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天書:地老天荒之後
我很意外在《奪天書(The Book of Eli)》中聽見了《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主題音樂。
我很意外在《奪天書》中窺見了經典書寫的趣味。
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打造的《四海兄弟》主題音樂,不但貫穿全片,同時也是其中一位演員不時拿著排笛吹奏出來的現場音樂,兄弟義氣最終難逃現實壓折的無奈盡在音樂聲中流瀉而出。
同樣這首音樂,到了《奪天書》中卻由排名第二的大反派Ray Stevenson嘴中,改以口哨形式吹奏了出來。
不知情的人,或許就以為那是一首淒惻悲涼的歌曲,知情的人,則難免好奇,導演究竟想傳遞什麼訊息。
《奪天書》中的人們多數是見識不多的渾人,不識字,所以不知書本貴賤,只有少數懂得歷史奧秘的人明白該如何掌控人心,只有Denzel Washington飾演的伊萊,和Gary Oldman飾演的卡內基還明白「天寶遺事」,所以才有一人送經上西天,另一人則是沿路攔經。
Ray Stevenson雖然是Gary Oldman手下排名第二的頭頭,但是他既沒聽過「聖經」,也不知書本妙用,對老大一直耗費人力物力去尋找「那本書」的行徑多方質疑。但是他雖不知好歹,卻會哼《四海兄弟》的主題曲,意謂著他或許曾經看過這部描寫血盟兄弟最終還是反目成仇的電影,或者至少曾經聽過這首曲子,因而成了掛在嘴邊不時哼吹的口哨音樂。
只不過,《奪天書》的傳奇發生在「大爆炸」之後的三十年,Ray Stevenson飾演的角色必定是卅年之前,品嘗過《四海兄弟》,才得能刻骨銘心記憶如此之久,問題是在那個物質欠缺的年代中,求生都已艱難,目光短淺的痞子,又如何懂得珍惜或懷念老歌?
邏輯上既然突兀不通,就顯然是導演硬行添派給角色的「美容包裝品」,不過,老歌本身就有魅力,懂得運用《四海兄弟》主題曲,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預告了烏合之眾,終必分裂;其次,悲涼煽情的樂聲,替文明傾圯的人生更添愁苦滋味,兩者交替作用,也算是「舊文明」的再生利用。
音樂處理或許有些牽強,但是Denzel Washington能把熟讀卅年的「聖經」逐字逐句背誦出來,保留文明篝火,卻是精準貼近文明傳承的重建工程。
西洋史詩「伊利亞德」與「奧德賽」是盲眼詩人荷馬的傳世之作,從營火旁侃侃訴說的史詩傳奇變成文學經典,從口語軼事轉換成文字經典的轉錄工程,未必是荷馬親自執筆;中國話本文學中的「西遊記」與「三國演義」,不亦都是已經先在茶坊酒肆中被說書人口沫橫飛演譯了千萬回,再由吳承恩與羅貫中以文字登錄修飾,才得能以紙本傳世?至於聖經中的四大福音書,真的是由耶穌的門徒馬太、路加等人執筆嗎?還是後人根據門徒的敘述傳頌之後,再轉成文字版本?
先口語,再文字,既是文明演變進化的必經歷程,《奪天書》善用歷史架構來呈現世人來重建文明的心態,也就合情入理,一點都不讓人訝異,反而會擊掌叫好了。
總而言之,《奪天書》的導演Albert Hughes與Allen Hughes就是兩位很懷舊的人,明明講的是未來的故事,卻反覆咀嚼著舊文明的英華,雜揉成趣。
奪天書:浩劫後讀閒書
刀法俐落,有時是好事,因為可以讓事情看得更清楚;有時卻也因為刻意想讓人看清楚,難免讓人覺得斧鑿太深。
胡斯兄弟(Albert Hughes和Allen Hughes)執導的《奪天書(The Book of Eli)》就用了深淺兩種不同刀法,有時讓人讚賞,有時讓人淺笑。
《奪天書》大致揉合進《西遊記》和《日正當中》兩種元素。前者描寫浩劫之後,「苦行者」走遍千山萬水,一心要到西天,差別在於《西遊記》是到西天取經,《奪天書》則是到西天送經;後者則是「苦行者」來到小鎮,與地頭蛇起了爭戰矛盾,動刀舞鎗的結果,獲勝的卻未必是贏家。
黑人影星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飾演的行者伊萊,手握重槍,背包上還有柄刀,電影開場就是他遇到歹徒布下的美人陷阱,但是他沒有上當,在口語警告無效下,背刀就如流星出鞘,帥氣極了,導演特地把場景選在一個隧道口,形成黑白分明的影像對比,整個對決場景頓時有如一黑白影畫,看不到表情,只剩肢體動作,宛如一齣皮影動作戲,這款武打招式的開場戲,既大氣,又有風格,更見巧思,確實讓人眼睛一亮。
但是來到經書部份時,導演的刀法就顯得太刻意了。
蓋瑞.歐曼(Gary Oldman)飾演的卡內基就是小鎮領導,奸邪暴虐之餘,他卻是個愛書之人,即使時代崩塌,世道已毀,他卻因為掌控水源,所以成為一方之暴,更積極想要尋找聖經,透過宗教語言,讓他得有更強能量,得以號召四方,擴展版圖,於是他就派出爪牙,四處尋訪已經被前人毀棄殆盡的聖經孤本。
首度現身的卡內基就是在書桌旁看書,眼尖的人一眼就看出了他正在讀的書是「墨索里尼傳(Mussolini)」,墨索里尼是義大利獨裁者,他的故事或傳記,很抱歉,與本片都無關,驚鴻一瞥地讓觀眾看見書皮,卻也不是無意義的工程,因為「什麼人讀什麼書」,是最簡單不過的心理認知法則了,卡內基不只想做一方之霸,還有更大企圖,從獨裁者傳記中找靈感學教訓,其實既豐富,也成就了這個角色的心理背景,導演對道具書的創作細節都這麼講究,確實讓人看到了他的雕琢功力。
問題也就在這麼精工細雕上,強盗頭子唸「墨索里尼傳」,是不是太刻意了些?他的手下還從別人手上強搶了「達文西密碼」和「GQ」雜誌等一堆「閒書」回來,卡內基瞄了一眼,就全都扔在一旁,懶得理睬了。
「閒書」雖然是我用的形容詞,卻也反應著導演對「達文西密碼」和「GQ」雜誌的基本心情,在那個飲水、食物和能源都極度缺乏的環境中,誰會有空再看這等「閒書」?「閒書」畢竟是文明進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有的文化景觀,《奪天書》批判了過去世文浪費資源,不懂珍惜的歷史,這幾本「閒書」因而也就成為文明標靶!
我不想捍衛「閒書」,更無意加入批判,只是對導演「消遣」閒書的設計,情不自禁在戲院裡笑了出來,為了突顯「聖經」的重要與偉大,就真的要狠踩這些「閒書」嗎?導演會不會太用心良苦了些?
奪天書;老情歌悠悠唱
同樣一首歌,看不同的導演如何處理安排,探尋選曲的心思,其實很有趣。
Roger Michell執導的《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中出現了一首由Barry Gibb和Robin Gibb打造詞曲,Al Green演唱的「你如何治療一顆破碎的心(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那首歌是休.葛蘭(Hugh Grant)飾演的書店老闆以為可以和女朋星Julia Roberts有一段閨房私情時,卻被女明星的男朋友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當成服務生羞辱,黯然退出房間時,就開始在空間浮動的歌聲。
愛人不見了,幻夢破碎了,誰不傷情?但是觸目所及,明星倩影卻依舊無所在,公車廣告,或是銀幕上的巧笑倩影,還真的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走到那裡,伊人都在眼前晃動,難以忘懷,亦難以割捨,所以一旦聽見了:「
And 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 你如何治療一顆破碎的心?
How can you stop the rain from falling down?你如何讓雨不再從天而降?
How can you stop the sun from shinin?你如何阻擋陽光照射?
What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How can you mend this broken man?你如何撫慰受傷的人?
How can a loser ever win?輸家如何反敗為勝?
Please help me mend my broken heart and let me live again請協助我療癒受傷的心,讓我再活一次……」所有的惆悵,所有的癡情,幾乎都讓歌聲給浸染陶醉了。
正因為音樂符號如此鮮明,一旦你在胡斯兄弟(Albert Hughes和Allen Hughes)執導的《奪天書(The Book of Eli)》,再度聽見了這首「你如何治療一顆破碎的心」時,先是驚訝,繼而就會啞然失笑了。
驚訝是因為時地不宜,《奪天書》描寫的是大爆炸之後的浩劫人生,世界瀕臨崩潰,飲水、食物和能源都極度缺乏的環境中,你怎麼還會有閒情逸致來聽情歌?而且還是用類似ipod的隨身聽來聽這首老歌?
失笑則是因為歌詞的第一句:「I can think of younger days when living for my life/我常記得自己的年輕歲月,
Was everything a man could want to do那是愛做啥就能啥的時光
I could never see tomorrow,but I was never told about the sorrow 不知明日為何,亦不知憂愁為何…」
男主角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是一位懂得昨日美好,面對今日傷殘,卻依舊堅信明日希望的使徒,一心一意要送經書到西方,走累了,他就會斜靠著牆,用著僅存的微薄電力,再度聽起這首歌。
美好的世界殘破了,所有的人都傷了心,亦傷了身,但是正因為知道昔日有多美好,所以才會忍受現今的不堪,要去追求更好的明天,也只有哼唱起「我常記得自己的年輕歲月…」你才會明白這位寂寞的男人,心中有多苦…但也因為點題點得太清楚明白了,今昔對比的情緒刀痕,讓我不禁笑了起來。
《奪天書》的這場情歌戲其實是穿幫的,丹佐是先戴起耳機在聽歌,但是音樂從耳機聲變成環境聲時,他的耳機卻悄悄不見了,直到樂音已落,陽光也曬到臉上來時,觀眾赫然又看見他的耳朵裡掛著耳機呢。還好,耳機不是重點,音樂才是,受傷的男人,需要傷情歌的撫慰,這首「你如何治療一顆破碎的心」當然很有說服力,即使用得牽強又誇張,卻是讓人一聽就明白了,這不也是一般商業電影的慣用技倆嗎?
回味電影中的美滋味
節目中,除了問問題,等大家叩應做答之外,其實還另外準備了標準答案的原聲帶,陪伴著問題再做一次提示,目的不在考試,只是博君一粲,只是重新回味過去有過的美麗時光。藍色問題代表著應該只有一個答案,紅色問題則是可能有兩個以上的答案,正確答案我們會在2月20日晚間公布。
就讓我們用下面的20個題目,陪伴大家度過除夕吧!
1.那一部電影和餛飩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2046》 02.《我的藍莓夜》 03.《愛神─手》 04.《花樣年華》
2.那一部電影和饅頭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食神》 02.《少林足球》 03.《功夫》 04.《無極》
3.那一部電影和泡麵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天外奇蹟》 02.《落跑雞》 03.《快樂腳》 04.《崖上的波妞》
4.那一部電影和麵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藍色大門》 02.《如果.愛》 03.《三更之回家》 04.《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5.那一部電影和去骨鴨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美味愛情甜蜜蜜》 02.《美味關係》 03.《刑男大主廚》 04.《狂琴難了》
6.那一部電影和棒棒糖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花吃了那女孩》 02.《食神》 03.《唐伯虎點秋香》 04.《功夫》
7.那一部電影和雞肉餅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美味愛情甜蜜蜜》 02.《美味關係》 03.《刑男大主廚》 04.《狂琴難了》
8.那一部電影和串燒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美味愛情甜蜜蜜》 02.《我的藍莓夜》 03.《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 04.《刑男大主廚》
9.那一部電影和漢堡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珈啡時光》 02.《一一》 03.《囧男孩》 04.《海角七號》
10.那一部電影和水煮蛋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贖罪》 02.《為愛朗讀》 03.《愛情誓言》 04.《愛情盛宴》
11.那一部電影和荷包蛋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喜宴》 02.《飲食男女》 03.《臥虎藏龍》 04.《色,戒》
12.那一部電影和豆腐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親切─金子的復仇》 02.《快樂到死》 03.《春逝》 04.《原罪犯》
13.那一部電影和便當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海角七號》 02.《聽說》 03.《大事件》 04.《陽陽》
14.那一部電影和餃子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三更之餃子》 02.《我的父親母親》 03.《一個都不能少》 04.《夜宴》
15.那一部電影和稀飯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投名狀》 02.《藍宇》 03.《大事件》 04.《2046》
16.那一部電影和牛奶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惡棍特工》 02.《全民超人》 03.《量子危機》 04.《皇家夜總會》
17.那一部電影和豆子罐頭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冰風暴》 02.《胡士托風波》 03.《綠巨人浩克》 04.《斷背山》
18.那一部電影和戲院門口賣的美食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浮光掠影》 02.《無間道》 03.《不散》 04.《最好的時光》
19.那一部電影和葡萄酒莊園有關?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黛妃與女皇》 02.《登峰造擊》 03.《尋找新方向》 04.《關鍵報告》
20.那一部電影和冰有關? 答案就在下列提示之中:
01.《藝妓回憶錄》 02.《詭絲》 03.《亂青春》 04.《異旅情絲》
十年回眸:法國人觀點
歐洲電影生產實力和文化評論能力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國,法國排名第一,因為不但電影拍得多,電影市場也很蓬勃,很多人也會參考權威的電影雜誌來認識電影或討論電影,以前做記者時一定會參考通俗的《Studio》或《Premier》雜誌(因為印刷精美,圖像最新,文章簡單明白),要讀長篇大論,就要拿起字典,對著《正片(Positif)》或《電影筆記(Cahier du Cinema)》等雜誌一字一句去揣摩文意,即使多數只能囫圇吞棗,知道一二,但是卻已足夠應付報導了。
最近和幾位朋友談起我們正巧走過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應該回頭檢視一下過去這十年的精彩作品,湊巧美國林肯中心出版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已經先選出了十年百大作品,今天朋友又轉寄了《電影筆記》的十年十大片單給我,兩相比較一下,發覺還真有趣,有時英雄所見略同,例如十大影片中,就有四部相同,美法影評人不約而同選出大衛.林區的《穆荷蘭大道》為十大之最,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和大衛.柯能堡的《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以及泰倫斯.馬立克執導《決戰新世界(Le Nouveau monde)》都穩居前十名,美國人偏愛的王家衛與楊德昌這回都沒進榜,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的《鐵西區》。
其他的幾部作品大致亦是耳熟能詳的傑件,只是排名順序有別而已,比較新鮮的是史匹柏的作品,美國人只選了他的《A.I.人工智慧(A.
至於我非常陌生的突尼西亞導演阿布德拉提夫․柯奇許 (Abdellatif Kechiche)亦有作品《種子和鯔魚》入選,其實又是另外一部值得去尋找觀看的作品。
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十大電影 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site.php3
1.《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
2.《大象(Elephant)》導演:蓋斯.范.桑(Gus Van Sant)
3.《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4.《駭人怪物(The Host)》導演:奉俊昊(Bong Joon-ho)
5.《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導演 :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
6.《種子跟鯔魚(
7.《鐵西區》導演:王兵
8.《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9.《決戰新世界(Le Nouveau monde)》導演:泰倫斯.馬立克(Terrence Malick)
10.《十段生命的律動(Ten)》導演:阿巴斯.基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另外,《電影筆記》亦選出了二○○九年十大佳片片單,雖然我看到片單的時間晚了人家一個月,但是十部只看過三部,顯然還待努力,日後看過作品,再來分享心得嘍: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article1919.html
1.《野草(Les Herbes folles)》導演: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
2.《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導演:馬可˙貝洛奇歐 (Marco Bellocchio)
3.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導演: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4.《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5.《金髮奇女(Singularites d’une jeune fille blonde)》導演 :曼諾.德.奥利维拉 (Manoel de Oliveira)
6.《泰特羅(Tetro)》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7.《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導演:凱薩琳.畢格露(Kathryn Bigelow)
8.《逃亡大王(Le Roi de l’évasion)》導演:亞浪.戈伊侯迪 (Alain Guiraudie)
9.《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導演:黑澤清
10.《哈德維伊(Hadewijch)》導演: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
康查洛夫斯基:浮沈錄
創作電影,是傳遞訊息比較重要?還是帶歡樂給大家比較重要?
電影系教授耳提面命的重點,應該都是從創作的嚴肅高度出發,「文以載道」最是美麗,畢竟娛樂作品曇花一現,笑過了,多數人連回頭再看的慾望都沒有了,也就不值得再在學校殿堂上來繼續討論了。
但是學生不會長駐校園,還是得回到社會生活,創造賣座電影成為大家無可迴避的壓力。拍的電影會賺錢,就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否則,即使藝術地位崇高,在籌募資金的過程中亦不是很順暢的,畢竟,將本求利是多數投資人的心聲。
多數電影導演碰到的壓力都是你的電影有沒有魅力?有藝術魅力,評價自是不凡;有票房魅力,直如搖錢樹,更是受歡迎。如果不能得兼,那就要量力而為,畢竟要站在藝術的高峰上,就要有忍受得住寂寞的本事;畢竟,要觀眾心甘情願掏錢看電影,絕對不是簡單的事,絕對不是抄抄公式就一定會成功的事。
俄國名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最近因為監製了以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晚年人生為背景的電影《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接受了英國衛報的採訪,提到了藝術與商業電影的兩種創作感受,滿有參考價值的。
他曾經追隨俄國大導演塔科夫斯基(Andrei Arsenyevich Tarkovsky),擔任過《安德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ev)》的副導演,也曾經寫過一本名叫《第一天(The First Day /Pervyy Dyen》的劇本給塔柯夫斯基,卻因為部份內容觸動蘇聯禁忌,拍到一半被迫腰斬,但是兩人情感甚濃,他對塔科夫基的評價是作品充滿哲思,有很多訊息要傳遞給觀眾,但是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至今能不能夠再像以往一般受到藝術觀眾青睞,他也坦承很難預料,畢竟時代不一樣了。不過,他年輕時絕對相信電影要有風格,要言之有物,直到後來他轉往美國工作,開始拍起大量商業電影,讓人很難相信他曾經是塔科夫斯基的信徒與夥伴。
他的回答明快有力:「有話要說,當然很好;帶給大家歡樂,也不錯。」從理想主義到務實主義,很難說誰對誰錯,亦無關變不變節,堅持創作理念的人,很好,請繼續;願意嘗試生命中的其他滋味,亦不錯,也不必羞愧,拍得出好看的電影才見功力,才是本事。
我是在1980年代美蘇冷戰末期才認識康查洛夫斯基,當時一位蘇聯導演投奔資本主義社會拍電影,本身就很有話題性(政治與藝術齊備),但是從《瑪莉亞的情人(Maria’s Lovers)》、《滅(Runaway Train)》、《害羞的人(Shy People)》、《超級拍檔(Homer And Eddie)》到《探戈與金錢(Tango & Cash)》,從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強.沃特(Jon Voight)、琥碧.戈德柏(Whoopi Goldberg)、芭芭拉.荷西(Barbara Hershey)、席維斯.史塔龍(Sylvester Stallon)到寇特.羅素(kurt Russel),當年好萊塢知名的一線男女明星幾乎都曾經和他合作過,結果呢,坦白說,看完電影時都有種失落感,完全感受不到他被片商吹捧為俄國第一才子的才情與功力,只像是一位工匠刀法熟練地雕成了一部作品而已。
告別了塔科夫斯基的藝術堅持,康查洛夫斯基全心浸泡在好萊塢奶水中,接受好萊塢的創意邏輯,但是多數電影的商業價值都未受票房肯定(《探戈與金錢》大概也是史塔龍黃金時期少數不賣座的電影之一,藝術性亦乏善可陳(《滅》還是黑澤明的劇本,《害羞的人》倒是替芭芭拉荷西掙到了一座坎城后座),他的好萊塢奮鬥史,其實只說明了一件事:即使想拍商業電影,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出身俄國,我反而對他所拍的俄國背景故事比較有興趣,不管是《我在KGB的日子(The Inner Circle)》那種周旋於史達林周遭的緊張人生,或者是描寫一位長相酷似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的女孩,從平民攀登富貴的煎熬歷程的《華麗人生(Glyanets/Gloss)》,有了俄羅斯的泥士香,感覺上他就自在得多,熟才能生巧,工匠人生的心血結晶其實說透露出很多生命訊息。
2月6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回顧過去十年電影中的迷人情歌。
今年的農曆初一適逢西洋情人節,但是電台從13日除夕夜就會推出特別節目,《電影最前線》要休息一周,直到20日才播出,所以我就把原定的情歌回顧專題提前一周播出,跟大家一起重溫美麗的觀影記憶了。
2000年,誰對著樹洞說心事?─答案是:《花樣年華》
2005年,誰因為追逐名利,背叛了患難情?─答案是:《如果.愛》
2005年,誰因為一點恩情,祈願來日以身相許?答案是:《藝伎回憶錄》
2006年,誰完全不在意你外表的醜陋,真心相愛又相守,連神仙都可以不做?答案是:《情癲大聖》
透過以上的四個問答題,你或許就能明白,情歌的世界有多少面貌?多少可能?
那麼,
2008年最動人的情歌會是什麼?
又有那一部電影曾用歌曲形容「愛情」像泡泡呢?
2004年又有那一首動人情歌,讓人聽了就心碎呢?
答案:都在節目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諜戰巴黎(From Paris with Love)》
這部電影要和兩部電影連結,一部是《第七號情報員續集》,因為片名《From Russia With Love》與(From Paris with Love)只有一字之差,背後的情節與意義,非常近似。
另一部則是《即刻救援》,因為《諜戰巴黎》的導演Pierre Morel和故事創意 Luc Besson都是《即刻救援》的原班人馬,而且都是美國情報員到法國大行神威的故事。
故事,就讓我們從《第七號情報員續集》講起吧!
本段音樂:
《第七號情報員續集》原聲帶
《即刻救援》原聲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2部份
最新電影:《諜戰巴黎(From Paris with Love)》
《諜戰巴黎》有三個噱頭:
第一,不要愛上情報員,為什麼?不可靠,不安全。
第二,《即刻救援》的打鬥場面很熱鬧,《諜戰巴黎》的表現亦不差。
第三,男主角約翰屈伏塔理了個大光頭,很有型,而且辨完事只要求一個皇家漢堡做酬勞,因此我想起了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電影中出現的美食有那些?
今天先請教大家:
那一部電影和餛飩有關?
你知道答案嗎?下面的問題,你能夠回答嗎?
那一部電影和饅頭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泡麵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別人吃剩的麵有關?那一部電影和去骨鴨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棒棒糖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水煮蛋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豆腐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便當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水餃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稀飯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牛奶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豆子罐頭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戲院門口賣的美食有關?
那一部電影和葡萄酒莊園有關?那一部電影和冰有關?
新增google search搜尋引擎
奧斯卡提名:虛胖之舉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入圍名單今夜公布了,今年最不一樣的是繼1943年的奧斯卡獎之後,再度有十部影片獲得最佳影片入圍。
以前是電影大亨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沾光,所以多一點提名,多一點光彩,後來縮為五部,無非也是一種「物以稀為貴」的榮耀心理,能夠躋身前五名,焦點集中,更有實到名歸的榮耀之感。
不過,這種光彩,有點虛胖,有點虛榮,就算十部入圍,最後也只有一部能夠獲獎,屆時失望落寞的就不是其他四部,而是其他九部了。亦即最後的沒得獎打擊,可能株連更多的電影工作者(提前或延後失落而已)。
但是就算提名十部,肯定還是會有遺珠,連前十部都擠不進去,有些人難免備受挫折;幸運擠進前十名,卻自知勝算不高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只要歡喜一個晚上就好了?十部入圍的設定,就我觀察而言,其實是徒勞無功,打腫了臉,卻無助聲勢,否則其他的獎項全都十位入圍者,你看會不會天下大亂?屆時忙著化妝打扮的眾家明星,一定會罵影藝學院勞民傷財。
入圍名單各個媒體都會公布名單,我就不多重複了,只在這裡補充大多數媒體都會忽略的音樂獎項,原著音樂獎的入圍名單與預期出入不大,只是我鍾愛的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不是以《時尚女王香奈兒(Coco Avant Chanel)》,而是以《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入圍,撩起了我更想買原聲帶的衝動了。
最佳影片:
《阿凡達(Avatar)》
《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
《第九禁區(District 9)》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正經好人(A Serious Man)》
《天外奇蹟(Up)》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最佳外語片:
《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德國)
《大獄言家(Un Prophète)》(法國)
《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秘魯)
《他們眼中的秘密(El Secreto de Sus Ojos)》(阿根廷)
《Ajami》(以色列)
原著音樂獎入圍:
《阿凡達《Avatar)》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作曲家:馬可.貝托密(Marco Beltrami)與巴克.桑德斯(Buck Sanders)
《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
《天外奇蹟(Up)》作曲家: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
電影歌曲獎
“Almost There” 《青蛙與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作曲作詞:蘭迪.紐曼(Randy Newman)
“Down in New Orleans”《青蛙與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作曲作詞:蘭迪.紐曼(Randy Newman)
“Loin de Paname” 《放牛班快樂頌(Paris 36)》 作曲:Reinhardt Wagner 作詞:Frank Thomas
“Take It All” 《華麗年代(Nine)》作曲作詞:Maury Yeston
“The Weary Kind《瘋狂的心(Crazy Heart)》作曲作詞: Ryan Bingham與 T Bone Burn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