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黑澤明:百歲冥誕

三月二十三日,是已故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百歲冥誕,台灣媒體似乎沒有人曾經特別留意這個日子,多數的電影網站都只顧追求報導最新上映的作品,懶得回顧,更不知如何面對曾經存在,但是已隱沒在歷史扉頁中的名人導演了。

 

不過,國際影人並沒有忘記黑澤明,至少,英國、美國和俄國都有相關的紀念活動或者報導,參考別人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台灣的電影愛好者另一種思考方向: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一位才情洋溢,值得學習的導演。

 

首先,我在英國衛報的電影版上發現了一篇回顧報導,開列出十一部黑澤明必看作品;其次,我在美國MTV頻道的電影部落格上讀到了一篇「在黑澤明的百歲生日上談受到他啟發的《星際大戰》和捍衛戰警》等片」的特別報導;另外,連俄國海參崴亦特別選映了黑澤明的經典舊作《踏虎尾的男人》。

 

俄國人對黑澤明的印像特別深,一方面是他曾經在美蘇冷戰時期,突破政治禁忌,到西伯利亞取鏡,把俄國作家Vladimir Arsenyev的作品《Dersu Uzala》搬上銀幕,拍成了《德蘇烏沙拉》;另一方面則是黑澤明在自傳《蝦蟆的油》中一直不諱言自己對俄羅斯文學的愛好,1950年代更先後把俄國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白癡》與高爾基(Maxim Gorky)的《深淵(低下層)》搬上了銀幕。要研究黑澤明,當然不能省略俄國文化對他的影響,特別是有關於低下層人物悲歡離合的社會寫實觀察,俄國人的追思活動,讓我們看見了有心人的文化反思。

 

美國MTV頻道電影部落格的專文則有著比較日美影視文化的解讀趣味,例如知名的美國科幻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年叫做《星際大戰》,如今則應改稱《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了)其實是受到黑澤明的《戰國英豪/隱砦三惡》啟發(秋月家武將真壁六郎太,利用農民太平與又七兩人,護送雪姬公主前往同盟國領地的故事,其實就像是《星際大戰》中機器人C-3POR2-D2一路隨行莉亞公主的原型,這一點是盧卡斯導演都公開承認的);《用心棒》則先後被歐美影人改編拍成了《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和《終極悍將(Last Man Standing)》,《七武士》則是《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的原型(其實連《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和《蟲蟲危機(A Bug’s Life)》都算);至於《捍衛戰警(Speed)》中那輛絕對不能停下來的公車,概念也是脫胎於根據黑澤明劇本攻編的電影《滅(Runaway Train)》。

thumbnail.php.jpg

 

這篇美日電影比較學的文章,引用的多數都是當初美國電影上映時,就已經被點名的「參考/翻拍」訊息,但匯聚在黑澤明的百歲冥誕紀念專文上,卻也依舊可以看見黑澤明對好萊塢及世界影壇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對黑澤明的作品並不熟悉,連結上英國衛報的電影網站,點選作者精選的黑澤明十一部作品精華連結,或許也是一次很簡便,但很充實的入門課。

英國衛報所選出的十一部作品如下:

1)《酩酊天使(Drunken Angel (1948))》

2)《野良犬(Stray Dog (1949))》

3)《羅生門(Rashômon (1950))》

4)《白癡(The Idiot (1951))》

5)《生之欲(Ikiru (1952))》

6)《七武士(Seven Samurai (1954))》

7)《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 (1957))》

8)《戰國英豪(The Hidden Fortress (1958))》

9)《用心棒(大鏢客/Yojimbo (1961))》

10)《亂(Ran (1985))》

11)《黑澤明的夢(Dreams (1990)

 

 

RAN014.JPG

這十一部作品的片段,多數都是擷取電影的開場畫面(《野良犬》的片段因為觸及東寶版權,已無法觀看)其中,《亂》的開場最經典,山頭上凝視四望的探馬哨兵,時左忽右,三百六十度的鏡頭跳接,搭配武滿徹的極簡樂音,戰爭前夕,風聲緊急的緊張氛圍即已呼之欲出;至於《生之欲》空無一人,卻依舊擺盪的鞦韆,更已把「身可死,心不止息」的人生願景,精準有力地呈現出來。

 

有機會重溫這些經典舊作,不禁就會憶想起無數的觀影往事,能夠擁抱好電影的美麗時光,真的是人生絕美的幸福。

4月03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403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一頁台北

picx_fftw4129112514.jpg

 

本周因為取得了台灣新生代導演陳駿霖新片《一頁台北》的原聲帶,所以再來細談台北一頁。

 

巴黎是戀愛的城市,台北呢?是不是做夢的城市?電影用法語來營造一種夢想,一種嚮往,那就是台北文明消費的趣味。

 

台北人想要做什麼呢?台北人,不,台灣人很愛看電視劇,特別是八點檔所反映的俗世夢想,從以前的《楚留香》、《武則天》,更早的《晶晶》和《星星知我心》,如今的《霹靂火》、《娘家》到《夜市人生》,《一頁台北》另外替大家拍了齣連黑道都捨不得轉檯的電視劇。

 

picx_fftw4129112509.jpg

 

藝人很怕黑道,常被騷擾,卻因此更懂得黑道的嘴臉,高凌風在《一頁台北》中就客串演出了以房仲業為名,行黑道其實的大哥,想退休的老芋仔,卻少了犀利的狠勁,只能算是半調子的流氓。

 

反而是跟在他身旁的柯宇綸,卻有了完全不同於《色戒》中的型與戲,舉手投足,很有娘味,對大哥卻也是敬畏加上野心都有,想要取而代之,想要自立門戶,但是小丑就是小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味道調諧得不錯。

 

本段音樂:

一頁台北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國片DVD:《帶我去遠方》

 

sw085a.jpg

這是一部有關色盲、同志、親情、青春、愛情、偏見、色彩的電影,

每一個細節都很精彩,

每一個細節都能觸動人心。

音樂亦動人,

只可惜,介紹得晚了,

得請大家到租售店去租片子來看了。

 

本段音樂:《帶我去遠方》原聲帶

 

第二小時

2部份

最新電影:《關鍵指令》與《危機倒數》

GZ457785.jpg

 

我想從時代周利的一篇影評文章談起,

該文強調美國人已經很排斥美國與伊拉克為主題的電影,

不想看美國人的挫敗,

不想看美國人的歇斯底里,

不想看美國人的戰爭燥鬱症

所以即使《危機倒數》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也只是歷史上票房最差的最佳影片,

也只能多賣幾片DVD,

但是《關鍵指令》卻是一部很重要的伊拉克戰爭電影,

因為它有文化企圖,有歷史使命,而且很緊湊好看,

我很高興自己相似的看法也能有這樣的國際共鳴。

 

本段音樂: 《2012》原聲帶

 

帶我去遠方:坎城海報

人生充滿巧合,一部早在2009年就該看的電影中出現了一幀1991年的電影海報,卻意外讓我在 2010年的兩天之內接連撞見,完成這篇有點天馬行空,自由連結的文章。

閱讀全文 帶我去遠方:坎城海報

帶我去遠方:色盲人生

台灣是島嶼國家,陽光和海水交互映照下,你要如何形容台灣的顏色呢?答案請參考台灣新導演傅天余的《帶我去遠方》。

 

顏色是《帶我去遠方》最重要的論述,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真確的,錯亂的,記憶的,遺忘的色彩,全都交錯一起,一種緊黏在我們生活四週的色彩印象,全都在女主角阿桂的生活環境中自然湧現。

 

前提是因為阿桂是色盲,她分辨不出紅色或綠色。

 

劇本透過梅芳飾演的阿嬤之嘴,剛開場就碎碎唸地嫌小阿桂怎麼穿得像「郵差」一樣,然後你才會看見李芸妘飾演的小阿桂真的就穿著深綠上衣和短褲陪著阿嬤上街買菜去了。此時,你的唇角會輕輕上揚,台灣的國小孩童似乎就經常穿著這麼鮮豔的校服上學的,有人大紅,有人天藍,更有人全綠,大剌剌地用色,幾乎就成了台灣孩子最基礎的美學啟蒙了。

swca8f.jpg

 

接下來,導演傅天余和攝影周以文把鏡頭轉向了菜市場的攤位上,從青菜到水果,從魚丸到魚鱗,繽紛的菜樣,正是台灣人最幸福的口腹滋味啊!小阿桂好奇地穿梭進菜市場的各家攤位,迎面而來的不只是菜市場的熱鬧繁華,更連菜市場特有的氣息都已撲鼻而來,然後,阿桂終於停下腳步撿拾起番茄,阿嬤交代她要挑紅番茄,而且是越紅越好,但是阿桂挑中的卻是極青極綠的番茄。

 

這兩場色彩戲,傅天余都沒有停留太久,她無意正經八百,很嚴肅地告訴你說:「阿桂是色盲。」讓觀眾看見,有了疑問,有了發現,一切就明白了,正是一位成熟導演展現自信的最佳試驗場,所以接下來小阿桂分心辨不出紅綠燈,險些被小貨卡撞上;在美術課上又畫出與眾不同的運動場花圃色彩,連太陽都成了黑色的了;再到健康檢查的色盲檢測,總是唸錯數字時…「色盲」的結論已經呼之欲出了。

swc5.jpg

但是沒有,傅天余悄悄轉了彎,她不想直接書寫白話文的色盲病歷,老師要小阿桂去看心理醫師(暗示著母親的離家出走,可能傷害了幼小心靈),但她交給阿嬤帶小阿桂去收驚,民俗療法,自成體系的法師言之鑿鑿地說小阿桂魂魄出竅了,長大之後就會回來的,科學與民俗的拔河,法師與心理醫生間的不成文等號,卻讓橫亙在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錯亂趣味,生猛有趣地跳閃了出來那其實也是台灣色彩鮮明的文化現象啊!傅天余就在這種「色盲」的主軸論述上,悄悄滲透進特有的台灣風味,這般渾若天成的雜揉本事,其實已可預見一位優秀導演的破繭而出。

 

存在,卻不刻意點破,也是傅天余創作人生中很精彩的藝術選擇。

小阿桂是色盲,卻選擇就讀美髮彩妝的技藝學校,那是要讓天資不夠聰穎的她日後能有餬口維生的技藝,別人選擇了紅色眼影,到了她手上卻成了綠色眼影,不懂原因的老師會嫌她搞怪,特立獨行,但是所有的做怪背後,卻有著連她自己都無法解說的難言之隱,真相與誤會之間的鴻溝,不但是《帶我去遠方》的主題,更是隨著色盲主題所帶出的人生偏見的論述。

 

sweb211.jpg

色盲,也許是生命難以迴避的殘缺,但是阿桂沒有挫敗,亦沒有喪氣,她可以戴著墨鏡在白天行走,希望在黑幕遮蔽的隔色世界中找回真實色彩的感覺(世人的流行美白需求,卻與她的求真人生,有了不諧調的共振效果);她亦可以在表哥昏迷的病榻旁,訴說著她替姐姐:「畫了一個超棒的煙燻妝…」在她充滿自信的訴說裡,,紅綠錯亂的喜感卻已經在觀眾心中自然發酵了,就像她總愛裙褲混搭地穿衣服,總是搭配出各種難以想像的色彩效果生命的不協調奏鳴曲到了她的嘴上,竟然不再混亂,而是別具風流喜趣了!

 

更重要的是,她的另類色感,並沒有影響她對生命真相的敏感認知,表哥的愛情世界,她是第一個目擊者;姐姐的單相思,她亦是毫不客氣地率先揭發出來;老爸所受的冤屈,她知道實情……在生命旅程中,她記住每一刻動人精華,所以有了色盲島之旅的夢想,亦能在雨後看見了彩虹,色盲的世界中,她活得比誰都自在,那份閒情逸趣,正是《帶我去遠方》最迷人的台灣滋味。

驚爆萬惡城:怯懦真相

 

大企業追求利潤,必定不擇手段,挺身對抗大企業,或者敢於揭發其內幕,遭遇必定艱辛,有人下場可能淒慘,有人終於得勝,這是好萊塢慣用的黑心企業公式,從《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黑暗金控(THE INTERNATIONAL)》、《阿凡達(Avatar)》到《驚爆萬惡城(Edge of Darkness)》,企業規模不一,但是心狠手辣的程度,差別不大。

 

《驚爆萬惡城》的女主角艾瑪(由Bojana Novakovic飾演)得能躋身大企業「北方曠野」,卻意外發現公司可能在官方掩護下,暗自研發核子武器,再轉手賣給其他國家,大賺黑心錢,於是她把情資告訴了環保組織「暗花」,並帶領工作人員深入「北方曠野」的核心基地,試圖拍下影片揭露真相,以懲不法,但是她們的一舉一動全被公司偵知,施予暴力反擊,電影的開場就是「北方曠野」工廠排水出海口的海面上出現了三具浮屍,那是挑戰大企業的悲慘下場。

 

《驚爆萬惡城》的故事是虛構的,卻非無中生有的狂想。真實人生確曾發生激烈抗爭的環保人士遭遇不測的事件,1985 710 日綠色和平組織成員駕駛一艘彩虹戰士號試圖前往法屬玻里尼西亞的穆魯羅瓦島(Moruroa)核武基地,攔阻法國在南太平洋海域到進行的核武測試,並且宣稱法國政的作為有如「撒旦的行動」,然而彩虹戰士號卻在停靠紐西蘭的奧克蘭港口時,發生了船艦爆破的事件,導致一位搶救器材的攝影師身困艦中溺斃。就在全球輿論一片譁然,箭頭指向法國情報特工聲中,法國總統正式向《綠色和平》組織致歉,並賠償700萬美元,時隔廿年後,法國媒體才揭露當初下令的正是法國總統密特朗。

 

核武試爆是法國鞏固世界強權的國防策略,所以不惜動用公家資源剷除異己,演出傾一國之力對抗一個環保團體的事件,《驚爆萬惡城》的故事規模縮小成一個「北方曠野」大企業對抗「暗花」組織,但是手段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闖入者死,接應者則早已被殺手放置了放射性食物到冰箱中,要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喝下有毒牛奶殞命,那是殺人於無形的滅口手段,艾瑪雖然錄下了真相光碟,卻還來不及告訴警探老爸實情,就已遭登門的殺手給擊殺了。

 

ed03.jpg

我無意細述或洩露《驚爆萬惡城》的劇情,上述的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傳奇,其實並不新鮮,最奇特的反而是《驚爆萬惡城》的創作觀點,編導並非不同情不惜犧牲生命以實踐反核理念的環保小蝦米,問題在於小蝦米出事後,小蝦米的其他同伴做了什麼事?艾瑪的男友不想透露真相,只求自保(難怪,艾瑪說她的父親一定不會喜歡這位男友),只有怕死之心,絲毫不見對女友慘死槍下的憐惜與悲憤;艾瑪託付保密光碟的女友,同樣只會泣訴自己有家有子女,不敢多談真相,最後還是難逃釘梢撞死;更慘的是「暗花」的教授頭頭,也沒有全力為往生同伴做出任何平反的努力,書生論政,只會繼續捧著電腦,高喊環保口號,對生命的消逝沒有任何傷痛,無意通知家人,不想把真相訴諸媒體,對同志的冷漠無情,反而更加刺痛了冒死追查女兒慘死真相的波士頓重案組警探克萊文(由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飾演),滿腹怨氣的他就一個拳頭直往教授頭上搥擊而下,那是一個傷心父親的抗議,那也是電影對環保團體的一計重拳。

 

ed0443.jpg

美麗的理念總像天邊彩虹,引人嚮往,但是彩虹的背後真相往往卻是腥臭不堪聞問的,《驚爆萬惡城》對於邪惡大企業自然是不留情面地批判,卻沒有一廂情願地偏袒青年熱情,反而揭發了更多大難來時各西東的怯懦人性,美麗口號固然讓人熱情澎湃,但是殘酷的現實大浪迎面撲來時,才得見真面目,《驚爆萬惡城》的寫實筆觸因此多了三分讓人驚愕思索的空間。

坎城開幕:細數羅賓漢

華人相信,卅年風水輪流轉,好萊塢的風水卻不必等到卅年就會轉了,好萊塢最近愛玩復古英雄牌,繼《福爾摩斯》重現江湖後,十九年前曾經演出雙胞胎鬧劇的「羅賓漢(Robin Hood)」最近又要捲土重來了(那個年代,連哥倫布亦有雙胞胎打對台)。

rob01.jpg

 

十九年前演出雙胞胎對決的《羅賓漢》傳奇電影,分別是凱文.寇斯納(Kevin Costner)主演的《俠盜王子羅賓漢(Robin HoodPrince of Thieves)》和Patrick Bergin主演的《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一個沒鬍子,一位有鬍子,結果,沒鬍子的大勝,一方面是因為製作成本不同,特效(射箭的力道)就不同,而且在名歌手Bryan Adams主唱的情歌「(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煽情撩撥下,飾演瑪莉安的女星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確實多了幾分眉目深情,至於同樣在《俠盜羅賓漢》的鄔瑪.舒曼(Uma Thurman)也只是稱職而已,勝敗之勢,相當明顯。

 

新版的《羅賓漢》則是由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飾演羅賓漢,凱特.布蘭琪飾演(Cate Blanchett)瑪莉安,日前已被選中今年五月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Cate-Blanchett-Russell-Cr-001.jpg

 

新版《羅賓漢》固然讓人期待,不過,我心目中最經典的《羅賓漢》電影卻是1976年的《羅賓與瑪莉安(Robin and Marian)》。

 

原因有三:第一,飾演羅賓漢的是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那是他第一次在大銀幕上露出自己童山濯濯的本色,因為他詮釋的羅賓漢是跟隨十字軍東征後,又再回到雪伍德森林(Sherwood )的老年羅賓漢;其次,飾演瑪莉安的是天王巨星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那一年,她也47歲了,即使歲月風霜,卻也不失清秀本色,依舊有著讓人眷戀難捨的芳顏;第三,最重要的是全片描寫歷經劫波後,舊情人依舊有深情,舊仇敵依舊仇難消,恨不平,還是要前仇舊恨一次結算,全片對人生恩怨的洞見透視,確實不凡。

f13-13-81.jpg

 

當然,《羅賓與瑪莉安》最不凡的就是切入的時間點,不是英雄極盛的黃金時光,而是垂暮之年的再度回首,兩位老牌影星的黃昏之戀的對手戲更是感人,至於史恩.康納萊與大反派羅勃.蕭(Robert Shaw)最後對決的持劍手法,也是罕見的重兵器劍法,讓人一新耳目。

f13-13-278.jpg

 

提到坎城影展,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訊息是,今年的坎城影展則已確定了由鬼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出任評審團主席,新聞宣布的那一天,他自然也對媒體說了一些客套話,諸如這是畢生最高級的榮耀之一,或者從入行開始,法國在我心中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但是最重要的是他點出了法國人對電影的不同口味:「我一直覺得法國人在追求詩情,追求意義,這些亦都是我一直試著追尋的,那些都是美國社會少見的。」

 

提姆.波頓的影像風格一向陰沈詭異,雖然算不是超級大賣的票房大導演,但是傑出的黑色美學,詭譎怪異的美術風格,卻備受肯定,口碑不俗,擁有一定的支持者,好萊塢待他不薄,才能接二連三有新片問世,只是人在古怪尖端,難免孤寂,對掌聲格外渴求,但是他強調的「詩情」與「意義」,坦白說還真是他最與眾不同的美學特質,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要追求什麼,又能放手做去,他其實算是「天子驕子」了,只是這樣怪咖的導演,做了評審團主席,能否選出最有「詩情」與「意義」的得獎作品,才是最有趣的議題呢。

驚爆萬惡城:幽靈殺手

天生好手,不論戲份多寡,有他在場,就能不凡,就能吸睛。

 

每一出場,都能讓人屏氣凝視,都能滾動劇情,即使每每只有驚鴻一瞥,卻光華四射,其實就算靈魂主角。

 

導演馬丁.坎貝爾(Martin Campbell)執導的《驚爆萬惡城(Edge of Darkness)》中,真正的主角不是重新提槍上陣,復出影壇的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他是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大牌明星,他是可以秉持「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精神,拍出《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和《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的奇人,但是招牌戲路還是那種有時專注出神,有時瘋狂,更不時偏執的Mad Max老調,《驚爆萬惡城》只讓人看到一個不服老的肉體,持續在大銀幕上匍匐翻滾,賣力,但是新意不多。

 

《驚爆萬惡城》真正有魅力的角色是雷.溫斯頓(Ray Winstone)飾演的神秘人物Jedburgh,神出鬼沒是他的本事,冷酷無情是他的手段,乾淨俐落則是他的專業,他從事的職業其實有「Fixer」和「Eraser」等各種頭銜,世界上有很多的麻煩製造者,他卻是處理各種疑難雜症的「搞定者」,有他出面搞定,凡事手到擒來,煩惱無多。

 

Jedburgh的身材其實矮胖粗壯,但從他第一回在停車場如閃靈般現身開始,來無蹤去無影的行動效率就與他的身材很不搭配,這種落差,卻更添三分神秘傳奇,他有自己的情報系統,事先做過無數功課,知道如何因應各種突發情況,算是很稱職的「清掃型殺手」。

 

ed0354.jpg

 

Jedburgh闖進克萊文警探家問詢談判時,曾經悠閒地抽出懷中雪笳解癮,日後,克萊文卻也從女兒男友家看見相似的半截雪笳,猜想到他早已摸遍了所有他該去的地方,如果Jedburgh真的「大掃除」起來,克萊文應該是半點線索也找不到了。

 

關鍵在於Jedburgh不是拿錢辦事不問是非的人,他懂得趁人不備,趁虛而入,如果開槍就能解決麻煩,他當然不會猶豫,問題是這一回他也想搞清楚事情本質,一位無辜的女郎何以命喪槍下?面對一位搞不清復仇方向,只能就著垃圾桶焚燒起女兒遺物的父親,卻讓他心軟了起來。

 

殺手會心軟,基本上就不符殺手天職了,《驚爆萬惡城》給予Jedburgh合理的解釋是他得了癌症,不久於人世了,過去的血腥或因此換來的財富,再無意義,讓無辜的不再無辜,罪惡的不再逍遙,也成了他在心中暗自盤算的計謀。

ed05.jpg

 

從意外現身到意外拔槍,Jedburgh帶給人生的永遠是意外,高濃度的神秘意外,就讓《驚爆萬惡城》保持著吊人胃口的戲劇張力。配角卻比主角更搶戲,雷.溫斯頓做到了小兵立大功的示範。

驚爆萬惡城:親情距離

爸爸打了滿嘴刮鬍泡沫,拿起刮鬍刀,正準備修臉時,小女兒也來到浴室,看著滿嘴白鬍子的爸爸,吵著也要玩,於是老爸就在女兒臉上抹上一大把白泡沫,再遞給她一把梳子,我用刀,妳用梳,父女兩個人就在浴室裡玩起修臉遊戲了。

 

父女親情,感人。特別是,女兒猝逝,傷心的老爸每回只要對鏡刮臉,不禁就會想起這段蜜甜往事。往昔的歡聲笑話,對照如今的孑然一身,他的傷心與憤怒,讓旁觀者為他傷神。

 

導演馬丁.坎貝爾(Martin Campbell)既聰明,又工於算計,他深知只要安排這麼一場父女泡沫戲,就提供了催淚能量,就能夠強化他的煽情張力。他執導的《驚爆萬惡城(Edge of Darkness)》,描寫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飾演的波士頓重案組警探克萊文好不容易才與在外工作的女兒相見,飯都還沒吃,女兒就被找上門的歹徒開槍擊斃,外界解讀是歹徒要找警探報復,卻意外誤傷無辜,只有他知道女兒另有隱情,只有他有能力查明真相和元凶,替女兒復仇。

 

父女親情理應是《驚爆萬惡城》的主軸論述,亦是劇情運轉的發電機,偏偏,父女情卻是全片處理得最沒有說服力的戲份,只想煽情,也全力煽情,卻是煽得沒頭沒腦,沒有鋪排,只有突襲,沒有迴響,只是一廂情願,怎麼也不能匯聚成動人能量。

 

關鍵在於這位警探父親,其實根本不知道女兒究竟怎麼了?!關鍵在於導演馬丁.坎貝爾固然是動作電影的高手,拍起親情戲來卻是束手綁腳,揮灑不開。

 

ed28.jpg

 

《驚爆萬惡城》的開場是克萊文到火車站迎接Bojana Novakovic飾演在外地工作的女兒艾瑪回家,就在車行返家途中,卻看見女兒在車旁嘔吐,第一個直覺反應是:「啊,女兒懷孕了。」否則也不會突然返家,給他意外驚喜。不過,艾瑪嫣然一笑,直說老爸多心了,她是有男友,但是相信老爸不會喜歡,也還沒有懷孕生子的打算,她是有話要告訴老爸,還來不及開口,就已經鼻冒黑血,整個人又再惡心反胃起來,才嚷著要找救護車送醫急救,門鈴響了,槍聲響了,一條芳魂就在火花煙霧中香消玉殞了。

 

馬丁.坎貝爾用的第一招煽情術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前一刻才喜孜孜要共進晚餐的女兒,如今卻鮮血淋漓地躺在父親懷裡,來不及道再見,更來不及說分明,痛徹心扉的碎裂愁苦,配合神秘難解的暴力謎團,確有震撼力量。

 

血泊的驚歎號之後,問號當然就隨之而來了,兇手不殺他,卻殺了女兒,必有所圖,女兒到底怎麼了?茫然無頭緒的克萊文只能從女兒遺物開始追查起,觀眾才發現,他雖然疼女兒,但是女兒究竟住那裡?愛什麼?做什麼工作?他的腦中其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不明,女兒的男友怯懦怕死,全無男兒氣概,但是一句:「如果你真愛她,為什麼從來不曾來探視她?」就夠把克萊文打得啞口無言了。

 

愛,就會關心,就會細問。克萊文的臥室裡雖然有著一張張父女合照的照片,回憶中也常出現女兒和他在海邊嬉戲的甜蜜片段,但是,他對女兒生活細節的渾然不知,是不是意味著他的愛,其實虛浮不實,一點都不牢靠?一位失職的父親在女兒猝逝後才發覺自己的陌生與遙遠,理應最親近的女兒,卻與他有著最遙遠的距離,當然是愧疚多過憤怒,然而這兩種情緒的交相激盪,卻也夠讓他有能量往下追查真相,彌補自己失落的那一切。

 

ed07.jpg

復仇的動機或許交代得過去,卻因欠缺內在邏輯的鋪陳連接,實際上更接近贖罪的懊惱心情,就顯得結構串連太過勉強,這也是克萊文走進臥房就會想起女兒,捧著骨灰要做海葬時,亦會憶想起往昔的沙灘嬉戲父女情,一切看似情深,卻無法動人的原因所在(那一切的美麗往事,全是女兒幼年模樣,欠缺了青春成熟期之後的形影回憶,青春的空白,剛巧就是父職失落的明證)。

 

想替摯愛復仇,理應可以理直氣壯的復仇之旅,卻因女兒羽翼已豐,單飛獨行後如同斷線風箏,自己因為長期的無知與失職,無法重新建立人脈網絡,替荒蕪廢置的親情莊園重新塗上顏色,他的沿路跌撞,一再試錯,讓他就想贖罪補過,也只能徒增蒼白失落,渾不能凸顯硬漢的內心淒苦,因而也就無法催動觀眾跟著同聲一氣了。

 

女兒死得太快太早,或許是《驚爆萬惡城》最失算的劇情安排,同樣是父女情的動作電影,《即刻救援(Taken)》的父女連結就多了環扣互動,讓被歹徒綁架的女兒能夠與父親的叮嚀有著高密度的互動,《驚爆萬惡城》的父女情卻像一團謎霧,只有遙遠的過去,只有煽情的蜜糖,卻少了內在靈犀的牽繫,自然就只有白忙一場了。

3月27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327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一頁台北》

能在節目中播出一首動人好歌,一天都會好心情,

本周節目開始就是好歌的好心情分享,

首先我們會聽見披頭士演唱的《In My Life

節目中為什麼要介紹1960年代的老歌呢?

答案與今年的奧斯卡盛會上有關,

在追思過世影人時,邀請名歌手James Taylor演唱了這首《In My Life

歌詞深刻感人,我試譯如下:

There are places I remember  有些地方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All my life though some have changed雖然有些已經變了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有些永 難忘,卻未必是美麗的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 些消失了,有些還在

All these places have their moments這些地方都有其特定片刻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讓我想起愛人或朋友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些已死,有些猶生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都是我一生鍾愛

 

But of all these friends and lovers 然而那些愛人或朋友

There is no one compares with you 無人可與你相比

And these memories lose their meaning 當我又有新愛騰燒時,

When I think of love as something new 這些回憶或許已無新意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但我知道我並不會因此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失去對過去人事的愛戀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我知道我常會停駐下來回想他們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但我知道我並不會因此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失去對過去人事的愛戀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我知道我常會停駐下來回想他們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我這一生,會更愛你

 

但是最讓我動容的卻是今天節目中找到了第一代007情報員史恩.康納萊,以他渾厚的蘇格蘭腔所唸的歌詞,人生友情與愛情的惆悵和思念,全都在他的詮釋底下,有了讓人流淚的震撼感覺。我深受感動,所以列入今天的重點,相信收音機前聽見他的詩情朗誦的朋友一定也會備覺溫馨。

 

但是最讓我動容的卻是今天節目中找到了第一代007情報員史恩.康納萊,以他渾厚的蘇格蘭腔所唸的歌詞,人生友情與愛情的惆悵和思念,全都在他的詮釋底下,有了讓人流淚的震撼感覺。我深受感動,所以列入今天的重點,相信收音機前聽見他的詩情朗誦的朋友一定也會備覺溫馨。

 

Bullock_021.jpg

 

但是要提奧斯卡,就不能不提介紹在《攻其不備》中表現平平,卻封后的珊卓布拉克,不得不再提到不幸落敗的《美味關係》女主角梅莉.史翠普。

 

如果把《公主徹夜未眠》改成國樂版本,你會喜歡嗎?還是你覺得高音不見了?

最夢幻的婚禮音樂是什麼?孟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或者華格納的《婚禮合唱》都是傳統的老歌了,換首《卡農》會有什麼效果?

 

《攻其不備》為什麼是一部不夠精彩與完整的作品呢?

 

本段音樂:

In My Life

《公主徹夜未眠》

《愛情限時簽》原聲帶

《美味關係》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一頁台北》

at4129112501.jpg

第二小時從動人的《月光小夜曲》展開人間有深情,所以我們就趁著這樣的歌聲,開始介紹台灣新生代導演陳駿霖所拍的新片《一頁台北》

 

《一頁台北》最精彩的其實是在於片名,《一頁台北》其實是《一夜台北》

但是更精彩的卻是其英文片名《au revoir Taipei 》亦即《台北再見》,急著離開台北的青年,追尋一份失落的愛情,卻忘了最難忘的是身後的台北,急著想離開,卻是怎麼也忘不了台北。

 

美麗與眷戀,就此長駐心頭。

 

本段音樂:

《味道》

《追尋》

《天天天藍》

《飛俠阿達》原聲帶

 

第二小時

2部份

最新電影:《關鍵指令》

 

gz04.jpg

電影的目的是什麼?是娛樂?還是文化?

還是兼而有之?

你不會忘記2003年美軍進攻伊拉克,但是你卻可能忘了美軍出兵的藉口,

佔領伊拉克是真,改造伊拉克是真,當初的理由誰記得/誰在意?

從這個觀點出發的電影就不再是平凡的娛樂電影了。

 

本段音樂:

《惡魔部隊》原聲帶

《隔離島》原聲帶

 

 

 

愛情限時簽:卡農樂章

約定俗成的禮儀,往往就制約成為文化符碼,歷代沿用,習焉未察,只有遇到有心人,重新賦予新意,才會有煥然一新的震動。

 

婚姻是人生大事,多數人都全力打造一場難忘的婚禮,但是很多細節卻也套用傳統的文化符碼,既俐落又便捷,但也因而失去了創新的機會。

 

例如,婚禮上你會採用什麼音樂?有的虔誠教徒會用聖經哥林多書中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經文歌曲宣示自己的愛情盟約;一般人則偏好婚禮入場都採用華格納(Richard Wagner)歌劇作品《羅恩格林(Lohengrin)》中的《婚禮合唱(Bridal Chorus)》,禮成後,新郎新娘退場時的配樂則會用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劇樂作品《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61)》的《結婚進行曲(Hochzeitsmarsch)》。前輩作曲大師替婚禮打造的各式莊嚴與華麗樂章,其實已點明了婚禮的神聖、幸福與喜悅滋味,沐浴在這樣的樂聲中完成終身大事,絕非俗套,

 

台灣導演李安在《喜宴》中,玩了許多鬧洞房的花樣,卻沒有另外挑揀婚禮音樂;台灣2009年電影《陽陽》開場的爸媽婚禮(朱陸豪迎娶于台煙),同樣也是挑揀了大家熟悉的傳統《婚禮合唱》音樂做開場,這些場景的婚禮音樂只是純粹的環境配樂,目的只在點明婚禮的喜慶性質,沒有特別使力,也無需另外解讀的空間。

Bullock_021.jpg

 

但是好萊塢女星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在2009年主演的作品《愛情限時簽(The Proposal)》中,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約翰.帕赫貝爾的(Johann Pachelbel)的名曲《卡農(Canon in D major)》。

 

安靜,神聖,熟悉、新鮮卻不解,其實是一般人聽見這首婚禮選曲時,同時會浮上心頭的感想,是的,為什麼是《卡農》?而不是《婚禮合唱》或《結婚進行曲》?

 

意外而新鮮,其實正意味著這樣的選曲反應著新郎或新娘的不凡品味。《卡農》的形式簡單,慢板樂章在有如數學公式的輪迴運作下,創造出一種迷人的寧靜律動,但是隨著樂聲行進,卻也另外散發出鼓舞向上的力量,結婚男女願意踩著這樣的樂音,披著白紗,手持捧花走上紅地毯,其實就已經充份說明他們的婚姻選擇其實兼具著理性與感性,絕非盲從,亦非激情令智昏的胡亂。

 

只是,熟悉《愛情限時簽》劇情的影迷卻明白,珊卓.布拉克此刻的心情卻是既不莊嚴,又不神聖,充滿著名利場的算計。 

 

婚姻理應神聖,不可兒戲,偏偏,她只是想利用婚禮來取得美國國籍,好確保自己的美國高薪飯碗,她和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飾演的秘書安德魯要假結婚,其實只單純的期約交易。她只求確保工作、面子和高薪,安德魯則得以升官成為夢寐以求的編輯頭銜,平常在商場上早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她,自然不會在意一紙「有名無實」的婚約,亦即,她根本沒安好心,絕對不是《卡農》一曲所描繪的那種神聖莊嚴,她是在不可兒戲的殿堂大玩著兒戲。

bullo03.jpg

 

然而,此刻所用的《卡農》音樂,卻也無意嘲諷這段虛情假意的婚姻關係,踩著《卡農》樂曲走上紅毯的珊卓,就在籌備婚的過程中,發現安德魯的善良與純真,以及他們家人對這場婚禮的重視,相對之下,她的自私就顯得太過不堪。於是,就在《卡農》的樂聲中,她噙淚昭告婚禮賓客,她必需悔婚,不能下嫁安德魯,就在眾人錯愕的驚訝聲中,奪門而出。

 

婚姻關係,首重誠實,不誠,何必共結連理?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未必是世間男女都能身體力行的道理。如果,自私的珊卓真的只求自保,一路主導到婚禮上的她,絕對沒有打退堂鼓的道理,交易即將拍板,困局即將脫解,她怎麼可能捨得放棄?她的大逆轉,只說明了一件事:她不能,也不想辜負安德魯。

 

順利假結婚,只意味著她是掠奪成性的惡魔禿鷹,不達目的,絕不終止。偏偏,她後悔了,她鬆手了,她的誠實告白,雖然錯愕傷人,卻讓人看見了真愛幼苗已在她心頭浮現萌牙了,只有在乎,才會珍惜,懂得珍惜,就是有愛,既然要結婚,就要誠心淨意,還沒有準備好,就不必作踐新郎,欺騙賓客,對自己誠實,其實正是對其他人都誠實,剎那之間,她不再是魔鬼,反而像了天使白鴿了。

 

婚禮上聽見《卡農》是絕對新鮮的曲目安排,這場婚禮上的真情逆轉,也是一般婚禮上少見的峰迴路轉,《卡農》的聖潔莊嚴,搭配珊卓.布拉克的幡然悔改,其實發揮了相輔相成的「意外」交響效應。

 

《卡農》並非偶然,《卡農》用得極巧,動人的電影音樂常常就潛伏著這樣的創作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