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阿雅米:縱橫交錯

《遠離阿雅米(Ajami)》是一部觀賞難度極高的電影,關鍵在於電影的「混亂」本質。

 

「混亂」一詞,通常不是好話,而是帶著批評的警語,但卻是《遠離阿雅米》最珍貴的資產,也是全片最重要的論述。

 

片名中的「阿雅米」指的是以色列特拉維夫-雅法 (Tel Aviv-Jaffa)南方的貧民社區,阿雅米同樣也是一塊種族和宗教同樣混雜的區域。本片兩位導演都是初試啼聲新人(因此也得以獲得坎城影展肯定新導演的『金攝影機獎』),柯提(Scandar Copti)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夏尼(Yaron Shani)則是以色列的猶太人,儘管猶太人和巴勒斯坦總是視彼此為世仇,水火難容,柯提和夏尼卻攜手以《遠離阿雅米》忠實反應出以色列住民現況,語言是阿拉伯語和希伯萊語混雜,宗教則是回教和基督教並陳,但是暴力與死亡卻是所有人都難以迴避的生命議題。

 

aj0710.jpg結構上,《遠離阿雅米》選擇了一條既曖昧又複雜的多元敘事道路,前輩包括了《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和《火線交錯(Babel)》,難處在於地方太小,人物太多,外貌又太相近,光是認人辨名就要花上好多功夫,更何況去細想彼此的身份、血統與恩怨?再加上又有多少人聽得出角色們究竟說的是阿拉伯語或希伯萊語呢?又如何從語言上去分辨,此時此刻的我們究竟是在巴勒斯坦或以色列人的社區呢?(相對之下,不論是《火線交錯》或者《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觀眾是可以清楚分辨美軍與中東人的容貌與語言差異)不過,這種認知困難,卻也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每天都要去面對的難題。

 

《遠離阿雅米》選擇了五條敘事線,一條是家人誤遭黑幫錯殺的以色列回徒教奧瑪 (Shahir Kabaha飾演),一條是奧瑪愛上的基督教猶太人哈蒂兒(由飾演),卻受到哈蒂兒的父親強力反對,一條是非法打工,想要賺錢讓母親能夠接受手術治療的巴勒斯坦人馬力克 (Ibrahim Frege飾演),第四條線則是一心想要尋找失蹤弟弟下落的猶太警察丹多 (Eran Naim飾演),第五條線則是無意之間涉入毒品交易的巴勒斯坦商人賓奇(由導演柯提兼演),他還結交了一位猶太女友。有基督徒,有也回教徒,有猶太人,亦有巴勒斯坦人,有執法的,亦有犯法的,有的人有權勢,有的人卻急著去鑽漏洞,五條線索綁成一個麻花,稍有閃神,就難免讓人暈頭轉向。

aj0704.jpg 

編導的手法是從「復仇─販毒─追緝」的預設邏輯中滾動劇情,而且是每一段落都會留下疑團謎霧,讓觀眾先接受了驚嚇,再從後續的段落與情節裡,補齊了前頭故意隱藏或者失落的線索。這種時而跳躍式的急轉直下,其實是很多人認知新聞事件的基本心態:不知前因,就先看見了結果,難免就因此有了成見,就認定了結果。

 

但是導演卻很愛玩回馬槍,吊足大家胃口之後,再慢慢餵養答案,因為人生的真相只有一個,發生在五位主角身旁的所有的疑團,必定都有因果,亦有答案,只因角度有別,所以就難免瞎子摸象,唯有導演站在全知高度,所以他們慢慢剝開塵土,讓觀眾完成全部拼圖時,就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解脫感,例如光是明明不想販毒的小孩偏偏去販毒了(是誰教唆?有何條件?)明明賣的是毒品,何以成了假貨?(調包不是圖利,而是避禍?)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的警察,何以突然激動起來(從監視器裡看見了什麼?)不應死於槍下的警察,又何以死於一位不該出現在現場的小男生手上?歷史心結,江湖恩怨,宗族情仇,全都在一場停車場的槍戰中做了綜結。

aj0705.jpg 

看到最後,你難免會想要替柯提和夏尼這兩位新秀導演拍手鼓掌,因為他們看似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去闖盪銀河,卻走得虎虎生風,中東問題何以治絲愈棼?政治家不能解決的問題,電影導演當然也解決不了,不過,電影導演可以提供病理檢驗報告,《遠離阿雅米》就是兩位新導演交出的中東病勢把脈報告。

柯波拉傳人:水都摘金

一家三代都有電影天賦,都能得到電影大獎肯定,並不容易。柯波拉(Coppola)家族可能是極少數的例外。

 

今天的外電消息是柯波拉家族的第三代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以《Somewhere》一片獲得了最高榮譽金獅獎,相對於她的父親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在1992年拍完《教父第三集(Godfather III)》後獲頒終身成就金獅獎,蘇菲亞力敗群雄的得獎(雖然歐洲記者和影評人有不少噓聲),卻也意味著柯波拉家族的電影導演香火確有衣缽傳人了(影帝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則是蘇菲亞的堂哥)。

 

柯波拉家族都與《教父》系列電影有關,第一代的卡邁.柯波拉(Carmine Coppola)曾以《教父(The Godfather)》的配樂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第二代的法蘭西斯則是一個人就拿下過三座奧斯卡的劇本獎,從1970年的《巴頓將軍(Patton)》,隨後的《教父》和《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都是,《教父續集》另外還又多得了最佳導演和影片兩項肯定,他的影史地位可以說早在卅五年前即已確立。

 

曾在《教父第三集》裡飾演教父女兒的蘇菲亞在受頒金獅獎時,特別感謝父親的教導,確實,她童年時曾跟隨父親到處拍片,讓她揚名立萬,也拿下奧斯卡原著劇本獎的《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就與她小時候跟隨父親到日本與大師黑澤明合拍三得利威士忌(Suntory whiskey)的成長淵源有關。

 

法蘭西斯二十三歲就結婚生子了,蘇菲亞是他最鍾愛的小么女,家庭觀念非常濃厚的他是好萊塢男人的「異數」,因為同世代成名的導演中,只有他始終深愛元配,沒有另結新歡,而且他很喜歡家人陪伴,找他拍片的製片都知道他有一條不成文看定:要帶家人隨行。

 

不過,他卻謙稱自己最多只是帶著蘇菲亞到拍片的奇特國度去認識世界(例如他就曾在拍攝《現代啟示錄》時,到菲律賓買了一座沒水沒電的偏遠小島),蘇菲亞的藝術細胞主要來自喜歡視覺藝術的母親Eleanor Coppola.,經常帶著她去看各式前衛畫展,探索藝術的可能性。他唯一為傲的教育方式是從小就以「女超人(You’re Superwoman)」稱呼蘇菲亞,鼓勵她去迎接各種挑戰,培育出她那種大膽無所畏的強靭個性(或許這也說明了蘇菲亞後來何以敢砸下四千萬美元拍攝《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

 

出生在演藝世家,成天出入拍片現場,蘇菲亞從電影人的生活細節中找尋創作題材的選材傾向並不讓人意外,《愛情,不用翻譯》是廣告明星的空檔走私心情;威尼斯得獎的《Somewhere》更是直接書寫一位好萊塢新星的孤單奮鬥與煩惱傳奇,亦屬於她熟悉至極的生活素描。

 

godfather3.jpg拍攝《教父第三集》時,柯波拉重用蘇菲亞來演出教父愛女的決定,曾經引發了很多討論,關鍵在於她是導演女兒,而且她欠缺明星光彩,也許有著義大利人的血統,卻未必能在銀幕上放光發熱,事實上蘇菲亞的表現也只是稱職而已,沒有太多讓人記憶的表演。反而是柯波拉在多年後的告白才讓我真正動容,他不想討論女兒是否因為演出該片真正跨進了電影這一行,他只說:「我從來沒有要拍《教父第三集》,也沒有打算拍《教父續集》,《教父》的始意並非系列電影,《教父續集》和《教父第三集》都是「貪婪」的結果。」

 

是啊,他拍《教父》的片酬只有十七萬美金,《教父續集》跳增到一百萬美金,《教父第三集》更達六百萬美元,真正有話有說時,godfather3coppola.jpg拍出的電影才會元氣十足,才會讓人懷念(不過,《教父續集》真的拍得更上層樓,堪稱他的巔峰之作),《教父第三集》時他正面臨沈重的破產壓力,拍片得能還債,那也是生命遇著瓶頸時,一次轉機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