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兩小無猜最是美

繪本裡的每一頁,都是一個點,都是一張靜止,又單獨的畫。要轉化或者翻譯成電影,就得要讓靜止的畫作彈動起來,把單數變成複數。每一個點到下一個點的距離,因此需要想像和能量來填充。

 

台灣導演林書宇改編自畫家幾米《星空》的同名電影,把美好的祝福獻給了年輕的孩子,把人生的殘缺留給了世故的成人。

 

人生因為殘缺,所以有憾;但是人生同樣因為殘缺,所以會去追尋。《星空》的核心關鍵字就在「殘缺」,差別在於每個人對於殘缺的反應。starry212.jpg

 

《星空》中,徐嬌飾演的小美,至少有三個殘缺:她的梵谷「星空」拼圖,少了最核心的那一塊拼圖;爺爺臨終前替她做的木頭大象,缺了一隻腿;看似美滿的家庭,卻因為父母不合,註定要吵鬧分手。

 

星空拼圖的殘缺,因為有了林暉閔飾演的小傑,而得到了補齊的機會,這份情緣說明了兩小無猜最最迷人的魅力,因為有他,世界得以完整。

 

大象的殘肢,遺留在爺爺的工作檯上,小美不回到爺爺的山居小木屋中,就得不到答案,就在小傑的陪伴下,她的疑問與遺憾得著了滿意的答案。

 

父母失和的殘缺,小美無能為力,就算大人懂得關起房門爭吵,然而肅殺的冷戰氣氛,依舊讓人心寒,小美只能眼睜睜看著幸福從指縫間溜走。但是,亦只有看著母親重新找到自己的圓滿,小美才得知幸福亦有多層的滋味。

starry225.jpg 

小傑的殘缺在於父親的家暴,在於同學的霸凌,即使他有過人才情,能夠畫出栩栩如生的人體素描,但是世人只看見肉體就為之譁然,卻看不見他的美術才情;即使他有能力完成全校最精彩的佈告欄設計,亦難逃惡意的破壞。

 

小美的母親同樣也覺得自己的華美生活還是殘缺,豪宅、美食、紅酒和寶貝女兒都無法讓她真心快樂,她只想再跳一支舞,然後要回到巴黎圓夢;小美的父親不也是同樣有憾?留不住愛情,也留不住幸福,他的人生同樣就像少了一角的拼圖,就是殘缺了。

 

是的,《星空》就是一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無法逃避生命殘缺,卻又矢志追尋,求得圓滿的成長故事。小美與小傑既然都改變不了既定的現實,她們的出走,既是抗議,亦是冒險,更是追尋,至於旅程中的跌撞或者開悟,坦白說,就是個人的青春夢幻與記憶了。

 

所有的青春戲都需要討喜,能讓人認同的角色,徐嬌和林暉閔確實提供了《星空》足夠的能量來蓄積青春夢幻的能量,看到她們的對手戲,四十年前膾炙人口的《兩小無猜(Melody)》記憶,馬克.李斯特(Mark Lester)和Tracy Hyde的青春無邪就會自然彈現;三十年前婷婷玉立的黛安.蓮恩(Diane Lane)曾在威尼斯的歎息橋下讓多少少年男女為之癡狂的《情定日落橋(A Little Romance)》也會從記憶的行囊中伸出頭來打招呼

melody2.jpg 

是的,《星空》就是林書宇的當代青春童話,在幾米的繪本藍圖中,林書宇找到了動畫的對話窗口,讓青春心事有了從靜到動的轉換能量,亦讓夢想和現實找到了平衡的著力點,更重要的是他為青少年觀眾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對話空間,小美與小傑的失落與追尋,平凡,親近,卻又有著共振迴盪的餘韻,每個世代的孩子都需要青春的投射與認同人物,小美與小傑的清與純,恰如其份地豐潤了年輕影迷的夜夢星空,也以親切的呼喚,慰解了還會作夢的不老靈魂。

 

starry205.jpg

裝扮遊戲:悠悠赤子心

明明看起來像兄妹,不是姐妹,卻能夠擠在同一個浴缸裡泡澡,玩起姐妹間的家家酒遊戲。

 

明明看起來像母子,不是母女,卻能夠像嬌嬌女一般躺在媽媽的懷抱裡,享受撫摸與關愛,分享私密心事。

 

法國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一向關心神秘又微妙的人生性向議題,但是不愛火辣談愛欲問題,而是既細緻又幽微地碰觸心靈角落不可言宣的彎轉心事。她執導的《裝扮遊戲(Tomboy)》就因為找到了11歲的女生Zoé Héran飾演姐姐洛兒,6歲的女童Malonn Lévana飾演妹妹Jeanne,兩人率真自如的生活互動,讓全片宛如打開某一人家的家庭相簿,每張笑容,每段談話,都如同日常生活的取樣寫真,看不出是臨時組合,看不出年紀代溝(所有的台詞都像是臨場擷取的自由發揮,看不出硬背台詞的填鴨),宛如她們早已在同一個屋簷下起居多時,因此讓全片散發出極其動人的真實力量。

tomboy-16.jpg率真,是孩子的特質,能夠激發孩子的真性情,卻又能符合戲劇要求,絲毫不讓人覺得做作,其實是莫大功力,瑟琳.席安瑪的前作《愛上壞女孩(Naissance des pieuvres)》就已經精準掌握了懷春少女的曖昧情愫,《裝扮遊戲》則是朝更低的年齡層探索,同時挑戰了孩童戲的凹凸難關。

 

《裝扮遊戲》的主戲全在Zoé Héran飾演的洛兒(Laure)身上,她理了男髮似的短髮,平時也只穿著T恤和短褲,標準的男孩模樣,對照著一副洋娃娃打扮,說話嬌聲嗲氣的6 歲妹妹Jeanne,直覺就會認定她們像是一對感情率真的兄妹,但是你亦不免會訝異他們的感情何以如此好,一起泡在浴缸裡玩起家家酒遊戲?直到起身擦乾身子時,眼尖的人才會從驚鴻一瞥的畫面中注意到,原來洛兒是女生,不是男生。

 

《裝扮遊戲》的英文片名叫做《Tomboy》,意指本為女兒身,卻在衣著和外觀點像極男兒模樣的人,洛兒的外貌符合了Tomboy的基本定義,但是一如席安娜導演所強調的:「童年是一段純真歲月,我則認為那是充滿感性與曖昧情感的階段。」她在《裝扮遊戲》中所要探索的卻是一段感性與曖昧的前青春期的「性冒險」。

tomboy-18.JPG 

洛兒的父親不時因為職業變動而搬家,《裝扮遊戲》的開場戲極具巧思地讓洛兒與父親一起疊坐在汽車駕駛座上,父親踩油門,坐在父親腿上的洛兒則有了轉動方向盤,操控車子前進,父親的手也會不時幫忙扶正方向盤,從樂觀正向來看,那是父女嬉遊的親情場景,亦是女兒從父親身上得到了男性威權的體悟;從悲觀負向來看,這是危險駕駛,擔心出事的精神壓力就悄悄滲透進觀眾心靈。會說故事的導演,就是懂得用一場象徵傳達出無盡的訊息。

 

洛兒的母親因為懷了第三胎,臨盆在即,不時得躺臥安胎,洛兒只好單獨一人去認識新環境,就在遇上鄰家女孩麗莎之際,她毫無緣由地替自己取了個男性名字Michaël,從此就以男兒身份進入社區的孩童嬉遊世界。是的,前青春期的孩子看不出鮮明性徵,頭髮短短,雀斑滿滿,胸部平平的洛兒一如尋常鄰家男孩,就與社區孩童一起玩遊戲,踢足球或者游泳戲水。

 

《裝扮遊戲》的趣味在於洛兒對於身體與性別是有充份自覺的。既然選擇了男兒身份出場,就得扮什麼像什麼,從她對鏡凝視,檢視自己的肌肉筋骨,以及有無打赤膊上陣(女性性徵尚未出現)踢球的肉身條件,甚至學起球星那種吐口水的痞子帥勁,就宛如進入男性社會的啟蒙洗禮;至於她要把自己的紅色連身泳衣,裁剪成紅短褲,甚至要在褲中塞進一截遊戲黏土揉成的男性生殖器,這些細節其實都是性別意識抬頭前的性教育,唯有了解(不論是揣摩或者比較),才知因應,這些學做男兒郎的細節因而也在麗莎欣賞她的男兒表現而親吻她時,得著了同性相親的曖昧與尷尬(曖昧,是因為洛兒理解自己在玩性別遊戲;尷尬則在於麗莎並不知情,她的喜愛表態,陷入了一種受人操控與戲耍的盲動困境之中)。

 

說穿了,《裝扮遊戲》就是這群孩子在就讀國小五年級前的那個夏天,經歷過的一場性別啟蒙式。洛兒為了捍衛受欺侮的妹妹,打敗了動粗的男生,也因此讓她的裝扮遊戲露了餡,但是女強過男的體力競技(不只打架,還包含了踢球與戲水,洛兒都比一般男兒更強),早已清楚傳達了導演對性別潛能的關切。那是個青春前期的最後夏天,那是性別荷爾蒙激素尚未萌生的無性別年代,那是人生充滿各種可能,不必承擔人生各種形式或者道德符碼的伊甸園年代,《裝扮遊戲》不只是一場遊戲而已,而是對素樸人生的癡心孺慕了。tom08.jpg

 

有選擇權的人生,都讓人豔羨,只是做出選擇,就有了責任與義務,那場夏天的性別遊戲結束後,洛兒必需穿回女裝,回顧社會認定的性別符碼時,何以我們心頭會有悄悄的疼惜與不捨呢?一切就如洛兒的母親對她說的:「我並不在乎你是不是穿得像男生,但是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我沒有。」那個夏天的性別出走,就在這種惆悵中悄然寫下極其艱難,卻也饒富詩意的一筆。

2011歐洲電影獎:得獎

24屆歐洲電影獎123在德國影Anke Engelke主持下,於柏林頒獎落幕,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執導的八項提名的《驚悚末日(Melancholia)》,在歐洲電影學院2500位會員的票選下,獲得了最佳影片、攝影和美術三項獎,《王者之聲》則獲得男演員和剪輯兩項獎,《更好的世界》、《騎單車的男孩》和《凱文怎麼了》亦各有斬獲,不再重演去年由《獵殺幽靈寫手》橫掃頒獎典禮(在九個主要競賽獎項中包辦六項)的情況了。

 

今年五月在坎城發表偏袒希特勒的言論,引發輿論譁然的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並未現身,代為上台領獎的製片也沒有代他宣讀任何感謝詞,顯然坎城事件對他衝擊極大,但是歐洲影人就片論片,還是肯定《驚悚末日》的整體成就與視覺震撼。只是馮.提爾並未能因此獲得最佳導演獎,而是由《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 Hævnen)》的丹麥導演Susanne Bier勝出,她透過歐洲的文明社會對比非洲的戰亂,質疑先進社會是否就是美好世界的芻形,先進社會是否依然潛藏著暴力因子的論述,也在在發人深省。

 

曾經與法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 合作過多部電影(例如顛覆情報員電影傳統,大開007情報員玩笑的《OSS117之開羅諜影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和《特務117之里約團團轉(OSS 117: Lost in Rio)》)的配樂家Ludovic Bource,兩人再次合作了重現黑白默片精華趣味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已經先奪下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的年度最佳影片,Ludovic Bource這次能夠擊敗《王者之聲》的Alexandre Desplat奪下最佳電影音樂獎,已經預告了一位新秀的出頭。

 

曾經與法國新浪潮一起長大的老牌影星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則以86歲高齡獲頒特別榮譽獎,表彰他演出一百七十部電影的精彩人生,80歲以後他至少還參加了十部以上的電影演出,越老越有型,活力不輸當年。今年他也以《教皇誕生(Habemus Papam)》一片的表演入圍最佳男演員獎,但是大會卻臨時宣布他獲頒臨時增設的特別榮譽獎,讓他一臉意外。

 

外型冷酷的米榭.皮柯里作品雖多,但是只在1980年的坎城影展上以《無可救藥的愛情(Salto nel vuoto)》得到最佳男演員獎;1982年則以《奇妙事件(Une étrange affaire)》得到柏林影展的最佳男演員獎。今年在歐洲電影獎的演技競賽上,遇到強勁對手柯林.法斯,歐洲電影學院的會員顯然有些左右為難,不捨他未能奪得最佳男演員獎,於是即時增設了特別榮譽獎,對於這位要在1227歡慶87歲生日的老將而言,算是一份小小的生日賀禮,難免還是有憾。

 

以下就是今年的得獎名單:

 

最佳歐洲電影European Film

《驚悚末日(Melancholia)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製片: Meta Louise Foldager, Louise Vesth

mel21.jpg 

最佳歐洲導演(European Director

Susanne Bier《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 Hævnen)

 

最佳歐洲男演員(European Actor

.Colin Firth《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最佳歐洲女演員(European Actress

Tilda Swinton《凱文怎麼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最佳歐洲編劇(European Screenwriter

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 / Le gamin au vélo)

 

最佳歐洲攝影(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Manuel Alberto Claro《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剪輯(European Editor

Tariq Anwar《王者之聲》

 

最佳歐洲美術設計(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Jette Lehmann《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作曲家(European Composer

Ludovic Bource《大藝術家(The Artist)

 

最佳歐洲新秀費比西獎(European Discovery – Prix Fipresci《氧氣(Oxygen / Adem)》 導演: Hans Van Nuffel

 

最佳歐洲紀錄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Documentary – Prix Arte

《翩Pina)》 導演: 溫德斯(Wim Wenders

 

最佳歐洲動畫片(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樂來樂愛妳(Chico & Rita)》 導演:Fernando Trueba, Javier Mariscal, Tono Errando

 

最佳歐洲短片European Short Film

The Wholly Family

Italy (20 min.) 導演: Terry Gilliam

 

歐洲合作製片獎(European Co-Production Award – Prix Eurimages

Mariela Besuievsky

 

電影貢獻獎(European Achievement in World Cinema

Mads Mikkelsen

 

特殊榮譽獎EFA Special Honorary Award

Michel Piccoli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vement

Stephen Frears

 

觀眾票選最佳歐洲電影People’s Choice Award for Best European Film

《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2011歐洲電影獎:入圍

電影獎肯定的是藝術成就,不問政治成份如何,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雖然在今年的坎城影展上發言引發軒然大波,但是第24屆歐洲電影獎的2500位會員還是給了他執導的《驚悚末日(Melancholia)》八項提名的最高榮譽,領先群雄。

 

六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中,只有《更好的世界》、《騎單車的男孩》、《溫心港灣》和《驚悚末日》四部電影同時入圍了最佳導演獎和編劇獎,會看門道的影迷應當一看就知道最後大獎不出這四部了。

 

可喜的是,六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中,《王者之聲》、《更好的世界》和《驚悚末日》都已在台灣公映過了,影迷可以在今年的金馬獎影展上先看到《騎單車的男孩》和《溫心港灣》,明年初春亦可以看見獲得了今年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的《大藝術家》。本屆歐洲電影獎定123在柏林市頒獎。以下就是今年的入圍名單:

 

最佳歐洲電影top European Film

01.《大藝術家(The Artist)》導演: Michel Hazanavicius

02.《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導演: Susanne Bier

03.《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 / Le gamin au vélo)》導演: 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04.《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導演: Tom Hooper

05.《溫心港灣(Le Havre) 導演: Aki Kaurismäki

06.《驚悚末日(Melancholia)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2011eu.jpg 

最佳歐洲導演(top European Director

01.Susanne Bier《更好的世界》

02.達頓兄弟《騎單車的男孩》

03. Aki Kaurismäki《溫心港灣》

04.Béla Tarr《都靈之馬(The Turin Horse)

05.拉斯.馮.提爾《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男演員(top European Actor

01.Jean Dujardin《大藝術家》

02.Colin Firth《王者之聲》

03.Mikael Persbrandt《更好的世界》

04.Michel Piccoli《教皇誕生(Habemus Papam)

05.André Wilms《溫心港灣》

 

最佳歐洲女演員(top European Actress

01.Cécile de France 《騎單車的男孩》

02.Kirsten Dunst《驚悚末日》

03.Charlotte Gainsbourg《驚悚末日》

04.Nadezhda Markina《艾蓮娜(ELENA)

05.Tilda Swinton《凱文怎麼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最佳歐洲編劇(top European Screenwriter

01.達頓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騎單車的男孩》

02.Anders Thomas Jensen 《更好的世界》

03.Aki Kaurismäki《溫心港灣》

04.拉斯.馮.提爾《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攝影(top Carlo Di Palma European Cinematographer Award

01.Manuel Alberto Claro《驚悚末日》

02.Fred Kelemen《都靈之馬》

03.Guillaume Schiffman《大藝術家》

04.Adam Sikora《我不要死( Essential Killing)

 

最佳歐洲剪輯(top European Editor

01.Tariq Anwar《王者之聲》

02.Mathilde Bonnefoy3人擠不擠(ThreeDrei)

03.Molly Marlene Stensgaard《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美術設計(top European Production Designer

01.Paola Bizzarri《教皇誕生》

02.Antxon Gomez《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La piel que habito)

03.Jette Lehmann《驚悚末日》

 

最佳歐洲作曲家(top European Composer

01.Ludovic Bource《大藝術家》

02.Alexandre Desplat《王者之聲》 

03.Alberto Iglesias《切膚慾謀》

04.Mihály Víg《都靈之馬》

 

最佳歐洲新秀費比西獎( top European Discovery – Prix Fipresci

01.《深深深呼吸(Breathing / Atmen)》 導演: Karl Markovics

02.密室禁臠Michael)》 導演: Markus Schleinzer

03.《總有光明面(Nothing’s All Bad / Smukke Menesker)》導演: Mikkel Munch-Fals

04.《氧氣(Oxygen / Adem)》 導演: Hans Van Nuffel

05.《礦鎮滑板少年(Tilva Roš)》 導演: Nikola Ležaić

 

最佳歐洲紀錄片(top European Film Academy Documentary – Prix Arte

01.《翩Pina)》  導演: 溫德斯(Wim Wenders

02.《超越星辰的位置(Position among the Stars / Stand van de Sterren)》導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

03.《地球兩端(Vivan las Antipodas / ¡Vivan las Antipodas!)》 導演: Victor Kossakovsky

 

最佳歐洲動畫片(top 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01.《巴黎夜貓(A Cat in Paris / Un vie de chat 導演: Alain Gagnol, Jean-Loup Felicioli

02.《樂來樂愛妳(Chico & Rita)》 導演:Fernando Trueba, Javier Mariscal, Tono Errando

03. 《拉比有隻賤嘴貓(The Rabbi’s Cat / Le chat du rabbin)》 導演: Joann Sfar, Antoine Delesvaux

 

魔球:小小故事大道理

會說故事的人,都善於用小故事點燃聽眾的想像之火,《魔球(Moneyball)》雖然描寫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經營與交易細節,導演卻無意重現太多棒球場上的實戰賽事(畢竟只是重現已經發生的比賽,而且要精準複製,不能略有出入,否則必遭人找碴指責,確實是很沈重的負擔),對於渴望重溫棒球風雲的影迷,或許會覺得若有所失,但是導演班奈特.米勒(Bennett Miller)與編劇艾倫.索肯(Aaron Sorkin)卻懂得另外用一些小故事來餵養觀眾,也算是另闢蹊徑的巧思了。

 

例如,我們從報紙或電視上得知的球星交易,往往只是最後的折衝結果,經理辦公室裡或者談判桌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民眾好奇,卻無由得知,一部運動電影若能提供內幕資訊,既是權威解密,也提供了娛樂(例如金馬獎曾經讓媒體旁聽評審會議過程,確悉大獎名單如何產生,金鐘獎的評審內容並不公開,結果一旦起了爭議,就有流言)。

 

《魔球》的趣味之一就在於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是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賓恩(Billy Beane)如何進行球員交易,估算自己的籌碼,評估對方的需求,滿足自己的規畫,時進時退,所有的決定都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因而形塑了密度極高的戲劇衝突(雖然,一般影迷可能讓人名都還沒搞清楚,不清楚都是確有其人的球星交易是高明或失算,但是劇本卻要禁得起專業球迷檢視,半點不能馬虎唬人的)。

MB055.jpg 

《魔球》的球團內幕戲中最有趣的一幕則在於經理與球探在討論交易球星名單時,一位球探否定了某位球星,理由是他的女朋友太醜了,顯示他自信心不足。這段台詞有極高的逗笑能量,以貌取人確實很過份,但亦不能否認資本主義的賽事結構中確實已經打造了俊男美女的神話傳奇,職業巨星的物欲能量也是他們成為巨星的必要條件,因此反過來從私生活的「享樂」或者「審美」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信心指標,看似笑話一則,卻也創造了啟人深思的議題。

 

其次,《魔球》的趣味之二在於男主角比利.賓恩其實是個失敗英雄。失敗,是因為在球賽和婚姻上都輸了,但還能稱英雄,則在於他的做為與抉擇。

 

最初,他是球探口中的不世奇葩,直到上場才確知自己不是打棒球的料。轉往幕後做球隊經理後,卻得帶領一隻經費有限,好手都被挖走的「小市場」球隊(意指投資規模), 他雖然以新思維創造了小大衛亦可擊敗巨人哥利亞的Moneyball傳奇,卻終始與冠軍賽無緣(未能奪冠,永遠只是陪襯的輸家)。

 

至於他的婚姻也不順利,和妻子離婚後,女兒凱西(Kerris Dorsey飾演)跟著母親與繼父生活,他只能偶而探視,但是父女感情不錯,在他的鼓勵與叮嚀下,凱西原意拿起吉他,對著父親自彈自唱起澳洲歌手Lenka的名曲The Show」,乍聽之下,歌詞似乎是懷春少女對於父母分手的生命感懷: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我有點進退兩難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生命如迷宮,愛情像謎猜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I can’t do it alone I’ve tried
我不知何去何從,我已試過知道獨自難成事
And I don’t know why
但我不懂何以如此

Slow it down  放慢速度
Make it stop
停一下吧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
不然我的心就要跳出來了
‘Cause it’s too much
因為太多了
Yeah, it’s a lot
大到超乎我的期待
To be something I’m not

 

Money06.jpg其實導演班奈特.米勒是另有巧思,比利的魔球哲學一開始頻遭挫敗之際,所有的資訊都看衰比利,連凱西都為他擔心,怕他一敗塗地,就此失業,女兒的叮嚀成了比利球場奮鬥的最重要動力,一旦他因「魔球」理念獲得紅襪球團老闆青睞,要重金挖角時,比利適時取出了女兒送給他的CD,開著車就又聽起了

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我有點進退兩難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
生命如迷宮,愛情像謎猜
I don’t know where to go I can’t do it alone I’ve tried
我不知何去何從,我已試過知道獨自難成事
And I don’t know why
但我不懂何以如此

Slow it down  放慢速度
Make it stop
停一下吧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
不然我的心就要跳出來了
‘Cause it’s too much
因為太多了
Yeah, it’s a lot
大到超乎我的期待
To be something I’m not

歌詞竟然如此準確呼應起他左右為難的心情,他是不是該停下腳步?是不是得到了超越自己期待的生命回饋?認真過活的人得到這種肯定,卻不知如何抉擇時,適時而出的音樂竟然起了當頭棒喝的提示作用,這樣渾若天成的音樂安排,還真是高明啊!money01.jpg

 

當然,飾演比利首席智囊Peter Brand喬納.希爾(Jonah Hill)也是《魔球》不可或缺的甘草人物,他既像古典悲劇裡的弄臣,開口就能逗人笑,卻是句句真言,都發人深省;他配合比利應付老闆及球星的每一場對話,既像囁嚅瑟縮,沒見面世面的小生,卻又有著直指要害的直率能量,讓人印像深刻。電影結束前,他找來一位小聯盟胖子球員的資料影片獻給比利做職場抉擇的METAPHOR(暗示),更是全片最有詩意的啟示錄了:那位胖子球員打擊不錯,卻一直不敢踩過一壘壘包直奔二壘,那一天,球棒擊中來球,高飛衝天,他終於鼓起勇氣,踩過一壘壘包,要朝二壘奔去,但是腳步失控,他還是滑跌倒地,連忙連滾帶爬回到一壘,這時,對手才告訴他:「老哥,你打了全壘打!」

 

會說故事的導演,光用一個小故事,就可以引人無限感懷,《魔球》就是這麼一部處處有靈光的好看電影。

2011歐洲電影獎:精英45

今天接到金馬獎執委會寄來的2011年台北金馬影展特刊,厚厚一本,將近250頁的內容,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片子都是我不曾聽聞或不曾得見的最新電影,或者大師閒作,隨手瀏覽,心中不覺三驚。

 

第一驚,其實是驚佩,選片委員要花多少時間和力氣才邀到這麼多元的影片來台映演?又要有多少巧思,才能滿足胃口不一,卻同樣挑剔的影迷?

 

第二驚,其實是驚歎做台灣影迷真幸福,不必跨出寶島,亦能以幾近與世界同步的節奏,看見這麼多的精彩電影(速度與幸福,很多時候是成等比關係的,尤其從事影評工作的人最怕書寫落了後手,在多數人都已洋洋灑灑寫了長篇大論後,即使你有卓見,亦有新觀點,卻都像是後知後覺地狗尾續貂了。雖然,我們都相信好文章才重要,有觀點,有論點,勝過搶鮮搶快)

 

第三驚,則是驚訝於台灣觀影環境的成熟。我愛看好萊塢電影,也關心歐洲電影,每年11月都會特別注意歐洲電影獎的活動訊息,在比對了2011年歐洲電影獎45部電影的初選名單後,才發現幾乎有半數的影片都已經在台灣商業體系或者金馬影展(含奇幻影展)排映了,亦即生活在台灣,只要你想擁抱電影,你的視野,其實不輸紐約或巴黎的影迷,唯一的問題是:你有多少時間來得及躬逢其盛,即時審視這些作品?

 

每天為營生忙碌的我,雖然有心,卻無暇亦無力兼及的。但是我悄悄做了傻事,花了很長的時間,整理出這45部電影片單,不管歐洲電影獎的入圍名單再過48小時就要宣布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片子可能完全沒有晉級入圍的份,但是我知道這45部電影,其實正是過去一年的歐洲電影精華,我只看過不到十部,還有一大片空白等著去補實,但是有了這份片單,相信,不論將來在DVD租售店裡的巧遇或者在電影廣告版上相逢,都會有如見老友的喜悅,優先排進自己的觀影選擇中。

 

做傻事,很辛苦,但是只要得能見著臭味相投或者讓人驚豔的作品,夜半書寫的辛苦又算啥呢?

 

以下就是2011年歐洲電影獎45部電影的初選名單,有些片名是直接採用現成的片名譯法,找不到發行商的,就從故事內容上自行取名了:

 

2011euro02.jpg01.《歡迎來到德國(Almanya-Welcome To Germany)

導演: Yasemin Samdereli

02.《移民夢碎(America / América)

導演: João Nuno Pinto

03.《大藝術家(The Artist)

導演: Michel Hazanavicius

04.《戰爭與眼淚(As If I Am Not There)

導演: Juanita Wilson

05.《愛的抱抱(Attenberg)

導演: Athina Rachel Tsangari

06.《少女艾芙(Ave)

導演: Konstantin Bojanov

07.《愛,讓悲傷跨越(BeyondSvinalängorna)

導演: Pernilla August

08.《黑色麵包(Black Bread Pa Negre)

導演: Agustí Villaronga

09.《牛頭悲歌(BULLHEADRundskop)

導演: Michaël R.Roskam

10.《丈夫的情人》(Cirkus Columbia)

導演: Danis Tanović

11.《艾蓮娜( ELENA )

導演: Andrey Zvyagintsev

12.《我不要死( Essential Killing)

導演: Jerzy Skolimowski

13.《背水一戰(Even The Rain)

導演: Icíar Bollaín

14.《教皇誕生( Habemus Papam)

導演: Nanni Moretti

15.《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導演: Susanne Bier

16.《渗透(Infiltration / Hitganvut Yehidim)

導演: Dover Kosashvili

17.《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 / Le gamin au vélo)

導演: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18.《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導演: Tom Hooper

19.《哭泣的小丑(The Last Circus / Balada triste de trompeta)

 導演: Alex de la Iglesia

20.《溫心港灣(Le Havre)

導演: Aki Kaurismäki

21.《利迪策大屠殺(Lidice)

導演: Petr Nikolaev

22.《黃昏時刻(The Little Room / La petite chamber)

導演: Stéphanie Chuat, Véronique Reymond

23.《愛‧謎‧藏(Little White Lies / Les petits mouchoirs)

導演: Guillaume Canet

24.《錯愛壞男孩(Loverboy)

 導演: Cătălin Mitulescu

25.《驚悚末日(Melancholia)

導演: Lars von Trier

26.《母親(Mothers / Majki)》

導演: Milcho Manchevski

27.《蘇格蘭爆走哥(Neds)

導演: Peter Mullan

28.831在奧斯陸(Oslo, August 31st / Oslo 31.Augus)

導演: Joachim Trier

29.《霸凌遊戲(Play)》

導演: Ruben Östlund

30.《夢幻馬戲團(Silent Sonata / Cirkus Fantasticus)

導演: Janez Burger

31.《沉默的靈魂( Овсянки/Ovsyanki/The Buntings (Silent Souls) )

導演: Alexey Fedorchenco

32.《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La piel que habito)

導演: Pedro Almodóvar

33.《中途下車》(Halt auf freier Strecke / Stopped on Track)》

導演: Andreas Dresen

34.《自殺空間(Suicide Room/ Sala samobójców)

導演: Jan Komasa

35.《夢中見(Surviving Life)

導演: Jan Švankmajer

36.3人擠不擠(Three)

導演: Tom Tykwer

37.《礦鎮滑板少年(Tilva Rosh)

導演: Nikola Ležaić

38.《女兒失蹤了(Tirza)

導演: Rudolf van den Berg

39.《裝扮遊戲(Tomboy)

導演: Celine Sciamma

40.《都靈之馬( The Turin Horse)

導演: Béla Tarr

41.《冒牌母親(The Unintentional Kidnapping of Elfriede Ott)

導演: Andreas Prochaska

42.《孤獨火山(Eldfjall / Volcano)

導演: Rúnar Rúnarsson

43.《青年義大利(Noi credevamo We Believed)

導演: Mario Martone

44.《凱文怎麼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導演: Lynne Ramsay

45.《白色情變(White White World)

導演: Oleg Novkovic

魔球:動眼動腦又揪心

想看一場棒球,想感受運動場上誰是強力王者的盛況,走進球場或者準時收看電視上的運動頻道就夠了;走進戲院看一場以棒球為主題的電影,你不會只想看一場棒球,除了球場上的光鮮亮麗之外,如果還能看見球場後台的運作法則與實況,是不是更開了眼界?也補實了對運動賽事的全面觀照?班奈特.米勒(Bennett Miller)執導的《魔球(Moneyball)》超越了一般運動電影的規格,塑造了新世代極其動人的賽事魔力。money10.jpg

 

《魔球》的魔力不在球場上,而在球團的辦公室裡,那是一個九成九以上球迷都不曾進去過的運動空間,差別在於球場上的球員拚的是智慧、體力與技術,那間辦公室裡卻是勞心勞嘴的另類運動空間。辦公室的責任在於開出漂亮的球員陣容,讓球隊能夠獲勝與掙錢;球隊的責任則在於利用這樣的陣容到球場上創造佳績,只要能夠交出漂亮成績單,球隊和辦公室的成員盡皆獲利,反之,則只有捲鋪蓋走人了。

 

《魔球》的最大貢獻則是讓影迷和球迷都明白一項事實:球隊經營不只是去追求一場追求勝利或破紀錄的運動遊戲而已,它更是一門只看業績的現實生意,球團在意的是對球隊的投資能否回收?球隊在意的是球員的表現能否符合他所拿的薪資?只要資方或者管理階層對你有意見,你隨時就得打包走人,明星崇拜是球迷才會幹的傻事,球員只是球隊的投資目標,只要上頭另有盤算,球員只是棋子,只能任人擺布,簡單明白的交易規則,充份顯示了

Moneyball08.jpg

資本主義市場只顧追求獲利的現實性格,揭開球隊運作的真實面,看到不一樣的賽事內幕,正是好萊塢片商經過市場分析後,確認有其賣點,才決定拍攝《魔球》的真正動機。

 

《魔球》的另一個有趣觀點則在於全片的核心主軸在於一種人生與事業經營的哲學理念:經費短缺,亦缺少明星球員的小大衛如何去挑戰財大氣粗的哥利亞巨人?而且是這個理念經過實証,確曾可行!

 

《魔球》一開場就明白替美國洋基棒球隊貼上哥利亞的巨人符號,因為他們在2001年的季後賽險勝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後,就乾脆重金買下了該隊的重砲手吉昂比(另外一隻強棒強尼.戴蒙則被紅襪挖走),洋基隊一向相信花錢可以買到勝利,他們擁有的總冠軍數與付給球員的年薪數,都是美國職棒之最,卻也因為他們敢於花錢,擲銀彈,所以被稱為「邪惡帝國」,但是洋基隊只是《魔球》的開胃前菜,台柱都不見了的運動家隊究竟該怎麼辦?才是《魔球》的重頭戲。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的是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賓恩(Billy Beane),運動家隊老闆給他的年度球員預算只有排名倒數第六的4100萬美元,相較於洋基隊12600萬美元的總薪資,差距不只是只有洋基的三分之一而已,而是根本無法對抗的天壤之別,但是一如「侏儸紀公園」裡的那句名言:「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的。」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他接納了經營菜鳥Peter Brand(由喬納.希爾/Jonah Hill飾演)以上壘率取代打擊率的理念,找來一群統計數字不算差,物美卻價廉的各隊棄將,以全新舞台,激發其潛力,終於創下了和洋基隊同樣擁有全年103場勝場的佳績,並以20連勝的破紀錄表現,寫下了小兵立大功的奇蹟。

 

運動家隊如非在2002年創下20連勝和103總勝場的佳績,《魔球》就少了撼動人心的魅力,雖然運動家隊還是在季後賽落敗,還是始終與全美總冠軍無緣,但是光靠2002年的戰果就已經提供了足夠發人深省的生命素材,《魔球》最動人的一場戲就在於心中早有定見,已然決心一搏的布萊德.彼特如何引蛇出洞,聽完球探老臣的舊思維後,開始雄辯滔滔地逐一駁斥。money11.jpg

 

球場如戰場,能出奇兵才有勝算,打擊率最好的球員既然都已被人高薪挖走,銀彈比不過洋基的運動家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買到次級品,再打也是註定必敗的戰役,何不接受另外一套數字邏輯,進行全新的棒球革命?《魔球》的劇情其實是最佳的職場生存指南,例如他力駁球探的那場辯論,就點出了原地踏步與求新求變的兩種戰略高度,只有確知生存危機,才能理出足以生存的替代方案,一味在舊框架中原地踏步,其實只是在重複和重演失敗模式,依舊停留在表面階層的人,自然就無法說服早已看透事理底層的人了。

 

比利.賓恩的全新理念自然有其風險,有人看笑話,有人扯後腿,他自己更不能嘴上嚷嚷口號,還要以更多的干預技巧來完成自己的理念。從來不進球場看球,從來不與球員交心的比利,固然有其「見面三分情,日後難砍人」的經營理念,但是為了完成理念革命,他也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堅持,要從更多人性面上去激發所有隊友的潛力,他的煎熬與轉變,同樣也是《魔球》中迷人的人性論述了。

 

《魔球》不只是一部棒球電影,它是商戰電影,亦是哲學電影,做老闆的人或許會得到更多精打細算的啟發,做經理的人或許體會到人生中許多「長久不以為是錯的理念,並不代表它就是對的」,做勞方的人或許更明白機會在敲門時自己該有的決心與拚勁,一部電影能讓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對號入座的解讀空間,就在娛樂性和智識啟發性上都達到了不凡的標竿了。

全境擴散:惡夢休重提

看完《全境擴散(Contagion)》心頭頓時有三個問號,第一個問號:好萊塢怎麼會網羅了三位奧斯卡影后來拍一部有關病毒的新聞紀錄片? 電影成品符合了原始企畫主旨嗎?製片接受風格這麼清冷的作品嗎?

 

第二個問號是這位曾經在奧斯卡競賽中打敗過李安,贏得最佳導演獎的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怎會失手拍出這麼平淡無味的作品?

 

第三個問號是《全境擴散》究竟想傳達什麼我們不知道的訊息呢?是大自然太神秘,科學至今未能解讀其密,以致於透過環境中的蝙蝠與豬仔接觸,就會引發讓人無從預防的病毒?還是在病毒猖獗的年代裡,我們只能與世隔絕,自求多福呢?

contagion03.jpg以新聞紀錄片來形容《全境擴散》,其實已經透露了我的歎息感受,畢竟電影邀來了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和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三位影后,再搭配麥特.戴蒙(Matt Damon)、裘德.洛(Jude Law)與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三位男星,也算是夢幻組合了,但是三生三旦有發揮任何魅力嗎?沒有,六個人都只像是走馬燈的浮光掠影一般,就算不時在眼前轉動,卻留不下任何印像。

 

確實,葛妮絲.派特蘿的貢獻在於以化妝術揭露病毒的催命致死威力,凱特.溫絲蕾則是以身殉道的抗菌前鋒,瑪莉詠.柯蒂雅則成了自願做人質以換取解藥的白人良心,或許各有功能及動機,但是每個人性格都平板無神,沒有心理縱深,更沒有立體曲線,都只是SARSH1N1疫病流行期間,媒體曾經報導過的新聞人物的翻版複製而已,只像是導演擺放的棋子而已,沒有靈魂,亦沒有氣質,更無法贏得觀眾的同情或者投射。這不僅是浪費,更讓人納悶導演和製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以新聞紀錄片來形容《全境擴散》,當然不只是因為電影情節除了重複我們已經熟知的病毒入侵下的人性症候群之外,別無其他新意,而且是因為全片欠缺戲劇高潮所期待的火花碰撞。contagion05.jpg

 

索德柏或許完全不想拍成類似《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這類已然走火入魔,全靠血腥和暴力來煽情的驚悚電影,或許他只是想告訴大家一個血淋淋的事實:這種疫病一來,凡夫俗子其實束手無策,只能任由恐慌蔓延,只能任憑醜陋的人性黑魔四竄為虐。不管它的名字叫做SARSH1N1或者任何一個新名字,只要成形,大夥就無計可施,「絕望」成了凡夫俗子唯一能夠得到的答案,「無力」的氛圍就這樣籠罩全片,不想灑狗血,卻又找不出新觀點來敘說故事的索德堡,只能讓劇中人備受病毒帶來的恐慌翻滾煎熬,看戲的人何嘗不是坐立難安,不知如何使力?

 

救贖的曙光,其實是《全境擴散》一直營造的期待。但是一切就靠著Jennifer Ehle飾演的實驗室醫生,以自己肉身做實驗,率先嘗試疫苗,才能確認解藥有無功效;而且擁有疫苗的高官,也寧願犧牲自己的權益,把疫苗轉送給其他更需要的孩子,用這麼光明面的手法來做《全境擴散》的結尾,確實是庸俗到讓人錯愕。但是這種庸俗比起葛妮絲.派特蘿在染病後,依舊要過境芝加哥與舊情郎短暫聚晤的曖昧,來得高明一些。畢竟這般不堪細究的人生際遇,似乎又在暗示她是因為偷情受到懲罰,而且讓她的丈夫麥特.戴蒙與女兒在只知其一,不明確實動機的猜疑下,一輩子受著憤怒與受傷的情緒煎熬(連她的母親都要出面替女兒背書悔罪),其實更是讓人情何以堪。contagion08.jpg

 

索德柏或許完全明白,人生太脆弱,凡夫俗子有許多微妙心思,禁不起在陽光下逐一曝曬,但是《全境擴散》的重點全在疫病對抗史,根本來不及細究這些受傷的人們如何走出創痛陰影,以致於我們看到的麥特.戴蒙是超凡入聖地安度劫波,瑪莉詠.柯蒂亞則是以肉身見証了特權體制下的利益交換…這些細節或許都符合了真實人生的某些現象,卻隨意雜混,不見章法,亦不見脈絡,千頭萬緒,只有一個亂字了得,觀眾就難以找到自己的認同位址了。

 

整部《全境擴散》的雕刻手工,當然以話從第二天講起的情節設計,最為刻意,問題是,第一天又如何呢?蝙蝠的排泄物讓豬吃了,基因起了變化,催生且餵養了病毒,這麼簡明的科學論述,也許非常真實,卻失去了戲劇解謎的高潮期待,反而像是一部新聞紀錄片在告訴大家:因為如此,所以這般。問題是,這些事實,我們不是早就新聞報導中得知大半了嗎?這樣的電影處理,怎不讓你心頭的問號直冒呢?

 

11月05日電影最前線節目重點

第一小時:

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魔球(Moneyball)》

美國與台灣職棒的熱季都剛落幕了,但是一部描寫美國職棒內幕的電影卻即時映演了。

 

這部電影雖然以美國歷史悠久,也曾經拿過九座總冠軍的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為背景,但卻超越了傳統運動電影的框架,球場上的勝負固然重要,幕後的運作毋寧卻是更吸引人的觀察。

 

更重要的是《魔球》透過運動來包裝的哲學電影,讓我們知道資本主義下的人的價值,讓我們看見爭勝一直是運動場和職場上最重要的細節。

money03.jpg

 

更迷人的是布萊德彼特越來越會演戲,他的魅力讓這部電影有了更有趣也更迷人的戲劇光采。

 

電影音樂:《魔球(Moneyball)》原聲帶

 

第一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

 

台灣人應當都還記得,曾經有一種病叫sars,一旦發病就來不及了,讓人措手不及,在生死存亡的威脅下,在口罩隔離與猜忌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再難信任…

 

台灣人應當都還記得,曾經有一種病叫新流感 H1N1,同樣也有奪命威脅,同樣也有著搶打疫苗而發生的信任危機…如今如果還有又有一種同等效力的病再度發作,我們的社會該如何因應?

contagion04.jpg 

這是一部給合SARS與新流感往事的電影,問題在於一件人人都知道的往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如何捉住戲劇核心來呈現人性的光輝或醜陋?

 

電影音樂:《全境擴散(Contagion)》原聲帶

 

第二小時:第一部份:

最新電影:《星空》

你是否曾經對過天空想心事?對著天空唱歌呢?

 

走過1960年代的孩子,一定會唱這首「靜夜星空」。

 

走過1980年代的孩子,一定會唱這首「天天天藍」。

 

走過2000年代的孩子,想來不會忘記看著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所唱的「遇見」。

stAR607.jpg 

2011年又有多少孩子哼著五月天譜寫的「星空」歌詞:摸不到的顏色 是否叫彩虹? 看不到的擁抱 是否叫做微風? 一個人 想著一個人 是否就叫寂寞?…期待著幾米繪本改編的最新電影《星空》呢?

 

我們要從童年的記憶走到世人的共同夢想,也去欣賞徐嬌和林暉閔這兩位年輕演員的精彩表演。

 

電影音樂:《星空》原聲帶、「靜夜星空」、「天天天藍」、「遇見」

 

第二小時:

第二部份:

最新電影:《阿爸》

 

這是一部可以認識台灣低音歌王洪一峰傳奇人生的電影,這是一部可以好好品味洪一峰音樂的電影。

 

abba513.jpg《阿爸》試圖重建歌手們曾經嚴謹訓練孩子發音練唱,曾在淡水河邊演唱的台灣歌謠年代風情,《阿爸》亦由洪一峰的三個兒子洪榮宏、洪敬堯和洪榮良在一場名為「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上,讓年長的人得以重溫洪一峰的昔日歌謠之美,亦讓年輕孩子在五月天,周杰倫與阿妹等當紅偶像的歌聲新詮下,承接了名曲傳世的能量。

 

音樂是《阿爸》最傲人的元素,亦是表現最精彩的細節,細看《阿爸》,對於台灣的昨天就會有更清楚的輪廓,亦會對台灣的明天有更多的期待了。

 

使用音樂:洪一峰作品;「寶島.青春..群星向洪一峰致敬演唱會」現場錄音。

 

 

牽阮的手:愛的平行線

莊益增、顏蘭權兩位導演合作的最新電影《牽阮的手》是一部教人泫然落淚的紀錄片,焦點不在田朝明與田孟淑的小情小愛,而是他們共同見証的台灣大愛。

 

一如片名,《牽阮的手》先是聚焦於一段台灣人的愛情故事,田朝明與田孟淑情繫六十年的愛情故事,其實在人生的角落中不時有各式版本映演著類似的故事,但是導演卻更想牽起年輕影迷的手,告訴大家,台灣的民主是人民用血淚打拚換來的,愛情只是楔子,民主才是骨肉。

 

人生的小愛與大愛,通常是兩條毫不相干的人生道路,小愛攸關個人幸福,也是拚盡全力就能有所成就的小小世界;大愛攸關家國幸福,卻未必是個人使力就能有成的龐大議題。田朝明與田孟淑曾經拚盡全力爭取小愛的獨立自主,亦從未放 棄在大愛上爭取尊嚴與自由,小愛的勇氣激勵了大愛的意志,大愛的浩瀚滋潤了小愛的私語,《牽阮的手》才得以得著不同高度的視野。

 

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故事有三大傳奇,首先是年齡(男方35歲,女方16歲);其次是同姓;最後則是斷絕父女關係的悍然私奔。愛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只有當事人能夠知曉與定義,但是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抉擇,置放在1940-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背景之中,或許只能歸類為:為了愛情不惜衝撞父權與傳統體制的無畏熱情(先是父親警告要斬斷男的腳後跟,後來則是兩人流放天涯般地為稻粱謀),即使他們真正契合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境界(田朝明中風後,田孟淑的悉心照料,其實也是醫院病間常見的人生真情),畢竟還是只能置放在兩人世界的框架中檢視,並不足以構成一部紀錄片的動人條件。

hands002.jpg 

並非我獨苛於田氏夫婦的愛情(愛情豈有高下之分?誰又有權評論他人的愛情?),他們走過的人間歲月,並非不熱切,亦非不動人,而是他們前半生的熱情或許只是成就了他們的愛情與婚姻,唯有後半生為了台灣民主與人權所奉獻出的熱情,才讓小愛得著了放大檢視的空間,唯有台灣人在追求民主的各項街頭運動中幾乎都看得見田氏夫婦的身影(尤其是田孟淑,這位人稱田媽媽的鮮明風格),唯有在大愛的召喚下,她們的人格特質也得以映照互現,進而可以檢視其連動關係。

 

台灣的民主是華人世界的前驅與驕傲,但是民主並非一蹴可就,要在充滿肅殺之氣的白色恐怖時期挺身而出,爭取民主與人權,其實是得冒著坐牢或槍決的風險,唯其艱難,參與過抗爭的人(不論是體制內或者體制外)才值得書寫與紀念,歷經黨外、解嚴、民進黨組黨,萬年民代、刑法一百條、農民運動到總統大選,無役不與的田氏夫婦恰巧就成了台灣民主運動重要的目擊者,這亦正是《牽阮的手》最初會選中田孟淑做為拍攝人物的主要動機。

hand009.jpg 

就像《無米樂》選中了活力旺沛的老農崑濱伯做主角,拍出了最富土地感情的人性作品一樣,導演莊益增和顏蘭權選擇了只為理念參與台灣民主抗爭,卻無權力上身的田媽媽為主角(如果是某位主席或者官員,就會產生誤解與誤導效應了),所有人生的平凡與不凡,都可以在她與田朝明(不論是他的日式教育,或者與李萬居或者雷震等國民黨頭疼人物的互動)身上得到有趣的對話,並且回顧過去生命的歷程,從敢於挑戰家父長威權的小愛總結出找她們敢於挑戰威權政府的人生骨氣,有了互相驗証的對焦位置。

 

就像一般歷史重建的紀錄片一般,《牽阮的手》的前半段面臨著影像奇缺的困擾,小愛如此重要,不可能迴避,如果只是拿著老照片話說從頭,既不耐久,卻會製造疲累與不耐,除了「重演」,就只剩「動畫」,但是重演工程太龐大,動畫在製作考量上,屬於經濟實惠的便利方案,卻也可能疏離了紀錄片仰賴的紀實張力,莊益增和顏蘭權因此做了動畫與紀錄片兩者兼並的掩護策略,田氏夫婦的前半生,由田孟淑的故宅重遊與情書重現帶來了往事追憶,透過動畫來呈現青春的浪漫,讓小愛的唯美包裝來掩護重建工程的艱難,但是在與黨外人士相互聲援與林宅血案的這些情節上,色彩從繽紛轉向灰暗的動畫設計卻也透露出濃烈的肅殺氣氛,特別是慘絕人寰的林宅血案如非訴諸動畫,又如何讓人面對既錐心又刺目的血案時,得能直視政治的殘酷無情?(當然,林義雄含淚在故宅中說出愛與饒恕的字句時,則又回歸了歷史影像真正動人的能量釋放。

hands004.jpg 

台灣自從黨外運動開始,非主流媒體即已開始大量累積影像資料,問題在於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需要引導議題,需要更宏觀的規畫,才能得著再生的活力,正因為《牽阮的手》選擇直接面對重要事件的創作態度,所以從農民街頭抗爭的水柱沖射到鄭南榕爭取言論自由的引火自焚,至死都還還彎舉雙手,以示抗議的現場肢體,都有如重錘擊向觀眾的心靈:熟悉往事的中年人,再次審視往事,對照今日,能不泫然?從未聽聞此事的年輕人,面對前所未見的慘烈史事,能不駭然?也正因為《牽阮的手》在愛情故事的導引下,溫柔地牽著大家的手再次走過那段台灣歲月,這部紀錄片書寫了台灣記憶,這部紀錄片完成了台灣記憶的傳薪工程,《牽阮的手》因此成了父母親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共同去回顧台灣歲月的力作。