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的圖像就是一種導引符號,不需多言,就能突顯主題,有時莞爾一笑,有時拍案叫絕,總之,就是省去千言萬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經濟起飛的國度,會賺錢的都是大爺,既能點石成金,就能呼風喚雨,所到之處都有人逢迎拍馬,搖尾乞憐,因此衍生的光怪陸離現象,就成為賈樟柯執導的《天注定》中最犀利的人間素描了。
首先,《烏金山》一折,光看名稱,你是不是就有會心一笑?不過,烏金山確有其地,緊接山西太原,一旦取做電影四齣折子的其中一折的篇名,就不能純做地名看待了,烏金者,黑金也,恰是官商勾結的代名詞,這是巧合?抑是故意?不論何者,都是話題。
烏金山有位首富,以開發礦石之名,大賺暴利,但是事前的開發承諾都未履行,鄉民依舊窮困。首富的出場戲是鄉長召集鄉民到機場歡迎首富返鄉,因為首富才買了一架新私人飛機,衣錦榮歸,排場不能小,除了人群,還有民俗團的鑼鼓隊彩衣表演,活生生地上演一場伺候吆喝的巴結戲。
這場戲其實可與馮小剛執導的《一九四二》對照來看。電影描寫對日抗戰的重慶政府因為美國特使來訪,所以事先動員市長齊聚街頭「排演」歡迎場面,特使真的來訪的那一天,日軍才剛轟炸完重慶,街道一旁有人救火,另一旁則是繼續演出歡迎戲碼。政治永遠優先,民怨只能暫擱一旁,兩相對照,《天注定》的首富歡迎秀,像不像是往事翻版?
從《一九四二》到《天注定》,創作者嘲諷的政治現實,不論是民國,或是人民共和國,如出一轍,而且此種逢迎戲碼,依舊在海峽兩岸大小鄉鎮的政商集會繼續上演著。差別在於《天注定》安排了直腸子姜武飾演的大海也去接機,直接就問了首富過去的承諾何時履行?不然,他可是要揭發官商勾結的弊端。可想而知,首富的爪牙一定會修理他,那記「高爾夫」式的上勾拳,讓大海從此贏得「高爾夫」的諢名,如此羞恥的印記,註定要「商逼反民」了!
大海開槍的場合,一如片頭他剛亮相時,眼前一車撞翻的紅柿,那麼鮮紅的意像,恰恰成了後來飛濺滿面的腥紅血印;至於選在祠堂面前殺掉村長,不更是對當代封建體系的鮮明對比?至於富豪轎車裡的槍決,空曠大地上的一車孑然,同樣是象徵意義極其豐富的構圖設計了。
賈樟柯以往的作品比較清冷,不像《天注定》如此符號鮮明。特意鮮明,固然就易懂,但也難免顯得刻意著相了。例如利用戲裝和軍裝來傳遞「有錢就是大爺」的社會奢靡形象,固然吸睛,也確實震撼,但也太大剌剌地擊鼓罵曹了!
《小南國》這一則裡描寫羅藍山飾演年輕工人小暉,誤傷同事之手,得用工資相賠,不甘白做工,於是轉往東莞繁華城鎮的酒店去當服務生,遇見了同鄉女子,同在天涯謀生,似有情愫閃動,卻也親眼看見了酒店裡討好爺們的各式花招:包括梳起花旦包頭,配戴嵌鈿的酒女,身上卻穿著三點式泳裝,手搖羅扇,在顧客面見搔首弄姿的人肉交易;不然就是穿上女兵軍服,踩著步伐,行著軍禮,飽足顧客非份淫思的奇情招式。
一個是揉合古典與現代的情色設計,一個是國家意象的顛覆與操弄,女娃們每一回的亮相都讓人眼睛一亮,傳遞的訊息何等鮮明又強烈!在那個揮金如土的環境下,小暉拿到的小費高得讓他咋舌,但是稚嫩的純情也迅速破滅,他再回到工廠,但是昔日的欠債陰影,家人的缺錢渴望,讓不堪其擾的他只有草草了結青春。
讓觀眾看見今日中國,或許是賈樟柯的創作始意,所以他經營了不少跡近白話的意象圖騰,那些都有驚歎之效,卻少了餘情回味,反而是《沙坪壩》一折中,王寶強飾演的槍客,在除夕夜用他的槍火來取代煙火,讓兒子有個不一樣的煙火紀念,暴力與親情的矛盾對立,才更有韻味,同樣地,《夜歸人》一折中,趙濤飾演的小玉在車站與情郎訣別,切斷情絲後,卻又迂迴繞回月台,走向情郎搭乘列車時的空寂與孤單身影,才兼具了薄倖與癡情的並列效果,才得著了讓人歎息的能量!
明白的符號,讓俗人皆懂,詩意的圖騰,就讓評論人去做文章吧,賈樟柯的《天注定》就在俗與雅的手法中,探究了中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暴力問題,雖然那是「輕輕一觸(A Touch Of Sin)」!
災難電影的必要公式之一就是把主角困在一個「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空間裡,主角有自力救濟,才可能獲救,才可能脫困,《空中救援(Non-Stop)》設定在
不過,Jaume Collet-Serra執導《空中救援》還多加了一項「眾叛親離」的參數,受難英雄的憂患指數就急遽上昇了。
《空中救援》的題材屬於911事件症侯群,Liam Neeson飾演的主角Bill便是911事件後派駐機上,負責因應突發事件的空中便衣警察,他可以配槍,可以視情況開槍,但是如果他才是策畫劫機的嫌犯,救火的變放火的,怎麼辦?
《空中救援》餵養提供的情報資訊頗花一分巧思,首先,Bill有財務困難,其次,Bill對任務不滿,第三,Bill菸癮奇大,上機必帶一綑膠帶,目的就是要貼封住廁所的煙塵感應器,好讓他能躲在廁所抽菸,原來,他也不過個人格有瑕疵的凡人,一旦涉嫌,誰不會從瑕疵缺陷去猜想Bill的犯案動機?
「道德瑕疵」確實是我們在否人物時易陷進的偏見盲點,明明Bill接到了歹徒威脅簡訊,威脅他在二十分鐘之內,要殺掉一名乘客,汗毛直豎的Bill,積極查辦,卻在杯弓蛇影的猜忌中,真的殺了第一個嫌疑犯,真兇沒捉到,死人預言卻成真了,觀眾和機組人員是要相信他?還是懷疑他?
至於《空中救援》打造的科技環境亦極有趣,這架飛機提供有WiFi服務,乘客可以自由上網,正因為如此,歹徒才有可能以簡訊操縱Bill他的行為,也唯其如此,Bill在飛機上持槍辦案的過程才會被旅客拍下,迅速上傳地面的新聞媒體,大家「看圖說話」,有影為証,就「坐實」了他持槍劫機的「罪名」。
更厲害的一招是他如果切斷機上的WiFi,就無法知悉歹徒的下一步指令,如果不切斷WiFi訊號,就意味著他真的有人接應,要確知贖金是否已經順利入戶?動輒動咎的情節設計,就讓緊張情境更加膠著,讓懸疑指數更往上飆。但是,Bill同樣也靠著上傳影片找出嫌犯,科技有用還是有害?成了極有趣的雙面刃!
Liam Neeson從《緊急救援(Taken)》開始塑造了一位萬能老爸的幹探形象,神奇到跡近神話,《空中救援》倒是褪去了他的神話外衣,讓他從自大、跋扈導致誤判的困境中反敗求勝,特別是要熬過腹背受敵,不知誰可以相信的焦慮,挺過四處求援又全都遭拒的迷惑,都讓他的煎熬有了更接近民眾的高度,突顯了主角英雄的可信度。至於機上乘客協力自救的情節,只要熟悉911事件中《聯航93》故事的觀眾就可以理解,自助人助,同樣也是911症候群帶來的生命啟示錄了。
《空中救援》最大的問題就是故弄玄虛,用了極多巧合,製造了諸多疑團,卻又無力逐一解答,解答不了的問號就又快速用新的進展來帶過,情節可以急轉直下,快得讓人來不及理解,但是沒有解答的疑團,依舊是謎,只是劫後餘生的觀眾和乘客也無暇再去找碴了!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咎愛(Le passé》
伊朗導演法哈迪(Asghar Farhadi)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名字,因為他很懂人,更懂戲,他的電影把人與戲的糾纏刻畫得絲絲入扣,再平凡的家庭瑣事,經由他的妙手穿針引線,都成就了叩人心弦的好戲。
他的2013年作品《咎愛》,其實示範了「剝洋葱」編劇法,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由不同的解讀,看似瞎子摸象,綜合起來,卻有著更逼近真實的張力,讓人看得拍案叫絕。
提起愛,很多人相信也追求生死相許的美麗,很多人也承受著緣盡情斷的狠絕,但是《咎愛》探討的卻是人們常常因為愛,結果對周遭的人做出巨大的傷害,即使自己只是暗地行事,但是心頭的歉咎,也成為難以排遣的夢饜。
使用音樂:立陶宛手風琴家Martynas的專輯《Martynas》–「Por Una Cabeza」、「Air On A G String」、「La Califfa」和「Parlez-Moi d’Amour」等曲
艾奧迪:《轉聲》名曲集 /Passaggio – Ludovico Einaudi/ Lavinia Meijer「Una mattina」、「The Snow Prelude No. 15」和「Passaggio」等曲。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空中救援(Non-Stop)》
馬航失蹤事件,讓電視新聞都爭著引用本片橋段來做影像註解,空中驚魂,確實是人生很不想遇見的事,一旦遇上了,機上旅客的諸多反應,還是有參考價值。
電影趣味在於歹徒設定了20分鐘殺一個人的預警通告,一旦造成恐慌後就容易誤判,警察竟然成為兇手?在無人可信,也無人相信的狹窄空間下,他能做什麼事?猜忌與豪賭成了唯一的籌碼。
另外,科技文明亦值得一提,飛機上有wifi可以上網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是可以連線,壞事則是成了歹徒辦案工具,可以散發警訊,可以傳播謠言,科技啟示錄,因此有趣。
更神奇的是機上有歹徒,合力制伏是必要的?前提是你確知誰是歹徒嗎?有炸彈還是有可能救險的嗎?本片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設計。
使用音樂: 《空中救援》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天注定》
經濟發達,改善人民的生活,那是美好的;經濟繁榮,如果只加大了貧富差距,就會導致人心不平,社會紛擾。
中國導演賈樟柯執導的《天注定》透過四段故事,讓觀眾看見了中國當今社會的諸多不安:有人攔路打劫,結果斃命,有人官商勾結,引發文攻與武打,最後只能做投奔梁山的豹子頭林沖;有人不慎做了小三,得不到真心,只被視為洩欲工具,自衛殺人,只能像蘇三那樣含冤悲憤;有人呢,只能像林沖那般夜奔上梁山了。
電影中使用了兩段戲曲音樂,我亦採集了片段來註解,其中,《蘇三起解》唱的是:「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奴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就說蘇三把命斷,來生變犬馬我當報復。」《林沖夜奔》唱的是:「悲號,歎英雄氣怎消,懷揣著雪刃刀,行一步,啊呀,哭,哭嚎陶,急走羊腸去路遙,天,天哪!且喜得明星下照,一霎時雲迷霧罩,忽剌剌風吹葉落。」
使用音樂:《林強賈樟柯電影配樂》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白米炸彈客》
上個星期介紹的《KANO》探索了1930年代的台灣;本星期看到了台灣導演卓立拍攝的《白米炸彈客》,描寫的就是2004年曾在台灣置放了十七個白米炸彈的楊儒門的故事,題材觸碰了台灣農業的悲歌,成績或許還不盡理想,至少還取於處理這樣的題材,至少讓觀眾可以進一步思考台灣何去何從的問題。
剛巧,才買到了金曲獎製作人吳金黛製作的最新專輯《天空的眼睛》,十首音樂,都是守護台灣土地的動人故事,我先選用了「麥田狂想」和「池上197」兩首曲子來註解台灣土地上即將面臨的問題,不論是核電的辯論,土地開發與農業的發展,都是值得台灣人共同關心的切身議題。
使用音樂:《白日夢冒險王》原聲帶、《天空的眼睛》
賈樟柯難得來台北解讀《天注定》,類似主題相信他已經談得太多次了,這回我選擇從音樂切入。 閱讀全文 專訪賈樟柯:古今一氣
拋一顆石頭進池塘,石子落水那一點就會360度激發漣漪,落石的力量愈大,同心圓的水紋愈滾盪。採用同心圓的編劇法,同樣就能激生振奮人心的力量。
《KANO》中飾演近藤教練的永瀨正敏,上任第一天的第一個指令就是全體球員去跑嘉義一圈,那是鐵血震撼的第一招,要立威,得先殺球員野勁,跑步又可以強化體能,立威兼強身,很多教練都懂,但是近藤多了一個要求,跑步時要喊:「甲子園。」因為他立誓要帶球員進軍日本高中最高榮耀。
甲子園?這群台灣孩子沒聽過甲子園,更沒想過進軍甲子園(畢竟他們一場比賽都沒贏過),但是教練一開始就樹立高標,目的當然是在激勵士氣,所以接下來跑步跑到嘔吐,在泥濘地上翻滾接撲,都是鐵血訓練的強力圖像。
這個鎖定甲子園的棒球行動,基本上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行動浮雕,《KANO》的編劇因此安排了第二波同心圓:「木瓜精神!」這則植物生態,有如一則寓言,讓行動有了破題象徵。
《KANO》的木瓜有兩個論述:紮鐵釘的,以樹之將死,激發其拚死一搏的生存潛能;沒紮鐵釘的,看見別株高壯,心嚮往之,於是也起了「有為者亦若是」的跟進效應。
每天長跑,高喊「甲子園」是進入虛擬狀態的勵志法,貼合後者註解;邊緣弱勢的小球隊能夠異軍突起,創造奇蹟,則是鐵釘效應的實証。木瓜寓言激發的漣漪,不就是同心圓的波紋嗎?
鐵釘其實隱寓了「破銅爛鐵也要煉成鋼」的魔鬼訓練本質,《KANO》用了鐵釘做比方,巧妙避開了不人道的體罰場面,因為那會錯亂英雄崛起的戲劇焦點,只有最後決戰時,吳明捷的手指都已皮破血流了,追求勝利的教練仍然不肯換人,才有了犀利的指涉。
教練不想換人(是不是對後援投手信心不夠?),當然是不想輸,但若換成投成不肯下場,同樣可以解讀成不想輸,《KANO》的劇本此時又再繞回了木瓜寓言做圓場工具:投手的堅持與毅力可以成就傳奇,靠著隊友用木瓜寓言來解套,英雄就此成形,耀眼光芒,讓人看不清教練的私心,也更來不及細究了。
但是只成就投手一人還是太勉強,就在投手連投四次四壞球而失分時,其他球員挺身而出,要他放心投,他們會全力撲接所有的球。單打英雄此時得著了群體背書,光芒均分,小漣漪就成了大漣漪。
相信同心圓理論的《KANO》的劇本,當然也不曾忘記讓對戰投手也來參一腳,看著濺血不屈的對手,忍不住問他何以不退場,於是木瓜寓言又得著了第三次亮相的機會,同時也呼應著「不要只想贏、要想不能輸」的全片口號,那是明知會輸,但要輸得有尊嚴,輸到讓人起敬的「敗亦非敗」境界,《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的戰爭哲學,不亦如此嗎?
同心圓刀法是犀利的編劇招式,但不能浮濫,木瓜只出現三次是對的,再多一次,就腻了,就變得刻意而著相了,分寸拿捏,其實亦是學問。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Kano》
魏德聖團隊2014年作品是今年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看完電影後,深覺台灣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確屬不易,喜愛的理由有以下五點:
一,翻動歷史,讓我們進一步認識1930年代的台灣(高山有《賽德克巴萊》的族群與正義對抗,平地有嘉農棒球隊的族群與團隊融合),那個時代,那個土地。
二,考據的質感:從衣服、場景到諸多生活細節的考據,1930年代的台灣美術工程,突顯了電影質感。
三,素人演員個個不俗,你看到的青春俊秀,看到了好戲動人,看到了他們真的會打球。
四,主題敘事流暢,一隻沒有人瞧得起的球隊,從一勝難求到只差一步即奪冠,奮鬥歷程何等動人。
五,從木瓜到打球,球場具體實踐了「不能輸」的人生哲學,亦頗富醒世意義。
如果你曾經看過日本電影《幸福的三丁目》,《Kano》就是台灣版的《幸福嘉義男》。
使用音樂:《Kano》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影壇流星雨
2014年以來,每個月都驚傳影壇名人過世的新聞,讓人措手不及,亦讓人格外不捨。
春節之後,奧斯卡影帝菲立普霍夫曼(Phillip Hoffman)、麥斯米倫.雪兒(Maximilian Schell)昔日童星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相繼辭世,台灣的王晶文殞落了,他只拍了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但是一部即已永恆,註記了1980年影迷的共同青春記憶。且讓我用陳明章的吉他聲來追思那段時光吧。
日前也傳出法國大導演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91高齡辭世了,從1960年代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與《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到21世紀的的《就是不親嘴(Pas sur la bouche)》,他一直在電影世界上實驗新的可能,就像在實驗室裡做研究,添加各種可能的元素,看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文學電影可以和影像、聲音和建築產生什麼樣的對話?政治和記憶又各自扮演著什麼樣的功能?亦因走得突然,來日,我會另外製作追思專題。
使用音樂: 《命運之力》、《就是不親嘴》原聲帶、《戀戀風塵》原聲帶和《似曾相識》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大夢想家(Saving Mr.Banks)》
我們都看過迪士尼的卡通,從米老鼠、唐老鴨到白雪公主,過去七十年來,各種童話故事,加上迪士尼樂園的歡樂傳奇,迪士尼已經成了鮮明的童話和娛樂符號,但是對於它的創辦人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我們又認識多少呢?
《大夢想家》的故事從著名童話傳奇《Mary Poppings》的作者P. L. Travers展開,討論一位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讀者的喜愛與解讀或許只是作品的一個面向,作者的私心裡也許藏有更大的秘密,要掏心挖肺去改編,就會有相當不捨,就會往事重上心頭的左右為難。
不過,對多數影迷而言,《Mary Poppings》拍成的電影《歡樂滿人間》幾乎曲曲動聽,音樂的元素非常飽滿,從天而降的神奇保姆亦很逗趣,今天的節目就從動聽的音樂,從難忘的《歡樂滿人間》歌曲出發,看製片家Walt Disney究竟如何說服作者P. L. Travers,同意授權拍成電影?
音樂,還是《大夢想家》帶給我最多歡樂的地方所在。
使用音樂:《大夢想家》原聲帶、《歡樂滿人間》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
一座充滿歷史記憶與建築的古城,到了摩登時代能夠擦撞出什麼樣子的火花?
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執導的《絕美之城》安排了男主角Toni Servillo 來飾演一位已經六十五歲的資深作家Jep Gambardella,在不同的時間點以不同的步代走過羅馬城,在古跡與派對,在宗教與人性,在藝術與人生中重新回味自己的人生與居住的羅馬。
電影最有活力的要算音樂和畫面。從色彩到鏡頭設計,《絕美之城》確有風光導遊的功能,但是鏡頭厎層仍有著文化與歷史反省的隱喻,再搭配時而狂熱時而肅穆的音樂,每次音畫合一時,都讓人更愛羅馬一步。
只可惜,《絕美之城》只在高雄電影節做過短暫映演,台灣影迷想要看到該片還不知何年何日,權且讓我先在節目中以該片的音樂來滿足大家的想像吧。
使用音樂:《絕美之城》原聲帶
電影最神奇的所在,就是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最後卻起了大效應,更讓觀眾明白,一切的鋪排都有章法,電影魔法就是這樣精心打造完成的。 閱讀全文 KANO:廣播的叫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