,此之謂也。

 

馮小剛給了李雪健的第二組對照功能,還是:無能。《一九四二》開宗明義就以蔣介石的對日抗戰廣播做開場,強調唯有軍事勝利,才能避免亡國,戰爭是事實,旱災亦是事實,關鍵就在如何取捨。李培基除了賑災,還要捐輸軍糧,他辯不過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只能挨刮鬍子;好不容易,賑糧來了,大家都搶著分糧,他既拿不定主意,又無力掌控官商扣糧的黑市買賣,只看到一隻沒頭蒼蠅在瞎忙亂飛,馮小剛罵人不帶髒字的處理手法,疊現在李雪健那種忠勤辦事的嘴臉上,格外諷刺,最後他面見蔣介石,匯報官方災民數字:1602人,真實數字:三百萬人的一席話,更是道盡了官場以百姓為芻狗的暗濁真相了。1942.19.jpg

 

馮小剛對於蔣介石的批判,用的是曲筆,力道卻更直猛。聽完河南省主席的災情匯報後,讓他獨自走進教堂祈禱(懺悔),但是正式賑糧政策並非恤民之痛,而是為了對抗日將岡村寧次的以糧食拉攏災民的戰略,這些描述是否貼近史實(不少人批判了這部電影的錯誤歷史描述),並非重點,馮小剛的企圖只是突顯軍政大人對待旱災的心態:他們有更大的視野,面臨更大的戰局,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些人就註定要成為犧牲(交戰雙方同樣是在打災民政治牌);同樣地,當他看見了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拍到了野狗食人的災區照片時,蔣介石痛心的是家醜外揚,政權不寧,而非路有餓死骨的悲天憫人之心,他可以禁刊大公報,卻禁不了時代周刊,只能反向操作,馮小剛罵人不帶髒字的處理手法,在此就更上層樓了。1942.07.jpg

 
天災無眼,人禍無情,《一九四二》站在生死邊緣,檢視人性的無奈與陰暗,不想餓死的人,得拿什麼來交換生命的延續?不論你的答案是什麼,結果都是催淚的。《一九四二》對政治批判著力甚深,但是對人要如何活下去的議題討論,毋寧才是血淚重點。

東京家族:微溫一盅酒

日本清酒有兩種喝法,其一,取其冰鎮,從喉到心,沁涼淸冽:其二,取其溫潤,舌甘嘴甜,餘韻暈然。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猶如前者: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則如後者。 閱讀全文 東京家族:微溫一盅酒

05月2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把知名小說拍成電影,其實難度極高,知名度高,固然有利行銷,但是讀者/影迷的檢驗,卻更為嚴苛。而且很多小說的細節處理,都已深植讀者心中,導演的再生處理,一旦不盡如人意,批評的聲浪難免就會揚興,不過,導演巴茲.盧赫曼(Baz Luhrmann)這次改編《大亨小傳》的過程,既用心又用力,重現了原著作者F. Scott Fitzgerald雕琢的文字意像,也讓我們感受到1920年代美國社會尋找自己聲音,定位和文明高度的時代氛圍。

gatesby0016.jpg的縮略圖

 

今天的節目要從美國大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名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展開,理由之一, 它是《大亨小傳》最精彩的時代選曲之一,因為男主角Gatsby在這首樂聲中終於亮相,因為樂聲高潮處正是煙火燦爛時,一位主角有如一顆流星現身,光彩奪目,何等動人;理由之二,「藍色狂想曲」是1920年代的代表音樂,也是描寫紐約風情的代表音樂,正好精準呼應了《大亨小傳》的1920年代與紐約的時空座標。

 

其次,《大亨小傳》中,不時可以聽見名曲「Young And Beautiful」的主旋律在耳畔縈繞迴響。歌手Lana Del Rey的歌聲婉轉動人,歌詞亦深得了《大亨小傳》中對於浮華世界與人間純情的主題描寫,一聽就難忘,何況還是反覆吟唱呢:

I’ve seen the world  我已看遍紅塵

Done it all, had my cake now 嘗遍人生美果

Diamonds, brilliant, and Bel-Air now 鑽石,名氣和豪宅

Hot summer nights mid July 在七月天的熱夜裡

When you and I were forever wild 你我同樣狂熱

The crazy days, the city lights  輕狂歲月,城市不夜

The way you’d play with me like a child 我們像孩子般一同嬉戲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當我不再年輕與美麗時,你還愛我嗎?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

當我不再年輕與美麗時,你還愛我嗎?

I know you will, I know you will  我知道你會的,我知道你會的

I know that you will我知道你會的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beautiful當我不再年美麗時,你還愛我嗎?gatesby0011.jpg

 

如此情歌,如此旋律,《大亨小傳》真正要歌詠的無非是人生不變的一種嚮往與追求,就算是看錯了人,也愛錯了人,但是那份情,那份動心,卻是真實無誤的,讓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無非就是那位讓人憔悴消瘦的伊人。電影用了極其華麗的鏡像語言,完成了這部文學經典的翻譯,動人的一次改編。

 

使用音樂: 《大亨小傳》原聲帶

 

第二小時

電影話題:《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 Tiki)》

 

在前線衝刺的人,難免孤單,節目叫做電影最前線,平時得努力去追上最新電影的映演,做節目前更急著想要找尋最合適的詮釋音樂。找到電影的原聲帶,當然最方便,不然,只好從其他同類電影,或者相似主題的電影中找尋合適的電影來做調和劑。

 

上星期介紹《康提基號:偉大航程》時,我還有取得電影的原聲帶,於是改以George Fenton的《Frozen Planet》來註解,本周節目中,我終於取得《康提基號:偉大航程》的原聲帶,就讓大家再聽一回吧。

tiki40.jpg 

要強調的是同樣描述海上歷險,挪威人所拍的《康提基號:偉大航程》比較冷靜節制,作曲家Johan Soderqvist創作的音樂,沒有陷溺在太多的英雄志業音符上,反而是多了海上航程的環境氛圍,再搭配抒情的生命追尋主題,同樣創造了讓人回味的音響效果。

 

使用音樂: 康提基號:偉大航程原聲帶

 

第二小時

電影話題:《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

 

trek0019.JPG《星際爭霸戰》的前身就是1964年先在小螢幕上發光發亮的電影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將近五十年的歲月,從寇克艦長到長耳大副史波克都已老邁,換成新人接棒了,名稱因此亦從《星艦迷航記》換成了《星際爭霸戰》,同樣名字的角色,換了新人來演,但是描寫的卻是漫長時空下的前傳故事。

 

今年的節目中,要讓大家聽見《星艦迷航記》世代的主題音樂創作,從Jerry Goldsmith James HornerLeonard Rosenman,一次聽個夠,音樂浮動時,電影的前世今生,似乎再度躍現眼前了。

 

使用音樂: 星艦迷航記原聲帶

05月1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絕命連線(The Call)》

call09.jpg《絕命連線》的故事核心在美國911報案求救中心,人生有緊急事情,就會想要求救,不管是撥911(或者台灣的119)的電話,都得在最快的時空下,說清楚自己的狀況與需要的協助,關鍵在於接電話的人,如何「想見」,如何判斷?如何行動?這就是電影選材的關切核心:畢竟,一個處置不當,研判錯誤,就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

 

一部從聲音「畫龍」的電影,悲劇來自不該出現的聲音,最後的救贖則是來自早已存在的聲音,編導繞了一大圈,最後還能能夠回到聲音來「點睛」,這種說故事的手法,讓電影先有了緊湊的節奏,最後再有如釋重袱的感受,算是娛樂性很夠的電影了。

 

使用音樂: 絕命連線》原聲帶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最新電影音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esby)》

 

有的小說是傳奇,有的小說家亦是傳奇,美國小說家F. Scott Fitzgerald是傳奇作家,他在1925年寫就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esby)》亦是傳奇,從默片到電視,歷來至少有五個影視改編版本,最新的一個就是由《紅磨坊(Baz Luhrmann)》導演巴茲.魯曼獲選為坎城影展開幕片的《大亨小傳》。

great_gatsby001.jpg 

這一個版本的《大亨小傳》亦有多個傳奇,導演Baz Luhrmann是愛搞怪,搞顛覆的名牌,男女主角Leonardo DiCaprioCarey Mulligan亦是名牌,再加上一個串連劇情的Tobey Maguire,光看這個組合,你就能明白,坎城何以要邀該片做開幕映演了。

 

不過,我個人印像最深刻的《大亨小傳》則是1974年版的《大亨小傳》,關鍵在於男主角Robert Redford 當時風華正盛,搭配我見猶憐的Mia Farrow,在1970年代,即實電影拍得不如人意,但這款組合確實也曾風靡一時。

 

還來不及看最新版的《大亨小傳》,但因有了原聲帶,新版中由Lana Del Rey,創作的「Young and Beautiful」,不但動聽,還直接問你:「如果我不再年輕與美麗,你還會愛我嗎?(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果然深得箇中三味,讓我們先聽為快吧。

 

使用音樂: 《大亨小傳》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康提基號,偉大旅程》

  
太平洋上玻里尼西亞人和南美洲的秘魯人何以從長相到文化如此相似相近?傳言是以木筏乘船飄洋過海而來,是傳說?還是真實?答案不在實驗室,答案在太平洋上。

kon03.jpg有些電影都會夾藏著生命啟示錄,本片傳遞的訊息之一是:大海,不是阻隔,而是通道。

本片傳遞的訊息之二是:有多少科學論文即使出版成書,亦只能在書架上站兵。世上有多少無用的論文?無聊的科學?

本片傳遞的訊息之三是:信仰必定會受試驗,堅持才能堅定。木筏真能飄流四千里嗎?

人生難免有意外,所有的意外都在挑戰著你我應變時的才情、智慧與膽識。本片即將達到目的前,遇上了礁石層,得如何才能突破困境呢?


本片最動人的論述是:探險家的人格特質是冒險犯難,探險家的妻子要如何忍受那個不愛回家的人呢?

 

使用音樂: 《康提基號,偉大旅程》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毒戰》

duzhen0023.jpg 

《毒戰》是一部描寫獵人與獵物的警匪搏鬥電影。

 

獵人張雷(孫紅雷飾演)是一位幹練的警長,為求破案,不惜以身試毒,混入毒梟陣營,以掌握最新情報;獵物則是古天樂飾演的製毒歹徒蔡添明,從電影一開始,他就努力逃生,先是製毒失敗,渾身是傷,既而則是要與警方虛與委蛇,供出情報,出賣同夥,自己才有逃命機會。

 

人生各有盤算,有人想要引蛇出洞,有人想要死裡逃生,算計不同,因應亦不同,才會有矛盾與鬥爭,杜琪峰導演一直嫻熟黑社會題材,也善於經營張氣氛的場面調度,《毒戰》在鬥智的佈局上,有好萊塢的影子,在獵人與獵物的決戰上,則有著玉石俱焚的美學選擇。

 

使用音樂:Xavier Jamaux 的《車手》原聲帶

 

05月1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索命記憶(Trance)》

 

英國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執導的《索命記憶》,由兩個重要元素構成:一個是偷名畫;一個則是催眠究竟有何功用?

 

trance04.jpg電影從偷畫做開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論述,確實很吸引人,當然出現在電影中的「空中的女巫」與「加利利海的風暴」兩幅大師名畫,亦都扮演著重要的串戲與說戲的角色,大家不妨參看我在部落格書寫的評論文字。

 

但是電影的轉折趣味卻在於偷畫歹徒只偷到了畫框,畫作不見了,為了追出名畫下來,歹徒首腦只能借重心理醫生對內線催眠,希望逼問出畫作下落,不料,卻在一層又一層的往事挖掘與塗抹的工程中,揭露了匪夷所思的人間恩怨。

 《索命記憶》的畫面千變萬化,邏輯更非常人可以想像,對觀眾是知性與感性的挑戰。

 

使用音樂: 《索命記憶》原聲帶

《天羅地網》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浮城謎事(Mystery)》

 

mystery360.jpg有的電影,遵照時間順序,從因說到果,讓人清楚掌握戲劇脈絡,中國導演婁燁的《浮城謎事》,卻是從果述因,先有結果,先發生了一宗離奇車禍,再逐一完成事因的拼圖,帶出了愛情如何扭曲人心,欲望如何讓人心生報復。

 

最重要的是,透過電影中一男三女的四角關係,清楚勾勒出中國社會的現實情貌。

 

《浮城謎事》的趣味之一是本應同仇敵愾的女性,要來制裁花心男人,一旦發現彼此是情敵時,合作變成競爭,友人變成仇人,人生會變成多尷尬?

 

《浮城謎事》的力道之二是愛有多深?恨有多深?爭取幸福原本天經地義,可是人我兩難全時,誰願意犧牲自己?誰不想出盡胸口悶氣。不服氣,原本就是人生的動力之一,差別在於書寫的結果,未必一如自己所預期。

 

使用音樂: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原聲帶

 

 

第二小時  

最新電影:《為妳彈琴(A Heroic LifeGainsbourg)》

 

塞吉斯.甘柏(Serge Gainsbourg)是1960-1980年代,法國流行音樂界響噹噹的名字,除了會唱歌作曲,還做過導演、畫家、詩人,以及攝影師,一生精彩,難怪把他的傳奇人生拍成電影時,片名要以A Heroic Life來形容他。

serge020.jpg 

是不是Hero?或許見仁見智,但是他的經歷,世間少有,確為事實,拍成電影,自有其魅力。

 

平心而論,Serge Gainsbourg真的長得很醜,電影開場時,就曾點出他的心靈創傷,在沙灘上,他對著一位女孩說:「我可以牽你的手嗎?」女孩說:「不行,你太醜了。」誰也沒料到,這個俄裔猶太家庭的醜男孩長大後,曾經跟法國性感偶象碧姬.芭杜有過一段情;連知名的「柏金包」創始人,珍.寶金也曾替他生下兩個孩子。

 

醜,是爸媽所賜,難以更改。但是爸媽另外給了他才情,加上他玩世不恭的特質,使得他得以駕馭音樂,迅速成為法國流行音樂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電影從他小時被父親嚴格訓練彈琴,他心存反抗,想要從繪畫上開闢新路,他是有繪畫本事,但有本事靠著耍耍嘴皮子,就可以讓模特兒願意為他卸下衣裳,供他寫真素描。

 

serge029.jpg音樂與女人,其實就是《為妳彈琴》最主要的內容,豐富的音樂,以及讓人對號入座的名女人比對圖,都是看本片的樂趣之一,至於導演想出了巨型人偶來詮釋Serge Ganisbourg的幽微心事,其實也開啟了傳記電影的表現新猷

 

使用音樂: 《為妳彈琴》原聲帶

05月0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遺落戰境(Oblivion

oblivion03.jpg 

科幻電影一直是很受台灣影迷喜歡的題材,原因有二,第一,有些天馬行空的科幻奇想;第二,往往大費力氣來經營聲光特效。

 

湯姆克魯斯的演技實力,或許見仁見智,但是他的努力與拚勁,則是備受肯定。

 

遺落戰境》的美術頗有可觀,只可惜劇情有太多其他知名電影的影子在內,只要熟悉科幻電影的影迷都可以舉出似曾相識的部份橋段,那是多數科幻電影都難以超越的框架了,想要領風騷,確要有新意。

 

使用音樂:《遺落戰境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尋找甜秘客(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sug04.jpg今天的節目要介紹兩部紀錄片,第一小時第一段介紹的是2013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尋找甜秘客》,主角是一位名叫Sixto Rodriguez的歌手,他出過兩張唱片,但是銷路奇慘,有人說他縱火自焚而死,有人說他舉槍自盡,但是他的唱片陰錯陽差流落到了南非,卻成為南非力行種族隔離政策時代的重要反叛聲音,幾乎人人會唱。

 

黑膠唱片封套與內頁上沒有Sixto Rodriguez的介紹,沒有人知道他是何許人也,這麼動聽的歌聲,怎麼可能沒沒無聞?有人好奇展開尋人啟事,因而揭發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歌壇與人生傳奇。

 

《尋找甜秘客》動人的地方在於歌手與聽眾面對音樂的熱情,有人只求唱好歌,不惜面對聽眾,有人迷戀偶像,急著找尋真相,不是癡人做傻事,就難以成就這部動人的紀錄片,它帶給觀眾的,除了重溫動聽的歌曲之外,人生故事也同樣振奮人心。

 

使用音樂:《尋找甜秘客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台灣黑狗兄》

 

oh9_0012.jpg第二小時第一段介紹的紀錄長片是少見的勞工紀錄片台灣黑狗兄》。

 

台灣近年來,經濟景氣不振,各行各業的勞工都有錢不夠用的煩惱,但對台灣八卦山下的社頭鄉民而言,去年三月,美國與韓國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後,他們面臨的可是滅鎮危機,因為訂單一夕之間就不見了,生產線突然掛零,社頭鄉民該怎麼辦?

 

社頭是台灣唯一的襪子聚落,台灣每生產十雙襪子,就有八雙來自社頭。襪子訂單無預警消失,有的人沮喪地想臥軌自盡,有的人則是拚盡全力,要自創品牌,絕處逢生。

 

台灣黑狗兄》描寫的就是社頭襪商李東林自創OH9品牌的故事,你可以看見台灣的困境,也可以看見台灣人的志氣,最重要的是:身為台灣人,豈可不知台灣事!

 

使用音樂:《台灣黑狗兄》原聲帶

                       高閑至彈唱的《台灣老歌》

 

第二小時: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謊言的烙印》

the hunt008.jpg 

平白受冤,誰不呼天搶地?高歎老天無眼。

 

獵人以獵鹿為樂,但是被殺的鹿何其無辜?它們要向誰伸冤?

 

誰說小朋友不會撒謊,遇到會撒謊的孩子,你又該如何因應?

 

明明司法都已還清白了,何以你還是不信?是偏聽還是偏見?讓我們高舉道德與正義的冠冕要求別人呢?

 

北歐電影《謊言的烙印》揭露了人性幽暗,對於道德掛帥的人生提出嚴厲質疑,震撼力極強。

 

使用音樂:《艾瑪強森的豎笛旅程》Georgie,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The Force Of Destiny, Passaggio. 

                       《La Reve》原聲帶

濃情四重奏:大師器宇

真正的名師,厲害之處不在一本正經地講授大學問,而是善用小故事,開啟學生大智慧。至於學生有無慧根,見微知著?那則是看個人造化了。

 

好萊塢影星克里斯多佛.華肯(Christopher Walken)多數飾演反派角色,或許心機猙獰,手段殘酷,但也都在浮光掠影的皮相層次,鮮少撼動人心的深層震撼,但在《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中卻有了極其「人性」的刻畫,他詮釋的大提琴家Peter一角,透過一則生命傳奇的分享,留下了充滿靈光的生命體悟。qua962.jpg

 

Peter除了主導自家的四重奏樂團之外,還在音樂學院授課,那一天,學生吵了起來,精明幹練的小提琴手斥責起跟不上節拍的大提琴手,語氣甚為嚴厲,Peter沒有訴諸老師權威來維持課堂秩序,他突然說起了一則昔日師事卡薩爾斯的往事。

 

是的,卡薩爾斯,是的,Pablo Casals,二十世紀最富名望的大提琴家,一手將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發揚光大,提升成為大提琴愛好者的聖經,能得到他指點琴藝,當然是莫大福氣,當然也會神經緊繃,Peter那回在大師面前獻藝,他拚盡全力,但卻拉得一塌糊塗,心想一定會被罵慘了。不料,卡薩爾斯無一語苛責,反而高聲讚美,怎麼回事?大師還需要「應酬」學生,虛禮瞎應嗎?

 

多年後,兩人再度相逢,而且在同個樂團裡合奏演出,Peter終於鼓起勇氣問卡薩爾斯這段陳年往事,卡薩爾斯當場就對Peter示範起當年拉琴的下弓手法,「我看到你與眾不同的拉法。」或許,那一天Peter真的拉得一無是處,犯了所有初學者都會犯的錯,但是卡薩爾斯獨具隻眼,他看見了Peter的用心、勇氣與潛力,所以優予寬容,甚至不吝獎勵。

 

說著說著,Peter當場示範起他在卡薩爾斯面前全力一搏的那回下弓技法。原本怒氣上臉,怒目相視的學生,聽到這裡,臉上都有了笑意,他們聽懂了Peter的故事。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嚴以「律人」,卻寬以「待己」,放大了別人的缺失,卻忽略了自己的缺漏,所以怨嫌多,讚美少,生命變得稜角鮮明,鋒芒銳利,卻也傷人傷己。但是大師不然,他看見了美好的那一點,就算渺小得有如纖毫細末,即已難得,一顆溫柔敦厚的善意種子,就此埋下,誰知他日能否開花結果?

 

qua963.jpg

《濃情四重奏》是一部音樂電影,卻也是一部人性電影。克里斯多佛.華肯飾演的Peter,一輩子都沈浸在音樂的和諧天堂中,求真盡善亦圖美,他遇過名師,也有知音相伴,但在音樂殿堂上,他不但嚴以「律人」,卻嚴以「待已」,才能一手帶出知名的四重奏團體,而且在多數人都聽不出的節拍隙縫中,放下琴弓,向滿座觀眾坦承自己的帕金森氏症病情,已經影響了演出。能在燈火時節下樓台,何其不易?也何其瀟灑!

 

他的言教,讓學子得見生命靈光,他的身教,則是藝術家的真性情,《濃情四重奏》就透過Peter的生命寓言,傳達了無盡的生命智慧,角色有如此深度,再加上克里斯多佛.華肯恰如其份地詮釋,成就了一次難忘的銀幕表演。

 

濃情四重奏:人間天籟

一部電影能夠包容知識、專業、趣味與人生,肯定會讓人回味再三,Yaron Zilberman執導的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就兼具了知性與感性的豐饒。

 

情四重奏》描寫紐約的一個知名演奏團體「賦格四重奏(Fugue String Quartet)」,邁入第廿五年時,因為領頭的大提琴家Peter(由克里斯多佛.華肯 Christopher Walken飾演)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速度與反應都跟不上同伴了,決定退休,原本堅若磐石的鐵四角,卻因此引爆了成員間的陳年心結,他們能否順利演出Peter的告別演出呢?

 

專業,是情四重奏》無可迴避的第一個挑戰,首先的焦點在於:演員。

 

專業樂團的演奏家豈可用一招半式來唬人?好萊塢有多少演員勝任職業演奏家的演出模樣?有多少人能夠玩真的?來真的?本片的選角堪稱一絕,因為從Peter第一小提琴手Daniel(由Mark Ivanir飾演),第二小提琴手Robert(由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和中提琴手Juliette(由凱薩琳.基娜/Catherine Keener飾演),每一個人都極其稱職投入演奏表演,從指法到身姿與表情,都極其到味,看不出都是開拍前才下苦功練琴,從自信到自如,那種「真實」宛如夢幻,光彩奪目。

qua008.jpg 

奧斯卡如果考慮頒獎集體表演獎,情四重奏》和《愛.慕》絕對是今年互動關係最真摰動人的兩部代表作品。

 

第二個挑戰焦點在於:音樂。

 

專業演奏家,品味自必不凡,也各自有想要攀登征服的山頭,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教琴的Peter會選擇什麼曲子做為自己的告別曲?他的選擇是:「舒伯特臨終前最想聽誰的作品?」答案的第一個層次攸關音樂知識,內行高手,誰不知道?但是凡夫俗子又有幾人知曉?貝多芬自詡為一生最偉大的「Op.131c小調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 131)」就此堂皇登場,光是音樂史的掌故連結,不就餵養了許多稚嫩觀眾的好奇心?

 

答案的第二個層次則是人生領悟的暗喻了。舒伯特是歌曲之王,讓他心儀的作曲家有幾人?臨終之前,唯一想聽的就是貝多芬的Op.131,甚至死後還想葬在貝多芬身旁,這個遺願,標示了多少音樂人向音樂人致敬的專業高度?奧妙在於Peter選用Op.131來告別,既是向大師致敬,又何嘗不是為自己這一生的專業旅程,回眸一笑?

 

qua010.jpg第三個挑戰焦點在於:人。

 

合作了25年的四重奏,彼此都是知音,理應是莫逆之交,RobertJuliette更因為終日相望,而結成夫妻,但是已經維繫25年的「固定」關係,難道沒有「審美」疲勞?一旦牢不可破的組合關係開始鬆動了,彆藏在心頭的情意結,有無噴湧激爆的可能?

 

四重奏就是四位樂師的合體,《情四重奏》既深情又細緻地交代了他們四人交錯互織的師生、父女、同業和夫妻關係,老邁的Peter不忍團體解散,急著尋找替代人選,陷入中年危機的Robert則是在外遇的挑逗下,在感情和專業上都想要嘗試「出軌」,感情的出軌讓他付出慘重代價,幾乎無法再合奏了;專業的出軌則因為爭著搶當第一提琴手,昔日老友終將撕破臉之際,他們又如何再合奏?

 

原本心領神會,各以技藝登赴藝術高峰的和諧樂團,有無優劣高下之分?凡夫俗子在意的虛名細節,即使情如伯牙子期,難道就不會有暗自較量之心嗎?這麼平凡的人性問題,激化了全片的戲劇矛盾,也讓觀眾更加體會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人生矛盾。

qua017.jpg 

Peter生理困境,其實是《情四重奏》最動人的生命惆悵,大限來時,能不接受嗎?他的猛然告退,何其突兀,卻又何其優雅瀟灑!但是Daniel Robert所遭遇的心理困境(那種就怕無計留春住的中年危機),卻又俗得太過粗糙,巧合到太不可思議,結束得又太一廂情願,先是割裂,既而扯開了縫隙,最後卻找不到一個迴轉點,欠缺動人元素來圓融收場,只是草草覆蓋了傷口,疤未結,痕未消,卻已無暇再琢磨修補,殊為可惜。

 

不過,還好有貝多芬的Op.131,四重奏依序奏響樂聲時,演員入神,觀眾也醉了,做為音樂人生的電影,情四重奏》的樂起音落,既有繞樑三日的盈耳召喚,更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美麗邂逅呢!

尋找希薇亞:等待果陀

西班牙電影《尋找希薇亞(En la ciudad de Sylvia/In the City of Sylvia)》並不是一部容易觀賞的電影,因為它要求你專心「聽」與「看」。在幾乎沒有太多細節變化的過程中,唯有專心,才咀嚼得出其中滋味。

 

《尋找希薇亞》描述一個不知名的男生(Xavier Lafitte飾演),一心念著六年前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遇見的女孩希薇亞,六年後重返舊地,他能夠在這座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找到昔日心動嗎?

sylvia04.jpg 

表面上,《尋找希薇亞》是個癡戀與苦戀的愛情小品,但是西班牙導演荷西.路易斯.格林(,José Luis Guerín)並不想拍部規規矩矩的純愛電影,陷在傳統框架上訴說通俗故事,從感性角度訴說愛情故事固然迷人,從理性角度來量測「追尋」的深廣餘波,《尋找希薇亞》才得以不俗。

 

格林首先選擇的切入點是:記憶。

 

一代哲人胡適曾寫過小詩「秘魔崖月夜」,其中有兩句傳頌一時:「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輾轉反側,思量難忘,戀愛中人無不如此。然而,心頭的「人影」真的清晰可辨嗎?六年前的記憶,驚鴻一瞥的心動,能夠在你的腦海深處鐫刻下多精準的人物肖像?如果不能,這份尋覓,能有結果嗎?

 

sylvia46.jpg男生每天會從下榻的旅館裡,來到城市廣場前的咖啡館,那兒人來人往,或許就能撞見六年前的心動,如果心中確有定見,一眼就能確悉,正因為人影其有些糊了,焦距對不起來,所以只能先行凝視,既而在紙上素描。掠過眼前的人影,都吸引他的目光停留,從髮絲、眼影、唇形到輪廓,所有的仔細端詳,都像是先用眼睛尋找可能的組合,再用素描的方式來重繪佳人形影,從摸擬中進一步確認究竟是什麼樣的弧度勾去了魂魄?能否從那樣的線條中得到昔日的感動?

 

尖酸苛薄之人難免訕笑:連希薇亞究竟長成什麼模樣都不確定,還能稱為癡戀?但也唯有赤誠卻忐忑的凡人,才會臣服於時間之神麾下,才會告解求恕,才會拚盡全力,盼能完成尋人的最後拼圖。等到他終於「認定」Pilar López de Ayala可能就是他的希薇亞,開始尾隨,等待搭訕……陪著他凝視多時,守候多時的觀眾,對於他在電車廂裡終於鼓勇開口,能不給予最高的期待與祝福嗎?對白不到二十句的《尋找希薇亞》,就在如此低限的空間裡,孕育了一個夢。

sylvia03.jpg 

然而,女孩告訴他:「我不是。」繼而再以手指往唇上一擺:「別再道歉了。」前者,否定了「過去」的癡迷;後者,切斷了「往後」的可能。《尋找希薇亞》就用了這麼簡明的手勢,讓史特拉斯堡的仲夏頓時有了秋涼。

 

格林的第二個切入點是:聲音。

 

史特拉斯堡是個美麗的小鎮,格林看似隨機選擇了旅館前的長巷,咖啡館旁的街道,固定好攝影機,就開始紀錄起來來往往的行人,有人走過,就有腳步聲、機械聲、談話聲、風聲、鳥聲,特意調高音量的環境聲,在安然不動的長鏡頭中,成了合唱的主角,唱出了城市風景,唱出了紅塵熱度,正因為鏡頭不動,你的眼睛也停了下來,忙個不停的耳朵因此取得了感官的主導地位,開始從聲音的進出與挪移,捕捉看得見的,以及看不見的生活雜音,眾聲喧譁中,唯獨你和這位急切的男生一樣,尋覓,也期待著共鳴的和弦。

 

《尋找希薇亞》有點像存在主義的名劇《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Waiting For Godot》,果陀好比希薇亞,好像存在,卻不確定存在,果陀可能是上帝或者死亡,《尋找希薇亞》只是將《等待果陀》核心論述的「生命意義」 套進了「愛情意義」的軀殼中,但又在一無所獲的等待裡,完成了「生命意義」的素描。

sylvia44.jpg 

找不到愛人,也找不到答案,《尋找希薇亞》試圖用波麗露的音樂輪迴來註解人生,但是誰也都可能是希薇亞,只要持續凝視,只要專注凝聽,你的希薇亞是否就在下個光影流轉處?好玄的問題,好玄的註解,《尋找希薇亞》提供了一個好玄的誤讀空間。

謊言的烙印:獵殺女巫

丹麥導演Thomas Vinterberg的《謊言的烙印(JagtenThe Hunt)》是今年初春足以與《愛.慕》分庭抗禮的力作,世人的傲慢與偏見,在泛道德的光環加持下,自以為理直氣壯,再也不分青紅皂白了。

 

《謊言的烙印》犀利地選擇了兩個很難抗拒的道德盲點:天使般的孩子怎會撒謊?幼兒園的老師涉嫌性侵幼生,豈非十惡不赦?只要踩到了以上任何一個雷區,誰不粉身碎骨?

the hunt0011.jpg 

北歐影帝麥德.米克山(Mads Mikkelsen)在《謊言的烙印》中飾演深受小朋友喜歡的老師Lucas,大家樂於找他嬉戲打鬧,黏纏著他,Lucas好友Theo的女兒Klara常跟著Lucas上下學,甚至還畫下了心形卡片送給Lucas,但是有一天,Klara卻告訴園長她看過Lucas的雞雞。剎那之間,Lucas從萬人迷變成了萬人嫌,成了全民公敵,不見容於社區,連警方都逮捕了他。

 

Thomas Vinterberg的美學選擇非常精準,他不玩推理破案的遊戲,給觀眾的就是全知觀點,看著他如何與小朋友,如何擦屎把尿,甚至還會告誡小女生不要隨便親男生……因為全盤了解,無有疑惑,所以Lucas的煎熬與悲憤,觀眾不但「全知」,而且「全受」,明白真相,卻也完全使不上力,即使有切身之痛,就是鞭長莫及,只能悲喜共嘗。Lucas的苦,成為觀眾的苦,共鳴迴響就更強更大了。

 

偏聽與偏信,是《謊言的烙印》鞭笞凡夫的第一個人生盲點。明明知道Klara很有想像力,卻更相信孩子不會無冤無故撒謊,事出必有因(電影中清楚交代了原委,但只有觀眾和Lucas清楚),再加上其他同學的附和起鬨,偏見就此滋長蔓延,再也回不了頭了。

the hunt006.jpg 

信任值幾兩重?則是《謊言的烙印》鞭笞俗人的第二個人生盲點。出事前,LucasTheo是交心摰交,無話不談,無所禁忌,視同兄弟,一旦親人受辱,親疏立別,只會怪自己識人不明,引狼入室,卻沒想到過去何等莫逆,真情厚誼建立的信任,何以如此不堪一擊,就此毀於旦夕?Theo面臨的是親人與摰友間,究竟該相信誰?他的為難,他的憤怒,竟然也讓觀眾難以苛責。

 

觀賞《謊言的烙印》其實是邀請觀眾去踩一個道德的蹺蹺板,明知Lucas是冤枉的,卻也能夠體會每位關係人的微妙轉變,包括Lucas的女友明知此事荒謬,卻也因為難免會有些問號,竟也會被Lucas趕出家門,Lucas的情緒與潔癖,引人同情,但是其他人的選擇,卻也並非那麼偏激,站在人情之常的倫理論述,就使得全片的道德辯論更難用簡單的是與非、對與錯來做評判了。

 

《謊言的烙印》固然讓我們看見了謊言的諸多波瀾,但是深陷心靈的「烙印」才是最精彩的一擊,即使警察還了Lucas清白,即使狩獵社團重新接納了他,但是那場因謊言而生的裂痕,真的就此消弭無蹤了嗎?酒酣耳熱,縱情狂歡之後的那聲槍響,是否意謂著還是有人視Lucas為女巫,必欲獵殺而後快呢?

 

「再生」人,真的能夠順利再生嗎?Lucas可以不計前嫌,再度抱起Klara,年幼無知,從何計較?但是一旦被謊言紋身,那個火燙的烙印,真的能夠清洗乾淨嗎?沒有人知道那一槍是誰開的?是誤射?還是謀殺?冷汗直冒的Lucas,又能如何清洗自己的冤情呢?一旦被流言纏身,誰不是終身被流言所困?誰能還公道?公道又是什麼?the hunt004.jpg

 

Thomas Vinterberg的人性素描,既悲觀又陰鬱,《謊言的烙印》中所有的角色塑造都極盡人情之常,正因為如此合情入理,才讓人無所閃躲,因此釀生的悲劇震盪,才更巨大。細品《謊言的烙印》,就能體會編劇功力:道德掛帥,是否必定株連無辜?公道的需索發生在平安夜的彌撒上,是不是更悲愴?兒子沿門追問真相,又是多勁力的雪中送炭?獵人擊殺糜鹿,不也是幸福橫遭不測的天意?以此對照Lucas的禍從天降,不也是極其嘲諷的生命輪迴?《謊言的烙印》踩中的人性弱點,都是人生的痛腳,問題只在於世人肯面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