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男孩:飛翔吧孩子

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2024年台灣映期最長的動畫片應數西班牙導演Pablo Berger編導的《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再見機器人》最動人的歌曲應當要算「Danny Boy」。而且是鳥兒唱給機器人聽的。

直譯為「丹尼男孩」的「Danny Boy」是英國歌,也是愛爾蘭歌。

「Danny Boy」是英國律師lawyer Frederic Weatherly在1910年寫作完成,曲調卻是取材自1855年即已盛行的愛爾蘭民謠「The Londonderry Air」,曾經是競技場上的勝利戰歌,也曾經是國族榮光的聖歌,更多時候天下父母為即將上戰場的兒子的祈禱與祝福。

有趣的是「Danny Boy」出現在電影中,不時都和飛行有關。

1990年電影《英烈的歲月(Memphis Belle)》描述美國波音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孟菲斯美女(Memphis Belle)在二戰期間,派駐英國執行的第25次,那也是最後一次任務,更是冒著生命危險才完成的超級任務,電影的主旨就是要向二戰期間在歐洲上空作戰的飛行員致敬。

電影中,不但有角色的小名叫「Danny Boy」,主旋律既是歡慶之歌,也是悲壯之歌,不時浮現。

例如,就在最後任務前的慶祝舞會上,Harry Connick jr. 飾演的飛官盛情難卻登台清唱四句:

在你以為離情依依之際,鼓聲一揚,曲調銳變,成了歡舞縱情熱歌,驪歌成了男兒志在沙場的勵志之歌。

《再見機器人》的「Danny Boy」出現在沙灘上,機器人被主人遺落沙灘上,成了不能動彈廢鐵,成了母鳥孵化幼雛,訓練飛行的基地。

其中一隻慢鳥,屢飛屢敗,但是母子都沒放棄,終於展翅得飛時,母鳥喜悅吹起「Danny Boy」的口哨聲,鼓動翅膀,載歌載舞,興奮地指揮雛鳥高飛,還忍不住親吻了機器人,感謝他的陪伴與育成。

It’s you, it’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是你,是你該遠行的時候了,而我ㄧ定守候。

多美麗的Danny Boy!

降旗康男:Danny Boy

風笛,悲嗆;薩克斯風,蒼涼;人聲,清亮!一首「Danny Boy」你會怎麼詮釋?

該怎麼理解日本導演降旗康男的音樂感性?懂,又敢,或許是一種讚美。

Danny Boy是高倉健主演的「黑幫/漁村」電影《夜叉》插曲,早年他是大阪黑道殺手修治,遇上冬子(石田良子)後,金盆洗手,到海港做漁夫,安分守己15年,備受敬重。漁港海潮洶湧,思緒不時會回到往昔。

夜叉是他背上刺青,也是他「鬼見都愁」的黑幫印記,思緒都糾纏在暴力上,包括:雨夜狂刀,刀如 雨下;包括刀刺對方腹部,劃破動脈,紅血飛濺全臉,他的雙眼眨也不眨一下……雨絲、血紅都是降旗康男玩到淋漓盡致的暴力美學。

Danny Boy浮現時,另有情韻。

那天他風衣戴帽來到餐廳,靠著牆邊低調坐下,餐廳流瀉的樂音就是薩克斯風版的Danny Boy,低沉委婉……你在心頭輕輕跟著哼唱: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roses falling,
It’s you, it’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你聞嗅到些許傷感、淒清和惆悵……

緩慢沉穩,應該沒有殺機,這就是夜叉沉潛的功力。

不多時,保鑣扶著老大慢步走下樓梯,三分酒意,依舊威嚴堂堂,走過修治身旁五步後,他才緩緩起身,喝斥一聲,保鑣回頭,槍聲乍響,保鑣應聲倒地,老大就是老大,怒目嗆聲,斥責他:「誰准你開槍的?」

沒有三兩三,真會被唬住,修治微微愣了一下,扳機再扣,胸口開花,老大倒地,空間裡,Danny boy的副歌似乎正來到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roses falling,It’s you, it’s you must go ……薩克斯風嗚咽吹著輓歌……

音樂沒有搶戲,音樂替電影塗上一層暗色,讓戲劇張力更加濃稠。

降旗康男知道怎樣讓觀眾嘆息,以及流淚。煽情,他很會,很會,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