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巴黎:別愛情報員

 

不要愛上情報員,你的愛情不會有好下場的,從007到王佳芝,每一位曾經墜入情網的情報員都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但是愛人與被愛,又有不同的命運層次。《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The Good Shepherd)》中的麥特.戴蒙因為兒子愛上了蘇聯女間諜,被耍得團團轉不說,還洩露了大堆機密,為了救兒子一命,他只能「處理」掉自己的媳婦。

 

《色,誡》中的王佳芝是臥底的女間諜,掌握漢奸老易的行蹤,地下工作人員才能下手暗殺,但是她愛上了老易,關鍵時刻放了水,老易卻沒有因此放過她。

 

法國導演比耶.墨荷(Pierre More)執導的《諜戰巴黎(

From Paris with Love)》 再度告訴觀眾這則不變的鐵律,這回變成了立志做情報特工的美國駐法國大使的秘書里斯(由強納森.萊斯.梅葉/Jonathan Rhys Meyers飾演),必需解決自己的愛情迷障。

 

解讀《諜戰巴黎》有兩個必要的關連,都和電影有關,一部是《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一部是《即刻救援(Taken)》。

from-russia-with-love-x425.jpg

 

與《第七號情報員續集》的連結在於片名和劇情的雷同,從《From Russia with Love》到《From Paris with Love》,只有一字之差,一位是從蘇聯來的女人,一位是在巴黎認識的女人,都讓男主角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原本以為坦蕩熱烈的戀情,往往還有一層黑霧不曾讓情人發現。而且,人生有太多比愛情更重要的事(?),一旦要論斤秤兩來計較的時候,愛情往往是最容易被人犧牲踐踏,但是只要拿捏得宜,愛情的不捨或狠絕,就有了更動人的力量。

 

與《即刻救援》的連結在於編導相同,導演同樣是皮耶.墨荷,故事也同樣是大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 )想出來的片名和劇情的雷同,更重要的是劇情同樣是一位美國特工來到巴黎如入無人之境,恐怖巨惡都走不出他的槍下,差別在於《即刻救援》的特工連恩.尼遜(Liam Neeson)是因為女兒遭人肉集團綁票,父親不伸援手,沒人救得了女兒了;《諜戰巴黎》則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大使館員,因為有著特工夢,所以奉派去接應心狠手辣的美國特工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成了他的司機,隨著他出入巴黎黑社會的巢穴,赫然發覺自己才是恐怖份子鎖定的滲透對象。

 

拿《第七號情報員續集》的片名來對比,容易洩露劇情類型和結果,不算明智;拿《即刻救援》來對比,主角的救人與殺人動機,《即刻救援》顯然更煽情,更有情緒感動力(至少,里斯一直沒搞清楚約翰.屈伏塔的真實身份與任務),少了合情入理的急迫必要性,劇情的震撼就有賴場面設計與調度了,這正是《諜戰巴黎》的強項。

 

FP02.jpg

 

比耶.墨荷在《即刻救援》中,替中年的連恩.尼遜打造了一場歐吉桑神話,表情冷酷,身手依舊矯健,才能屢屢化險為宜,同樣地,約翰.屈伏塔在《諜戰巴黎》中也是一位看似粗枝大葉,卻注意每個環境細節的特工,同樣出手狠準,同樣料敵機先,而且約翰.屈伏塔還理了個大光頭,靠著極其亮眼的外型和虎背熊腰的體魄,打造了又一則特工神話。

 

《諜戰巴黎》主要的動作戲至少有五場,從芙蓉蛋的蛋字該怎麼唸的火拚中國餐館,到殺進販毒基地,再追蹤到巴基斯坦人製造炸彈的大樓,再轉向喝酒用餐的家庭聚會,然後進入高速公路大追殺的行動高潮戲,以及決戰大使館的情愛高潮,所有動作片期待的律動節奏,《諜戰巴黎》可說都已齊備,娛樂元素相當充份,只可惜,關鍵的大逆轉不見夠說服力的伏筆(包括那枚戒指在內),曾經傷心欲碎的情愛傷痛亦復原得太快了些,劇劇的密度太稀淡了,讓「不要愛上情報員」的主題論述,因而頭重腳輕了。

年度電影:英國人口味

侯孝賢曾經得過黑澤明獎,那是20051030晚上的事,侯孝賢在那一年的東京影展頒獎典禮上,從黑澤明導演的長女黑澤和子手中接下了「黑澤明獎」。

 

侯孝賢是第一位獲得黑澤明獎的華人導演(第二位是陳凱歌),不過,侯孝賢得獎的意義更不凡,畢竟黑澤明是第一位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獎的日本導演(作品《羅生門》),侯孝賢則是第一位在威尼斯影展獲得金獅獎的華人導演(作品《悲情城市》),不管是從小津安二郎到侯孝賢,或者是黑澤明到侯孝賢,台灣和日本電影美學與電影文化的影響,是有其共鳴與連結的。

 

你很難想像如果黑澤明得到了黑澤明獎,外人會怎麼看待,怎麼想像,「太奇怪了吧!」應該是很多人都會由衷說出的感言。不過,這種怪事,日前卻在英國真的發生了,焦點人物是名導演李察.艾登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他得到的是第四屆<李察.艾登保祿電影獎>All-Time Legend award(永恆傳奇獎)。

 

R1.JPG

 

英國人舉辦的<李察.艾登保祿電影獎>,分為影評人和觀眾票選兩大類,二十八日公布了最後結果,英國地區影評人選出的名單為

年度電影FILM OF THE YEAR):《天外奇蹟(UP)》

年度電影人FILMMAKER OF THE YEAR):《阿凡達(Avatar)》的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

年度男演員PERFORMANCE OF THE YEAR BY AN ACTOR):2009月球漫遊(Moon)》的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年度女演員PERFORMANCE OF THE YEAR BY AN ACTRESS):《名媛教育(An Education)》的卡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

年度編劇SCREENWRITER OF THE YEAR):《型男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的JASON REITMAN SHELDON TURNER,

新秀RISING STAR):《名媛教育》的卡莉.穆里根

永恆傳奇ALL TIME LEGEND 李察.艾登保祿

 

英國觀眾票選獎的結果則為:

年度電影音樂CLASSIC FM’S ‘FILM MUSIC OF THE YEAR’ AWARD):《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年度最佳英國電影ALAN TITCHMARSH SHOW’S ‘BRITISH FILM OF THE YEAR’ AWARD):《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最佳新導演獎BRIT FILM.TV’S ‘BEST NEW DIRECTOR’ AWARD):2009月球漫遊(Moon)》的丹肯.瓊斯DUNCAN JONES(他的父親就是知名歌手大衛.鮑依David Bowie),大衛的本名叫做David Robert Jones)。

年度三D電影(BRIGHTON ARGUS’S ‘3D FILM OF THE YEAR’ AWARD ):《阿凡達AVATAR)》

電影中最佳英國場景VISIT BRITAIN’S ‘BEST USE OF UK LOCATIONS USED IN A FILM’ AWARD《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

蘇格蘭「名單雙周刊」年度電影獎THE LIST’S ‘FILM OF THE YEAR AWARD (SCOTLAND)):《聖誕頌(NATIVITY)》

VENUE 雜誌年度電影獎:VENUE MAGAZINE’S ‘FILM OF THE YEAR’ AWARD《天外奇蹟(UP)》

柏明罕郵報年度電影獎:THE BIRMINGHAM MAILS’ ‘FILM OF THE YEAR’ AWARD:《聖誕頌(NATIVITY)》

製作MIDLAND年度電影獎EM MEDIA’S’ BEST FILM MADE IN THE MIDLANDS’ AWARD):《找一張床(UNMADE BEDS)》

 

這份名單告訴我三件事:第一,英國民眾真的很愛《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畢竟那是純粹的英國製品,所以即使影評人公正不偏心,觀眾卻毫不遮掩他們對《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的赤忱擁護。

 

第二,請注意英國人推荐的2009月球漫遊(Moon)》、聖誕頌(NATIVITY)》、《找一張床(UNMADE BEDS)》和《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四部作品,那是一份可以參考借鏡的選片指南。當然大衛.鮑依虎父無犬子的傳奇,亦很吸引人。

 

richardattenborough.jpg

 

第三,英國人以李察.艾登保祿之名設定李察.艾登保祿獎,當然是因為他們肯定李察.艾登保祿對電影的貢獻,他的導演作品包括《甘地(Gandhi)》、《影子大地(Shadowlands)》,《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卓別林與他的情人(Chaplin)》和《永遠愛你(In Love and War等片,其實他最早是演員出身,演過的作品包括《34街的奇蹟(Miracle on 34th Street)》《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等六十部作品,也包括新世代影迷亦不陌生的《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現年89歲的他以幽默的口吻說:「我誠摯地向這些值得尊敬的得獎人致賀,我很榮幸也能躋身其中(I offer my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to this admirable set of winners,” Attenborough said in a statement. “And I am honoured to be amongst them.)。李察老矣,但是影響力仍在,他一輩子都離不開電影,如今還主導著不少電影活動,稱他為世紀傳奇,真的是並不為過。

 

R2.JPG

奧斯卡獎:一時與千秋

影迷都聽過法國大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或者日本大師黑澤明的名號,卻未必知道誰叫做拉地密爾.梅尼紹夫(Vladimir Menshov)。雖然名氣不大,一輩子至今也只導演過四部劇情長片的梅尼紹夫,卻曾擊敗過楚浮與黑澤明。

 

那是1980年的奧斯卡盛會,楚浮的《最後地下鐵(Le dernier métro)》與黑澤明的《影武者》都入圍了最佳外語片獎,一時俊彥,同台較勁,確實讓當評審的人左右為難,不知該支持誰才好,不料最後卻是梅尼紹夫執導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Moskwa Sljesam Nje Jerit)》。

 


p007-1.jpg 

我從沒有看過《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台灣出版商在2005年出版了華倫廷切爾尼赫(Valentin Chernykh)所寫的原著小說,我亦不曾讀過,我只能資料上知道書與電影係以1950年代的莫斯科為背景,描寫三位由鄉下到莫斯科求學及求偶的女孩成長經歷,《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對我而言只是一個歷史名詞,知道其曾存在,卻沒有太多想要研究或認識的衝動。梅尼紹夫後來的人生舞台以演員居多(演出過六十多部作品),相信《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經享受過的風光,應該算是他難忘的美好回憶了。

 

只是我難免好奇,黑澤明與楚浮何看待這場意外的挫敗?


同樣地,西班牙導演佛南多.楚伊巴(Fernando Trueba)的名號,多數人亦覺得陌生,但是他執導的《四千金的情人(Belle epoque)》卻在1993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擊敗了李安的《喜宴》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奪走了最佳外語片獎。

 


img88.jpg 

那一天,我人就坐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後台的記者室裡,正瞪大著眼睛盤算著究竟是李安或陳凱歌會寫下影史紀錄,成為第一位奪得奧斯卡獎大導演,心裡想著左手右手都一樣,華人能夠得獎就算不虛此行了,結果頒獎人(我已忘記是誰頒獎了)唸出《Belle epoque》的片名時,記者室裡一陣錯愕,幾位台灣同業面面相覷,左手右手雙雙落空的心情,還真是不好受。

 

或許是個人對《喜宴》與《霸王別姬》投入太多感情(完全不符合記者專業),以致於沒得獎的憤怒情緒全都指向《四千金的情人》,台灣片商很快就進口了這部電影,但是我根本沒想去看它,也不想為它多寫一個字,否則,或許我早就認識了誰是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了(她正是四千金之一)。

 

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到《四千金的情人》,這些陳年往事其實只說明了一件事:奧斯卡外語片的得獎名單經常大爆冷門,評審委員的品味與眾不同,得獎或許一時風光,但是事後還會有多少人記得《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與《四千金的情人》呢?記得的又是什麼呢?

 

去年,煽情催淚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能夠擊敗強敵《和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和《維也納復仇(Revanche)》,其實也是類似戲碼的再度上映,只不過這三部入圍者的票房都不佳,遠不如《送行者》名利雙收,但是只要提及藝術層次,《送行者》絕對排不到第一,只能說得不得獎,時也運也命也 !

 

今年的奧斯卡外語片獎九部初選作品日前已經產生,華人作品都沒獲青睞,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目前看來呼聲頗高(畢竟曾拿下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但是保加利亞導演史蒂芬.柯曼達瑞夫(Stephan Komandarev)的《在世界轉角遇見愛(Svetat e golyam i spasenie debne otvsyakade)》也備受注目。

 

再加上法國導演賈克.歐狄亞(Jacques Audiard)的《大獄言家(Un Prophète)》,以及柏林影展金熊獎作品,秘魯導演克勞蒂亞‧尤薩(Claudia Llosa)所拍的《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以及澳洲片《參孫和狄萊拉(Samson & Delilah)》、阿根廷片《他們眼中的秘密(El Secreto de Sus Ojos)》、以色列片《Ajami》、哈薩克片《Kelin》及荷蘭電影《戰時的冬天(Winter in Wartime)》,坦白說,很真的很難猜會那五部作品會獲選入圍(二月二日晚上就知道了),更難猜誰最後會得獎,但是對照往事,平常心似乎是唯一的態度了。

 

我倒是悄悄到租售店找到了《在世界轉角遇見愛》和《懼乳:傷心的奶水》兩部作品,看看人家的作品究竟有多好或多新鮮,總比替落選的《淚王子》或《不能沒有你》扼腕歎息來得有意義了。

2009年度電影音樂獎:提名

 

由一群在平面、廣播和網路上從事影視原聲音樂新聞報導的撰稿人所組成的國際電影音樂評論協會,29日公布了2009年的影視音樂獎,這是他們的第六屆音樂獎,將於226宣布得獎名單。

 

我重視這個協會的原因很單純,它分類很細,光是電影分類就包括了戲劇類、喜劇類、動畫類、奇幻類、冒險類和驚悚類,基本上觀照了過去一年的歐美電影音樂作品,因為作品多,分母夠大,再從中選出年度最佳電影音樂得主時,就比較讓人服氣。

 

由於亞歷山大.戴斯培已經多次得獎,備受肯定了,今年成績雖仍不錯,但是呼應了多數人對過去這一年的電影音樂的接納面向,但是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似乎更起眼,他個人不但入圍年度作曲家,五部的年度電影音樂中,他一個人就佔了五分之二(《星際爭霸戰》和《天外奇蹟》),光彩奪目,才華洋溢,你實在很難忽略。

 

一般人似乎比較不會在意排在後面的「重新發行電影配樂獎」,那是內行知音對於一些過往精彩作品的深情回顧,今年的五部作品中,已故大師戈史密斯(Jerry Goldsmith)就包辦了兩部,不管是早已成為經典的《隂陽魔界》或者《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都亦有值得回首重聆的價值。

 

最後誰能得獎?其實與台灣讀者距離略遠,參考提名名單尋找值得聆聽研究的音樂,倒是每一回瀏覽這些名單時,帶給我的最大樂趣,畢竟電影音樂種類太多了,有指標,就不會有大海撈針之歎了。

 

 

 

年度電影音樂FILM SCORE OF THE YEAR

《阿凡達(AVAT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暮光之城:新月(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天外奇蹟(UP)》,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年度最佳曲FILM COMPOSER OF THE YEAR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麥可.賈欽若(Michael Giacchino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布萊恩.泰勒(Brian Tyler

克里斯夫多.楊(Christopher Young

 

年度新秀獎BREAKOUT COMPOSER OF THE YEAR

Henry Jackman

Abel Korzeniowski

James Peterson

Clinton Shorter

Austin Wintory

 

最佳戲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RAMA FILM

《風暴佳人(AGORA)》, music by Dario Marianelli

《巴阿里亞(BAARÌA)》, music by Ennio Morricone

《造物弄人(CREATION)》,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毛的最後舞者(MAO’S LAST DANCER)》, music by Christopher Gordon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music by Abel Korzeniowski

 

最佳喜劇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COMEDY FILM

《伴侶渡假村(COUPLES RETREAT)》, music by A.R. Rahman

《口是心非(DUPLICITY)》, music by James Newton Howard

《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 music by Marvin Hamlisch

《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蕾絲邊吸你血(LESBIAN VAMPIRE KILLERS)》, music by Debbie Wiseman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CTION/ADVENTURE FILM

《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幸運路克(LUCKY LUKE)》 music by Bruno Coulais

《紅帆布(THE RED CANVAS)》, music by James Peterson

《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music by Hans Zimmer

《山下怪談(UNDER THE MOUNTAIN)》, music by Victoria Kelly

 

最佳奇幻電影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FANTASY/SCIENCE FICTION FILM

《阿凡達(AVAT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music by Mychael Danna and Jeff Danna

《末日預言(KNOWING)》, music by Marco Beltrami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暮光之城:新月(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最佳驚悚恐怖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HORROR/THRILLER FILM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死亡寫真(IMAGO MORTIS)》, music by Zacarías M. de la Riva

《電光冷霧中IN THE ELECTRIC MIST)》, music by Marco Beltrami

《索命空間(THE KILLING ROOM)》, music by Brian Tyler

靈異萬聖夜TRICK ‘R TREAT)》, music by Douglas Pipes

 

最佳動畫片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N ANIMATED FEATURE

《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第十四道門(CORALINE)》, music by Bruno Coulais

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公主與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 music by Randy Newman

《天外奇蹟(UP)》,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最佳紀錄片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DOCUMENTARY FEATURE

BROTHERS AT WAR, music by Lee Holdridge

EARTH DAYS,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GARBO: EL ESPÍA, music by Fernando Velázquez

HOME, music by Armand Amar

UNDER THE SEA 3D, music by Micky Erbe and Maribeth Solomon

 

年度電影音樂創作單曲FILM MUSIC COMPOSITION OF THE YEAR

《阿凡達(AVATAR)》 – “War,” music by James Horner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 )》– “Concerto to Hell,” music by Christopher Young

《紅帆布(THE RED CANVAS)》 – “Ballet for Brawlers,” music by James Peterson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 “Enterprising Young Men,”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天外奇蹟(UP)》 – “Married Life,”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最佳電視配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TELEVISION

BATTLESTAR GALACTICA [SEASON 4.5], music by Bear McCreary

CAPRICA, music by Bear McCreary

LIFE, music by George Fenton

LOST [SEASON 5], music by Michael Giacchino

YELLOWSTONE, music by Edmund Butt

 

最佳電玩或互動多媒體原創音樂BEST ORIGINAL SCORE FOR A VIDEO GAME OR INTERACTIVE MEDIA

ASSASSIN’S CREED II, music by Jesper Kyd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music by Lorne Balfe and Hans Zimmer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music by James Hannigan

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 music by Chris Tilton

SPORE HERO, music by Winifred Phillips

 

最佳重新發行電影配樂BEST NEW RELEASE/RE-RELEASE OF AN EXISTING SCORE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music by Alan Silvestri; Douglass Fake, producer (Intrada)

《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 music by Jerry Goldsmith; M.V. Gerhard and Mike Matessino, producers (La-La Land)

娜提尋父記THE JOURNEY OF NATTY GANN)》, music by James Horner; James Horner, Simon Rhodes and Douglass Fake, producers (Intrada)

星艦奇航記2:星戰大怒吼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music by James Horner;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 THE MOVIE)》, music by Jerry Goldsmith; Bruce Botnick, Lukas Kendall and Mike Matessino, producers (Film Score Monthly)

 

最佳重錄作品BEST RE-RECORDING OF AN EXISTING SCORE

《英烈傳(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music by Max Steiner, cond. William Stromberg; Anna Bonn, John Morgan and William Stromberg, producers (Tribute Film Classics)

《出埃及記(EXODUS)》, music by Ernest Gold, cond. Nic Raine; James Fitzpatrick, producer (Tadlow)

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music by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cond. William Stromberg; Anna Bonn, John Morgan and William Stromberg, producers (Tribute Film Classics)

 

最佳電影音樂合輯BEST FILM MUSIC COMPILATION ALBUM OR BOX SET

40 BANDES ORIGINALES POUR 40 FILMS, music by Vladimir Cosma; Vladimir Cosma, producer (Larghetto Music)

DAVID RAKSIN AT M-G-M, music by David Raksin;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THE FILM MUSIC OF MISCHA SPOLIANSKY, music by Mischa Spoliansky; Philip Lane, Ralph Couzens and Neil Varley, producers (Chandos)

HOWARD SHORE: COLLECTOR’S EDITION Vol. 1, music by Howard Shore; Jonathan Schultz, producer (Howe)

NORTHWEST PASSAGE: CLASSIC WESTERN SCORES FROM M-G-M Vol. 2 (1940-1974), music by various composers; Lukas Kendall, producer (Film Score Monthly)

 

年度電影音樂唱片品牌FILM MUSIC RECORD LABEL OF THE YEAR

Film Score Monthly

Intrada

La-La Land Records

MovieScore Media

Varèse Sarabande

1月3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13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電影話題:回顧過去十年電影中的精彩古典音樂處理。

 

主題很明白,就是古典音樂,從我的曲目單中,你就可以想見這些創作者如何從這些古典的樂音中,找到全新的創作靈感,有的是取其旋律,有的則是有其主題關連,對照重溫,你就會發覺藝術的世界既美麗又神奇。

 

本段音樂:

《三更之回家》比才《採珠人》黎明版

《縱情四海》比才《採珠人》猶太版

《原罪犯》韋瓦弟《四季:冬》

《鋼琴教師》舒伯特《在村莊

《海角七號》舒伯特《野玫瑰》

2046》貝里尼《諾瑪》聖潔女神

《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巴哈《顧德堡變奏曲》

男孩》比才《採珠人》

《惡棍特工》貝多芬《給愛麗絲》

《東京奏鳴曲》德布西《月光》

另外,有那一部電影以古典音樂的曲名做片名呢?

還有,最適合做壓軸的是那一首電影中的古典音樂的呢?

答案都在節目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柏林影展六十大壽》

 

 

berlin.JPG

每年初最先舉行的電影展是那一個?

是金球獎?是奧斯卡?為什麼以上皆非?

但是今天的節目主題柏林影展亦不算,為什麼? 

讓我們先從金球獎大贏家《阿凡達》的詹姆斯柯麥隆談起吧,

他的《鐵達尼號》在一九九七年轟動全球,你知道那位奧斯卡影后亦唱過一首名叫TITANIC的歌嗎?

大明星會唱歌,真好,那一位會唱歌的女星,曾經在柏林影展得過影后呢?

1951年六月六日展開的第一屆柏林影展開始(六月六日亦是二次大戰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地,反撲德國的歷史時刻,柏林影展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有著濃烈的政治意味,更別提影展所在地是冷戰氣息最濃烈的柏林市了。

我們今天一面回顧柏林影展的歷史,一面聆聽過去曾在柏林得獎的華人作品,也回顧他們創作歷程的風格改變:

 

本段音樂:

紅高粱》原聲帶

喜宴》原聲帶

《錯的多美麗原聲帶

礦工的女兒》原聲帶

《我的父親母親原聲帶

理性與感性》原聲帶

 

berlin93.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2部份

電影話題:《柏林影展六十大壽》

本屆柏林影展以中國導演王全安的《團圓》做開幕映演,閉幕作品則是日本大導演山田洋次的最新作品おとうと  Otouto 弟弟》

監督山田洋次    脚本山田洋次  平松恵美子    音楽冨田勲

吉永小百合:高野吟子擔心女兒蒼井優:高野小春的婚事  加濑亮

容忍弟弟笑福亭鶴瓶:丹野鉄郎  所犯下的各種蠢事,後來才知道弟弟犯了惡疾,

 

2008年二月過世的名導演市川崑曾經拍過同名故事,但山田洋次的《弟弟》並非重拍,而是向前輩致敬,雖然山田也經七十八歲了。我們一方面來聽市川崑的經典反戰作品《緬甸的豎琴》音樂,另外也要在山田洋次武士的一分》原聲帶中聆聽他的創作理念家庭關係是分割不了,卻也很難理性分析的,有時愛,有時悲的關係,兄弟姐妹情是全片的描寫重點。

武士的一分》原聲帶

緬甸的豎琴》原聲帶

《囧男孩》原聲帶

 

美國大明星:民意調查

哈里斯民調(Harris Poll26日公布了2009年最受歡迎影星(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票選結果,過去六年,只在2004年主演《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又在2008年自導自演《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的克林.伊斯威特以七十高齡,獲選為2009年美國人最喜愛影星,擠下已經連續3年奪冠的黑人影星丹佐.華盛頓。

 

我相信,多數人看到這則外電時,最想知道的無非就是最終排名結果,我整理如下:

01.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

02.強尼.戴普(Johnny Depp

03.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04.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

05.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06.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

07.約翰.韋恩(John Wayne)

08.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09.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

10.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此外,勤奮一點的記者或許會比照去年的排行表,告訴你,去年的十大明星進榜的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和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都跌出前十名,可能原因是威爾.史密斯繼《全民超人(Hancock)》之後,已經一年沒有新片推出了;《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口碑與票房都平平,也是讓福伯人氣退減的原因,不過,這些說法都是後見之明,John Wayne都死了31年,根本不可能再有新作推出,還不是年年上榜,影響力之大,夠氣死一堆活人明星了。

 

基於此,我參考了這個民調基調過去15年的排行榜,請大家對照看看,或許就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了。

 

0127.JPG

哈里斯民調採取的是不提供答案的直接問法,問受訪民眾一句:「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民眾立刻想起的明星,就成為答案,他們在去年十二月七日到十四日,訪問了2276位民眾,才完成這份報告,有趣的進一步分析包括:女性最愛強尼.戴普,男性則是克林.伊斯威特;克林同樣也在45-63歲族群和65歲以上族群中排行第一;18-32歲的年輕人最愛強尼.戴普;33-44歲的族群則最愛珊卓.布拉克。顯然,老人家的明星認知度較為集中,年輕人則各有所愛,以致於結果分散,老牌藝人反而多了許多呼吸空間。

 

當然,所謂的favorite,每個人的定義亦不相同,有人喜新厭舊,有人獨沽一味,民調永遠只是反映部份人士的意見,參考就好(例如,我就為梅莉.史翠普打抱不平,一代巨星怎麼可能連續十五年都落選,今年才掛上第九名?例如,那麼會演戲的西恩.潘何以擠不上榜?)。

蕩寇:語言不適症候群

我們常以「看」電影,來形容我們面對瑰麗電影世界的感動,其實,「聽」電影,也很重要,敏感的耳朵常常就會主宰了你對電影的感受。

 

「聽」電影的一半魅力來自於演員的口白,另一半則來自電影的聲音設計,不管是音效或者音樂。

 

印像中,演員口白改變一部電影的感受實例有三,首先是《笑傲江湖》中由張敏飾演的任盈盈,坦白說,張敏的身材與扮相,都距離我閱讀金庸小說所累積的想像要「大號」了許多,幾乎無法連結與認同,但是印像卻格外深刻,關鍵就在於徐克導演找了配音員給予張敏獨特的雲貴方言,讓她在一群講北京話的演員中,突出了位處南蠻之邦,語言必異(未必鴃舌,卻是腔調不同)的趣味,人物身份和異族之戀的文化背景都因為配音設計,創造出更有說服力的意境。

 

其次,陳可辛執導的《三更之回家》中,女主角原麗淇前二十分鐘全都飾演女屍,無法行動,亦不能言語,但是最後卻靠著她的生前錄影帶得能真相大白,聽著她略帶哽咽,卻感情深濃的告白,歎息癌症罹病不苦,活著照顧才受罪的真心話,觀眾很難不動容,原麗淇的口白不是很標準,略帶外地生澀之感,但是聽她娓娓道來,就有掏心掏肺的真情感染,那是「言為心聲」的最佳示範了。

 

第三,《美味關係(Julie & Julia)》中的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始終笑口常開,與丈夫、朋友和陌生人分享著烹調美食和品味美食的快樂,她特別揣摩了女主角茱莉亞的口白,看似嘴吧裡似乎老含著一顆雞蛋,但是所有在烹飪期間的喜悅、滿足與挫敗,卻都有著一股熱情的感染力,不但主角因而活了,觀眾聽了亦能快樂。

 

看到香港導演余力為執導的新片《蕩寇(Plastic City)》時,原本我是相當興奮,因為題材新鮮,香港班底跑到巴西聖保羅去拍華人黑道傳奇,取材和視野都顯得野心十足(畢竟,除了王家衛的《春光乍洩》之外,我們已經很少見到這種選材及製片雄心);其次,導演也找到黃秋生與小田切讓飾演一對父子(再搭配台灣的陳昭榮與大陸的黃奕,放眼華人與國際市場的企圖心非常明白)。

 

但是,黃秋生與小田切讓一開口說話之後,電影的虛偽不真實感立刻就從我的耳朵快速向大腦報到。

 

我並不是挑剔黃秋生與小田切讓的外型或血統不像父子(我們知道小田切讓是日本人,難免不適應這種考慮票房而湊生的組合,但是對許多老外而言,華人與日本人差異不大,我們的挑剔,外國人或許根本沒有任何感覺),亦不是排斥黃秋生與小田切讓都講起北京話,而是在巴西那個環境中,一對必需靠葡萄牙語打天下的人,怎麼還有空暇去訓練兒子講「母語」?遷就環境,入境隨俗是多數美籍華裔人士必需面對的成長歷練,多數ABC(美國出生的華人)都是只能聽不能說,就算會說,腔調卻也與一般華人有異,《蕩寇》中的小田切讓卻是開口閉口都是標準華語(想必是演員配音所致),卻又與黃秋生老爸的港腔華語形成了世代鴻溝。我的意思是,人在巴西異域,演練華語的時空有限,小田切讓能夠學到的華語,應當就是黃秋生式的港腔華語,不然就是直接以葡萄牙語交談,何以硬要操弄華語,反而一聽就刺耳,一聽就覺得假了。

 

《蕩寇》的聲音完全不能說服我,《蕩寇》的劇情與節奏,坦白說,亦欠缺新鮮力道,官商勾結與外來幫派的爭奪地盤都已有無前輩探討過了,攝影師出身的余力為雖然讓我們看到了不少巴西景觀,卻找不到勾動人心的連結,以致於故事發生在任何一個大城市中,其實都適合,正因為如此,《蕩寇》的迷人前提都已失靈,剩下的明顯缺失,就成為我們擲筆長歎的素材了!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電影配樂有個最簡單的精神,要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最高潮的感動,即使短短幾個音符,也要能快速從耳朵滲透進觀眾心中,這也是為什麼多數膾炙人口的電影音樂都很精簡,卻雋永,讓人盪氣迴腸。 閱讀全文 窗外有藍天:廣告音樂

醉後大丈夫:藉酒搞笑

 

喜劇電影雖然票房都不差,但是卻很難成為年度經典電影,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執導的《醉後大丈夫 (The Hangover)》卻入選了時代雜誌的年度十大電影,關鍵就在於導演找對了形式,呼應了主題。

 

奧妙在於「醉」這個字。奧妙在於看似陳腔老調,但是會說故事的導演卻懂得在「舊瓶」裡調釀出新酒。

 

電影一開始就是婚禮即將舉行,但是新郎遲未現身,新娘子的手機好不容易響了,偕同新郎一起到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單身派對的三位伴郎卻傳來了噩耗:「新郎不見了!」就在眾人錯愕驚訝之際,電影迅速回撥時鐘,話說重頭,從兩天前他們才要出發之際重新來說這個故事。

 

這種驚愕倒敘法,坦白說,不算新奇,甚至四位男子一路前往賭城的雀躍心情,也如一般YA成長電影出入不多,但是就在略嫌煩悶,不知故事該如何掰下去之際,導演跳開了他們的單身派對狂歡夜,直接來到一覺醒來的第二天清晨,在混亂得有如廢墟的旅館房間內,他們完全不記得昨晚發生了什麼事?不明白何以房間會亂成這樣?更想不透何以房間內會有雞,有老虎,甚至還有一位小Baby 他們用於代步的經典老爺車更意外變成了警車,一連串的問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也逼迫他們得趕快找出真相,因為四人行已然三缺一,最重要的新郎不見了!

picx_fhen2111964641.jpg

 

喝酒的人大概都曾酒醉,明白醉酒的滋味,不管是頭疼,大聲喧譁,或者亂性,酒醒之後,多數都不肯承認自己酒醉時的各種行為,用遺忘、空白或者謊言來閃躲各種隨之而來的災難或質疑。既然酒後生理和心理狀況如此,《醉後大丈夫》選用醉後拼圖方式來還原及重建那個狂歡夜的景況,即使只是斷簡殘篇,卻已足以讓人明白他們到底醉得多兇,鬧得多狂。

 

事後拼圖,重建現場,發現真相,是太多電影用過的用法,似乎已是老招,但是用在《醉後大丈夫》上,卻成了推動劇情運轉的最佳輔佐形式。

 

正因為腦袋一片空白,面對著一團混亂,找答案要真相就顯得合情入理,也因為一切只有片段重建,原本必備的事理邏輯關係,頓時就失去必要性,可以省略,可以跳躍,例如:一個狂歡夜究竟可不可能狂泡脫衣舞孃,還拉著其中一人跑去教堂結婚?還為了證明自己的愛,硬是拔掉一顆牙齒?甚至從警察手中換來了一輛警車?更把豪賭贏了八萬美元的亞裔兄弟關進後車廂,甚至還誤闖拳王泰森家,帶走了他所飼養的老虎,至於酒館浮雕為何會出現一張床墊,都像是一道一道的調味醬,勾引著觀眾的好奇。

 

所有不可置信的情節,都因為醉酒失憶,頓時缷下邏輯責任,任由編導天馬行空般地隨意編織,忘記的就忘記了,解釋不清的就乾脆不理不睬了,只要掌握重要關鍵,其他的滿空煙花,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能夠搏君一粲,也就夠了(雖然對亞裔黑幫人士的描寫有些刻板印像的老調,拳王泰森的演出更是生硬,但都瑕不掩瑜啦)。

 

《醉後大丈夫》的好戲集中在四位男人身上,賈斯汀.巴森(Justin Bartha)飾演的新郎道格原本應當是牽繫所有情節運轉的男主角,可是他在電影中有一半時間都陷在失蹤的狀態下,反而得由布萊德利.古柏(Bradley Cooper)飾演的老師菲爾、艾德.赫姆斯(Ed Helms)飾演的牙醫史都和查克.加利費安納吉斯 (Zach Galifianakis)飾演的妻舅艾倫三位伴郎來撐起半邊天。

picx_fhen2111964607.jpg

 

略帶娘味的艾倫經常會說一些無厘頭的對白(例如他問賭城著名旅館凱撒宮的櫃檯小姐:「凱撒真的住過這裡嗎?」跡近白癡的這類問話層出不窮,發揮了極帶勁的插科打諢效果),同時也在性別玩笑中催化笑料(換穿禮服時的丁字褲,以及揹起小娃當奶爸的得意模樣);有懼內情結的史都卻是冒然就娶了育有一子的導遊兼脫衣舞孃,他們都屬於感性效應的激生者,理性的部份則交由菲爾來執行,理性與感性不成比例交錯後的結果,就形成了跌宕有致的喜趣韻味了。

 

喜劇的魅力就在於先製造混亂,然後再有條不紊地解決混亂,慢刀斬亂麻,趣味就在其中,《醉後大丈夫》深得其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