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得獎靠運氣

雖然,奧斯卡頒獎典禮會場上,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非常大方地起立鼓掌,為珊卓.布拉克 (Sandra Bullock)封后叫好,但是,我更相信她由衷有失落歎息,同一個舞台,不同的表演水平,弱者卻能勝出,天下焉有此理?

 

有的,奧斯卡的保守與鄉愿,在《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的影后登基事件上,畢露無遺。

 

《攻其不備》是一部編導和工業技術都乏善可陳的作品,卻得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之林(當然是因為沾了擴大提名名額為十部所致),最大的靠山無非就是因為票房突破了二億五千萬美元,民氣豐沛,標榜庶民娛樂的好萊塢豈可忽視,即使只是提名,保證不會得獎,還是能收到媚眾惑眾效果。

 

給獎可以玩政治手段,搞愚民策略,但是評論文字如果也只會跟著瞎起鬨,那就真的不如不寫了。

bs06.jpg

 

《攻其不備》取材自真實故事,描述美式足球選手黑人球星麥可.歐爾(Michael Oher)的成長故事,他出身在父親下落不明,母親沈浸毒品世界的破碎家庭,但在愛心白人的收養下,不但開啟知識,同時在美式足球場上找到了發揮自己體型、體動與體力的最佳座標。有錢白人幫助窮困黑人脫離貧苦生活的電影傳奇,符合好萊塢偏愛的政治正確特質,電影創下的票房佳績,其實也反映著美國社會集體意識下的特殊風情,然而真實與藝術之間,政治正確不是必要的檢視標準,回歸藝術層次的創意檢驗,才是唯一該做的事。

 

《攻其不備》的盲點在於太過省略及一廂情願。

 

雖說電影取材自真人實事,但是生命傳奇與戲劇故事之間還是應該有些連結與互動,讓人情道理得能更悠遊伸展。

 

bs01.jpg

一個白人家庭的成員如何心甘情願接納一位生活習慣完全不一樣的黑人青年?其間的心路歷程,就當事人而言,或許不足以與外人道,但是這種百轉迴腸才是戲劇精華,電影卻不做深層討論,一切順理成章,從寒夜動念開始,單純僅是發揮愛心,就能慨施援手,不問出身,然後看到懂到折被褥,把房間收拾乾淨,就更想繼續收容,珊卓.布拉克飾演的黎安,何以會與其他閒聊的貴婦人品味完全不同,願意嘗試生命的其他選項?其實是需要更多的註解,但是導演John Lee Hancock卻無意再做註解,只是想當然爾地就下了結論,讓黎安就如「天生好人」一般,演出了白人家庭收養黑人壯丁的生命傳奇。

 

大人的世界或許另有見識,但是John Lee Hancock同樣也忽略了小孩子的世界,家裡多了位黑人兄弟,小男生小女生全無異樣心態,全無猶豫就接納了下來,或許他們的家教真的很開明,很成功,但是走出自家庭園,他們的同學難道不會有疑問與好奇的眼光的嗎?他們要如何面對?如何出面辯駁世俗成見?他們若能出面捍衛,所有的慷慨陳詞,不也是美國種族大熔爐的立國精神宣揚嗎?不也同樣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戲劇內容嗎?

 

沒有,什麼都沒有。《攻其不備》避開了這些可以論述的生命細節,《攻其不備》的世界宛如大同世界已然來臨,人間但求有善心人,所有疑難雜症都可迎刃而解,《攻其不備》的世界是有愛行遍天下的無往不利。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夢幻論述,其實是只從結果論來倒敘電影,跳過了細節,也跳過了一般人必然會在心頭盤旋的問號,只有傳奇,沒有解說,如何共鳴?如何感動?

 

bs02.jpg

在一個往來皆毒虫的世界,Quinton Aaron飾演的男主角歐爾究竟如何跨越童年的夢魘世界,導演只用了前後不到十秒鐘的回憶片段,就算交代了事,反而是他逐一克服閱讀障礙和寫作瓶頸,甚至從不懂得踢美式足球到善用體能優勢的核心球星,其實都符合了「麻雀變鳳凰」的好萊塢傳奇鐵律,看著他的分數從D慢慢上揚到C或B,竟然就會有莫名的喜悅呼喊,顯然,好萊塢還是真的懂如何取悅一些特定族群觀眾的。

 

但是這些小毛病都還算小事,珊卓.布拉克的角色其實是空有精明幹練外表,卻不見內心靈魂的,她的堅持與追逐,如果只能鎖定在歐爾一人身上,毋寧是太狹礙了,欠缺內心洞視的劇本,只讓人看到她敢於公開辱罵黑人混混、對不入流的球迷高聲斥罵、對指揮不定的教練乾脆打手機下指導棋、看著歐爾到大學唸書,嘴巴上嚷著不哭,不能哭,卻只能悄悄擦拭眼淚……這些情節,坦白說,都只是表象功夫,少了內心轉折,不及格的劇本,少了血肉靈氣的劇本,就算刻意套進了一位金髮美女的典範樣本之中,還是不足以感人的。

 

偏偏,這樣的詮釋,就已足以讓珊卓.布拉克登基封后,梅莉.史翠普除了聳聳肩,歎口氣,又能如何呢?得獎靠運氣,古人名言實不虛也。

大搜查之女:病灶解剖

 

下個星期,香港將陸續舉行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及第8屆亞洲電影投資會等活動,將同時在港展開,中央社今天報導了香港電影發展局祕書長馮永的談話,認為香港電影業已漸從衰退境況復甦,證據之一是2008年的港片產量有54部,2009年更超過70部,但是非常有趣的是,馮永認為香港電影業開始衰退的關鍵年份是1993年,當時「年生產量上升至238部時,電影業卻開始衰退,箇中原因,相信與電影題材重覆及觀眾對演員產生厭倦有關」。

 

產量是檢驗電影產業蓬勃與否的重要數據,太多,就難免浮濫,蘊藏著衰退的危機;太少,就業機會勢必銳減,人才自必流失,一蹶不振勢難避免。但是,馮永替香港電影衰頹所下的註解:「電影題材重覆及觀眾對演員產生厭倦。」卻也可以從麥兆輝和莊文強聯合執導的《大搜查之女》中得到最清楚的驗證。

 

《大搜查之女》挾著麥兆輝的《無間道》餘威,找來了鄭秀文和陳奕迅擔綱,另外再搭配張國立、葉璇、董勇、杜汶澤等明星合作,陣容其實有吸引力,又是鄭秀文自《長恨歌》之後的復出之作,理應備受矚目,最後,台北市的票房卻沒有超過五萬元,石頭丟進水中至少還有波紋,《大搜查之女》卻是水波不驚,悄悄就沈進水底了。

 

flhk5125813007.jpg

失敗的原因有二:風格的錯亂和演員的錯置。雖然,麥兆輝和莊文強很想殺出一條創作新路,但是,心有餘力不足,無疑是最大的致命傷。

 

首先,《大搜查之女》想走喜趣路數,不想重複《無間道》那種硬調的警匪電影路線,鄭秀文扮演起美貌的便衣女警,化身客戶進入牛郎店買春,因而釣上了牛郎任賢齊的開場戲,輕鬆一點看,是任賢齊改走陰架路線的顛覆嘗試,但是無因無果的驚鴻一瞥,既看不出深度,更連熱度亦沒有,除了膚淺不入流,幾乎創造不了任何喜感,明明是友情客串,犧牲亦不可謂不大,但是白忙一場,又拉低了電影格局,卻是不爭的事實。

 

任賢齊情況悲慘,鄭秀文的景況其實也好不到,她在片中有一位古怪的畫家男友陳子聰,整天浸泡在前衛的藝術創作中,見到鄭秀文返家,猛然色欲勃興,於是拖著她進房溫存,鄭秀文鮮以肉身取悅觀眾,要她寬衣解帶演床戲,確實匪夷所思,麥兆輝和莊文強想出的點子卻是「不露肉身,只拋衣服」的點子,攝影機就停在房間門口,在嬉笑聲中,只見鄭秀文的外衣、長褲和內衣逐一往外拋丟了出來,當然,導演真正賣弄的是鄭秀文的身上「綁著」許多想都沒想過的「填充」道具,一件一件丟出來的時候,才是他們逗引觀眾開懷的企圖。偏偏,這樣的點子,既老套又冰冷,「冷」到讓人笑不出來,同樣,也是白忙一場。

 

flhk5125813008.jpg

 

接演《大搜查之女》之前,鄭秀文曾表示「她覺得自己拍了太多愛情片,覺得好悶」,於是拗著麥兆輝換個新題材讓她嘗鮮,變身成為一位無厘頭的神探女警,當然算是新嘗試,問題在於導演捉不住「冷調喜感」的幽默(類似彼得.謝勒(Peter Sellers)在電影《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所詮釋的克魯梭探員(Insp. Jacques Clouseau)一般),但是所有的呆魯拙笨,目的都想創造一種意外開懷的喜感,《大搜查之女》卻因為太過生冷笨硬,風情沒有,風騷亦無,風流更欠,熱情少了燃點,戲院就更加冰寒了。

 

陳亦迅飾演的黑道老大,其實亦不脫《老大靠邊閃(Analyze This)》中Robert De Niro飾演的黑道老大變奏版,喜怒不定,陰睛難測。如果能多個範本框架套用,大底還不至於離譜,但是陰睛難測卻只是太過美化的高級形容詞,實情卻是根本不知所云,所以才會前言不對後語,沒有邏輯,亦不合章法,更不求呼應,胡亂兜了一圈下來,故做幽默風趣的《大搜查之女》,卻只像是獨自狂笑的小丑,自己玩得很爽,目瞪口呆的觀眾卻只想沈沈睡去。

 

演員求變,卻變不出個所以然來,編導想要另闢蹊徑,卻一頭撞進了荒山野林之中,《大搜查之女》做為香港電影的衰頹符碼,其實提供了極多的病灶解剖素材。

關鍵指令:記者的角色

電影有時寫實,有時夢幻,一旦標榜寫實,人們就只會以放大鏡檢視其寫實的逼真程度,略有逾越,就會吹毛求疵,挑三揀四了起來。

 

英國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執導的《關鍵指令(Green Zone)》,請來了不少打過美伊戰爭的士兵客串臨時演員,沙場動作果然有模有樣,很具震撼效應,但是,Amy Ryan飾演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羅荔亮相時,全片的寫實力量就打了折扣。

 

羅荔是女記者,派駐在伊拉克前線,負責寫伊拉克戰事報導,寫實不寫實,與她的性別無關,而與她的採訪表現有關。別誤會,好記者不分性別或膚色,只要用心,敏感度又高,男男女女都可能成為大記者,前線記者也不一定要穿著迷彩裝,戴著鋼盔往前衝,才能在槍林彈雨中跑出獨家新聞。

 

問題出在她和線民葛瑞格.基尼爾(Greg Kinnear)的互動。

 

葛瑞格.基尼爾在《關鍵指令》中飾演美國國防部派駐伊拉克前線的文職首腦克拉克,為了讓美國名正言順地進攻伊拉克,他曾飛往約旦私會伊拉克將領,取得確有毀滅性武器的「承諾」,因此促成了美國的軍事行動,他的計謀需要媒體呼應與報導,於是羅荔就成為克拉克拉攏的對象了。

 

gz016.jpg

記者都想跑獨家新聞,但是很多獨家仰賴人脈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流瀉出來,認識的高官越多,越有機會從閒談中聞嗅出蛛絲馬跡,所以,記者雖然經常得扮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卻也不時會與採訪對象暗通款曲,交換利益,懂得記者的心,就容易操控記者,達成自己的目的。

 

關鍵在於記者求真,記者的名望不只建立在獨家新聞之上,同時還得是正確的獨家新聞才行,否則就成了御用傳聲筒,或者打手,不幸,羅荔不但是傳聲筒,也是打手。

 

克拉克是她認識的高官,也是最權威的消息來源,不信他,要相信誰呢?問題就在於不論克拉克餵什麼,她就信什麼,一五一十照寫,官員自稱握有可靠情資,再加上媒體信誓旦旦,寫得活靈活現的報導,不就是理應外合的聯合造勢嗎?有了媒體圍勢,官員真的就可以呼風喚雨了。

 

但是所有的獨家新聞都需要事實佐証,美軍都把伊拉克抄翻了一遍,卻什麼鬼武器都沒見到,糗的不只是官員,媒體亦很尷尬,忙個半死的美軍戰士,回頭問了一聲羅荔說:「妳寫的這些報導,難道都不查證的嗎?」

 

查證確實應該,但是敵對國家的記者如何查證敵國的情報呢?單方面的「有聞必錄」成為記者最尷尬的採訪考驗,面對無從查證的獨家新聞,寫?還是不寫?gz03.jpg

 

這些新聞採訪的困境都不是《關鍵指令》的缺撼,全片最尷尬的處理是羅荔一見到克拉克就可以湊近身旁,提出諸多需要獨家專訪在押人質的耳語要求,克拉克不是普通人,他等同前線指揮官,隨時可以召開記者會,只要他公開亮相,會上前纏問的記者絕對不會只有羅荔一人,為了因應戲劇要求,羅荔有了多次近距離交談的機會,但也是這個戲劇要求,讓全片的寫實力道渙然盡失。

 

為什麼?新聞發言人在記者前亮相,其他記者是瞎了?還是死了?怎麼可能任由他單獨與羅荔交談?卻無人插嘴打斷?為了突顯羅荔,卻不小心「謀殺」了其他記者,成了《關鍵指令》最失算的場面安排了。

 

政客利用媒體,確實是《關鍵指令》批判的政治黑幕之一,但是批判立論欠缺實務立場,力道就遜色了,《關鍵指令》的得與失,因此就格外值得參考了。

3月2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32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最新電影:《眼淚》

專訪鄭文堂導演

tr321.JPG

為什麼是這個片名?為何是這個題材?刑求的警察,死囚的子女,中風的妻子,復仇的女人,人生有多少解不開的仇恨,人生有多少償還不了的罪孽?人生有多少罪惡的煎熬?

 

有沒有看過卡繆的《異鄉人》?知不知道男主角何以被判刑?《眼淚》的片名就是這本小說來的。當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亦提供了很多解讀電影的線索。

 

當然,如果你熟悉李師科的華南銀行搶案,知道有位計程車司機王迎先曾遭警察刑求認罪,卻跳河自盡的往事,就更清楚《眼淚》的內涵了。

本段音樂:

《眼淚》原聲帶

Ian Janis精選集Billie’s Bones

I Hear You Sing Again      

        Dead Men Walking                

        Save Somebody             

        When I Lay Dow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時

第一部份

法國電影:《放牛班快樂頌》

因為奧斯卡音樂獎項的提名,我最近才特別去看了《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Paris 36)》 ,看了才知道,這部電影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說是快樂頌了。唯一的連結是《放牛班的春天》製片、導演和主要演員再度合作

f36-018.jpg

你還記得《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音樂老師叫什麼名字?他所處的年代又是那個年代呢?那時候的人如何倒數過新年?

本片主軸在於透過父子親情,介紹一個遙遠的時代。監護權激發的父權/劇場經理的振作圖強

本段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原聲帶

《放牛班快樂頌》原聲帶

 

關鍵指令:男人的戰爭

一個男人被另一個男人壓制地上,從上到下,由前到後,徹底都被摸了一遍,這是騷擾?還是愛情?電影中出現這樣的畫面,你會認為這是怎樣的一部電影?同志電影?情欲電影?摔角電影?還是吸血鬼電影?

 

你很難想像這樣的情節會發生在戰爭電影中,而且是自家人壓制摸遍自家人。

 

這正是英國 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的新作《關鍵指令(Green Zone)》中最讓我意外,卻也最覺有趣的一個畫面。

 

被壓在地上的是飾演陸軍准尉羅米勒的麥特.戴蒙(Matt Damon),把他壓在地上的則是飾演美軍特勤隊長布里格的傑森.伊沙克斯(Jason Isaacs)。

 

GZ457785.jpg

他們的相鬥,並非理念有了衝突,亦非爭名奪利的內鬨,更不是大水淹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得了自家人,而是主子不同,指令不同。傑森直接替國防部派駐伊拉克的前線指揮官工作,不但有特權,還有最先進的配備。米勒開裝甲吉普車,布里格駕駛直昇機,從配備上,就可看出他們的身份位階,還沒比畫,氣勢上就先輸了一截,何況布里格手上還拿著一張命令,勒命米勒交出手上的伊拉克人質。

 

他們的相鬥,關鍵在於米勒急著追查真相,而且直逼核心,可能會壞了國防部改造伊拉克的大局,於是布里格奉命攔截人質,從米勒手中接收所有的證物。米勒推有的最重要的物證就是一本記戴伊拉克將軍戰犯下落的筆記本,米勒當然不肯,布里格只好動用蠻力,出其不意地猛然攻擊米勒,把他擊倒在地,再強壓其上,開始搜身,非要把筆記本給找出來不可。

 

布里格位階比他高,下手比他狠,米勒失去先機,吃了悶虧,只能趴在地上,任由布里格「上下其手」,這場被男人摸光光的摸身戲,不但是騷擾,更構成了羞辱,但是他早做了安排,筆記本早就暗交伊拉克友人處,布里格摸了半天,毫無所獲,只能倖然起身,憤而走人。

GZ457789.jpg

 

戰場上拚戰的戰士,一旦遭人壓制,即屬奇恥大辱,對方要是敵手,自己早就小命不保,就算對方是自己人,也夠顏面無光,難以再帶領自己手下,但是韓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米勒忍下摸身之辱,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因為只有別有鴻鵠之至,才能忍氣吞聲,追尋未來的勝利。這也是為什麼從地上爬起來的米勒理應火冒三丈,卻也只是擦掉鼻血,立刻找回筆記本,繼續追查真相。

 

出糗是真的,忍辱亦是真的,下屬眼睜睜看著長官被悍人斯負,大家都很尷尬,亦是真的,在戲劇世界中,米勒必定能討回公道,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必然公式,問題在於布里格只是執行命令,不問是非,只求使命必達,對自家人他還是手下留情,沒有嫌米勒老是壞他好事,乾脆殺紅了眼,一槍把米勒給殺了,一了百了;米勒同樣是忠心耿耿,為國家賣命的好軍人,但他多了點良知,多了點判斷,所以他的含屈忍辱,反而形成曖曖內含光的人格光環,那是編導對男主角的偏愛與寬容,讓他終於得能在堅信不移的信仰中,找回榮光。

GZ460118.jpg

 

友軍比敵手更可怕,同袍比對手更難測,《關鍵指令》並不是第一個做這種論述的電影,但是米勒接受CIA的安排,卻立刻被國防部長官譏笑他選錯了邊,身不由己的際遇,突顯了美軍陣營裡的爾虞我詐,長官與部長,總統與國家,究竟誰比較大?究竟誰說的話才算數?絕對的服從,究竟是愚忠?還是真聰明?《關鍵指令》中上下其手的摸身戲,因而有了讓人沈思咀嚼的綿長空間。

 

關鍵指令:嚴肅的娛樂

 

很多電影,只求提供娛樂刺激,但是英國導演保羅.葛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他的最新作品《關鍵指令(Green Zone)》,不但提供了伊拉克前線虛擬實境的震撼刺激,同時也直指戰爭核心:被謊言包蔽的出兵行動。

 

《關鍵指令》的故事設定在膽2003年,美軍攻擊伊拉克,推翻海珊政權,培植親美勢力接管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美軍進擊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龐大的毀滅性武器,但是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驍勇善戰的兵士們卻是怎麼也找不到所謂的毀滅性武器。究竟是伊拉克人藏得太隱密了?還是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

 

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關鍵指令》中飾演陸軍准尉羅米勒,他奉命帶領手下找出毀滅性武器,座標正確,地圖正確,甚至現場亦有敵對狙擊手伏襲,但是順利攻堅之後,現場卻像是空無一物的虛墟,他懷疑情報單位提供的線報,卻遭反諷說他一定是暈了頭,找錯了地方,才會一無所獲。忠於職守,更相信自己雙眼所見的真相的米勒准尉,於是本於良知與直覺,堅持要找出真相,不料卻墜入更深的迷霧中。

 

是的,一團混亂是美伊戰爭給世人的印像,不是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美國不會出兵,但是出兵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這些武器,出兵之後才明白,武器只是藉口,推翻不聽話的海珊政權,扶植親美政權才是終極目標,於是美國國防部官員放出假消息,收買了急著想跑獨家的記者,又以虛幻的人質空氣,維繫著騙局假象,以便儘快完成改造伊拉克的工程。

 

保羅.葛林葛拉斯帶給《關鍵指令》的是雙重的混亂效應,一個是視覺上的混亂,一個是政治真相的混亂。

 

視覺上的混亂,主要是得力於資深攝影師Barry Ackroyd運用手持攝影機,創造了如臨戰場的視覺模擬,再搭配流轉快速的精準剪接,以及演員快跑前進的肢體運動,帶出了令人頭暈目眩的震撼視效,魅力十足。這種技術,對保羅而言,其實一點都不難,他早在《神鬼認證2:神鬼疑雲 The Bourne Supremacy)》中就已展示功力,既而又在《聯航93United 93)》和《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The Bourne Ultimatum)》中運用得更加純熟,更上層樓, 《關鍵指令》的視覺震撼只是再次證明了他是當下處理戰場動態的一等一高手。

 

不過,政治上的混亂,卻才是《關鍵指令》真正關心的主題。

 

gz012.jpg

《關鍵指令》不只是再拍一部戰爭電影而已,為什麼要發動戰爭?軍人在前線浴血捐軀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政客的陰謀與怒氣,要陪上這麼多的人命與金錢呢?

 

電影中,美軍、CIA和國防部官員都在伊拉克角力,前兩者都想找出致命武器究竟藏在那裡,找到武器,大舉出兵入侵伊拉克的攻擊行動,就找到了的神聖藉口,勞師動眾的使命就算完成了,但是一無所獲的焦慮,卻包蔽著別有所圖的政治陰謀,推翻海珊政權才是重要的,武器傳說不但是謊言,更是藉口,找不到是必然的,因為根本沒有,真相查明之際,海珊已被推翻,伊拉克業已滅國,那才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那才是政客的終極目標,那亦才是《關鍵指令》聲嘶力竭喊出的歷史真相!

gz02.jpg

明明沒有致命武器,卻堂而皇之地以致命武器為名來出名,這場美伊戰爭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前線士兵就算查明真相又如何呢?家已毀,國已亡,人已死,歷史不能回復,國家機器成為少數人把持壟斷的利器,電影的真相追查,就算義正詞嚴,也不能改變歷史,只能為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透過娛樂電影的媒介管道讓單純相信政府,接受媒體報導洗腦的民眾,對於政治和歷史真相能夠因此多了一點認識。

 

電影的結尾是米勒准尉全美媒體揭露了他所調查出的真相,但是他畢竟只是軍人,還是得在戰場上開著裝甲車繼續行進,歷史悲劇已被手攬大權,一意孤行的政客寫就,所有的追查或抗爭都只如擋車螳臂,無能力挽狂瀾,但是改變是一回事,真相又是一回事,「不信真相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熱血狂潮,卻也成為《關鍵指令》最珍貴的創作態度,既有極有動感的戰爭模擬,還能有充滿良知血性的真相追索,電影人能夠做的事,《關鍵指令》都已善盡其力,創作人生應該也就無愧無憾了!

 

眼淚:天使美人算計心

獵食是生物本能,從本能發展出來的戲劇元素,就有著強烈的野性氣味,既原始又強悍,甚至還洋溢著荷爾蒙的氛圍。

 

鄭文堂作品《眼淚》中的女配角房思瑜就散發著這款濃烈荷爾蒙激素的野性氣息。

 

外表上,她既嬌弱又纖細,是楚楚可憐,足以讓人動心,想要好好照顧的女子,但是,她心裡到底想些什麼?多數人在看到她出場的第三場戲之前,其實完全搞不清楚。

 

首先,她和一位男子有著親切體已的對話,像是相知甚深的親人;其次,她和一位女子共同乘坐旗津渡輪,言笑晏晏,狀似親密,卻從一位男士手中接過一小包塑膠袋,青春和笑容浮動在她的臉龐上。

 

tr114.jpg

兩種笑容,兩種幸福,就這樣交錯在她身上,完全無法想像,接下來,就是蔡振南飾演的刑警找上了她,而且是在大學的課堂上找到她。

 

她是清純秀麗的大學生,氣質高雅,舉止端莊,而且努力求學,很難會把她與殺人兇手畫上等號,乍見她,就被美色擊中心坎的年輕刑警黃健煒打死都不會相信,同樣地,觀眾心頭亦都是疑點,是啊,怎麼可能?

 

越是不可能,越是不合情理,才越有好戲可看,更重要的是生活單純,交際更不複雜的房思瑜並不符合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蛇蠍美人定義,鄭文堂的角色設定因而有了與一般人經驗法則截然不同的方程式,就在蔡振南鍥而不捨,抽絲剝繭的追查下,圖未窮,匕已現,人果真不可貌相。

 

tr106.jpg

但是,《眼淚》最高明的設計則在於讓房思瑜的角色有了超越她實際年紀的心計層次,她比誰都清楚老刑警對她起了疑心,更知道小刑警對她有好感,疑心躲不掉,於是乾脆就擴大好感買保險,用美色誘引黃健煒上鉤,用楚楚可憐的姿態,善良又美麗的倩影消減誤會,蓄積自己逆轉頹勢的本錢。

 

她的心計,小刑警不知,只有樂在其中,老刑警明白,卻怎麼也勸不醒被愛情迷昏頭的小夥子,他的焦燥憤怒只更坐實了他的偏激與失控,老狐狸遇上了小狐狸,明明熟知所有的伎倆,卻還是不敵魅惑姿色,只能一敗塗地。

 

殺人是事實,動機卻非比尋常,《眼淚》花了相當篇幅探討了台灣毒品氾濫,青年學子難逃染指的可怕,房思瑜因為弟弟被毒品所害,染上愛滋身亡,追查元兇源頭,確定了自己的同學才是禍首,於是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她的笑容掩藏了淚水,縫密了傷心,也避開了警察的法眼,正因為她的外表讓人完全不設防,心機卻如此縝密深沈,所以才會想到用愛情迷藥來安排自己的脫逃機會,所以才會讓老狐狸就算得到了她的自白,也莫可奈何,反而坐實了騷擾癡纏的罪名,情人的適時援手,更讓她得以從受迫害而反擊的復仇者變成了受迫害的無辜羔羊,她做過的事沒有人再追究,別人沒做的事,卻成為她順利脫罪的最好藉口。

 

精明而又無辜同時聚焦在她身上,《眼淚》中的房思瑜堪稱是台灣電影史上心思最複雜的女性,看得見的柔軟與看不見的剛硬完成了她的立體雕塑,她的罪,得用人命來還,她的罰,卻又足以贏得旁觀者的諒解與同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正義,卻模糊了正義的定義,聚集在她身上的曖昧岐義,正是戲劇繆思最得意的一擊,蘊藏在她淚水歲月底下的心靈暗潮,也是《眼淚》最成熟也最犀利的角色雕塑了。

放牛班快樂頌:怪片名

強有力的電影片名,可以創造奇蹟,吸引觀眾上門;但是混水摸魚,語焉不詳的片名,卻可能適得其反。

 

因為奧斯卡音樂獎項的提名,我最近才特別去看了《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Paris 36)》 ,看了才知道,這部電影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說是快樂頌了。唯一的連結是《放牛班的春天》製片、導演和主要演員再度合作。

這種命名連結法,明顯是要訴求曾經喜歡《放牛班的春天》的觀眾再度上門,命名邏輯與思考其實是偷機取巧的作法,最早是阿諾.史瓦辛格主演的電影必冠上《魔鬼》字樣,後來則有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電影命名偏愛《神鬼》開頭,從《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神鬼玩家(The Aviator)》到《神鬼無間(The Departed)》皆然。

 

《放牛班快樂頌》或許認為這部電影若能吸引曾經喜歡放牛班的春天》的觀眾再度上門,票房成績即已不俗(畢竟該片在2004年時,台北票房已經賣出了580多萬,一般獨立公司發行的外片能有百萬即可傲人),所以直接搭放牛班》的便車,不料卻也因此綑綁了更上層樓的視野(最後台北只賣出了50萬不到的票房)。

 

更誇張的是《放牛班快樂頌》的主要場景是一家名叫「新天堂劇院」的歌舞廳,然而法文原名卻是叫做 Chansonia,譯成「香頌劇院」或「歌劇院」都不離譜,怎麼也扯不到《新天堂》這三個字的,片商用這種譯法意圖勾引起(或連結到)《新天堂樂園》的復古情懷,其心可憫,整體刻意求工的譯法卻是不倫不類的,不但不能提昇電影的氣質與魅力,反而多添了東拼西湊的意外雜音與觀影困擾。

 

這兩部《放牛班》電影的導演巴哈提耶(Christophe Barratier)其實是有顆復古心腸的創作者,對消逝的時代,以及音樂的敏感都有過人的偏好(甚至還愛用一段告白,再採倒敘法帶出往事),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二次大戰後的殘破家園;《放牛班快樂頌》的故事則設定在1936年的法國巴黎Faubourg郊區,兩片的共同時間交集就是《放牛班快樂頌》最後終結的1945年,差別在於《春天》偏重教養院內的封閉人生,《快樂頌》則是大力書寫著時代印痕,尤其是蘇聯的共產國際運動震撼全球,劇院主角之一Milou一面鼓吹著洗衣店的員工大罷工,一面則又和洗衣少女眉來眼去,時代風潮的歷史意像就在街頭一面接一面的紅面中留下了鮮明意像。

 

f36-0138.jpg

 但是背景就是背景,只是介紹那個久遠的年代,《放牛班快樂頌》的劇情主軸卻在於一位思念兒子的父親,劇院經理Pigoil(由知名影星Gérard Jugnot身上,他窮途潦倒,婚姻又生變化,卻不捨對兒子的監護權被掠奪,於是發憤圖強,要在不景氣年代中找到固定工作,以便父子早日相聚。Pigoil重回已經荒廢的劇院,帶動所有員工重建往日風華,父子親情成為人生的發電機,人物和時代的互動就成就了精彩的時空雕塑,而不時閃現的歌舞場景更成為時代記憶的美麗珠玉了。

 

f36-019.jpg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密度集中,首尾呼應得極其巧妙,從危機到轉機的轉變很有說服力,相對之下,《放牛班快樂頌》的技藝奇觀就顯得散漫失焦,沒有急迫的高潮,也就沒有讓人滿意的轉折,最重要的是導演用了那麼多的篇幅呈現時代風貌,卻很難在不景氣的社會經濟層面上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論述,以致於時代風景有如跑馬燈,過眼即逝,未能匯聚更多的共鳴。

華麗年代:強弱主權戰

雖然導演勞勃.馬歇爾(Rob Marshall)執導的《華麗年代(Nine)》,主要重點在於舞台視覺的華麗堆砌,劇情新意不多,但是一場女人間的決戰戲,還是可以撼動人心。

 

這兩個女人,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情婦,如果在一家餐廳裡相逢,你覺得誰會獲勝呢?

 

《華麗年代》中的男主角是飾演義大利名導演吉多的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飾演妻子露易莎的是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情婦卡拉則是由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飾演,想不出新點子拍攝新片的奇多逃到了濱海旅館去尋找靈感與庇蔭,卡拉隨行,但是他也抽空打了電話給妻子露易莎,邀她相陪。

 

09-03407.jpg

奇多不是笨蛋,也無意炫耀自己妻妾成群,妻子是他的情感依靠,情婦則帶給她肉體歡愉,身心俱歡,他會是最幸福的男人。不過,奇多也明白,感情世界容不下沙子,妻子必需與他同住旅館,情婦只能窩居小飯店,他把肉體狂歡獻給情婦,把名份榮耀留給妻子,自以為是地切割清楚,自以為天衣無縫的巧妙安排,卻忘了女人亦有自主情思。

 

就在與工作人員聚餐的晚宴上,瑪莉詠.柯蒂亞翩然駕臨,如果說導演的電影王國的君王,導演夫人就像王后,她的到場成為群臣歡呼簇擁的對象,瑪莉詠.柯蒂亞也帶著王后威儀欣然接納她應享的朝儀。

 

09-03418.jpg

但是,飯沒吃多久,眼尖的王后卻瞧見了餐廳門口有位女子正在探頭探腦,王后臉色頓時大變,她不是別人,她就是外界盛傳的導演情婦,我在,她也在,是可忍?孰不可忍?二話不說,她立時就起身走人,冷冷丟下一句:「我真笨,竟然相信他的話。」

 

吉多變到情婦,臉色也變了,「我不是教妳乖乖待在房間裡,別亂跑的嗎?」吉多硬把情婦拉到餐廳角落,數落著她的不是,盛妝亮相的情婦也有一肚子委屈,「我只是出來吃頓飯,不行嗎?」

 

是的,不行,是的,這就是《華麗年代》中最好看的一場主權爭奪戰。

 

09-03432.jpg

愛情世界真的很像主權戰爭,擁有了愛情,就有了名份,就有了主權,專屬、唯一、獨佔都是合情入理的要求,偏偏,情愛世界未必只有兩人同在,一旦有了第三者,就有了先來後到的主權爭奪,就有了孰輕孰重的算計比畫。

 

妻子的變臉離身,並不意味放棄了她的合法主權,而是厭倦了丈夫的花心與謊言,把爛攤子丟給該解決的人去解決,或許才是最聰明的安排。兩女相爭,場面不會好看,不理睬身份不合的對手,不拉抬對方的身份地位,就沒有了外人插嘴閒話的太多空間了。

 

妻子像太陽,光芒四射,情婦永遠只能做月亮或星星,只有在太陽退位隱去之際,悄悄現身,硬要同時現身,反而容易挫傷自己,但是月亮星星不肯退位,也想星空長亮,卻也是簡單至極的人性,她如果只是輕裝便服外出覓食,也許無人會注意及她的丰彩,但是盛裝的她,即已說明了她的爭豔心思,找上情郎下榻的旅館亮相,更意在揭示主權,導演是我的男人,他的世界,我亦要分享光彩。

 

劈腿男人都相信渾水才能摸魚,才能在理性與感性的世界中,享受多重主權的風光,一旦態勢分明,必需選邊,就不會有其他好戲上演了。

 

但是,《華麗年代》中最動人的一場戲卻是在主權爭奪戰上落敗的卡拉一時想不開,服藥自殺,吉多感到旅館探視時,卻撞見了卡拉的先生,電影中,他是沒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的男人,但是看著讓妻子傷心的男人,面對著讓自己戴綠帽子的男人,他卻也沒有憤怒的激情。人家是大導演,我只是小老百姓,妻子愛上了人家,他不怪任何人,只怨自己留不住妻子的心,但是,他對妻子的愛,卻也讓他終於能夠扶著妻子回家。

 

09-03412.jpg

憤怒容易,包容才難,吉多的愛情,像是到處掠食的秃鷹,見肉即見血,女人傷不傷心,不是他關切的焦點,他的心像無底洞,高深難測,旁人既然無法明白他的情思,因此,他的創作焦慮,也就無人關切,吉多永遠成了不討喜的失敗角色;無名男子的愛情,卻有著細水長流的深情,玩累了,就回家吧,他的愛情就是默默的奉獻與付出,他不把主權掛在嘴邊,但是他會默默履行自己的主權,看著他扶著卡拉離去的背影,崔瑗《座右銘》中那句名言:「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竟然也找到愛情世界的詮釋座標了。

華麗年代:舊瓶欠新釀

 導演勞勃.馬歇爾(Rob Marshall)執導的《華麗年代(Nine)》改編自向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意的百老匯音樂劇,試圖重建1960年代的美學意像,復古是其主軸,但是老酒變不出新花樣的新意欠缺,卻也成了他的致命傷。

 

《華麗年代》的故事原型脫胎自費里尼1963年的經典作品《8½》,描寫一位正要籌拍新片的導演如何遊走於現實和夢境之間,當年費里尼拍過了六部長片,三部短片,再加上這部新作品就是8½部作品,因此《8½》充滿了夫子自道的觀照與狂想。《華麗年代》除了擷取《8½》的框架,也同時雜揉進費里尼的傳奇人生,《8½》反射著普世導演的心路歷程,《華麗年代》卻是將目標精準指向一位特別導演。

 

電影導演通常就像是火車頭的司機,導引著火車前進,他的決定主宰著火車的命運,《華麗年代》透過服裝設計師Lilli (由茱蒂.丹契(Judi Dench)飾演)的台詞,輕快地傳唱出電影導演的神話:「我們都知道,執導電影其實是個被過度吹捧的工作,你只要說是或不是,其他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Directing a movie is a very overrated job, we all know it. You just have to say yes or no. What else do you do? Nothing.)!」在《華麗年代》中飾演義大利名導演吉多的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面臨著新片記者會都要展開了,片名卻不清楚,劇本一個字都沒有,腦袋一片空白,創意渾噩如漿糊的困境,但是火車即將啟動,大家都在期待他的號令,他能怎麼辦?逃往海灘旅館,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不料,卻也因此又帶出了情婦與妻子巧遇的尷尬局面。

 

09-03408.jpg

吉多只是個導演的名字,叫他費里尼或者任何一位名導演,也許都適用,電影都要拍了,卻沒有劇本,這也是許多名導演經常上演的傳奇,無數不到最後時刻不確定今天要拍什麼的導演,不都是在拍攝當天才交出一張薄薄的劇本,要工作人員和演員臨陣磨槍,即席發揮嗎?差別只在於多數電影都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情況下順利入港,但是《華麗年代》只提出了現象,卻不見任何的解決方案,神話還是神話,謎依舊是謎,不能解決的都還不知如何解決,鏡頭焦點早已逃逸無蹤了。亦即你只看到了表像,沒有看到底層,只看到了問號,卻未見解決疑難雜症的驚歎號,偏偏那才是多數大師導演得能脫穎而出的關鍵。

09-03419.jpg

 

《華麗年代》最大的困境就在於空洞,故事不新,題材不新,即使動員了銀河群星來演出(能夠邀集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和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三位影后,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和兩位奧斯卡女配角獎得主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與茱蒂.丹契,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夢幻組合),亦未必能創作出與巨星片酬等值的效應;但是眾星雲集,意謂著製片成本不低,眾星都要有戲,戲份自必稀薄,以致於多數人都只如走馬燈般一閃而逝,亮眼,但是很難刻骨銘心。

 

不過,台灣片商把《Nine》翻譯成《華麗年代》卻是很能明白導演勞勃.馬歇爾的創作契圖,這位拍過《芝加哥》與《藝伎回憶錄》的導演一直很迷戀華麗的舞台,耽戀著那種透過美術、服裝、燈光與音樂歌舞所打造出的幻境,舞台高手都懂得摔脫舞台框架,設計出比電影手法更自在更天馬行空的表現形式,《華麗年代》的歌舞場景確實華麗,亦確實壯觀,重現了好萊塢歌舞電影的黃金年代氛圍,但是這番重建工程卻只有皮毛相似,只是東施效顰,服裝如此,律動亦然,勞勃.馬歇爾有能力複製,卻看不出新意,只觸及皮相,因而就無感動了。

09-03428.jpg

 

關鍵在於舞台與人生的銜接工程,少了轉換密碼,費里尼的利害在於他讓觀眾分不清「何為現實?何為夢境?」舞台與人生的銜接不該是涇渭分明的,越是混沌,才越見魔法功力,偏偏《華麗年代》中,舞台就是舞台,人生就是人生,區塊分明,就喪失了虛實難辨的魅力了。

 

當然,《華麗年代》做為歌舞電影,要求眾家明星都要親自演唱片中歌曲,這是訴諸明星魅力的高明手段,但是除了瑪莉詠.柯蒂亞(《玫瑰人生》)和妮可.基嫚(《紅磨坊》)還真能唱兩句之外,其他明星的歌喉也只能力求若合符節,不要荒腔走板而已,未能匯聚成更大的感動力量,不也是在理應勝出的創作細節上,又悄悄吃了悶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