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驚天洞地:雷大雨小

3D驚天洞地(Sanctum)》的片名只說對了一件事:全片不需要3D,也沒有驚天,有的只是動地。

 

Alister Grierson執導的《3D驚天洞地》根據編劇Andrew Wight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Andrew Wight曾經一度與十四位友人在一次的洞穴探險中受困了兩天,轉換成電影就成了金融家卡爾(Ioan Gruffudd飾演)贊助的南太平洋島嶼上的超級洞穴探險,因為熱帶風暴來襲,導致山洪暴發,探險變成了逃命,也因為生死交關,美麗與醜惡的人性都受到了考驗。

 

3D驚天洞地》的第一敗筆在於動機不明。電影雖然標榜是由《阿凡達(Avatar)》導演柯麥隆(James Cameron)監製(其實他也只是九位製片之一,但是他的名氣最大,片商自然拿他來宣傳,盼能發揮《阿凡達》效應,吸引觀眾上門),但是《阿凡達》至於還有稀土,才會吸引地球人殖民潘朵拉星球來開發雨林,《3D驚天洞地》標榜史上最驚人的洞穴,SANC05.jpg但是洞穴有何珍奇?有何考古或寶藏價值?值得如此大費周章去探測?甚至動用最新科技偵測監測洞底的所有探險?剎有介事,卻言之不成理,只為了成就一場洞穴探險,卻不能提供足以說服人的誘因(不管是私欲貪婪或文明發現),戲劇力量就薄弱了。

 

第二敗筆則在於3D的魅力乏善可陳。《阿凡達》以降,許多原本不是基於3D理念攝製的影片紛紛掛上3D之名大肆宣傳,多數卻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地虛幌一招,欠缺懾人的影像震撼,3D驚天洞地》除了一開場的穴中鳥瞰和飛身入穴的畫面似乎有一點味道之外,進入洞底之後的潛水或攀爬求生之舉,坦白說,和以往的地心冒險電影沒有多少不同,因為全數都屬棚內作業,就算搭景搭得還不錯,但是泳池攝影的傳統技法實不足以突顯3D的視覺奇觀。

 

受困洞穴,然後大雨直直落,無法往上走,只能順著水流尋找洞穴出海的劇情設計,基本上讓3D驚天洞地》成了《海神號(Poseidon或者The Poseidon Adventure)》的翻版,有限的光源和食物不足,理應是營造電影氣氛的重要環節,偏偏挑剔一點的影迷卻一定會訝異電影中的混亂光源,清晰的臉龐,或許可以看見了生死存亡的情緒焦慮,卻完全失去了生機渺茫的環境壓力,更削弱了寫實氛氛,尤其是最後的關鍵在於光源全部喪失,一團漆黑之際,微弱的天光才會帶來生機乍現的喜悅,做不到黯黑與微光的鮮明對比,戲劇的動人力量就又弱了。

SANC10.jpg 

第三個敗筆則在於人物的膚淺。

 

父子關係其實是3D驚天洞地》的戲劇主軸,卻受困於代溝,別無轉折,主角是做不好父親,一輩子只愛洞穴探險的潛水專家法蘭克(Richard Roxburgh飾演),他為什麼帶領17歲的兒子喬許(Rhys Wakefield飾演)隨行?如果是想彌補父子親情何以又只會吹毛求疵,責怪兒子的疏於出勤?如果是想傳承衣缽,何以又只有不要輕言放棄的意志傳承?至於兒子對父親的不滿,也只聚焦在父親不能體恤人心,對於受苦患難的人,總是毫不留情地直接就判定生死,但是直到自己走過生死邊緣,才明白父親的冷峻並非無情,父子的大和解,是有動人情愫,但是不也未脫傳統父子電影的窠臼嗎?

 

 

SANC11.jpg更慘的是所有不聽話的人必定都死於非命(不肯換穿死人潛水衣的金融家女友就是典型人物),所有災難電影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公式,3D驚天洞地》全數都套用了,正因為太多似曾相識的刻板印像,全片就算打上了柯麥隆的名號(哎,《阿凡達》也是刻板印像的大集合),也只能換來聲聲歎息。

藍色情人節:執子之手

《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有個犀利的開場,小女孩Frankie(由Faith Wladyka飾演)在戶外大聲叫著:「Megan!」一開始,沒有人知道Megan是誰?更不知道Megan到底出了什麼事,隨著Frankie一聲聲地呼喚,連喊了無數聲之後,隱約卻有了不祥的癥兆。

 

Megan是一隻狗的名字,Frankie清早起來,找不到Megan跑出家門,於是出外尋找,卻遍尋不獲,Frankie的叫聲透露了她的焦慮,此時才看到飾演父親Dean的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帶著惺忪睡意抱起了Frankie,安慰Frankie,想盡方法逗Frankie開心。隨後這對父女走進家門,飾演媽媽Cindy的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還趴在床上呼呼大睡,於是Frankie衝上床去吵媽媽起床,前一天工作勞累的Cindy不堪其擾,只也能無奈起身擁抱女兒。

bv8511.jpg 

確實,這場開場戲似乎是要介紹這個看似溫暖幸福的一家小家庭,但是Dean卻認為一定是Cindy門沒關好,才導致Megan出走,Cindy當然不承認,但是她很快就在公路旁發現Megan被車子撞死的遺體,不管有意或無心,這一家人的愛犬已難迴天,也成了DeanCindy愛情觸礁的具體象徵。

 

《藍色情人節》的開場論述,很容易誤導觀眾,讓觀眾對Cindy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為Dean是那麼慈祥地逗女兒開心,Frankie都叫喊得那麼淒厲了,Cindy卻依舊倒頭大睡,而且還是因為她沒把門關好,才導致狗兒跑出家門,而且女兒的遊藝會表演,她也遲到了…諸多事例,都足以認為得出Cindy是不負責母親的結論。但是隨著劇情發展,觀眾才明白在醫院工作的Cindy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高中就輟學的Dean,生命沒有太多野心,安心現狀過日子,樂於做奶爸,陪伴Frankie,父女關係才會那麼自然那麼好,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關係,顛覆了傳統認知,但是女人沒有任何豁免權,還得繼續扮演傳統好媽媽的角色,身心俱疲的Cindy還是得強顏歡笑,勉力以赴,即已透露出這段婚姻已然沈悶觸礁的訊息。

 

銀幕上的愛情故事不知凡幾,平鋪直敘者較多,偏愛彎轉奇情的也大有人在。創作者都在找尋更新穎也更真實的表達手法,一方面讓觀眾感受真情,滿足幻想或期待;另一方面則是往心性的底層挖掘探溯,掏挖出更逼真的人生實況。

 

導演Derek Cianfrance執導的《藍色情人節》則是把愛情故事放在一條時間長河的中點,時而當下,隨波前行;時而回想,隨手撿拾片段的往事拼圖。但是他的任情跳躍,卻混淆了認知邊界,當事人自由飄渺的思緒因而挑戰了觀眾的拼圖與理解本事,既刺激,風險亦高。

bv8512.jpg 

例如Dean想要和Cindy上賓館,靠著激情找回失落的愛情感覺,Cindy卻在採購酒食之際,遇上了昔日男友,恍惚之間,似乎想起了舊情,而且對方還不時撩撥她,探詢出軌的可能,Dean看著Cindy開車晃神的模樣才追問真相。他的暴怒,讓不知情的觀眾看得一頭霧水,未明所以,直到導演Derek Cianfrance帶領大家順著時間長河,完成了他倆的愛情拼圖才明白他們曾經有過矛盾的三角關係。

 

Cindy懷了對方的孩子,卻選擇了Dean,面對惶惑,想要墮胎的女人,Dean選擇了包容與接納,卻被情敵視同仇讎,痛扁了一頓,是的,他們有過共患難的情誼,也曾真心相待,但是東風惡,歡情薄,愛情會褪色,婚姻會變質,Cindy晃神的那一剎那,是在懊惱自己選擇了Dean?還是慶幸呢?Dean的暴怒,是敏感?還是自卑呢?

 

不管導演如何故布疑陣,不管導演安排了多少線索,到了真相大白之際,所有的力量都要一併湧現,才算真本事。導演Derek Cianfrance的導戲手法有點像點畫法,東一點,西一點,前一點,後一點,確實容易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過《藍色情人節》的最後拼圖浮現時,卻可以輕易就得著了一個結論:詩經邶風篇裡的「擊鼓」一詩中所說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語詞,其實是現代人的愛情盟誓中最難踐履完成的期約。儘管往日蜜甜,絕無虛假,卻不保証一定保鮮到永遠。一切就像羅大佑在《戀曲1980》的歌聲中所傳唱的:「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藍色是憂鬱的顏色,《藍色情人節》的愛情亦是憂鬱而沈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