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能夠包容知識、專業、趣味與人生,肯定會讓人回味再三,Yaron Zilberman執導的《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就兼具了知性與感性的豐饒。
《濃情四重奏》描寫紐約的一個知名演奏團體「賦格四重奏(Fugue String Quartet)」,邁入第廿五年時,因為領頭的大提琴家Peter(由克里斯多佛.華肯 /Christopher Walken飾演)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速度與反應都跟不上同伴了,決定退休,原本堅若磐石的鐵四角,卻因此引爆了成員間的陳年心結,他們能否順利演出Peter的告別演出呢?
專業,是《濃情四重奏》無可迴避的第一個挑戰,首先的焦點在於:演員。
專業樂團的演奏家豈可用一招半式來唬人?好萊塢有多少演員勝任職業演奏家的演出模樣?有多少人能夠玩真的?來真的?本片的選角堪稱一絕,因為從Peter到第一小提琴手Daniel(由Mark Ivanir飾演),第二小提琴手Robert(由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和中提琴手Juliette(由凱薩琳.基娜/Catherine Keener飾演),每一個人都極其稱職投入演奏表演,從指法到身姿與表情,都極其到味,看不出都是開拍前才下苦功練琴,從自信到自如,那種「真實」宛如夢幻,光彩奪目。
奧斯卡如果考慮頒獎集體表演獎,《濃情四重奏》和《愛.慕》絕對是今年互動關係最真摰動人的兩部代表作品。
第二個挑戰焦點在於:音樂。
專業演奏家,品味自必不凡,也各自有想要攀登征服的山頭,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教琴的Peter會選擇什麼曲子做為自己的告別曲?他的選擇是:「舒伯特臨終前最想聽誰的作品?」答案的第一個層次攸關音樂知識,內行高手,誰不知道?但是凡夫俗子又有幾人知曉?貝多芬自詡為一生最偉大的「Op
答案的第二個層次則是人生領悟的暗喻了。舒伯特是歌曲之王,讓他心儀的作曲家有幾人?臨終之前,唯一想聽的就是貝多芬的Op.131,甚至死後還想葬在貝多芬身旁,這個遺願,標示了多少音樂人向音樂人致敬的專業高度?奧妙在於Peter選用Op.131來告別,既是向大師致敬,又何嘗不是為自己這一生的專業旅程,回眸一笑?
合作了25年的四重奏,彼此都是知音,理應是莫逆之交,Robert和Juliette更因為終日相望,而結成夫妻,但是已經維繫25年的「固定」關係,難道沒有「審美」疲勞?一旦牢不可破的組合關係開始鬆動了,彆藏在心頭的情意結,有無噴湧激爆的可能?
四重奏就是四位樂師的合體,《濃情四重奏》既深情又細緻地交代了他們四人交錯互織的師生、父女、同業和夫妻關係,老邁的Peter不忍團體解散,急著尋找替代人選,陷入中年危機的Robert則是在外遇的挑逗下,在感情和專業上都想要嘗試「出軌」,感情的出軌讓他付出慘重代價,幾乎無法再合奏了;專業的出軌則因為爭著搶當第一提琴手,昔日老友終將撕破臉之際,他們又如何再合奏?
原本心領神會,各以技藝登赴藝術高峰的和諧樂團,有無優劣高下之分?凡夫俗子在意的虛名細節,即使情如伯牙子期,難道就不會有暗自較量之心嗎?這麼平凡的人性問題,激化了全片的戲劇矛盾,也讓觀眾更加體會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人生矛盾。
Peter的生理困境,其實是《濃情四重奏》最動人的生命惆悵,大限來時,能不接受嗎?他的猛然告退,何其突兀,卻又何其優雅瀟灑!但是Daniel和 Robert所遭遇的心理困境(那種就怕無計留春住的中年危機),卻又俗得太過粗糙,巧合到太不可思議,結束得又太一廂情願,先是割裂,既而扯開了縫隙,最後卻找不到一個迴轉點,欠缺動人元素來圓融收場,只是草草覆蓋了傷口,疤未結,痕未消,卻已無暇再琢磨修補,殊為可惜。
不過,還好有貝多芬的Op.131,四重奏依序奏響樂聲時,演員入神,觀眾也醉了,做為音樂人生的電影,《濃情四重奏》的樂起音落,既有繞樑三日的盈耳召喚,更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美麗邂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