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Miles:名曲動人心

每一回,只要聽見前奏吉他聲弦撥動,就會讓人泫然欲泣的歌曲,首推「500 miles」。

這首歌用在民謠電影如此催淚,用在殺手電影,同樣讓人唏噓。

我真心推薦的電影版本是柯恩兄弟(Joel Coen 

Ethan Coen)編劇執導的《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 。

一如電影片名,故事主角就是奧斯卡·伊薩克(Óscar Isaac)飾演的民謠歌手Llewyn Davis,電影描述他在1960年代流浪各地演唱民謠歌曲的時代光景。他熱愛音樂,醉心歌唱,但是唱民謠的他,飄零流浪,很難養活自己,更別說那隻貓了。

《醉鄉民謠》拿過坎城評審團大獎,柯恩兄弟的「貢獻」之一,除了復刻1960年代歌場風情,就是要求所有演員都要能彈能歌能唱,在攝影機前面都要來真的,原音重現。

所以,不只是奧斯卡.伊薩克自彈自唱,這首「500 Miles」就出現在Justin Timberlake ,Carey Mulligan和Stark Sands三位影星在小酒館裡的現場實況。

Justin Timberlake 原本就是歌手,「500 Miles 」對他而言只是片小蛋糕,但是年輕秀美的的Carey Mulligan也能放歌,而且唱的如此氣韻自如,倒是讓我深受感動,畢竟這場戲有如向當年紅極一時的「Peter,Paul and Mary」三重唱致敬,Carey Mulligan的歌喉絲毫不遜色啊。

然候,聽著「If you missed the train I’m on

如果你錯過了我坐的火車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你知道我已遠行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即使火車開到百英里外,都能聽汽笛聲響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一百英里啊一百英里

一百英里啊一百英里

一百英里外都能聽到汽笛聲

重複五次的A hundred miles不就是五百英里了?

在這樣的歌聲中,我們看見Óscar Isaac穿著厚大衣,拿著吉他箱,走過冰天雪地,辛苦跋涉流浪,只為唱歌謀生,寒徹骨的辛酸委屈,讓人不由自主一掬同情之淚。

武術指導出身的David Leitch在出任導演所拍的《子彈列車(Bullet Train)》也用了了這首「500 Miles」,描寫一群雙手血腥,各有前塵往事的殺手,都搭上這班高速火車,講不清,理還亂的恩怨情仇讓他們中槍的中槍,悲憤的悲憤、感傷的感傷,這首「500 Miles」悄悄流瀉出來,聽著「If you missed the train I’m on/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怎麼歌詞中的miss突然變成了「失去」,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變成了感傷兄弟的死別?

再聽著「Lord, I’m one, Lord, I’m two/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away from home.」搭配負傷殺手的黯然場面,你是否和我一樣,啞然失笑了起來。

動人民謠,擺在哪兒都動人。

《醉鄉民謠》版的「500  Miles」

子彈列車

Five Hundred Miles——[子彈列車Bullet Train]Song For Memories(山本润子

夕陽小紅帆:小曲清唱

春節假期即將結束,你是否感歎美好時光來去匆匆?收假前,看著美麗夕陽,或許你會和一樣,想唱首小曲:「Red sails in the sunset (夕陽中的小紅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小曲清唱,心緒如酒。

英國電影最愛用小曲來註解角心襟懷。丹麥女導演Lone Scherfig在描寫英國人對抗希特勒的二戰時光電影《他們的美好時光(Their Finest)》,就用小曲來對照大時代,曲雖小,卻有千鈞之力,極動人。

《他們的美好時光》設定在1940年至1941年間德國不時空襲英國的「倫敦大轟炸」歲月,Gemma Arterton飾演的女主角Catrin為了養活自己和畫家男友,參與「大內宣」電影的製作。她負責要把英國老百姓自動自發,組成千帆船隊援助英國軍人從法國鄧寇克海岸撤退回國的真實故事寫成劇本。電影動人,民心也從中得到激勵。

每一回Catrin收工返家,男友家的唱盤就播放著1935年的流行紅歌「Red Sails In The Sunset」,銅管小號的前奏,吹出了當時的「流行」,如今聽來卻十足「老式」情歌。

「Red Sails In The Sunset」是首期盼與愛人共度此生,不再飄浪的情歌,核心精神全在開頭的四句歌詞:

填寫歌詞的Jimmy Kennedy 從小在北愛爾蘭的史都華港(Portstewart)目送小紅帆出港,就寫出了為生計出航,為情愛返鄉的小情歌,道不盡的分合纏綿,正是小情小愛的極致表現。

《他們的美好時光》有大時代背景,卻也偷渡著在工作場合朝夕相處,為共同理念奮戰的兒女私情。不能說的秘密,來不及說出口的真心話,只能透過那艘小紅船承載相思了。亂世兒女誰不想有個家,有心愛的人相守共老,偏偏「倫敦大轟炸」時期,多少人的美夢剎那就碎滅,小紅船返港時,愛人能夠平安返家嗎?

Red Sails In The Sunset

作曲:Hugh Williams
作詞:Jimmy Kennedy

Louis Armstrong的樂團演出版本

Bing Crosby 與Victor Young樂團演出版本

里斯本的故事─隔壁歌

/

喜歡「聖母合唱團(Madredeus)的你,一定是文青。

若非德國導演溫德斯(Win Wenders)在1994年拍攝了《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也許「聖母合唱團」 和主唱歌手Teresa Salgueiro只在歐洲遊唱,《里斯本的故事》1995年上映後,風靡全球,讓「聖母合唱團」成了國際名牌,成了90年代的文青標籤。

電影男主角Philip Winter (Rüdiger Vogler飾演)是一位錄音師,接到導演戰友寄來的明信片就兼程趕到里斯本籌備新片。但他等不到導演,只能四處閒逛,開啟了一個人的里斯本浪遊記。

他最美麗的發現就來自隔壁房間傳來了「聖母合唱團」的歌聲,對聲音敏感的Winter就這樣闖進了葡萄牙的音樂殿堂,愛上了Fado樂音,也愛上了主唱Teresa Salgueiro。

讓他一聽鍾情的樂曲名叫「Guitara」,直譯就是「吉他」,吉他、提琴、鍵盤和手風琴的動人前奏後,就是Teresa Salgueiro臨風飄舞的身姿與歌聲了:

錄音室整體是灰灰藍藍的,有的樂師還叼著菸,然而音樂攝魂,Teresa款擺勾魂,觀眾的心完全像錄音師一樣陷進了音樂迷宮。

雖然導演到後面才現身,「聖母合唱團」卻是在前往巴西演出前,就交出了他們承諾的原聲配樂,也讓錄音師找到更多眼睛看不到的葡萄牙聲音元素,組成獨特的葡萄牙靈魂。

樂迷通常熟知樂團主唱,未必熟悉其他器樂演奏家。提到「聖母合唱團」 ,熟悉的應該首推主唱Teresa Salgueiro,其他團員之名,難免就抱歉了。

「聖母合唱團(Madredeus)」是古典吉他手Pedro Ayres Magalhães和鍵盤手Rodrigo Leão在1985年組成。團名這麼另類,因為他們是在一座修道院內錄音,空間回音獨具魅力,幽暗迴響,適合葡萄牙民歌Fado的憂傷氣韻,更適合暗夜聆賞。

更有趣的是錄音室附近每五分鐘就有輕軌電車轟轟然經過,只能搶時間賽跑,斷斷續續錄音。

40年來,「聖母合唱團」的成員來來去去,早已換了好幾代高手,連主唱Teresa Salgueiro也在2007年離團了。然而,有幸聽過,你就不會忘記,曾經就是永恆。

Wim Wenders是最愛,也最會發掘與運用音樂的導演。

兩隻老虎:小鴛鴦定情

很多中年人都很懷念《兩小無猜》中的諸多Bee Gees金曲,卻很少人討論電影中的「兩隻老虎」。

也許大家都忘了,男主角Mark Lester馬克.李斯特就是在演奏「兩隻老虎」時認識了女主角Melody 。

換句話說,「兩隻老虎」就是他們的定情音樂。不可思議吧?

愛情這東西,什麼時候講過道理?

《兩小無猜》就像一般愛情故事,相信一見鍾情。丹尼樂器專攻大提琴,卻有緣得見等著吹直笛的梅樂蒂(崔西.海德/Tracy Hyde飾演)。兩人就在音樂教室外頭,琴瑟和鳴起來,他們演奏的曲子正是「賈克修士」。丹尼拉琴拉得普通,美樂蒂也吹得平平,但是小小年紀的兩人就在這首曲子中,彼此觸電了!

丹尼從此饑渴尋找梅樂蒂的倩影,吃飯想要同桌,下課想要陪伴去玩,舞會時更上前求舞……

有一天,丹尼被老師體罰,梅樂蒂一路等到他從老師房間出來,拉著他到公墓花園散心,直接告訴丹尼說:「你如果喜歡我,就不要再透過別人傳話,我不要做最後一個知道的人。」

天下癡情男聽到這款情話,能不投降嗎?梅樂蒂順手遞了個蘋果給丹尼吃,兩人正在享受伊甸園般的雙人獨處時光,眼前墓碑有位先生在碑文上感謝著愛妻帶給他五十年的歡樂時光。

「五十年有多長啊?」梅樂蒂問著:「你會愛我那麼久嗎?」

咬著蘋果的丹尼回答說:「沒問題,我已經愛妳,愛了整整一個星期了。」

吃完蘋果的兩隻小老虎就這樣快快往前跑去,跑出一段很多人只敢想,不敢做的戀情。

We used to love,while others used to play. 懂愛、敢愛,又相愛的人,多幸福!

《兩小無猜》曾經風靡亞洲,從預告片可以想見當年風采,第40秒就是「兩隻老虎」的音樂:

丹尼男孩:飛翔吧孩子

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2024年台灣映期最長的動畫片應數西班牙導演Pablo Berger編導的《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再見機器人》最動人的歌曲應當要算「Danny Boy」。而且是鳥兒唱給機器人聽的。

直譯為「丹尼男孩」的「Danny Boy」是英國歌,也是愛爾蘭歌。

「Danny Boy」是英國律師lawyer Frederic Weatherly在1910年寫作完成,曲調卻是取材自1855年即已盛行的愛爾蘭民謠「The Londonderry Air」,曾經是競技場上的勝利戰歌,也曾經是國族榮光的聖歌,更多時候天下父母為即將上戰場的兒子的祈禱與祝福。

有趣的是「Danny Boy」出現在電影中,不時都和飛行有關。

1990年電影《英烈的歲月(Memphis Belle)》描述美國波音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孟菲斯美女(Memphis Belle)在二戰期間,派駐英國執行的第25次,那也是最後一次任務,更是冒著生命危險才完成的超級任務,電影的主旨就是要向二戰期間在歐洲上空作戰的飛行員致敬。

電影中,不但有角色的小名叫「Danny Boy」,主旋律既是歡慶之歌,也是悲壯之歌,不時浮現。

例如,就在最後任務前的慶祝舞會上,Harry Connick jr. 飾演的飛官盛情難卻登台清唱四句:

在你以為離情依依之際,鼓聲一揚,曲調銳變,成了歡舞縱情熱歌,驪歌成了男兒志在沙場的勵志之歌。

《再見機器人》的「Danny Boy」出現在沙灘上,機器人被主人遺落沙灘上,成了不能動彈廢鐵,成了母鳥孵化幼雛,訓練飛行的基地。

其中一隻慢鳥,屢飛屢敗,但是母子都沒放棄,終於展翅得飛時,母鳥喜悅吹起「Danny Boy」的口哨聲,鼓動翅膀,載歌載舞,興奮地指揮雛鳥高飛,還忍不住親吻了機器人,感謝他的陪伴與育成。

It’s you, it’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是你,是你該遠行的時候了,而我ㄧ定守候。

多美麗的Danny Boy!

In The Morning:兩小無猜

Screenshot

Bee Gees 合唱團最初的台灣譯名是:蜜蜂馬兒合唱團。後來才「正名」(音譯)為:比吉斯合唱團。

透過Alan Parker原創故事及編劇的《兩小無猜(Melody )》,更是讓Bee Gees的歌聲發揮動人影響力的關鍵。

因為,Alan Parker 是最早帶動MV(Music Video)概念,用影像搭配樂曲,創造煽情力量的創作者。他懂音樂,敢用音樂,電影一開場就是Bee Gees合唱團演唱的「In The Morning」。

接下來,片中還相繼出現了「First of May」、「To Love somebody 」和「Melody」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就是說青春校園裡的天真童趣都配合有 Bee Gees的歌聲。

無所不在的Bee Gees,曲曲動人的Bee Gees,再加上清純可愛的男主角「丹尼」(馬克.李斯特/Mark Lester)和有如白白淨淨解語花的女主角「梅樂蒂」(崔西.海德/Tracy Hyde),《兩小無猜》就此成為1970年代的青春回憶。

《兩小無猜》描寫年方十歲的丹尼和梅樂蒂兩人一見鍾情,不但互許終身,還在同學的見証下舉行了他們的婚禮。這是叛逆青年多麼赤忱的夢想與行動宣言啊!

《兩小無猜》的前二十分鐘裡,你並不確定這是什麼電影,因為導演花了相當篇幅描寫小學校園裡的非理性生活,老師們不懂孩子,不會教學,大人呢,也是忙著應酬生活,對小孩的心聲聽若未聞,大家只能在學堂裡高聲喧鬧,或是在田地上試驗著不成熟的土製炸彈…這款生活,搭配「In The Morning 」這首歌,誰不珍惜自己青春有夢的時光?

In the daytime I will meet you as before
天亮後,你可以在老地方找到我
You will find me waiting by the ocean floor
Building castles in the shifting sands
看到我在流動的沙灘上興築城堡
In a world that no one understands
在這個沒人理解的世界裏

In the morning
清晨了
T’is the morning of my life
這是我一生的清晨
T’is the morning of my life
這是我一生的清晨

今天大年初一,謹以本曲祝福所有朋友新年如意,美好一年從清晨出發。

In The Morning
作詞/作曲:Maurice Ernest Gibb / Barry Alan Gibb

月河變奏曲:各家爭鳴

一首歌的生命有多長?兩三百年後還有人唱,一定就是經典。

Henry Mancini創作的「月河(Moon River)」就是長青歌的代表作。除了膾炙人口的《第凡內早餐》,還有很多電影也使用了這首歌曲。

1960年代的美國高中校園畢業舞會播放「Moon River」,合情入理,因為歌曲正當紅;同樣地,西班牙傳教士彈著吉他教小朋友唱「Moon River」,也不讓人意外,因為歌曲簡單易唱。

2054年的購物商城也播放著「Moon River」,說明了歌曲即使問世近百年,依舊流行;至於2345年如果還在傳唱「Moon River」,就代表這首歌曲的不老魅力。

2054年為背景的電影是Tom Cruise主演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他要對抗濫用先知預言能力的體系,證明自己清白,就在挾持一位先知逃進商場時,商場播放的音樂正是「Moon River」。

「Moon River」出現在Apple科幻電視劇《末日地堡(Silo)中,時空設定在2345年,女主角蕾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逃出第18座地堡,來到有如廢墟的17號地堡時,意外聽見了「Moon River」的歌聲,只剩一人獨守機房的神秘男子,靠著「Moon River」樂音渡過漫漫日夜。

「Moon River」不是仙丹,卻有陪伴功能。

同樣是Tom Cruise主演的《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中,湯姆祈禱上帝指引迷津後,決定從軍,於是冒著大雨,趕往畢業舞會尋找愛人,兩人就在「Moon River」的旋律中起舞,美好回憶在此停格。因為從軍派往越戰前線後,就是人生噩夢了。

阿莫多瓦執導的《壞教慾(La mala educación)》則是描述有戀童癖的神父,性侵了有天籟美聲男童的悲慯故事。神父在河父彈吉他,小男生即席唱出「Moon River」時,原本是最美好的歲月流光,可惜美好回憶不能在此停格。

「Moon River」美則美矣,空留惆悵憾恨。

一首歌的生命有多長?已經傳唱六十多年的「Moon River」不只wider than a mile,還會世代傳唱下去,至於是悲或歡?是喜或愁?就看創作者的用心與用力了。

詹天馬:桃花泣血歌謠史

阮玲玉沒來過台灣,但是1930年代的台灣影迷對她並不陌生。

阮玲玉不會講台灣話,也不會唱台灣歌,但是1930年代的台灣影迷,很多人都會唱她的電影歌曲。

台灣第一張電影原聲帶是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記》。

電影是默片,當初在上海上映時,現場搭配什麼音樂?史料欠缺記載。但是,電影來到台灣時,可是轟轟烈烈,創造出著名的台語歌謠-「桃花泣血記」。

關鍵在發行《桃花泣血記》的片商詹天馬。

他是著名的電影辯士,負責講解默片或者外國電影劇情。

1932 年因為要映演《桃花泣血記》,他想到租借車輛,大街小巷播放歌曲,宣傳影片的策略。

於是詹天馬參考電影富家少爺愛上貧家女孩的愛情悲劇,寫下歌詞,請王雲峰譜曲,再請歌仔戲演員出身的純純(本名劉清香)主唱,灌錄成唱片。

然後,宣傳車掛上電影海報,接上麥克風和喇叭,沿街播放,這種行動宣傳果然吸引許多觀眾,歌曲紅了,電影也大賣,寫下打歌又打片的雙贏佳績。

詹天馬填寫的歌詞兼具「勸世」與「預告」功能。「勸世」主軸就是自由戀愛最好,父母不要干涉太多:

人生親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解說」功能就是「劇透」,歌詞在說戲,這本來就是詹天馬的「專業強項」:
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琳姑出世歹環境,相似桃花遐薄命。

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拘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歌曲最後則是「勸世」兼「廣告」:
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

當時錄音技術普普,純純的歌聲就今日標準來看,太過尖銳了些。但是,「桃花泣血記」的歌聲早已成了歷史文物。

228事件,菸攤婦人與軍人發生流血衝突的發生地,就在詹天馬經營的「天馬茶房」外騎樓。或許因為如此,詹天馬的電影事蹟,各界討論有限,反而是他的女兒詹慧玉後來扮演著薪火相傳的傳承角色。

詹天馬的女兒李詹慧玉於2025年一月11日凌晨無病無痛往生極樂世界,享年95歲。

「桃花泣血記」(1932)
作曲:王雲峰
作詞:詹天馬
原唱:純純

龍鳳配:赫本玫瑰人生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會唱歌嗎?

這個問題的起因來自當年她取代了能演能唱,在音樂劇擔綱的茱莉.安德魯絲演出《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雖然她努力練唱,但是歌聲卻被電影公司打槍,改由Marni Nixon幕後代唱。赫本自尊與自信備受打擊,這個決定也導致她未能以該片入圍奧斯卡女主角獎。

奧黛麗.赫本其實會唱歌,雖然嗓音略低,唱起歌來別有韻味,今天先分享她在《龍鳳配 (Sabrina)》中的歌聲。

Billy Wilder.執導的《龍鳳配 》是部醜小鴨變天鵝的愛情傳奇。赫本在電影中飾演富家司機的女兒Sabrina,清純又標緻,她暗戀著小少爺William Holden,但是花心的他從來沒當她一回事。

直到她巴黎遊學兩年回來,從衣著、裝扮、到談吐,全都脫胎換骨,William Holden才如夢初醒,有新歡,就忘記自己已有婚約。

同樣猛然醒覺的還有大少爺Humphrey Bogart,平常忙於工作,不識愛情為何物的他,一開始很排斥弟弟想要娶司機女兒的「貧富/階級」落差,然而尋尋覓覓,這才發覺佳人不在燈火闌珊處,而是近在咫尺。

Humphrey Bogart當時55歲,赫本只有25歲,相差30年的歲月差距,減弱了老少配的戲劇可信度。

然而,導演Billy Wilder把巴黎元素發揮到淋灕盡致。因為巴黎改造了Sabrina,她也不忘告訴大家,此生一定要去巴黎,去了人生就會變成「玫瑰色」,然後Edith Piaf唱紅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旋律,全面入侵,所有談心談情時刻,所有跳舞說夢場合,都有La Vie En Rose的旋律撩情加料。

當然,最高潮時刻就是Humphrey Bogart透過法語教學,委婉讓Sabrina知道,弟弟有個美麗女友,自己好想變成弟弟的曖昧心思。似懂非懂,若有所悟的Sabrina就在一起開車回家的路上唱起了La Vie En Rose,而且還是原汁原味的Hepburn Style,那是一種「woman in love」的真情流露,黑白電影頓時都有了彩色,還是玫瑰色的呢!

從頭「矜」到底,愛在心裏口難開的Humphrey Bogart,聽見赫本的聲音,看著她的俏麗風韻,自然也就毫無抵抗能力,乖乖臣服邱比特箭下。

「La Vie En Rose」是法國經典,也是法國金曲,赫本到巴黎取經,帶回「玫瑰人生」合情入理,再加上赫本清純質樸的歌唱韻味,不醉也難。

《La vie en rose》

作詞:Édith Piaf

作曲 :Louis Guglielmi

男歡女愛:金曲輕輕唱

有一首歌,從頭到尾一直哼唱著:「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

你不必知道他代表什麼意思,但是簡單易學,聽一次,就能跟著「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哼唱起來,歌曲要流行,從耳朵到口腔的距離越短,就越有感染力。何況「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又是容易上口的疊音疊字。

1966年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是導演克勞德.李路許(Claude Lelouch)和作曲家法蘭西斯.賴(Francis Lai)的精彩聯手,這首「一位男人與一位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主題曲,浪漫綺麗、纏綿多情,更是香頌音樂的極品,透過男女歌手皮耶·巴侯(Pierre Barouh)和妮可·夸席勒(Nicole Croisille)的對唱,讓人耳根酥軟。

«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da ba »
Comme nos voix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猶如我們唱著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Chantent tout bas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可以呢喃輕唱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Nos cœurs y voient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可以內心唱和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Comme une chance comme un espoir
猶如一個機會、一個希望
Comme nos voix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如同我們唱著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Nos cœurs y croient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我們內心唱和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Encore une fois 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再一次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
Tout recommence, la vie repart
生活全都重新開始

https://youtu.be/M3y8tsDUl0s?si=qwohNes-1A55kxbx


這首歌是先有詞,再有曲。

會唱歌也會填詞的皮耶·巴侯(Pierre Barouh)在前往作曲朋友法蘭西斯.賴(Francis Lai)家的路上, 心頭想著有關「腳踏車」的廣告歌詞,ba da ba da da da da da da不知是不是就是踩著腳踏車,齒輪與鏈條轉動的聲響?耳有所聞,心有所思,嘴吧哼唱起來,現場音,內心聲音,就這樣唱和起來,人到法蘭西斯家,歌詞就已完成,就讓他譜曲,一首歌就此紅遍大街小巷。

「Un Homme et Une Femme」有歌詞版和演奏版兩款,開頭幾個音符也被導演拆解下來,用來調味,也用來調情。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尚路易.特罕釀(Jean Louis Trintignant)與安諾.艾美(Anouk Aimée)是各有一段傷心往事的單親家長,平常忙於工作,把小孩寄養在同一間學校,因而巧遇相識。雙方一見鍾情,但是傷心往事也把他們的心靈暫時封閉,說不出口的心聲經由歌曲來傳達。

皮耶 不但寫詞有一套,也會追女友,《男歡女愛》走紅全球,女主角Anouk Aimee 成了萬人迷,卻被他追走了,很快就結了婚。可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但是Anouk Aimee後半輩子卻有三部電影都繼續沿用這首歌,一切只因為《男歡女愛》的愛情與歌曲深受導演和觀眾喜愛,後續的愛情分合故事,拍過三部續集:男女主角慢慢老去,音樂略有變化,唯有基調不變。

《男歡女愛》另外至少還用了三首插曲「Aujourd’hui c’est toi」、「À l’ombre de nous」和「Plus fort que nous」,都寫盡了男女主角Anouk Aimée和Jean-Louis Trintignant糾纏在情愛世界中,想愛卻又怕受傷,不知該如何擁抱的忐忑心情,浪漫綺麗,每一首曲風都不同,音樂註解了男女情思的冥想,再搭配男歡女愛的歡情影像,音樂和影像發揮了「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效果歌曲。

台灣發行商這回把每首歌都翻成中文字幕,幫助觀眾更能了解克勞德.李路許透過情歌/旁白註記男女主角面對新歡與舊夢的糾纏掙扎,非常動人,改天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