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回顧(C):林肯中心

看見楊德昌,看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名字在紐約林肯中心所辦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網站亮相,讓我下定決心要整理出以下102部電影的片名,就算是為歷史作個紀錄與見証吧。

閱讀全文 2011回顧(C):林肯中心

2011回顧(B):媒體觀點

歲末之際,多數媒體都會做回顧票選活動,比起其他影評人協會或電影團體的票選活動,媒體的年度十大電影推荐,基本上都屬於媒體專屬影評人或記者的個人意見,亦即一兩個人的意見就代表媒體的品味。

 

能夠獲得媒體信賴,用媒體的知名度來替作者背書,坦白說,對撰稿文人而言是莫大的榮耀;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有權威文人的獨到眼光做背書,媒體的光環亦能因此更加光亮。

 

我一直很關心時代周刊(Time)的評選結果,主要是因為每一年都有些意外的選擇,的影評人一向對動畫片情有獨鐘,去年選了《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前年更是一口氣選了《公主與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天外奇蹟(Up)》和《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三部動畫片;今年好歹亦有《飆風雷哥(Rango)》進榜,維繫著動畫電影不曾偏廢的傳統,反而是美國電影學院(AFI)今年未有特別標舉動畫電影進榜,消長之間的岐異,耐人尋思。

 

但是時代周刊今年的片單選了《通天神探狄仁傑》和《超級8Super 8)》兩片進榜,我卻是很有意見的,不管是東方傳奇或者兒童冒險,《通》、《超》兩片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再怎麼樣都未能躋身年度十大的。但有時代周刊的背書,似乎也成了大家會討論的焦點了。

 

以下就是時代周刊2011年十大電影(Top 10 Movies)片單

01.《大藝術家(The Artist)》

02.《雨果的冒險(Hugo)》

03.《通天神探狄仁傑》

04.《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05.《戰馬(War Horse)》

06.《超級8Super 8)》

07.《荷索之3D秘境夢遊(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08.《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09.《飆風雷哥(Rango)

10.《玩命關頭5(Fast Five)

 

有好片,難免就有爛片,誰能入選?答案同樣見仁見智,聰明的時代周刊這回倒是直接掛上影評人Mary Pols的名字,就權且當做影評人的個人意見文章吧,以下就是時代周刊2011年十大爛片(Worst 10 Movies

01.《龍鳳大雙胞(Jack and Jill)

02.《殺客同萌(Sucker Punch)

03.《血紅帽(Red Riding Hood)

04.《王子殿下(Your Highness)

05.《全民情獸(The Zookeeper)

06.《非法入侵(Trespass)

07.《戀愛離線中(The Future)

08.《與你共融(I Melt with You)

09.《世上最美的奇蹟(Miral)

10.《暮光之城:破曉Ⅰ(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 Part 1)

 

我比較欣賞時代周刊的作法則是他們每年還會列出精彩的十大表演,今年則以性別為分類方式,男演員和女演員各五位,從選中的名單中,讀者可以發現有的人只靠一部片子就獲肯定,有的演員則是演啥像啥,綜合印象更為突出,也是很有趣的演員功力鑑識表。

 

以下就是時代周刊2011年十大電影表演(Top 10 Movie Performances

男演員:

01. 《魔球(Moneyball)》、《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和《快樂腳2Happy Feet Two)》中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02.《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簡愛(Jane Eyre)》、《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和《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中的麥可.法斯班德(Michael Fassbender

03.《堡壘(Rampart)》中的Woody Harrelson

04.《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中的Michael Lonsdale

05.《旅程(The Trip)》中的Rob Brydon Steve Coogan

 

女演員:

01.《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02.《姐妹(The Help)》中的Octavia Spencer, Viola Davis, Emma Stone, Jessica ChastainBryce Dallas Howard

03.《生活的重量(Life, Above All)》中的Khomotso Manyaka

04.《簡愛(Jane Eyre)》中的Mia Wasikowska

05.《阻斷者(The Interrupters)》中的Ameena Matthews

 

另外,我每年亦會去蒐尋英國衛報(Guardians)的評選片單,一方面,他們有著歐洲人的品味,另一方面,他們不會以好萊塢是尚,很單純地就曾經在英國市場映演的電影來論雌雄(我承認,真要找尋歐洲觀點,亦應去參考法國和德國媒體的意見,只因我語言能力有限,時間精力亦有限,只能聊備一格以英國觀點來代表歐洲觀點了,幸好,這兩位衛報影評人果真列出了好幾部我不曾得見的電影片單,我都盡量列入本文的主圖之中,就當做是我激勵自己要努力補進度的作品片單嘍。

 

以下就是英國衛報2011年年度電影:

影評人Peter Bradshaw2011年十大佳片

《大藝術家(The Artist)》

《瑪格利特(Margaret)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生命之詩(Poetry)》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靈魂的四段旅程(Le Quattro Volte)》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

 

影評人Philip French2011十大佳片

《群島(Archipelago)》

《大藝術家(The Artist)》

《深海謎情(The Deep Blue Sea)》

《雨果的冒險(Hugo)》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靈魂的四段旅程(Le Quattro Volte)》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

《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不想只摘譯英語系國家人士的品味,今年的文章裡,我試圖補齊了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的年度十大電影,果然法國人選出的片單就另有視野,號稱十大電影其實只有五組號碼,關鍵就在於有些影片難分軒輊,所以並列,無論如何,不同的文化角度就選出了不同品味的片單。

 

以下就是法國電影筆記2011年年度十大電影

1.《教皇誕生(Habemus Papam/ We Have a Pope), 導演: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

2.《安潔莉卡的奇遇(L’Etrange affaire Angélica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導演:曼諾.奥里维拉(Manoel de Oliveira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導演:Terrence Malick

4.《撒旦之外(Hors Satan Outside Satan),導演: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

《我不要死(Essential Killing)》,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

6. 《驚悚末日(Melancholia)》,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炎炎夏日(Un été brûlantA Burning Hot Summer),導演:菲利普.加赫(Philippe Garrel

8.《超級8(Super 8), 導演:J.J.亞伯拉罕(JJ Abrams

《巴黎妓院回憶錄(LApollonide (Souvenirs de la maison closeHouse of Tolerance), 導演:貝特杭.波內羅(Bertrand Bonello) 

《米克的近路(Meeks Cutoff)》, 導演:凱莉․瑞哈特 Kelly Reichardt

 

 

2011回顧(A):美國觀點

2011年已到了最後倒數階段,國際知名的媒體和電影評論團體已經陸續公布了年度最佳電影和表演的名單,我花了一點時間做出整理,美國電影學院(AFI)依例選出年度十大電影,從《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J. Edgar》即《胡佛傳(J. Edgar)》到《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都獲得入選,顯示其站在美國影壇立場,挑揀美國佳片的基本立場,還是有參考價值。

 

美國電影學院(AFI2011年度電影(MOVIES OF THE YEAR)片單:

《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

《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姐妹(The Help)》

《雨果的冒險(Hugo)》

J. Edgar》即《胡佛傳(J. Edgar)》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魔球(Moneyball)》

《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戰馬(War Horse)》

 

美國西岸洛杉磯影評人協會一如以往,除了最佳名單,另外還增列了第二名,等於是替遺珠爭取了曝光機會,提供更寬廣的選擇視野,今年他們不但厚愛中國電影《南京南京》,也承繼去年口味,把最佳女主角繼續頒給了韓國電影《生命之詩(Poetry)》的尹靜姬(去年是《非常母親》的金惠子),讓我對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會員陣容更感興趣了。當然,他們還會想到桃樂絲.黛(Doris Day),甚至頒給終身成就獎,也是獨具隻眼的選擇,畢竟她也是曾經風靡一時的一代紅星啊,她唱紅的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至今都還膾炙人口呢!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The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2011年年度電影

最佳影片:《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第二名《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最佳導演:泰倫斯.馬立克(Terrence Malick)《永生樹》

第二名: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雨果的冒險Hugo)》

最佳男主角:麥可.法斯班德(Michael Fassbender)《危險療程(A Dangerous Method)》、《簡愛(Jane Eyre)》、《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

第二名Michael Shannon尋求庇護Take Shelter)》

最佳女主角:尹靜姬《生命之詩(Poetry)》

第二名: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驚悚末日(Melancholia)》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新手人生(Beginners)》

第二名:Patton Oswalt 《熟女返鄉日記(Young Adult)》

最佳女配角:潔西卡.查斯丹(Jessica Chastain,《王者逆襲(Coriolanus)》、《諜影往事(The Debt)》、《姐妹(The Help)》、《尋求庇護Take Shelter)》、《德州殺戮戰場(Texas Killing Fields)》、《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第二名:Janet McTeer 《奇異人生(Albert Nobbs)》

最佳編劇:Asghar Farhadi《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第二名: Alexander Payne, Nat Faxon, Jim Rash《繼承人生(the Descendants)》

最佳攝影:Emmanuel Lubezki《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第二名:曹郁(Cao Yu《南京!南京! (City Of Life And Death)

最佳美術:Dante Ferretti,《雨果的冒險Hugo)》

第二名:Maria Djurkovic《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最佳音樂: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

第二名:Cliff martinez《落日車神(Drive)

最佳外語片:《南京!南京!》

第二名:《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最佳紀錄片/非劇情片:《荷索之三D秘境夢遊(Cave of Forgotten Dreams)》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

第二名: 我寫故我在.The Arbor)》導演:Clio Barnard

最佳動畫:《飆風雷哥(Rango)》

第二名:《丁丁歷險記(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新世代(New Generation):Antonio Campos, Sean Durkin, Josh MondElizabeth Olsen,《迷懵夢寐(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終身成就(Career Achievement):桃樂絲.黛(Doris Day

 

美國東岸紐約磯影評人協會的品味一向強調大膽創新,經常選出與眾不同的年代影片,今年把最佳影片和導演都頒給了法國導演米榭.哈查納維修斯(Michel Hazanavicius)執導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充份顯示他們就片論片的影評專業觀點,至於他們的特別獎頒給今年八月十九日病逝,享年七十歲的智利大導演盧伊茲(Raoul Ruiz),則是對一位大導演的致敬。台灣影迷對盧伊茲並不陌生,過去的《情慾克林姆(Klimt)》和《追憶似水年華(Le Temps Retrouve)》都寫下了與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的運鏡與敘事品味。

 

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里斯本的秘密(Les Mystères de Lisbonne)》,也曾在今年於台灣上映,只是片長超長,一般人恐怕沒有太大的耐心細觀,至於本月18日在「光點台北」揭幕的「2011台灣拉美影展」也看得到盧伊茲二○○三年返鄉拍攝的《鄉村歲月》,顯然,台灣也還能跟上世界影壇脈動的

 

紐約影評人協會(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2011年年度電影

 

最佳電影:《大藝術家(The Artist)》

最佳導演:米榭.哈查納維修斯(Michel Hazanavicius)《大藝術家》

最佳女主角: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鐵娘子(The Iron Lady)》

最佳男主角: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魔球(Moneyball)》和《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最佳編劇:《魔球(Moneyball)》Steven Zaillian, Aaron Sorkin

最佳男配角:艾伯特.布魯克斯(Albert Brooks)《落日車神(Drive)》

最佳女配角:潔西卡.查斯丹(Jessica Chastain),《永生樹》、《姐妹(The Help)》和《尋求庇護Take Shelter)》

最佳攝影:《永生樹》Emmanuel Lubezki

最佳動畫:《魔術師(The Illusionist)》

最佳非劇情片:《荷索之三D秘境夢遊(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最佳外語片:《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最佳新人作品:《Margin Call J.C. Chandor

特別獎:智利大導演Raoul Ruiz

 

不過,東西兩岸的影評人選出的片單,其實只是參考,多數人比較好奇的則是這些片單與美國影壇的年度終點大獎奧斯卡獎,究竟吻合度有多高?我難以預測未來的結果,但是我可以從去年的名單,告訴大家:一切參考就好。不同的評審,就有不同的結果。

 

2011cc.JPG

切膚慾謀:多少癡情種

有個男孩子努力在彈簧床上彈跳著,勁力相似,高度相似,姿態相似,即使換了不同顏色的運動衣,跳起來,卻都還是舊時感覺。

 

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就像那張彈簧床,他的《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o)》則像那位在空中翻滾的男孩,不論男孩怎麼跳,阿莫多瓦的指紋,阿莫多瓦的氣息,依舊緊緊包覆著他,即使男孩既強勢又熱情地釋放能量,但是一切都有脈絡可循,眼前幌動的都是似曾相識,雖然依舊動人,就是明顯少了意外。

 

電影觀眾就像一頭噬血怪獸,一直威逼著創作者,不時渴望著新作品,不但要有新意,還要有甜頭,更要有始料未及的變化,重複似乎成了創作者的莫大罪惡,一不如意,就口沒遮攔地狠劈怒咬下去。阿莫多瓦的原罪就在於他是阿莫多瓦,在於他曾經開宗立派,用大塊熱情與色彩,傲視世人,即使他還是悠遊於在自創的熱血熱情門派中,招式刀法越使越純熟,可是看來看去就是那幾招時,誰不希望掌門宗師還能切磋出乾坤挪移大法,新人耳目?問題是那位大師真能苟日新?又日新?skin01.jpg

 

《切膚慾謀》的導演如非阿莫多瓦,或許我們就對於怎麼又是變性人的題材?(那不是《我的母親》就曾有過的主題?)怎麼又是綁架人生?(那不是從《綑著你、困著我》就曾有過的手法?)怎麼又是不能動彈的人兒面對碎裂人生?(不管是綁架或者受傷,或者失明,從《悄悄告訴她》到《破碎的擁抱》不亦盡皆如此?)怎麼又是過去和現實糾結如麻花般的時光雜敘?怎麼又是大塊的紅藍色彩?又是那麼挖空心思地找出了合法裸露人體的法律空間?怎麼又是母親與兒子錯綜複雜的愛情與親情傳奇?怎麼又是從放大的臉龐中找尋欲望的投射與滿足?(這些,不都是所有阿莫多瓦電影都曾有過的必備元素?)《切膚慾謀》如非背覆著阿莫多瓦的十字架,誰會如此論斤秤兩地計算比對電影中所有的元素、細節與手法?

 

是的,阿莫多瓦在他的電影中放大了人類潛意識的衝動與慾望,再搭配極其平常通俗的愛恨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描繪人間的浪漫傳奇,他的視覺奇觀永遠那麼強烈而奔放,但是人們同樣用放大鏡檢視著他,究竟是用舊刀因循著昔日輪廓印痕,精細複刻?或者換了新刀,找到了新切點與軌跡,從容做起了解牛庖丁?正因為他曾經是獨領風騷的影音魔法師,也使得他還能跳脫自己賴以成名立萬的技藝魔咒之中。skin03.jpg

 

用四個字來《切膚慾謀》,無非就是「愛恨拼盤」。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飾演的整型名醫Robert,痛恨吸毒的成衣店少東Vicente(由Jan Cornet  飾演)在花園幽會時對女兒動粗,導致她精神崩潰,誤會是父親強暴了他,所以Robert迷昏了Vicente,強行將他去勢變性,那是由愛生恨的典型父權霸凌;但是RobertVicente軟禁了六年,從外貌到身心,全都要徹底變化,不但替Vicente取了個很女性化的名字Vera(由Elena Anaya飾演),還隆乳瘦腰,削頰植髮,也教她瑜珈禮儀,更給她火都紋不了身的超強肌膚(那是電影中的關鍵密碼),此時的Robert,其實早已悄悄從復仇天神,轉化成了希臘羅馬神話中那位愛上自己雕刻作品的畫家Pygmalion(蕭伯納的劇作《賣花女》,舞台劇電影《窈窕淑女》都有著相同的主軸),一方面欣賞自己的妙手天工,一方面則是由恨生戀,有了欲望的投射。

 

人生的恨,可以咬牙切齒,怒目圓睜;一旦有愛,卻也可以前嫌盡釋,但是《切膚欲謀》比起一般驚悚電影更高明的層級就在於阿莫多瓦,讓很多人煞有介事地引用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綁架的受害人,轉而認同,並愛上了加暴者)的理論來探究Vera的變性身心,他卻能在關鍵時分來個大逆轉,而且這種逆轉並非信口開河,自己掰了算,而是極其纖細地運用了性愛模式來喚醒Vera的性別與人生記憶(例如,男女交合會痛,於是改採男男交合的模式,女人做不來女人,只能做男人的事,就勾起了萬般閒愁),也因此才有了叛離天神的霹靂手段。

 skin018.jpg

匪夷所思的羅曼史傳奇,香噴噴的肉體,火辣辣的慾望,還有科技與倫理的矛盾拔河,《切膚慾謀》確實備齊了驚悚電影的諸多好看元素,夠讓初次相遇的人忘記生活裡的憂愁煩悶,只因為導演是阿莫多瓦,你才赫然發覺,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同一張彈簧床上跳躍舞弄,姿態依舊,高度也依舊,音樂還是那麼動聽,色彩還是那麼濃豔,胴體那麼豐潤,但也因為都是舊時相識,難免就想勸他歇息一下,喘口氣,換個平台吧,畢竟,你沒累,老朋友都累了,也都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