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大難來時各西東

靈感來自聖經,改編超越了聖經,包溶進資本主義的罪惡,應該是《2012》最有光華的改編技法了。

 

基督教聖經創世紀第六章中描寫:「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所以他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諾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神就對諾亞說:「…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飛鳥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每樣兩個,要到你那裡,好保全生命…」

 

八大工業國家的領袖從地質學家得到了世界即將毀滅的警訊,於是參考了聖經的「諾亞方舟」經文,彼此立下誓約,秘密在中國西藏打造了現代方舟,讓各國政要,科學家和各類生活都能夠進入方舟,避開洪水浩劫。這是導演羅蘭.艾默立許機巧所在,有神話可以參考,就不必挖空心思再想新點子了。

 

但是,羅蘭不是只會抄寫,他懂得改良,關鍵點在於:「誰能上方舟?誰才准誰上方舟?」

 

20-01.jpg

 

聖經上唯一特許登上方舟的人類只有諾亞一家人(他有三子三媳,連同諾亞夫婦,最多不過八個人),然後,天降大雨一百五十天「…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

 

遠古時代,人丁不旺,只要是耶和華眼中的義民,就有機會保全性命於洪水,諾亞一家因而成為「選民」;當代人生,各色膚種都有,強權美國也不能獨行其是,所以只能眾建方舟,廣納各國精英,知悉機密的政要因而優先入列(這是不是正是他們願意保守機密的特權心情?),他們雖為各國菁英,但是國都不存了,他們自封為「義人」,優先取得登船証的做法,根本就是特權徇私,只圖苟且偷生的自私選擇(這是多醜陋的人性啊!垂垂老矣的伊莉莎白女王還能帶著兩隻愛犬登船的踉蹌一瞥,就是最強力的政治反諷!)。民主社會中,遇上大難來襲,確實無法以民主方式投票選出最後登船的「選民」代表,於是領導政要就理直氣壯地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登船了,美國總統雖然還有一點美國最後一任總統的不捨良知,寧願與人民共存亡(用他的愛心對照他國領袖的私心,《2012》還是不忘替美國政權的人權高度擦脂抹粉),但是他還是私下讓女兒取得了登船証,那不也是一縷命脈,香火不墜的私心嗎?

 

20-01345.jpg

民選領袖也許還能自詡有民意基礎,九死一生或許還有機會收復舊山河,但是有錢的富商巨賈,照樣能有地下管道優先告知危機警訊,大難來時亦能即時登船逃生,有錢就有權勢,只要勇於捐輸,就能佔盡好處便宜。換句話說,沒錢的人就該死,沒有關係的愚民,也活該溺斃於洪水之中。這種政商勾結的人生拼圖何等殘酷無情,卻又何等真實,美國官僚甚至振振有辭地說:「建方舟要花這麼多錢,不賣船票給巨賈,又如何籌募到必要款項。」問題在於私密行動,就有黑洞,就夠讓有心人上下其手,反應在政商官僚的互通聲息上,一點都不讓人意外,《2012》能夠利用一張船票直指資本主義的禍害弊病,功力確實不凡。

 

可是,《2012》亦有蛇足。海嘯提前來襲,已經上船的官僚決定提早封船,讓已經付錢取得船票的人根本登不了船,大家圍聚在碼頭上哭天搶地,亦不能撼動只顧保命的鐵石心腸官僚;還得靠大義凜然的科學家發表「人性宣言」,才能即時搶救船外黎民,根本就是一廂情願地煽情邏輯,「大難來時各西東」爭先恐後,原本就是人性最醜陋的真實面,也是科學計算下保全物種命脈,必需鐵血無情地執行手段,硬要來這麼一段兒戲式的大逆轉,只是試圖替不義之人,多添上一頂人性光環,其實完全不能發揮美化或淨化的功能。

 

最不堪的卻是走後門的藏民。規模這麼浩大的方舟工程,導演相信只有龐大的中國勞工能夠完成,但是有任何勞工得以上船嗎?他們的命運大概只能像是始皇陵寢中的陪葬兵馬俑而已,但是藏民警衛就是懂得鑽漏洞,就是會走後門,而且是只供禽獸通行的腥臭通道(別人都不會,只有藏人會,藏人的逃命心情等同於二百年前採豬仔模式偷渡進美國的華工,導演種族岐視的意識心態是多麼地偏頗啊),甚至還差點因為他們卡住了艙門,讓全船的人都為之陪葬,電影情節所散布的暗示意味,其實就是不折不扣的白人帝國主義的岐視偏見。

 

諾亞方舟是耶和華保全諾亞家人的私心,但那亦是偏心;羅蘭.艾默立許把這顆「私心」發揚光大的結果,就有如一面浮世繪照妖鏡,幕前幕後所有人的嘴臉都難以遁形了。

 

 

2012:眾人皆醉我獨醒

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執導的最新災難片《2012》中,你最喜歡那一個角色?

 

我不會選約翰.庫沙克(John Cusack)或者Chiwetel Ejiofor這兩位主角,因為他們都是傳統角色,套用刻板印像打造的人物而已,完全沒有生命骨肉,換誰來演,嗯,差別都不多。

 

我選的是只有四場戲的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我喜歡的不是他的表演,而是他演出的那位瘋狂主播Charlie Frost

 

伍迪在全片中只有四場戲,戲份真的不多,雖然都是奇怪不討喜的狂人行徑,卻是全片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

 

他是駐紮在美國黃石公園的生態專家,自己主持一個單人電台,每天隨時在新聞現場提醒聽眾政府在騙你,巨大的生態危機即將要爆發,他的第一場戲就是約翰帶著兩個小孩去黃石公園露營,赫然發現以前的湖泊已經乾涸了,他們決定闖入禁區一窺究竟,他們的一舉一動全都被埋伏守候的伍迪用望遠鏡看得一清二楚,這三人父子等於就是事件的目擊者了,等到他們被軍方釋放後,於是他也立刻上前盤問軍方究竟有什麼解釋,他的舉止和造型雖然怪異,每個問題和動作卻都切中核心,因為他是真正的生態專家,從各種資料研判,確定將有災難發生,只是並不確知規模有多大。

 

後來,約翰剛巧瞧見了伍迪的行動廣播電台,才明白原來他一直忠實聆聽的生態廣播,都是這位狂人所為,就在那輛行動廣播車上,他看到了更多被國家刻意遮掩,也被世人忽略的真相秘密。

 

20-05.jpg

最後,就在大災難來臨的那一刻,伍迪並不在行動廣播車上,但是廣播依舊充滿了現場直播的臨場感,約翰抬頭一望,竟然在山頭看到了伍迪的身影,原來他把發射器背到了肩上,麥克風就垂掛在嘴角邊,他發揮了一位「戰地」記者的精神,正在做生態奇觀的「火線」報導。

 

是的,伍迪是狂人,所做所為亦只有狂人才做得出來,但就一位媒體人而言,講真話,是專業的第一標準,從科學証據中發現真實,則是專業的最高守則,這兩點,他都嚴守分際,只是他的見解太前衛,一般人不是聽不懂,就是認為他危言聳聽,不然則是視他如末日教會的激進教徒。

 

但是,真正讓我投下「喜歡」這一票的關鍵原因卻在於他到火線前線做實況轉播的敬業奉獻。

 

首先,多數媒體不是為企業,就是為政府服務,他的行動電台,則是為良知服務,堅持專業本色,不斷地提醒呼籲,知識份子要做的事不就正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這座行動電台,不需要員工,自己一人就可以搞定一切,那種精神,不就正好合乎專業部落格的經營理念嗎?

 

其次,新聞記者最偉大的情操就是在新聞火線上為真實獻身,前進到世紀災難的現場目睹事件發生,正是記者天職,即使因此殞命也在所不惜,也要即時傳遞出真實訊息,這種追求真相而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拚戰精神,是何等神聖與莊嚴的生命態度啊!

 

是的,伍迪是狂人,所以也的狂語也就沒有太多人相信,要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境下堅持信念,真的要有勇氣、良知與膽識,雖然《2012》只給了伍迪四場戲,但是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他一人始終如一,卻也只有他能從幻滅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