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人生:烏龜看綠豆

悲傷的故事,容易催人熱淚,但是太過真實的悲慘,卻也難免教人不忍卒睹;如果換個角度來解讀,在悲傷中找到新生的樂趣,共鳴效果或許就大不相同了。

 

Olivier Nakache,Eric Toledano聯手編劇執導的《逆轉人生(Intouchables)》描寫法國富豪Philippe(由法朗沙瓦.克魯塞/François Cluzet飾演)與他出生寒微的黑人看護Driss(由歐馬.賽/Omar Sy飾演)之間,如魚得水的互動關係。)Philippe是因乘坐滑翔翼出了意外,導致頭部以下全身不遂,他付得起昂貴的醫藥衛用,讓癱瘓失去感覺的肉身能夠繼續保持血脈暢通,肌肉不死,但是卻遇不到一位真正合契的看護,Driss的出現完全符合了古話所說的:「烏龜看綠豆對上了眼!」出身背景與教養截然不同的他們卻能相處得水乳交溶,為彼此都寫下了人生新頁。

intou12.jpg 

同樣是男主角半身不遂(不,全身不遂)的電影,根據法國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真人實事經歷改編的《潛水鐘與蝴蝶 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Diving Bell And Butterfly)》,確實讓人看到了一個不被命運擊敗的靈魂,以及傲人的奮戰意志,但是他與時間搏鬥的絕望悲情卻也貫穿全片,看了教人好生心疼,心頭如被重石擊中,很難釋懷。《逆轉人生》避開了Philippe的痛苦煎熬,選擇了苦中作樂的模式,笑中不帶淚,確實逆轉了一般人的成見。

 

《逆轉人生》的第一層喜趣功力在於:觸碰禁忌。肉身癱瘓的人,最怕人家開肉體玩笑,但是編導不但不迴避肉體障礙,而且敢於挑戰「不專業」,例如Driss第一天上工,才把Philippe抱上輪椅,就很得意地轉身炫耀,不料,Philippe卻已整個人傾倒而下;例如Driss不確定Philippe的麻痺程度為何,竟然拿熱茶淋腿試驗;例如Driss貪看美女秘書臀部,硬是把餵食湯匙往Philippe眼睛塞去……所有的這些不專業,都是看護工作的禁忌,換成了挑剔的主人,早就暴跳如雷,把Driss開除了,但是Philippe卻能夠容忍這些不專業,讓可能走火的人際關係,變成了看護趣談。

 

開殘障人士的肉身玩笑,其實有些敏感,玩得過火,施與受的雙方都都嫌刻意,《逆轉人生》的關鍵並不在Philippe是否寬宏大量,不像其他幽閉的富豪那般刻薄寡恩,以虐人虐己為樂,而是Driss的直率人格,提供了Philippe全新的人生視野。

intou09.jpg 

《逆轉人生》的不俗,就在於此時發揮了第二層的喜趣功力:率真與虛假。Driss身材夠壯,是他適任看護的第一個條件,但是他敢於大剌剌表達自己的人生看法,才是他得以接任看護的個人特質。呱噪通常與粗俗連結一氣,有修養有氣質的人,不屑呱噪,徜若呱噪卻能直擊要害,直接點出文明的虛假,反而就有了強烈的翻轉能量了。

 

Driss面對富豪人生「必要」的「文化包裝」時,不論是繪畫(一幅拿著油墨灑尿的抽象畫可以賣出126萬歐元?)、歌劇(聽歌時不論對演員服裝和唱詞發表訕笑意見)、寫信(明明對通信筆友愛在心裡,嘴上卻掛滿柏拉圖式意境的口號,窮在詩詞文句中虛耗,何不直接撥個電話?)或者與其衣冠楚楚、正經八百地在生日派對上聆賞古典音樂,何不直接來個可以讓人全身跳躍,縱情狂舞的熱門音樂?更有趣的情節設計則在於Philippe刻意安排「精選曲」,盼能以動人的古典音樂教化Driss時,Driss卻能從自身經驗來重新詮釋這些名曲,不論是挑剔、廣告音樂的連結或者肢體的反應,一個「俗人」的「樂評」,其實也說明了古典音樂在殿堂之外,紅塵之中的諸多形相,Driss的每一段話,固然讓Philippe眉頭一挑,卻也更豐富了他對藝術人生的面向解讀。

 

確實,若非Philippe家財萬貫,《逆轉人生》的戲劇情節很難成立,但是導演對於Driss心路歷程的刻畫,不論是物質崇拜或成長蛻變,同樣處理得簡明有力,讓全片不只是一部富豪傳奇,有關Driss的心理層面,有關層人生的素描,亦同樣發揮了支援補強功能。

 

例如看似完全偶然的一個澡盆,就足以說明Driss對於接任這個看護工的心情:坐牢半年才回家的Driss,連洗個澡都不得安寧,得和弟妹們為了搶水吵個不停;當他發現自己在富豪家亦能擁有一個獨立澡盆時,自然雀躍莫名;他甚至還會迫不及待地向心儀的女秘書炫耀自己的獨立澡盆……例如,他初次面試時就偷了Philippe家中的復活節蛋要獻給母親,卻被母親逐出了家門;他只能躲在街道角落,偷窺著母親做著清潔工來養家的辛勞模樣《逆轉人生》的真正魅力在於它完全避開了主題價值的正面論述,而是在嬉笑之間,悄悄傳達了深層的人生親情與友情本質。至於Driss的弟弟在外闖禍,找上了富豪家工作的Driss,導致Driss必需離職的「現實」人生,更是合情入理的現實情貌。

 

《逆轉人生》是一部勵志電影,也是一部階級電影,更是一部文化碰撞電影,只是電影跳脫了這些文字的框架束縛,找著了自己可以縱情跳躍的沃土,一切就如電影的飆車開場戲,如果不是Philippe全力配合,Driss難逃警察包夾,有如焦孟一對的PhilippeDriss,就在渾然天成的默契下,耍脫了殘酷的肉體困境;一切就如Driss要替 Philippe刮鬍子的那場戲,如非有苦中作樂的襟懷,如非有靈光浮動的自由心靈,恐怕就是一場當下翻臉的勞資衝突了。

intou08.jpg 

有那樣的老闆,才能放任那樣的夥計;有那樣的夥計,才能讓老闆放下襟持的身段,《逆轉人生》刻畫的是一種「烏龜看綠豆」的人際關係,此情只應書上有,人間卻能見一回,也算生命福音了。

裸色告白:陌生的欲望

每天在男生宿舍中過日子的女人,真的就懂男人心嗎?

 

法國導演Malgorzata Szumowska在《裸色告白(Elles)》中提出了不算新鮮的家庭議題,但是受困其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西(Juliette Binoche)卻很氣自己就是不懂男人,情緒爆發的那一天,她忍不住脫口而出說:「我們家兩個大男生,每天都會上色情網站瀏覽,小男生還在玩著殺人遊戲,也許年紀再大一點,他也會上色情網站吧!」

 

一時失控的情緒語言,卻精準透露出她最近的焦慮狀態,茱麗葉.畢諾西在《裸色告白》飾演女作家Anne,應邀替法國雜誌《Elle》撰寫一篇有關女大學生援交賣淫的第一手採訪。Anne是中年熟女,育有兩子,住在小康家庭之中,每天咬文嚼字,自認人生閱歷也不少,性欲與性愛這回事,其實頗有心得,但是面對波蘭女留學生Alicja (Joanna Kulig飾演)和法國大學生Charlotte (Anais Demoustier飾演)的告白,她卻逐步陷入莫名的焦燥狀態。

elles007.jpg 

《裸色告白》的開場是Anne徹底未眠在趕稿,一邊聽著錄音檔案,一邊尋找書寫的方式,此時,男人都已陸續起身,開始一天的生活,她必需放下/換下作家的身段,開始扮演起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丈夫叮嚀著晚上要請老闆吃飯,請她務必下廚作菜;正值叛青春的老大,對成人叮嚀置若罔聞;第二則是繼續打他的電玩,能不上學最好,三個男生三種煩惱,她處理得不算頂好,但也即時打發完成,此時打開音響,她固定收聽的古典音樂頻道,開始以優雅的琴聲來紓解她疲困的心靈。

 

Anne的生活一如職業婦女的日常掃瞄,茱麗葉.畢諾西近年來的作品都在刻畫當代女性的瑣碎人生,從《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隱藏攝影機(Caché )》、《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到《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不論是主戲或者配角,都在捕捉當下人生的吉光片羽,《裸色告白》中的她其實是養尊處優的小康家庭人生,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不能滿足她,採訪與寫作成為她人生興趣與能力的另外一個完成。~

 

elles002.jpg 

術業有專攻,要做一個全方位的記者並不容易,很多議題,就有隔行如隔山的天然障礙,Anne此時遇到的關卡不只是是女大學生的赤裸援求告白,雖為血肉實例,卻新意有限,不論是求學或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及新人類對待肉身的解放態度,前人已經多所著墨,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血肉來完成她的採訪,當然更讓她困惑的則是AlicjaCharlotte敘述的援求男人眾生相。

 

為了讓AlicjaCharlotte相信她,接受她,暢所欲言,Anne得踩過她們的接客長廊,體會尋芳客的涉獵心情,她得輕敲門房,以女性的溫柔和金錢回饋的保証,來贏娶她們的信任,空間的感覺、欲望才剛蹂躪過的肉身氣息,甚至極其私密的心靈吶喊,都在她們鉅細靡遺地敘描下,讓Anne有如身歷其境的恍神,「聽我這麼說,妳是不是也溼了身?」女學生的一句玩笑話,召回了已然神遊四方的Anne魂魄,看似無厘頭的笑話,卻也清楚點出了Anne在採訪過程中,對於肉身慾望,以及男人欲求的嚮往與茫然,越往議題源頭鑽去,她越覺迷惘,想要保持客觀的寫作,卻被自己的主觀與慾想給迷惑與混亂了。

 

不可告人的挫敗,其實是中產階級普通都有的職場症候群(其實,也適用家事症候群),Anne從來搞不定家中的三個男人,只能把一肚子怒氣發洩在同樣也上色情網站的丈夫身上,但是丈夫的回應,似乎也應証了她的援求專題,女學生提供肉身,滿足多金的慾男,可是,固定的婚姻或性愛關係並不能讓男人從中求得滿足,不論是本能或者逃避,都可能導致買春交易,這也是最後的那場家庭盛宴時,女大學生曾經援交過的對象盡皆圍繞桌旁,一方面高談闊論,一方面享受著Anne的妙手廚藝(雖然,她也曾傷了手指,也曾火候失控了),另一方面還有人就是專注凝視著她,似乎正在鋪陳想讓她婚姻出軌的誘惑…欲望浮世繪,男人眾生相,其實都還是Anne專題寫作因為困於瓶頸,進退兩難的出神狀態。

 

很多電影,只能提出問題,未能提供答案,《裸色告白》觸碰了男人買春的情色欲望,卻也只是輪廓鈎描,整體印象還是模糊一片;反而是困惑的女人,在茱麗葉.畢諾西的詮釋下,得著了隨波浮沈的浮雕身影,那是一位好演員的功力,在《裸色告白》中看見茱麗葉.畢諾西的肉身素描,也就是影迷的福氣了。

羅雷司:埋下一顆種籽

做為一部推廣環保理念的電影,一旦娛樂不正確,即使意識正確,政治亦正確,很可能都是白忙一場。由Chris RenaudKyle Balda根掳蘇斯博士(Theodor Seuss Geisel)童書改編的《羅雷司(Lorax)》,正是充份掌握娛樂第一的基本原則,嬉哈逗笑之間,電影主題就從深植人心,完成了播種工程。不過,刻意逗樂,卻便宜行事,也難免讓人扼腕。

《羅雷司》描寫一座光鮮亮麗的未來城市Thneedville,明明空氣污染嚴重,但是蓄著有如櫻桃小丸子般清湯掛麵髮型的商人O’Hare,卻靠著機巧的鎖國政策,把市民困在一座全靠人工美化的城市裡,右手打造的是一塵不染的假花假樹和假草皮,左手則是販賣起清新的瓶裝空氣,麻醉市民。這款素材可以極其悲壯地變成環保對抗的革命悲歌,但是《羅雷司》卻選擇了溫柔對抗法,轉個大彎,透過純真的愛情和悔恨的傳說,迂迴達陣。lorax907.jpg

 

純真無辜,是《羅雷司》最與眾不同的起手式,電影開場就是Thneedville的一天開場,花好樹綠,道路一塵不染,世人習見的鮮奶送貨員改送起瓶裝空氣,就在這座看似美好的小城裡,所有的人民歡迎鼓舞,迎向色彩亮麗的一天,齊聲歡唱著城市之歌。

 

是的,沒有怨言,並不代表真幸福,不知情的井底之蛙,早已被商人(或者統治者)洗腦了,樹會落葉,會長蟲招蜂,無知的恐懼成了接受人工城市的內化邏輯,更重要的是年僅12歲的男主角Ted因為心儀Audrey在聽聞誰能給她一顆真正的樹,就願以身相許的祈願,就直接闖出了禁區邊界,找到了閉關曠野的萬事樂(The Once-ler),跌跌撞撞聽聞了過去曾是一片豐饒美景森林和田野,卻因為過度墾伐,最後成了眼前這片廢墟鬼域。

 

言而無信,則是《羅雷司》最嚴厲的生命指控了。

lorax95921.jpg

 

萬事樂當初刻意要在家人岐視下開創事功,再加上貪圖富貴,不惜毀棄了與森林守護神羅雷司的約定,從砍一顆樹又不會如何的無知心態,最後變成了無止盡的山林塗炭,美景與鬼域的對比,不但解釋了萬事樂自我放逐,閉關悔過的自責之心;也讓羅雷司、趴趴熊與唱歌魚歡樂一堂的溪澗流水與紅花森林,成了一去不返的夢鄉,曾經相安無事,人獸同歡的友誼世界,最後不得不黯然分離的無言控訴(那其實也是過往經典西部電影中,受騙的原住民被迫離開家鄉故土的翻版)。

 

《羅雷司》的第三招則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角力賽,Ted從萬事樂手上取得最後一顆樹苗的行為,成為奸商必欲拔除的眼中釘,人矮心眼多的奸O’Hare施盡巧取豪奪各種手段,提供了正邪對抗的刺激動作元素,捍衛小樹種籽的行動鋪排已經匯聚了觀眾的期待,Ted從孤軍作戰,變成家族總動員,甚至最後訴諸全民公投的自報姓名以言志的歌曲自白,更有如一場敢於挺身而出的的良知甦醒運動,藝術的形式讓電影主題得著了強有力的民意讜論,傳揚出極其動人的說服力。lorax924.jpg

 

《羅雷司》掌握住主題正確與娛樂正確兩大利器,讓一部散發歡樂氣息的卡通電影亦能傳揚「多種一棵樹,世界更美好」的理念,讓環保種籽都能植進小小觀眾心目中,堪稱功德無量,可是,小鼻子小眼睛個頭更小的O’Hare,左看右看都像極了日本人(有人告訴我:誰教日本人當初拚命砍紅檜去建神社,遭童書作家影射指控,真是報應),卻也在不經意之間埋下了種族岐視的種籽,《羅雷司》是有著反開發,反濫墾的主題,但透過刻板印像傳達惡人的負面訊息,卻也犯了濫情渲染之過,並不能以「必要之惡」來做自我開釋,因為這正好牴觸電影中指涉的「不過是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的萬惡濫觴邏輯。

 

種籽理應都有美好風景的祈願約定,一旦暗藏偏見與傲慢,豈不有憾?

 

 

04月28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碧娜鮑許(Pina)》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對德國現代舞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3D紀錄片。

 

pina-571.jpg01.何許人:1940-20090606碧娜鮑許十五歲即進入以音樂與舞蹈聞名的福克望學校學習舞蹈, 1968年完成第一齣舞作,1972年碧娜鮑許接下了烏帕塔Wuppertal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一職,並突破傳統形式,融合舞蹈與劇場元素,替舞蹈帶來嶄新面貌。20096月,碧娜鮑許被檢驗出罹患癌症,五天後便溘然而逝。

 

02.何許事:電影中重現了碧娜四齣經典舞作:「春之祭」、「穆勒咖啡館」、「交際場」和「滿月」。大量的重覆是她獨特的風格印記,刻畫男女之間的情感互動與糾葛

 

03.傳奇之一:電影連結:《悄悄告訴她》,阿莫多瓦也在片中放入了碧娜鮑許的代表作品「穆勒咖啡館」

 

04.傳奇之二:觀看表演藝術與觀看電影的差別:放大與解析pina-570.jpg

 

05.傳奇之三:紀錄片主角不回答問題,只請大家看她的作品,舞者的回憶讓主角的未能多做註解,留下了一聲歎息。

 

使用音樂:《碧娜鮑許》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這是一部懂得用顏色訴說傷心故事的電影,看著蕃茄滋與紅色油漆的對比,那個不曾著色的血腥屠殺,就更讓人膽戰心驚了。

kevin_4.jpg 

這是一部傷心母親的電影,卻也是一位不懂得做母親的傷心人電影,但是失能與失職的母親,又會帶給孩子多大的衝擊呢?為什麼,在母親的眼中,兒子像是惡魔,在父親眼中,兒子卻像是天使?

 

片名叫做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中文翻成《凱文怎麼了》,但是看完電影之後,你或許更想問:孩子怎麼了?母親怎麼了?父親怎麼了?家庭怎麼了?學校怎麼了?社會怎麼了?每個情節,每個場景,都會觸動你的心情,比對你走過的青春道路,比對你正在走過的人生/父母/師長/子女/學生/職場的種重經歷。

 

一部沈重的電影,一部教人歎息的電影。

 

使用音樂:Cloclo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全面突擊The Raid: Redemption

 

這是一部很熱鬧的印尼電影,是的,台灣市場極少見的印尼電影,而且強調的是大家也很陌生的印尼武術的肢體展演。本片的主要特色如下:

raid305.jpg 

01.格鬥電玩的真人版:一棟黑幫大樓的攻防戰,人事時地物符合古典戲劇裡所謂的三一律,焦點集中。

 

02.電玩遊戲的模式:有著打不死的英雄,更有打不完的敵人。但是提起電玩電影的名稱,可能就有人會先入為主,設定了電影成就,還好,我沒有被誤導,因此看到了一部打鬥非常精彩的作品。

 

03.電影的內容雖然是在執行格殺方程式,但是武術的身段,演員的俐落,攝影的精準、剪接的精細,音樂的煽情都頗有可觀。

 

使用音樂《全面突擊》原聲帶

 

04月21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第一部份:

經典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

 

你看電影時,曾經做過多少瘋狂的事。

 

想不想自已站到銀幕上去觸碰銀幕呢?或者讓自己的身影也溶入電影之中呢?

1997年的經典電影。十五年之後重看,人事全非,感想良多,

包括:

一,人事全非:十五前是爺爺牽了孫手的手去看這部電影,十五年後,爺爺已經到天上去了,輪到的是孫子牽著女朋友的手再去看這部電影。也許,再不多時,我亦會去牽孫子的手去看電影了吧。

 

二,記憶會騙人:男主角李奧納多曾經在鐵達尼號的艙頂甲板上高喊:我是世界之王!I am King of the world!但是閃失的記憶卻一直簡化成為是他和蘿絲一起站在甲板前沿上相擁之際,激動喊出的話語,重看,因而得以洗清塵埃。

titanic002.jpg 

三,細節才動人: 《鐵達尼號》動人的不只是沈船始末的重現,更包括了人物細節的刻畫:蘿絲的母親一方面親自為她綁繫內衣束腹,另一方面告誡她不得再與傑克交往,嘴吧說的手上做的,有如平行交響曲,何等動人……。

 

《重返鐵達尼號》原聲帶

 

第一小時:第二部份: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

 

文字不曾建立王國,只有武力才能安邦建國,但是歷史上的政治與軍事風雲人物,如今安在哉?反而是文人王國的隱形勢力在作家百年之後依舊屹立在沒有國境的城邦之中。

 

荷蘭導演寶拉.凡德.奧斯特(Paula van der Oest)所拍的《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讓我們看見了南非詩人Ingrid Jonker的詩文,與浪漫一生。

 

電影透過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對這位白人詩人的致敬與誦詩,歌頌了一位偉大詩人與時代的互動深情,字裡行間能有歷史的血跡與呼吸,就有了不凡的意義與地位。

 

《黑蝶漫舞》對Ingrid Jonker的剖析包括了文學、愛情和親情三個層次。文學的世界中我們在節目中介紹她的兩首詩,一首是《The child is not dead/孩子沒死》,另一首則是《Gesig van die liefde (Face of love)/愛的臉龐》。部份重點bblies007.jpg如下:

The child is not dead/孩子沒死》

The child is not dead 孩子沒死,

The child lifts his fists against his mother 孩子的母親高喊著非洲

Who shouts Afrika ! shouts the breath 呼喊著自由的氣息

Of freedom and the veld 對著前哨站的冷血士兵

In the locations of the cordoned heart 高聲喊著

 

The child lifts his fists against his father孩子的父親世代都

in the march of the generations 世代都在努力

who shouts Afrika ! shout the breath高喊著非洲

of righteousness and blood 呼喊著正義

in the streets of his embattled pride 昂首闊步淌血前行

 

The child is not dead not at Langa nor at Nyanga 不論是在Langa或者Nyanga

not at Orlando nor at Sharpeville 不管是 Orlando或者 Sharpeville

nor at the police station at Philippi 或者Philippi的警察局

where he lies 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brain 就算子彈穿腦而過讓他倒地,孩子沒死

 

The child is the dark shadow of the soldiers 孩子就是這群拿著槍枝與盾牌的軍士

on guard with rifles Saracens and batons 最黯黑的陰影

the child is present at all assemblies and law-givings 在所有的聚會上都會現形

the child peers through the windows of houses and into the hearts of mothers 都會隔著窗子探視,直入母親的心

this child who just wanted to play in the sun at Nyanga is everywhere 想在Nyanga的陽光下戲耍的孩子,其實無所不在

the child grown to a man treks through all Africa長大後,他們會踏遍全非洲

the child grown into a giant journeys through the whole world 長大後,他們會壯遊全世界

Without a pass無需通行証

 

bblies005.jpg 

Gesig van die liefde (Face of love)愛的臉龐》

 

Your face is the face of all the others 你的臉就像其他人

before you and after you and your eyes calm as a blue你之前或之後的其他人一般

dawn that breaks again and again 眼睛深沈得有如破曉前的藍

herder of the clouds一再穿透雲霧

keeper of the white ever-changing beauty守候這善變的白色仙子

the landscape of your declared mouth that I have discovered你唇邊的風景

retains the secret of a smil依舊保有神秘的一抿

like small white villages beyond the mountains有如遠山的白色村落

and your pulse the measure of their rapture血脈裡有著讓人狂喜的悸動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beginning無需質疑開始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possession無需質疑擁有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death無需質疑終

face that I love我愛的臉

the face of love愛的臉龐

 

她對世人的愛情有大愛,亦有小愛,那些都是女人的心聲。

她對父親的親情,既有著孺慕,亦有著對抗。

 

使用音樂:《瓶中美人》原聲帶

          《溫莎公爵夫人》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吸引我去看 《丁丁歷險記》的前提之一是史匹柏拍卡通片了。

Tintin--004.jpg 

之二是 《丁丁歷險記》是史匹柏與《魔戒》大導演彼得.傑克森的合作,採用了影像捕捉的數位技術。

 

之三則是 《丁丁歷險記》是一部漫畫改編的電影。

 

但是看完 《丁丁歷險記》之後,你亦只能說那是 《法櫃奇兵》的卡通版,更可惜的是John Williams的音樂雖然華麗流暢,但卻少了讓人記憶的音符。

 

使用音樂:《法櫃奇兵》原聲帶

《丁丁歷險記》原聲帶

 

 

04月14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莎士比亞的秘密(Anomynous)》

 

莎士比亞是偉大的戲劇家,創作過的劇作和詩作,不但豐富了民間娛樂的內容,更提供了大學課堂的研究素材,如今更讓影劇創作可以發揮天馬行空想像力。相信莎士比亞確有其人者,可從《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完成《莎翁情史》的想像與比對;認定莎士比亞真是痞子無賴,且識字多不多的人則在《莎士比亞的秘密》中完成了歷史考據與翻案的工程。

 

《莎士比亞的秘密》的趣味有三,首先在歷史的重建,沒有水泥與柏油地的十七世紀人們該如何行走於泥濘地上?長條木板的鋪地而行,就有動人的說服力。伊莉莎白時代環形劇場的重建,亦有著動人的劇場重現。

anony10.jpg 

其次則是莎士比亞究竟有無代筆人的公案追查,電影認定滿腹才情的牛津公爵愛德華(由瑞斯.伊凡(Rhys Ifans)飾演)才是正主,只是陰錯陽差從同樣會編劇的Ben Jonson手中轉到了莎士比亞手中,其間的現實計算和差錯,極富趣味。

 

第三則在女王的威儀與情史。皇帝後宮有三千佳麗,女王何必動心忍性?但是私生子不少,卻各有企圖,最後只能上斷頭台的命運,不亦說明了政治的無情。anony04.jpg

 熟悉莎士比亞的觀眾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很多文學、歷史與戲劇拔河的比對趣味;不熟莎士比亞的觀眾則可以從歷史劇的觀點來理解盛世女王的君臣關係,亦有趣。

 

使用音樂:《莎翁情史》原聲帶

《莎士比亞的秘密》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逆轉人生(Intouchables)》

 

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戲劇因此好看,人生也因此精彩。

 

億萬富豪跌斷了神經,導致全身不遂,他要如何把絕望的人生變得依舊多采多姿?他可能聘用一位有前科紀錄,談吐修養和他截然不同的黑人看護做最貼身的照顧嗎?

Intouchables-6.jpg 

《逆轉人生》的第一個傳奇是:白黑主僕,可以跨越種族和社會地位,成為知已。

 

《逆轉人生》的第二個傳奇是:文化教養,可以高雅與粗俗並存。

 

《逆轉人生》的第三個傳奇是:癱瘓人生,可以培養唯心之戀。

 

使用音樂:逆轉人生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鐵達尼號(Titanic)》

 

1997年的經典電影,時隔15年後,遇上沈船事件百年,有了重映的契機。

 

《鐵達尼號》魅力之一在於特效,如今都還很難超越。

 

titanic.jpg《鐵達尼號》魅力之二在於愛情,包括了階級的跨越與溶合,包括了最銷魂蝕骨的傑克替蘿絲所畫的人體素描,包括了站在船頭高喊世界之王的浪漫,這裡面,音樂扮演了煽情力量。

 

《鐵達尼號》魅力之三在於人格,生死之間人格自然顯現,樂隊領班的臨危一曲,讓一部生死災難電影,有了動人的人性溫度。

 

使用音樂:《鐵達尼號》原聲帶

04月0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羅雷司(Lorax)》

 

這部電影的趣味在於明明是一部環保電影,卻絕口不提環保的好,而是透過對比,讓你看見消逝前的美好,以及消逝後的醜陋,有了對比,無需再多言語,你自然就會做出生命選擇。根掳蘇斯博士(Theodor Seuss Geisel)童書改編的《羅雷司(Lorax)》就是在輕鬆的觀賞之下,充份吸收了隱藏的電影主題。

 

《羅雷司》描寫一座完全人工化的城市Thneedville,所有的花草樹木全是假的,但是人們甘之如飴,習慣在這種一塵不染的塑膠城市中過著鴕鳥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位為愛癡迷的年輕人Ted奮勇找到了一顆樹木種籽,卻面臨著大財團的追殺,而掀起一場住民自覺的抗爭運動。

 

動人的童話傳奇、豔麗繽紛的色彩,逗趣可愛的人物造型,再搭配動聽的音樂,正是傳統卡通片的必備元素,《羅雷司》無不齊備,絲毫不缺,但也因為另外藏有文明開發及污染才造成的生活質變,才讓本片創造了老少咸宜的理想票房。lorax904.jpg

 

老少咸宜是一句動人的口號,說來容易做來難。畢竟老人閱歷多,也愛挑剔,故事拍得太淺,會嫌庸俗,看不下去;小朋友見聞有限,不能用最生動的方式來說故事,老講一些大道理,肯定生厭,《羅雷司》的喜樂元素,充滿狂想的魅力;《羅雷司》的生態元素,則是透過純真的愛情追求,以及悔不當初的生命覺悟,匯聚了更強說服力的能量。

 

使用音樂:《羅雷司》配樂原聲帶

《羅雷司》歌曲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 《姊妹(The Help)》

 

有一些電影純然只帶給觀眾感官上的刺激或者遺忘,有一些電影則會讓人心有所感,進而審視自己的生活處境,進而調整自己的生命步伐,Tate Taylor執導的《姊妹》,無疑就屬於後者。

help13.jpg 

《姊妹》是一部種族電影,是一部階級電影,亦是一部人權電影,故事設定在1960年代美國南方的密西西比州,一個雖然已經沒有了黑人奴隸,但是卻換成了黑人僕傭,握有經濟優勢的白人主人,可以使喚黑人,甚至把自己生下來的孩子就直接託付給黑人僕傭,原本是親切和諧,相互位存的美好社會,卻因為階級有別,膚色有別,在偏見的種族氛圍下,人性被扭曲,美好被踐踏,人權及人性議題因此有了讓人咀嚼思考的空間。

 

處理《姊妹》這種兼具種族與階級議題時,難免偏袒一方,但是全片卻透過一人白人女性要替黑人女僕寫書,看似黑人的生命血淚做主體,卻也在白人的觀點與文筆下,得著了有力背書,因為《姊妹》已然摻雜了白人的認知與覺醒,從素材篩選到重點突破,都讓主僕關係與黑白人權的議題,有了更超越的高度,不再是單向的悲情控訴,以緩和的步調達成了普世人權的陳述。

 

使用音樂:《姊妹》歌曲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電影的人生腳步

 

人,如何看待電影呢?有人認為電影不過是一種消遣,一種娛樂的工具,於是從創作者到消費者,都信奉這個理念,持續在生產線上完成以享樂為目的的作品。

wyc022.jpg 

但是有人不甘心電影只能給人感官娛樂,希望能鑽入人心,希望能進入腦部,產生革命般的化學效應。

 

三月底四月初的台北街頭,出現了都市更新議題引發不公不義之爭的對抗場景,都更是老舊城市翻新面容的手段之一,但是更新就是變動,難免會牽扯出權益和記憶的碰撞,台灣一位優秀的導演陳芯宜就在三月的一部作品《昨日的記憶》第二段《阿霞的掛鐘》碰觸了都更與人生現實的拔河,好導演都有顆敏銳的心,能夠洞察機先,走在時代脈博之前,從這個角度對照電影與人生,世界就更開闊了。

 

同樣地,生活在同一個都市裡的人,真的熟識彼此嗎?一個角落的騷動,能否讓你更正視你所居住的城市,《心靈錀匙》就透過去遍城市的方式,讓受傷的年輕人得到了療傷的能量。

 

使用音樂:《亂世佳人》豎琴音樂

                    心靈錀匙原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