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色告白:陌生的欲望

每天在男生宿舍中過日子的女人,真的就懂男人心嗎?

 

法國導演Malgorzata Szumowska在《裸色告白(Elles)》中提出了不算新鮮的家庭議題,但是受困其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西(Juliette Binoche)卻很氣自己就是不懂男人,情緒爆發的那一天,她忍不住脫口而出說:「我們家兩個大男生,每天都會上色情網站瀏覽,小男生還在玩著殺人遊戲,也許年紀再大一點,他也會上色情網站吧!」

 

一時失控的情緒語言,卻精準透露出她最近的焦慮狀態,茱麗葉.畢諾西在《裸色告白》飾演女作家Anne,應邀替法國雜誌《Elle》撰寫一篇有關女大學生援交賣淫的第一手採訪。Anne是中年熟女,育有兩子,住在小康家庭之中,每天咬文嚼字,自認人生閱歷也不少,性欲與性愛這回事,其實頗有心得,但是面對波蘭女留學生Alicja (Joanna Kulig飾演)和法國大學生Charlotte (Anais Demoustier飾演)的告白,她卻逐步陷入莫名的焦燥狀態。

elles007.jpg 

《裸色告白》的開場是Anne徹底未眠在趕稿,一邊聽著錄音檔案,一邊尋找書寫的方式,此時,男人都已陸續起身,開始一天的生活,她必需放下/換下作家的身段,開始扮演起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丈夫叮嚀著晚上要請老闆吃飯,請她務必下廚作菜;正值叛青春的老大,對成人叮嚀置若罔聞;第二則是繼續打他的電玩,能不上學最好,三個男生三種煩惱,她處理得不算頂好,但也即時打發完成,此時打開音響,她固定收聽的古典音樂頻道,開始以優雅的琴聲來紓解她疲困的心靈。

 

Anne的生活一如職業婦女的日常掃瞄,茱麗葉.畢諾西近年來的作品都在刻畫當代女性的瑣碎人生,從《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隱藏攝影機(Caché )》、《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到《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不論是主戲或者配角,都在捕捉當下人生的吉光片羽,《裸色告白》中的她其實是養尊處優的小康家庭人生,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不能滿足她,採訪與寫作成為她人生興趣與能力的另外一個完成。~

 

elles002.jpg 

術業有專攻,要做一個全方位的記者並不容易,很多議題,就有隔行如隔山的天然障礙,Anne此時遇到的關卡不只是是女大學生的赤裸援求告白,雖為血肉實例,卻新意有限,不論是求學或家庭的經濟壓力,以及新人類對待肉身的解放態度,前人已經多所著墨,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血肉來完成她的採訪,當然更讓她困惑的則是AlicjaCharlotte敘述的援求男人眾生相。

 

為了讓AlicjaCharlotte相信她,接受她,暢所欲言,Anne得踩過她們的接客長廊,體會尋芳客的涉獵心情,她得輕敲門房,以女性的溫柔和金錢回饋的保証,來贏娶她們的信任,空間的感覺、欲望才剛蹂躪過的肉身氣息,甚至極其私密的心靈吶喊,都在她們鉅細靡遺地敘描下,讓Anne有如身歷其境的恍神,「聽我這麼說,妳是不是也溼了身?」女學生的一句玩笑話,召回了已然神遊四方的Anne魂魄,看似無厘頭的笑話,卻也清楚點出了Anne在採訪過程中,對於肉身慾望,以及男人欲求的嚮往與茫然,越往議題源頭鑽去,她越覺迷惘,想要保持客觀的寫作,卻被自己的主觀與慾想給迷惑與混亂了。

 

不可告人的挫敗,其實是中產階級普通都有的職場症候群(其實,也適用家事症候群),Anne從來搞不定家中的三個男人,只能把一肚子怒氣發洩在同樣也上色情網站的丈夫身上,但是丈夫的回應,似乎也應証了她的援求專題,女學生提供肉身,滿足多金的慾男,可是,固定的婚姻或性愛關係並不能讓男人從中求得滿足,不論是本能或者逃避,都可能導致買春交易,這也是最後的那場家庭盛宴時,女大學生曾經援交過的對象盡皆圍繞桌旁,一方面高談闊論,一方面享受著Anne的妙手廚藝(雖然,她也曾傷了手指,也曾火候失控了),另一方面還有人就是專注凝視著她,似乎正在鋪陳想讓她婚姻出軌的誘惑…欲望浮世繪,男人眾生相,其實都還是Anne專題寫作因為困於瓶頸,進退兩難的出神狀態。

 

很多電影,只能提出問題,未能提供答案,《裸色告白》觸碰了男人買春的情色欲望,卻也只是輪廓鈎描,整體印象還是模糊一片;反而是困惑的女人,在茱麗葉.畢諾西的詮釋下,得著了隨波浮沈的浮雕身影,那是一位好演員的功力,在《裸色告白》中看見茱麗葉.畢諾西的肉身素描,也就是影迷的福氣了。

羅雷司:埋下一顆種籽

做為一部推廣環保理念的電影,一旦娛樂不正確,即使意識正確,政治亦正確,很可能都是白忙一場。由Chris RenaudKyle Balda根掳蘇斯博士(Theodor Seuss Geisel)童書改編的《羅雷司(Lorax)》,正是充份掌握娛樂第一的基本原則,嬉哈逗笑之間,電影主題就從深植人心,完成了播種工程。不過,刻意逗樂,卻便宜行事,也難免讓人扼腕。

《羅雷司》描寫一座光鮮亮麗的未來城市Thneedville,明明空氣污染嚴重,但是蓄著有如櫻桃小丸子般清湯掛麵髮型的商人O’Hare,卻靠著機巧的鎖國政策,把市民困在一座全靠人工美化的城市裡,右手打造的是一塵不染的假花假樹和假草皮,左手則是販賣起清新的瓶裝空氣,麻醉市民。這款素材可以極其悲壯地變成環保對抗的革命悲歌,但是《羅雷司》卻選擇了溫柔對抗法,轉個大彎,透過純真的愛情和悔恨的傳說,迂迴達陣。lorax907.jpg

 

純真無辜,是《羅雷司》最與眾不同的起手式,電影開場就是Thneedville的一天開場,花好樹綠,道路一塵不染,世人習見的鮮奶送貨員改送起瓶裝空氣,就在這座看似美好的小城裡,所有的人民歡迎鼓舞,迎向色彩亮麗的一天,齊聲歡唱著城市之歌。

 

是的,沒有怨言,並不代表真幸福,不知情的井底之蛙,早已被商人(或者統治者)洗腦了,樹會落葉,會長蟲招蜂,無知的恐懼成了接受人工城市的內化邏輯,更重要的是年僅12歲的男主角Ted因為心儀Audrey在聽聞誰能給她一顆真正的樹,就願以身相許的祈願,就直接闖出了禁區邊界,找到了閉關曠野的萬事樂(The Once-ler),跌跌撞撞聽聞了過去曾是一片豐饒美景森林和田野,卻因為過度墾伐,最後成了眼前這片廢墟鬼域。

 

言而無信,則是《羅雷司》最嚴厲的生命指控了。

lorax95921.jpg

 

萬事樂當初刻意要在家人岐視下開創事功,再加上貪圖富貴,不惜毀棄了與森林守護神羅雷司的約定,從砍一顆樹又不會如何的無知心態,最後變成了無止盡的山林塗炭,美景與鬼域的對比,不但解釋了萬事樂自我放逐,閉關悔過的自責之心;也讓羅雷司、趴趴熊與唱歌魚歡樂一堂的溪澗流水與紅花森林,成了一去不返的夢鄉,曾經相安無事,人獸同歡的友誼世界,最後不得不黯然分離的無言控訴(那其實也是過往經典西部電影中,受騙的原住民被迫離開家鄉故土的翻版)。

 

《羅雷司》的第三招則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角力賽,Ted從萬事樂手上取得最後一顆樹苗的行為,成為奸商必欲拔除的眼中釘,人矮心眼多的奸O’Hare施盡巧取豪奪各種手段,提供了正邪對抗的刺激動作元素,捍衛小樹種籽的行動鋪排已經匯聚了觀眾的期待,Ted從孤軍作戰,變成家族總動員,甚至最後訴諸全民公投的自報姓名以言志的歌曲自白,更有如一場敢於挺身而出的的良知甦醒運動,藝術的形式讓電影主題得著了強有力的民意讜論,傳揚出極其動人的說服力。lorax924.jpg

 

《羅雷司》掌握住主題正確與娛樂正確兩大利器,讓一部散發歡樂氣息的卡通電影亦能傳揚「多種一棵樹,世界更美好」的理念,讓環保種籽都能植進小小觀眾心目中,堪稱功德無量,可是,小鼻子小眼睛個頭更小的O’Hare,左看右看都像極了日本人(有人告訴我:誰教日本人當初拚命砍紅檜去建神社,遭童書作家影射指控,真是報應),卻也在不經意之間埋下了種族岐視的種籽,《羅雷司》是有著反開發,反濫墾的主題,但透過刻板印像傳達惡人的負面訊息,卻也犯了濫情渲染之過,並不能以「必要之惡」來做自我開釋,因為這正好牴觸電影中指涉的「不過是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的萬惡濫觴邏輯。

 

種籽理應都有美好風景的祈願約定,一旦暗藏偏見與傲慢,豈不有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