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此時有聲勝無聲 

舒伯特的「鱒魚」,旋律輕快動人,過去兩百年來,一直深受喜愛,填上歌詞後,更讓人容易琅琅上口,寫下雋永的青春記憶。

 

如果把「鱒魚」放進電影中,特別是華人電影中,其實是很難想像的特別安排,一旦出現,它就會產生一種奇襲的效應,岸西執導的《親密》中就出現了這一首曲子,「鱒魚」來得突然,卻像一顆石子投向湖心,就是能夠激起陣陣漣漪。

 

「鱒魚」出現的時機在電影終場前的大廈天台上,正在辦公室趕著幹活的林嘉欣與鄭伊健,忽然聽見了警報聲響,然後似乎聞到了燒焦氣味,顯然,偌大的辦公大樓不知那一個樓層傳出了火警意外。

 

警報既響,就得逃命,可是不知火起何處,又怕搭了電梯會斷電,最好的保命方式就是直接從樓梯跑上天台,他們不是整棟樓唯二加班的人,天台上陸續來了好幾位受驚的客戶。來到天台,暫時不會有生命危險,安心等待消防人員來救援即可,兩位總是忙於公務的男女主角因此有了獨處時間。

 

驚魂甫定的林嘉欣倚著水泥護欄,心思卻是五味雜陳的,或許以前曾經有過期待共處的綺情遐思,卻怎麼也料不到會是這種機緣下成真,環境不對,心緒不對,機緣卻是難得的,有一搭沒一搭地胡扯些辦公室的瑣事後,聽見消防車的汽笛聲音響起,救援人員已經到達大樓前空地時,她也就輕聲哼唱出「鱒魚」的中文歌詞:「明亮的小河裡面,有鱒魚慢慢游,快活地游來游去,像飛箭一模樣。我站在小河畔,靜靜地朝它望。在清澈的河水裡,它游得多歡暢,在清澈的河水裡,它游得多歡暢。」

 

有的人一有閒情逸致,或許就會放懷高歌;有的人則是鬱結於胸,藉著展歌,一吐塊壘,林嘉欣此時唱起「鱒魚」卻全然不是這款心情,此時此刻唱起「鱒魚」,雖然有點突兀,卻也是她從坐困愁城的辦公室生涯中,獲得解放紓鬆的快活對照,卻也使得話不投機的這對「開不了口的」情人,得以不再硬找話題來打發時間,反而有了音樂交集,林嘉欣開了頭,鄭伊健也能簡短應和,音樂共鳴,讓他們的相處時光不再尷尬,讓他們短暫的聚會記憶,有了美麗的音符記號。

 

戲劇的意外,往往都是編導的刻意安排,很少神來一筆的即興揮灑,《海角七號》的「野玫瑰」就是環扣嚴密的音樂鋪排,《親密》選用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突襲,就算只出現了短短不到卅秒鐘的時間,卻也發揮了高濃度的糖漿功能,被「鱒魚」撩撥到的你我,就再也很難忘記這段短暫的天台避難記,蘇東坡書寫的是「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岸西和林嘉欣卻是完成了「天台哼鱒魚,何似在人間」的音樂傳奇。

 

世界名曲,大家都熟,反而不好用,拿捏不當,反而會滋生反作用,一旦用得巧,卻能刻骨銘心,還記得馬克.李斯特主演的《兩小無猜》嗎?他和女主角Melody在音樂教室外相遇等候,男生拉大提琴,女主吹直笛,考試之前,馬克.李斯特簡單地拉出了「兩隻兩虎」的主旋律,協助Melody調整音準,看到Melody嫣然一笑的神情,兩小無猜的情愫,就靠著「兩隻老虎」的簡旋音符起了化學效應。

 

Melody是美少女,melody亦是美妙的音樂旋律,Melody的傳奇訴諸melody來完成連結,何等奇妙啊!愛情沒有道理,該來的時候就會來了,善用音樂,這種沒有道理的心電效應就得到了彈揚共振的空間了。

親密:斷腸人在風雨中

颱風天,風雨交加,你卻停留在碼頭,癡癡守候著渡輪來到。為什麼?想必是渡輪上有著你垂念關切的人物。

 

寧可等到全身都被雨水給打濕了,卻還不離去,原因也全是為了心中的那一份在意。

 

岸西執導的《親密》中就出現了一場林嘉欣風雨中守候戲,她等待的人始終沒有在風雨中出現,颱風警報早已高懸,碼頭邊早已無人影,風雨這麼大,船都不開了,你還在等誰呢?碼頭邊只剩一輛計程車在枯等,無奈的林嘉欣只好搭上了飾演司機的許志安所開的車。

 

inti06.jpg

林嘉欣的癡,許志安是看在眼裡,林嘉欣的苦,卻也是許志安無法分享的,他也只能默默把車往前開去,偏偏風雨太強,車子拋錨,無線電叫不到其他的車,救援的車也不知何時才會到達,困在風雨裡,進退不得的心情,更加重了林嘉欣「夜迷津渡,霧失樓台」的情傷悲淒。同樣也一愁莫展的許志安,只好頂著風雨,拿起傢伙和修車指南,打開車前蓋,看看能不能自力救濟了…

 

從頭到尾,這場只有兩人演出的戲,沒有提到一個愁字,卻因為有風有雨,加上進退不得的困境,無需任何言語,所有的惆悵愁境全都四溢了出來。

 

偏偏就在此時,一輛私家車疾駛過去,車子身影好熟悉,再也忍不住的林嘉欣開了車門,似乎想要在雨中高喊停車,那人那車不就是她在風雨中守候的人嗎?緣份态淺,守候了大半天,就這樣擦肩而過嗎?就這樣一句話也搭不上嗎?枯立在雨中的林嘉欣似乎沒有流淚,雨水早已替她說了一切,看在眼裡的許志安亦只好默默替她撐起傘,擋掉狂瀉不止的雨絲了。不著一字,風流盡出,淒苦盡現,這場戲,應該就是岸西把蘊積在心的情思,轉化為影像的千錘百練功力了。

inti11.jpg

 

也因為這場戲,才能《親密》採用的捲簾倒敘結構法,有了全然不同的意境。

 

許志安第一次出場的戲是到了林嘉欣的辦公室去探視她,一男一女,卻不像一般男女朋友,似親實遠,因為彼此都很客氣,只是利用午休時間共進午餐。然而,他卻是辦公室的生面孔,巧遇林嘉欣暗戀的鄭伊健時,卻突然有了情敵較勁的味道溢散了出來,利用等電梯的時間,鄭伊健主動問好,那是表示友善歡迎,亦是好奇探詢,想要確認對方身份與關係,不能明說的辦公室情愫,原本是連私人感情都不宜探詢的,禮貌問好的動作卻也因此有了極其複雜的底層情緒。

 

inti03.jpg

接下來就是眾人擠進狹窄的電梯裡,人極多,人極近,所有的心思卻只能深埋心中,相隔何其遙遠,絕對親近的空間,絕對陌生又疏遠的心境,則又是岸西精心打造的空間影像感情了。

 

公司地處偏僻,附近找不到中意餐館,好不容易選中一家,服務生卻說保險絲斷了,不賣熟食,於是林嘉欣和許志安只好點了可樂,勉強打發這頓午餐,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的一個中午,低調看不出重點的人生,卻是我們曾經度過的無數無聊歲月的單調人生,岸西的生活切片,看似平淡,卻另有深意。正因為先有了這場淡如水的男女交往戲,再對照後來的雨中相逢的淒風苦雨患難情,一切才有了頭緒,也說明了他們原本只是萍心相逢,即使一個曾經體恤,一個感念在心,但是只算友情,不能成為愛情的低調黯然,也才有了讓人頓悟的力量。

 

世上的男女愛情原本就是紅塵通俗劇,但是岸西不想重彈老調,她的選擇與安排,說明了她是一位冷眼看人生的外科醫生,一刀切入,就中要害,功力極深。

 

親密:似有若無地下情

看完香港名編劇岸西執導的《親密》,我對女主角林嘉欣多添了三分同情。

 

2008年的她,其實有多種截然不同戲路的精彩表演,《花,吃了那女孩》中,她是大而化之的花心女同志,嘗試了各種誇張狂放的表演方式,然而在《親密》中卻又極度內斂,成了愛在心裡口難開的癡情辦公室女郎,相較於她在2007年的《綁架》中的現代版鐘樓怪人造型,變化大到讓人難以想像,她是勇敢,也是努力創新的敬業演員,金馬獎評審看中了《親密》的內斂表演,割捨了她顛覆自己形象的《花吃了那女孩》,或許是覺得喜劇表演太誇張了,所以選擇了所有心思和情緒都藏在笑容底下的《親密》,我雖覺扼腕,但覺得評審能看中《親密》的內在張力,已屬不易。

 

問題在於《親密》輸給了《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劉美君,問題在於去年金馬獎女主角的表演層次上,真的有形有戲的兩個決戰對手,並不是林嘉欣與劉美君,而是林嘉欣與《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莫小奇(另一位入圍者是《渺渺》的張榕容)。結果,表現旗鼓相當的林嘉欣與莫小奇都未獲青睞(張榕容最自在的表演,其實是《天黑》,而非《渺渺》),反而是劉美君勝出。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媒體與觀眾都沒有看過《親密》、《我不賣身、我賣子宮》與《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所以評選結果,水波不驚,觀眾沒有熱情,亦沒有批判,金馬獎的影后榮譽,就在大家都起不了共鳴,只能虛應故事,鼓掌如儀的應付心情下,草草收進了歷史夾縫之中。

 

岸西的《親密》劇本詮釋的是一段苦隱在心的辦公室戀情,男主角湯少(鄭伊健)是女主角阿珮(林嘉欣)的頂頭上司,關鍵在於湯少已經結婚,有妻有女,即使阿珮單身,容貌姣好,彼此又投緣,但是所有的好感都只能放在心裡,偏偏她們的辦公室設在偏僻郊區,於是五位公司同仁每天就搭乘湯少開的車子上下班,每天上班時公務繁忙,大家窩在同一間辦公室裡,下班後卻又再窩在同一輛小車子,繼續分享著個人的公私情事,繼續碎語絮聒,繼續若有似無的勾心鬥角與情愫滋長。

 

pho03.jpg

《親密》的故事架構基本上是參考了法國電影《5 x 2愛情賞味期(Cinq Fois Deux)》的倒敘方式下去重建一段辦公室戀情,我們看到的是經常鬥嘴的小情侶終於攤牌分手,看到的是一直隱身在後座的阿珮終於在大夥都下車後,得以移坐前座,得知了湯少要她趕快另謀出路的良心建議,導致她的地下情再也忍耐不住地爆發,但是接下來的故事卻再以「一週前」、「一個月前」、「三個月前」、「半年前」和「一年前」的捲簾法,逐一揭示了所有小情小愛小怨小憎的辦公室矛盾。

 

人生苦短,可是多數的上班族一半最美好的時光都耗在辦公室裡,同事才相親相知,有血緣的家人似親實遠,《親密》的片名其實與人生真相摻雜著濃烈的反諷意味,岸西的處理手法極其細膩,從安排林嘉欣的座位(就在鄭伊健的駕駛座後方,只能躲在他的身後窺視著,觀察著,或者愛慕著他),就看得出她是如何運用空間關係來包裝心情,以致於當同事都已各自散去,小兩口終於能夠並肩坐在擋風玻璃後,分享著不想讓其他人知道的「真心話」時,愛戀韻味早已發酵到香味四溢了。

 

pho01.jpg

林嘉欣的演技難度不在讓人看見,而是讓所有的人都看不見,卻能夠隱約察覺得到,唯有如此,那才是「地下情」的真正意境,就如同當事人其實心知肚明,卻又礙於現實裹足不前,糖衣沒有咬破前,永遠是那麼鮮豔可愛,一旦咬破,誰知有多苦?誰知有多慘?不能的,與不願的,糾結在一起的混沌情勢,全寫在他們的一舉一動中。

 

細看《親密》,其實你可以瞧見女性的幽微心思,歷歷在目,卻也不能直指要害,這種微妙,最是讓人回味,詮釋得這麼精準夠味,卻與影后無緣,這正是我替林嘉欣扼腕歎息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