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41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海報談起

 

音樂常有特殊的地理與時空座標功能,聽見音樂,心思就會飛往那個地理與時空。

 

今天節目開場的音樂,就很有法國風,因為我們選擇了Yann Tiersen《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打造的音樂,順便也要介紹他的新作《法國帆船之父》。

介紹法國,純粹就是因為法國坎城影展己經提前公布了影展海報,海報上所用的照片是法國傳奇攝影家布莉姬.拉康(Brigitte Lacombe)的作品,她替女明星茱麗葉.畢諾西所拍的照片,見到畢諾西,就會有法國的座標浮現,就會有一些獨特的音樂連結,包括《藍色情挑》,包括《紅氣球》…

 

本段音樂: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原聲帶

《法國帆船之父》原聲帶

《藍色情挑》原聲帶

《紅氣球》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開幕片談起

 

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羅賓漢》,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飾演羅賓漢,凱特.布蘭琪飾演(Cate Blanchett)瑪莉安,日前已被選五月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本集節目中就要回顧過去三部的經典羅賓漢電影,

一部是1935年由埃洛弗林(Errol Flynn)主演的《俠盜羅賓漢》

一部是1976年由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主演的《羅賓與瑪麗安》

一部是1991由凱文.寇斯納(Kevin Costner)主演的《俠盜王子羅賓漢》

音樂當然就是三部電影的原聲帶嘍。

 

robin23.JPG

本段音樂:

《俠盜羅賓漢》原聲帶

《羅賓與瑪麗安》原聲帶

《俠盜王子羅賓漢》原聲帶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電影話題:坎城影展》─從評審長談起

 

今年的影展評審展邀請素有鬼才導演之稱的Tim Burton擔任,

他在記者會上表示,詩情與意義一直是他追求的創作目標,這一點,法國人比美國人更能支持。

詩情與意義因而成為本段的焦點

他的故事總是陰森、古怪,造型奇特,美術過人,然而,音樂也是強項,

所以我們就從他的音樂夥伴Danny Elfman的作品中,

分享這對「天才」加「鬼才」的合作成績吧。

 

tim.JPG

 

本段音樂:

Danny Elfman影視音樂精選集》

 

第二小時

部份

電影話題:誰是你心目中的最佳女明星

 

男人是土,女人是水,男人看女人,女人看女人,看的部位不一樣,比較的重點亦不同,心動的層次當然亦不相同。

英國的Radio Times日前收集了二千位讀者的意見,完成一份男女民眾心目中最喜歡的女明星民調。

我們的節目則只介紹女性的觀點,而且從第二名開始介紹起,略過第一,其實是想留給大家去想,你心目中最喜歡的女明星到底是誰呢?

前二三名都由茱麗.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包辦了,第二名是她在《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中飾演的那位會唱歌的修女瑪莉亞;第三名則是同樣會唱歌,同樣也有萬能管家魅力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第四名則是唱出人人心中彩虹夢想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茱蒂.迦倫(Judy Garland),第五名則是《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中的妓女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既能逛遍精品店,還能擒獲企業主的芳心,也說出了很多人只能放在心中,無法說出口的小小心願。

 

本段音樂:

《真善美》原聲帶

《歡樂滿人間》原聲帶

《綠野仙蹤》主題曲「彩虹彼端」

《麻雀變鳳凰》原聲帶

記得我:從紳士到霸主

看到皮爾斯.布洛斯南的演技精進,看電影的樂趣也就更豐富了。

閱讀全文 記得我:從紳士到霸主

璀璨情詩:寂寞的濟慈

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走進戲院,想要觀賞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生平的電影《璀璨情詩(Bright Star)》,想要重溫這位堅持在自己墓碑上只寫著:

keats.jpg

這裡躺著一位名字寫在水上的人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英國詩人的風采。

 

但我卻帶著懊惱的心情走出戲院,電影的結尾安排了飾演濟慈的男演員班.維蕭(Ben Whishaw)朗誦的濟慈名詩「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就在大提琴的琴音和女聲吟唱聲中,我清楚聽見了詩句中描述的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我心痛,睏倦又麻木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感覺猶如飲過毒鴆,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又像剛吞服了鴉片,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瞬間沈沒在遺忘之河中」

竟然那麼相似於我的觀後心情:心痛,睏倦又麻木!

 

是的,愛情毀了《璀璨情詩》,但是詩卻救了《璀璨情詩》。同樣是濟慈,腐杇的是肉體與愛情,不杇的則是詩作。

 

我認識許多文采風流的作家,他們或許筆下生花,卻多數其貌不揚,筆力文采與個人談吐氣質未必相稱,然而,傳世的畢竟是文章,不是外貌,無需太過在意其容顏為何,但是,這也形成了文學家傳記電影的天然瓶頸:要忠實,還是美化?

john-keats.jpg

 

濟慈是早么的英國詩人(1795-1821),他因肺結核病逝於羅馬時,得年才二十五歲,他死前五個月,因為肺結核病重,被迫離開英國搭船前往義大利養病,就在船艙中,就在隨身攜帶的莎士比亞詩集上,就在詩集內頁的空白處,寫下了《Bright Star》這首他一生中最後的一首十四行詩給他的情人芳妮(Frances ‘Fanny’ Brawne),《璀璨情詩》的英文原始片名就叫做《Bright Star》,準確點出了電影以濟慈的愛情與詩作為重點的創作企圖。

 

但是,濟慈既然英年早逝,又有肺結核纏身,臨終前更沒有愛人相伴,他的愁苦與孱弱,註定要穿戴起帶有憂傷氣質的外衣,如果不特別美化,就難以傳統的銀幕英雄形象來吸聚觀眾的目光或者凝結觀眾的同情,但若太過美化了,也就漸行漸遠,無法傳達詩人的真實韻味了。

 

《璀璨情詩》的致命傷在於選角,在於演員。主演過《香水(Perfume)》的班.維蕭,形體是纖細的,眉宇間略有既憂鬱又憔悴的神采(濟慈的傳世畫像,無非也只是一位清癯男兒,卻還有著自然捲的美髮幅度),朗讀詩歌的抑揚音韻亦有其韻味,唯獨欠缺了磁吸的魅力氣質,而且,古今中外的苦吟詩人,多數都曾經歷「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折磨煎熬,《璀璨情詩》的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只安排了濟慈與友人琢磨字句的場面,卻未能再往裡鑽探他對詩文創作的迷惘或堅持,亦即,我們很難看見濟慈的才情。bs777.jpg

 

但是我們更看不清的卻是他的愛情。

 

濟慈認識房東女兒芬妮的時候,他廿三歲,芬妮十八歲,該當是青澀的純情之愛啊,《璀璨情詩》找來同樣年紀的艾比.柯妮許(Abbie Cornish)來飾演芬妮,年紀雖相似,但是艾比的身材卻是比同齡女孩圓滾了些(我不是挑剔胖女孩,只是形容她的銀幕形象),編導強調她有編織和服裝設計長才,但是她每一回的穿著,不論是滾浪翻領或厚褶寬領的造型,或者桃紅、豔紫及雪白的配色,是締造了突出的視效,卻也更多添了突兀的感受,她的專業如果不能服眾,又如何吸引濟慈的關注目光呢?

 

電影明白告訴我們芬妮讀不懂濟慈的詩,濟慈亦不曾歌詠她的衣著美麗,他們的愛情困境或許就像濟慈所擔憂的,自己貧病交迫,如何成家?但是觀眾看在眼裡的卻是芬妮要弟妹去買濟慈乏人問津的詩作(有一點小小的詩人崇拜心情),展卷閱讀之後,芬妮卻始終無法理解濟慈詩作的奧妙精義,不是知音,無法溝通,他們的愛情火花又如何燃點呢?濟慈眼中的芬妮,與觀眾眼中的芬妮又有多大的落差呢?

 

 

bs0029.JPG

是的,我們不應該質疑或者臧否愛情,愛或不愛,微妙感受只有情人明白,濟慈愛不愛芬妮?我們無法置一詞(就像我們無法確知《阿瑪迪斯》的莫札特如何狂戀著妻子康斯坦茲),但是濟慈一直無法與芳妮結婚,究竟只是因為貧病交迫嗎?他對愛情的渴望與不確定,就在兩人有著鮮明落差的溝通絕境中,激化不出應有的憐憫與祝福。

 

《璀璨情詩》的最後高潮在於芬妮獲知濟慈的死訊後,含淚走過田野,嘴裡就唸著濟慈寫給她的那首《Bright Star/燦爛的星》,就在全詩的後六行中,我們清楚聽見了動人的情歌詠歎: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不,--我只願堅定不移地

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將頭枕在愛人豐潤的胸脯上,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永遠感受著它的起伏;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永遠都在甜蜜的波動中醒轉,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不斷,不斷聽著她溫柔的呼吸,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就這樣活著,--或昏迷地死去。

 

bs010.jpg

能夠得著情人如此濃情豔麗的文字,任何一位愛人都會含笑感念的,不管情人有名,或無名,能夠得著如此情深的情詩,不管情人名叫濟慈、雪萊或拜倫,此生都已然無憾。但是庸俗的我們啊,看見這樣的情詩時,想見的該當是多少歡情繾綣的美麗時光啊,聽見這樣的情詩時,心頭會油生多少肉體交纏的甜美幸福啊?濟慈用如此深情的文字來為自己的愛情做註解,電影導演卻未能從中還原或鋪展出他的愛情綺夢,對照如此的愛情詩篇,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有著無解的迷惘與歎息呢?

 

我就這般,拖著心痛,睏倦又麻木的腳步走出了戲院。

馴龍高手;飛行把妹學

從電影中汲取生活智慧,是電影人生常有的意外驚喜,《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至少示範了「寵物」與「飛行」兩套把妹術。

 

維京族人因為長期受「龍」害,所以少男少女從小就養成了「屠龍手」才是大英雄的人生教條,男主角「小嗝嗝」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也有屠龍之心,別人靠蠻力「硬」取,他則是偏好「智取」,於是他自行研發了「攔截飛彈」典範,雖然搞得雞飛狗跳,卻也硬是射中了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有如「隱形」機飛機的夜煞「無牙」,開啟了一段從世仇變好友的人龍友情。

 

這段友情見不得天日,只能藏在森林水潭旁進行,真實人生中,小嗝嗝則是要和其他少年戰士接受屠龍訓練,爭取屠龍手的桂冠資格,其他有勇無謀的男伴,不成威脅,唯一的對手是有頭腦,有力氣還有點心機的女戰士Astrid。因為只有她才會發覺平時總是心不在焉的小嗝嗝能夠出奇招馴伏猛龍,她努力騰跳吆喝半天,遠不如小嗝嗝輕輕鬆鬆比個手勢,就能對猛龍服貼。

HTD006.jpg

 

有疑問,就要找答案,有這種專業態度的科學家或記者,最後都是一定會成名的,戰士亦然,就因為Astrid有追查真相的決心,才能撞見「無牙」,才能直擊小嗝嗝「私通」世仇的鐵証,才明白自己並非「技力」不如人,而是小嗝嗝另有秘笈,掌握了龍族奧秘,才能輕鬆勝出。

 

小嗝嗝的「秘密」可是犯了國族大忌,國法不容,為了保守機密,小嗝嗝必需以最快的速度幫「無牙」洗刷「害龍」形象,就在Astrid快閃離去,要向大人揭發秘密之際,「無牙」從天而降,叼走Astrid,讓她騰空,讓她飛行,讓她知道:不是所有的龍一看到人,就會將人大口吞食。有了接觸,才有了解,才解誤會,原本是人間事的基本運作法則,《馴龍高手》只是更積極地讓競爭對手分享秘密,了解秘密,破除了成見,也就破除了誤會。

 

這時,《馴龍高手》的Dean DeBloisChris Sanders向《臥虎藏龍》和《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借了兩招來「把妹」。

 

HTD004.jpg

首先,無牙把Astrid叼到樹梢頂,像吊單槓一般吊在樹梢上的Astrid,看著小嗝嗝與無牙有如一家親地有說有笑,合作無間時,就已先顛覆了她對世仇的認知,而且他們倆還張勢壓在樹梢上,彎身與她談「和解」條件(那就是李慕白踩在竹林頂教導玉嬌龍馭劍之道的翻版啊),Astrid逐漸從恐懼、焦慮與憤怒中找到了紓解出口,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她卻是人懸半空中,上下不得,也只能適時務為俊傑,

 

接下來,就是無牙化身寵物討Astrid歡心的大好時機了,維京戰士從來只能在陸地和海上征戰,不識飛行滋味,只有坐上無牙靠背,才真正懂得馭風飛行的樂趣,無牙時快時慢,忽高忽低的飛行速度和風景選擇,不但讓Astrid大開眼界,更經歷了前所未見的空間旅行,只見心滿意足地Astrid,不禁伸開雙手,歡暢開心地叫了起來,是的,《遠離非洲》中的梅莉.史翠普也是第一次坐上勞勃.瑞福駕駛的小飛機,超越了過去水平視野,得以在垂直高空中,俯看非洲大陸時,面對如詩如畫的山海美景,不禁感動地伸出手臂,讓後座的勞勃.瑞福緊緊握住,那是感動,千言萬語,盡在那一叫和一握之中,《馴龍高手》的Astrid雖然坐在小嗝嗝的身後,導演也沒有以「特寫」鏡頭強調她在高速飛行時,緊緊環腰抱住小嗝嗝的緊張心情,但是飛行刺激,就是那麼輕易破除了男女和競爭者的心防與身防,但也就在忽焉騰揚,忽焉低飛的飛行軌道中,再度証明了「飛行」把妹,確是創作者相信有效的公式。HTD0198.jpg

 

《馴龍高手》的招式真的不新,但是有效,娛樂電影能夠如此,就不必太要求了。

馴龍高手:動人的公式

電影創作會有公式,主要就是因其「有效」,經過分析整理之後,他人再度套用,一樣有效,因而蔚成主流,有慧根的創作者只要將其升級或加料,就能另創新味,娛樂眾生。

 

由夢工場監製,Dean DeBloisChris Sanders執導的《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堪稱是典型的公式作品,公式不新,卻因為另添新味,格局自是不凡。

 

《馴龍高手》套用的第一個公式就是:「小人物大英雄」。電影主角是住在博克島的維京少年「小嗝嗝(Hiccup)」,相較於父親和叔伯輩們雄偉粗壯的臂膀與大口吃肉的豪邁野性,他那纖細的身材與清秀的臉龐,宛如絕不相稱的異族。欠缺父親的樣版,不符家族期待的楷模,他要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贏得父親的喜愛呢?他的失敗,不會讓人意外,他若能成功,就是好戲,《石中劍(The Sword in the Stone)》的亞瑟如此,《功夫》中的阿星則是把公式另外套進了嬉笑搞怪的變形,最終練成如來神掌,打敗「火雲邪神」時,滿座歡呼的熱情效應,其實與「小嗝嗝」三兩下就能讓各式噴火龍倒地安睡,或者乖乖退場的效應是完全一樣的。

 

《馴龍高手》套用的第二個公式是:「愛你的敵人」。聖經馬太福音上所說的:「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其實是多數凡夫俗子做不到的境界,但也因為做不到,所以一旦發生,就能創造讓人重視與反思的焦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傳奇,揭露的不就是家族世仇的荒謬本質嗎?《搶救雷恩大兵》中,美軍放走了德軍,最後卻又回過頭射殺美軍,最終還是死於美軍槍下,不也因為有了這款波折起伏,讓人更看清楚了戰爭的殘忍與無情嗎?《馴龍高手》中的「愛敵」說,則在既美好又崇高的生命理念之外,另外有了功利主義的色彩,小嗝嗝正是因為愛上了「敵人」,才有了「知彼知己」的體會,撥過誤會迷霧,跳過了仇恨的情緒,才能得悉真相,也才有了有效對策,更能提出了「惡龍雖然殺害了千百位族人,但是我們也殺了千百惡龍」的冤冤相報無用論。

 

HTD005.jpg

不過,《馴龍高手》中最精彩的「愛敵」論述,卻在於「碰觸」,「小嗝嗝」與「無牙」原本是對立的世仇,無牙還是被「小嗝嗝」研發的新武器擊傷尾翼,再也無法騰空飛行,但是從對立的驚恐,到無害的餵養,到「小嗝嗝」終於能用手摸及「無牙」的額頭時,全片就已從《阿凡達》的「I see you」進化到「I feel you」的境界(其實那也是人和禽畜寵物互動的親近示好模式),後來的其他維京小子比照「I feel you」心態,個個都能騰龍飛行,也是此一理念的發揚光大了。

 

《馴龍高手》套用的第三個公式是:「對抗威權體制」。體制的建構者明確畫分了善惡是非,但是凡事二分法不但失之簡略,而且訴諸威權,只能接受,不能挑戰,維京人與「惡」龍為鄰,因此整理出「制龍寶典」,世代傳承,見龍就殺,偏偏,舉世滔滔,唯小嗝嗝一人獨醒,所以他要捍衛保護「無牙」,要助他脫困,大人的成見未必是對的,大人的堅持未必就合乎真相,小孩子既然從尊重與了解後得悉了真相,就理應出面捍衛與爭取,這樣的情節,不也就是《外星人(E.T.)》或《威鯨闖天關(Free Willie)》的再版嗎?

HTD007.jpg

 

公式雖然不新,但是《馴龍高手》卻也悄悄加進了罪魁元兇的論述,「惡」龍其實不惡,而是受制於超級巨龍,只能掠奪四方以供養元兇,一旦維京人揭竿抗暴,群龍亦挺身相助,昔日仇敵如今攜手共抗極惡罪魁,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古訓,此時就悄悄轉變成「人龍同心,其利斷金」的現代翻譯版了。

 

電影傳達的福音或許有其崇高美麗之處,但是福音只是一則訊息,要落實成為人間生活,卻未必只能簡化成一句口號,就像如果把《馴龍高手》擴大解讀成美伊戰爭後,元兇既滅,世仇理應和平共處的另類期待,其實是有點一廂情願的,生命的複雜度遠超過一部九十分鐘電影所能碰觸到的細節,但是理念也如暗夜中的一盞燭火,渺小卻存在,而且能夠在暗夜中靜默導航。

最愛女明星:男女有別

男人是土,女人是水,男人看女人,女人看女人,看的部位不一樣,比較的重點亦不同,心動的層次當然亦不相同。

 

英國的Radio Times日前收集了二千位讀者的意見,完成一份男女民眾心目中最喜歡的女明星民調,男女之間唯一的共同焦點在於《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男人心中,赫本只能排第五,但是女人卻尊赫本為第一。

 

那些女人會在男人心眼中會比赫本更有魅力呢?答案是身材要好,而且敢露敢脫的女明星。

 

聽起來,有些聳動,卻準確說出男人偏好從性欲觀點理解女性的潛意識,因為,排名第一的就是早在1962年當著全球觀眾的眼睛,穿著白色的比基尼泳裝,宛如維納斯女神從中亮相,露出傲人豐滿身材的《第七號情報員(Dr No)》的女星烏蘇拉.安德絲(Ursula Andress),她的海灘泳裝戲,以今日標準來看,簡直只能算是小兒科了,但在將近五十年前,她的身材在大銀幕上被刻意放大突顯出來時,的確夠讓許多男人的口水猛在咽喉裡上下打滾,後來,Andress的姓名還被愛促狹的文人冠上Undress(沒穿衣)的諧音趣味。

 

DrNo460.jpg

 

不是英國男人出人意料選出了烏蘇拉.安德絲,其實,我是不太會譯介這個訊息的,我必需坦白招認,當年看《第七號情報員》時,我才八歲,007到底做過什麼事?用過什麼新武器,我是絲毫都想不起來了,唯一還清楚記得的,其實正是烏蘇拉.安德絲讓天下男人皆癡呆的那件泳衣了(我相信,《新天堂樂園》中的小男生托托,亦會對這樣的電影內容歡呼尖叫的!)。

 

ellen-ripley-aliens-2.jpg

 

排名第二的是《異形(The Alien)》系列的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她雖然絕非性感豔星,但是多數人大概亦不會忘記她在《異形》中穿著一件單薄汗衫與小內褲就要冬眠的輕便裝扮;唯一比較清純的要算是排名第三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中飾演莉亞公主的嘉莉.費雪(Carrie Fisher),但是別忘了她後來在《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擊(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被蛤蟆國王擄做妃子時,亦曾被迫穿上三點式的內衣秀出賣色相呢。

jabba.jpg

 

排名第四的則是《上空英雌(Barbarella)》的珍.芳達(Jane Fonda),那個年代的珍.芳達還沒成為反戰急先鋒,她唯一急的事是要超越父親和哥哥的陰影,自己打出一片天,既然急著想要出名,拍戲衣服穿得少,也就沒啥意外了,只是四處做宣傳時,也乾脆穿著戲服亮相,曾經讓很多男記者窘到眼睛沒地方擺(想看,又不敢看的煎熬,成就了她的豔姬美名。

 

barbarella150.jpg

 

男人的第五名才是《第凡內早餐》的奧黛麗.赫本,電影中,她總是以既清純與迷糊的模樣亮相,實質上卻也是周旋於男人之間,玩弄男人感情的交際花,既清純又狐媚,確實也夠顛倒眾生了。不過,我見猶憐,確實也是赫本動人的魅力之一,女人也迷她,選為最愛,其實亦不意外。

 

Audrey-Hepburn-002.jpg

茱麗.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一個人則是包辦了女性最愛女明星的二、三名,第二名是她在《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中飾演的那位會唱歌的修女瑪莉亞;第三名則是同樣會唱歌,同樣也有萬能管家魅力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第四名則是唱出人人心中彩虹夢想的《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茱蒂.迦倫(Judy Garland),第五名則是《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中的妓女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既能逛遍精品店,還能擒獲企業主的芳心,也說出了很多人只能放在心中,無法說出口的小小心願。

一頁台北:陌生的城市

電影以視覺為主,所以我們常說:「去『看』電影吧。」很少有人說:「我們去『聽』電影吧!」

 

正因為電影仰賴視覺來說故事,看得見的影像、場景、情緒與符號,就能撩撥起我們的共鳴;但是,電影有時候,另有有看不見的部份,任由觀眾想像去補充或填實。

 

陳駿霖執導的《一頁台北》,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部份,有些出人意料的選擇,他的堅持,替電影打造了不一樣的氛圍。

 

例如,姜康哲飾演的便利商店店員,知道好友小凱即將遠赴法國,於是特地請了兩小時假,要陪小凱再逛一次夜市,再吃幾口美食,記住台北的香味氣息。但是,卻因小凱捲進了黑社會安排的疑陣,成為小混混和警察追逐的對象,以致於還來不及吃起夜市的美食,小混混架走了高高,警察緊追著趁機落跑的小凱和Susie,開啟了一場混亂的台北夜行軍。

picx_fftw4129112524.jpg

 

是的,夜市美食只是噱頭,混亂中的追逐其實是陳駿霖操縱起手中懸絲,要讓眾多演員都能互動相連的動員令而已,陳駿霖無意替任何美食拍特寫,不想跟王家衛《春光乍洩》中已成經典的台北夜市美食場景相抗衡,擁擠的人群,美食的招牌,都只是電影一閃而逝的台北背景而已。

 

看不真切的還包括小凱家的麵店,小凱經常客串跑堂,豹哥(高凌風)很愛帶親信阿洪(柯宇綸)來這裡吃麵,還津津有味地問起阿洪:「好吃吧!」只見阿洪點頭如搗蒜,但是他的享受與讚歎,觀眾是無緣體會的,因為除了冒煙的水蒸氣,你什麼都看不見,無緣目睹,就無緣分享,也就更無緣感動了。

 

aut6607.jpg

 

飾演小凱雙親的高捷與劉瑞琪戲都不多,麵攤手藝究竟如何?也沒有一字著墨,沒有一個特寫畫面,相對之下,《聽說》中的林美秀與羅北安可就有血有肉的多,甚至連賣出的雞鴨便當,都還多了三分誘人的香氣了。

 

是的,我不應錯怪陳駿霖,因為美食並非《一頁台北》的劇情重點,導演有點像片中的那位警察基永(張孝全),只關注著那齣名叫《浪子情》的電視劇,完全不理會情人替他烹煮的美食,甚至可以看都不看,就以出勤為由,淡然告別。

aut6608.jpg

 

《一頁台北》是台北市府引以為傲的城市行銷佳作,然而,平心而論,絕大多數的台北景觀都只是淡然閃過,未能留下太多的感動,夜市不能,榮星花園亦不能;捷運沒有,誠品亦沒有,關鍵就在於所有的意像都只是「浮光掠影」,看見的,不能留駐,沒看見的,更無法想見,因而更難停駐。

 

《一頁台北》真正讓大家看見的反而是既搞笑又誇張的《浪子情》電視劇,不但警察看,黑道老大看,飯店女中亦在看,飄盪在台北夜空的電波,竟然是在傳送這麼俚俗的電視劇,而且不分性別與階級,全都沈迷難捨,陳駿霖的確透過一齣刻意拍攝的肥皂劇,諷刺了台北夜生活的精神虛空,但是他改成了嬉笑怒罵的委婉方式來表白,試圖讓曾經著迷於《霹靂火》、《娘家》或《夜市人生》的影迷有了會心微笑。

 

可惜,這樣的技法並非新創,美國影星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執導的電影《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同樣透過一齣無遠弗屆的肥皂劇,透過世間男女的著迷與耽戀,探討背後隱含的社會意義,墨西哥作家Guillermo Arriaga甚至還因為這樣的取材編劇手法,摘下了坎城影展的最佳編劇獎,不過,《一頁台北》的人生觀照雖非獨創,戲中戲的連結亦沒有對位得那麼精準,卻還是發揮了引爆笑料的功能,讓稍嫌沈緩的節奏,得到一點調劑的呼吸。

一頁台北:浪漫糖衣錠

新導演陳駿霖執導的《一頁台北》,刻意植入了不少文化諧異趣味,例如《一頁台北》,其實卻是《一夜台北》,從「一夜」轉換成「一頁」,同音諧義的趣味已然產生,卻也另外兼具了男女主角小凱與Susie在書店裡相逢的奇緣(那是空間傳奇),卻也喚醒了城市中流動的情感(那是時間的述描)……

 

陳駿霖是聰明的新導演,他深知文化標籤的特殊魅力。但是標籤就只是絢爛華麗的符號,撕開五光十色的標籤後,《一頁台北》販賣的只是輕盈的糖衣,欠缺深情力度的浪漫。

 

《一頁台北》中文命名,固然有其諧趣,真正的意涵卻不在中文,而是外文片名:「Au Revoir Taipei/台北再見!」電影中的男女,有的人急著離開台北這個城市,原因各不相同,從為割捨、追求、失落到退休…都有,肉體或許可以暫時遠行,心靈卻是眷戀難捨的,因此,電影從計程車的告別開場(小凱目送女友前往法國巴黎),終場前同樣是那個巷弄與清晨時分,卻換成了小凱坐計程車趕赴機場,飛往巴黎。差別在於,開場時,只有黯然傷離別的遠眺背影,終場前,則有了不捨的車後窗回眸。

picx_fftw4129112531.jpg

 

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車子,卻滿布著斷然與不捨的告別情緒,陳駿霖靈活運用了「對比」文法創造了傷情趣味,至少証明了他已夠格在電影文法課上拿取高分。

 

小凱是麵攤老闆的小孩,經濟能力不佳,無法偕同女友到法國求學,於是突發奇想到書店去看法文書,自修苦練法語,透過手機留言(或因時差,或因迴避,他始終無法能與女友通上話),小凱用他稚嫩但純真的嗓音唸出了生澀的法語相思。是的,人在台北,心在巴黎,滿市燈影,斯人獨憔悴……這時的法語誦念,看似有濃情蜜意的甜美糖衣,極盡煽情企圖,但是異國情懷所揭示的台法文化位階,同時映射出男女角色的經濟能力與愛情指數的落差,卻也讓人悚然一驚。

 

《一頁台北》中的男性幾乎全是挫敗的男性,失戀的小凱;教兒子不要逍想到巴黎留學的老爸(高捷);滿嘴當年勇,如今卻嚷著要到海南島退休的黑道角頭豹哥(高凌風);看似乖巧,卻急著想要取代老大的小鬼阿洪(柯宇綸);只會打劫彩券行,綁票都會綁錯人的小混混三人組;對情人愛理不理,卻怕極失去的刑警基永(張孝全)以及愛在心裡,始終說不出口的便利商店員高高(姜康哲),挫敗男人的大集合,基本上體現了《笨賊一籮筐(A Fish Called Wanda)》的巧合機遇與笨拙,展示了台北夜生活的輕喜劇神采。

picx_fftw4129112530.jpg

但是,就算高凌風施展出渾身解數,想要比美香港的曾志偉新創黑道老大的神采,卻除了耍耍嘴皮子,倚老賣老之外,編導都未提供他應有的層次轉折空間,台詞唸完了,戲也演完了,笑聲有了,卻別無餘味咀嚼的空間了,《一頁台北》的浮淺淡薄從他身上就可看出左支右絀的困窘所在了。 

 

拍攝《一頁台北》之前,陳駿霖同樣拍過一部暗戀麵攤老闆女兒,卻只能祝福女友出國求學的短片《美》,從短片到長片,題材相近,但是規格變大,人物加多後,陳駿霖硬要把多線頭人物拉湊在一起的書寫手痕太過鮮明,太多無法圓全的縫隙與罅漏,例如:誰會穿房屋仲介的制服去行搶?警察只有在入夜後才去神壇守株待兔?張孝全又如何在漆黑的巷弄中認出姚淳耀?有這等眼力,在公園跳舞的場合中,又如何會錯過廁身人群,就在眼前的姚淳耀?就算是他認出了女友的背影與她身旁的男人,因此主動轉移了目標,導演的跳躍式處理,目的固然是想創造一種意外的驚喜,卻也讓當事人和觀眾全都陷進了莫名的迷宮中。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豹哥虛張聲勢上,他念茲在茲的最後一票究竟是什麼?那張青蛙王子的青春照片,究竟是調虎離山的幌子?還是深情的另頁傳奇?太多來不及交代或是忘了,或是不想交代的細節,卻在無意之間,讓觀眾失落了連結的意趣,同樣失去了共鳴的空間。文法課上可以拿高分的陳駿霖卻在編劇學和剪接課上栽了跟頭。

 

《一頁台北》試圖呈現台北夜生活的諸多形貌,從夜市、書店、便利商店、公園、捷運,場景不少,卻都是浮光掠影帶過,那是給外人觀看的瀏覽地圖,就像阿凱愛用法語來包裝他的愛情一般,糖衣華美,卻只是一場虛空。

帶我去遠方:雙面亞當

一個人分飾兩角,在戲劇世界中不算創新,更難說新鮮,差別在於這兩個角色的安排有無新意?

 

周詠軒在《帶我去遠方》中既是日本旅客森賢一,又是最俊帥的海巡男生,卻都與男主角林柏宏飾演的阿賢有了一段同志情,不知不覺中竟然產生了「雙面亞當」的趣味。

sw488ad.jpg

 

森賢一蓄有鬍子,頭綁白巾,不會說中文,只會說英文,來到冰攤旁問路,他的外型與語言,別具野性能量,構成了小鎮生活少見的外來刺激,於是少年阿賢動心了,用他洋涇濱式的英語斗膽搭腔了,再以靦腆的笑容,引領著這位慕名台灣文化而來的日本旅客去拍攝那間顛覆達文西密碼的天主堂。

 

 

但是,森賢一只是過客,他們的露水歡情,註定不能持久,碼頭一抱,終需一別,阿賢揮轉雙臂的告別手勢,有如告別他純情的童貞,既簡單又明白,看在小表妹阿桂的眼裡,也等同於她的愛情啟蒙式了。

 

sw4b7.jpg

周詠軒飾演的另一個角色,沒有名字,只知是在海巡署服役的青年,一身橘衣,剃盡了鬍子,別有英挺風姿,連小鎮女生亦都動了心,想要追求,但是他愛的也是男生,他和阿賢共乘小艇出遊,成了青春期最浪漫的憧憬,至於在暮色微風中的親吻,看在躺於後座裝睡,卻目擊一切的阿桂眼裡,那更是激情的洗禮了。

 

然而,海巡隊員不只是生命旅次的過客而已,他的心只是短暫停泊在阿賢身上,其他的機緣亦不想錯失,知道他花心真相的阿桂不忍告訴阿賢,卻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阿賢尋短受苦。

 

海巡隊員終究要退伍離去,這回送他的只有阿桂一人,阿賢曾經對森賢一告別的手勢,阿桂銘刻在心,如今,阿賢不克送別,於是阿桂依樣畫了葫蘆,算是代替表哥完成心願,但是,那揮舞的手勢,何嘗不是她對青春夢想的告別呢?

 

同樣的動作,同樣的呼喊,卻有了不一樣的情境,不一樣的震動,「對比」是電影創作上最好使力的技法,異同之間,情境與情趣就自然浮現出來了。

 

swea7.jpg

不過,全片帶給我最大的震動卻是電影終場的演員字幕表,那時,我才知森賢一和海巡男生全都是周詠軒飾演的。以前,我不知周詠軒是何人,看完電影,亦未必叫得出他的名字,但是一人分飾兩角的設計,同樣都是阿賢的情人,卻讓這個一人兩角的安排都了很多演譯解讀的空間。

 

你一輩子會愛上幾個人?還是就算愛過再多的人,愛來愛去還是愛著同一款人?有鬍子沒鬍子,只是外型不同嗎?說日文講中文,語言何曾困住愛情?萬變不離其宗,只是一種愛情論述?還是冷靜至極的愛情解剖?周詠軒用「雙面亞當」搭配林佳宏最美麗與最傷痛的兩段情,電影不再是一加一的三人疊積了,而有了愛情三次方的級數變化了。

帶我去遠方:愛過無悔

分手情人,不免心中有恨,或則有憾,傷口若還在淌血,常常血衝腦門,做出自己懊惱的蠢事。

 

舊傷口如果已經結疤,卻未必就雲煙往事,消弭無蹤,只要重新觸摸一二,難免新愁舊恨上心頭,口氣自必不佳,酸辣言語,還是會自唇齒間蹦跳而出。

 

妻子如果不告而別,丈夫會怎麼想?是背叛?鄙夷?還是離棄?還是不負責任,留下家事爛攤子的碎碎唸?傅天余執導的《帶我去遠方》就有一位逃家的母親與妻子,但是沒有恨,也沒有怨,深情的凝視完全改寫了分手的怨憎。

3915089718_9b95b4a2e0.jpg

 

李永豐在《帶我去遠方》就飾演這位被妻子離棄的男人,終日遊手好閒,又愛酗酒,只要看見人體模型,就會想要抱回家做收藏。家有嬌妻的男人,晚上可以抱著愛人呼呼大睡,他卻只能抱著人體模型沈睡,看著他把手臂橫在人體模型的裸裎胸膛時,男人無法開口的寂寞與不能啟齒的欲望,就已悄悄透射銀幕了。

 

傅天余沒有細究女人為何要出走,但是看到男人的落魄與無能,觀眾多少心裡都有了譜;傅天余也沒有從女兒的觀點來刻畫母親不見了的失落心情,梅芳飾演的阿嬤早已擔起了母親的責任,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悄悄填補了失落的母性空間。畢竟,家族的傷口還是匿藏不碰的好。

swbcb.jpg

 

李永豐與游昕飾演的這對父女幾乎沒有對話,唯一的一場戲卻是《帶我去遠方》最犀利的一場戲,那一天,父親帶回家的人體模型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女兒阿桂學的是美髮與彩妝設計,當然可以就模型上的服飾美學提供一點專業意見了,此時,李永豐卻說出了最深情的幾句台詞:「你母親離家時,幾乎什麼衣服都沒有帶走,滿衣櫃都是漂亮的衣服,我常在想,她究竟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呢……」

 

女人不在了,但是女人的衣服還在,看著美麗的衣服,就想起了美麗的女人,沒有怨恨,沒有懊惱,只記得曾經擁有的美麗,不記得背叛離棄時的驚愕與傷痛,只記得愛的滋味,不計較恨的惆悵,那是多豁達與美麗的人間情感啊!那是要多少修煉功夫才能企及的境界呢?

 

然後,游昕就當著大家的面,再度展示了她的色盲功力,把綠衣服說成了紅衣服,李永豐也只是哦了一下,沒有大呼小叫,人生的殘缺他已習慣,亦已接受,逆來順受的個性又再發揮了讓人菀爾的力量。

 

《帶我去遠方》的整體只像是一首清淡的青春追想曲小詩,卻暗藏了許多精彩的字句章節,都來自生活中千錘百鍊的體悟,有些簡短的片段,即使只是驚鴻一瞥的短短一分鐘,卻已足夠在觀眾心頭激起萬千漩渦,小小的人體模型,讓人看見了魯男子的深沈心事,對我而言,能夠如此,即已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