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露狂想曲:拉威爾

法國導演安妮.芬婷(Anne Fontaine)執導的《波麗露狂想曲》,談的就是「Boléro」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談的就是作曲家Maurice Ravel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創作完成這首曲子。你以為你很熟「Boléro」,其實你很陌生,對曲子對作曲家都陌生,這就是《波麗露狂想曲》全片最引人入勝的切入與注解。

電影最後一句字幕寫著:全世界每15分鐘就有人在演奏「Boléro」,電影的開場則是擷取將近廿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演出,內容都是「Boléro」片段,形式多到讓人瞠目結舌,但是音樂感動卻是排山倒海直入心扉。不管是用文字或者透過影音,都在向這首名曲致敬,更別說這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如何帶領我們走向這位音樂才子的靈魂深處。

困於生計的他,曾經說過:「我不做別人的寄生蟲,從別人的作品上找靈感。」這是志氣。一曲成名後,街頭巷尾都有人哼著「Boléro」,他會說:「真煩,好像我只寫過這首曲子。」這是傲氣。擺盪在志氣與傲氣之間,其實有很多的誤解與偏見,包括「Boléro」是舞蹈家Ida Rubinstein(Jeanne Balibar飾演)委託創作,她聽完全曲之後,朝色欲動情方面編舞,竟然惹惱了拉威爾,排演舞台上當場罵出了所有難聽的話。舞蹈首演當晚,掌聲如雷,Ida Rubinstein落落大方引導觀眾把目光與掌聲轉向包廂上的拉威爾。

含笑點頭的拉威爾要怎麼向Ida Rubinstein說抱歉呢?電影的彎轉,合乎人性也超越預料,音樂家傳記作品少見這麼逼真的陰陽雕刻,立體畢現。

《波麗露狂想曲》也介紹了拉威爾生命中重要的幾位紅粉知己。首先,當然是母親,世上最早相信兒子是天才,相信他會在音樂界出人頭地的超級粉絲,就算他從未在眾所矚目的羅馬大賽中拔得頭彩,遠遜德布西等前輩。另外還有相戀一輩子,即使近在咫尺,臉頰相貼,聲氣相通,也不曾親吻過的靈魂伴侶Misia Sert(Doria Tillier飾演),以及曾經陪著拉威爾巡迴各地演出的鋼琴家Marguerite Long(Emmanuelle Devos飾演),用心用耳和手理解及詮釋拉威爾作品,Misia和Long都深諳「陪伴」藝術,那份貼心,那份靈魂共鳴,讓天才不致落寞,毋寧是世界最珍貴的友情。尤其是拉威爾有腦疾,不時覺得自己正在老去,記不得自己聽見的音符。

至於照顧他起居的女僕,介紹流行音樂給他,又能告訴他「Boléro」主旋律很好聽,也都恰如其份註解了「Boléro」得能深入人,成為世界名曲的紅塵魅力。

《波麗露狂想曲》除了中文翻譯太差,只會誤導,未能吸引觀眾走進拉威爾的生命世界中,安妮.芬婷細膩的織錦手法,讓我們見證到天才既不合時宜,又不絕對完美,也不盡然自信,既得忍受樂評家的嘲諷,卻也會適時反擊,有凸有凹的人生圓缺,都讓Raphaël Personnaz詮釋的拉威爾極富神采韻味,聽完「Boléro」,你就會去找尋他為僅剩一隻手的鋼琴家維根思坦(Paul Wittgenstein)創作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Concerto pour la main gauche)」,也想尋找他的書信集,閱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線戰場中的家書,那是當年文青的戰場直擊啊!

好電影一定能帶動餘波盪漾,後座力極強的《波麗露狂想曲》就是音樂家傳記電影的精品之一。

教宗小兒子:進退失據

從美術觀點切入,義大利85歲導演馬可·貝洛奇歐(Marco Bellocchio)執導的《教宗家的小兒子(Kidnapped/Rapito)》每格畫面的光影與細節都講究得有如梵蒂岡牆上的古典壁畫。

從親情觀點切入,《教宗家的小兒子》描寫教廷以曾經受洗為名,強搶猶太家庭小孩Edgardo入教,改宗洗腦的絕情手段,面對Edgardo母親止不住的眼淚,父親氣憤捶頭的絕望,在在讓人不捨。

從歷史和宗教觀點切入,天主教與猶太教的夙怨情仇到底糾結多深?電影講不清楚,查考歷史文獻也是霧裡看花,教皇國用這麼粗暴手法培植基督新軍,用不受洗就會在Limbo受罪的神話洗腦,難怪民心渙散。

《教宗家的小兒子》最讓人困惑的是猶太男孩Edgardo擺盪在家庭與教廷、猶太教與天主教的的信與不信。面對Paolo Pierobon飾演的教皇庇護九世(Pope Pius IX),他是溫馴羔羊,卻也是撲倒教宗的猛犬;他是思親的小孩,卻也是不忘想讓母親改教的神父;時而像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時而又像是獸性出閘的暴走惡魔……家人認不清他,觀眾也不識真面目,進退失據的困惑,讓演男孩的Enea Sala ,就算讓人心疼,也不知從何幫起?至於演成人的Leonardo Maltese 就算一表人材,靈氣清秀,也讓人摸不透他的心,難以親近。

倒是飾演教皇庇護九世的Paolo Pierobon 有稜有角,面對媒體批判,依舊堅信無悔的霸氣,有力解釋了歷史公案怎麼也解不開的癥結所在。

《教宗家的小兒子》有點像是「瞎子摸象」,有人摸到考據之美,有人受困宗教迷思,我則是不解一部神人之爭的電影,配樂怎麼處理得一再像《驚魂記》那般,愛用拔尖刺耳的樂音撕裂觀眾耳膜與心瓣?

比佛利山4:舊瓶舊酒


用Predictable(可預期)形容創作,通常是負評,用在續集電影,更像是災難。

《比佛利山超級警探:艾索·福里(Beverly Hills Cop: Axel F)》是40年來的第四部電影,Eddie Murphy擅長的嘴皮子把戲,見人說人話,見風轉舵,逢彎就轉的瞎掰本事,都已經很難再帶來爆笑能量(雖然死忠粉絲還是懷念這一味,畢竟艾迪.墨菲嘴炮功夫一流)。

第四集的新角色是Taylour Paige飾演的Jane Saunders,被父親拋棄的女兒,改名並不意外,多年心結一時難解,歷經風波,終於安抵彼岸,不也是必然公式?

至於藏鏡人大反派,難猜才會釣人胃口,一亮相底牌就曝光,還有啥趣味。

腐敗警察想要嚇阻Jane Saunders繼續辦案,於是突襲停車塲,連衝帶撞,把她的座車直接撞破柵欄,從空墜下,再靠鋼索懸吊在半空中,沒死也要嚇掉半條命。就戲論戲,這場戲確實「壯觀」,而Jerry Bruckheimer製作的電影向來花錢如流水,不把車子當車子消耗掉,《比佛利山超級警探:艾索·福里》也是把車子當積木甩,只可惜沒能超越《玩命關頭8》(下圖),奇觀場景也沒能獨領風騷。時也,運也。

應許:荒蕪之地寫史詩

丹麥導演尼科萊·阿爾賽(Nikolaj Arcel)編導的《荒蕪之地·應許之心(Bastarden)》三者齊備。

時代是18世紀中葉的丹麥北疆,國王應許開放開墾漠土,成功者可晉爵,有厚賞。

靈魂是退役少尉Ludvig Kahlen(由邁茲·米克森(Mads Mikkelsen)飾演)。在外人皆曰不行、不准、不可能的情況下,他堅持拿著退休金投入開墾。

他不是只有感性,一廂情願的吉軻德,拓荒經過科學算計,找到特有種馬鈴薯,一定可以突破凍漠困境。他缺的是人手,Amanda Collin飾演的偷跑賤農安·芭芭拉(Ann Barbara)和夫婿即時出現,成了左右手。

命運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階級對抗,荒地原本另有領主,Ludvig Kahlen拓荒就侵犯了他的權勢,一旦收穫有成,更是重重打他巴掌,他所有破壞、霸凌與收買手段,就像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一般:洞洞洞洞敲門而來。

第二個層次在於順服或對抗。Kahlen沒有忘記初衷,只是誤判形勢,遵循傳統框架,一錯再錯。真正完成命運交響曲的反而是Ann Barbara。

這個轉折說明了《荒蕪之地·應許之心》的原著小說何以是「上尉與安·芭芭拉(Kaptajnen og Ann Barbara)」,上尉是誰?是何名字?並不重要,Ann Barbara的每一個選擇、判斷與選擇才是關鍵核心。史詩或許由男人動筆,少了女人支撐、鞭策與犧牲,根本難以成篇。《荒蕪之地·應許之心》的曲筆書寫(有Ann,以及膚色黝黑的異族女孩Anmai Mus),讓傳統聚焦男性的史詩電影有了截然不同的視野與氣勢。

焦點與盲點都在Kahlen身上,卑微的Ann Barbara卻有畫龍點睛的萬鈞筆力。戲不多,每一場都奪人睛神,這種劇本著實功力不凡。

歐洲影帝邁茲·米克森很會演,粉絲不會失望;但是你會更喜歡Amanda Collin的堅毅魅力。在她身上,史詩三要素:時代(農奴卑賤,任領主蹂躪)、靈魂(有尊嚴地活下去)、命運(推翻規矩,自己的路自己創造)一一實踐,《荒蕪之地·應許之心》教會我們從不同視線解讀史詩。

時髦女子:鬍子警世錄

這位女人長鬍子!或許,你會覺得好奇!想去看一眼或者摸一把!遮掉半邊臉的海報,同樣吸引著你多看兩眼。

一旦你的女兒或者太太長鬍子,而且是長長的鬍子,你會覺得丟臉?想把她藏起來,還是……

Stéphanie Di Giusto執導的《時髦女子(Rosalie)》探討的是一旦你與眾不同時,你是寶?還是妖?你能夠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者議論嗎?或者,你只在乎你在乎的人究竟怎麼看你?對待你!

男性荷爾蒙決定男人長鬍子,一旦你的荷爾蒙失調,女生長出來的鬍子比男生還要濃密時,別人的眼光很難離開你,八卦閒話也不會離開妳。有的人當妳是奇人異事來做研究,有的人則把你當怪咖異類,不是攻擊你,就是消費你,甚至踐踏你、辱罵,把你當成災難!想要橫眉冷對,坦白說,難!難!難!

《時髦女子》的故事發生在1870年代,根據真人實事改編,觀眾第一眼看見Rosalie(Nadia Tereszkiewicz飾演) 時,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看不出有任何不一樣,只是好奇爸爸怎麼對她這麼冷淡,急著把羅莎莉給嫁出去,而羅莎莉要嫁的男人Abel(Benoît Magimel飾演)同樣對她很冷淡,他關心的是嫁妝(可以還債發)而不是眼前的這個女人(我這麼窮,她都肯嫁,一定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委屈),一直要到新婚夜晚才發現羅莎莉哪裡與眾不同。

「不一樣」的反覆辯論正是《時髦女子》的核心焦點。羅莎莉的先生Abel先是驚訝、不敢置信、還有一點點害怕,所以他對著妻子吶喊說:「我多希望妳跟別人都一樣。」羅莎莉對他的回應則是:「我多希望你跟別人不一樣。」

這不是繞口令,而是簡單卻難以達成共識的艱難。羅莎莉確實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她期待Abel能夠以不一樣的態度接納、包容她,Abel就是做不到。

Abel確實感謝羅莎莉的幫夫運運,但他受不了異樣眼光與輕蔑言詞,遲到的愛,讓觀眾和羅莎莉都好心焦。

羅莎莉不是故意不一樣,她是上帝作品,不是妖怪,不是女巫,更不怨天尤人。既然天生不一樣,請接納我的不一樣,請愛我的不一樣。羅莎莉越是開朗活潑又奔放,不自在的人反而更加不自在。

不一樣就是異類、另類嗎?在多數人心中,確實如此,所以心臟要大顆,才能忍受別人「非我族類」的異樣眼光,這種處境適用性向、裝扮和行為都和別人不一樣的「特殊人物」身上。《時髦女子》帶來最大的思考在於我幹嘛要去適應別人標準,我到底能不能快樂做自己?說快樂也許太奢侈,說自在就已經很珍貴了。畢竟這個世界上沒幾個人願意去理解他人的不一樣。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座小鎮上,民風保守,財閥偏執、在在都透露保守氛圍,使得羅莎莉的奮鬥相對艱難,Nadia Tereszkiewicz的眼神很有說服力,鬍子的化妝也很迷人;男主角Benoît Magime的驚訝、徬徨與探索,有力呈現出面對鬍子妻子的掙扎與糾纏。

Hania Rani的音樂極其細膩,主題旋律點點滴滴都在呼應羅莎莉的寂寞、勇敢與突破,行雲流水的琴韻精緻又委婉,讓人陪著羅莎莉一起去接受生活試煉,輕輕撫慰著受困又受傷的靈魂,非常耐聽。

No Side:職場球場求生

《No Side我們一起逆轉吧!》問了觀眾這一題,答案非常夢幻,非常催淚。

廣瀬俊朗飾演的濱畑譲是太空人隊王牌,也是日本國家隊隊員,雖然年歲不小,身材一等一,跑步速度和耐力都居全隊之冠,對手來挖角,他當場就拒絕,說他是全隊靈魂絕對不誇張。

他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打過紐西蘭國家隊的七尾圭太(真榮田敦飾演),年紀輕輕又帥氣,技法純熟,速度又快,唯一遺憾是右膝有傷,耐力不足。

公平競爭是美麗口號,為求勝利不擇手段,才是球場生存法則。

偏偏阿濱相信的是:「你強,我更強,大家都強,全隊一定強。」每一個位子都能選出最佳球員,球隊才有望奪冠。

看見七尾有傷,他沒有暗自竊喜,反而是拉著他找針灸醫師緊急治療,「我要打敗最健康的你,我要證明我是這個位子最強的選手。」他就是這麼一位有運動員精神的選手,他當然在意個人得失,但是球隊的勝利才是他終極目標。

治好七尾舊傷,第一個受到威脅的就是阿濱自己,但是他不怕,阿濱相信自己夠強大,一定可以戰勝七尾。在選手對抗賽中,阿濱也一再證明薑是老的辣,只有他可以及時撲倒七味,致敵機先。

然而,魚與熊掌,教練終究只能選一位,教練無私,大家都明白,一切都是為了勝利。落選者立即上前擁抱獲選者:「交給你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No Side》鼓吹的卻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非常不人性,卻非常煽情,完全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

凡夫俗子做不到的事,電視劇來幫你完成。心頭不捨的你,這時也只好鼓掌喝采了。

奧運前夕看到《No Side》這齣戲,運動啊運動,人性啊人性,我期待奧運競技場上人性碰撞運動的火花!

No Side:逆轉人性測試

你在職場上表現亮眼,對手不惜重金挖角,邀你跳巢,你是喜上眉梢,欣然接受,還是難捨舊情,不願拋棄夥伴,斷然拒絕?

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的《No Side我們一起逆轉吧!》雖然是2019年日曜劇場作品,2024年夏天才追上這齣戲,依舊深受激勵,絲毫不覺得戲舊情老,好戲就要有這種馬拉松的勁力。

《No Side》其實就是橄欖球與職人戲的混血,大泉洋飾演的常盤汽車工廠經營戰略室副室長君嶋隼人 ,因為反對常董瀧川桂一郎提出的風間商事收購方案, 被下放去擔任工廠附屬球隊太空人隊總經理。這是一隻屢戰屢敗,排名墊底的球隊,每年還要吃掉公司14億預算,註定是優先解散的單位,全劇講的就是君嶋隼人如何演出逆轉勝?

現代球員不只是會打球而已,君嶋隼人一方面設計社區服務當志工,還開設少年隊、經營粉絲群;另一方面以生存危機激勵球員奮戰,還能以家人般互相關心扶持。因此,墊底球隊竟然以全勝之姿打進決賽,粉絲人數更是驚人成長。

《No Side》前五集就已經讓爛隊變強隊,好戲卻在此時才上演。太空人隊既然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競爭對手出高薪挖角王牌,既可削弱對方實力,也可厚築己方羽翼,而且是坐享其成,註定你輸我贏,何樂不為?

充滿祝福的分手,其實是人生最難達到的境界。你領高薪,往高處爬去,昔日同袍就已經矮了你一截,既得忍受遭人拋棄的創傷,還得面對日後遭你輾壓的苦痛。一旦你還是趾高氣昂揚長而去,那種失落創傷更是倍增。

君嶋隼人的危機處理是先動之以舊情,百般留人,一再碰壁後,武器只剩不發離隊同意書。如此一來,就算你跳槽了,也有一年無法上場比賽,此舉不但兩敗俱傷,也虛耗了球員青春,雖然三輸,卻能將損害控制到最低,任何一位球隊經理都會這樣保護球隊(自己)。

《No Side》最勵志的劇情就在於算計歸算計,志氣歸志氣。留你,我們一定強大;你走,我們就要變得更強。以前是戰友,今後是敵手;球場下我們還可以是朋友,球場上就是拚死作戰,不能甘苦共嚐,就終須一戰,而且不管最後勝利歸誰,決志不輸的奮戰意志才是逆轉勝的唯一資產。

做不到,是人性;做得到,人生或許就不一樣了。

政壇旋風:暗黑無底限

表面上,《政壇旋風》講的是為了權勢,不惜「弑父」的殘酷無情;實質上,《政壇旋風》傷嘆的是權力使人腐化的現實人生。

序幕在掛著「世上正義如河」的青瓦台總統辦公室裡,總理朴東豪(薛景求 飾)被逼下台前夕晉見「恩師」,要求已經被財閥控制的總統下野,「逼宮」不成,乾脆餵毒導致總統病發暈厥,讓他得已「依法」即時取得「代理」總統權勢,暫緩司法追殺,以遂行「清掃」政治汙泥的從政心願。

一開場的重口味只是前菜,接下來的每一場戲都在比賽誰的口味更重鹹。同樣為了自保的副總理鄭秀甄(金喜愛 飾),也對著已經倒下的總統加上最後一根稻草,她不只是「弒君」,更是「弒父」,卻以「接班人」身分接下正宗大旗。臉不紅氣不喘以正義之名,玩弄法律做護身符,做盡卑鄙之事,這款刀刀見骨的政治批判。適用南韓,同樣適用世界。

《政壇旋風》的慣用公式是進攻方總是步步進逼,撒下天羅地網,坐等手到擒來,防守方卻總能劍走偏鋒,反將一軍,留下對方不可置信、目瞪口呆的錯愕表情(那已成了金喜愛的註冊商標),前三次,都還有者匪夷所思的強大震撼,集集如此後,慣性疲乏,生猛勁力就弱了,這也是養大觀眾胃口的必然結果。

《政壇旋風》有很多千錘百鍊得到的生命金句:「能戰勝謊言的不是真相,而是另一個更大的謊言」或者「一句話就能抹黑一個人,但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千言萬語都不夠用」,都適合解讀正在各國政壇上演的血淋淋鬥爭戲碼,親自經歷過風暴洗刷的人,才知這些手段有多殘忍,多刺心!

變質是《政壇旋風》的核心論述,昔日的激進改革青年,面對財閥與權勢誘惑,很少常保素心初衷,進入政治染缸,發現失去權力就一無所有的時候,自動就會染黑,用更骯髒的手段來對抗邪惡,變成比惡大競賽。全劇不時比對今昔,即使良知有愧,結果卻是咬著牙繼續沉淪,應驗著「何昔日之芳草,直為今日之蕭艾兮 !

《政壇旋風》敘述的財閥能夠左右總統(甚至收買大法官);反共一輩子的人卻是掛鉤共產黨最深的人;父子可以反目,情人可以陷害……凡此種種都是仇恨又醜陋的人性,多少有註解南韓民主化之後,多數元首都難逃牢獄之災的政治現實,政治如此不堪,才有那種民憤,才有這款影集。

我想和你在一起:為愛

Love changes everything不只是Andrew Lloyd Webber的紅歌,同時也適用愛情電影,更適合校園電影的青春碰撞。愛情帶來的所有變化,容易緊緊揪住觀眾的心。

林映彤在蔡旻樺、胡皓翔執導的《我想和你在一起》中飾演直腸子又率性的17歲女孩高曉南,喜歡大口吃炸雞;男生欺近她,也有本事扭手擒拿、壓制對方(因為爸爸是警察);更習慣單車競速,挑戰死黨雷宇光(黃宏軒飾演)……看似大剌剌的小男人婆(曉南=小男),遇見夢中王子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看到五音不全的曉南努力學唱、看到她咬著牙改吃生菜沙拉、看到她改穿起淑女衣裙….. Andrew Lloyd Webber形容的「Now I tremble at your name. Nothing in the world will ever be the same……Days are longer, words mean more.」就有了精準素描。

《我想和你在一起》還透過一齣《美人魚》音樂劇的排演,讓各個角色的青春能量得著伸展和進化,也是校園電影和觀眾對話的萬靈公式。只可惜歌曲有點卡卡,未能讓大家跟著一起唱。

《美人魚》主題在找尋真愛,確認真愛,《我想和你在一起》也在描述高曉南的追尋與迷航,差別在於為了愛情是要犧牲自己,還是繼續做自己?

林映彤自在揮灑,帶動了全片痴傻能量;黃宏軒則是超強綠葉,最佳花伴,他會做的傻事我都相信,也都明白,從兄弟到姐妹,從同學到同伴,我們熟悉或者希望的青春無非如此。Live will never let you be the same,他們做到了前後差異。

LI SSU CHING|JIMMYLEE JIMMY+++STUDI

腦筋急轉彎 2:新參數

「把不愉快的事情拋到腦後!」很多心靈雞湯的信徒都會這樣提醒你,不要糾結往事,尤其是傷感、傷心、傷痛的往事。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大腦中樞樂樂(Joy)對這一點也篤信不疑,就寢前總不忘把主人萊莉(Riley)的不愉快事件,悉數移除,拋到垃圾桶裡。他相信一旦不愉快不見了,忘記了,Riley的明天必定陽光普照。

過濾、刪除、遺忘……過度保護與淨化,明天就會更好嗎?《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告訴大家:「樂樂」錯了,人生就應該要五味雜陳,悲喜交錯,坦然面對,兼容並包,人生才完整。

《腦筋急轉彎 2》的關鍵轉折在於Riley轉進「青春期分」,情緒控制台拉響了警報,4 個情緒角色:阿焦(Anxiety)、阿慕(Envy)、阿羞(Embarrassment)和阿廢(Ennui)也在青春期的召喚下來到大腦控制台,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阿焦快速發動「政變」,奪取了Riley的情緒主導權。

這時候的《腦筋急轉彎 2》可以用成人社會的邏輯來做註解:取得權力的新人,總是力圖表現,急著推翻前人定下的規矩與制度,卻又因為是新手上路,總是跌跌撞撞,手忙腳亂無法因應新世代的新挑戰。阿焦當家下的Riley人生也就陷落了比歇斯底里更歇斯底里的混亂狀態。這個混亂,看在觀眾眼裡,既是青春期的現象描寫,也適合用來解釋人類社會的脫序狀況。這種巧思與連結就是Pixar團隊讓老少觀眾各取所需,都看得津津有味的趣味設計。

年少單純,隨著成長腳步,情緒參數日增,生命變數加多,人心益發難測,行為更難預測,《腦筋急轉彎 2》的青春對話與生命對話可以讓成年人回想往事,讓年輕人認識自己,Riley成為眾人認同投射對象。

邁入青春期的Riley,面臨群體認同和自我實踐的生命選擇,自私比較好?還是合群較佳?《腦筋急轉彎 2》用自我意識來註解理性、感性與本性的拔河,新舊價值的碰撞火花,考驗著Riley該如何回應?其實也在問觀眾:換成是你,會如何抉擇?

情緒擬人化,讓腦內風暴得著更鮮明的圖像;情境具象化,讓生命選擇得著更明白的花果。

《腦筋急轉彎 2》花了九年才誕生,會不會有《腦筋急轉彎 3》?答案是肯定的,至少,Riley一天天長大,煩惱或計較的事一天天增加,而且Nostalgia已經蠢蠢欲動,天真無邪的innocence逐步後退。只要找出大家有感的交集,觀眾願意陪著Riley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