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浴場:瞎掰憑實力

科幻特效未必是科幻電影的必要條件,不花大錢去經營科幻場景,未必就會輸了陣勢。

 

沒有人會計較愛情大悲劇《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的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Chritopher Reeve)如何憑著精神意識,就可以穿越時空,從1970年代回到1910年代,找到命中註定的真命天女珍.西摩爾(Jane Symour),看見它,就相信它,人間自是有情癡,戲劇世界容許完全非理性的出走空間,無需精準計算科學的邏輯。

 

同樣地,日本導演武內英樹在新作《羅馬浴場》中只用了最簡單的原初動畫手法,就完成了來回於公元130到公元2012的時空旅行,只因為科幻的合理性一點都不重要,透過時空穿梭來完成一場文化比較之旅才是關鍵核心。

 

不過,《羅馬浴場》的幽默趣味,第一功臣不是武內英樹(雖然拍過《交響情人夢最終章》的他,在電影中大量運用了著名歌劇的詠歎調,在音樂內涵上,滿足了羅馬或者義大利的文化連結),亦非男女主角阿部寬與上戶彩(他們的共同演技在於不敢盡信的吃驚表情,阿部寬有著上國大官的文化優越感,偏偏卻在扁臉族的奴隸世界中找到諸多讓他揚名立萬的設計點子,他就靠著在羅馬時代的呆,與日本時代的驚,當然,還有他的健壯身肌,迷惑了觀眾,也逗樂了觀眾),《羅馬浴場》的第一功臣當然非女漫畫家山崎麻里莫屬,因為她從洗澡中找到了靈感,亦從澡堂考據中走出了一條「古典可以變新潮」的文化創意道路。

 

洗澡通常是人生就寢前或起身後的尋常小事,日本人偏愛泡湯,有一半是地理因素(火山多,溫泉多),但也因此發展出許多湯浴文化,我並不確知山崎麻里是否走訪過龐貝城(POMPEII),這座於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的火山灰給吞沒的城市,在後來挖掘出土的遺跡中,就曾經有過浴室春宮圖(1989年採訪完《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勇奪金獅獎的歷史時刻後,我就曾到義大利南部旅遊兩天,走訪過那座城市,親自目睹那個浴室瓷磚,卻完全無法想像浴室對龐貝人的重要性,直到《羅馬浴場》,才有了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真有慧根的文化工作者偏偏就能在看似天南地北的兩個世界中找到了連結的密碼,把歷史與文化做了既顛覆又新潮的註解。

tr326.jpg 

《羅馬浴場》的核心趣味在於一個受困的靈魂,在新文明的刺激下,找到了脫困破繭的能量。時空設定在羅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執政時期(公元117138年),文治武功都有名聲的哈德良,曾經北築長城,亦因有段同志戀情,《羅馬浴場》更咬定他是羅馬浴堂文化的關鍵奠基者,因為阿部寬飾演浴場設計師路西斯,就是在他的授意授權下,全面改變了大小浴場的規格陳設與使用器具,讓人民在澡堂中找到休閒樂趣,讓前線軍士,亦能透過熱炕與泡湯的物理治療,不再疲累,取得了沙場征戰的再生能量,路西斯何以能開風氣之先?漫畫家山崎麻里此時跳出來說:「日本人才是幕後大功臣!」這是何其kuso的靈光點子,卻因為她考證詳實,而且對浴場文化的大小細節都摸得一清二楚,從壁畫、浴盆到便池…信手拈來皆文章,而且雄辯滔滔,煞有介事,因此也能成就一家言,這也示範了真正的文創產業,其實都需要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石。

tr325.jpg 

不過,山崎麻里的kuso點子不只是耍嘴皮子而已,從漫畫到電影,羅馬浴場》對「創意」有著相當有趣的註解:向高級文明取經。一如日本僧俗曾到大唐帝國見証帝國文明,並且橫向移植了諸多文明智慧,時至今日,大唐古風,只能在日本寺廟中讓華夏子女參拜想見,就是極其讓人感慨的文化滄桑;羅馬設計師來到泡湯帝國─日本,得到諸多澡浴文明的點子,帶回科技「落後」的故國,成就古文明的「先進」建設,不也是言之成理的論述?雖然有點倒果為因,雖然有點時空錯亂,但是這種錯亂的邏輯,卻也提供了科幻點子生根發芽的溫床,見縫插針,口沫橫飛,卻又浩浩湯湯,沛然成章,不也正是kuso文化的強項?

 

從紙本書畫到真人演出,《羅馬浴場》同時也成功掌握了市場的「偷窺」心裡,電影的視覺感染力,讓當紅帥哥阿部寬在電影中背部/正面全裸(卻永遠都能精準遮住重點),一方面讓青春健美,有了傲人的展示,另一方面不亦滿足了觀眾若有所見,卻又無傷大雅的窺視慾(看不見才有想像,才有樂趣,真的看見,格局反而就低俗了)?tr126.jpg

 

至於從飾演哈德連皇帝的市村正親到阿部寬,這些扮起羅馬人的日本演員究竟說的是日本話?或者拉丁語?對於完全不懂,也無從分辨日語與拉丁語的我而言,雖然在片尾工作人員字幕上發現很多配音演員,卻也無從在觀影中發現這種語言矛盾的趣味,羅馬浴場》此時則是以浴場文化的共通特性,完成了另外一場大眾通俗文化的論述:「行動勝過語言(美酒美食無需言語,熱水洗屁屁的快感,千百年來又何需多置一詞?)!」何況,飾演漫畫家的上戶彩,因為勤學拉丁語,得能再與二千年前的男人相逢時,有了共通的語言,也是必要的巧思。tr327.jpg

 

不過,就劇情而言,羅馬浴場》除了文化對比之外,其他的危機論述就太過單薄了,例如路西斯原本只是面對事業危機(他的浴場設計太老套了),後來面對接班政爭時,卻缺乏了生死一線間的危機轉折,亦即忠臣得著皇帝的信賴,終必化險為夷,這麼簡單的劇情設定,窄化,也限縮了羅馬浴場》的戲劇空間,讓時空穿梭的技法連玩三次後,已成強弩之末的電影,未能再以更濃烈的劇情危機來創造懸念,帶動日本文化改寫羅馬歷史的趣味論述,殊為可惜。不過,羅馬浴場》原本就是一部只想博君一粲的輕鬆小品,無需如此強求。

 

超急快遞:誰慢了速度

 

David Koepp執導的《超急快遞(Premium Rush)》,優點和缺點一樣鮮明。

 

首先是速度。《超急快遞》描述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單車快遞人生,在人潮與車潮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頭,輕便的單車取得了來去自如的優遊空間,演員的肌肉勁力,單車齒輪轉動的滑暢俐落,在車陣中自由款擺的挪動身影,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構成了強烈鮮明的流動感。

 

David Koepp替男主角Wilee(由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打造了兩個街頭英雄的特質,首先他唸過大學法律系,卻拒絕穿西裝、打領帶,過著一成不變的白領人生,拒絕束縛,追求自由與自我,正是叛逆英雄的前提條件,這也讓他持續與象徵威權體制的警方抗爭,有了合情入理的心理基礎。

pru43.jpg 

其次,他的單車技術與眾不同,雖然也會摔車,亦會撞車,但是他的車子拒裝煞車,這個前提讓他踩著踏板前進,就只會快速前衝;這個前提標示著他技高人膽大,既有活龍實力,還能像靈蛇一般,在車陣上左扭右轉,甩開追逐的敵手。這個生理特質也充份說明了他終能戰勝開車警車的主要原因。

 

其次則是風景。《超急快遞》其實是一部紐約城的風光導覽片,Wilee接獲一封限時90分鐘到達的超急快遞,腦海中立時就要有地圖浮現,從取件到送件,他既要走捷徑,還要閃躲莫名其妙閃出來的截信黑手,他面對的紐約,不再是以前好萊塢電影一定取材的地鐵風景,而是陽光明亮,行車飛竄的紐約街頭,從上城到下城他選擇的每一條道路,就如直線畫過曼哈頓市區,讓曼哈頓的街景以新姿亮相(不再是第五大道、時代廣場或者第四十二街),快如風的單車風景,讓城市行銷得著了新版浮世繪的視覺魅力,

 

但是問題同樣亦在速度。

 

prush416.jpg

既然是限時90分鐘的超急快遞,Wilee還有時間轉到警局去報警,才發現一路追緝他的壞人竟然是警察。這條劇情岔線,固然是想說明曲折複雜的前因,卻也立刻挑戰了速度邏輯。既然他的時間這麼優裕,不必跟時間競賽的從容自在,就讓限時90分鐘的壓力頓時破功,亦即片頭的「危機」設定,不是被外在勢力給破局,而是Wilee自己鬆動了壓力與節奏,甚至他最後還能退件,再請公司派別人取件,改變心意的他再又想要攔截……多一點風波,固然可以多一點好戲,但是硬要扯出來的劇情變化,卻也徹底推翻了劇情的時間壓力,讓速度只剩體力的炫耀,少了劇情上分秒必爭的急迫感了。

pr42.jpg 

David Koepp另外也對這封快遞的內容玩了些設計,信件內容只是一張銀錢收訖的收據,華裔女子Nima傾盡所有儲蓄,才換得人蛇集團這張憑據,目的是要通知人在東方的蛇頭讓偷渡人蛇(Nima的兒子)上船,但是不管他如何故弄玄虛地交代中國黑社會的運作模式(愛種花的老大,默不吭聲的胖子殺手,或者只是單純坐在中國城餐館裡用餐的陳大姐),或者好賭濫賭,終至賠上一條濫命的紐約警察,David Koepp的劇情敘事,其實是不時倒錯,又兼纏繞的迂迴曲線,看似複雜多變化,其實是拖垮了劇情節奏,例如Nima的室友Dania Ramirez既然本身就是快遞好手,一心想要私密辦妥事情的Nima又何需再託他人?而且還拐個彎,指名找上了Dania Ramirez的前男友Wilee(你固然可以解釋,Nima要找就要找頂尖高手Wilee,才會多繞了一圈)?因為,多繞一圈,速度和時間不都浪費了嗎?

 

速度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致勝秘笈之一,《超急快遞》活化了單車能量,開啟了時髦交通工具亦能成為電影主力的新視野,但是超急不夠急的劇情處理,卻也讓電影在速度上栽了一個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