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愛:不變的吶喊

一旦受困荒島,人生所有的價值全變了,南韓導演李海準(Lee Hae-jun)執導的《荒島‧愛(Castaway on the Moon)》以當代寓言的手法,拋出了一個想像的命題,質疑了人生中的變與不變。

 

看到《荒島‧愛》,你一定會想起《浩劫重生(Cast Away)》,在國際快捷公司服務,講究時效的男主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一旦困居與世隔絕的荒島,才發覺自己在職場上所堅持與信仰的一切,都成了何其可笑的荒誕。但是《荒島‧愛》卻輕易就跳過了《浩劫重生》的瓶頸與障礙,關鍵就在於李海準選對了「寓言」體的結構。

 

Castaway on the Moon21.jpg《荒島‧愛》中的開場戲是婚姻失敗,卡債纏身的金先生(鄭在英/Jae-yeong Jeong飾演)決定跳橋投江,但是他沒死成,他飄到了一處荒島,不,正確的說法是漢川上的一處沙洲,城市大廈就在他的眼前,但是他觸摸不到,他的呼喊,沒有人聽聞,亦沒有人關切。

 

鄭在英的角色是職場和婚姻上的失敗者,不論是離群索居,或者是自我放逐,他的困居荒島,可以解讀成一種對現實的逃避,明明城市就在眼前,偏偏咫尺就是天涯,可望不可即的荒謬矛盾性格,其實是一種旗幟鮮明的象徵符號,印照了當代人生困居私有天地,既失落又無法溝通的寂寞寓言。

 

Castaway on the Moon06.png鄭在英超越尋常人生的荒誕寓言,其實是一種已然不食人間煙火的「超寫實」神話,李海準因而帶出了另一款「極其寫實」的當代宅女神話,差別在於一個是實體荒島,另一個則是象徵荒島,地理位置或許有別,選擇程度或許有別(一個是被迫,一個是自願),實質精神卻是一體兩面,這種充滿對照趣味的劇情設定,反應出導演李海準極其精準犀利的文明觀察。

 

鄭麗媛(Ryeo-won Jeong)飾演的金子小姐是足不出戶的「宅女」(或許因為額頭上的胎記/傷疤?),成天窩在房間裡的她,雖然只靠著手機、長鏡頭照相機與電腦和外界接觸,卻也謹遵自定的生活規律,直到有一天,她從長鏡頭照相機裡發現了困在沙洲上的鄭在英,世界才起了變化。

 

明明都是孤男寡女,巧合,卻讓他們不再孤單,鄭在英在孤島上拋棄了手機和塑膠貨幣,學會了最原始的存活方式,他的奮鬥歷程,讓同樣懂得利用當代文明,把自己困在公寓房間內(那也是另一個都市荒島)的鄭麗媛似乎也得著了共鳴與啟示,於是最愛拍攝月亮照片(因為月球上沒有人,也就沒有了寂寞,正是電影的英文片名要叫做「Castaway on the Moon」的精神核心)的鄭麗媛發覺自己不再孤單,她不但是全世界唯一知道鄭在英下落的人,也是唯一關心鄭在英死活的人,於是她嘗試走出斗室,雖然她堅持的時間點是城市大半已然熟睡的三更半夜(那是放逐人生的自我防衛),必備的穿著更是用全罩式安全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那也是寂寞人生,不願沾惹世俗紅塵的自我保護),但是透過酒瓶,透過最簡單的英語對話(不用韓語,而用英語,因為鄭麗媛認為鄭在英都是與南韓社會格格不入的「外」星人),她們開始有了互動,沙洲上的人知道有人看見了他,斗室中的人明白世界上有人需要她,也值得她來關心了。

 

cast00124.jpg荒島上的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應,文明失去了運作系統,喪失了所有的附加價值,但是「我要活下去」的生理欲求,不但喚醒了人類求生的感官本性,也突顯了文明儀式的誇張(信用卡的最大功能成了刮鳥糞的最佳工具);「有人看見我,我並不孤單」的溫暖,同樣喚醒了心理層面的知音渴求,突顯了即使是「天殘與地缺」的人間孤兒,也能在溝通與互動中彼此取暖。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彼此的名姓,不曾肌膚相觸,更沒有刻意包裝的風光與美麗,他們在最落魄的生命角落裡相逢相遇,在最原始的呼吸中油生了最有默契,亦最親近的心理依靠,《荒島‧愛》中的愛情,既顛覆了愛欲世界的肉體效應,也改寫了戀愛男女的教戰守則,唯心主義的堅持對照著唯物世界的誘惑,因而激盪出動人的愛情傳奇。

cast00123.jpg 

地可老,天可荒,相愛的人,卻讓蒼白的月球有了顏色,《荒島‧愛》成就的是一闕「此間有深意,欲辩已忘言」的當代愛情寓言。

暗戀桃花源:遙想當年

電影的現實就是:沒有了票房,就不能再拍電影了

 

● 問:整整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完成電影版的《暗戀桃花源》,這和以前的舞台工作,最大的差別何在?

答:電影這個東西,我想只能用「殘酷」來形容。其實過去半年多的工作歷程,我比多數的導演都幸運,過程也順利,但是我最深的感受卻是在台灣作電影,實在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 問:是片商殘忍?還是觀眾殘忍?

台灣的觀眾都已習慣美國式的電影和港片的節奏,我有個比方,台灣觀眾都好像已經習慣「立即的」性高潮,不要任何的前戲,不必任何的心理準備,一進電影院就急著坐雲霄飛車,其他慢節奏的小把戲全都不夠看,高潮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電影,或者不能隔著三五分鐘就來個高潮的作品,似乎就要注定被淘汰,這還不夠殘忍嗎?

 

● 問:在這麼殘酷的環境中,你如何生存呢?

答:九年前回台灣發展,我一直就抱著「有什麼就做什麼」的理念,台灣有怎樣的人才,有多少的財力,我就做人力和財力可以負擔支應的是。這是一個實際的理念,不少人在海外也許學到不少東西,但是在國內碰不到輔助的手,就怨東怨西,結果什麼也沒做出來。其實,每一行都是殘酷的,電影的現實就是:沒有了票房,就不能再拍電影了。

 

我既然要搞電影,當然就要接受電影的遊戲規則,我也不是一個賭博的人,所以我尊重「票房」的大前提,選了《暗戀桃花源》,作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題材。

 

● 問:《暗戀桃花源》曾是成功的舞台劇,不少人看過,也有好評,不怕因而減少了電影觀眾上門嗎?

答:我很了解觀眾對於這部舞台劇的熱愛,因為大多數人都從劇中情節找到一些似曾相識的經驗,可以印證,可以感受,或笑或哭,有太多的詮釋角度可以去發展。這種大眾性格,自然就符合電影票房的要求。

BLO002.jpg電影我才剛起步,說我謹慎、保守都好,我的想法是先把電影拍好,讓出錢的人都不虧錢,觀眾也都能有所體會有所得,未來想拍啥,就可以去拍啥!

 

像洗三溫暖一樣,一冷一熱一調和,荒謬也是一種幽默

 

● 問:當初,怎麼想到會把一古一今,一喜一悲的兩齣舞台劇雜揉在一起呢?

答:原始靈感就來自台灣環境。我常說,台灣的美感,就是一群亂七八糟不搭調的東西,用超現實的手法並置在一起,不論市容環境,政治環境,都一樣。更奇特的是,台灣人每天看到這麼不搭調的東西,卻不覺得不搭調,願意、也很快樂地繼續忍受這種不搭調。


從我個人經驗來說,在台灣作舞台監督,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看佈景燈光怎樣吊掛,而是要去捉劇場裡的貓,否則待會兒戲演到一半,舞台上出現一隻貓,那就慘了!夠荒謬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至於從學術經驗來看,熟悉希臘悲劇演出狀況的人都知道,連著三場悲重沈鬱的悲劇演完後,最後一定要來齣荒謬喜劇,日本能劇的搬演也一樣,演完兩幕後,一定要穿插一段「狂言」表演。這種古典戲劇的搬演結構,一方面是藉著不同形式的陳述,讓觀眾看懂劇情主旨,另外則是讓影迷透過一收一放的心情調整,取得心理均衡,否則看戲的經驗就不算完成。這種學術理念對我的創作極有啟示,就像洗三溫暖一樣,一冷一熱一調和,觀眾都可以看到人生的荒謬性,荒謬是糟糕,荒謬也是一種幽默。

 

● 問:你這種悲喜交加的戲劇結構,最後切割得非常厲害,反而有了拼貼藝術的味道?

答:當代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拼貼的年代,「暗戀」和「桃花源」雖為兩齣戲,卻有互相說明、對照和評論的功能,更貼切的說法是兩齣戲,就像兩面鏡子互相對照,光線或許會亂射,但是會存在的東西還是都存在的,只不過,影像和效果也許更豐富吧!

BLO003.jpg當代生活中拼貼的事物很多,用拼貼的手法來搞戲劇,拍電影,關鍵就在於我很不滿足於以平鋪直敘的手法來直接講一個故事。我看港片時就常疏離了出了神。


至於喜劇悲劇交叉切割,甚至相互干擾,我的看法是干擾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本質,我們早也習慣了被干擾,像MTV作品,不到一秒就換上好幾個鏡頭,破碎的很,我們看電視時,若沒有被廣告干擾,我們也許還會很不習慣呢!

 

● 問:對電影,你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最欣賞什麼樣的導演?

答:我愛看電影,但不看為娛樂而娛樂的電影;我欣賞的是電影中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智慧和人情世故。


這些特質,在卓別林和伍迪艾倫的作品中,都有相當雷同的部分:就是用喜劇談嚴肅的話題。特別是伍迪艾倫吧,他雖是從單口相聲發跡,和一般的導演傳統路線不同,但是他很能抓住生活和藝術的關係,所以常能談一些很深的問題,我就特別欣賞他的《開羅紫玫瑰》,那種真實人生和戲劇人生雜揉得分不開的感覺,我不否認《暗戀桃花源》在精神上,其實蠻受《開羅紫玫瑰》影響。

BLO004.jpg當然,伍迪艾倫也有弱點,他一碰到東方哲學就顯得做作不自然。但是,我仍佩服他在好萊塢體制之內,依然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不必妥協,追求自己藝術上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夠強才有發言權。

 

電影省略的過程,根本就是夢的形式

● 問:拍了電影後,應該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劇場和電影,兩種不同媒體的文化特色?

答:電影和劇場的相同點大概就在零件上。看電影要進電影院,就像到劇場看戲是一樣的。


但是兩種的空間感不同,舞台是集中的,電影則是完全自由的形式,對我而言,舞台像實驗,電影則像夢。


為什麼說電影像夢呢?關鍵就在小孩子不需要解說就能看得懂,有人開門外出,就走到另一個時空的蒙太奇處理手法,這種省略過程,追尋同類意義的蒙太奇手法,根本上就是夢的形式,舞台上的時空觀念和美學觀念,就完全不同。

舞台,就像給你一塊固定的地,讓你蓋房子,讓你去建橋;電影,就像給你一塊不固定的地,讓你隨意去蓋,充滿更多的複雜性與不可知變數。對舞台劇,我有多年的經驗,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做不來,判斷上很專業的,但是對於電影,我還在學習。

電影另外還有一點很現實,當你片子一拍完,坐到剪接檯上,真的是有什麼材料就剪出什麼樣的片子,沒拍的就是沒有,想要換個角度補點什麼畫面都很困難,你一定要事先都計劃好,安排好,否則到了剪接室就太遲了。

舞台劇則是每場上演前,都還可以再調整,再修,像《暗戀桃花源》公演到六十幾場時,我們還在作調整,電影就不行了,一攝入鏡頭,是什麼就是什麼。

這種調整,其實全為了戲好,為了讓感覺更對,不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去改變,那樣的話就是向商業投降,而非藝術創作了。

 

「桃花源」片段就像打快攻,「暗戀」則是打半場

● 問:不少人都說林青霞在《暗戀桃花源》中的表演是最好的一次表演,但我最關切的是你如何誘發一個演員的潛力?

答:基本上我的創作要求是沒有廢筆,任何看來像胡鬧的東西,都要有存在的目的,喜劇也要注意伏筆。


BLO475.jpg演員訓練上也是一樣,我們採用的即興創作,其實是在嚴格控制下所發展出來的結果,我們鼓勵演員徹底放鬆自己,毫無顧慮地去做,往往就會迸發一些微妙的火花,也許是自己意識中知道的,也許是根本不知道的,都很有趣。譬如我們先設定朝A方向發展,演員也許自顧自的朝B方向前進,結果就會整理出一個C的情境,但是這種走向往往也是朝四面八方,亂彈亂射地發展,所以導演也要適時控制,煞車或調整。

用打籃球作比方,「桃花源」片段就像打快攻,「暗戀」則是打半場,導演就像籃球教練,對不同的打法就給不同的指示。但是不管是打快攻或打半場,演員都得專心,全力以赴,否則一閃神,一跟不上速度,就接不到對手「派司」過來的球,教練就只好換人了。經過這樣的團隊訓練,我想演員的團隊默契和節奏都會很不一樣。

 

我替劇場設想的空間,就像個隧道,有光

● 問:電影版的《暗戀桃花源》和劇場上的最大不同點,就是安排了劇場環境和舞台幕後的戲,人來人往,有等待,有追尋,還有新的愛情遊戲在滋長,雖然是淡淡地點到為止,卻讓人咀嚼再三,很有意思。

答:劇場在電影中,其實也是一個角色,它親眼目擊了所有事件的發生。在開拍前,曾經有人建議就像舞台劇一樣,直接從上海外灘公園拍起,但是我覺得電影就要有電影的想法,若能先替劇場塑造空間,應該會很有趣。


回台灣工作這麼多年,有五六百個晚上是在劇場上度過的,對劇場的感受與看法,我想一定與初到者是不同的。

對劇場的感受,是有一些「流動」的情況,因為劇場的世界就是一個流動的世界,我們在文化中心演出時,有時候會有管理員私下放些人從後台進來,當然,每個劇場的情況都不同,但是很多人走來走去,有些與戲有關,有些與戲無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也有另一種風貌。

至於我替劇場設想的空間,就像個隧道,有光。隱隱約約有人來人往,所有的事都發生在隧道引進的世界中,至於佈景帷幕的波動、色彩都是在營釀這個劇場的空間個性,這樣的表現,對我而言,也就夠了。

紐約遇到愛:中年危機

愛情不是單純發生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身上的故事,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大膽觸碰了困在中老年危機中的熟男熟女戀情。

 

表面上,《紐約遇到愛》看似老牛吃嫩草的電影,Larry David飾演的紐約客波利斯只因收容了Evan Rachel Wood飾演的無枝可棲少女Melody,個性和年紀都天差地遠的他們卻能結成夫妻,伍迪非常機巧且圓熟地處理了中老年人渴望被愛的心情。

 

但是波利斯和Melody的戀情只能算是導火線,伍迪真正想要點燃的卻是Melody滿嘴宗教經的母親Marietta(由Patricia Clarkson飾演),無奇不有的紐約市不但開啟了Melody的視野,也讓Marietta整個人和心眼都為之開竅,從看不慣女兒的流浪冒進,演變成無所不試的前衛藝術家,在三人行的性愛世界,與敢按下快門就能打造素人風格的創作世界中悠遊自在,而且怡然自得。

whatever-works-2.jpg 

敢於嘗試,人生的風景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麥迪遜之橋》是好萊塢一種中年人情愛出界的一種圓夢方式,有性,也有愛;《紐約遇到愛》觸碰到的熟男熟女世界,卻也同樣有著九死不悔的癡迷與執著,因此完全不同於青春校園電影的青澀。

 

愛情的騷動是人都會有的夢,不是青春期男女的專利,只不過俊男美女的純情青春夢,一直被電影商人過度渲染,導致創作者忽略了早已過了青春期的中年男女,可能更激烈,可能更不知如何收拾的內心欲望。

 

從《麥迪遜之橋》到《紐約遇到愛》,我不禁就想起1990年代台灣電影有過的中年情愛嘗試,先是李安的《飲食男女》觸碰到了老爸爸郎雄的寂寞與嘗試,最後郎雄能讓張艾嘉大肚子的神勇,贏得無數的讚歎,然而,就算是暈倒在餐桌上的歸亞蕾,其實也有著老年求愛,當仁不讓的豪情。

 

同樣地,1996年的台灣電影亦在張艾嘉和易智言的領軍下,由白冰冰、郎雄、歸亞蕾、楊貴媚試圖塗繪出中年人生的騷動,有情,也有性,著力點雖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理當為人父母之人,卻依舊追逐「新」戀情的勇氣,同樣都讓理應開明,其實保守的子女們開啟了人生的新視窗,

 

例如《今天不回家》郎雄一眼就被泳池畔,4870_b.gif穿泳裝的幼稚園長給蠱惑了;楊貴媚則被牙醫勁力十足的手臂給吸引了。郎雄因而決定搬新家,楊貴媚則把牙醫帶回了家,當然最後還是不免得面對兒子問她,為什麼要嫁「阿公」的尷尬。

 

只因為《今天不回家》中,年紀足可以當她兒子的杜德偉對歸亞蕾說了句:「妳的眼睛會說話!」正為家變傷心的歸亞蕾,就再也沒回她那個經營幾十年的老窩了。可是當杜德偉真心要替她服務時,她卻決定讓她做乾兒子了,這個迂迴有點保守,也為《今天不回家》留下了些許殘缺。

 

至於《寂寞芳心俱樂部》的白冰冰,每天上班時看著千篇一律的數字報表,在家時卻又忙著和老公及女兒嘔氣,在驚見辦公室「幼齒」的新男同事,開始有了莫名的幻想,然後真的行動了。

 

以前,人的寂寞通常都只擺在心中,或許是因為羞,或許是因為無人能懂,伴隨寂寞而生的騷動,都只是水面下的暗流,不會蔚為波濤,翻成巨浪。如今,飲食男女的摸索腳步越來越大膽,踩踏出各樣變奏新曲,舊世界儘管亂了,新世界卻未必那麼美麗如意,一切的一切都只因為人心越來越騷動,越來越不安。

 

張艾嘉的《今天不回家》和易智言的《寂寞芳心俱樂部》,其實都是所「愛LONR.JPG情的騷動」電影。成熟的張艾嘉越來越能體會中年男女的寂寞及心中的蠢動,當我們看到郎雄「臨老入花叢」的裸體背影,看到已經有孫女的歸亞蕾也要扮演「出水芙蓉」的出浴戲,你會自然讚歎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因為只有這樣自然的肉身演出,才可能傳達出他們在張望夕陽時,猶不忘情「青春活力水」的眷戀深情。

 

導演易智言則是用「俱樂部」裡,群賢畢至的雜膾方式,刻畫台北男女的不同寂寞情,不論是從陌生而相近,最後又回歸陌生的「少年」同志戀情,或是終日喃喃細語等待丘比特的「少婦」辦公室綺思,乃至於白冰冰的「歐巴桑」單相思,都像一株息眠多年的花兒,一片花瓣,一片花瓣地重新舒卷開來,特別是白冰冰的媽媽角色,在最不可能的角落裡幽幽等待著新的春天,雖然最後被春雷震醒,用淚水代替春雨,但是心中曾經有過的悸動,已經足夠她回想下半生了。

上海:別叫我安東尼

一聽到鞏俐在片中叫著周潤發「安東尼」的時候,我的心就沈落谷底,心想:「這下慘了。又是一部充滿老外偏見的電影了。」

 

《上海》是一集偏見之大成的作品,集結了外國人對華人女性一廂情願的綺思夢想,對於歷史更是愚昧無知,卻又有著自以為是的註解,上海電影節會推荐這部作品,主事人的品味與標準,確實讓人心頭浮起了一個大問號。

 

片名的誤導,可能是誤會的第一個原因,英名原名叫做《ShanghaiSH263416.jpg,台灣直譯作為《上海》,編導似乎有著不小的企圖,但是顯現出來的卻是戰爭年代中小人物的小情小愛,明明只是個小孩,卻要硬扮成巨人模樣,看起來自然不倫不類,遠不如中國譯名《諜海風雲》來得輕鬆自在些。

 

歷史的誤讀,可能是誤會的第二個原因,《上海》的故事設定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四個月的1941年,那時的中日戰爭已經進行了四年多了,日軍早在19378月即已派遣兩個師團的軍力,進攻上海,三個月之後整個上海即已成為日軍勢力範圍,著名的「八百壯士」事件,就是那時的諸多戰事之一,日軍只剩下列強佔領的公共租界未曾染指,《上海》編導的開場論述說那時所有的(中國)城市都已陷落,只剩上海,卻包含著兩種解讀:首先,上海是外國人的地盤,日本尚未對英美宣戰,英美人能夠自由出入的上海租界,在這塊租界孤島上,他們才是主人,與中國無關,所以才有「未曾淪陷」的詭異論述;其次,珍珠港事件後,日軍乾脆連租界都一併收歸勢力範圍,才會有倉皇逃命的搭船避難戲。換句話說,《上海》的關切焦點在於外國人的際遇,所有的論述與觀點都是外國人的。

 

準確一點說,《上海》的故事其實是一則美國傳奇,一位美國武官康諾(由Jeffrey Dean Morgan飾演)從日本情婦(菊地凜子飾)身上,似乎打聽到了日軍有不尋常的異動,嗅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前兆,但是他死於暗夜槍聲下,記者好友保羅(由約翰.庫沙克/John Cusack飾演)想要追查死因,卻捲進了上海黑社會大亨藍亭夫婦與日軍情報頭子田中上校(渡邊謙飾)的江湖與國仇恩怨之中,追查好友死因的保羅,差點發現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但是來不及通報,更來不及攔阻,戰爭還是發生了。

 

SH63412.jpg《上海》不過是一部美國人拍給自己人看的稗官野史電影,無需大費手腳來做歷史考據,只是看到美國人煞有介事地用著自己的偏見來說故事,難免就好笑,鞏俐和周潤發算是好萊塢熟悉的華人影星了,表相符號的象徵意義勝過票房的磁吸能力,導演Mikael Håfström和編劇Hossein Amini卻也只關心鞏俐的色相,完全不在乎她的內心靈魂,只要她穿著若隱若現的緊身旗袍或者呼之欲出的透明薄紗,在煙霧繞遼與煙視媚行中,展現勾魂攝魄的顛覆魅力(約翰.庫沙克飾演的保羅則像極了常是為花忙的蝴蝶了),問題是所有的設計都是陳腔,毫無新意,人都是空殼,自然就不會有任何感動,她的名字是不是叫做安娜,大概都散發不出啥獨特的芬芳了。

 SH63442.jpg

周潤發飾演的黑社會老大,同樣像極了紙老虎,同樣也是只有皮相,沒有靈魂的空心老倌。左擁右抱的究竟是NIECE(他自己說的)或者是MISTRESS(鞏俐說的),押了尾韻的情婦狂想曲,其實只是在呼應符老外眼中看待神秘老中的傳統偏見。既是呼風喚雨的老大,又何以坐視妻子的出入賭場(這點情報都不能掌握,他還算老大嗎?),又何以忍受妻子成為交際花,成為外國人覬覦的美色肥肉,容許曖昧的綠雲罩頂?

 

渡邊謙飾演的田中上校,在《上海》中竟然也只是一位癡情中人,完全沒有日軍情報頭子的威嚴,不但情報失靈(但情婦沈迷鴉片,都無從掌握),也不知捍衛情婦(坐視老美染指),國仇家恨的怨仇,導致他倒臥在雨夜溼地上,但是,他竟然不追究槍擊傷臂的恨,最後卻又故意視而不見地「縱放」敵手,田中到底在想什麼?《上海》不想追究,亦懶得討論,全片就此糊裡糊塗地落幕了。

SH3409.jpg 

舊中國,是有一些人會以洋名暱稱彼此,以賣弄洋文名姓,做為身份註記,受過洋教育的宋美齡以「達令」稱呼蔣介石,一直是中國拍攝國民黨歷史電影中最愛用的笑料爆點,但是宋美齡畢竟喝過洋墨水,洋名掛嘴上,不算離譜(只是距離民眾太遙遠),《上海》中的鞏俐呢?不管是叫自己安娜,或者叫老公做安東尼,其實都是自抬身份的美容包裝,可以呼應他們周遊列強之間的交際手腕,但是在生離死別之際,卻不以乳名(或本名)相稱,卻也只說明了一件事:他們的名字都是叫給外國人聽的,《上海》從頭到尾也是外國人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華人明星的軀體都只是空殼,華人的靈魂,編導根本不了解亦不關心的。

騎士出任務:淑女夠力

女主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在《騎士出任務(Knight & Day)》 僅管不時大呼小叫,但是她的戲份從來不曾被同片男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給吃掉,甚至還能從任人擺布的玩偶,逆轉成為操控全局的操偶師,從Patrick O’Neill原創到Simon Kinberg最後定稿的劇本,發揮了極有魔力的角色打造工程。

 

《騎士出任務》的劇情不算新,成功的魅力在於演員。一位被FBI視同叛徒,追緝擒拿的幹員Roy Miller,在機場挑中了單身美女June Havens,利用她將超級能源電池穿過海關檢查,然後卻被FBI設局送上了同一班飛機,就此陰錯陽差地展開了老鳥與熟女的全球冒險之旅。湯姆.克魯斯厭煩了老在驚悚中度過的《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系列,雖然《騎士出任務》有一半的結構不出《不可能的任務》的公式框架,然而卻多了該系列欠缺的人物喜趣與幽默,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鮮活有力,有情有欲,還有不想被人玩耍的拚鬥性格。

 

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是總是含笑出任務的FBI幹員,大智大勇之人才能談笑用兵,這個前提因而提供了湯姆耍帥的空間,也讓他得能擺脫《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落日殺神(Collateral)》和《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等片的沈重與陰暗面, 回返他在一九八0年代演出《悍衛戰士(Top Gun)》和《雞尾酒(Cocktail )》時期的瀟灑,沒有變形的身材,依然敏捷的動作,完全看不出再過兩年,他也要五十歲了。

 

耍帥,是情報員電影的必要公式之一,動作片明星大都有兩把刷子,知道該如何擺姿態;然而風度與風趣,則是文藝片明星的必殺裝備,嘴角生風,眉目傳情,更是散發磁力的基本能耐,光看湯姆.克魯斯在飛機上一方面高談「someday」的人生逐夢理想,一方面卻飛快反身制敵的「雙刀流」表演,確實有如看到一場巨星秀的乾淨俐落(但是全片太多劇情盲點,FBI真要捉人,機場就可動手,何必在空中演出劫機墜機事件?硬把毫不知情的June Havens硬要送上這班飛機,更是畫蛇添足的完全不通)。

kdia1.jpg 

儘管有諸多不通之處,但是《騎士出任務》最大的貢獻卻是讓觀眾重新看到了明星的魅力。湯姆的表現,算是他過去十年來最奶油(我的意思是指白潤、華麗又光鮮)的一次表演;但是更有說服力的卻是卡麥蓉.狄亞。

 

《騎士出任務》的主角Roy Miller,本姓Knight(即「騎士」之意),既然無端牽扯進了June Havens,他就不忘「騎士」本色,不但安全護送女士返家(還替她煎好了蛋捲早餐),甚至還攀附車頂,從FBI手中攔下了June Havens,免得她遭酷刑或毒手,騎士精神在湯姆的詮釋下,確實極度浪漫,不過,也虧得有卡麥蓉的精彩回應,騎士與淑女才有了一場乒乓球賽似的你來我往。

 

一開始,卡麥蓉像極了一根腸子到底的傻大姐,連哄帶騙想要趕上飛機,卻糊裡糊塗捲進了FBI與西班牙軍火商的爭奪戰裡,她先是急著在廁所裡整裝補香水,嘴裡碎碎地複誦著湯姆口中那種「『someday』太遙遠,不如即時行樂的」浪漫情懷,然後一見面就擁吻,那種春心蕩漾的神采,讓人絕倒;至於在倉庫裡逃生,才數到一(要數到三),就慌張落跑的「神經」戲,則是好萊塢最愛的「小迷糊」戲碼了;但是因為後來有一場她被西班牙軍火商注射了「老實說」的化學劑之後,毫不遮掩地訴說起自己對「騎士」的春夢綺思,在槍林彈雨中,還是渾身發燙地渴求著一吻解渴,癡情之人總是時地不宜地一往情深,此時,既迷糊又深情的卡麥蓉,其實完全符合了好萊塢傳統女星享受騎士禮遇的「傻蛋」性格。

kd74304.jpg 

但是,不論是「傻蛋」或「花瓶」都太老套了,「覺醒」與「獨立」成為新女性必備的元素,男人做得到的,她沒有理由做不到(這當然很扯,專業幹員的能耐,豈是一句「爸爸小時候就期待我做男生」的對白,就讓這位半路出家的女生給取而代之了?)。就在騎士受傷之際,她硬是挺身而出,甚至還演出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的角色互換遊戲(湯姆可以閉眼拆解槍械,卡麥蓉可以閉眼拆換排氣管,兩人因而都完成了可以閉著眼睛替對方更衣,而不細瞧肉體的挑逗趣味。

 

男女易位的「性別暗示」,在《騎士出任務》中的那種摩托車追逐戲裡,表演得最徹底,原本只能窩在湯姆身後,跟著亡命的卡麥蓉,竟然一扭腰就反身跨坐到了湯姆面前,再以雙槍射殺後方追車,肉體上,她們有著合體的體位,動作上,她取代了傳統的男性攻擊腳色,不再是軟腳蝦的女流,以行動和智慧完成了旗鼓相當的抗衡戲份。

kd03.jpg 

以往,湯姆的電影號總是以他為中心,《騎士出任務》中的柯麥蓉卻和湯姆跳起了雙人舞,正因為共舞,所以化學元素開始噴濺,明星間的動情元素四竄,《騎士出任務》回歸了好萊塢電影最期待的明星主導體制,因為只有明星的血肉活力求,才能真正讓觀眾看得開心。

7月10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710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一代大師:追思黃友棣老師》

 

第一小時的節目全是追思黃友棣老師的音樂回顧,旋律是動人的,記憶是芬芳的,往日是美好的,更重要的是過去從黃老師的音樂作品中,我認識了詩詞的美麗,聽見了動人的音符,美麗要一起分享,就是今天節目的精神,貼在此處的就是本集節目中主要的黃老師創作音樂,提供大家聽歌參考。

 

《杜鵑花》的歌詞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 

走到山坡上 和情郎唱支山歌

摘枝杜鵑花 插在頭髮上 

今年,村家小姑娘 

走向小溪畔 杜鵑花謝了又開呀 

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著烽火的天邊

哥哥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 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輕笑》的歌詞

你灑了滿室衣香   灑了一地輕笑

於是你匆匆外出   留下門簾兒飄搖

我乃遍拾遺笑   編成美麗歌謠

還把你半怒全嗔   算作裡面曲調

等到晨曦升時   我將它掛到桃梢

他日桃花再香    鄰人都稱花嬌

但往來唯有黃鶯   學唱花的歌謠

引來遠近來客   齊說鶯歌美妙

可是此中幽情   到底無人知曉

唯我癡心長寄   歌中是你輕笑

如你他日歸來   已失當年愛嬌

記取黃鶯聲中   是你嗔怒輕笑

HUT04.jpg

 

《遺忘》的歌詞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但是我呀  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 冷風裡樹枝在搖

我終夜躑躅堤上 只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呀 卻似天上的星光  終夜繞著我徜徉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徜徉

 

隔岸的野火已滅 夜風裡蟲聲四起

露濕苔痕 星月將沉

誰能將浮雲化作雙翼 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是活 是會跳躍 是會痛苦

但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喲  就連痛苦亦付缺如

迎接這痛苦吧 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如像一瓢清水 我寧飲下這盞苦杯

 

啊!但是……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我還是呀 只想把它遺忘

遺忘  遺忘  遺忘

 

《思我故鄉》的歌詞

啊~~ 故鄉!啊~~ 故鄉!  

那黃埔的潮汐,江漢的雨霽,龍門石闕的奔放,

松花江魚吹細浪, 雅魯藏布江輕聲迴蕩;還有那,我家近旁的小溪新漲。   

啊~~ 啊~~ 思我故鄉,何時暫忘!思我故鄉,何時暫忘!    

啊~~ 故鄉! 啊~~ 故鄉!

那洞庭的蘭佩,西子湖的花舫;二十四橋的月光。

滇池三百里芙蓉,大明湖處處泉水垂楊;還有那,我家近旁的荷塘新涼。

啊~~ 啊~~ 思我故鄉,白露為霜。思我故鄉,白露為霜。    

啊~~  故鄉! 啊~~  故鄉!

那陽朔的山水,廬山的真面目;峨嵋金頂的佛光。

石頭城龍蟠虎踞,天山落照裏遍野牛羊;還有那,我夢寐中的家山晴爽。 

啊~~ 啊~~ 思我故鄉,水遠山長。思我故鄉,水遠山長。

啊~~ 故鄉, 故鄉,故鄉,故鄉! 啊~~ 故鄉 

那小橋流水,那橫塘老屋,

失落了月色星光;失落了炊煙笑語,失落了人倫天性的安詳。 

未失落的是 渴望王師底一樣心腸。

啊,故鄉!  啊,故鄉! 思我故鄉,神魂飛揚。

思我故鄉,神魂飛揚~~

 

《問鶯燕》的歌詞

楊柳絲絲綠,桃花點點紅,

兩個黃鶯啼碧浪,一雙燕子逐東風。

恨只恨,西湖景物,景物全空。

佳麗姍姍天欲暮,銜愁尋覓舊遊蹤。

跨孤舟,慢搖槳,泊近柳陰深處:

輕聲問鶯燕:無限春光容易老,

故人何不早相逢?

 

《中秋怨》的歌詞

月兒圓,月兒亮 月兒今向誰家亮?

我沒有兄弟,我沒有爹娘,我沒有家,我沒有鄉。

金風穿我亂髮,涼露透我薄裳,

盈盈淚眼,欲閉還張,往事一幕幕印在月上。

月兒,月兒,為何這麼光亮?

照我慘白瘦臉,照我寸寸愁腸。

同是中秋,同是月亮,

昔日天倫敘樂,今宵變作孤獨淒涼。

淒涼!淒涼!

誰給我的?誰給我的?誰給我的?

你們想!你們想!你們想!

 

《當晚霞滿天》的歌詞

當晚霞滿天

桃色的雲,漸漸淡了,

金色的光,漸漸暗了。

水鑽樣的星星,恰似你灼灼慧眼,

啊!正如這些星星,你已離我遠去。

你慷慨請纓,以報國相期, 你慷慨請纓,以報國相期。

你忠於愛情,但更終於真理; 你忠於愛情,但更終於真理。

一樣晚霞滿天,

大地無邊靜寂,微風吹過林梢,是我心碎的啜泣。

我愛,我愛,讓我祝福你! 祝福你,祝福你,讓我祝福你!

我愛,我愛,讓我祝福你! 祝福你,讓我祝福你!

 

本段音樂:

 

 

笑傲江湖》原聲帶

林惠珍:藝術歌曲集

陳明律:黃棣藝術歌曲集

 

第二小時    第一段

電影音樂:

我一直想要在廣播中創造一個聽見音樂就能想見畫面的連結效果。

本小段的節目設計就有這個嘗試,下面的曲目能夠帶給大家一些什麼想像呢?

本段音樂:

《神隱少女》原聲帶
《父後七日》主題曲
《菊次郎的夏天》原聲帶

Swing Low Sweet Chariot

My love is like a red rd rose

《霍夫曼的船歌》

 

第二小時    第二段

最新電影: 《騎士出任務》

 

kd01.jpg湯姆.克魯斯與卡麥蓉.狄亞再度合作了動作電影,這是標準的爆米花電影,帶給觀眾聲光刺激和動作娛樂是唯一的目的,劇情橋段不新,但是演員魅力發揮得還不錯,暑假打發時光的合適作品。

本段音樂:

《駭客任務第三集》原聲帶

《關鍵報告》原聲帶

 

瑞秋波曼;音樂救電影

很多人都喜歡打聽創作者的內心世界,遇上導演就問你最愛的電影是那一部?遇上作曲家,就好奇最愛的歌曲是那一首,多數人不是顧左右而他,就是以「都是自己的孩子」含糊帶過。

 

創作人生中,有的是習作,有的是遊戲之作,有的滿多遺憾,有的可以更好,標準其實不一,自己愛的,別人也愛,當然很棒,自己有私心的,卻得不到共鳴,就讓人有點嘔了。

 

不過,最喜歡的感覺往往很唯心,以前說過的話,未必就會一輩子都相信,隨時會起變化,不同的答案,未必意謂標準浮移,而是心境變了,閱歷寬了,選擇就不同了。

 

英國女作作曲家瑞秋.波曼(Rachel Portman2010519獲得美國三大音樂著作權人團體「廣播音樂協會(BMIBroadcast Music Inc.)」頒發「理查.寇克獎(the Richard Kirk Award, )」表揚她對電影和電視音樂的貢獻(她替將近五十部電影和二十五部影集寫過配樂),上台受獎前,記者就直接問了她:「這麼多作品中,妳最愛那一部呢?」

 

如果你熟悉瑞秋的作品,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至少有十部作品是在伯仲之間的,但她毫不猶豫地選出了《心塵往事(The Cider House Rules)》,理由是:「它最貼近我。」

chr01.jpg 

《心塵往事》是瑞秋1999年的傑作之一,旋律甜美動人,我一度曾選做自己廣播節目的片頭配樂,主要也是因為只要聽見主旋律,就有整個人為之酥軟的滿足感;瑞秋在1997年的奧斯卡盛會上,以《艾瑪姑娘要出嫁(Emma)》成為影史上第一位得獎的女性作曲家,當時她就曾經說過,《艾瑪姑娘要出嫁》是她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但是 《親親壞姐妹(Marvin’s Room)》 和描寫美國黑奴際遇的《魅影情真 Beloved)》才是她最滿意的作品,只可惜電影賣座不佳,音樂的流傳就不夠普及。當時,瑞秋的感慨其實是在說:音樂和電影是相連共生的,電影賣座好,音樂就會流傳廣遠,否則,音樂再好,可能也會被人忽略了。

Cover of

Cover of Marvin’s Room

 

最愛,從《艾瑪姑娘要出嫁》變成了《心塵往事》,我相信是瑞秋.波曼經歷時間長河的洗禮之後,由衷的肺腑之言,畢竟,《艾瑪姑娘要出嫁》固然讓她揚名立萬,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得獎女作曲家,後來創作出更成熟,也更豐富精彩的《心塵往事》,她當然會悄悄更換了最愛(只有我們這種記得她以前說過的話的人,才能比較出她的心情變化)。

 

受獎那天,瑞秋踩著自己創作的《濃情巧克力(Chocolat)》的主題旋律音符上台領獎時,瑞秋講了不少讓人動容的話,主要是她再度成為「BMI理查.寇克獎)的「第一位」女性得主,於是她細述在少女時光,就讀於寄宿學校時,校方安排了50 英哩的越野健行,要從黑夜一路走到天明,她擊敗了同校的男生,成為「第一位」完成健行的女性,她這一輩子做過太多的「第一位」,所以她更滿懷豪情地說希望自己還能有很多機會做「第一位」。(當然,她其實很在意別人老稱呼她是「女性」作曲家,也許只是一句驚歎讚美詞,坦白說,卻也有著性別岐視在內,所以她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性格,只願做一名優秀作曲家。)

 

受獎時,她還強調替電影配樂是電影這一行「最棒」的差事,因為拍片很累,大小細節都要忙,剪輯更慘,都不知道剪過有多少版本了,都還不一定得到滿意的版本,但是音樂家卻在影片大致底定時才進場,透過音符,加了感情和能量,就可以讓電影徹底改觀了。j201.jpg

 

頒獎典禮上,大會還安排了幾位過去合作過的導演來推崇瑞秋的貢獻, 《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的導演王穎說得很中肯:「她的音樂總是旋律動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很節制,避免煽情。」動人,而不煽情,確實就是《喜福會》裡頭的「天鵝之歌」所傳達出的世紀離亂情緒,有離愁暈染,會輕輕召喚你的眼淚,卻不想教你嚎啕大哭,這樣的音樂自然就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了。

Enhanced by Zemanta

約翰貝律:知心才動人

這句話是作曲家約翰.貝律(John Barry)說的。

 

在比利時根特舉行的第十屆世界電影音樂獎,今年十月二十一日將要頒發終身成就獎給這位曾獲五度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作曲家,由八十位樂師組成的布魯塞爾愛樂管弦樂團,亦將現場演出他的電影配樂代表作品:《金手指(Goldfinger)》、《英宮恨(Mary Queen of Scots)》、《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他在2006年接受英國電訊報訪問時曾經透露自己的創作秘密時:「先從旋律開始吧,先彈出一段自己開心的旋律,加上和弦,再添加上更有趣的對應樂句(Counter Melody)。」

 

約翰最為世人尊崇與記憶的要屬電影配樂,他的創作秘密其實很簡單,先要有愛,融入感情,再戲劇化地表現出來,他曾經對英國電訊報的記者如此強調:「做一位作曲家,你一定要愛上某一場戲,該笑就要笑,該哭就要哭,音樂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得先用耳朵和眼睛,戲劇化地描繪出來。」

 

作曲家愛上電影的創作秘密,回歸到電影本身其實才會更清楚明白的,2009年他接受《浮華世界(Vanity Fair)》一篇名為「The Man Who Knew the Score」的專訪文章上提到《遠離非洲》的創作心路。

OA14.jpg 「我第一次看到《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那場男女主角合搭小飛機翔遊在非洲草原上的毛片時,」約翰.貝律說:「我就知道我可以謀殺觀眾了。」

 

《遠離非洲》那場經典戲是男主角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駕駛著雙人座小飛機,載著女主角梅莉.史翠普(Mereyl Streep)騰空飛行去遍覽非洲原野風情,飛行的高度改變了世人對非洲的認知,山河壯麗,白雲靄靄,在草原上奔馳的野獸威風凜凜,掠過機肚下的群鳥,搭配慢板且略帶悲壯氣息的音樂旋律,自然油生了莊嚴神聖的煽情力量,滿心感動的梅莉此時悄悄伸出右手,讓坐在後座的勞勃緊緊握住,「此時無聲勝有聲」,兩人盈手一握,千言萬語盡在其中,全片此時只剩約翰的音樂陪著他們一起飄浮,一起浸泡在愛情的蜜甜中。

OA04.JPGOA06.JPGOA07.JPG 「我的音樂其實就是捕捉他們之間的愛情感覺,兩手緊握的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整部電影的精髓高潮就在那一刻,再簡單不過了,音樂的功能就是替電影添上一抹香味,讓一切的情緒都能統合在一起了。」約翰的音樂魔法,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感受最深,他生前接受BBC紀錄片團隊專訪時,就曾經坦承:「約翰的音樂給了電影更開闊的空間,創造了真正羅曼蒂克的迴響。」

 

一位這麼懂得人間深情的音樂人,其實最早的時候卻是靠動作電影的配樂崛起影壇的,約翰.貝律曾經替十一部007電影創作過配樂與主題歌曲,聽他比較動作片與文藝愛情片的配樂手法,其實是很有啟發性的一堂課,《浮華世界》的專訪中他特別說明:「動作片配樂的基本精神就是跟著動作走,像飛豹一樣追逐英雄榮光,無需夾雜任何的纖細感情;文藝愛情電影的配樂關鍵在於你要懂得電影主角的感受,懂得他們的心,你就捉住了愛的力量了。梅莉把手往後一伸讓勞勃握住的那一幕,就是全片的黃金高潮,那是情人心意相通的剎那,看到那一幕時,我心都碎了。」

 

心碎的作曲家,懂得怎麼樣透過音符讓觀眾的心也跟著碎了,約翰的音樂總有種特別的魔法,樂音輕輕浮動起來的時候,似乎就有人附在耳邊向你私語:「哭吧!」就在音樂攀附高潮時,你的淚水也就神奇地竄流而下,「音樂為什麼會動人?你很難解釋的,動人的方式無非就是因為它以最美麗的方式打動了你,或者用最傷情的方式,破碎了你的心。」

 

藝術總在追求永恆,但是永恆是什麼?能讓你願意時時勤拂拭,每回重看,依舊感動,依舊窩心的,就是永恆,今天寫這篇文章,聽著樂音,想起畫面,美麗就在眼前,永恆就在眼前。

OA02.JPG

終極追殺令:最後光影

盧.貝松執導的《終極追殺令 (Leon)》是布局嚴謹,奇峰迭起的警匪鬥智鬥力電影,雖然說,警察比黑道還黑,殺手比白道更慈眉的顛覆式結構不算頂新,不過,全片槍林彈雨的攻堅與突
圍場景,確實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由尚.雷諾(Jean Reno)飾演的男主角Leon與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女主角瑪蒂達生死與共的忘年情誼,同樣讓人有刻骨銘心的震動。

 

盧.貝松在1990年代曾經展示了他比好萊塢更懂得商業精算的大師能力,《霹靂煞(Nikita)》的女殺手改造工程,與後來面對情人與暗殺任務的天人交戰,都讓人看得渾身直冒冷汗;《終極追殺令》則是讓Leon搶走了所有的正面論述,但也不曾忘記透過蓋瑞.歐曼(Gary Oldman)的反派警官角色,更加突顯反派角色的威力,因為只有既威風又囂張,所做所為都讓人恨得牙癢的反派,最後還是不敵主角,戲劇的反差張力才更激越。

leon8a_b.jpg

當然,蓋瑞.歐曼的確也不負所託,他在《終極追殺令》中的慓悍演出,差堪與《沈默的羔羊》中的安東尼霍普金斯相抗衡,差別在於安東尼一切內斂,卻有動若處子,動如脫兔的能量;他則是毒蟲不時騷動,情緒激亢,卻依舊精明兇狠,絕對心狠手辣的外顯派。

 

電影的高潮在於蓋瑞.歐曼率領的強大警力攻堅成攻,闖進Leon固守的公寓,但是Leon卻有辦法能夠從垃圾通道送出嬌小的瑪蒂達,然後自己再塗血漿,扮警察,帶起防毒面具,混在人群裡逃脫封鎖。

leona2_b.jpg

 

盧.貝松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明白最難忘的場景,一定要安排在最高潮的時刻。

 

看到Leon終於脫困的時候,觀眾難免驚呼又讚歎:「哇,這麼厲害!」但是更厲害的是捕蟬的螳螂,就在Leon從黑暗的地下室走了出來,已經看到外頭明亮的街景時,蓋瑞.歐曼突然現身其後,拿槍對準Leon後腦杓,冷冷地扣下扳機。

 

盧.貝松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明明已經看到了光明,但是剎那間,光明卻就變成了黑暗,才正要雀躍歡喜的觀眾,頓時又從天堂摔脫到了地獄。

 

明亮的街景就是Leon這輩子看到的最後光影了,但是他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他的乒乓球賽還沒有結束,蓋瑞.歐曼的扣發擊射讓他仆跌地上,但是身體才被蓋瑞.歐曼扳轉過來時,他已經拉開了身上的手榴彈的安全卡筍。不能上天堂,就一起下地獄吧!

leone43_b.jpg

 

這場高潮戲處理得既快速又緊湊,轉折亦多,但是最迷人的卻是那個明亮的街景,那是全片最詩意的鏡頭了, 走向光明,人生就光明了,偏偏咫尺天涯,心願終未能得圓,殘缺當然是遺憾,不過,人生最後能看到一點希望,一點美麗,也不見得就那麼茫然絕望了,尤其,恩仇已然自己了結,其他就還諸天地吧。睛天朗朗的風景,就當做是今生最後,也最美的記憶吧。那份淒美,就是詩,就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