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女性交響詩

人生通常是混亂的。常常因為意識在跳躍閃動,所以我們偶而前言不對後語,時而出神,時而微笑,我們的意識狀態,通常是非理性、非邏輯、不經意就會跳躍而出的靈光閃動。

藝術通常是精緻的。不論是為了模彷人生,甚或超越人生;不論是寫實主義,或是意識流的抽象創作手法,都是在刻意雕琢的精心安排下,捕捉生命本質,展列人生精髓。

從混亂到精緻,從漫無頭緒到亂中有序,就是藝術工廠的提煉結晶作業結果,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要從女人一天的生活裡窺見女人的一生,Stephen Daldry執導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則是把小說家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同名小說「時時刻刻(The Hours)」重新做了解讀,接續「達洛威夫人」的女人生活論述,將「作者」(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飾演的吳爾芙)、「讀者」(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的蘿拉(Laura Brown))和「小說人物」(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飾演的沃漢(Clarissa Vaughan)╱達洛威夫人)的三個觀點,三種角度串成一氣。

hr01.jpghr04.jpghr19.jpg 

主線是「達洛威夫人」這本書,吳爾芙在寫書,蘿拉在讀書,沃漢則在詮演書中章節,從「創作」─「閱讀」─「搬演」到「構想」─「感受」─「詮釋」,鋪展出了康寧漢作為吳爾芙的讀者、崇拜者和詮釋者,如何閱讀吳爾芙;如何從作家的靈魂與肉身,小說人物的過去與未來,讓寫書和讀書的人,產生前所未有的靈魂交通;以及如何為女人的處境做更宏觀卻又精細的註解。

時間是本書和電影美學的第一要素。吳爾芙原著的時間只有一天,但是達洛威夫人的回憶卻在今日與昔日的時間長廊裡往復梭巡;康寧漢的時間更寬,跳躍在「昔日」─「曾經」和「當下」三度時空中,時空座標或許不同,但是本質卻是一樣的,小說從一個女人的一天看見她的一生;電影則從三個女人在一天中的瑣碎細節和生活大事,來窺看普世女人的一生。

 

事實上,取樣的例証越寬廣,對照得越細密,就能產生越多的共鳴,一天看一生,就像一砂一世界,都是極其聰慧細膩的生活意境,考驗的是觀賞者的慧心巧思。

重複和變奏則是本片美學的第二要素。人生,絕大多數的年歲都在吃喝拉撒中重覆度過:重覆,所以單調;單調,所以才想變化;變化才有創作,才有藝術,但也可能是更大的誤解和寂寞。凡人在重覆的歲月章節中虛耗,藝術家則在重複中看破人生邏輯,在重複的流動中,擷取生命精華,點出重複中也可以不一樣的變奏主題。

所以,不論是康寧漢的小說,或者史蒂芬戴德律的電影,其實都在呼應本片配樂家菲力普.葛拉斯(Philip Glass)的極簡(低限)主義音樂思維─以簡單的音符與固定的節奏持續又穩定地反覆彈奏,就在外貌相似的反覆過程中,創作者同時也融入新的旋律和情感,在細微的變奏和變化中,音樂像流水,像時間一樣從手指縫隙中溜走。形式的相近讓一切彷彿在原點徘徊,逝去的時間線和感動,卻讓人在模糊的印象中彷彿撞見了單純簡潔的美。」只可惜理論歸理論,葛拉斯的音樂僅管標榜單純簡潔,有時太飽滿,太搶戲,不時碰撞電影的美學基調。

三個女人的生活步調有女人世界恆久不變的相似,卻也有各自獨立的性格與遭遇,生活和小說情節的重複,使得電影中原本互不相涉的三個女人有了共同的主題,她們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卻也使得各自的生命空間有了不同的磁場能量,甚至在茱莉安終於穿越五0年代的謎樣時空,和梅莉.史翠普在兒子自殺身亡後有了交集。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就在「重覆」與「變奏」中,為單調的生活情境開創了迴旋共鳴的震盪感動。

hr11.jpg其中,女人該為誰而活?親情重要?還是自我重要?寂寞是孰令致之?同床異夢的誤解又該如何抗爭?親人、朋友和子女如果都不能了解你,妳又該如何讓自己活得開心自在?細緻又多情的女人情境反思,讓影迷不時可以「顧影自憐」,形成本片最強烈的感情催淚彈;三位女主角情不自禁抱起親愛的女伴的深深一吻,以及對方的錯愕反應,更是前衛與保守的一次強烈電擊,直中人心,耐人深思。

2002年的柏林影展把最佳女主角給了妮可.基嫚、茱莉.安摩爾和梅莉.史翠普是最明智的決定,固然,裝了假鼻子的妮可,形神兼備,體態全變,最是搶眼;茱莉安無聊倦極的頹倦生命,其實更是難演,梅莉則是不時就著血性脈博,要你心急、心痛和心酸,算計雖多,情緒掌控卻也異常精準,堪稱是近年來最精彩的「三豔兢技」。

 

至於憂鬱的死亡主題,更是貫穿全片的陰影,吳爾芙的先生質疑她小說中為何一定要有人死去?她的茱莉安.摩爾則是從死亡的邊緣走了一趟回來後,確定了她要從無奈的生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罹患愛滋的得獎作家跳樓,更新英國新文學風潮的吳爾芙則是慢步走向河床深處了結餘生……電影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人生沒有解脫,也沒有真理,就像我們的尋常生活,歲歲年年,時時刻刻,平平淡淡等閒過。

唇語驚魂:天殘對地缺

聽障人的世界,是一個隔離的世界,是一個多數人難以進入的世界,因而這個世界有強烈的私密和排他性,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劇情也就充分運用了私密和排他特質來建構濃烈的男女情愛拔河遊戲。

 

法國導演Jacques Audiard執導的《唇語驚魂(Sur mes lèvres)》基本上是聽障女子的當代愛情故事,女主角艾曼妞.德芙(Emmanuelle Devos)既不像《悲憐上帝的女兒(Children of a Lesser God)》的金像獎影瑪莉.麥特琳(Marlee Matlin)那樣清純可人,也不像《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裡的德國女星席維.塔絲特 (Sylvie Testud)那樣正直堅決地追尋藝術生命的成完,但是編導卻將她安排在憑本事和實力才能出頭的律師事務所裡工作當櫃台、總機兼秘書,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她的聰慧、韌性和毅力,她必需會算計,會鬥爭才能存活。

HH1701.jpg 

這麼平凡的外型,這麼平庸的身份,乍看之下是這麼完全不可愛的角色,卻以真性情演出了最具生命力的人性掙扎,徹底擺脫了以往殘障主角電影的悲情傳統,為當代女性刻塑出一尊獨立自主的雕像。

 

因為她是聽障,所以朋友不多;因為她是聽障,所以總是有人不經意就把咖啡杯放在她桌上,一不小心就會打翻,濕污了她的文件,糟踏了她的工作;但是她能讀唇語,所以能夠知道提早閱讀出別人私下的真心話,成為她克敵致勝的獨家武器,再加上她專心又用心,才能在無人注意的角落裡,在助聽器不時會突槌的困頓工作空間中,一步步爭取到自己的尊嚴與利益。

 

HH11708.jpg工作表現和職場鬥爭都必需算計,愛情其實也是可以算計的,艾曼妞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形象恰恰與她招募過來的幫手文森.卡索(Vincent Cassel)大異其趣,理論上,他們是不可能相知相愛的。但是,文森是剛假釋出獄,必需定期向假釋官報到的受刑人,他粗魯,沒文化,做不來細緻文書,而且是靠謊言才找得到工作,他的封閉和自卑,不敢見天日的「生活」殘障,恰和艾曼妞的「生理」殘障,形成互補共生的生命體。這種平行的「殘障」結構,也才使得他們「同為天涯邊緣人」的愛情有了得能滋生的溫床。

 

更特別的是他們的愛情(或者說友情,或者說浮動的情欲)其實也是利益共生的結晶體,艾曼妞有理說不通的工作缺憾,文森用蠻力就輕易解決了;文森的住宿和工作,則是靠艾曼妞的機巧和特權來掩蓋。

 

HH11702.jpg相信浪漫愛情的人,通常都會不屑,也質疑批判相互利用的愛情,事實上,文森也不相信這樣的愛情,所以一無所有的他只能用強暴回應艾曼妞,以為肉身慰藉就是最直接的回報,艾曼妞的逃躲抗拒,同樣也只是在說她雖然饑渴,卻不要這種速食的愛。

 

她們之間看似無解的愛情,因而轉而一個大彎,才有進一步的出口,文森需要她的唇語本事來解讀黑道老闆的搶錢行動,她則是徹夜守候屋頂,靠著「專業」來服務男友,同時也進行自己生命中最大的一場冒險,甚至最後還得以的細心的秘書「專業」找出鉅款,再靠「演技」來勇救情郎。

 

沒有觀眾會傻兮兮地相信這對混世男女從此就過著快樂的情侶人生,他們的生活水平和人生價值,相距何只十萬八千里,爾虞我詐的伎倆一直在彼此的窺伺和剝削中輪迴,但是艾曼妞化險為夷的生命出軌記卻比《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多了三分紅塵滋味,明明是市儈十足的利益交換,卻讓人格外覺得可親可近,一切只因為艾曼妞沒有故做古靈精怪,而是實實在在地以能力和機巧旋乾轉坤,所以《艾蜜莉的世界》是讓人驚歎的精靈傳奇,《唇語驚魂》卻是讓人打心眼舒暢的肉身傳奇。

秋天裡的春光:斜陽晚

明明你才七十五歲,人家卻口口聲聲說你已經八十了!

 

明明是生日禮物,打開一看,才知道是墓地,而且還是二手墓地。

 

明明身體好得很,老婆卻嚷著怕你隨時會中風,最好先住進老人院,好把房子讓給兒子住,因為兒子娶了第三任太太,前妻還擠在同一間公寓,每天又打又吵,雞犬不寧。

 

如果你的老年生活都是這樣的人生,沒氣死,也嘔死了。

 

老人電影不好拍,因為電影市場一向只迷信俊男美女,而且老人電影節奏比較慢,老死病苦又是多數創作者難以迴避的主題,不容易討喜,但是捷克導演Vladimír Michálek執導的電影《秋天裡的春光(Autumn SpringBabí léto)》真的就像一計完全出乎人意料的春雷,電光閃動間,讓我們看到一部充滿幽默和智慧的老人電影。

 

tum7608.jpgVlastimil Brodsky飾演退休的老生先Fanda,不想安養天年,不想受不肖子孫的氣,他要自己找樂子。所以,他一會兒是作曲大師,要去參觀豪宅,享受人生;一會兒又化身成地鐵查票員,偷闖欄杆的少女非得獻吻,否則不得脫身;隨便遇上一位陌生人,他也可以面不改色地胡說自己因為爬白朗峰摔斷了腿,割去十二分公的腿骨,所以才會整個人變矮了。

 

招搖撞騙已經到了爐火純青地步的人間遊戲,成為老先生退休後最多采多姿的人生,緩慢的生命節奏,讓精明的觀眾也很難去辨識什麼是老先生的騙術?什麼又是他真心的告白?渾然天成的劇本結構,洞察人性的劇本功力,都是電影流暢感人的關鍵魅力所在。

 

一旦觀眾真的以為可以預測下一步劇情時,才又赫然發現,老先生的生命未必照你我,甚至他自己的劇本去演:他想假裝買花騙錢,卻可能蝕了老本;想把錢捐給可憐瞎子,卻被對手一把搶走,落荒而逃;甚至因為裝死,氣壞了老伴,一狀告進法院要求離婚。

TUM7601.jpg 

如果電影就到此為止,《秋》片還是難脫傳統窠臼,高明的編劇不忘峰迴路轉最後帶我們上高潮:多情老婆看不過去老伴的消沈,一起下海「演戲」;甚至即使到了知交老友已經駛進生命終站,還是在憶敘生命的光輝中相互過招,真正讓觀眾看到了什麼叫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春光》雖然短暫,卻有最詼諧雋永的生命情境,才會讓人落淚。捷克拍出了他們的驕傲,台灣市場曾經能夠在膽2003年映演這樣的電影,影迷也持續能在DVD市場上找到這些作品來看,都是福氣。

何處是我家:猶太控訴

看完《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很多人都會哭,但有兩個人可能會哭得最大聲。一位是拍過《遠離非洲》的名導演薛尼.波拉克,一位是寫過「五十部最偉大猶太電影」的名作家凱莎琳.柏恩海默(Kathryn Bernheimer)。

 

薛尼.波拉克會哭的原因是,相較於《何處是我家》,他的《遠離非洲》不過一部白人的浪漫遊記,因為他的《遠離非洲》雖然同樣有農莊,卻只強調獵槍、飛機、畸戀和莫札特,片中黑人個個沒血沒肉,非洲只是個虛幻的背景。

 

凱莎琳.柏恩海默會哭的原因是,雖然她已經把經典名片《辛德勒名單》和《屋頂上的提琴手》和《十誡》都選入這本猶太電影文明史的巨著裡,但是沒能來得及把《何處是我家》列入這本專為電影科系學生編寫的電影教本中,就是殘缺,就是遺憾。因為,《何處是我家》就是2003年最精彩的猶太電影。

 

台灣影迷對《何處是我家》的德國女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並不陌生,她的第一部劇情片《走出寂靜(Beyond Silence)》就曾經入圍奧斯卡外語片,可惜遇到超級強片《美麗人生》,不過,《走出寂靜》描寫聽障孩子力爭上遊要在音樂世界中出人頭地的劇情,卻激勵了不少卑微沮喪,等待陽光春風的邊緣失意人;《何處是我家》則以一九三0年代放逐到非洲的德籍猶太人的真實故事做藍本,重現了一個白人在黑色大陸流浪失根,最後卻能找回自信自尊的特殊時空,卡洛琳.林克用最接近非洲大地的角度,最接近黑人生活的鏡觸,直接告訴薛尼.波拉克:「你的《遠離非洲》是貴族的夢幻非洲,我的非洲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實非洲!」

 

電影有兩大主題,猶太人和非洲。

 

now001.jpg男女主角都是猶太人,為了逃避納粹迫害,所以舉家遷到非洲肯亞,濃郁的思鄉情愁,家人安危又音訊渺茫,使得他們的非洲歲月時起爭執,甚至在英德交戰後,還一度被英國軍隊視同敵人留置集中營,太太還得犧牲肉體,才換來丈夫的自由。戰爭勝利後,留德家人都已遭毒手,但是男主角卻決定返鄉重建崩毀的德國司法。

 

男主角一心想做法官,根本不懂農務,但是移民要生活,要保命,就要工作,他只有把律師袍送給曾經救他脫離瘧疾的黑人廚師,嬌貴的太太也慢慢適用玉米田的歲月,小女兒更與黑人小孩結為莫逆,一起爬樹,一起祭神,一起袒胸

、踩泥、驅蝗虫、吃肉……

 

傳統的猶太電影不是猶太人受害史,就是猶太人建國故事,悲情遠勝人性,歷史的枷鎖,讓這類電影都有沈重得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何處是我家》同樣以納粹迫害做背景,卻避開陰鬱悲慘的史實重建,而是像流星一般,不時畫過銀幕,讓大家輕聲一歎!

 

林克最強的功力在於以異鄉猶太人縱算一息尚存,依然無法擺脫德國陰魘的故事,捕捉猶太人亡命天涯的無根心情。這一家三口的經歷,其實不過是大時代小人物的小故事,他們不用大吼大叫,也不用大哭大鬧,卻讓我們看到猶太人經常被一封家書鬧得發狂;女主角趴在非洲土地上不過悄悄地說了一句:「現在,退稅和電車都已經變成無意義的字彙了!」女主角卻讓我們在笑聲中窺見了猶太人經常被歷史和宿命開玩笑,連根刨起的痛。

 

但是最重要的是,《何處是我家》的這三位白人真的在非洲土地上,進入黑人的文化、進入他們的生活,廚師管家歐瓦和他們的互動關係最是代表。剛開始,白人的傲慢與自大帶來的陌生、岐視,很快就轉化成親人般的休戚與共,小女孩一定要雙腿夾抱著歐瓦的真情,歐瓦又不時把黑人文明的真義和價值觀念傳輸給白人的文化衝撞,都使得歐瓦不再是《亂世佳人》中所刻意打造,刻意討好美國人的咶噪黑人保母形象,而是幹練得有如任何一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豪門的管家。

now6004.jpg 

人的尊嚴,人的氣息,在最後三位白人變賣家產決定返回德國的火車上達到最高潮。女主角身上已經分文不明,歎口氣面對著窗外賣香蕉的黑女人說:「沒辦法,我沒錢,我已經瘦得像隻猴子一樣。」黑女人裂開嘴,一排白牙已經殘斷缺裂,她笑著撕下一根香蕉說:「來,就送給猴子吃吧!」

 

白人不比黑人優越,猶太人不是死愛錢,德國人不是人人皆納粹,《何處是我家》矯正了好萊塢打造的白人優越世界觀,開啟了世人愚昧的心智,用最開朗的生命態度告訴我們一則「只要真心活過,生命就不會空白」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