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1從零開始:穿新衣

凡夫俗子換上一套光鮮亮麗的新衣,肯定就會吸睛,就會引發討論,更何況是麗質佳人?只不過,終究還是得回到新衣下的肉體,唯有本體突出秀異,才會成就傑出。畢竟,新衣只是包裝,骨子裡的血肉才是關鍵。

 

馮德倫執導的《太極1從零開始》就是一部極其講究包裝的電影,處理得既大膽又極其纖細,把武俠小說常見的「傻小子從宗師」主題(三分郭靖?七分張無忌!),換上了電玩世界愛用的新式語言與活潑型式,取得了與年輕觀眾對話的互動空間與平視高度,但也因為形式上採取了隨處可出,無所不在的「註解」筆觸,一直提醒觀眾冷眼旁觀就好,不必太投入,這種「疏離」效應,看似拉開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實則另有新穎刺激,反而從「清醒」的形式上,「提醒」觀眾要多動點心思來研究底層用意,因而得著全新的觀賞感受,這種美學距離的發想,從設計到執行,都極用心。taichi0305.jpg

 

《太極1從零開始》的這件新衣,我取名為「有什麼不可以」,款式至少有三種:

 

一,電影角色為什麼不可以自報山門?角色歸角色,演員歸演員,認識角色的時候,同時認識演員的背景,誰曰不宜?因此從武術冠軍到70年代武打片紅星,每位角色初出場時,都配有過去來歷的字幕介紹,打破了「人歸人,戲歸戲」的框架,無所忌諱的直率野性,就得著了揮灑自如的空間。

 

至於這種把幕前幕後的資訊全都串連一氣的美學選擇,不也就是「後設主義」的另類實踐?結構清楚,效果亦鮮明:不但直接在銀幕上完成觀眾的心理期待,腦波與記憶運算,還提供更多更直接的訊息線索。

 

二,電影角色不就是類似角色扮演遊戲嗎?曾經出現在電玩遊戲上的美術招式,其實都可悉數橫移。所以在武戲時,怪咖楊露禪(由袁曉波飾演)的三花聚頂神功發威時,可以像《七龍珠》等電玩動漫的主角一般,眼露白光,神力四射,有如猛龍過江;所以在文戲時,陳家溝的房舍位置,都可以有字幕註解,甚至還會出現?與!等象徵角色追問真相時的心情符號的心情,平心而論,這些奇巧設計,實用意義不大(尤其地圖標示其實根本用不上),卻是逗趣噱頭,而且顯示了本片與以往武俠電影截然不同的風格與身段。

 

三,電影類型為什麼不可以雜抄百家?《太極1從零開始》在介紹楊露禪童年時的戲份時,刻意走回了默片的形式(畫面是黑白的,沒有演員對白,只有字卡介紹情緒與情節),乍看之下,似乎是想和法國電影《大藝術家》玩起對話遊戲,其實則是透過「老」電影的舊模式,讓電影的舊時氛圍憑添無數趣味,導演馮德倫就是如此挖空心思地在細節上逗樂觀眾。taichi0324.jpg

 

其次,那艘特洛伊一號,明為火車頭,卻又像極了太空船,根本就是雜抄百家的拼貼產品,對陳家溝的人而言,洋人確實像極了外星人,新科技的破壞力也確實可觀,光靠這艘特洛伊一號,神話和外星人的傳奇都有了趣味連結。

 

當然,全片選定清朝中葉,洋入開始侵蝕中國的歷史背景,無可避免亦有了《黃飛鴻》系列華洋對話的時空趣味;天理教民變的軍營治傷場面,卻也像極了歐戰電影中醫護急救營的重現,西影東借的巧思,也讓人莞爾。至於,拜師求藝得先過五關的闖關遊戲,對年輕人而言像是電玩遊戲再現,對於老武俠迷而言則又似乎重溫了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中的闖關情節了,熱鬧及門道兼而有之,《太極1從零開始》顯然做過不少功課,而且還懂得消化再運用。

 

從形式到招式,《太極1從零開始》確實務求翻新,也達到譁眾取寵的效果,肯定可以創造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若肉血身軀乏善可陳,電影的形式噱頭,就未必能起了這麼大的效應,馮德倫在細節上的雕琢,就讓全片有了更多聚焦的空間。taichi0310.jpg

 

例如,陳家拳不傳外人,確為封建時代的保守思維,也成了近親繁殖,其力日弱的生態鐵証,在洋槍洋砲都已侵門踏戶的時刻,擇賢傳技,不亦是適者生存的必然選項?楊露禪的堅持與突圍,就不讓人意外了。

 

例如,楊露禪最大本事就是過目不忘,立刻就能依樣畫葫蘆,當初他因此被師父相中;闖盪陳家溝也是靠著天生悟性,學樣比畫就能闖關的本事,最後要他混進特洛伊一號去描繪內部機關擺設時,同樣也是靠著他的眼力和記性,細節首尾呼應,理性邏輯就更深植人心了。

 

例如,楊穎飾演的陳玉娘原本就與彭于晏飾演的方子敬有指腹為婚之約,在歡迎方子敬向陳家溝鄉民解說鐵路計畫時,陳玉娘就刻意穿上公主裝,陪在穿洋服的方子敬身旁,那是嫁雞隨雞的表態,但是後來子敬復仇心太切,別有圖謀,以致親家變仇家時,換回唐裝的陳玉娘,光是在服裝上就已說明傷心情盡的心聲了。taichi0304.jpg

 

《太極1從零開始》衣著鮮豔,骨子裡卻很古典。傻小子終成宗師的傳奇,所在多有;洋槍洋砲挑戰中國功夫的對決遊戲,也終究得在國粹新詮和民族主義的情懷中找到濫情出口,雖然馮德倫用心用力換了新包裝來說老故事,然而工業革命蹂躪中國的歷史創傷,誰人有力逆轉?又如何找到讓人服氣的逆轉解釋?馮德倫的第一回合,一如陳家溝的奇襲,神出鬼沒,大獲全勝,接下來就得看編劇如何在二部曲與三部曲中自圓其說,更上層樓了。

 

 

 

逆光飛翔:河畔青草青

沒有了黃裕翔,不論是《天黑》或者《逆光飛翔》就失去了大半魅力;有了黃裕翔,《天黑》與《逆光飛翔》都得著了靈光。只可惜,《逆光飛翔》給予黃裕翔的角色深度與空間不夠多,未能累積更強烈的撼動。

 

《天黑》當年透過新加坡作曲家李愢菘的一首「天黑黑」,就在琴房與走廊間,將盲眼的黃裕翔的敏銳聽力與細緻心靈發揮到了極致,他聽見了走廊上先是爭執,繼而哭泣的女聲,讀到了情變與情傷的訊息,於是隨手彈出了「天黑黑」的音樂撫慰走廊上那位陌生的受傷心靈。看不見天光的他,天是黑的;失戀的情人,天不亦也是黑的嗎?他的深情樂音,讓琴房外的女郎張榕容有了貼心感受,也產生了悸動,於是就在樂音牽線下,兩個靈魂有了交集。tlight315.jpg

 

《天黑》是一部密度極濃的短片,但要從《天黑》發展成長片《逆光飛翔》,時間和篇幅都變長了,必需有更多的生命細節與血肉氣息,既然《天黑》是雙核心的架構,於是《逆光飛翔》的編導(其實導演同樣是張榮吉)兵分兩路,讓兩位主角都先多了些背景介紹,繼而再給了他們突圍翔飛的動能。只不過,編導顯然都陷進了商業電影的壓力困局:想要多一點戲,多一點演出(多一點專業演員的背書),多一點保險。以致於未能在戲劇情節上,盡情揮灑黃裕翔的特質,從他身上找到最有靈氣的養份,以致於做為一部勵志電影,難免給人意猶未盡的不飽足感。

 

《逆光飛翔》角色雕塑的工程是先確定黃裕翔的「純真」,故事從他即將遠離家鄉,北上求學說起,他在黑暗中的摸索與收獲,甚至坦然承受生命中所有的逆挫,都可以轉化成動人的青春傳奇;繼而則是給了張榕容一張「臭臉」,讓父母靠她打工供養,男友不知珍惜感情,家人亦不同意她去跳舞的三重壓力全都壓在她身上,因為「心苦」所以「臉臭」。也唯其如此,後來在黃裕翔的「純真」陪伴下,她展露的「歡顏」才得著振翅飛翔的力道。tlight327.jpg

 

只不過,銳利的聽覺、細膩的心靈,原本是黃裕翔最迷人的特質,《逆光飛翔》雖曾在他踏進校園的時刻,點到為止地呈現了他乍聞張榕容聲音,就為之驚豔的震撼,卻因為細節鋪陳不夠(不論是慢動作、器官特寫或者聲音對比……),未能為觀眾循聲找到那份美麗,印証那份心動;繼而在社團日上,要與室友從聲音中辨認美女時,再度聽見那個熟悉的聲音時,亦少了從聲音認人的趣味(觀眾都已先看見了張榕容的出場,預知結果,就無法感受黃裕翔看不見,只能聽見的興奮了)。一部聽覺的電影,未能在聽覺上勾勒美麗幻想,卻讓視覺搶了先機,或許正是感官不滿足的原因之一。

 

其次,傳奇電影往往需要奇觀。電影開場是黃裕翔和妹妹一起要從摩托車聲音來辨識來者何人,答案直指阿姨時,觀眾其實是一頭霧水的,因為那個答案,外人無法參與,完全欠缺共鳴,就錯失了頭一回的得分機會。tlight321.jpg

 

後來上音樂課,舉座音樂才子才女,卻只有黃裕翔能準確複製老師的考試琴音,那當然是一種炫技;但是如無後來他拿著身份証放在唇邊當簧片,邊吹邊彈,與樂團朋友一起完成「大黃蜂的飛行」的那一場音樂奇觀;亦沒有他指導其他眼盲孩子,從琴板震動感受音樂的魅力,《逆光飛翔》的音樂飽滿度,其實是不夠讓人驚豔的,這類令人歎服的音樂細節寥寥可數,就讓黃裕翔的音樂翅膀如同就被蠟給封困住了。

 

至於黃裕翔不想參加音樂比賽的情意結,回溯到童年時的心靈創傷,固然是很沈重的殘胞心聲,但是他要如何在「這一輩子唯一做得好的一件事」上找到最大的滿足,甚至強大到得以超越童年陰影,讓他能夠繼續悠遊於黑白琴鍵上,其實亦不是只能母親的嘴來訴說就夠的,如果編導能在這些細節上繼續挖掘,《逆光飛翔》的音樂層次與盲人心境,就會更有層次了。

 

當然,《逆光飛翔》曾經試圖去碰觸黃裕翔的愛欲憧憬,但也只局限在與室友「閃亮」的「男人」對話,同時也淨化了他對張榕容的想像(不管是聲音,或者臉頰的觸摸),一切就像裕翔妹妹連著問了好幾回的同樣問題:「妳是我哥哥的女朋友嗎?」不承認的微笑,當然是最聰明的回答,青春結伴許可各種可能,愛戀絕非《逆光飛翔》想要的答案,但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來反問黃裕翔,他會如何回答?是不是更有想像?tlight340.jpg

 

義大利電影《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Rosso come il cielo》的盲人小孩曾經留下一句名言:「紅色像天空。」看不見天光的眼盲孩子,卻可以透過灼熱的陽光,反過來形容紅色的感覺,輕輕一語,就很有立體縱深,《逆光飛翔》欠缺的正是這類獨特的感官言語。但是編導非常用心地加進了「不去比賽,別人就看不見我嗎?」和「如果最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的,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這類的勵志對白,悄悄將感官電影轉化成了勵志電影,這種選擇,無關優劣,亦無關品味,卻在有意無意問,與一場美麗的風景擦肩而過了。

青鳥:不信青春喚不回

好電影,或許會一時寂寞(票房未必理想),但是終究不會褪流行(有動人的主題或引人深思的處理手法),永遠有值得回味重溫的價值。

 

日本導演中西健二執導的《青鳥》是2008年的電影,直到2012年才有機會在台灣上映,時間或許晚了四年,卻湊巧趕上了台中東海大學教授控告女兒小學同學霸凌的新聞話題,讓更多的人得以重新省思校園霸凌的諸多面相。

 

一般人以為的霸凌,多數集中在肢體暴力上,但是以強凌弱,以眾凌寡的行為,有時包含了言語、群已關係和意識恐懼,《青鳥》中的校園霸凌則是以剝削和羞辱為核心,放大檢視了校園中只重表面形式的虛偽主義,也深入探討了教育的真正意義。

 

tbb302.jpg

《青鳥》的故事發生在新學期開始的二年一班,上學期,班上有位野口同學受不了同學的長期霸凌(野口家開便利商店,被迫像小丑般無限制地供應班上同學各種雜貨,卻還飽受譏諷)選擇自戕,但是未遂,只好轉學,師長和班上同學以為只要寫過悔過書,就可船過水無痕了,偏偏有位代課的村內老師(阿部寬飾演)卻是把野口同學的桌椅擺回他原本的位置,而且每回上課時,都要先向缺席的野口同學道早安,問聲好。

 

村內老師的做法可以解讀成「在傷口上灑鹽」,亦是「那壺不開提那壺」,他刻意挑動了學校師生都刻意隱諱的神經,也要重新挖開傷口,審視看似已然縫線,底層卻依舊潰爛的實況,他是癡人,亦是不合時宜的笨人,但是他的癡笨與固執,卻是青春成長的最後一劑強心針。

 

《青鳥》雖然討論了校園霸凌問題,卻選擇了一個很獨特的觀點:一位代課老師,而且是一位有口吃毛病的老師。本片改編自日本作家重松清的一篇短篇小說,據說重松清本人亦有口吃,所以感觸特深,小說融入了自己因為生理殘缺遭人戲謔的成長心情,因此,當阿部寬飾演的村內老師非常吃力地介紹自己時,同學們先是錯愕,繼而訕笑的幾乎是必然會有的最初反應,但是他非常吃力,卻毫不隱諱地告訴同學:「你們的笑是非常卑鄙的!」就也充份達到了震撼教育。

 

村內老師的邏輯很簡單:「我這麼認真地想要說話,你們卻不肯認真地聆聽,真是非常卑鄙的事。」這是村內老師帶給這群孩子的第一堂課,很有當頭棒喝的功能。也唯其如此,後來,他要求值日同學找回野口同學的桌椅,煞有介事地對著桌椅和空氣說出:「野口同學,早安!」不但呼應了他的認真邏輯,也讓他的教學堅持有了不凡的視野。tbb301.jpg

 

《青鳥》與《人間師格》有一個共通的特質:男主角都是代課老師,對往事涉入不深,少了傳統包袱,有了旁觀者清的高度,因而得能做出精準,不和稀泥的教學方法,村內老師的目的只有一個:傷口只是結疤,並沒有痊癒,大家只是避而不談,並不是真正體認到自己所犯下的過錯有多有嚴重,教育的功能除了「傳道」,還要「解惑」,他的鍥而不捨,強迫所有同學再度挖開傷口,他的持續挖掘,才更清楚發現正因為大人們的含混其事,只要求同學們做好可以唬弄別人的表面功夫(例如:悔過書要寫到五張稿紙才算數,似乎全靠量與厚度,就可以代表悔罪的誠意;例如,裝了青鳥信箱,要鼓勵同學暢所欲言,碰到敏感問題就支吾其詞……),正是因為大人鄉愿了,也失敗了,孩童們才承繼了成人的陋息,繼續沈淪。

 

導演中西健二給予村內老師一個很獨特的身影:上課鈴聲一響,他才不管校長主持的老師會議是否已經告一段落,他就起身去上課了。是的,學校的主體在學生,萬事莫如上課急,大人們沒把孩子權益擺第一位,留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身教呢?

 

至於,村內老師明明鄙夷悔過書的功能,卻能給校方給他的稿紙,留待最後一堂課,讓願意重寫的同學再寫一回,而且完全自動自發,絕不勉強,只因為在他代課的那一個月時間內,他已經善用各種方式,讓所有相關同學重新思考一次:過去對代野口同學的方式,算不算霸凌?如果用言語或行為相逼的算霸凌,姑息的、沈默的,訕笑的,難道就不算嗎?更重要的是,真的明白了自己犯了多嚴重的錯,才去悔過,不是更有意義嗎?如果只是為了讓大人息事住嘴,那不只是欺騙,甚至是交相掩護,勾串為奸了!有人醒悟,有人自認無辜,這種開放式的生命選項,自然就得著更真實的人生震撼了。tbb304.jpg

 

《青鳥》的創作主軸還是圍繞在罪與罰的嚴肅議題上,年輕的本鄉奏多飾演備受良心煎熬的園部真一,從忐忑到徬徨,從疑問到爆發,煎熬層次拿捏得相當精準,從悔過書變成給野口同學的一封信,他的頓悟與決志,讓《青鳥》得到了不會太激情,卻夠熱血的蛻變,也讓觀眾得以隨著他的情緒起伏,對於青春的重量,有了更寬廣的體會了。

傳奇製片人:影史空白

《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是2012年被談論最多的英國電影,該片的製片人之一傑克.艾柏茲(Jake Eberts)日前往生,享年七十一歲。當年他獨排眾議,決心投資拍攝《火戰車》的心路歷程,已然成為影史傳奇,只可惜,所有的訃聞都不曾交代他與眾不同的投資決策,究竟出自什麼專業的判斷?

 

例証之一,當年他在閱讀《火戰車》劇本時,太太一聽到《火戰車》描寫兩位英國短跑選手的故事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不是很無聊的題材嗎?」艾柏茲的回應卻是:「你錯了,這個故事太棒了。」結果,《火戰車》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例証之二,艾柏茲偏愛歷史題材,《火戰車》的第二年,他製作的《甘地(Gandhi)》同樣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同樣地,以血淚歷史為背景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也都在他的資金支持下,順利開拍,而且征服全球。「故事最重要。」艾柏茲曾經言簡言賅地說出他挑揀題材的主要考量:「故事吸引我去投資,我相信故事也會吸引觀眾走進戲院。」

fire098.jpg 

這些電影投資,都因為小兵立大功,票房賣座而成為影史傳奇,其實他的製片投資,風險極大,主要是多數題材冷門,例如一百公尺四百公尺短跑,一分鐘不到就都跑完了,能有多少故事可以動人?例如,西部片都已徹底沒落20年了,誰敢來投資半數以上都要講原住民語的西部片?而且還要支持新人Kevin Costner.自導自演?有多少人會對一位老婦人和一位忠心耿耿的黑人司機感興趣?《溫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因此一度因為資金無著,根本拍不下去,多虧艾柏茲介入,才得以拍完,不但拿下了年度最佳影片,也讓潔西卡.譚蒂(Jessica Tandy)以81歲高齡,得償影后心願,四年後就安然辭世。

driving.jpg 

傑克.艾柏茲的投資決斷確實與眾不同?但是他見人所未見的那個「見」究竟是什麼?很遺憾,歐美媒體在傑克過世後所刊載的訃聞中,除了追述事功之外,都未能直接指出他的勝出密訣。

 

艾柏茲夫人追述他先生的風光往事時說:「他其實從來沒有計畫或者策略,只是憑著膽識去衝。艾柏茲曾經說過:『如果劇本能讓我哭,何以觀眾不會跟著哭,我就是平凡大眾之一啊!』問題就在於同一個劇本,有的人覺得乏味,有的人卻看得津津有味,事後的叫好叫座,証明傑克.艾柏茲眼光獨到,但是如果他人精準告訴大家他所看到的特質,從中歸納出勝利方程式,不是更大福音?

wolves.jpg 

《與狼共舞》的導演Kevin Costner追述他說:「好萊塢有人才氣縱橫,有人勇氣十足,傑克兩者兼備。」《甘地》的導演李察.艾登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則說:「像傑克這樣,既有生意人的精明,還有製片人的絕妙藝術品味,還真如鳳毛麟角。」人生盡頭,得到友朋如此推崇,或許已夠安然閤眼,含笑長眠,但是做為電影愛好者,我多希望這些認識傑克的影人能多分享一些故事,能傑克的判斷決策,不再只是影史上的傳奇而已,電影史上太多這種成敗論英雄的現實嘴臉,曾經讓他感動過的歷史電影《革命(Revolution)》,最後不也票房大敗嗎?導演同樣是《火戰車》Hugh Hudson,主角可是票房高過《火戰車》數百倍的艾爾帕西諾,艾氏理論還是有失靈時刻,只可惜已經沒有人能夠再深究了。

 

傑克.艾柏茲從哈佛商業院攻得碩士學位後,先去賣柴油機,卻一台都賣不出去,後來接觸到影視投資事業,挑中了一部《瓦特希普高原Watership Down)》,讓他聲譽雀起,因此才踏進了影視製作,後來成立的「金冠(Goldcrest Films)」公司,在英國影視沒落的1980-1990年代,發揮了中流砥柱的力量,商業電影可以在奧斯卡獎上爭雄勝出,另外也支持名導演約翰.褒曼(John Boorman)完成了《翡翠森林(Emerald Forest)和《希望與榮耀(Hope and Glory)》等片,至於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執導的懷舊名片《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同樣亦是他慧眼識英雄的代表作品。

 

一位好萊塢傳奇人就這樣辭世了,雖然他生前遠離好萊塢,不肯定居好萊塢,寧願長居巴黎,有案子才來好萊塢洽公,他對好萊塢的批判極其辛辣,形容大公司 的製片人都是一時精英,卻也都愛漫天扯謊,好像影視事業就是騙人事業,每天和這些人鬼混,他就註定沈淪了。

 

聽風者:邯鄲學步君莫笑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歌與繪畫藝術的起源在於模彷,但是光是皮相的模彷還不夠,得到內在精神的模彷,才有可能達到「詩比歷史更真實」或者「畫家所畫的人應比原來的人更美」的境界。

 

模彷經典,實為人之常情,但是包裝的方式略有出入,書法上叫做描紅或者臨摹;電影上,好聽一點叫做致敬,其次則為借用,最不堪的則是抄襲了,微妙的關鍵點在於創作者用什麼心情向前輩大師表態。

 

美國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在1972年完成的《教父(The Godfather)》,是影史上公認的經典,後人想要致敬、借用或抄襲電影橋段,往往只有自暴其短,完全無損其令名風華,2012年的香港電影《聽風者》借用了《教父》的「教堂洗禮/血腥屠殺」平行剪接技法,原本無傷大雅,卻因為畫虎不成,反而暴露了東施效顰的尷尬。

 

《教父》的「教堂洗禮/血腥屠殺」一幕是剛接位的新教父麥可.柯里昂(由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飾演),在確定內奸是誰後,決定在妹妹康妮的新生兒子受洗禮上,同時展開他的報復行動,就在教堂的管風琴大聲彈奏起洗禮聖樂時,就在一個純潔的新生靈魂透過洗禮的信仰,使原罪獲得赦免儀式上,一場以牙還牙,血債血還的殺戮行動,也同時發生,左手是聖水,右水是血水,人生的荒謬與矛盾,就在聖樂高鳴的時間點上讓人直擊黑手黨教父心狠手辣的人生兇險。

 

麥兆輝、莊文強攜手編導的《聽風者》,則是在共產黨的701情報特工,得知國民黨的地下特工「重慶」,即將在愛國商人捐輸成立空軍大隊的儀式上,秘密爆破,同時想要毀掉戰機及軍官,於是即時行動,一網成擒;就在此時,被「重慶」殺害的701特工頭子張學寧的告別式,亦在鮮花與白帳中,由昔日同志列隊送行,哀傷的701同志在貝里尼歌劇《諾瑪》的知名詠歎調「聖潔女神(Casta Diva)」樂聲中,踩著沈重的步伐,緩緩舉手致敬。wh824.jpg

 

一方面是悲壯的哀悼,一方面則是惡人終必就擒的快意恩仇,恰恰就是《教父》「聖堂血祭」的翻版,為什麼給人畫虎不成之歎呢?

 

關鍵有三,首先是劇情不合理。

 

「重慶」敢殺害701首腦「老鬼」(即張學寧),意味他們的行跡已敗露,不得不先殺人滅口,接下來就應該迅做鳥獸散,那裡還有空間與時間進行更大規格的爆破行動?「老鬼」錯估了「重慶」勢力,因而遇害,如今「重慶」卻也無視於701的反撲能力,且非大家都是笨蛋?劇本的缺憾,讓劇情缺了邏輯,也就少了緊繃的張力。

 

其次是選曲欠當。

 

sw807.jpg「聖潔女神」的曲調極其優美動人,以前奏音樂來突顯工夥伴對張學寧的不捨,乍聽之下,似也符合了煽情動心的配樂期待,《聽風者》選用這首詠歎調或許是想借用歌詞中所唱的:「但我們的神,終會消滅他們,

以天上的烈焰,把他們殲滅,

死亡的火焰即將降他們身上。」來宣示701特工雖然失去了敬愛的「老鬼」,卻一定會殲滅敵人的復仇決心,但是卻忘了唱出「聖潔女神」的女祭司諾瑪,其實背叛了族人,不但與羅馬總督私通,生下了兩個孩子,甚至還被另結新歡的情人拋棄,最後只能以身殉愛。用諾瑪來比擬為了任務,曾經斷然割捨兩段情的張學寧,嗯,我必需說,還真有選錯曲、擺錯位的感覺(差別在於多數人只在意旋律的淒美,忽略了歌曲背後的意涵,亦即《聽風者》只模彷了皮相,欠缺了內在靈魂與邏輯)。

 

相對之下,王家衛的《2046》同樣選用了「聖潔女神」來描寫王菲愛上日本男人木村拓哉時,面對國仇家恨與兒女私情的矛盾,真正高明太多。

 

第三則是比重失衡。

 

捉拿「重慶」的圍捕陣仗,極其龐大,沒有血債血還的就地正法,似不足以祭慰張學寧在天之靈,但正因為張學寧的告別式能夠施力的空間有限,當眾人已以最敬禮送別英靈時,緝拿行動尚未落幕,以致於「聖潔女神」的樂音只能草草終結,隨即以陳光榮譜寫的主題樂章取而代之,這其實要先怪罪剪接上的精算失控,讓劇情與音樂陷入了情緒不連貫的尷尬情境之中,其次則是音樂的剪接與銜接上完全亂了套,淒美不夠淒美,雄壯來得突兀,因而只能囫圇吞棗,就算五味雜陳,亦只能照單全收了。wh813.jpg

 

《聽風者》並非全然無足可觀,光是周迅在政治麻將牌桌上,予取予求的貪財嘴臉,就已經夠讓人看得目瞪口呆了(現場五人,見者有份,她偏能多要一份;明明一副爛牌,說胡牌就胡了,大家二話不說,只能掏錢認輸的霸道),那是現代官場現形記也難以活靈活現的膽大妄為了,不如此貪婪,何以能夠蛇鼠一窩?兩句對白就能活化一個角色的特質,功力確實不凡。

wh807.jpg

 

此外,701基地每回只要有軍卡急駛而來,就意味著有英靈捐軀,樓房與長巷組成的蕭索視覺,既訴說著特工人員的寂寞,亦兼及了生死難料的宿命,都頗有可觀,但是除此之外,沒了,《聽風者》的可惜就在於此,企圖不小,規格不小,若能在劇本雕琢上多花一點氣力(麥家的文筆與內容骨肉真的平平),或許又是另一番情貌了。

 

聽風者:眼盲心盲情盲

做為一部諜報片,麥兆輝、莊文強攜手編導的《聽風者》,場面看似不小,實質只是虛幌一招的空殼,欠缺懸疑,亦欠缺敘事魅力;做為一部愛情電影,《聽風者》點觸到諜報人員身不由己的唏噓無奈,卻用眼睛回報了愛情,踩踏了婚姻。

 

《聽風者》的劇情主軸為1948年國共戰爭期間的諜報鬥智鬥力,先是共產黨的情報單位701特工張學寧(周迅飾演)為了搶到導彈教授,不惜下重手,幹掉苦苦追求她五年的船王之子郭興中(王學兵飾演);繼而則是張學寧找到了聽力超強的盲人何兵(梁朝偉飾演),並在她的調教之下,成為701的核心高手,卻也因為何兵的誤判,導致張學寧喪身敵手…潛藏在諜報硬仗的劇情底層,卻是這兩男一女的愛情摸索,若無這點情愛惆悵,《聽風者》也就無足可觀了。wh803.jpg

 

《聽風者》的第一個愛情趣味在於究竟誰負了誰?

 

張學寧從來不知郭興中的真實身份,五年的追求時光,用釣魚技倆來操縱愛情,是情場老手才會玩的把戲,收放之間,似有意,若無情,釣足了對方胃口,但在最後攤牌時分,郭興中不肯配合,於是張學寧就斷然滅口,為了任務,小愛不足掛心,但是她卻曾經享受過對方的熱情追求,所以臨行之際,還是多看了中刀躺在地上的昔日愛人一眼,無奈,卻也終需一別。

 

《聽風者》的高妙就在於郭興中其實沒死,他用苦肉計掩蓋了真相,掩護了逃亡,而且擢升為701的領導「老鬼」,成為張學寧的頂頭上司。驟然發覺真相,張學寧就算表面故做鎮定,內心卻是波濤洶湧,畢竟,赫然發覺自己才是魚餌,從來不是釣魚的人,自以為是的邏輯全然改寫,心驚的何只是組織神秘?當然還包括那段若有似無的感情,究竟眉來眼去,甚至匆匆一吻,只是任務假象?還是別有私情空間?然而,這個生命價值的問號,在主從關係確立明白後,就再也無置喙空間了。

sw5274.jpg 

曖昧的惆悵,永遠得不到答案的模稜兩可,既訴說著愛情的苦澀,也難免有著餘韻回甘的輕歎,麥兆輝、莊文強讓張學寧護送何兵搭火車,前往701基地時,在火車規則起伏的律動下,訓練有素的情報員同樣有了神思恍惚的時刻,想起了自己曾經有過的那一吻,還有那一刀,都是她發動的,愛情與工作的決裂或者矛盾,形成了情報員最不足以與外人道的心緒,一切只能留待夢中咀嚼與回味,《聽風者》就因為掌握到這份模糊的註解與體會,讓張學寧的心境頓時比《色.誡》的王佳芝有了更寬廣的層次了。

 

至於郭興中把一切藏在眉宇中,最後只能把資料與照片全都拋進火爐中的沈默哀悼,準確符合了情報員只有大我,不容私欲的憾痛,王學兵的表演實為《聽風者》的眾家明星中最精準而貼切的詮釋了。

sw7394.JPG 

《聽風者》的第二個愛情趣味在於選擇。

 

因為張學寧的識貨與護航,原本只是江湖打滾的小混混何兵有了新生,也因而對張學寧有了黏纏與愛慕,這是近水樓台的情緣,亦有著人生知遇的感歎。王牌情報員與頭號解碼員,看似絕配,卻也很難在動亂的大時代之中有結果,了然於心的張學寧於是透過飯局安排相親,卻遭何兵促狹搞破壞(梁朝偉在表現何兵的無賴性格時,稍嫌刻意誇張到走火了,小瓜呆的髮型還算貼切,但是太過規矩的毛衣背心穿著,就又太文藝小生模樣了),這種無賴扯皮其實是亦是一種求愛表現,但終究只是閒散小調,難成篇章,只能由萍水相逢,卻是有緣的沈靜(范曉宣飾演)來承擔,而且還把沈靜的身份與台灣首任調查局長沈之岳的女兒(本名為沈淨崎)做了連結,使得政治上永遠承擔著父親包袱的沈靜,終於還是只能成為何兵身旁的女人。

wh802.jpg 

《聽風者》對沈靜的角色,除了父系背景的牽累外,少了內心挖探,以致於她在愛情的競賽上始終處於下風,只能承接,無法逆轉張學寧(從婚姻到眼睛視力皆然)的優賣,甚至在何兵恢復視力的那一刻,用「比春嬌還美」形容張學寧的倩影時,沈靜才第一回知道丈夫心中一直有個「春嬌出浴」的美麗記憶,面對張學寧的微笑以對,沈靜對枕邊人的心緒掌握,明顯瞠乎其後。

 

更慘的是,何兵接受視力手術的理由是不想讓妻子嫁給一個瞎子,但卻在自己的失誤害死了張學寧之後,毅然弄瞎雙眼,想要因此恢復超敏聽力,為張學寧復仇。他的憤怒與癡情讓人動容,但是弄瞎雙眼的義薄雲天,不也另含有為愛人復仇的死志決念?他的選擇說明自己心中的最愛,卻沒有想過妻子的感受。對一個女人的多情,不也是對另一個女人的薄情?何兵的選擇何其深情,又何其絕情?

wh809.jpg 

其實,編導可以不必處理得這麼粗糙的,就在何兵下定決心自殘雙眼之前,在那個下著大雨的午後(滴落的雨聲,該是呼應著他的心聲),如果安排他親自下廚(一如他盲眼時可以那麼自在地為了張學寧下廚),而非坐在椅子上含笑看著沈靜下廚,他的勞動回報,不就多了回報知已的細緻?

 

《聽風者》的愛情刻畫固然有得有失,不過,真正的好戲理應放在諜報對抗上,編導用了不少篇幅突顯何兵能夠聽見低頻的能力,展現他預報未來的優勢,但是在真正的血拚博鬥時,除了大陣仗之外,卻缺了細節描寫,甚至還有些雷聲大雨點小,例如何兵的街頭脫逃記,玩弄了那麼多街頭實景的聲音遊戲,但也只是聲音展示而已,何兵終究不能擺脫追蹤,還是得任憑擺佈,這對於講究投資效益的電影製作而言,不是故弄玄虛,卻效果不彰的判斷閃失嗎?

sw815.jpg

那些聽音辨位的趣味,目的只在展示何兵的過人聽力,但是他在專業上遇到的瓶頸,才是《聽風者》未能成功打造「聽風英雄」的盲點。例如,他只要輕輕調整轉鈕,就能從雜訊中理出電台頻道,編導是想突顯他的敏銳與神奇,但是少了科學上的註解,反而突顯了701成只的生嫰與不專業,沒有加分,卻是減分;例如,他如何從碼音輕重上,聽得出五位重慶的人格特質(那是編導早就安排好的破案線索,卻又故意隱晦,以至於未能在破碼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互動);例如他要求給他一間最安靜的密室,以卻尋找敵人的電台,嘴裡說著他聽不見聲波,觀眾卻清楚聽見了他們走過那間密室的腳步聲(那應是後製上的閃失);至於近碼岐異字的趣味,如果能在初期的密碼課上多一些暗示伏筆,或許最後收網時就能產生更有力的憾動能量了。

wh804.jpg 

然而,《聽風者》最要命的缺憾卻在於諜報細節上的閃失。

 

張學寧都已升格做了老鬼,卻犯下幾件致命錯誤:羅三耳現身牌局時,她沒有預做防患;都已化身成為局長乾女兒時,卻公然在飯店大廳中與部屬喝咖啡;至於在牌局上失手現出碼條(不論是有意或者無意,都只會敗洩身份與動機,害自己陷入「重慶」落跑或者「重慶」直接反撲的危機之中。sw824.jpg

 

更不堪的是重慶既然得手了,豈不知有鳥獸散的必要?難道不怕701收網報復?何以還敢公然出現在空軍建軍大會,進行另一場爆破任務?把敵人當成笨蛋,自己才是大笨蛋,不幸的是,《聽風者》的兩派人馬都禁不起細節推敲,把觀眾當成笨蛋,又如何期待感動與共鳴呢?

 

騎單車的男孩:赤子心

人生因為對某些事特別在乎了,所以才會特別用力,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贏得2011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騎單車的男孩(Le gamin au vélo)》就先從用力著手,讓觀眾看見了青春的焦燥。

 

用力,其實正是《騎單車的男孩》的起手式。男主角Cyril(由Thomas Doret飾演)正用力搶奪教養院裡的電話筒,他要和父親聯絡,他不相信父親已經棄養他了,他不接受父親切斷音訊的現實,他搶奪電話,要自己親自撥打,除非親身聽見話筒傳來電話不通的音訊,Cyril完全不肯相信,更不肯鬆手。kb009.jpg

 

第一場戲,你就看見了Cyril的牛勁,他的「用力」,說明了他對父親的懸念,也說明了自己成為棄兒的憤怒。

 

接下來,他不惜蹺課,自己搭公車遠行,為了就是返回故居,就是確認父親真的不告而別,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單車,但是教養院的師長隨後趕至,急著想把他帶回家,但是他的牛勁再度發作,沒進舊家絕不罷休,沒看見空屋,絕不死心,,導演的目的只是透過他的執拗,再度強化第一場戲的重傷。

 

就在這場逃與追的過程中,他闖進了一家診所,東躲西竄,實在無計可施了,緊緊抱住了一位求診的美髮店女老闆Samantha(由Cécile De France飾演),那是Cyril絕望的掙扎,他的牛勁與蠻力扭痛了Samantha,卻也讓Samantha充份明白了他的痛與憾,因此主動協助,幫Cyril找回了已被父親賣掉的單車,也願意在周末時,收容Cyril來寄養暫住。

 

痛,可以是絕望的嘶吼,也可以是同理心的感受,達頓兄弟就透過Cyril的牛勁三部曲,展現了他們深諳人性,也更能運用人性擴張戲劇脈絡的說戲功力。

 

kb003.jpg達頓兄弟更明白「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的倔傲特性,Cyril即使從Samantha身上得到了他渴盼的母愛,但是沒有見到父親一面,聽到父親說明困境,他豈會甘心,《騎單車的男孩》的前半段主軸就在父子何時相會,如何相會的懸念中打轉,但是父親先是爽約,好不容易才在他工作的餐廳中見到父親時,由Thomas Doret飾演的Cyril用了他最真誠的眼神與嗓音,展現了他的興奮與喜悅,甚至那一場Cyril還要拿起瓢杓,幫著父親在鍋子裡攪和幾下的那份黏纏與孺慕之情,堪稱是影史上最可與《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相媲美的動人父子情了,差別在於人家的父親與為了家庭生計,不惜做賊,Cyril的父親卻是無法做好單親爸爸,急著切斷自己的血緣,他的絕情,讓Cyril的癡情更得著眩人淚光的催淚能量了。

 

父親的攤牌告白,確實讓Cyril如夢初醒,知道萍水相逢,並無血緣與義務的Samantha卻是他最可信賴的靠山了,他確實有了痛改前非的決志,但是前半段的牛勁,讓他看不清真相(或者拒絕相信事實),《騎單車的男孩》的後半段卻也依舊讓觀眾看見,他的牛勁如何錯亂了自己的生活。

 

先是Cyril陪同Samantha與男友一起去遊樂場玩,結果他卻拒絕與Samantha的男友一起同車,冒險跳車,Cyril的任性說明了他只想和了Samantha在一起,根本不想和其他男人分享了Samantha,因此引爆了Samantha與男友的火爆衝突,Samantha最後選擇了要男友下車,那是母愛勝過愛情的一次勝利,但那並不代表獲勝的Cyril就真的珍惜,達頓兄弟的高明就在於看似容易墜入通俗戲的縫隙前,翻然又轉出新局。kb006.jpg

 

涉世未深的Cyril因為單車失竊,一路苦追,因而結識了同樣從教養院出來的壞男孩,用電玩和義氣,就騙得了Cyril的信任,蠱惑他去伏擊行搶送報工。那個晚上,Cyril先是刺傷了不讓他出門的Samantha,又因為行搶過程中,被人看清了長相,遭壞男孩唾棄,他想把搶來的錢送給急著要錢的父親,卻也同樣給扔了出去,人生的三個夢,一夕之間全都破碎了,傷心的Cyril在夜色中踩著單車回家,心裡自是百般悔恨,唯獨Samantha還是張臂擁抱他,協助他共同面對與解決禍事。

 

那是個漫漫長夜,正是《騎單車的男孩》戲劇密度最稠密的時刻,就在峰峰相連的戲劇高潮,讓觀眾一直緊繃著神經,注視著Cyril如何處理他再也回不了頭的變色青春,歎息、焦慮與心痛的複雜情緒,就一路伴隨著Cyril的歷程前進,這位始終穿著紅衣服的平凡小男生,竟然能散發出如許強大的能量,吸聚著觀眾的目光,關鍵就在於達頓兄弟洞悉了小男孩的心情,才能在他的牛勁上借力使力,說出了如此波濤洶湧的青春傳奇。

kb089.jpg 

然而,就在《騎單車的男孩》即將邁入「幸福美滿」的結局之前,故事又來了個大逆轉,不肯原諒他的送報工小孩在路上遇見了他,憤怒追打,逃上樹梢的Cyril不幸失足墜地,Cyril死了沒?是被小孩用石頭擊中的嗎?送報工會毀壞現場証物?還是另外編一套故事呢?人性與真相是非,得在短短的一分鐘之內做出決定,道德、良知與罪愆,從來都不能在天平中佔有對等地位的,《騎單車的男孩》的最後難題,不但考驗著送報工,其實也在質問觀眾:「換成你,你會怎麼辦?」

 

達頓兄弟的選材一向圍繞著社會弱勢的青少年身上打轉,一部《騎單車的男孩》,無非就是青年血性與牛脾氣的變奏曲,主旋律明確,其他的章節變化,全都在強力呼應著如許人生,加上Thomas Doret Cécile De France的精彩對手戲,人生的殘缺與圓滿,都在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的伴奏詮釋下,從他們身上得到了讓人歎氣的滿足了。

超級戰艦:廢物的再生

 

戰爭電影一旦拖泥帶水,力道盡失,就乏善可陳了,Peter Berg執導的《超級戰艦 Battleship)》在人物刻畫上,確實太花力氣,但在兩軍接戰時,就深得煙火四射的箇中三味。

 

《超級戰艦》的根本趣味在於一位「痞子」,結果成了救世主「英雄」,而且他靠著是老式的兵法和戰艦打贏了一場必敗的戰爭,沒有痞子,就難成英雄,但在痞子的塑造工程上,卻耗費了電影前六分之一的時間,就在老梗迭現,讓人即將沈沈睡去時,災難終於降臨,喚醒了主角和觀眾,全片才像子彈上了膛的機關槍,可以連環掃射了。battleship2901.jpg

 

「痞子」和「英雄」同樣是Taylor Kitsch 飾演的Alex,原本他是百無一樣的廢材,頹廢終日,不事生產也就算了,只為了想要博紅顏SamBrooklyn Decker飾演的)一笑,不惜闖進超商硬搶美食,面臨坐牢危機,只好從軍去,卻連一場足球賽的關鍵十二碼射門都會失足,更別說和看不對眼的日本軍官大打出手了,還得鼻青臉腫去出席閱兵大典……開場前二十分鐘,一路都是「失敗」的「痞子」戲碼,部份片段看似有趣,卻也讓人茫然不解與不耐:這和《超級戰艦》有何關連?

 

《超級戰艦》的前提是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生存條件近似地球的行星,於是傳送強力友誼電波,卻引來急速入侵的不明飛行物,靠著阻隔電波、無堅不摧的風火輪和強力巨炮,瞬間就摧毀了正在夏威夷海域演訓的美日軍艦,由於艦長哥哥陣亡,Alex接下艦長重擔,靠著古典戰法,突破了科技全遭封鎖的瓶頸,勉強可以對陣破敵,最後則是到了海軍博物館,登上了老骨董等級的密蘇里戰艦,號召了昔日老兵重操舊砲,不但可以對抗,甚至破敵,一位原本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痞子,就這樣因緣際會成就了英雄事功,如果改換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的名言來形容這位痞子,其實也相當貼切:「也許就因為要成全『他』,一個城市傾覆了(原文是她,指的是白流蘇,我把她改成他,指的是Alex)。battleship2917.jpg

 

外星人一出現,《超級戰艦》就活了,關鍵在於「不多廢話,直接開戰」,最近的好萊塢外星人電影從《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到《世界異戰(Battle: Los Angeles)》似乎懶得多為外星人的入侵多費唇舌來做解釋了(《變形金剛》例外),入侵就是人侵,掠奪就是掠奪,那來那麼多的繁文褥節,還要自報山門,一表初衷,初見面就開火,就有諸多新武器,摧枯拉杇,打得地球軍隊潰不成軍(這也是好萊塢百戰百勝的公式:壞人先大勝,灰頭土臉的好人,跌跌撞撞後終於找出破綻,就能重演大衛擊倒哥利亞巨人的舊約聖經傳奇),特別是無堅不摧的風火輪,既新奇又威猛,在視覺奇觀的特效經營上,確有讓人大開眼界的刺激能量,完全符合了科幻動作必備的新奇元素。

 

不過,整部《超級戰艦》的核心論述還是在於「誰說廢材無用」?Alex從朽木變棟梁,當然是主軸,但是也全靠著其他的老而不死「廢材」,才能成就非凡事功。

 

例如:Alex常把孫子兵法掛嘴上,卻始終參不透玄機,直到接敵火拚時,才恍然大悟,一本老兵書還真有用!

BS2914.jpg 

例如:Alex得靠「退休」的密蘇裏戰艦才能建功,而老艦的設備又只有老兵才懂得操作,於是「老艦」再度服役了,伏櫪老驥也不必「志在千里」,而是直接重振雄風。當然,老套的海軍戰術,亦在強敵環伺下,得到了絕處逢生的契機。

BS284.jpg 

例如:參加過伊拉克戰役失去雙腿的「正牌軍官」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Gregory D. Gadson,靠著兩隻金屬義肢,及老練的實戰經驗,就能逃過外星人獵殺,甚至破陣殺敵。

 

例如:外星人毀了美軍的通訊設備後,Alex竟然想到通過監視海嘯預警的浮標,測定外星人的方位及彈道方向,這和《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的摩斯密碼還真頗有異曲同功之妙!老招其實不老,比先進科技更耐用!

 

雖然,《超級戰艦》太多的細節禁不起檢驗(例如:退休老艦那裡來那麼多的舊砲彈可以上陣;外星人笨到砲口不相向,就不主動毀滅……),但是基本上,《超級戰艦》的拍攝目的只是想為年輕人拍一部「爽」片,順便頌揚美國老牌軍威,乒乒乓乓有如煙火開過也就夠了。

羅馬浴場:瞎掰憑實力

科幻特效未必是科幻電影的必要條件,不花大錢去經營科幻場景,未必就會輸了陣勢。

 

沒有人會計較愛情大悲劇《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的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topher Reeve)如何憑著精神意識,就可以穿越時空,從1970年代回到1910年代,找到命中註定的真命天女珍.西摩爾(Jane Symour),看見它,就相信它,人間自是有情癡,戲劇世界容許完全非理性的出走空間,無需精準計算科學的邏輯。

 

同樣地,日本導演武內英樹在新作《羅馬浴場》中只用了最簡單的原初動畫手法,就完成了來回於公元130到公元2012的時空旅行,只因為科幻的合理性一點都不重要,透過時空穿梭來完成一場文化比較之旅才是關鍵核心。

 

不過,《羅馬浴場》的幽默趣味,第一功臣不是武內英樹(雖然拍過《交響情人夢最終章》的他,在電影中大量運用了著名歌劇的詠歎調,在音樂內涵上,滿足了羅馬或者義大利的文化連結),亦非男女主角阿部寬與上戶彩(他們的共同演技在於不敢盡信的吃驚表情,阿部寬有著上國大官的文化優越感,偏偏卻在扁臉族的奴隸世界中找到諸多讓他揚名立萬的設計點子,他就靠著在羅馬時代的呆,與日本時代的驚,當然,還有他的健壯身肌,迷惑了觀眾,也逗樂了觀眾),《羅馬浴場》的第一功臣當然非女漫畫家山崎麻里莫屬,因為她從洗澡中找到了靈感,亦從澡堂考據中走出了一條「古典可以變新潮」的文化創意道路。

 

洗澡通常是人生就寢前或起身後的尋常小事,日本人偏愛泡湯,有一半是地理因素(火山多,溫泉多),但也因此發展出許多湯浴文化,我並不確知山崎麻里是否走訪過龐貝城(POMPEII),這座於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的火山灰給吞沒的城市,在後來挖掘出土的遺跡中,就曾經有過浴室春宮圖(1989年採訪完《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勇奪金獅獎的歷史時刻後,我就曾到義大利南部旅遊兩天,走訪過那座城市,親自目睹那個浴室瓷磚,卻完全無法想像浴室對龐貝人的重要性,直到《羅馬浴場》,才有了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真有慧根的文化工作者偏偏就能在看似天南地北的兩個世界中找到了連結的密碼,把歷史與文化做了既顛覆又新潮的註解。

tr326.jpg 

《羅馬浴場》的核心趣味在於一個受困的靈魂,在新文明的刺激下,找到了脫困破繭的能量。時空設定在羅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執政時期(公元117138年),文治武功都有名聲的哈德良,曾經北築長城,亦因有段同志戀情,《羅馬浴場》更咬定他是羅馬浴堂文化的關鍵奠基者,因為阿部寬飾演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就是在他的授意授權下,全面改變了大小浴場的規格陳設與使用器具,讓人民在澡堂中找到休閒樂趣,讓前線軍士,亦能透過熱炕與泡湯的物理治療,不再疲累,取得了沙場征戰的再生能量,路西斯何以能開風氣之先?漫畫家山崎麻里此時跳出來說:「日本人才是幕後大功臣!」這是何其kuso的靈光點子,卻因為她考證詳實,而且對浴場文化的大小細節都摸得一清二楚,從壁畫、浴盆到便池…信手拈來皆文章,而且雄辯滔滔,煞有介事,因此也能成就一家言,這也示範了真正的文創產業,其實都需要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石。

tr325.jpg 

不過,山崎麻里的kuso點子不只是耍嘴皮子而已,從漫畫到電影,羅馬浴場》對「創意」有著相當有趣的註解:向高級文明取經。一如日本僧俗曾到大唐帝國見証帝國文明,並且橫向移植了諸多文明智慧,時至今日,大唐古風,只能在日本寺廟中讓華夏子女參拜想見,就是極其讓人感慨的文化滄桑;羅馬設計師來到泡湯帝國─日本,得到諸多澡浴文明的點子,帶回科技「落後」的故國,成就古文明的「先進」建設,不也是言之成理的論述?雖然有點倒果為因,雖然有點時空錯亂,但是這種錯亂的邏輯,卻也提供了科幻點子生根發芽的溫床,見縫插針,口沫橫飛,卻又浩浩湯湯,沛然成章,不也正是kuso文化的強項?

 

從紙本書畫到真人演出,《羅馬浴場》同時也成功掌握了市場的「偷窺」心裡,電影的視覺感染力,讓當紅帥哥阿部寬在電影中背部/正面全裸(卻永遠都能精準遮住重點),一方面讓青春健美,有了傲人的展示,另一方面不亦滿足了觀眾若有所見,卻又無傷大雅的窺視慾(看不見才有想像,才有樂趣,真的看見,格局反而就低俗了)?tr126.jpg

 

至於從飾演哈德連皇帝的市村正親到阿部寬,這些扮起羅馬人的日本演員究竟說的是日本話?或者拉丁語?對於完全不懂,也無從分辨日語與拉丁語的我而言,雖然在片尾工作人員字幕上發現很多配音演員,卻也無從在觀影中發現這種語言矛盾的趣味,羅馬浴場》此時則是以浴場文化的共通特性,完成了另外一場大眾通俗文化的論述:「行動勝過語言(美酒美食無需言語,熱水洗屁屁的快感,千百年來又何需多置一詞?)!」何況,飾演漫畫家的上戶彩,因為勤學拉丁語,得能再與二千年前的男人相逢時,有了共通的語言,也是必要的巧思。tr327.jpg

 

不過,就劇情而言,羅馬浴場》除了文化對比之外,其他的危機論述就太過單薄了,例如路西斯原本只是面對事業危機(他的浴場設計太老套了),後來面對接班政爭時,卻缺乏了生死一線間的危機轉折,亦即忠臣得著皇帝的信賴,終必化險為夷,這麼簡單的劇情設定,窄化,也限縮了羅馬浴場》的戲劇空間,讓時空穿梭的技法連玩三次後,已成強弩之末的電影,未能再以更濃烈的劇情危機來創造懸念,帶動日本文化改寫羅馬歷史的趣味論述,殊為可惜。不過,羅馬浴場》原本就是一部只想博君一粲的輕鬆小品,無需如此強求。

 

超急快遞:誰慢了速度

 

David Koepp執導的《超急快遞(Premium Rush)》,優點和缺點一樣鮮明。

 

首先是速度。《超急快遞》描述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單車快遞人生,在人潮與車潮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輕便的單車取得了來去自如的優遊空間,演員的肌肉勁力,單車齒輪轉動的滑暢俐落,在車陣中自由款擺的挪動身影,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構成了強烈鮮明的流動感。

 

David Koepp替男主角Wilee(由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打造了兩個街頭英雄的特質,首先他唸過大學法律系,卻拒絕穿西裝、打領帶,過著一成不變的白領人生,拒絕束縛,追求自由與自我,正是叛逆英雄的前提條件,這也讓他持續與象徵威權體制的警方抗爭,有了合情入理的心理基礎。

pru43.jpg 

其次,他的單車技術與眾不同,雖然也會摔車,亦會撞車,但是他的車子拒裝煞車,這個前提讓他踩著踏板前進,就只會快速前衝;這個前提標示著他技高人膽大,既有活龍實力,還能像靈蛇一般,在車陣上左扭右轉,甩開追逐的敵手。這個生理特質也充份說明了他終能戰勝開車警車的主要原因。

 

其次則是風景。《超急快遞》其實是一部紐約城的風光導覽片,Wilee接獲一封限時90分鐘到達的超急快遞,腦海中立時就要有地圖浮現,從取件到送件,他既要走捷徑,還要閃躲莫名其妙閃出來的截信黑手,他面對的紐約,不再是以前好萊塢電影一定取材的地鐵風景,而是陽光明亮,行車飛竄的紐約街頭,從上城到下城他選擇的每一條道路,就如直線畫過曼哈頓市區,讓曼哈頓的街景以新姿亮相(不再是第五大道、時代廣場或者第四十二街),快如風的單車風景,讓城市行銷得著了新版浮世繪的視覺魅力,

 

但是問題同樣亦在速度。

 

prush416.jpg

既然是限時90分鐘的超急快遞,Wilee還有時間轉到警局去報警,才發現一路追緝他的壞人竟然是警察。這條劇情岔線,固然是想說明曲折複雜的前因,卻也立刻挑戰了速度邏輯。既然他的時間這麼優裕,不必跟時間競賽的從容自在,就讓限時90分鐘的壓力頓時破功,亦即片頭的「危機」設定,不是被外在勢力給破局,而是Wilee自己鬆動了壓力與節奏,甚至他最後還能退件,再請公司派別人取件,改變心意的他再又想要攔截……多一點風波,固然可以多一點好戲,但是硬要扯出來的劇情變化,卻也徹底推翻了劇情的時間壓力,讓速度只剩體力的炫耀,少了劇情上分秒必爭的急迫感了。

pr42.jpg 

David Koepp另外也對這封快遞的內容玩了些設計,信件內容只是一張銀錢收訖的收據,華裔女子Nima傾盡所有儲蓄,才換得人蛇集團這張憑據,目的是要通知人在東方的蛇頭讓偷渡人蛇(Nima的兒子)上船,但是不管他如何故弄玄虛地交代中國黑社會的運作模式(愛種花的老大,默不吭聲的胖子殺手,或者只是單純坐在中國城餐館裡用餐的陳大姐),或者好賭濫賭,終至賠上一條濫命的紐約警察,David Koepp的劇情敘事,其實是不時倒錯,又兼纏繞的迂迴曲線,看似複雜多變化,其實是拖垮了劇情節奏,例如Nima的室友Dania Ramirez既然本身就是快遞好手,一心想要私密辦妥事情的Nima又何需再託他人?而且還拐個彎,指名找上了Dania Ramirez的前男友Wilee(你固然可以解釋,Nima要找就要找頂尖高手Wilee,才會多繞了一圈)?因為,多繞一圈,速度和時間不都浪費了嗎?

 

速度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致勝秘笈之一,《超急快遞》活化了單車能量,開啟了時髦交通工具亦能成為電影主力的新視野,但是超急不夠急的劇情處理,卻也讓電影在速度上栽了一個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